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張三槐建村多少年歷史

張三槐建村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12 10:09:16

A. 「三槐堂」典故的來歷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號。三槐王氏是當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聞名天下,枝繁葉茂,是太原王氏(或琅琊王氏)的一衍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孫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的王氏家譜目錄中,冠以「三槐堂」堂號的家譜目錄,佔有堂號的王氏家譜總數的40%左右。 三槐堂的由來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縣(宋時屬大名府,今屬山東省),以文學見長。五代時先仕晉,後及漢、周,北宋建國後,宋太祖趙匡胤拜其為監察御史,頗得賞識,官職不斷升遷,以尚書兵部侍郎知制誥。乃舉家遷來京城,落戶開封。時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開寶二年(969年)之間。 王祜落戶開封的具體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遺跡志》說在仁和門外,清周城的《宋東京考》說在望春門外。這仁和門和望春門實際指的都是曹門,即今曹門關中街偏北一帶。 宋開寶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節度使符彥卿謀叛。魏州即大名(大名縣亦名魏縣),宋太祖乃派王祜權知大名府。那個時候,莘縣一帶歸屬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祜衣錦還鄉,許以「便宜」行事,並以趙普(一說王溥)相位相許的真實用心在於除符,王祜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後,明察暗 開封府題名碑上有多位三槐堂族人姓名訪,卻查無實據,數月無聞。宋太祖乃驛召面問,王祜直言稟報,符彥卿無謀叛事實,並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擔保。甚至直諫太祖吸取晉、漢(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濫殺無辜的教訓。太祖聽後很不以為然,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如此以來,王祜升遷宰相的許諾當然是落空了。王祜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內,手植槐樹3棵,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以我們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當時的心情,很可能對自己當不成宰相有點生氣,可能是「別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孫一定有能擔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氣話。當然,也可以認為王祜這句話是他的自信或遠見。但他以三槐比擬三公確是無疑的。 後來的事實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兒子王旦在宋真宗時做了宰相,使他的預言變成了現實。三槐堂不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號,而且成為整個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個分支——三槐王氏。 褒公西入咸陽,傳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為潞州刺史,曒公八傳至言公,為唐滑州黎陽令,言公生徹,為後唐進士,官至左拾遺,徹公生佑,是為三槐王氏始祖。 開封東郊大邊村王旦墓佑公少篤志詞學,性倜儻,有俊氣。後晉天福年中,以書見桑維翰,維翰稱其藻麗,由是名聞京師。鄴帥杜重威辟為觀察支使。至後周,仕為魏縣、南樂二縣縣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監察御史,後加集賢院修撰,轉戶部員外郎。至宋太宗時,知河中、開封二府,以病請告,拜為兵部侍郎。佑公生逢五代戰亂,歷事後晉、後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顯名。佑公宦居於汴梁城東時,築室於仁和門外,嘗手值三槐於庭院中,言稱其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後來王佑裔孫因之而稱為「三槐王氏」。 三槐王氏自祜公以後,簪纓相繼,歷世為官,子孫分任各處,子孫散布於海內外

B. 三槐王氏的世系

得姓始祖是太子晉,為周靈王姬泄心的太子,姓姬,名晉,字子喬,又稱王喬、王子喬或王子晉,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史載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時晉平公使師曠見太子晉,師曠問以君子之德,太子晉侃侃而答曰:「如舜的為人,仁德配於天道,雖固守其崗位,卻處處為天下人著想,使遠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幫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於天道。此謂之天。如禹的為人,聖勞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為本,取予之間,必合於正道,是謂之聖。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無比謙恭,服事於殷商。既擁有擁戴的群眾,而反失其身,為暴紂囚禁,不動干戈,此謂之仁。又如武王,義殺暴紂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謂之義」。師曠稱善不已。靈王二十二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濫,將毀及王宮,靈王決定以壅堵洪。太子晉進諫曰:「不可。曾聽自古為民之長者,不墮高山,不填湖澤,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約之道。」並提出聚土、疏川、障澤、陂塘等方法,來疏導洪水。同時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鯀和周室歷史指出靈王所為「無過亂人之門」,「皆亡王之為也」。
太子晉的直諫,觸怒了靈王,被廢為庶人,由是鬱郁不樂,未及三年而薨。師曠朝見太子晉時,見太子色赤,不壽。太子晉說:「我再三年之後,將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訃報的使者就到了晉國。因太子晉能預卜生死,後人便說他成了神仙。《列仙傳》記載,太子晉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間,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後見到恆良,太子晉說:「可告我家,七月七日會我於緱氏山麓」。其時,果然身乘白鶴立於山巔,可望而不可達,數日方去。太子晉卒後不久,靈王駕崩,太子晉的弟弟貴嗣位,是為景王。太子晉的兒子宗敬後來仕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猴山。時人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王氏得姓始祖,也是我派始祖。
武則天登封改元,封禪嵩岳時封太子晉為仙太子,別為立廟。聖歷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書《升仙太子碑》。現河南偃師縣緱氏山升仙太子廟,亦稱仙君觀。兩千多年來,太子晉成了正義的象徵。屈原在《遠游》詩中表達了他對太子晉的景慕「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李白亦寫道,「吾愛王子喬,得道伊洛濱。」新加坡當代學者王秀南先生禮贊道:年少冊立,輔政英明,諸侯懾服,萬方狄聽,為因谷洛,水利民生,極諫堵塞,有違君命,竟遭父王,貶作庶民,裔遷太原,王家頻稱,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纓相繼,為國干城,本支百世,獨負盛名,欽水思源,我祖德馨。太子晉公年十七而卒。周靈王駕崩,其弟貴繼位,是為景王。晉公長子宗敬仕周為司徒。其時諸侯爭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國事已不可為,遂上表致仕,避亂於晉陽(一說居河東城都鄉唐版里)。世人以之為王者之後,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是為太原王氏之始祖,後人並尊晉公為王氏「系姓始祖」。
宗敬死後,葬於晉陽城北五里,其墓地稱「司徒冢」。宗敬的後裔,瓜瓞綿綿,人才輩出,成為王姓之著姓。其後子孫蕃衍,遍布各地。
十八世孫王翦公及其子王賁、孫王離,祖孫三代,俱為秦之名將,翦公為大將軍,賁公封典武侯,離公稱武陵侯。秦兼並六國、一統天下之時,翦公北征燕國,東平楚地,南下百越,攻無不克,戰功顯赫。始皇論功行賞,翦公與大將蒙恬共執牛耳,王姓與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駕崩,二世胡亥繼位,矯詔賜公子扶蘇死,又奪蒙恬兵權,遂令離公為大將軍。二世胡作非為,橫征暴斂,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起兵響應。離公率軍與項羽戰於巨鹿,離公兵敗自殉。
王離公長子王元為避戰亂,遷往琅琊(今屬山東省),是為「琅琊王氏始祖」。
王離公次子王威隨兄避難,劉邦打敗項羽建立西漢,任揚州刺史,其子孫亦散居各地。九世孫霸公遷居太原,是為」太原王氏「始祖。霸公生於東漢,屢聘不仕,隱居讀書。霸公二子,長曰殷,東漢中山太守,食邑祁縣,其後裔稱祁縣分支。次子咸,隨父居晉陽,其後裔晉陽分支。殷四世孫述,生三子:隗、懋、允。允公,東漢獻帝時居官司徒,董卓篡權亂政,允公與呂布誅殺之。懋公,東漢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孫光,北魏並州刺史。光子冏,北魏度支尚書、護烏丸校尉,其裔孫稱烏丸王氏。王霸之後裔王瓊,字世珍,北魏鎮東將軍,有四子;遵業、廣業、延業、季和,號「四房王氏」。
王元公嫡裔 王祐(譜牒學者楊修駿先生認為非「王祜」) ,祖籍莘縣(宋時屬大名府,今屬山東省),以文學見長。五代時先仕晉,後及漢、周,北宋立國,宋太祖趙匡胤拜其為監察御史,頗得賞識,官職不斷升遷,以尚書兵部侍郎知制誥。乃舉家遷來京城,落戶開封。時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開寶二年(969年)之間。
元公四傳至吉公,字子陽,初仕漢昌邑王劉賀,為中尉。昌邑王日以淫亂為樂,不理政事,吉公屢上疏諫爭。昭、宣二帝時, 吉公均被拜為諫議大夫,匡救時弊,裨益甚多。初家於皋虞,致仕後徒居臨沂都鄉南仁里,是為琅琊王氏「臨沂祖」。琅琊王氏自吉公始,人才濟濟,日益興盛。吉公子駿公,字子山(亦作偉山),先仁漢成帝為司隸校尉,後官至御史大夫,憲府端嚴,行獄明決,終封明義侯。生二子:長曰崇游,次曰崇禮。崇游公,字德藝,漢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以河南太守征入為御史大夫,繼遷大司農,又徒衛尉左將軍。平帝即位,王莽秉政,授為大司空,封扶平侯,歲余乞歸以遠莽。元始三年(3年)卒,生子遵。遵公,字伯業,少豪俠,有辯才,初仕隗囂為大將軍,後囂將背漢光武帝而自立,遵公數諫不聽,乃攜眷潛歸洛陽。光武帝嘉其忠義,拜太中大夫,封向義侯。生子二:曰旹、曰音(仁)音公,字少玄,大將軍掾。生四子:曰誼、曰浚、曰典、曰融。融公,字巨偉,官至南康尹。初娶賈氏,生子祥(二十四孝之一);繼娶朱氏,生子覽。覽公,字玄通。其母朱氏待兄虐,覽公輒抱持泣諫其母,母虐少止,孝友恭恪,與兄齊名。生六子:裁、基、會、正、彥、琛。裁公,字士初,以世爵為晉撫軍長史。生三子:導、穎、敞。公,導字茂弘,為扶助帝業,乃舉族南渡,相東晉元帝於金陵,是為「王氏金陵祖」。自江左以至開閩一脈,俱覽公所傳,其興旺昌盛,為世人仰慕王氏金陵祖導公,少有風鑒,識量清遠。當晉元帝為琅琊王時,公知天下將亂,勸王招納賢俊,豫充心腹,共圖國事。元帝即位,論功行賞,公拜為丞相。導公為政,務在清靜,公忠體國,朝野傾心,號曰仲父。元帝崩,受遺詔輔明帝;後明帝崩,又受遺詔輔佐成帝。歷事三朝,均司宰輔,時人稱為「江左夷吾」。自是王氏一姓,盛於江左,世稱望族。與謝安一門,號為「烏衣巷世家」。自東晉至宋、齊、梁、陳四朝,除帝室的金枝玉葉而外,「王謝」兩姓被尊為最上的貴族世家。河南王侯景,想為其子向「王謝」兩姓求婚,梁武帝簽曰:「王謝門高,可於朱張以下求之」。可知其時王謝門閥之高貴。咸康五年(339年)導公卒,時年六十四。帝舉哀於朝堂三日,遣大鴻臚持節監護喪事,及葬,至為隆重。中興名臣,莫與比焉。謚文獻。此後江左王氏位列公卿將相,代不管人。導六子:悅、恬、洽、協、劭、薈。悅,字長豫,弱冠有高名,事親色養,導甚愛之。悅初仕侍講東宮,歷吳王中書侍郎,先導卒,謚貞世子;恬,字敬豫,晉中軍將軍;洽,字敬和,晉中領軍;協,字敬祖,晉元帝撫軍參軍;劭,字敬倫,晉車騎將軍;薈,字敬文,晉衛將軍。六子俱顯貴,以洽為最知名。洽公,字敬和,歷仕為散騎中書郎,中軍長史,建武將軍。東晉穆帝與論文章,帝甚愛之,敬禮怊友。征拜中書令,固辭。生子三:珣、王合、珉。珣公,字元琳,官至尚書令、前將軍,謚曰獻穆。生五子:孺、弘、柳、虞、曇首。曇首公,字光耀。幼有素尚,兄弟分財,惟取圖書而已。生平以廉潔自持,手不執金玉,婦女不得為飾玩,苟非祿俸之所當取,一毫不取l於人。先為宋文帝鎮西長史,少帝被廢,徐羨之等欲迎帝入奉大統,議者疑之,公獨勸帝行。及帝即位,以為郎中,遷太子詹事。元嘉七年(430年)卒。孝武帝立,追封豫寧侯,配饗文帝廟庭。生子二;僧綽、僧虔。僧綽公,中書侍郎,襲封豫寧侯,元嘉二十六(449年),除尚書吏部郎。參掌大選,究識品流,任舉咸盡其分。二十八年,遷侍中,深沈有度,不以才高驕人。孝武帝立,追謚愍。生子二:儉、遜。儉公,字仲寶。二歲喪父,為叔父僧虔公收養。少好禮學,尤善春秋,才華橫溢,人皆敬之。宋明帝以陽羨公主妻之,拜駙馬都尉,歷官秘書丞。依漢劉向、劉歆《七略》,撰《七志》四十卷傳世。及齊高帝代宋,遷尚書左僕射,領吏部,封南昌縣公。武帝即位,進號衛將軍,掌選事。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領中書監,同年卒。生子二:騫、日柬。騫公,字思寂,梁給事中,南昌縣侯。生子規。規公,字威明,八歲居母喪,有至性,稱孝童。年十二,明五經大義。既長,博覽群書,辯才無礙。初舉秀才,襲封南昌縣侯,晉中書黃門侍郎。後至左戶尚書,遷太子中庶子,辭疾不拜。築室鍾山之側,以樂余年。著有文集二十卷,注《續漢書》二百卷。生子曰褒。褒公,字子淵。學識淵博,志懷沈靜。七歲能文,廣覽史傳。初仕梁,梁武帝喜其才,以其弟之女妻之。「侯景之亂」,元帝嗣位江陵,拜褒為侍中,累遷吏部尚書左僕射。迄西魏滅梁,乃入長安,是為「王氏咸陽祖」 。
王褒公西入咸陽,傳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為潞州刺史,曒公八傳至言公,為唐滑州黎陽令,言公生徹,為後唐進士,官至左拾遺,徹公生祐,是為三槐王氏始祖。
王祐落戶開封的具體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遺跡志》說在仁和門外,清周城的《宋東京考》說在望春門外。這仁和門和望春門實際指的都是曹門,即今曹門關中街偏北一帶。
宋開寶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節度使符彥卿謀叛。魏州即大名(大名縣亦名魏縣),宋太祖乃派王祐權知大名府。那個時候,莘縣一帶歸屬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祐衣錦還鄉,許以「便宜」行事,並以趙普(一說王溥)相位相許的真實用心在於除符,王祐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祐至大名接任後,明察暗訪,卻查無實據,數月無聞。宋太祖乃驛召面問,王祐直言稟報,符彥卿無謀叛事實,並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擔保。甚至直諫太祖吸取晉、漢(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濫殺無辜的教訓。太祖聽後很不以為然,乃把王祐改派知襄州。如此以來,王祐升遷宰相的許諾當然是落空了。王祐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內,手植槐樹3棵,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以我們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祐當時的心情,很可能對自己當不成宰相有點生氣,可能是「別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孫一定有能擔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氣話。當然,也可以認為王祐這句話是他的自信或遠見。但他以三槐比擬三公確是無疑的。後來的事實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兒子王旦在宋真宗時做了宰相,使他的預言變成了現實。三槐堂不僅成了王祐一支的堂號,而且成為整個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個分支——三槐王氏。
王祐公少篤志詞學,性倜儻,有俊氣。後晉天福年中,以書見桑維翰,維翰稱其藻麗,由是名聞京師。鄴帥杜重威辟為觀察支使。至後周,仕為魏縣、南樂二縣縣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監察御史,後加集賢院修撰,轉戶部員外郎。至宋太宗時,知河中、開封二府,以病請告,拜為兵部侍郎。佑公生逢五代戰亂,歷事後晉、後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顯名。祐公宦居於汴梁城東時,築室於仁和門外,嘗手值三槐於庭院中,言稱其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後來王祐裔孫因之而稱為「三槐王氏」。山東省巨野縣張表村北鄰閆河村有三槐王氏支派。

C. 張家莊村的歷史沿革

據縣志記載,距張家莊5000米的風神山發掘有舊石器時代的文物遺存,村域紅粘土地層出土的龍骨和地下侏羅紀煤說明遠古時期此地氣侯宜人,水草豐盛。 明嘉靖年間(約公元1530年前後),為躲避戰亂徭役和尋求發家之道。張宏斌、張進武弟兄倆從忻州合索槐樹院遷徙至靜樂城北門外,在此住了相當一段時間後,便准備在本縣西河溝一帶,置買地產,安家落戶,但由於當地土著排斥未得成功。後來,就到萬輝溝有泉水的一處地方,暫且安身,取名張家莊,今泉子上院張海旺家的悶窯子,就是當初張氏兄弟倆居住過的窯洞。後來逐漸繁衍生息,沿土崖向北打窯到溝子,向西打窯到西頭院。現在,在西頭院下面,還有祖先初來時從忻州合索大槐樹院移植的槐樹。如今十分繁茂,又經過幾代人努力,把開發的地界一直擴大到三十里外、金元時期修建的太子寺及八道窪一帶,昔日人煙稀少的萬輝溝從此人丁興旺了。本鄉其它一些村子的取名與張家莊張姓也有關系。如辛村、其實應為新村,是在張家莊的基礎上,發展的一個新村子。腰庄是張家莊張姓到到太子寺。八道窪一帶勞作時,中途停留的地方。張家山,則是張姓雇擁看管山林田地人的居住點。
張宏武、張進武的後代共有5支,至今已傳20餘代。萬輝溝里火燒窪、銀洞窪、大煤窯窪、瓷窯窪等山林礦產田原來全部為張家莊張姓所有,到民國,因張家莊張姓到八道窪煤窯上馱煤是不掏錢的,新中國成立後,這些地產才冊逐步轉賣到他人或為國家所有。 除張姓外,另李、呂、段、賈、白、鄧、康、王、岳、程、劉、吳、鞏、肖、姚、袁等都是後來遷入的。

D. 三槐堂君明公世系表

中華民族各個姓氏,公認炎帝,黃帝為其人文始祖,而中華王氏大多數都為黃帝姬姓之後裔也。明代科學家王世貞曾說:「王於義大也,君也,天地人一貴三為王」。王姓標志著源遠流長,群賢輩出,光耀華夏,輝煌騰達,王者之後。
早在公元前564年,周靈王太子姬晉,字子喬,賜厥王姓,為我族之始祖,子孫繁衍,以王為姓,故稱姬姓之王,封邑於晉陽,秦劃為太原郡。故又稱太原王氏。到唐末五代時,曾做滑州黎陽令的王言,居山東莘縣。據《王氏宗譜,三槐王氏》載:「其先太原人,世居渭南,唐季占籍魏郡,家大名莘亭(今莘縣),生唐懿宗咸通十年乙丑(869年)世唐為滑州黎陽令,卒於唐明宗興元年庚寅(930年)年六十三(虛歲)。合葬山東東昌府莘縣城東北二里群賢堡」。後來,因其曾孫王旦故,被追封為許國公。
三槐王氏的發跡,以王祜為肇端。王祜在《宋史》中有傳:王祜時任兵部侍郎,因以百口之家,擔保魏州節度使符彥卿無謀叛事,而違背了宋太祖趙匡胤的本意,不但沒做成宰相,反而貶為鎮國軍(今陝西華縣)行軍司馬。王祜心有不甘,手植三槐於庭,並預言說:「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後其次子王旦果成為一代名相。
一代賢相——王旦,字子明,又名延皊。(生於957年,卒於1017年)享年60歲。王旦出生書香門第,官宦世家。自由少言寡語,聰明好學,文才出眾。24歲考中進士,任大理評事。後任平江(今屬湖南)知縣,繼任殿中丞,鄭州通判,濠州(今安徽鳳陽)通判。宋真宗拜王旦為中書舍人,翰林院學士兼知審官院,再進銀台封駁司。真宗贊其「致太平者」,意即「太平宰相」,時年40歲。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加拜王旦為尚書左丞。北宋景德三年,王旦任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登上宰相之位,時年49歲。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九月初十,王旦病逝,享年60歲。宋真宗廢朝三日,親臨祭奠,欽命京城十日內不得舉樂。錄其子、弟、侄、外孫、門客、常從,授官者十餘人。服孝期滿後,諸子又各進一官。真宗追贈王旦為太師,尚書令,魏國公,謚號「文正」。其曾祖父王言為許國公,加太師;祖父王徹為魯國公,加尚書令;父王祜為晉國公,加中書令。王旦棺柩暫厝於開封祥符縣大邊村(今屬開封縣新里鄉),其外祖父家新辟的墳地中。王旦有遺文集二十卷傳世。
宋仁宗趙禎即位後,下詔讓王旦靈位配享真宗廟,親書「全德元老之碑」的碑額。之後,歐陽修奉旨為王旦墓碑撰寫了碑文,再後,蘇軾為王氏宗祠撰寫了《三槐堂銘》。
北宋元祜六年(1091年),王鞏,王震率王祜後人在汴京開封東門外建王氏宗祠,定名「三槐堂」。從此,三槐王氏聲名鶴起。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三槐王氏祖墓所在地大邊村,地處黃河畔,常受洪水侵襲,加之金兵南犯,三槐王氏裔孫決定將先祖遺骨遷葬故里山東莘縣群賢堡,並建宗祠「三槐堂」。
以王祜,王旦為代表的三槐王氏,歷經千餘年的歷史演變,已形成了名揚海外的「三槐文化」。其核心為忠誠、仁義、寬容、善良。這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文化的瑰寶,文明的源頭,已植根於廣大的中華王氏人心中,並將繼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王氏裔孫的健康成長。
山東莘縣群賢堡乃三槐王氏發祥地,祖陵所在地。「莘縣群賢堡」,故名思義,就是三槐王氏代代賢才居地之所。據《宋史》載,王旦、王旭、王素、王質、王鞏、王靖、王古、王震、王倫、王楠諸人,均曾居於此。王旦墓保存至今,其黑色的墓碑正面,清晰地鐫刻有「宋相王文正公旦子明墓」十個大字。在莘縣王化村,三槐裔孫王虎臣家,收藏有極其珍貴的木質三槐堂牌匾,匾長2.25米,高0.85米,厚0.04米,黑底金字「三槐堂」三字。筆力遒勁,外塗金黃色,據說為北宋文字家歐陽修所書。
山東莘縣於2003年12月26日
成立了莘縣三槐王氏文化研究會,出版並發行了三槐王專輯《槐蔭千秋》一書。三槐堂協會副秘書長王傳友及諸宗親,現在四處奔波,尋親聯誼,在做一件功德千秋,永垂後世大事,將三槐王氏祖陵盡快修復起來。
2012年11月25日
,「首屆中國開封三槐堂文化王氏宗親聯誼會」如期在河南大學第四會議室召開。
三槐堂王氏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守忠,秘書長王金超,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李玉潔博士(女)(研究會總顧問),河南大學副教授張明華(女)及開封和外地宗親代表(含筆者)50多人參加了會議。
會長王守忠致歡迎詞。王金超宣讀中華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長王聽蘭的賀信。張明華暢談三槐王氏文化的歷史地位與現實意義。河南墾岳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代錶王玉環(女)向大會宣布,該公司正籌備拍攝電影《風雨三槐堂》。主持人王欽昭向大會宣讀並通過《三槐堂復建方案》。
12月26日
上午9時正,參會親宗前往曹門村三教堂,舉行隆重地祭祖大典活動。王守忠宣讀祭祖文,全體王氏宗親先後向列祖列宗進香,敬禮。
三槐堂遺址位於今開封曹門三教堂街一帶。北宋滅亡後,三槐堂被金兵焚毀。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王氏後裔出資在三槐堂遺址上,修了一

E. 長豐鎮的歷史沿革

1958年建長豐公社,1982年改鄉,1985年設長豐鎮。1997年,面積78.6平方千米,人口4萬,轄長豐、西郝村、東郝村、黃庄、阜各庄、崇村、王莊、邵庄、袁庄、北庄、長南豐庄、長豐東庄、楊屯、北張村、寇家村、金元村、柳村、胡家屯、高屯、蔡村、南張村、田口、鎖井、孫庄24個行政村。
長豐:據史籍載:建村於東周。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置利豐市,同年更名長豐市,以有長豐渠而得名。宋熙寧元年廢市為鎮稱長豐。該村系我市較大集市。
西郝村:建村於明朝中期。由東郝村移出一部分人在此建付,故名西郝村。
東郝村:建村於明初。以姓氏命名為郝村,後遷出一部分人在村西另建村莊,故改名為東郝村。
黃庄:明永樂初,由宣化府遷入姓黃的在此定居,故名黃庄。
阜各庄:建村於明朝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市遷來黃、陳二家,在一個人土圪垯上(如土山)建村,故名阜各庄。
崇村:建村於明初。由山西洪洞市遷來王、李兩家,各立一個小村,後因兩村相處很好合為一村,取名為崇村。
王莊:建村於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由山西洪洞市遷入王氏兄弟二人在此居住,定名王莊。
邵庄:建村於明初以姓氏命名為邵庄。
袁庄:據碑文記載:建村於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有袁道剛者在此建庄,故名袁庄。
北庄:建村於明初。因位於長豐東北邊,故名北庄。
長豐南庄:建於明初。因位於長豐南面,故明南庄。1981年12月地名普查時更名為長豐南庄。
長豐東庄:建村於明初。因位於長豐的東面,故名東庄。1981年12月地名普查時更名為長豐東庄。
楊屯:明初建村。以姓氏命名為楊屯。該村分3個大隊。
北張村:建村於宋朝。因張姓建村,故名張村,明代中期遷出一部分人在該村南面又建一村,村名為南張村,故此村改名為北張村。
寇家村:建村於明初。以姓氏命名為寇家村。
金元村:建村於清朝中期。由沈陽遷來旗人在此用皇繩跑馬占圈定居,故名金元村。
柳村:建村於明朝。因姓泖的建村,故名柳村。
胡家村:建村於明朝。以姓氏命名為胡家村。
高屯:明永樂初,右高氏在此建村,故名高屯。
蔡村:建於宋初。因蔡姓先居於此,故名蔡村。建村初以大街為主,後因姓氏增多,村漸向南發展,有寇、邢、王氏小街後因「巷」與「杭」字音相似,故有寇杭等稱。該村分4個大隊。
南張:建村於明朝中期。當時有顧、劉等姓由張村遷居村南建村,故名南張村。
田口:建村於清朝乾隆年間。當時只有8戶人家,原住金元村,被旗人逼迫至此,該村挖一井,水很甜,故名甜口村,後改為田口。
鎖井:建村於宋初。原名黃龍港。據《任丘市志》稱「黃龍港在市東鎖井村,因黃龍見井上而名」。
孫庄:該村建於清朝中期,當時因孫氏首居其村,故名為孫庄。

F. 張氏有多少年的歷史

出自黃帝之後揮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又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由上這兩條史料的記載可看出,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這一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張姓,因揮住在尹城國的青陽,亦即清陽,清陽在清河以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縣東)。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是為河北張氏。
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其中,以遷居韓國的張氏影響較大,歷代都有入朝為官的。韓國始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後南遷宜陽(今河南宜陽縣韓城),又遷陽翟(今河南禹州),最後遷至鄭 (今河南新鄭)。趙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遷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最 後又遷邯鄲(今屬河北)。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大梁(今河南開封 市)。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出自賜姓或他姓
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世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後成為 大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眾一些少數民族分支改姓張姓。
據公安部統計人口「張」這個姓氏排在全國第三位,有8750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

G. 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小宋鄉張筆彩村有多少年歷史了

開封,簡稱汴,現為河南省地級市,是我國七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中國版圖的中部,地處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搖籃的黃河之濱,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中國的歷史上,開封曾被稱為大梁、汴梁、東京、汴京等。自建
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小宋鄉,歷史
開封,簡稱汴,現為河南省地級市,是我國七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中國版圖的中部,地處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搖籃的黃河之濱,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中國的歷史上,開封曾被稱為大梁、汴梁、東京、汴京等。自建

H. 三槐在雲南歷史中的來歷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是當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聞名天下,枝繁葉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孫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的王氏家譜目錄中,冠以「三槐堂」堂號的家譜目錄,佔有堂號的王氏家譜總數的40%左右。

一 、三槐堂的由來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縣(宋時屬大名府,今屬山東省),以文學見長。五代時先仕晉,後及漢、周,北宋建國後,宋太祖趙匡胤拜其為監察御史,頗得賞識,官職不斷升遷,以尚書兵部侍郎知制誥。乃舉家遷來京城,落戶開封。時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開寶二年(969年)之間。

王祜落戶開封的具體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遺跡志》說在仁和門外,清周城的《宋東京考》說在望春門外。這仁和門和望春門實際指的都是曹門,即今曹門關中街偏北一帶。

宋開寶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節度使符彥卿謀叛。魏州即大名(大名縣亦名魏縣),宋太祖乃派王祜權知大名府。那個時候,莘縣一帶歸屬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祜衣錦還鄉,許以「便宜」行事,並以趙普(一說王溥)相位相許的真實用心在於除符,王祜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後,明察暗訪,卻查無實據,數月無聞。宋太祖乃驛召面問,王祜直言稟報,符彥卿無謀叛事實,並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擔保。甚至直諫太祖吸取晉、漢(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濫殺無辜的教訓。太祖聽後很不以為然,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如此以來,王祜升遷宰相的許諾當然是落空了。王祜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內,手植槐樹3棵,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以我們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當時的心情,很可能對自己當不成宰相有點生氣,可能是「別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孫一定有能擔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氣話。當然,也可以認為王祜這句話是他的自信或遠見。但他以三槐比擬三公確是無疑的。

後來的事實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兒子王旦在宋真宗時做了宰相,使他的預言變成了現實。三槐堂不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號,而且成為整個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個分支——三槐王氏。

褒公西入咸陽,傳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為潞州刺史,曒公八傳至言公,為唐滑州黎陽令,言公生徹,為後唐進士,官至左拾遺,徹公生佑,是為三槐王氏始祖。

佑公少篤志詞學,性倜儻,有俊氣。後晉天福年中,以書見桑維翰,維翰稱其藻麗,由是名聞京師。鄴帥杜重威辟為觀察支使。至後周,仕為魏縣、南樂二縣縣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監察御史,後加集賢院修撰,轉戶部員外郎。至宋太宗時,知河中、開封二府,以病請告,拜為兵部侍郎。佑公生逢五代戰亂,歷事後晉、後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顯名。佑公宦居於汴梁城東時,築室於仁和門外,嘗手值三槐於庭院中,言稱其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後來王佑裔孫因之而稱為「三槐王氏」。

三槐王氏自祜公以後,簪纓相繼,歷世為官,子孫分任各處,子孫散布於海內外。

三槐世系淵源爭議論述要錄

三槐世系在五代末和北宋時期的王言至王鞏的六代世系人物,無論從史書或譜牒資料上看均比較完整和詳盡,這與當時北宋政權社會穩定,三槐王氏處於鼎盛時期有關。因此三槐世系研究重在北宋前和宋南渡後。北宋之前的五代時期政權更換頻繁、門閥顯貴亂套、多數姓氏世系出現斷層。三槐王氏世繫上朔雖有延綿,但存在二個分岐要點。一部分是認為三槐世系要掛在王元之後的琅琊世系,另一部分認為應掛在王威之後的太原世系。至於北宋滅亡,宋室南渡至今的三槐王氏,由於許多後裔隨宋室南渡,也有不少北遷或留守中原,以後元、明、清各朝四處播遷,枝繁葉茂,史書難於記述,各方譜牒紛說不一,所以至今約900年歷史的三槐世系也難於理清。

I. 三槐堂來歷是什麼

三槐堂建於明代,系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鄉舉王經天的故宅,因《宋史·王旦傳》內有「旦父祐手植三槐於庭曰:吾之後必有為三公者」一說,王氏後人即以三槐為典故,堂名取「三槐堂」。

整個祠堂內部雕刻工藝精湛,技法細膩,尤以木雕著稱,為徽派祠堂建築所少見,故在當地又被稱作「金鑾殿」。 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張三槐建村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史書記載,周代宮廷外植有三株槐樹,百官朝見天子時,三公皆面槐而立。為此,周朝至宋朝「三槐」代指三公。不過,隨著王祐手植三槐故事的流傳,宋朝以後,三槐幾乎成了王姓的代稱。

北宋初期,趙匡胤想以謀反罪名除掉大將符彥卿。於是,讓祖籍莘縣的大臣王祐前去調查。王祐核實後得知,符彥卿並無謀反之意,只是其家中的幾個家奴仗勢欺人。王祐對符家家奴嚴懲後回朝稟報皇帝:願以百口之家保符彥卿無罪。趙匡胤除掉符彥卿的設想泡了湯,遂遷怒於王祐。

因王祐秉性耿直,本應做宰相的他,仕途異常坎坷。直至太宗趙光義即位後,64歲的他才出任兵部侍郎,但任職一個多月就病死了。

壯志難酬,王祐心有不甘,他生前發現次子王旦聰敏過人,前程可喜,便親手在自家院中植槐樹三株,十分自信地預言:「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宋代太尉、司徒(丞相)、司空(御史大夫)三要職合稱「三公」,是眾臣之首。

30年後,王旦果真做了宰相。王旦「知人善任、任人唯賢,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清廉節儉、至死不渝」的處世之道開創了三槐堂亘古流傳的官風、家風。王祐的其他兩個兒子也異常聰穎,先後踏入仕途。

王旦病故後,子孫將其遺體暫厝於其外祖家——開封新里鄉大邊村,遵王旦遺囑,葬儀從簡,甚至墓碑也未立。直至38年後的1055年,其子王素上書宋仁宗趙禎,要為其父立碑,趙禎慨然應允,並親書「全德元老之碑」六字;又下詔命大學士歐陽修為王旦撰寫碑文。於是,王素受欽命為其父立碑。

1073年,王素病逝,遼兵屢犯宋都,京城一帶戰事不斷,加之黃河不斷泛濫,祖墳面臨厄運,王素之子王鞏在葬父的同時,也將祖父王旦的遺骨遷至故里莘縣群賢堡村重新安葬,石碑、翁仲、石獸、墓表的設置皆與開封之墓相同。幾乎同時,王鞏在群賢堡村建起宗祠三槐堂,供奉列祖列宗牌位。

閱讀全文

與張三槐建村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