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恭親王府介紹
恭王府(Prince kung』s Mansion),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柳蔭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親王奕欣成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恭王府規模宏大,佔地約6萬平方米,分為府邸和花園兩部分,擁有各式建築群落30多處,布局講究,氣派非凡。
恭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在周恩來、谷牧和李嵐清三代國務院領導人的關心下,恭王府騰退修繕工作歷28年完成,使之成為當時中國唯一一座對公眾開放的清代王府。
清室覆亡後,府邸的產權曾歸屬輔仁大學,八十年代初的恭王府已成為被8家單位割據、數百住戶聚居的大雜院,有200餘住戶。要修復恭王府,首要任務是搬遷。1988年,恭王府花園對外開放,2008年恭王府完成府邸修繕工程後,全面對外開放。
2017年,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被中國博物館協會評為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1)嘉樂門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
恭王府及花園原是固倫和孝公主在和珅作為二品戶部侍郎邸的規制基礎上,花六年增建的公主府,相當於郡王府規制,西路建築是大臣和珅的府邸以一品大員建造,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和珅賜死,四月「和珅之宅,賞給慶郡王永璘居住;和珅之園,賞給成親王永瑆居住。
咸豐元年後由於慶親王的孫子奕劻世襲降低為輔國將軍,換至得定府大街原大學士琦善宅,原王府由內務府收回,後於咸豐年間賜予奕䜣作為府邸,稱為恭王府。
1921年,恭親王奕䜣的孫子溥偉、溥儒(溥心畲)將恭王府和花園抵押給天主教會,後由輔仁大學買去作為校舍,後先後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音樂學院的校舍。恭王府建築曾部分為北京空調機廠佔用,1980年代騰退。1996年10月起,恭王府花園作為旅遊景點供公眾參觀。2008年8月20日,修復後的恭王府全部對外開放。
建築
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園兩部分組成,南北長約330米,東西寬180餘米,佔地面積約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佔地32260平方米,花園佔地28860平方米。
恭王府王府在南,花園在北,由高高的後罩樓將王府與花園分開。
恭王府分中東西三路,分別由多過四合院組成,後為長160米的二層後罩樓。
恭王府花園也分為三路。中路是西洋門,獨樂峰,蝠池,安善堂及左右配殿明道堂,棣華軒,福字碑,邀月台,蝠廳。東路是怡神所垂花門,大戲樓,芭蕉院,西路是湖心亭,澄懷擷秀。此外還有龍王廟、榆關、妙香亭、流杯亭、藝蔬圃。
⑵ 北京恭王府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恭王府大修發現神秘薩滿殿
曾見證《北京條約》簽訂過程的多福軒因被音樂學院改成錄音棚而保存下完整的金磚、彩繪
「在大修中,我們發現,恭王府嘉樂堂與故宮坤寧宮薩滿教神堂的建制一模一樣,這充分印證了王府中有座神殿的傳說。另外,在多福軒內,由於偶然原因,還保存下了完整的金磚、彩繪,與宮中的規格相同,可謂是恭王府修復中的意外之喜。」昨日,恭王府管理中心古建修繕部李中國主任告訴記者。據悉,為在2008年前將恭王府建成國家級王府博物館,文物修復工作正在進行中。
兩口舊灶台
牽出祭祀神殿
恭王府是清代最大的一座王府,分為中、東、西三路。位於中路的後殿嘉樂堂是其中的重要建築,面闊七間,頗具宮廷風格。在成為恭王府前,這里曾是乾隆寵臣和王申的府邸。詩詞造詣頗深的和王申的詩就收在《嘉樂堂詩集》中,嘉樂堂的重要性也由此可見一斑。
嘉樂堂被騰退完畢後,只剩下一處空房子。由於歷史變遷,屋內原有的東西已經盪然無存,只有兩口挪不走的灶台孤零零地留在這里。在每口直徑近1米的灶台上方,還有一處木質的半隔斷結構。
這兩口灶台引起了專家的注意,經過與故宮中的坤寧宮西廂房對比後發現,嘉樂堂的建築結構與坤寧宮中的薩滿教神堂結構完全一致,可以認定這是一座清代薩滿教的祭祀場所。
在過去,恭王府的嘉樂堂一直被府里的人稱為神殿,此次的發現印證了這個傳說。
被毀銀安殿
將在原址修復
「有一件事情特別遺憾,就是被燒毀的恭王府的正殿。」恭王府管理中心古建修繕部李中國主任告訴記者。
恭王府正殿是銀安殿,也叫銀鑾殿,位於中路,是王府舉行重大儀式的場所。1921年2月的元宵節,因為點燈失火,銀安殿及東西配殿被全部燒毀,成為一片廢墟。
目前,銀安殿與東西兩側配殿遺址基本上還處於自然保存狀態。李中國表示,經過對遺址的發掘、考察,結合歷史文獻記錄,在專家對其進行論證後,有關部門將在原址對銀安殿進行復建。
見證《北京條約》多福軒意外保存完好
被音樂學院改成了錄音棚隔音材料竟成了「保護設備」
多福軒位於恭王府東路,院落寬闊,採用小五架梁式建築,屬明代建築風格,曾是恭親王奕�6�0的會客廳。奕�6�0經常在此處會見官員、外賓。當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後,咸豐皇帝逃往熱河行宮,恭親王奕�6�0留守北京,被推上了與英法侵略者談判的第一線,全權負責與英法聯軍的議和事宜,談判地點就在多福軒內。
多福軒見證了清政府與英法兩國簽訂《北京條約》的全過程,是重要的歷史見證人。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恭王府多福軒就被中央音樂學院改成了錄音棚,天花板與地面上都鋪裝了隔音材料。
2003年,中央音樂學院將多福軒騰退。此次大修中,在拆除軒里的隔音材料時,專家們意外地發現,天花板上的蘇州彩畫——牡丹蘭花圖保存完好,地面上還留下了與故宮中一樣的金磚。
由於多福軒內的金磚與故宮內鋪設的金磚是同一種,因此非常珍貴。在恭王府的其他建築中,由於沒有這種偶然的「保護」措施,就沒有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彩繪、金磚了。
先是「門改窗」 後又「窗改門」 老資料中查出建築「真容」
恭王府將恢復同治年間舊貌
正在修復中的恭王府府邸修繕規模約為1萬平方米,其中復建規模約4000平方米,新建規模約6000平方米,投資1.83億元。按照計劃,在2006年年底前,這里將恢復清代第一王府的威嚴與華麗。
目前,正在修復中的建築是多福軒。在現場,記者看到廊柱剛剛被油漆過,屋內的灰土還沒有清走。
施工前,專家們找到了1940年刊登於輔仁大學年刊上的多福軒照片,發現多福軒殿堂正中為屏門,屏門上方和兩側均有匾額、對聯,牆上掛著十多塊書有「福」、「壽」二字的大匾。
在清理多福軒內部裝飾時,施工人員發現,中間開間大門旁的兩個窗戶所用木材與別處不一樣,質地、做工都要差很多。在查找資料時,專家們在清華大學找到了梁思成先生於1937年所做的恭王府實測圖,對照後發現,這里原來是門,不是窗戶。將此圖與同治年間王府建築樣式圖對照後,專家們決定,按原有規制將多福軒改回原有的三扇門結構。
「本著修舊如故的原則,恭王府修復將恢復其原貌,我們只對糟朽和損壞嚴重的建築材料進行了更換,原有的建築材料佔了一半以上。」李中國說。文並攝/記者 饒沛
相關鏈接
恭王府
據考證,恭王府始建於明代,規模宏大,佔地約6萬平方米,分為府邸和花園兩部分,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曾為清乾隆帝寵臣、大學士和珅的宅第。嘉慶四年(1799年)和珅獲罪,宅第入官後被贈給了慶王。咸豐年間,咸豐帝將其賜予其六弟恭親王奕�6�0,稱為恭王府。
恭王府規模宏大,布局講究,氣派非凡。其花園又名錦翠園,模仿故宮中的寧壽宮,園內布局、設計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由於恭王府設計富麗堂皇,齋室軒院曲折變幻,風景幽深秀麗,昔日有碧水瀠洄並流經園內,一向被傳為《紅樓夢》中的榮國府和大觀園。
薩滿教
是在原始信仰基礎上逐漸豐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信仰,起源於原始漁獵時代,直到各種外來宗教傳入前,幾乎獨佔了北方各民族的古老祭壇。
薩滿教不是統一的宗教,信仰薩滿教的民族、部落也沒有共同的經典,很少有共同供奉的神靈,只是一種自發的民間信仰活動。薩滿教信仰是一種原始多神信仰,處於不同歷史階段的各民族,其薩滿教信仰幾乎囊括了原始信仰中最古老的內容和形式。諸如天地、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動植物等自然界的事物與現象,幾乎都被納入了薩滿教崇拜與信仰的軌道。
滿族及蒙古語和突厥語民族從大自然崇拜中突出了對天的崇拜,名為「騰格里」的天神被提高到至高無尚的地位。在薩滿教的動、植物世界裡,鳥禽往往成為靈魂的象徵,其中鷹、天鵝作為薩滿巫師特殊靈魂的顯形尤其具有突出意義。
⑶ 清朝都有誰當過九門提督
1、瓜爾佳·榮祿
瓜爾佳·榮祿(1836-1903年)字仲華,號略園,瓜爾佳氏, 滿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政治家。出身於世代軍官家庭,以蔭生晉工部員外郎,後任內務府大臣,工部尚書,出為西安將軍。
因為受到慈禧太後的青睞,留京任步軍統領(即九門提督),總理衙門大臣,兵部尚書。辛酉政變後,為慈禧太後和恭親王奕欣賞識,官至總管內務府大臣,加太子太保,轉文華殿大學士。
光緒二十九年,卒,贈太傅,謚文忠,晉一等男爵。編有《武毅公事略》、《榮文忠公集》、《榮祿存札》。其女瓜爾佳·幼蘭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生母,被慈禧太後收為養女。
2、和珅
和珅(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姓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滿洲正紅旗,清朝中期權臣、商人。
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干,通過李侍堯案鞏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並將幼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
隨著權力的成長,他的私慾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打擊政敵。此外,和珅還親自經營工商業,開設當鋪七十五間,設大小銀號三百多間,且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十三行有商業往來。
和珅曾擔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眾多關鍵要職,封一等忠襄公,官拜文華殿大學士。
其職務主要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還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正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九門提督)等數十個重要職務。
嘉慶四年(1799年),嘉慶帝即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和珅所聚斂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一億兩白銀,所擁有的黃金和白銀加上其他古玩、珍寶,超過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財政收入的總和。乾隆帝死後十五天,嘉慶帝賜和珅自盡,和珅死時年僅四十九歲。
3、愛新覺羅·善耆
愛新覺羅·善耆(1866年3月15日—1922年3月14日),字艾堂,號偶遂亭主人。滿洲鑲白旗人,晚清貴族重臣,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
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十世孫,女間諜川島芳子生父。同治五年生於北京,初封二等輔國將軍,光緒二十五年其父隆懃逝世後,善耆襲封肅親王爵位。
1902年,肅親王善耆任步軍統領,支持軍警分離的改革。1905年清廷正式創設巡警部,並開辦現代警察學校,培養警察人才。自此,軍警編制分離,現代警察制度初步創立。
善耆在清末贊成立憲運動,並免除刺殺監國攝政王的汪兆銘死刑。辛亥革命後,為宗社黨骨幹,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後逃至日本佔領的旅順,兩次發起滿蒙獨立運動,均以失敗告終。
民國十一年(1922年)病死於旅順,享年56歲,運回北京肅親王墓地安葬。溥儀追謚「忠」,全稱肅忠親王。
4、佟佳·隆科多
佟佳·隆科多(約1664年—1728年),字竹筠,滿洲鑲黃旗人,清聖祖孝懿仁皇後之弟,一等公佟國維第三子,清朝大臣。
康熙五十年,任步軍統領(亦稱九門提督)。五十九年,擢理藩院尚書。六十一年,聖祖崩逝,隆科多以受聖祖末命得新君世宗之寵信,命與親王允禩、大學士馬齊等,總理事務,襲一等公,授吏部尚書。
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復加太保,兼領理藩院事,並充會典、實錄等官書之總裁官,賜雙眼花翎、四團龍補服,可謂位極人臣,殊恩無以復加。
此亦世傳世宗之得位由隆科多內助所致之原因也。惟自雍正三年,世宗先解其步軍統領職,後又以交結專擅,諸事欺隱罪之,令繳回所賜四團龍補服,並不準復用雙眼翎;
隨又削其太保銜,令往今寧夏等地修城墾地,可謂聖眷大衰矣!四年,又以受賄事罷尚書,令料理邊疆事務,勘議俄羅斯邊界。
雍正五年,宗人府奏劾輔國公阿布蘭以玉牒畀隆科多,私藏於家。世宗震怒,隆科多因是奪爵,召還京師,後以四十一條大罪,永遠禁錮。其子岳興阿奪官,玉柱發黑龍江。六年六月,隆科多死於禁所。
5、費莫·文慶
費莫·文慶(?—1856年),字孔修,滿州鑲紅旗人,兩廣總督永保之孫也,清朝大臣。道光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五遷至詹事。歷通政使、左副都御史、內閣學士。
十二年,授禮部侍郎,兼副都統,歷吏部、戶部侍郎。二十八年,召授吏部尚書,兼步軍統領、內務府大臣,軍機大臣。
咸豐二年,起授內閣學士,尋擢戶部尚書,復為內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五年,復為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
題孝靜皇後神主,加太子太保、拜文淵閣大學士、晉武英殿大學士,管理戶部,充上書房總師傅。六年,卒,入祀賢良祠,謚文端。子善聯,官至福州將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佟佳·隆科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和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瓜爾佳·榮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善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費莫·文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⑷ 在中國歷史上8月6日發生了什麼事
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北平,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 1726年——神聖羅馬帝國和俄國締結反土耳其軍事聯盟。 1806年——弗朗西斯二世正式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位,成為奧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結束。 1890年——美國紐約州對殺人犯威廉·凱姆勒執行了首例電椅死刑。 1914年——奧匈帝國對俄宣戰。同日,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對奧匈帝國宣戰。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佔領華沙 1926年——來自紐約的游泳運動員格特魯德-埃德爾用了14小時31分成功游渡英吉利海峽,成為世界第一位游過英吉利海峽的婦女 1930年——中共成立指揮全國武裝暴動的最高機構 1931年——第三次反圍剿戰爭開始 1932年——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 193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央紅軍長征途中於四川毛兒蓋召開會議。會議重申黨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針,並決定組織左、右兩路軍經草地分路北上。 1935年——方誌敏在南昌犧牲。 1945年——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擲了一顆原子彈。 廣島原子彈
1952年——新中國財政首次實現收支平衡 1954年——中國組建生產建設兵團 1954年——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在北京成立。吳耀宗當選為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首任主席。 1962年——拉丁美洲西印度群島的島國牙買加獲得獨立,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美國侵犯越南的行為發表聲明。 1978年——教皇保羅六世逝世,繼任者僅在位33天 教皇保羅六世逝世
1980年——我國人造血液的研究在上海獲得成功 1981年——美國航管人員罷工 1986年——使用人工心臟時間最長的病人逝世 1990年——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性文明調查結束 1991年——英國計算機科學家伯納斯·李在一個新聞組發布了他設計的萬維網的摘要。 1997年——「微軟」與「蘋果」宣布合作計劃 1997年——韓國一客機墜毀關島 2002年——中央電視台《午夜新聞》開播 《午夜新聞》
2006年——中國與查德正式恢復外交關系。 2008年——茅利塔尼亞的軍人發動軍事政變,總統阿卜杜拉希和總理瓦格夫被扣押。 2009年——莫拉克台風在太平洋生成
2010年——波蘭當選總統布羅尼斯瓦夫·科莫羅夫斯基在波蘭議會大廈舉行的國民大會(眾參兩院聯席會議)上宣誓就職。 2010年——匈牙利當選總統施米特·帕爾在總統府舉行就職慶典,正式就任匈牙利總統。
編輯本段出生
1697年——查理七世誕生,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逝世於1745年) 查理七世
1881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誕生 1890年——蔣渭水,台灣日治時期民主運動先驅出生於宜蘭市。 1911年——季羨林,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 1928年——安迪·沃荷,美國波普藝術的開創者。(1987年逝世) 1941年——文興宇出生,中國著名導演,表演藝術家 1946年——盧武鉉,大韓民國的第16任總統。 1952年——李修賢,香港電影演員,導演 1962年——楊紫瓊,馬來西亞影星。 1965年——戴維·羅賓遜,NBA歷史五十大球星之一出生 1965年——梶浦由記,日本動畫作曲家。 1965年——錢嘉樂,香港演員 1969年——美國歌手艾略特·史密斯誕生(Steven Paul "Elliott" Smith,1969年8月6日-2003年10月21日) 1970年——奈特·沙馬蘭,好萊塢電影導演。 1972年——方馨,台灣演員。 1978年——彭政閔,台灣棒球選手。 1980年——潘瑋柏出生,台灣歌手。 1981年——浦井健治,日本演員。 1982年——雅芝·加里,美國模特兒。 1983年——范佩西(Robin van Persie) 出生,荷蘭足球運動員,現效力英超阿森納。 1987年——葉姵延,香港羽毛球運動員。 1999年——侯高俊傑,童星。 舞仔侯高俊傑
編輯本段逝世
1863年——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被害 1926年——林白水被張宗昌槍殺 1935年——方誌敏被殺害 方誌敏
1966年——趙承嘏,中國葯物化學家。(1885年出生) 1978年——保羅六世,羅馬天主教教皇。(1897年出生) 1988年——李春昱,中國地質學家。 1998年——鄧兆祥同志逝世。 2002年——艾茲格·迪科斯徹,荷蘭計算機科學家。(1930年出生) 2005年——郭偉邦,前英國外相。 2006年——鈴置洋孝,日本配音演員、播音員及演員。(1950年出生) 2009年——約翰·休斯,因心臟病突發在紐約逝世
編輯本段節日
國際電影節 玻利維亞——獨立日 牙買加——獨立日 教會——基督易容顯光日
⑸ 歷史上有和珅這個人物嗎如果有,那他是怎麼死的
歷史上有和珅這個人,乾隆帝死後十五天,嘉慶帝賜和珅自盡。
個人簡介: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滿洲正紅旗二甲喇人,清朝乾隆年間的官員、商人。
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干,為官清廉,通過李侍堯案鞏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並將幼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隨著權力的成長,他的私慾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打擊政敵。此外,和珅還親自經營工商業,開設當鋪七十五間,設大小銀號三百多間,且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十三行有商業往來。
和珅曾擔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眾多關鍵要職,封一等忠襄公和文華殿大學士,其職務主要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還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重要職務。嘉慶四年(1799年),嘉慶帝即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和珅所聚斂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一億兩白銀,所擁有的黃金和白銀加上其他古玩、珍寶,超過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財政收入的總和。乾隆帝死後十五天,嘉慶帝賜和珅自盡。
⑹ 清代在什剎海修建的王府有哪些
到了清代,什剎海的水量繼續減少,名稱逐漸定型。德勝橋以西水域稱「積水潭」,以東稱「什剎海」。什剎海地區因臨近皇城、環境優美而成為修建王府的首選之地。 沿岸的格局雖然並沒有發生巨變,但是因為朝代更迭,名宅賜第,轉瞬易主,沿岸原明代的宅園別業或衰落,或為清朝府邸所代替,沿湖景觀中心也由西海向前海和後海偏移。
清入關後所封的4個世襲罔替親王府中就有恭親王府、醇親王府、慶親王府三座王府建在這里。除此之外,還有阿拉善王府、濤貝勒府、棍貝子府、兆惠府等。這些王府官邸演繹了幾乎全部我國近代史和半部清代史。
比較有名的有後海北岸的醇親王府和前海西街的恭王府,為什剎海平添了些許貴氣。在清代,王府並不是私人宅邸,而是屬於皇家的公產,是親王和郡王日常起居和辦公的場所,其他人的宅邸概不能稱為「府」。
乾隆後期和珅得勢,遂選定在什剎前海西岸大建宅第。恭王府花園曾是乾隆寵臣和珅的私宅,後由慈禧賜給了恭親王並因此得名恭王府。恭王府分府邸和花園兩個部分,擁有建築群落達30多處,布局講究,氣勢非凡。
府邸建築分東、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嚴格的中軸線貫穿著的多進四合院落組成。
中路最主要的建築是銀安殿和嘉樂堂,殿堂屋頂採用綠琉璃瓦,顯示了中路的威嚴氣派,同時也是親王身份的體現。
銀安殿也叫銀鑾殿,是恭王府最主要的建築。作為王府的正殿,只有逢重大事件和重要節日的時候才會打開,起到禮儀的作用。
嘉樂堂懸掛有「嘉樂堂」匾額一方,該匾是乾隆帝賜給和珅的,但匾額上並沒有署款,也沒有鈐記,但和珅留有《嘉樂堂詩集》,說明是和珅之室名。
在恭親王時期,嘉樂堂主要作為王府的祭祀場所,內供有祖宗和諸神等的牌位,以薩滿教儀式為主。
東路的前院正房名為多福軒,廳前有一架長了200多年的藤蘿,長勢依然很好,極為罕見。東路的後進院落正房名為「樂道堂」,是當年恭親王奕的起居處。
西路的四合院落較為小巧精緻,主體建築為葆光室和錫晉齋。精品之作當屬高大氣派的錫晉齋,大廳內有雕飾精美的楠木隔段,為和珅仿紫禁城寧壽宮式樣。
府邸最深處橫有一座兩層的後罩樓,東西長達156米,後牆共開88扇窗戶,內有108間房,俗稱「99間半」,取道教「屆滿即盈」之意。
其花園又名萃錦園,佔地40畝,園內設計和布局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花園的東、南、西三面被馬蹄形的土山環抱。中路進園門後,土山起障景作用,穿越山洞門後,豁然開朗,正中置一峰石,名「飛來峰」。峰東為流杯亭,峰北正中有一「凹」形的水池,面池是一組廳堂。
穿過廳堂進入中部庭園,有一座石山,為全園的主景。全園以「山」字形假山拱抱,三面堆土疊石為山,中路以房山石堆砌洞壑。立於山頂,居高臨下,更可觀全園景觀。
山石後面有一列書齋,平面曲折,如蝙蝠展翼,名為「蝠廳」。花園西路以一個長方形大水池為主景,池中心有島,島上有水榭。池北岸有一卷棚頂的大廳,和水榭成軸線相對。
花園東路是一組建築庭院和戲樓,用爬山廊連接中路的廳堂。恭王府花園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是什剎海沿岸清王府附園的經典之作。
醇親王府位於後海北岸,府邸分為正院、住院、花園及馬圈四部分。另外在府後建有醇賢親祠堂一所,佔地共約80餘畝。花園由於位於住宅西部,故稱為「西花園」。
進入西花園,首先看到兩座土石假山為屏障,循山口過小橋見竹林一片,中有方亭一座。依長廊而行有一座六方亭,篆書額曰「恩波亭」。清代不許民間引玉泉水入宅,「御賜引玉河入庭」是一種殊榮。
後海水在山西花園西部引入,繞園一周,山東端流出園外。因奉旨許引玉泉水進園,故命亭為「恩波」,以示皇恩浩盪。在什剎海沿岸的眾多清代王府和官邸中,獲此殊榮的僅此一園。
1761年,乾隆皇帝下令將原明代建於什剎海西海西北小島上的鎮水觀音庵改建為匯通祠,祠內供奉龍王。同年,疏浚什剎海及月牙河,使水流方向改變,水由西海經月牙河注入前、後海,由於是下游的前海倒流入後海,故有「銀錠觀山水倒流」的說法。
慶王府是北京王府中的一座,第一代慶王永璘為清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個兒子,嘉慶皇帝的同母胞弟。老慶王府在前海西街路北,在和珅府的前方。後來,慶王永璘的後人奕劻襲承輔國將軍一職,咸豐皇帝命奕劻由老王府遷至定阜大街原大學士琦善的宅第。
咸豐年間,奕劻由輔國將軍晉升為貝子,繼而晉升為貝勒。由於深受慈禧太後賞識,奕劻在光緒時期晉升為慶郡王,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及海軍事務,後來有晉升為慶親王,並被封為世襲罔替親王。1903年授軍機大臣,成為清代最後一個鐵帽子王。
慶王府是在奕劻晉封為慶郡王之後,按照王府的規制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這時的奕劻在府內大興土木,修建了萬字樓和戲樓等處。
府內建築宏偉,面積廣闊,分為5個大院,大小樓房近千間,朱紅大門,高大的宮殿,只是屋頂為泥瓦而不是琉璃瓦,成為當時京城最華麗的王府之一。
濤貝勒府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在同治年間被賜予了貝勒載瀅,後來載瀅獲罪,遷出此府。
光緒年間,醇賢親王奕譞的第七子載濤過繼給鍾郡王奕詥為嗣,承襲貝勒爵位,於是遷居到了愉王府,作為貝勒府,稱為濤貝勒府。
濤貝勒府總體建築約為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門東向,分中路和東路及西路。中路有四進院落,東路亦有四進院,後三進院為三合院。西路只有前後3排房子,西為戲樓。南為花園,有長廊、亭、花廳和假山等。
棍貝子府又被稱為誠親王新府,根據《嘯亭雜錄》記載:「誠親王新府在蔣家房。」誠親王的舊府位於官園,因改賜慎郡王,所以在蔣家房的基礎上建造了新府。
誠親王胤祉離世後,他的第七個兒子弘暻繼為府主,後被封為貝子,所以此府又稱為固山貝子弘暻府。
根據乾隆時期的《京城全圖》來看,此府東起水車胡同,西鄰光澤胡同,北抵積水潭南岸。佔地面積大,規制嚴整,府正門面闊五間,大殿面闊七間,東西配樓面闊五間,後殿面闊三間,後寢面闊五間。
主體部分在西路,東部以花園為主,規模很大,園中有亭台樓閣,古樹參天,山石點綴,土山環繞。園內有一湖,湖中有一土石相間小島,湖水引自積水潭。
按清代的制度,積水潭水為御用,非經特許,任何人不得擅引。弘暻無特殊建樹,卻也享受到了如此特殊的恩准。弘暻之後府主分別是弘暻的第三子永珊、永珊的第三子綿策和綿策嗣子奕果。
奕果承襲不入八分輔國公之後,改遷別所,此府改賜給庄靜固倫公主為府。庄靜固倫公主為嘉慶皇帝的第四女,後來下嫁於土默特的世襲貝子瑪尼巴達喇。
他們的兒子德勒克色楞承襲貝子,德勒克色楞的兒子索特那木色登襲貝子,之後棍布札布承襲貝子,因而被稱為棍貝子府,一直延續。
後來,棍貝子府原有的建築絕大部分被拆除,僅存有三間卷棚歇山筒瓦頂的花廳,二幢硬山過壟脊的重樓,以及湖與假山。
有一年,清朝的軍機大臣和珅在什剎前海中修築了一條南北方向、略呈S形的大堤,後人俗稱「和堤」,將前海分成兩部分,堤壩東側水域稱為「前海」,西側水域稱為「西小海」。
因為這一帶是皇親貴胄和文人雅士會聚的場所,所以酒肆歌台也自然發達。位於前海北沿的會賢堂原是清光緒朝禮部的侍郎斌儒的私邸,內設戲台,門簪上書「群賢畢至」四字,成為文人墨客聚會之所。
除此之外,什剎海因周圍有10座寺廟而得名,包括廣化寺、火德真君廟、護國寺、保安寺、真武廟、白馬關帝廟、佑聖寺、萬寧寺、石湖寺和萬嚴寺。什剎海附近還有廣福觀,大藏龍華寺等寺廟。
火德真君廟里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為象徵天地精靈的龜蛇抱像。傳說元世祖忽必烈在開始營造大都城的時候,有龜蛇出現在西直門外的高粱河上,群臣解釋說,這是真武神光臨,其德惟水,水能勝火,宋朝亡定了!
忽必烈大喜,下令在高梁河出現龜蛇的地方建了座「大昭應宮」,祭祀真武大帝。又在城中心海子邊建了這座規模宏大的真武廟。後來元統一我國後,元成宗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使真武成為了北方最高的神!
明成祖朱棣也特別崇奉真武大帝,他在奪取皇權的「靖難之役」中,鼓吹有北方真神相助,是替天行道。他當了皇帝後,加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賜名武當山為「大岳太和山」,修「金殿」、造金像,大興土木,費資百萬,把個武當山修得如天宮落地。
火神真君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山門東向,開在廟的東南角上,面對地安門外大街。山門內外各有一座牌樓。山門為歇山頂,面闊一間,黃琉璃瓦綠剪邊。山門內原有鍾樓、鼓樓。進山門,向西穿過配殿,進入南北向的院落。
南面的倒座房是隆恩殿,面闊三間,歇山頂,供奉隆恩真君王靈官。北面正殿是火祖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歇山頂,前出抱廈,供奉火神南方火德熒惑星君。西面為一配殿。
護國寺是北京的八大寺廟之一,原為元丞相托克托的官邸,初名崇國寺,1429年更名為大隆善寺。1472年賜名為大隆善護國寺。1722年,蒙古王公貝勒修繕此寺,為聖祖祝壽,曾對寺廟大加修繕,名護國寺,又稱西寺,與東寺隆福寺相呼應。
明代劉侗、於奕正著的《帝京景物略》雲:
大隆善護國寺,都人呼崇國寺者,寺初名也。都人好語訛語,名初名。寺始至元,皇慶修之,延佑修之,至正又修之。元故有南北二崇國寺,此其北也。
我宣德已酉,賜名隆善。成化壬辰,加護國名。正德壬申,敕西番大慶法王領占班丹、大覺法王著肖藏卜等居此,寺則大作。中殿三、旁殿八,最後景命殿。殿旁塔二,曰佛舍利塔。
寺前後五進,院中碑刻甚多,其中著名的有趙孟頫書《皇慶元年崇教大師演公碑》和危素撰並書《至正二十四年隆安選公傳戒碑》等。
寺內除供奉佛教諸佛祖外,還有元丞相脫脫夫婦塑像和輔佐明成祖朱棣建有殊勛的姚廣孝影堂。另有葡萄園數畝,可見其規模之大。
清末學者唐晏所著的《天咫偶聞》中說:
隆善護國寺,俗稱護國寺,即元之崇國寺。趙松雪書演公碑,危太僕書選公傳戒碑皆在殿東階下。月七八有廟市,與隆福寺埒,而宏敞過之。
護國寺廟會與隆福寺廟會齊名,即所謂「東西二廟」之西廟。《京都竹枝詞》中說:
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間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
清末,什剎海地區由於水源日漸減少,臨湖的園亨、寺廟便逐年荒廢,只剩下凈業寺、匯通祠等少數廟宇,其他府第、園囿和古剎多已坍塌。
每至夏季前荷花茂盛時,和堤上便聚集很多攤販,出售小吃和茶水,逐漸成為京城百姓的消夏勝地。
從元朝依託這一片水域在東岸確定了都城建設的中軸線,什剎海始成為元、明、清三代城市規劃和水系的核心。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什剎海積淀了上至皇親國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的深厚的各階層文化。
這里的胡同和四合院組成了老北京的風俗文化,組成了老北京的歷史,沿著什剎海迤邐的河沿四周,形成了不規則但密如織網的網狀胡同,這些胡同依勢而建,自然天成,被譽為「北方的水鄉」,是古都之源、文化之源,是民眾休閑、感受歷史的勝地。
此外,這里仍舊保存著十分難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勝跡交相輝映的歷史風貌,處處古跡宛如一顆顆明珠,將什剎海點綴地美麗燦爛。
恭王府萃錦園
醇親王府游廊
⑺ 屬馬的名人,歷史上屬馬的名人有哪些
韓世忠、雍正帝、和珅、李自成、康有為等。
1、韓世忠
韓世忠(1090年1月26日-1151年9月15日 ),屬馬,字良臣,自號清涼居士。延安(今陝西省綏德縣)人 ,南宋名將、詞人,與岳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
韓世忠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十八歲時應募從軍。他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國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重大的貢獻。
韓世忠為人耿直,不肯依附權臣秦檜,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是南宋朝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累遷至鎮南、武安、寧國三鎮節度使,封爵咸安郡王。晚年杜門謝客,口不談兵,悠遊西湖以自樂。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韓世忠逝世,年六十三。追贈太師、通義郡王。宋孝宗時追封蘄王,位列七王之一。淳熙三年(1176年),謚號「忠武」。後配饗宋高宗廟廷。有詞作《臨江仙》、《南鄉子》等傳世。
2、雍正帝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
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廢除賤籍制度,實行攤丁入畝,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等。
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在政治上,整頓吏治,創立密折制度監視臣民,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
而且改善秘密立儲制度,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終年58歲。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於第四子弘歷。
3、和珅
和珅(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姓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滿洲正紅旗,清朝中期權臣、商人。
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干,通過李侍堯案鞏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並將幼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
隨著權力的成長,他的私慾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打擊政敵。此外,和珅還親自經營工商業,開設當鋪七十五間,設大小銀號三百多間,且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十三行有商業往來。
和珅曾擔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眾多關鍵要職,封一等忠襄公,官拜文華殿大學士。
其職務主要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還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正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重要職務。
嘉慶四年(1799年),嘉慶帝即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和珅所聚斂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一億兩白銀,所擁有的黃金和白銀加上其他古玩、珍寶,超過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財政收入的總和。乾隆帝死後十五天,嘉慶帝賜和珅自盡,和珅死時年僅四十九歲。
4、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
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
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岩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
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
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清軍。
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大順軍逼走南明將領左良玉,佔領武昌,李自成計劃乘舟東下,奪取東南作為抗清基地。
但大順軍尚未准備充分,清軍分水陸兩路突然襲來,李自成倉促棄武昌向東南進發。順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另有一說李自成死亡地點為湖北咸寧市通山縣九宮山。)
5、康有為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
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
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
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
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
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韓世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胤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和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自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康有為
⑻ 歷史上真實的和珅是怎樣的
和珅生平: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滿洲正紅旗,清朝中期權臣、商人。
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干,通過李侍堯案鞏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並將幼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隨著權力的成長,他的私慾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打擊政敵。
此外,和珅還親自經營工商業,開設當鋪七十五間,設大小銀號三百多間,且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十三行有商業往來。
和珅曾擔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眾多關鍵要職,封一等忠襄公和官拜文華殿大學士,其職務主要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還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重要職務。
嘉慶四年(1799年),嘉慶帝即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和珅所聚斂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一億兩白銀,所擁有的黃金和白銀加上其他古玩、珍寶,超過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財政收入的總和。乾隆帝死後十五天,嘉慶帝賜和珅自盡,和珅死時年僅49歲。
和珅的絕命詩
嘉慶四年正月十八日,嘉慶帝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處所,「賞賜」他白綾一條,令其自盡。此時和珅一看到白綾,知道死期已至。他對自己慘淡經營一生,家業富比皇室,到頭來落得個如此悲慘下場,不禁萬分慨嘆。
這一次自己鋃鐺入獄,身陷囹圄,嘗到了凄涼、冷清、飢餓、刑罰、痛苦等苦辣滋味。
特別是正月十五日,正值元宵佳節,和珅自然而然想到往年家中歡歡喜喜,自己在眾人侍奉下悠然自得、盡情享樂的情景,提筆作了題名為《上元夜獄中對月兩首》的詩:「夜色明如許,嗟令困不伸。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室暗難挨曉,牆高不見春。星辰環冷月,縲紲泣孤臣,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餘生料無幾,空負九重仁。」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憐此月夜,分外照愁人。思與更俱永,恩隨節共新。聖明幽隱燭,縲紲有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