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赤壁之戰講的是什麼故事
戰爭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二月
地點: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孫劉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曹操 ;孫權、劉備
指揮官:曹操 ;周瑜
兵力:曹軍約240,000 ;孫劉盟軍約50,000
赤壁之戰: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一、概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掃平河北,北征三郡烏桓,消滅袁氏殘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鄴郡,造玄武池訓練水軍,准備南征,統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軍十餘萬南征劉表,八月,劉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劉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荊州。
劉備敗走長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銳騎兵追上,劉備軍主力被殲滅,劉備僥幸逃到夏口,與關羽、劉琦等匯合。
與此同時,孫權的使者魯肅與劉備取得聯系,劉備派諸葛亮為使前往孫吳,准備聯合抗曹。諸葛亮以高明的外交手段成功締結了孫劉聯盟,聯合抗曹。孫權派都督周瑜統率吳軍精銳三萬人,迎戰曹操於烏林、赤壁。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先長江水戰挫敗曹軍,緊接著在烏林火攻,曹操敗走華容,引軍北還,失去了統一天下的良機。
從曹操南徵到引軍敗走近半年的時間,而赤壁之戰持續則一個多月,這次戰役周瑜以三萬精銳大敗曹操十餘萬大軍,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而曹操失去統一的機會,三國鼎立的局面拉開。
這次戰役也是對後漢三國歷史影響最大的戰役。
二、後漢統一的契機和不充分條件。
建安五年,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消滅了袁紹的主力精銳,但他沒有急於進攻河北,而是等待袁氏子嗣的內訌。
分裂的河北終於在建安十二年走向末路,袁氏最後的殘余逃到了塞外的烏桓,曹操為了斬草除根,長驅數百公里,消滅三郡烏桓,殺二袁,徹底統一華北黃河流域。
在以黃河流域為經濟、政治重心的後漢,絕對是「得中原者得天下」,曹操的雄心到達頂點,他認為是時候結束分裂了。他剛從塞外回到鄴郡就做「玄武池」,訓練水軍,目的十分明顯,就是要掃平吳楚,一統天下。
從曹操的戰略目的來看,初步目標是消滅劉表,進而迫使江東屈服(注一)。所以他只訓練了半年的的水軍就開始南征,目的只是控制荊州。但劉表的死和劉琮的投降使曹操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荊州,白白得到七、八萬人和大量的戰船,也正是這些原因,驅使曹操決定提前進攻東吳,只是他把孫權想得太簡單了。
劉備沒有被徹底消滅,與孫權取得了同盟,曹操面臨瘟疫和長江的雙重困難,終於他否定賈詡的建議,遭遇烏林之敗。
何茲全的《中國通史》說:曹操不能完成統一的根本原因是「黃河流域的經濟尚且沒有完全恢復,而長江流域的開發卻一直在進步,所以曹操不能在建安十三年完成統一。直到魏晉時期,黃河流域的完全恢復和發展使中國的重心回到黃河流域,於是完成統一」。
這個說法當然是有道理的,但我們仔細想想,曹操從擁立漢帝到赤壁之戰,十三個年頭,實行屯田也有十個年頭了,雖然在建安五年之前黃河流域的經濟是崩潰的,但曹操用十餘年的時間恢復和發展,就是為了給自己打下政治和經濟基礎,也正是這個原因,他才用了七年時間去平定河北,而不是以「橫征暴斂」的形式來完成黃河流域的統一,所以說在赤壁戰前,黃河流域仍然是全國的重心所在,曹操之所以沒有完成統一,還是因為水軍和荊州問題。
曹操在玄武池僅僅訓練了半年水軍,這個層次的水軍戰鬥力對付以漢水為依託的荊州軍是可以的,但面對以長江為依託的吳軍,就相形見拙了,所以曹操才會在赤壁吃個大虧。
總之,大形式曹操是有利的,主動權在他手裡,就看他如何選擇了。遺憾的是,這位逐鹿中原、大破袁紹、橫掃塞外、最有希望結束後漢亂世的強人,最終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以錯誤的方式與敵人展開了戰斗,於是那些不充分條件逐次爆發,他最終沒能越過長江。
⑵ 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的故事情節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掃平河北,北征三郡烏桓,消滅袁氏殘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鄴郡,造玄武池訓練水軍,准備南征,統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軍十餘萬南征劉表,八月,劉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劉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荊州。
劉備敗走長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銳騎兵追上,劉備軍主力被殲滅,劉備僥幸逃到夏口,與關羽、劉琦等匯合。
與此同時,孫權的使者魯肅與劉備取得聯系,劉備派諸葛亮為使前往孫吳,准備聯合抗曹。諸葛亮以高明的外交手段成功締結了孫劉聯盟,聯合抗曹。孫權派都督周瑜統率吳軍精銳三萬人,迎戰曹操於烏林、赤壁。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先長江水戰挫敗曹軍,緊接著在烏林火攻,曹操敗走華容,引軍北還,失去了統一天下的良機。
從曹操南徵到引軍敗走近半年的時間,而赤壁之戰持續則一個多月,這次戰役周瑜以三萬精銳大敗曹操十餘萬大軍,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而曹操失去統一的機會,三國鼎立的局面拉開。
這次戰役也是對後漢三國歷史影響最大的戰役。
⑶ 赤壁之戰講了什麼
「赤壁之戰」講的是東漢末年曹操南攻荊州之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到烏林線的決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之一,也是漢末三國時期最著名之戰役,並且是第一次發生於長江流域的大規模水戰。
故事大綱: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占據荊州的劉琮投降。曹操追擊劉備,孫權派遣魯肅探聽落難的劉備會否聯盟抗曹,劉備於是派遣諸葛亮出使江東協議結盟,孫權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軍與劉備組成聯軍,在長江赤壁以黃蓋詐降火攻,大破曹軍的連環船,曹操落荒北回。此戰後,曹軍退守襄陽,曹孫劉三分荊州,奠定三國鼎立之勢。
(3)赤壁之戰來自歷史故事是什麼擴展閱讀:
火燒赤壁——
當時曹操為了北士卒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將黃蓋說:「如今敵眾我寡,難以長期相持。曹軍正把戰船連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擊敗曹軍。」於是,選取蒙沖戰船十艘,裝上干荻和枯柴,在里邊澆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邊插上旌旗,預先備好快艇,系在船尾。
黃蓋先派人送信給曹操,謊稱打算投降。當時東南風正急,黃蓋將士艘戰船排在最前面,到江心時升起船帆,其餘的船在後依次前進。曹操軍中的官兵都走出營來站著觀看,指著船,說黃蓋來投降了。沒想到黃蓋利用火船撞向曹軍,頃刻間,濃煙烈火,遮天蔽日,曹軍人馬燒死和淹死的不計其數。
周瑜等率領輕裝的精銳戰士緊隨在後,鼓聲震天,奮勇向前,曹軍大敗。曹操率軍從華容道步行撤退,遇到泥濘,道路不通,天又颳起大風。曹操讓所有老弱殘兵背草鋪在路上,騎兵才勉強通過。老弱殘兵被人馬所踐踏,陷在泥中,死了很多。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一直尾隨追擊,但已經來不及。
此戰中曹軍傷亡過半,曹操回到江陵後,恐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守江夏,而後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代理奮威將軍,屯於當陽。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⑷ 火燒赤壁真實歷史是什麼
戰役經過
1、迎降之議
這時,曹操寫信給孫權說:「最近,我奉天子之命,討伐有罪的叛逆,軍旗指向南方,劉琮降服。如今,我統領水軍八十萬人,將要與將軍在吳地一道打獵。」孫權把這封書信給部屬們看,他們無不驚惶失色。長史張昭等人說:「曹操是豺狼虎豹,挾持天子以征討四方,動不動就用朝廷的名義來發布命令。
今天我們如果進行抗拒,就更顯得名不正而言不順。況且將軍可以抵抗曹操的,是依靠長江天險。現在,曹操佔有荊州的土地,劉表所訓練的水軍,包括數以千計的蒙沖戰船,已由曹操接管,曹操計全部船隻沿長江而下,再加上步兵,水陸並進。
這樣,長江天險已由曹操與我們共有,而雙方勢力的眾寡又不能相提並論。因此,依我們的愚見,最好是迎接曹操,投降朝廷。」只有魯肅一言不發。
孫權起身上廁所,魯肅追到房檐下,孫權知道魯肅的意思,握著魯肅的手說:「你想說什麼?」魯肅說:「剛才,我觀察眾人的議論,只是想貽誤將軍,不足以與他們商議大事。
現在,像我魯肅這樣的人可以迎降曹操,但將軍卻不可以。為什麼這樣說呢?現在我在迎接曹操,曹操一定會把我交給鄉里父老去評議,以確定名位,也還會做一個下曹從事,能乘坐牛車,有吏卒跟隨,與士大夫們結交,步步陞官,也能當上州、郡的長官。
可是將軍迎接曹操,打算到哪裡去安身呢?希望將軍能早定大計,不要聽那些人的意見。」孫權嘆息說:「這些人的說法,太讓我失望了。如今,你闡明的策略,正與我想的一樣。」
2、孫權發兵
當時,周瑜奉命到達番陽,魯肅勸孫權把他召回來。周瑜來到後,對孫權說:「曹操雖然名義上是漢朝的丞相,但實際上是漢朝的賊臣。將軍以神武英雄的才略,又憑借父、兄的基業,割據江東,統治的地區有幾千里,精兵足夠使用,英雄樂於效力,應當模行天下,為漢朝清除邪惡的賊臣。
何況曹操自己前來送死,怎麼可以去迎降?請允許我為將軍分析:如今北方尚未完全平定,馬超、韓遂還駐兵函谷關以西,是曹操的後患。而曹操舍棄鞍馬,改用船艦,與生長在水鄉的江東人來決一勝負。現在正是嚴寒,戰馬缺乏草料。而且,驅使中原地區的士兵遠道跋涉來到江湖地區,不服水土,必然會發生疾疫。
這幾方面是用兵的大患,而曹操都貿然行事。將軍抓住曹操的時機,正在今天。我請求率領精兵數萬人,進駐夏口,保證能為將軍擊破曹操。」孫權說:「曹操老賊早就想要廢掉漢朝皇帝,自己篡位了,只是顧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與我。現在,那幾個英雄都已被消滅,只剩下我還存在。我與老賊勢不兩立。
你主張迎戰曹軍,正合我意,是上天把你授給了我!」孫權就勢拔出佩刀,砍向面前的奏案,說:「將領官吏們,有膽敢再說應當投降曹操的,就與這個奏案一樣!」於是散會。
當天夜裡,周瑜又去見孫權,說:「眾人只看到曹操信中說有水、陸軍八十萬而各自驚恐,不再去分析其中的虛實,就提出向曹操投降的意見,太不像話。現在咱們據實計算一下,曹操所率領的中原部隊不過十五六萬人,而且長期征戰,早已疲憊;新接收的劉表的部隊,至多有七八萬人,仍然心懷猜疑。
以疲憊的士卒,駕馭心懷猜疑的部眾,人數雖多,卻並沒有什麼可怕的。我只要有五萬精兵,就足以制服敵軍,望將軍不要顧慮!」孫權拍著周瑜的背說:「周公瑾,你說到這個地步,非常合我的心意。
張昭、秦松等人,各顧自己的妻子兒女,懷有私心,非常使我失望。只有你與魯肅和我的看法相同,這是上天派你們兩個人來輔佐我。五萬精兵一時難以集結,已挑選了三萬人,戰船、糧草及武器裝備都已備齊,你和魯肅、程普率兵先行,我當繼續調集人馬,多運輜重、糧草,作為你的後援。
你能戰勝曹軍,就當機立斷;如果失利,就退到我這里來,我當與曹操決一勝負。」於是,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各自帶領萬餘人與劉備合力迎戰曹操;又任命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籌劃戰略。
3、孫劉合兵
劉備駐軍樊口,每天派巡邏的士兵在江邊眺望孫權的軍隊。士兵看到周瑜的船隊,就立即乘馬回營報告劉備。劉備派人前去尉勞。周瑜對慰勞的人說:「我有軍事任務在身,不能委派別人代理,如果劉備能屈尊前來會面,實在符合我的願望。」劉備就乘一隻船去見周瑜,說:「現在抵抗曹操,實在是很明智的決定。
不知有多少戰士?」周瑜說:「三萬人。」劉備說:「可惜太少了。」周瑜說:「這已足夠用,將軍且看我擊敗曹軍。」劉備想要召呼魯肅等來共同談話,周瑜說:「接受軍令,不得隨意委託人代理,如果您要見魯肅,可以另去拜訪他。」劉備既很慚愧,又很高興,於是帶領關羽、張飛兩千人跟在周瑜的後面,不歸周瑜統領。
同年十二月,程普與周瑜分別任左右都督,與劉備軍結成孫劉聯軍。孫劉聯軍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正在渡江的曹軍相遇。曹軍當時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編水軍及新附荊州水軍難以磨合,士氣明顯不足,初戰被周瑜水軍打敗。
曹操不得不把水軍「引次江北」與陸軍會合,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操練水軍,等待良機。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隔長江與曹軍對峙。
4、火燒赤壁
當時曹操為了北士卒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將黃蓋說:「如今敵眾我寡,難以長期相持。
曹軍正把戰船連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擊敗曹軍。」於是,選取蒙沖戰船十艘,裝上干荻和枯柴,在里邊澆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邊插上旌旗,預先備好快艇,系在船尾。黃蓋先派人送信給曹操,謊稱打算投降。
詐降之日,黃蓋准備了幾十艘蒙沖、斗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赤幔偽裝,上插牙旗,在船後繫上走舸。黃蓋遂令燃點柴草,同時發火,著火的船隊乘風快速向前飛駛,沖向曹營。黃蓋在途中不幸被流矢所中墮下水中,被救起時,吳軍居然認不出是黃蓋,將他安置在廁床中。
黃蓋惟有自己大叫呼叫韓當,韓當發現他時,流著淚地解開他衣服,才得以保留性命。當時東南風正急,火烈風猛,把曹軍戰船全部燒光,火勢還蔓延到曹軍設在陸地上的營寨。頃刻間,濃煙烈火,遮天蔽日,曹軍人馬燒死和淹死的不計其數。
周瑜等率領輕裝的精銳戰士緊隨在後,鼓聲震天,奮勇向前,曹軍大敗。曹操率軍從華容道步行撤退,遇到泥濘,道路不通,天又颳起大風。曹操讓所有老弱殘兵背草鋪在路上,騎兵才勉強通過。老弱殘兵被人馬所踐踏,陷在泥中,死了很多。曹軍因為飢餓和疾病而死者大半。
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一直尾隨追擊,但已經來不及。
此戰中,曹軍被燒死者很多,但大部分的曹軍都是因為飢餓和疾病而死。曹操回到江陵後,恐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守江夏,而後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代理奮威將軍,屯於當陽。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4)赤壁之戰來自歷史故事是什麼擴展閱讀:
赤壁戰前曹操極具優勢: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反對曹操的人稱之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它諸侯自然在政治正統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
不過,既然曹操具有如此之優勢,所以令孫劉聯軍之戰績更顯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是中國歷史上成功以寡擊眾之著名戰例。
1、時機
在曹操兵敗赤壁中,傳統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曹操沒有乘勝徹底擊潰劉備,錯過了戰機。
詹士模認為,曹操戰敗後所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是指慨嘆沒有採用攻袁氏兄弟時郭嘉「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之策略,所以曹操應等待孫劉聯盟生變。
2、疫病
而傳統評論一般沒有探究是何疫病流行。曹操將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見於《江表傳》,陳壽亦多次提及曹軍有疫病。
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
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免疫力。
但是這個觀點也有缺陷,曹操水軍主要來自荊州水軍,陸軍主力來自北方,荊州士兵對血吸蟲的免疫力應跟孫劉聯軍應該差別不大,所以該是其他疫病。
3、氣候
在遠流出版,陳文德撰寫的《曹操爭霸經營史》一書中,分析了曹操戰敗的原因,主要歸咎於東南風。
曹操用兵如神,俗語說:「說曹操,曹操到」代表曹操用兵疾如風與侵略如火,劉備在徐州就因准備不及而棄軍逃亡,至荊州赤壁開戰前,又遇到類似狀況。曹操既然用兵謹慎,在赤壁兵敗如山倒的原因,周瑜可能還隱瞞一個氣候學的事實。
赤壁東南有幕阜山脈,烏林西北有雲夢大澤,當天氣放晴後之夜晚,因山地散熱快,湖澤散熱慢,溫差對流可能會逆吹東南水陸風與下降風,由冷山地(東南)吹向暖湖澤(西北)。冬天逆吹東南地形風此一點是北方長大之曹操所始料未及,而成為長江水邊長大者之地利。
4、戰線
曹軍另一個戰略失策是戰線太集中。曹操將大軍兵力集中用在於烏林一個方向上與東吳決戰,如此便可被東吳利用地利與水軍優勢一舉擊退,一旦曹軍被火攻,則全軍潰敗。
此後曹魏亦曾數次南擊均無法取勝,直到西晉針對東吳弱點採取兵分多路進攻之策略,令東吳首尾不能相顧,徹底發揮兵力優勢壓倒對手,而取勝滅吳。
⑸ 赤壁之戰故事簡要概括是什麼
赤壁之戰故事簡要概括是:
開戰之初,曹操的軍隊先從江陵向東退,與孫劉在赤壁會師。一開始戰斗,曹軍敗北,只得退至長江北岸,周瑜率軍駐守南岸。
此時已經是寒冬,北風勁吹,曹操的軍隊爆發了瘟疫,士卒們原來不善水戰,病倒後更難適應江面顛簸,哀嘆不已。
要解決這一問題,曹操聽命於他人的建議,命令所有大小船隻連成一條,試圖建造一艘江上的航母。周瑜部將黃蓋見有機可乘,便獻計主張火攻。周瑜然其計,於是黃蓋假稱向曹操投降。
孫劉聯軍勝利的原因:
赤壁之戰是曹、孫、劉之間在長江進行的水、陸聯合作戰,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孫、劉聯軍以1:4的劣勢兵力,戰勝了擁有絕對優勢的曹操,開創了在長江上以水、陸聯合作戰擊退北方軍的先例。東吳在戰爭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此戰取勝,最困難也是關鍵的一環,是在曹操氣勢洶洶的情況下,敢於定下抗曹決心。周瑜等人,憑著橫行天下、不畏強暴的氣概,在數雄皆滅。
曹操挾新勝之威,以「順」討「逆」,以號稱數十萬敵數萬,東吳一片主降,似乎取勝無望的形勢下,冷靜分析戰爭形勢,揭示出曹操表面強大下掩蓋著的弱點,及戰勝曹操的極大可能性,提供了弱軍戰勝強軍的科學依據。
⑹ 赤壁之戰
http://ke..com/view/22710.htm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 208年七月 - 208年十一月
地點 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 孫權,劉備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
曹操 劉備,孫權
指揮官
曹操 周瑜、程普、劉備
兵力
約160,000 約50,000
傷亡
不詳 不詳
赤壁之戰
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後討伐孫權。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進取荊州
曹操經200年官渡之戰、207年北征烏桓,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戰爭。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後,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備。其一,在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其二,派遣張遼、於禁、樂進駐兵許都附近,以備不測;其三,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其四,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其五,鏟除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權威。
七月秋,曹操親領大軍十餘萬南下荊州,用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的話來說是「乘破袁紹之勢以下荊、吳」。企圖一舉消滅劉表和江東的孫權,統一天下。正當曹操疾趨宛、葉之時,八月間劉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劉琮在新野(今屬河南省)不戰而降於曹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沖、斗艦,悉歸曹操所有,至此曹軍水戰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劉備,聞訊後率部南撤。
當時江陵(今湖北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因此劉備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九月,曹軍親率精騎五千,包括親兵虎豹騎,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東北)擊潰劉備軍後佔領江陵。
曹操至江陵後,立即採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
賈詡勸說曹操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佔地,可是曹操並沒有理會他的建議。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於禁、張郃、朱靈、李典、張遼、馮楷等七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淵駐守江陵,以曹洪駐守襄陽,另以一部水陸軍由襄陽沿漢水南向夏口。曹操親率一部連同新附荊州之眾順江而下,攻打東吳。
當曹操南下時,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魯肅與劉備相遇於當陽,後劉備用其計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共謀抗曹之計。
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威脅的書信,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孫權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諸葛亮為孫權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他指出(一)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二)北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定可取勝。
魯肅又用激將法進言,說服了孫權,同時勸孫權立即把周瑜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後分析曹軍的弱點,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
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兵敗烏林
周瑜率領的軍隊在樊口與劉備回合。然後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曹軍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曹操不得不把軍隊「引次江北」,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雙相對峙。
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採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建議,並即決定讓黃蓋用詐降接近曹操戰船。黃准備了十艘蒙沖斗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
時值隆冬,多刮北風,但按氣象規律,幾天嚴寒日過後,以常見有少暖之日,風向亦或變為東風,南風。據說,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這一天,晴空風暖,傍晚南風起,及至午夜風急,黃蓋以准備的船艦出發,順風駛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黃蓋手鋸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在南岸的孫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同時劉備也自蜀山向烏林進發。盟軍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加以瘟疫、飢餓,曹軍損失大半。幸得張遼,許諸等接應,才得脫險。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後方不穩,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滿寵駐當陽。
後果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義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孫劉聯軍的戰績更以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果斷、以少勝多的的著名戰例。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點評
在評論曹操兵敗赤壁,傳統的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
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當時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盪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
傳統的評論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裴松之評論赤壁之戰是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役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 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 de Crespigny 認為烏林之戰實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
傳說與演義
後代的文學家在以此次戰爭為題材而創作詩、文、小說時,又往往有意地滲入了誇張、附會的成分。
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是全書最重要、規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戰事。從第四十二回劉豫州敗走漢津口,魯肅來夏口吊劉表之喪開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會蔣干中計」、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龐統巧授連環計」、第四十八回「鎖戰船北軍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到第五十回「關雲長義釋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戰事。
《三國演義》則繪影繪聲地描寫了周瑜的營帳駐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孫、曹鏖兵之處在三江口。
傳說、演義,和歷史有較大的區別。
史料
主要的第一手史料是陳壽著《三國志》。
《三國志》之《魏書》、《蜀書》和《吳書》中有許多矛盾。
最近30年,考古發現開始補充正史記載。1973年出土了東漢晚期的銅馬鐙一件,印有東漢獻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的瓦硯一台,並有東漢銅鏡、陶瓷器和箭鏃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層中發現沉船上的鐵環、鐵釘、東漢銅鏡等物。同年,又在赤壁山上發現銅、鐵、玉帶鉤各一件。
赤壁的位置
多年來,學術界對於「赤壁」地望問題討論,諸說並起被近代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一般統計,至少有七種「赤壁說」: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從目前討論的情況看,爭論的焦點是蒲圻說、嘉魚說與黃州說何者為是,其餘四說難以成立。
1. 蒲圻說: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注》中寫道:「那個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元和郡縣圖志》亦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鑒》和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主是說。三種說法,蒲圻說較為可信,因為近年蒲圻的赤壁陸續有大批的器物被發掘。1991年湖北大學人文學院出版了《古戰場蒲圻赤壁論文集》贊同上述觀點。
2. 嘉魚說: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觀點。如上溯此說之源,有《大清一統志》引據《水經注》為證。《水經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里。」此說後來為清末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所首肯。
3. 黃州說:還有一說認為赤壁在今武漢以東地帶。唐朝杜牧和北宋蘇軾都把黃岡(古黃州)西北的赤鼻磯(今「東坡赤壁」)視為赤壁,因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紅色,宛若烈火燒過一樣。蘇軾《前赤壁賦》稱:「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
http://www..com/s?wd=%B3%E0%B1%DA%D6%AE%D5%BD&cl=3
⑺ 赤壁之戰的故事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 208年七月 - 208年十一月
地點 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 孫權,劉備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
曹操 劉備,孫權
指揮官
曹操 周瑜、程普、劉備
兵力
約160,000 約50,000
傷亡
不詳 不詳
赤壁之戰
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後討伐孫權。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進取荊州
曹操經200年官渡之戰、207年北征烏桓,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戰爭。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後,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備。其一,在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其二,派遣張遼、於禁、樂進駐兵許都附近,以備不測;其三,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其四,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其五,鏟除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權威。
七月秋,曹操親領大軍十餘萬南下荊州,用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的話來說是「乘破袁紹之勢以下荊、吳」。企圖一舉消滅劉表和江東的孫權,統一天下。正當曹操疾趨宛、葉之時,八月間劉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劉琮在新野(今屬河南省)不戰而降於曹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沖、斗艦,悉歸曹操所有,至此曹軍水戰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劉備,聞訊後率部南撤。
當時江陵(今湖北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因此劉備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九月,曹軍親率精騎五千,包括親兵虎豹騎,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東北)擊潰劉備軍後佔領江陵。
曹操至江陵後,立即採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
賈詡勸說曹操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佔地,可是曹操並沒有理會他的建議。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於禁、張郃、朱靈、李典、張遼、馮楷等七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淵駐守江陵,以曹洪駐守襄陽,另以一部水陸軍由襄陽沿漢水南向夏口。曹操親率一部連同新附荊州之眾順江而下,攻打東吳。
當曹操南下時,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魯肅與劉備相遇於當陽,後劉備用其計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共謀抗曹之計。
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威脅的書信,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孫權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諸葛亮為孫權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他指出(一)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二)北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定可取勝。
魯肅又用激將法進言,說服了孫權,同時勸孫權立即把周瑜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後分析曹軍的弱點,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
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編輯]
兵敗烏林
周瑜率領的軍隊在樊口與劉備回合。然後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曹軍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曹操不得不把軍隊「引次江北」,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雙相對峙。
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採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建議,並即決定讓黃蓋用詐降接近曹操戰船。黃准備了十艘蒙沖斗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
時值隆冬,多刮北風,但按氣象規律,幾天嚴寒日過後,以常見有少暖之日,風向亦或變為東風,南風。據說,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這一天,晴空風暖,傍晚南風起,及至午夜風急,黃蓋以准備的船艦出發,順風駛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黃蓋手鋸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在南岸的孫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同時劉備也自蜀山向烏林進發。盟軍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加以瘟疫、飢餓,曹軍損失大半。幸得張遼,許諸等接應,才得脫險。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後方不穩,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滿寵駐當陽。
[編輯]
後果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義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孫劉聯軍的戰績更以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果斷、以少勝多的的著名戰例。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編輯]
點評
在評論曹操兵敗赤壁,傳統的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
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當時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盪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
傳統的評論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裴松之評論赤壁之戰是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役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 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
⑻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是怎樣的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勝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戰爭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
揮鞭南征
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回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立即開始為南征做好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備。
軍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訓練水軍,派遣張遼、樂進等駐兵許都以南,准備南征;同時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馬騰為衛尉,封其子馬超為偏將軍,繼續代替馬騰統領部隊,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作為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 政治上: 罷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捏造罪名殺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政敵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政治權威。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採用其首席戰略顧問尚書令、侍中荀彧「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的策略,自己親率大軍南征荊州,向宛城、葉縣進發。另遣揚武中郎將、諫議大夫曹洪等諸將從東面的小路發動奇襲。八月,荊州牧劉表病死,其次子劉琮繼位。九月,曹軍先鋒曹洪陸續在舞陰、博望等地大破荊州軍,曹軍先頭部隊已經進至新野。另外曹操在攻下章陵郡後,又命趙儼以章陵太守兼都督護軍,總領張遼、於禁、張郃、朱靈、李典、馮楷、路招七路人馬,駐扎於章陵郡,作為後備從東面策應支援。劉琮驚慌失措,於是接受了蒯越與傅巽等勸說,沒有通知屯兵於樊城前線一直在准備抵禦曹軍的時投荊州的左將軍劉備,偷偷地納表投降曹操。劉備直至曹操大軍已經到達宛城的附近時才意識到劉琮已向曹操投降,於是派人詢問劉琮,這時劉琮才派宋忠告知劉備,劉備既驚駭又氣憤,為避免陷入孤立,只好立即棄樊南逃。 在渡河至襄陽時,謀士諸葛亮曾勸劉備奪取襄陽,但劉備不願意,繼續南走,另派部將關羽率水軍從水路前進。然而,劉琮左右及荊州士民很多都投歸劉備,隨劉備逃走,結果使劉備軍隊的速度大大減慢,只能日行十多里。當時江陵(南郡治所)貯有大量糧草、兵器等,有人勸劉備留下民眾,先攻佔江陵,但劉備不願意。曹操聽到了劉備南走的消息,深怕他得到江陵軍實,於是放棄輜重,輕裝前進至襄陽,然後委任樂進守襄陽、徐晃另屯樊城,親自與曹純以及荊州降將文聘等率虎豹精騎五千追擊劉備。據《漢晉春秋》記載,劉琮麾下王威曾勸劉琮趁曹操來受降沒有防備之際,以奇兵擄獲曹操,乘勢奪得中原,可是劉琮不採納。
佔領江陵
曹軍虎豹騎以日行300里的速度在長坂追上了劉備,當時劉備雖有十多萬眾,輜重數千,但能作戰的士兵很少。劉備於是拋下妻兒,與張飛、趙雲、諸葛亮等數十騎逃走。曹軍奪得劉備軍馬、輜重不計其數,甚至擄獲劉備的兩個女兒。由於甘夫人與還是嬰孩的劉禪未能及時逃走,趙雲於是重新殺回把他們救出。與此同時,劉備命令張飛率領二十騎負責斷後,張飛先拆去橋梁,在河邊橫矛立馬說:「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曹軍無人敢近,劉備得以逃生,而曹操亦沒有繼續追擊劉備,而是趕往江陵。 此前,盤踞江東的吳侯、討虜將軍 [1]兼領會稽太守孫權勢力不斷壯大。建安十三年春,孫權擊敗守衛江夏的劉表部將黃祖,佔領了江夏數縣,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並荊襄;聽聞曹操南下後,孫權接受魯肅的建議以為劉表吊喪為名派遣魯肅前往荊州,而實際上是去探聽劉備等人的意向及消息。魯肅到達南郡時,劉琮投降、劉備南逃的消息傳來。魯肅於是北走,在當陽長阪與劉備會面,隨即勸說劉備與孫權聯合。劉備聽從,轉向東行,與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又遇到前來增援的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遂一起退至夏口。 曹操佔領江陵後,立即採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大力宣傳荊州「服從之功」,荊人因此被封侯者就有十五位,任用荊州名士韓嵩、蒯越、鄧羲等人,任命文聘為江夏太守,蔡瑁為從事中郎、司馬、長水校尉;而益州牧劉璋在曹操征荊州之初,就已經派遣屬下陰溥向曹操致敬。曹操為了安撫劉璋,加劉璋為振威將軍。不久後又派別駕從事張肅遣兵運送軍用物資交給曹操,表示願意接受征役。張肅被徵辟為丞相府椽,拜廣漢太守。曹操已佔領荊州後,劉璋再次派別駕從事張松來覲見曹操,但此時曹操已志得意滿,對劉璋不停地來討便宜也深感厭煩,便不加理睬。主簿楊修勸曹操也徵辟張松為僚屬,曹操不答應。張松因此心懷怨恨,為後來勸劉璋與劉備結交埋下伏筆。 曹操以投降過來的荊州水軍作水戰主力,准備東征,有說目標仍是劉備,亦有指為順勢侵吞江東的孫權。賈詡勸說曹操宜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佔地,可是曹操並不贊同他的意見,南朝史學家裴松之也認為賈詡這么說「未合當時之宜」。
唇齒之盟
建安十三年十月,曹操留曹仁駐守江陵,自己親率大軍東下。諸葛亮見曹操東下,乃對劉備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遂與魯肅同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見孫權。劉備也移師長江南岸,駐軍樊口。諸葛亮到達柴桑後,先用激將法刺激孫權。然後察覺到孫權既不願受制於曹操,但又擔心曹操勢強而不能匹敵。諸葛亮於是聲明劉備的軍力仍不下兩萬,有能力與曹操作戰。然後又分析出曹操的劣勢:勞師遠征,士卒疲憊;北人不習水戰;荊州之民尚未真心歸附曹操。諸葛亮認為如果孫劉聯合,是可以逆轉取勝的,並明示戰後將有三分天下之勢,孫權逐漸被說動了。 不過,當時曹操來勢洶洶,以張昭為代表的一部分僚屬主張投降,認為曹操託名漢相,是挾天子以征四方,抵抗的話於理不合;又曹操已佔長江,江東沒有天險可守;曹軍水陸俱下,攻勢強大,江東沒有能力抵抗,所以勸孫權迎接曹操;此時曹操又送來勸降書,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恐嚇意味極重。所以張昭等人更加堅定要投降曹操,孫權一時難以抉擇;魯肅趁孫權如廁機會,偷偷跟到孫權身邊,先指出張昭等不足以採用;又說他自己投降曹操,還可官至州郡,但身為一方之主的孫權投降的話,曹操是絕對容不下的。孫權大嘆張昭等人:「甚失孤望」,於是認同了魯肅的看法,魯肅建議召回往駐守鄱陽的周瑜共商對策。 周瑜回來後,亦堅決主張抗曹,他逐一分析曹軍的弱點,與諸葛亮的分析亦大致相同:曹軍疲憊不堪,必生疾病;天氣盛寒,馬無藁草;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中原士卒舍棄騎兵的優勢,卻不習水戰。既而進一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但已久戰疲憊,而新得劉表降卒的七八萬人,卻心懷猜疑。因此只要有五萬精兵就可以戰勝。於是孫權終於下定決心,並當眾拔劍砍下桌角說:「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任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幫助籌劃戰略,率領黃蓋、韓當、呂蒙、凌統、甘寧、周泰、呂范等及三萬士卒沿江而上,與劉備共同抗曹。孫權則繼續駐守柴桑,作為後援為周瑜運輸輜重糧草,且告訴周瑜如果戰事不利,「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 此時,曹營之中許多人都認為孫權不敢抵抗曹操,會殺掉劉備,然後步劉琮後塵。而從曹操的勸降書中亦透露出這種想法,但程昱卻認為眾人對孫權缺乏了解,可能錯誤估計了孫權的膽識,而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又是萬人敵,孫權自知獨力難支,必會資助劉備 ,與劉備聯合來對抗曹操。其後果然如程昱所預測的。
鏖戰赤壁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率領軍隊在樊口與劉備會合。然後兩軍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正在渡江的曹軍相遇。曹軍當時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編水軍及新附荊州水軍難以磨合,士氣明顯不足,因此初戰被周瑜水軍打敗。曹操不得不把水軍「引次江北」與陸軍會合,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操練水軍,等待良機。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與曹軍對峙。當時曹操為了北士卒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將黃蓋於是建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黃蓋的火攻計策,並讓黃蓋向曹操詐降,以接近曹操戰船。 至戰日,黃蓋准備了十艘輕利之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赤幔偽裝,上插旌旗龍幡。當時東南風急,十艘船在中江順風而前,黃蓋手鋸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刻之間,煙炎張天,曹軍人馬燒、溺死者無數。在對岸的孫劉聯軍橫渡長江,趁亂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回,當即自焚剩下的戰船,引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一直尾隨追擊。此戰中曹軍傷亡過半,曹操回到江陵後,恐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治所江陵),而後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代理奮威將軍,屯於當陽。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赤壁之戰後,曹、劉、孫三家瓜分荊州。曹操占據南陽、南郡二郡(之後從南郡、南陽郡中分置襄陽郡、南鄉郡[一說章陵郡]),劉備占據長江以南的零陵 、武陵二郡,孫權則占據江夏、桂陽、長沙三郡。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以如此大規模進行南征。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
孫劉反擊
孫權親率大軍北攻合肥,張昭率軍襲擊九江郡的當塗(詳見第一次合肥之戰)但其後均告失利;周瑜等亦進攻曹仁留守的江陵,隔江對峙,周瑜另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也分兵圍攻。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用呂蒙之計,留凌統守後,自己就與呂蒙前往解救,甘寧之圍解決後,即引到北岸。吳軍先包圍前來迎戰的曹仁部將牛金,後來反被曹仁兩次突入救出自軍。後雙方剋期大戰。周瑜親自跨馬擽陣,卻被流矢射中右脅,頗為重傷,於是退還。後曹仁知道周瑜卧未起,勒兵到吳陣。周瑜便起來,案行軍營,激揚吏士,曹仁於是退回。以後雙方處於對峙,呂蒙後來回憶說:「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雖事決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可見周、程之間的內部矛盾,也是令江陵久攻不下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劉備上表江夏太守劉琦為荊州刺史,自己率軍迅速攻打荊南四郡,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今湖南永州),四郡先後投降,廬江郡的雷緒也率領數萬部曲歸降。劉備委任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負責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劉備於是再到江陵協助周瑜,將張飛及一千人撥給周瑜指揮,另外向周瑜借得二千士卒,派關羽、吳將蘇飛等到夏水斷絕北道,阻絕襄陽與江陵間的聯系,徹底圍困曹仁。樂進、徐晃與滿寵等率軍前來夏水、漢津討伐關羽,關羽於是撤退。其後汝南太守李通受命率眾來援救曹仁,他一路且戰且前,親自下馬拔鹿角入圍,勇冠諸將,但在途中隨即得病而逝。終於,曹仁在被圍困一年有餘後,糧盡援絕,傷亡甚多,被迫主動撤離。周瑜進駐江陵,被任命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又承認劉備已經佔領的南郡長江以南之地。建安十四年,劉備自領荊州牧,將治所及大本營安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建安十五年,周瑜死後,孫權納魯肅之議,把自己所據荊州部分的南郡、江夏郡「借」給劉備,於是劉備佔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並移治江陵。此間,劉表的不少故吏和將士都叛逃來投靠劉備。天下三分的雛型開始形成,問鼎江山的角逐拉開了新的序幕。
編輯本段戰爭評論
此次戰役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反對曹操的人稱之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它諸侯自然在政治正確性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不過在曹操兵敗赤壁中,傳統的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錯過了戰機。 為《三國志》作注的史學家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當時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盪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裴松之又評論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役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他的觀點認為,曹操進行赤壁之戰時機是正確的,孫劉聯軍的勝利有運氣成分。 不過,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所以令孫劉聯軍的戰績更顯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而傳統的評論,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陳壽亦多次提及曹軍有疫病。 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 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這個觀點也有缺陷,曹操水軍主要來自荊州水軍,這些士兵對血吸蟲的免疫力應跟孫劉聯軍應該差別不大,所以該是其他疫病。 在遠流出版,陳正德撰寫的《曹操爭霸經營史》一書中,分析了曹操戰敗的原因。他將主要的失敗原因歸咎於東南風。 曹操用兵如神,俗語說:「說曹操,曹操到」代表曹操用兵的疾如風與侵略如火,劉備在徐州就因准備不及而棄軍逃亡,至荊州赤壁開戰前,又遇到類似狀況。曹操既然用兵謹慎,在赤壁兵敗如山倒的原因除周瑜自身分析的以外,周瑜可能還隱瞞了一個氣候學的事實。在洞庭湖一帶,因為地形風的原因,當天氣放晴時,可能會逆吹東南風。這一點是北方長大的曹操所始料未及,而長江水邊長大者的地利。
編輯本段戰前分析
長坂追擊戰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開始南征,他向荀彧問計,荀彧說:「現在您一統華夏(黃河流域),南方已經震動,您應該趁勢速出葉、宛,則荊襄恐懼,可以平定荊州。」(注二) 八月,劉表病死,果然劉備聽說曹操到宛城棄新野,走襄陽,劉琮投降曹操。此時一切太過順利,曹操已經基本達成此次南下戰略。 只剩下一個夙敵劉備而已,此刻他正帶著「十萬百姓」逃到當陽,即將前往軍事重鎮江陵。於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銳部隊「虎豹騎」五千人,「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在長阪追上劉備,並擊潰劉軍主力,「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注三) 《三國志·劉備傳》說:「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三國志·張飛傳》記載:「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國志·趙雲傳》記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總之其形式與《三國演義》描寫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曹操沒有八十三萬大軍而已。應該說這次追擊戰顯示了曹軍精銳騎兵強大的戰鬥力,也說明劉備此人戎馬一生的經驗,從實力對比來看,雙方可以說不勝不敗。 關羽率領的水軍在漢津接應劉備,才使其沒有遭受滅頂之災,劉備逃到夏口。占據江陵對抗曹操的企圖失敗。 曹操率領部隊占據江陵,取得大批戰船的戰略物資,使曹操決定進一步南下,徹底消滅劉備和孫權。 早在曹操南征時,孫權就把部隊調往柴桑,並派遣魯肅前往荊州探勘虛實(注四),結果劉表死了,卻見到了劉備,雙方決定結成同盟,劉備派諸葛亮為使前往東吳。
兵力變化
曹操占據江陵後南下烏林,要渡江滅劉備,同時劉璋向江東送信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 這個時期劉備的兵力可以參考《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語:「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但這個說法明顯是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獲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小。 A《三國志·魯肅傳》(應是周瑜、魯肅、呂蒙等人的合傳,下同)引《吳書》記載魯肅語: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 連「一校」兵都不夠,可見當時劉備確實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江表傳》記載:劉備「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是因為自建安十三年以來損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軍,沒能繼續南下。 那麼可見,雖然在赤壁的損失不小,但曹軍的總體實力仍然遠大於孫劉,只是暫時不足以繼續渡江作戰而已。要知道在兩年後曹操還大敗了西涼人馬。 所以,盡管曹操燒了自己的的水軍戰艦,但曹操的陸軍仍然保持了相當多的數量,其精銳部隊基本沒有損失,只是由於水軍的失敗導致曹操無法渡江登陸,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棄從赤壁一線登陸的企圖。 這些損失的戰艦絕大多數原荊州留下的,其水軍也都是原荊州籍士兵,赤壁之戰曹操的直接損失來自此處,而由於瘟疫間接損失的兵力雖然也不小(注十),但與荊州水軍比還不算多,可見什麼時候都是「嫡系」好呀! B這一時期劉備軍的兵力開始增加,《江表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 可見劉備在荊州的數年肯定沒閑著。 緊接著劉備收取荊南諸郡,進一步擴充實力。僅僅在兩年後,劉備就可以兩線作戰。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 劉備這個人的確不簡單,只是得志晚了點。《三國志·魯肅傳》記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C至於吳軍起兵力變化不大,雖然收編了一些北方降兵,在攻擊曹仁時又獲得不少戰馬(注十一),但自己也有傷亡,應該還是只有原實力。
⑼ 赤壁之戰的典故是什麼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草船借箭
周瑜打黃蓋 赤壁之戰時,孫權命周瑜為大都督對抗曹操.為了讓使曹操上當,周瑜和黃蓋決定使用苦肉計.於是在軍事會議上,黃蓋假裝與周瑜意見不和,甚至出言不遜.於是周瑜大怒,下令將黃蓋斬首,眾將苦苦求情,周瑜便將黃蓋處於杖刑,將黃蓋打得卧床不起.這正是做給詐降周瑜的蔡中蔡和看的.於是闞澤為黃蓋獻詐降書,蔡中蔡和又恰好將這一假情報傳回了曹營,曹操就相信了黃蓋,之後赤壁之戰爆發,詐降的黃蓋開船來投降曹操,不料曹操中計,曹操的船團被黃蓋的火船擊中而著火,加上龐統的連環計和諸葛亮招來的東風,曹操軍潰不成軍,經過周瑜的奇襲後幾乎全軍覆沒,甚至到了差點要被關羽所殺的地步.之後曹操怕周瑜,一直不敢南下.
其中在打黃蓋時有一個很小的插曲:周瑜要將黃蓋斬首時,魯肅替黃蓋求情,而且暗示一旁觀看的諸葛亮一起求情,但是諸葛亮一點要求情的意思都沒有.等到黃蓋被打五十大板之後,魯肅去營中找諸葛亮質問:"黃蓋被打,我等都去求情,你是貴客,為什麼見死不救?"諸葛亮聽完臉色一變:"子敬(魯肅的字)欺負我啊!"魯肅就疑惑了:"我一直對待你都不錯,哪來欺負你?"諸葛亮大笑著說:這是周瑜和黃蓋在用苦肉計,利用假情報讓蔡中蔡和傳消息,我怎麼可以隨便說出?"魯肅顯得有點不相信,諸葛亮又說:"這事千萬別告訴周瑜.要不他又要找我麻煩了,你只說我也埋怨他就行了."魯肅便答應了.回到周瑜營中,周瑜問魯肅;"諸葛亮對此事有何看法?"魯肅便按照諸葛亮教他的回答:"他說他也埋怨都督做法."周瑜聽完非常高興:"這次瞞過他了."魯肅問怎麼回事,周瑜回答:"這是我和黃蓋為了麻痹曹操使的詐降計,看來諸葛亮完全不知道,這人未必是我對手."魯肅聽完大吃一驚,心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先見之明.
可見苦肉計瞞得過曹操,瞞不過諸葛亮.要是曹操像諸葛亮一樣謹慎,那麼黃蓋那五十杖不單白打,赤壁之戰的歷史也要改寫了
周瑜打黃蓋後來演變成一條歇後語:周瑜打黃蓋 ——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用以比喻兩方面都願意的事情。
赤壁之戰
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後討伐孫權。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進取荊州
曹操經200年官渡之戰、207年北征烏桓,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戰爭。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後,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備。其一,在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其二,派遣張遼、於禁、樂進駐兵許都附近,以備不測;其三,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其四,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其五,鏟除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權威。
七月秋,曹操親領大軍十餘萬南下荊州,用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的話來說是「乘破袁紹之勢以下荊、吳」。企圖一舉消滅劉表和江東的孫權,統一天下。正當曹操疾趨宛、葉之時,八月間劉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劉琮在新野(今屬河南省)不戰而降於曹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沖、斗艦,悉歸曹操所有,至此曹軍水戰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劉備,聞訊後率部南撤。
當時江陵(今湖北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因此劉備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九月,曹軍親率精騎五千,包括親兵虎豹騎,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東北)擊潰劉備軍後佔領江陵。
曹操至江陵後,立即採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
賈詡勸說曹操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佔地,可是曹操並沒有理會他的建議。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於禁、張郃、朱靈、李典、張遼、馮楷等七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淵駐守江陵,以曹洪駐守襄陽,另以一部水陸軍由襄陽沿漢水南向夏口。曹操親率一部連同新附荊州之眾順江而下,攻打東吳。
當曹操南下時,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魯肅與劉備相遇於當陽,後劉備用其計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共謀抗曹之計。
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威脅的書信,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孫權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諸葛亮為孫權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他指出(一)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二)北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定可取勝。
魯肅又用激將法進言,說服了孫權,同時勸孫權立即把周瑜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後分析曹軍的弱點,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
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編輯]
兵敗烏林
周瑜率領的軍隊在樊口與劉備回合。然後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曹軍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曹操不得不把軍隊「引次江北」,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雙相對峙。
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採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建議,並即決定讓黃蓋用詐降接近曹操戰船。黃准備了十艘蒙沖斗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
時值隆冬,多刮北風,但按氣象規律,幾天嚴寒日過後,以常見有少暖之日,風向亦或變為東風,南風。據說,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這一天,晴空風暖,傍晚南風起,及至午夜風急,黃蓋以准備的船艦出發,順風駛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黃蓋手鋸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在南岸的孫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同時劉備也自蜀山向烏林進發。盟軍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加以瘟疫、飢餓,曹軍損失大半。幸得張遼,許諸等接應,才得脫險。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後方不穩,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滿寵駐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