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各指的是什麼
人類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形成了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學說和理論體系,方法論同世界觀是統一的。
1.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提供了以總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最新成就為依據的,關於整個物質世界的科學圖景,從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作為科學的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與革命實踐以及各門科學緊密聯系,給予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銳利的思想武器。
2.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
徹底而完備的唯物主義哲學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建立,為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著重剖析資本主義社會,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形成了科學的剩餘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論證了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結論。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總結各國工人運動的斗爭經驗,提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指明了實現這一歷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闡明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以及無產階級建黨學說,從而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2. 馬克思主義五觀的內容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五觀分別指:
1、馬克思主義國家觀。
2、馬克思主義民族觀。
3、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4、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5、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資料拓展:
一、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階級受一個階級控制的機器。」
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勞動分工和私有制的產物,這個道理跟盧梭揭示的人類不平等起源是一樣滴。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必然代表一個統治階級意志滴。然後,中國就定位自己為無產階級專政,永恆的壓制資產階級。
一個完美的人人平等的世界,一個消滅了私有制和人類不平等的世界,那還需要國家么?這就是馬克思的理想國中最終的政治形態。國家,其起源就在於分工和私有制。這個定義,蘊藏著深刻的智慧。前面解毒的柏拉圖主義對於公平的定義,就在於如何發揮勞動分工的本質,也就是維護國家和社會存在的本質,是集體主義。
看似很簡單的國家概念的理解,都隱藏著極其深的思想內涵。之前,對哈耶克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解讀,就很明顯是反政府主義,渴望形成一個絕對小小的政府,讓自由人聯合起來隨便干。後果呢?顯而易見,干預主義必須要上台,國家變得越來越大,美國也只能遵循干預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1.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有它自身形成、發展到消亡的客觀規律。
2.民族和階級是兩個不同的社會歷史現象,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是兩種性質不同的問題。
3.民族問題是社會發展總問題的一部分。
4.各民族平等的聯合,反對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
三、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礎理論或基本原理由宗教的本質,宗教的發生和發展,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條件,宗教的社會功能,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宗教的態度幾方面構成。
由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中後期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馬克思主義學說中佔有重要位置。其內容包括兩方面:在理論方面,揭示了宗教的本質及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分析了宗教的社會功能及其與社會生活各方面發生的關系;在基本政策方面,闡明了工人階級政黨對待宗教的態度,提出了一系列處理宗教問題和涉教關系的策略方針。宗教觀的核心是怎麼看宗教和怎麼對待宗教,前者屬於認識問題,後者屬於方法問題。與其他宗教理論的區別主要在於: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運用唯物史觀對宗教的本質、根源、社會功能、發展規律進行了分析研究,是我們認識宗教和宗教問題的科學理論。
研究證明,青年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活動是從對宗教的認識和批判開始的,關於宗教的觀點散見於他們的詩歌習作與通信之中。從他們當時形成的思想看來,主要是高揚了人的主體性以及對自由的追求。他們認為社會存在是由於人有自我意識,只有人的自我意識才具有最高神性,不應該有任何「神」能夠與人的自我意識相並列。盡管後來他們的世界觀經歷了從有神論到無神論的轉變,他們當時也不是研究宗教和宗教問題的專家,但由於他們能夠很好地運用唯物史觀這個「批判的武器」,尤其是隨著《基督教的本質》、《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論著的撰寫,便逐漸形成了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對「宗教是什麼」(即宗教的本質)這個問題,馬克思在19世紀中期運用唯物史觀進行了回答。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寫道:宗教以通俗的形式,反映了「唯靈論的榮譽問題,它的狂熱,它的道德約束,它的庄嚴補充,它藉以求得慰藉和辯護的總根據」。構成了系統的世界觀和包羅萬象的形式,因而「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實現」。馬克思接著寫道:宗教一旦產生,便形成「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為它們是顛倒的世界。」他進一步分析產生宗教的根源,是因為「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他得出的結論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人。」 在現實生活中,萬能的「神」是不存在的,為何人類社會卻產生了宗教呢?因為「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以上論述說明,馬克思雖然受過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關於宗教批判思想的影響,卻走出了一條認識宗教的新路子。他系統地總結了德國哲學對宗教的批判,還原了真理——把人從「神」那裡解放出來,並力圖結合社會現實來批判宗教,從而使「人的全面自由解放」成為可能。馬克思的宗教理論不僅是對宗教本身的超越,而且這個理論從批判宗教出發,進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馬克思的摯友恩格斯對宗教的本質也有類似論述,從青年時期起就寫下了一系列論述宗教問題的論著。他分析,最初的基督徒來自哪些人群呢?他認為,正像作為革命因素所應該的那樣,最初的基督徒來自下層人民群眾中「受苦受難的人」。他指出,宗教屬於上層建築的一部分——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不直接反映經濟基礎,而是被一系列中間環節弄得模糊不清,採取了人類自我異化的反映形式——對現象進行折射反映。即通過人對「神」的懼怕和崇拜,更有利於宣傳和傳播,便成了一種社會文化,於是宗教就產生了。他在《反杜林論》這部書中寫道:一切宗教雖然都採取了超人間力量的形式,只「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6]這段話的內涵非常深刻:說明了宗教世界是幻想出來的,在客觀上並不存在;指出了宗教採取「超人間」的特殊表現形式,這些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只反映在人們的頭腦之中;揭示了宗教的崇拜對象不是超出經驗之外、不可捉摸的神秘物,而是與人類社會密切相關並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這里,恩格斯一針見血地剖析了宗教的本質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根源和社會作用,並把宗教這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作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區別。
四、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普通稱為唯物史觀。但這不是馬克思自己用的名稱。此名稱乃馬克思的朋友恩格爾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
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恩格斯1892年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書英文版導言中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
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像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
五、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揚棄」的原則。文化是與一定時期內的社會的歷史性的情況密切相關的,可以說,歷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現了歷史。
3. 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規律的科學認識,是對自然界規律和人類社會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個組成部分之中,涵蓋面非常廣泛。比如,關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本觀點;關於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關於社會形態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基本觀點;關於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基本觀點;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觀點;關於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觀點;關於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觀點等等。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包括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
基本立場是堅持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基本方法是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4. 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的觀點有哪些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
其主要方面的內容有:
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他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系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余和萌芽。
六.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七.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的佔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系,得出相應的結果。
八.人類社會及其構成成分均以總體的體系方式存在,要從研究的對象的整體出發,從研究對象內部的相互作用與矛盾和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研究。
九.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類社會是有規律運動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它顯現為歷史過程,構成歷史過程的各種社會現象也是運動與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一切,用辯證法的觀點去把握對象的本質聯系與內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對象提到一定的范圍之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准確的把握對象。
十一.社會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有進化(改革)和革命兩種方式。
十二.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是在於其種種復雜的內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觀歷史進行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
十四.社會歷史的研究,不是一個簡單的消極的反映過程,而是主客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過程。
5.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第一次以實踐正確地揭示了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辨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有機的高度統一,因而是有史以來最科學、最進步的世界觀,它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揭示了客觀世界的本質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完成了時間先在性與邏輯先在性的辯證統一。在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上,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認為,世界是統一於物質性,世界上千差萬別的具體事物都是物質運動的不同表現形式。物質對精神起著決定作用,精神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們大腦中的反映,反過來又對物質發生反作用。在對社會歷史的認識上,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基本矛盾的分析,科學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共產黨員幹部只有樹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真正掌握和運用其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從中獲得思想指導、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柱,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解決好為人民的事業甘願奉獻的思想基礎。
6. 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是由哪幾部分組成主要內容是什麼
馬哲主要分為四大塊: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唯物論可概括為1+1=1。第一個1指物質,第二個1指意識,第三個1指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就是客觀實在,它不依賴於人的感覺而存在。包括一切自然界的物質,也包括人類社會的客觀存在。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也是人類社會的直接產物,它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又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其形式是主觀的,內容是客觀的。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世界統一於物質,由此引申出,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都要從實際出發,而不能從主觀願望出發。同時,又要重視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說到底,就是要處理好「心想」與「事成」的關系。
辯證法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2+3+5
2就是辯證法的總特徵:普遍聯系與永恆發展;與辯證法相對的就是形而上學,用孤立靜止的觀點看世界。3就是三大規律:對立統一(或稱矛盾)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5就是五對范疇: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可能性與現實性;本質與現象;偶然性與必然性。對立統一的基本內容可概括為4性:斗爭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前兩性叫做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後兩性叫做矛盾問題的精髓。同一性是矛盾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貫...
馬哲主要分為四大塊: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唯物論可概括為1+1=1。第一個1指物質,第二個1指意識,第三個1指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就是客觀實在,它不依賴於人的感覺而存在。包括一切自然界的物質,也包括人類社會的客觀存在。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也是人類社會的直接產物,它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又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其形式是主觀的,內容是客觀的。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世界統一於物質,由此引申出,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都要從實際出發,而不能從主觀願望出發。同時,又要重視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說到底,就是要處理好「心想」與「事成」的關系。
辯證法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2+3+5
2就是辯證法的總特徵:普遍聯系與永恆發展;與辯證法相對的就是形而上學,用孤立靜止的觀點看世界。3就是三大規律:對立統一(或稱矛盾)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5就是五對范疇: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可能性與現實性;本質與現象;偶然性與必然性。對立統一的基本內容可概括為4性:斗爭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前兩性叫做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後兩性叫做矛盾問題的精髓。同一性是矛盾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貫通互相轉化的趨勢;斗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制約的趨。普遍性和特殊性又叫共性和個性,或一般和個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強調的就是矛盾的個性。矛盾的普遍性就是說矛盾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特殊性有三層含義: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不同特點。如江蘇的情況必定有和上海不同之處,中國的情況和發達國家的情況一定有不同之處,所以就要堅持中國特色。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有其不同特點。三,構成事物的矛盾是矛盾群,在這些矛盾群中必有某個矛盾處於支配地位;而同一矛盾的雙方也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不同的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區別,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區別;同一矛盾的雙方又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區分。質量互變規律:兩種規定性,質和量;兩種狀態,量變和質變;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及其復雜性。否定之否定規律:肯定和否定,辯證的否定;三個階段、兩次否定、一個周期;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認識論包括認識的本質、過程及最佳結果(真理)。唯物史觀主要內容包括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結構、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
展開
7.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是什麼論述的
唯物史觀是指馬克思主義者所揭示的歷史觀.具體包括;1.社會發展動力論,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有反作用;
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論,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3.領袖和群眾的關系論,即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等
8.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認識論在中國革命、建設中的具體運用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也就是唯物史觀,他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然後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
9.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由馬克思提出的關於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
中文名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又名
唯物史觀
創立者
馬克思
定義
關於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其主要思想有以下一些內容[1] 。
人與自然的關系
1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2 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
3 社會與人的關系是「社會生產人」與「人生產社會」,「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4 「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
5 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是對立統一的。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1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反過來對生產關系又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2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1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和性質,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可以起促進作用,也可以起阻礙作用。
2 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
3 歷史時代是現實社會形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具體統一。
階級、國家、革命
1 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產階級社會的過渡。
2 國家是階級斗爭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
3 「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 革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是整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根本變革,從舊的社會形態向新的社會形態的轉變總是通過社會革命實現的。
4 人類社會從無階級、無國家發展到有階級、有國家,再到無階級、無國家。
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起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