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湘潭多少年歷史

湘潭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12 20:38:09

❶ 湘潭韶山從古至今的歷史情況

「韶」乃虞舜時樂名。《書·益稷》曰:「簫韶九成,引鳳來儀。」史載:「韶山,相傳舜南巡時,奏韶樂於此,因名。」(《湖南省志·地理志》引《嘉慶一統志》卷354)《辭海》據此詮釋韶山:「相傳古代虞舜南巡
韶山(1張)
時,奏韶樂於此,故名……山有八景,風景優美。
韶山(1張)
虞舜,遠古時代父系氏族社會後期的部落聯盟首領。姓堯,號有虞氏,名重生,世稱虞舜。他是繼堯之後被中華民族世代推崇的又一明君聖主。他為堯所器重,堯不但把盟主的尊位禪讓於他,還把兩位愛女娥皇、女英許配
韶山毛澤東故居
與他。
韶山毛澤東故居舜繼位之後,為造福人類,開拓
疆土,辭別愛侶,甘冒苦辛,渡黃河,涉長江,深入荊楚蠻荒之地,探測山川利弊,規劃拓墾宏圖。南下途中舜與侍從宿營韶山,侍從們為舜帝載歌載舞,隨著優美的音樂舞蹈,山崖翕然,山鳴谷應,聲震林木,鳳凰聞樂展翅,嚶嚶和鳴。山間勝境,人間盛會,亘古傳誦。日久,人們便把舜帝欣賞過的音樂稱為韶樂,把他賞韶樂的山嶺叫
毛澤東同志故居
韶山。
毛澤東同志故居秦至西漢屬湘南縣,東漢至晉未
變。南齊廢湘南縣,遂屬湘西縣。隋開皇九年(589)入衡山縣。唐天寶八年(749),改衡山縣為湘潭縣;自此至宋,屬湘潭縣。元湘潭縣升湘潭州,韶山屬相潭州。明代屬湘潭縣移風鄉居義里;清代為湘潭縣的第七部。
光緒十九年(1893)12月26日,毛澤東誕生於湘潭縣七都韶山沖上屋場。

韶山
民國時期先後屬湘潭縣的西二區,第九區、清溪鄉和銀田鄉、清田鄉。
韶山
到20世紀30年代末,中共潭湘區委(下轄湘潭、湘鄉)為適應對敵斗爭需要,決定一分為二,劃為韶山和白田兩個區委。韶山區委下轄湘潭縣清溪鄉(即今韶山)和湘鄉縣湘西鄉。1949年8月15日,韶山解放。新中國建立以後,韶山建制曾多有變化。
第一階段:1949年10月—1968年,韶山為湘潭縣屬區,作為縣政府的派出機構。這期間,韶山主要是發展農業經濟,工業和旅遊業等尚處於初創階段。1967年底建成的韶山鐵路,無疑為韶山的宣傳接待、旅遊觀光提供了極為便利的交通條件。
第二階段:1968—1980年。韶山被升格為湖南省政府直接管轄的地級行政區,簡稱韶山區。1968年12月,根據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有關文件,將原屬湘鄉縣的白田公社祝贊大隊劃入大坪公社(毛澤東外祖家鄉),並使其與原湘潭縣的韶山區合並,組成韶山特別行政區,直屬湖南省領導。這段時間,國家對韶山給予人、財、物方面的大力支持,使韶山以宣傳接待為中心的各項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擴建和興建了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韶山火車站、韶山賓館、飯店等大量服務設施,還舉辦了一些工礦企業和農田水利設施,以毛澤東故居為中心,從清溪鎮到韶山沖一線的旅遊接待基本格局此時已初步形成。

韶峰

韶峰第三階段:1981—1984年。省轄韶山區被撤銷,韶山仍為湘潭縣屬
區。韶山的宣傳接待由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專事。從這時起,韶山區開始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軌道上來,農業和鄉鎮企業有了較大的發展。
第四階段:1985—1990年。1985年韶山又從湘潭縣獨立出來,為湘潭市屬縣級區。為了搞好韶山的宣傳接待、旅遊服務,1986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在韶山召開了現場辦公會議,決定韶山進一步開放,並明確規定韶山的性質:既是革命紀念地,又是風景旅遊區,同時還決定把滴水洞也對中外遊客開放。從此,韶山的宣傳接待、旅遊服務出現了新的面貌。韶山管理局以宣傳教育、紀念地管理、旅遊觀光和休息度假型的多功能服務,代替了過去單純的宣傳教育模式。
1990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湘潭市韶山區,建立縣級韶山市,屬湖南省轄,由湘潭市代管。時轄6鄉2鎮:清溪鎮、銀田鎮、大坪鄉、永義鄉、如意鄉、楊林鄉、銀田鄉、韶山鄉。
1997年10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如意鄉升格為建制鎮,全市轄5鄉3鎮。
2000年,韶山市轄3個鎮、5個鄉。
2001年底,銀田鄉與銀田鎮合並,建立銀田鎮,全市轄4鄉3鎮。
2004年,韶山市轄3個鎮、5個鄉。
2005年,韶山市轄韶山鄉 楊林鄉 大坪鄉 永義鄉 清溪鎮 如意鎮 銀田鎮四鄉三鎮。

❷ 湖南省湘潭縣,為何會分出兩個「地級市」和一個「縣級市」

湘潭縣位於湖南省中部偏東地區,南嶽衡山北部,湘江下游西岸,長衡丘陵盆地北段,是湖南省湘潭市下轄的一個縣。湘潭縣地理位置優越,東臨株洲市、株洲縣,南接衡東縣、衡山縣、雙峰縣,西抵湘鄉市、韶山市,北與湘潭市接壤。其中,地級市株洲市和湘潭市,以及縣級市韶山市,都是從原來的湘潭縣析出的。


隋朝,湘西、湘鄉與衡山,合為衡山縣,屬長沙郡。歷史上第一次在今天湘潭地域上設縣,是在唐天寶八年(749),將原湘潭縣北部南起鳳凰嶺、東至軍山、北達淦田、西至馬家堰和茶恩寺一片土地並入衡山縣北部,組成新的湘潭縣,移縣治於洛口(今易俗河),屬潭州(今長沙)。

至此縣境初定。宋因唐制,湘潭縣屬長沙郡。元湘潭縣升為州,屬天臨路。明降州為縣,屬長沙府。清代屬長沙府。

❸ 湖南的湘潭是市還是縣

湘潭是湖南省轄地級市。

1950年7月,經中南軍政委員會批准,改湘潭縣城關區為湘潭市,隸屬由岳陽遷至湘潭的長沙專署(1952年10月改名為湘潭專署),湘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3年04月,政務院批准湘潭市為省轄市,由湘潭專署代管。

1980年10月,湘潭市革命委員會改名為湘潭市人民政府,同年湘潭市改為省直轄市。

(3)湘潭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湘潭的著名人物

1、毛澤東,韶山人,20世紀對中國及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立者和主要領導人之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領袖之一。

2、彭德懷,湘潭縣人,中國共產黨軍事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曾任國防部長,指揮過百團大戰和抗美援朝等戰爭。

3、曾國藩,湘鄉人,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近代散文湘鄉派的創始人,湘軍的創建者。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4、蔡和森,湘鄉人,中國無產階級傑出的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動家、理論家、宣傳家,新民學會發起人之一。

5、齊白石,湘潭人,二十世紀十大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是中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被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榮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金獎。

❹ 你知道湘潭嗎

湘潭,別稱「蓮城」,又稱「潭城」,是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南地區工業重鎮,湖南省重要的科教、旅遊城市和長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現轄岳塘、雨湖兩區,湘鄉、韶山兩縣級市和湘潭縣,是湖南省面積最小的地級市,但人口密度和人均GDP均僅次於省會長沙。作為湖南歷史文化名城,湘潭歷史悠久、名人薈萃。城市發祥於唐天寶八年(749年),是一座有著1200餘年歷史的古老城市,明清時期曾作為「中國內地商埠之巨者」的商貿重鎮,繁盛一時,有著「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譽;也是毛澤東、彭德懷、齊白石、曾國藩、馬英九、賀國強等著名人物的故里,作為湖湘學派及湘軍的發源地而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傳統。

中文名稱: 湘潭
外文名稱: Xiangtan
別名: 蓮城、潭城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湖南
下轄地區: 岳塘、雨湖、湘潭縣、湘鄉、韶山
政府駐地: 岳塘區芙蓉中路
電話區號: 0731
郵政區碼: 411100
地理位置: 湖南省中部偏東,湘江下游
面積: 5006.5平方公里
人口: 常住人口278.1萬(2012年)
方言: 湘語(湘潭話,湘鄉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
著名景點: 韶山,烏石,水府廟,東台山國家森林公園,齊白石紀念館、昭山等
機場: 距長沙黃花國際機場50公里
火車站: 湘潭站,湘鄉站,韶山站
車牌代碼: 湘C
主要高校: 湘潭大學,湖科大,湖南工程學院
市樹、市花: 樟樹、菊花
主要領導: 市委書記:陳三新 市長:胡偉林
湘潭精神: 堅韌不拔,敢為人先
行政代碼: 4303

❺ 湘潭的史載歷史開始於什麼時候

湘潭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居住,到新石器時代,其文化與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發展脈絡近相一致。大約距今5000多年前,湖南開始進人父系氏族社會,與長江中游的屈家文化時期相近。到商代,湘潭地區的文明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青銅文化得到很好的發展,而到春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南部的湘潭地區的戰略位置已顯重要,湘鄉、易俗河一帶還非常繁榮。在秦漢時期,秦始皇建立統一的中央王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湘潭地區屬於長沙郡湘南縣管轄,西漢湘南縣城在湘潭縣花石,公元前3年,長沙王子昌被封為「湘鄉侯」,湘鄉之名始於這個時候。東漢湘南縣遷址湘潭縣古城鄉,古城遺址至今仍在。到唐、宋、元時期,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原衡山縣改為湘潭縣,當時的范圍與現在的大體一致,唐代湘潭縣治設在易俗河到了宋朝,湘潭縣治遷址現在的市區城正街。這時的湘潭,思想文化相當繁榮,以佛教為主的宗教得到長足發展;而到了明清時期,湘潭屬長沙府管轄,商業、手工也空前繁榮,交通發達……

註:商周:屬荊楚。
春秋戰國:屬楚國。
秦:屬長沙郡。
西漢:為湘南縣地。
東漢:為湘南侯國地。
三國時期吳國:主要屬湘南縣,為衡陽郡郡治所在。
晉:主要屬湘南、湘西與建寧三縣,湘南縣為衡陽郡郡治所在。
隋:為衡山縣(非今衡山縣)。
唐:唐天寶8年(749年)衡山縣改湘潭縣縣治洛口(今易俗河)。是為湘潭城市的發祥。
南宋:湘潭縣城遷至今湘潭市城正街,直到20世紀90年代一直為湘潭縣治所在,與湘鄉縣同屬荊湖南路潭州。
元:元貞元年(1295年),湘鄉,湘潭縣為州,屬湖廣行省潭州路。
明:湘潭,湘鄉仍為縣,屬長沙府。
清:湘潭、湘鄉縣同屬湖南省長沙府。
民國:民國3年屬湘江道,11年撤道,屬省直管,湘潭、湘鄉均為一等縣,湖南省共6個一等縣。
1949年8月,湘潭縣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設長沙專區,專署駐湘潭縣。轄湘潭、長沙、岳陽、醴陵、瀏陽、湘陰、平江、臨湘等8縣。
1950年7月,經中南軍政委員會批准,改湘潭縣城關區為湘潭市,隸屬由岳陽遷至湘潭的長沙專署(1952年10月改名為湘潭專署),湘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株洲市;長沙專區轄湘潭、株洲2市、湘潭、長沙、岳陽、醴陵、瀏陽、湘陰、平江、臨湘、望城9縣。
1952年長沙專區改稱湘潭專區,專署駐湘潭市。原衡陽專區所屬茶陵、攸縣2縣及原益陽專區所屬寧鄉縣劃入湘潭專區。轄湘潭、株洲2市、湘潭、長沙、岳陽、醴陵、瀏陽、湘陰、平江、臨湘、望城、茶陵、攸縣、寧鄉12縣。
為了貫徹執行**關於「在100萬人口左右的大縣,領導困難,可以劃小」的指示,1951年,析湘鄉縣第九、十區及其他縣的部分區域置藍田縣(後更名漣源縣),析湘鄉縣的三、六、七區建立雙峰縣。其時湘鄉縣屬益陽專區。
1953年湘潭、株洲2市改為省轄市,湘潭市由湘潭專署代管。
1958年湘潭市劃歸湘潭專署領導。
1959年將長沙縣劃歸長沙市領導。湘潭專區轄1市、湘潭、岳陽、醴陵、瀏陽、湘陰、平江、臨湘、茶陵、攸縣、寧鄉10縣。
1961年由岳陽縣析置岳陽市,屬湘潭專署領導。復設酃縣;將湘潭市領導的湘潭縣劃歸湘潭專署領導。轄湘潭、岳陽2市、湘潭、岳陽、醴陵、瀏陽、湘陰、平江、臨湘、茶陵、攸縣、寧鄉、酃縣11縣。
1962年撤銷岳陽市,並入岳陽縣;將寧鄉縣劃歸益陽專區。湘潭專區轄湘潭1市、湘潭、岳陽、醴陵、瀏陽、湘陰、平江、臨湘、茶陵、攸縣、酃縣10縣。
1964年將岳陽、湘陰、平江、臨湘4縣劃歸岳陽專區。湘潭專區轄湘潭1市、湘潭、瀏陽、醴陵、攸縣、茶陵、酃縣6縣。
1965年原屬邵陽專區的湘鄉縣劃入湘潭專區。轄湘潭1市、湘潭、瀏陽、醴陵、攸縣、茶陵、酃縣、湘鄉7縣。
1970年湘潭專區改稱湘潭地區,地區駐湘潭市。轄湘潭市及湘潭(駐湘潭市)、瀏陽、醴陵、攸縣、茶陵、酃縣、湘鄉等7縣。
1981年撤銷韶山區,並入湘潭縣。
1983年撤銷湘潭地區和縣級湘潭市,設立地級湘潭市;將原湘潭地區的湘潭、湘鄉2縣劃歸湘潭市管轄,將醴陵、攸縣、茶陵、酃縣等4縣劃歸株洲市管轄,將瀏陽縣劃歸長沙市管轄。2月原婁底地區雙峰縣、漣源縣劃歸湘潭市。撤銷婁底市,設立湘潭市婁底區。實際並未實施,7月即撤銷湘潭市婁底區,恢復縣級婁底市,雙峰縣、漣源縣復歸婁底地區。
1984年設立湘潭市韶山區,以湘潭縣的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
1986年撤銷湘鄉縣,設立湘鄉市(縣級)。以原湘鄉縣的行政區域為湘鄉市的行政區域。
1990年撤銷湘潭市韶山區,設立韶山市(縣級)。
1992年撤銷湘潭市雨湖區、湘江區、岳塘區、板塘區、郊區,以湘江為界設立雨湖區、岳塘區。
1992年湘潭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湘潭市市區遷至湘潭縣易俗河鎮。

❻ 湘潭的歷史沿革

湘潭市境內自漢代設立第一個縣治--湘南縣並構築縣城(今湘潭縣石潭鎮古城村)。自唐移湘潭縣治於洛口(今湘潭縣易俗河鎮)基本確立今湘潭市區和湘潭縣的境域有1200餘年。湘潭境內的古代居民,已知的至遲在距今5000年前 。 漢代,當今市境湘河口以上,漣、涓二水流域屬湘南縣(今長沙)。西漢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從湘南劃出西部一片地域作為湘鄉侯國,後轉為湘鄉縣。湘鄉的劃出,有助於保障以臨湘為中心的中心文化不受開化較晚的蠻族文化的干擾。因而自戰國至漢,乃至其後幾百年,湘鄉都成為中原文化與南方文化的撞擊點。
東漢末年,曹、劉、孫相爭,市境初隨荊州屬劉備,後屬孫吳政權。湘鄉人蔣琬以州書佐隨劉備入蜀。諸葛亮死後,繼承相位,位至大司馬。
南朝齊,湘南縣分解,劃地給湘南縣周圍各縣,主要部分入衡陽縣,衡陽郡治一度遷至原湘南縣城。南朝齊將連道並入湘鄉,加強湘鄉的力量,一直待續至解放初期。 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1874年),湘鄉人曾國藩辦團練、建湘軍,與太平天國戰,與捻軍戰。湘軍名噪一時,僅湘鄉一縣以戰功敍官見於地方誌的達7800餘人,文官知府以上86人,武官副將以上1153人。湘軍的中、上級軍官,湘鄉人幾達半數,時有「無湘不成軍」之說。湘軍在反對外來侵略中亦多立戰功。尤以劉錦棠為前敵總指揮,蔣凝學以布政使兼理糧台專司糧秣供應的西征軍最突出。兩個湘鄉人配合默契,率「老湘營」掃盪阿古柏、白彥虎匪幫,為收復新疆建立了赫赫戰功。從此,部分湘軍留守新疆、甘肅、寧夏一帶,其後裔有的定居於此,甚至自成村落,保留湖湘習俗、方言,故有詩稱「湖湘子弟滿天山」。
鴉片戰爭後的清末民初時期,隨著湖南行政中心長沙開埠、粵漢鐵路通車以及廣州貿易地位的相對下降,湖南商業活動向長沙轉移,湘潭商業漸趨凋敝。
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興起,該境內率先投入斗爭者劉道一、劉揆一,為黃興引薦了湘潭會黨首領馬福益,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籌劃了「甲辰起事」,不料事泄流產,次年,馬福益犧牲。光緒三十二年,湘鄉人禹之謨發動湘鄉學生反對知縣陶福曾,掀起一場震動全省的學生運動,不久,禹之謨冤死獄中。同年,劉道一奉命發動「萍瀏醴起義」,湘潭會黨成員參加者眾多,起義堅持近月,後遭湘、鄂、贛三省五萬余官兵反撲,因力量不敵而失敗,劉道一犧牲。辛亥革命失敗後,各派軍閥連年混戰,多在境內進行拉據戰,弄得兵災不斷,民眾叫苦不迭。此後,湘潭工商業日漸衰落,僅滴水埠之石膏、鶴嶺的錳礦和譚家山的煤礦先後得到開采,產業工人達到一定數量,湘潭也成了中國的「錳都」。
湘潭縣境內民國時開始修築鐵路,粵漢、浙贛、湘黔交匯在縣城以東30公里的株洲,湘潭縣城的交通樞紐地位逐漸由其取代,株洲鎮快速發展,並最終脫離湘潭獨立成市。
1936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決定在湘潭下攝司地區興建中央電工器材廠(電機廠)、中央機器廠(飛機廠)、中央鋼鐵廠、電廠,並修築湘黔鐵路,然而由於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入華北、華中,致使機器廠、鋼鐵廠、電廠和鐵路、鐵橋停建,所征9000畝土地後來修成飛機坪,湘潭失去了一次復興經濟的機會。以後由於日本帝國主義有燒殺擄掠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湘潭經濟更加蕭條,人民生活十分貧困。抗日戰爭等戰爭的毀滅性破壞徹底結束其作為消費性貿易城市的階段,其後湘潭逐漸轉入了工業城市的階段 。 1949年8月,湘潭和平解放,湘潭縣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7月,經中南軍政委員會批准,改湘潭縣城關區為湘潭市,隸屬由岳陽遷至湘潭的長沙專署(1952年10月改名為湘潭專署),湘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3年4月,政務院批准湘潭市為省轄市,由湘潭專署代管。
1968年9月成立湘潭市革命委員會,1980年10月市革命委員會改名為湘潭市人民政府,同年湘潭市改為省直轄市。
1983年8月,湘潭地市合並,將其原湘潭地區的瀏陽縣劃歸長沙市,醴陵、攸縣、茶陵、酃縣劃歸株洲市,湘潭、湘鄉兩縣劃歸湘潭市。湘潭實行市管縣體制。全市轄湘潭、湘鄉兩縣和雨湖、岳塘、湘江、板塘、郊區五個區。
1984年,將湘潭縣的銀田鎮和韶山區劃出設立縣級韶山區,由湘潭市管轄。
1986年湘鄉縣改市,仍由湘潭市轄。
1990年韶山撤區建市,1992年湘潭市城郊區由雨湖、湘江、岳塘、板塘、郊區五個行政區以湘江為界調整為雨湖、岳塘兩個行政區。
2005年8月12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5]72號):將湘潭市人民政府駐地由湘潭市雨湖區雨湖路遷移至湘潭市岳塘區芙蓉路。
2009年,根據湘潭市政府決議,將面積138平方千米的響水鄉成建制劃歸雨湖區,由九華示範區託管,雨湖區面積由74平方千米擴大為212平方千米。
2010年,將響塘鄉、姜畲鎮成建制劃歸雨湖區,雨湖區的面積增加到451.39平方公里,由全省35個行政區中的第32位提升到11位,兩年時間面積擴大5倍多。
2012年3月20日,湘潭市委決定將湘鄉市龍洞鎮的7個行政村和金石鎮的2個行政村成建制劃歸韶山市,調整後,韶山市的面積由原來的211平方公里增加到247.3平方公里。 「湘潭」之名來源於它的地理特徵。一說為此地因處湘江之曲而多「潭」乃得名「湘潭」,另一說則更廣為接受,即得名於昭山下湘江中的湘州潭,即昭潭,此潭實際為湘江中較深的一段,但因為傳說中與周昭王的聯系而頗為有名,以至於作為一個主要地理特徵自唐朝起賦名其所在的地域為湘潭縣。

❼ 有誰知道湘潭的名字的來歷

湘潭位於湖南中部,地處湘江中游,為湖南省直轄市和全國甲類開放城市。總面積5015平方公里,總人口280萬,其中市區人口78萬。
湘潭歷史悠久,自古以來便是湘中重要的商業中心,早在十七世紀就是全國著名的「米市」和「葯都」。湘潭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全國重要的糧豬生產基地,因盛產湘蓮被稱為「中國湘蓮之鄉」。湘潭是新中國重要的機電工業基地,現已形成以冶金、機電、紡織、化工、建材為主體並極具競爭力的支柱產業。湘潭是享譽中外的湖湘文化發源地,風光秀麗,人傑地靈,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是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著名軍事家彭德懷元帥、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大師的故鄉。
新世紀開放的湘潭因實施長株潭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而倍受國內外投資商的高度關注。長株潭城市群已被國家「十五」計劃列為全國重點支持發展的七

湘潭縣這塊土地,商周時期為荊楚之地,戰國時屬楚國。秦置湘縣,今縣地屬臨湘縣,今縣地屬臨湘,隸長沙郡。西漢,分臨湘縣置湘南縣,今縣地湘河口(漣口)以北屬臨湘縣;以南屬湘南縣,縣治在今石潭鎮古城村。古城村,解放初期殘存長約1000米、高2米、底寬5米的夯土城牆,其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300米,東南長約200米。尚存護城溝(河)遺址,當地群眾稱之為「古城間子」。1976年,這里曾出土漢代銅盆6件,銅鼎、寶劍、古幣、城牆磚和陶器殘片。南朝齊建元二年(480),湘南縣廢,其他分入湘西、湘鄉、新康(今寧鄉)、衡山縣,今縣地分屬湘西、湘鄉、新康三縣,隸衡陽郡。

梁天監年間(502—519),分陰山縣置湘潭縣。縣名由此起,但縣地在米水流域,大部分在今衡東縣。今縣地屬衡山縣,隸長沙郡。唐天寶八年(749),將梁天監年間所設的湘潭縣地大部分劃屬衡山縣,將其剩下的南起鳳凰嶺、東至軍山、北達金田、西至馬家堰和茶恩寺一片土地與衡山縣北部合並,新設湘潭縣。縣治設洛口(今易俗河鎮)。至此,湘潭縣名地一致。後縣域基本穩定,跨湘江、洛水(今涓水)、漣水流域。至民國時期,無大變化。縣域面積4586平方公里,東至株洲白關源頭坳,西迄韶山湘潭坳,南達龍潭雙石門,北達南谷大目寺。

新中國成立後,湘潭縣屬長沙專區(1952年改稱湘潭專區)。1950年1月湘潭縣城關區成立縣轄湘潭市。1950年4月撤市,仍為湘潭縣的城關區。1950年7月再次設湘潭市,屬湘潭專區。1951年5月從縣析出株洲市。1950年1月,從縣析出五星(三門)、衛星(金田)、星星(八斗)、上游(朱亭)4個人民公社和紅旗(易俗河)人民公社原馬家河、傘鋪、妙泉3鄉及雷打石鎮入株洲縣。1968年12月,析出原韶山區5個公社,與湘鄉縣大坪公社及白田公社祝贊大山區析出為縣級區,為湘潭市轄。縣內幾次共析出面積2053.77平方公里,全縣面積減至2512.23平方公里。

❽ 介紹湘潭

湘潭別稱「蓮城」,是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工業城市、湖南省重要的科教和旅遊城市、長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綜合實力列湖南省第三位。位於湖南省中部偏東,湘江下游。北接長沙市,南連衡陽市,西抵婁底市,東與株洲市相鄰,下轄岳塘、雨湖2區、湘潭縣、湘鄉、韶山2縣級市,總面積50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74萬,是湖南省面積最小的地級市。湘潭歷史悠久、名人薈萃,是毛澤東、彭德懷、曾國藩、齊白石、賀國強、馬英九等著名人物的故鄉,同時因為作為湖湘學派及湘軍的發源地而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傳統。
http://ke..com/view/21265.htm

個人感覺雖說現在長株潭一起了,但各方面湘潭都比不上株洲和長沙。

閱讀全文

與湘潭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