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足石刻的開鑿歷史背景在什麼歷史時期發生了什麼重大的歷史事件
大足石刻開鑿於唐乾元元年,唐肅宗李亨登基的第一年,那時候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在鬧安史之亂,叛軍攻入長安,唐玄宗李隆基南逃。
B. 大足石刻開鑿於什麼時候
大足石刻是重慶大足縣內102處摩崖造像的總稱,其規模宏大,刻藝精湛,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大足石刻最初開鑿於892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至1162年完成,歷時250多年,余韻延至明清,歷經滄桑,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石窟藝術寶庫。
C. 大足石刻起源於什麼朝代啊
唐朝
大足石刻(The Dazu Rock Carvings),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造像最初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歷時250多年。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代表。
D. 大足石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大足石刻位於中國直轄市重慶大足區境內,距重慶主城九區167公里,有74處5萬余尊宗教石刻造像。它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儒、道教造像並陳,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為著。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參考:http://ke..com/link?url=OhW2YtWyxAa5kQMiqm8Aoi1HN9_mpqZKvUb2CITXQ5N6Fud-_UZP-c90i-GhH2_
E. 大足石刻的歷史沿革
大足縣,建於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隸屬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啟元年),昌州由靜南縣遷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縣。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這近400年間完成。
現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為鑿於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後200多年間僅新開鑿聖水寺摩崖造像一處。這兩處初、中唐造像總共不過20龕。直到公元885年昌州遷治大足後,摩崖造像方漸大興。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靜南軍節度使韋君靖,在縣城北龍崗山(今北山)營建糧貯十年,兵屯數萬的永昌寨的同時,首先在北山鑿造佛像。此後,州、縣官吏和當地仕紳、平民、僧尼等相繼效法,直到公元907~965年間(時為五代十國時期。四川為蜀國,史稱前蜀、後蜀)營造佛像不斷,形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個造像高潮。
自公元892—1252年的360年間(晚唐景福至南宋淳佑年間),大足先後建成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區34處,造像數量佔大足石刻總數的80%左右。其中除北山摩崖造像始鑿於公元892年晚唐景福元年外,其餘均為公元1082—1252年北宋元豐至南宋淳佑的170餘年間建成。
公元13世紀末葉南宋晚期,因戰亂石刻造像中斷。至15世紀末明代永樂年間,摩崖造像方漸復甦,一直延及晚清。公元15世紀初至19世紀末(明、清兩代)的500年間共有摩崖造像39處,其中雖不乏佳品,但多為小型造像區,造像數量也不足今大足石刻造像總數的20%。 公元965—1077年的百餘年間(北宋乾德至熙寧年間),摩崖造像停滯,至今全縣未發現一龕當時的紀年造像。此時寺院內供養石刻圓雕造像興起。今有遺跡可尋或有文可征者,縣東有大鍾寺,縣西有石壁寺,縣北有延恩寺等多處。至本世紀80年代,僅大鍾寺一處,就出土佛教圓雕紀年造像百多件。
公元1078~1173年(北宋後期的元豐至南宋初期的紹興、乾道年間),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個高潮。自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大庄園主嚴遜舍地開鑿石篆山釋、道、儒三教造像區起,縣境內摩崖造像此起彼伏,先後開鑿出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區32處。南山、石門山造像區和北山多寶塔均於此間建成。始鑿於公元892年的北山造像區,歷時250多年,亦至公元1146年南宋紹興十六年建成。
公元1174~1252年的70餘年間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間,時稱六代祖師傳密印的大足僧人趙智鳳,承持晚唐川西柳本尊創立的佛教密宗教派,於寶頂山傳教。他以弘揚佛法為主旨,清苦七十餘年,四方募化鑿造佛像近萬尊,建成了中國佛教密宗史上唯有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場,使大足石刻造像達到鼎盛。其間縣境其他處造像基本停滯。四方道俗雲集趙智鳳座下,石刻高手聚集寶頂山競技獻藝。寶頂山成為中國佛教密宗成都瑜伽派的中心地。 公元13世紀末和17世紀中葉,大足曾兩度遭受兵燹。五山摩崖造像中,除寶頂山聖壽寺兩次焚毀、兩度重修外,摩崖造像一直保存完好。
「五山」摩崖造像建成後,除世俗裝絢、培修外,直到19世紀末至本世紀初年,當地民眾才在造像區旁增刻觀音、山神、天公地母等少數幾個小龕。現基本上保持了唐、宋時期造像的規模和風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一直妥善保護,並對公眾開放。
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簡稱五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藝術中公元9世紀末~13世紀中葉間中國晚唐景福元年至南宋淳佑十二年最為壯麗輝煌的一頁。大足石刻始建於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興盛於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余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品。
「五山」摩崖造像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以集釋佛教、道道教、儒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而異於前期石窟。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國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間中國石窟藝術風格及民間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
F. 重慶大足石刻有怎樣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
這里是重慶大足的北山石刻景區,北山摩崖造像始刻於唐末,由昌州刺史韋君靖於公元892年首先開鑿,後經當地的官紳,士庶,僧尼等繼續開鑿,直至南宋結束。
可以看到這里的石刻都不太完整,一方面由於人為破壞,另一個原因還是由於常年累月的風化造成的。這里這些洞窟內都是雕刻著各種觀音像,像這樣的這種大型洞窟一般百姓是沒有辦法出資修建的,是某些富商或官人出資修建的。像這些小型的石刻修建經費比較低的那可能是普通百姓集資修建的。
看完北山石刻來到寶鼎山石刻景區,這里始建於南宋淳熙六年,由名僧趙智風主持修建,歷時七十年才建成。這里就雕刻著趙智鳳通過毀自身的方式修成佛祖的圖像,這里是成佛後西方佛祖世界的圖像。這尊千手觀音像已經飽經了800多年風霜,有830隻手,現在看到的很多都是後期修復的。#世界遺產巡禮
整個大足石刻區面積巨大,除了北山和寶頂山外還有另外十幾處地方,現在這里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
G. 大足石刻的歷史意思是什麼
大足石刻的這種文化現象作為實物例證,反映出在我國文化史上儒、道、佛三家長期以來既斗爭又融合,至宋代時「孔、老、釋迦牟尼皆至聖」、「懲惡助善,同歸於治,三教皆可通行」的「三教合流」思想佔主導地位的局面已經鞏固。
H. 重慶大足石刻是什麼時間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 中文名稱:大足石刻 英文名稱:The Dazu Rock Carvings 批准時間:1999年12月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准: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VI),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大足地區的險峻山崖上保存著絕無僅有的系列石刻,時間跨度從公元9世紀到13世紀。這些石刻以其藝術品質極高、題材豐富多變而聞名遐邇,從世俗到宗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這一時期的日常社會生活,並充分證明了這一時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諧相處局面。 ●概況:大足石刻位於中國西南部重慶市的大足等縣境內,這里素有「石刻之鄉」的美譽。大足石刻最初開鑿於初唐永徽年間(公元649年),歷經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於兩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時期(公元14~19世紀)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與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相齊名。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余尊,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最為著名和集中。北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西北2公里處,始刻於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至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62年)結束。北山石刻共有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共51種,以當時流行的佛教人物故事為主。它是佛教世俗化的產物,不同於中國早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精細、技藝高超、俊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中國公元8世紀至14世紀時,民間佛教信仰及石刻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寶頂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北15公里處,始刻於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結束。寶頂山石刻以聖壽寺為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萬尊,題材主要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為主,整個造像群宛若一處大型的佛教勝地,展現了宋代(公元960~1278年)石刻藝術的精華。 南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南,始刻於南宋(公元1127~1278年)時期,明清兩代亦稍有增補。南山石刻共有造像15窟,題材主要以道教造像為主,作品刻工細膩,造型豐滿,表面多施以彩繪。南山石刻是現存中國道教石刻中造像最為集中,數量最大,反映神系最完整的一處石刻群。石篆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西南25公里處,始刻於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至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結束。造像崖面長約130米,高約3~8米,共10窟,是中國石窟中典型的佛、道、儒「三教」結合造像群。石門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20公里處,始刻於北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結束。鑿刻有造像的崖面全長約72米,崖高3~5米,共16窟,題材主要為佛教和道教的人物故事。此外還包括有造像記、碑碣、題刻等。石門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的一處佛、道教結合石刻群,其中尤以道教題材諸窟的造像最具藝術特色。作品造型豐滿,神態逼真,將神的威嚴氣質與人的生動神態巧妙結合,在中國石刻藝術中獨樹一幟。大足石刻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整而著稱於世。它集中國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藝術的精華,以鮮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為中國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中國石刻藝術的風格和民間宗教信仰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刻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I. 重慶到大足石刻要多久時間
首先申明,我是大足的。一般來說,只要不堵車,最多隻要五十分鍾左右。
J. 大足石刻有幾百年的歷史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縣是重慶市所轄郊縣,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
不過安岳時刻還要早於大足石刻。是石刻之鄉。我就是安岳的。安岳石刻始於南北朝(公元521年前後),盛於唐、五代和宋。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經近年文物普查,全縣有摩崖石刻造像105處,造像10萬尊左右,高3米以上的上百尊,5米以上的40多尊,15米以上的兩尊。至今保存較完好並具有一定規模和文物價值的石刻有45處。這是中華古代石刻藝術又一寶庫。它多是我國石刻藝術成熟和鼎盛時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藝術價值,造像風格除少數敦樸、粗獷的魏晉風骨外,大多是體態豐滿,雍容華貴的唐代風格,也有一些精細華美、瓔珞蓋身的宋代特徵。其中,也有安岳人的獨創,他們憑自己特有的匠心,高超的技法和對生活的觀察與理解,對宗教儀式有許多大膽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