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誰能告訴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復習高中的歷史最好是輕松點的辦法幫幫我把謝拉

誰能告訴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復習高中的歷史最好是輕松點的辦法幫幫我把謝拉

發布時間:2022-07-13 09:04:21

⑴ 如何學好歷史的方法和技巧是什麼

1、連接和發展思想

歷史是一連串事件的基礎,因此擁有正確的順序是成功的關鍵。這似乎很簡單,甚至無關緊要,但仍然很重要。因此,必須確保你的筆記遵循時間順序。你應該按主題劃分學習筆記,然後按年,數十年和幾個世紀劃分。

2、關鍵數據保留

許多歷史考試都包含與關鍵日期和姓名有關的特定問題。這意味著在學習歷史時,某些記憶技巧是必需的,應成為學習過程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抽認卡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因為它們使你可以快速測試保留級別並快速回顧。

3、電影

研究歷史時非常有效的另一種方法可能令人驚訝。看電影有精彩的電影和紀錄片描繪歷史事件。關於這些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們既有趣又娛樂。

4、獲得新的視角

由於學習歷史涉及記憶大量信息,因此有必要在面對真實考試之前測試你的知識。牢記這一點,多項選擇測試是檢查你是否正確記住特定信息的簡單而有效的方法。請你的朋友和同學與你分享他們的測驗,這樣你也將從他們的觀點中受益。

5、預習要充分

不管哪門學科,首先就是預習,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於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的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

⑵ 我是一名高中生,對歷史有點 感興趣但學不好,怎樣學習

一、讀史可以明智。我就很喜歡歷史,但我感覺就幾乎就沒怎麼背過,但每次考試都很好。特別是古代史。興趣是第一老師,真的不錯。一定要設法培養自己的興趣。
二、我當時學的時候經常會用到縱橫比較,我覺得這個方法不錯。比方說孔子是生活在公元前551——479,那麼誰和他是同時代的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做了什麼?翻開課本看一下。又比如說華佗,他是醫學家,他生活在東漢末年,那麼你再想想,在別的朝代,各有哪些醫學家,他們有什麼成就。列一個表格,免的遺漏。總之,就是要突破歷史書上這一課、那一課的限制,要系統的分析,還要對每個朝代做個總結。
三、還有就是把學歷史當成看故事,經常看一些歷史方面的書或電視劇,在故事中就把歷史記住了,我小時侯看古裝戲或歷史劇的時候,經常翻出課本來看一看。比方說,你看武則天的電視劇,裡面有長孫無忌、儲遂良,你就知道他們是同時代的人,再一看,儲遂良還是個書法家。
四、還有,就是每一科都通用的,腦子放電影。就是,每當你閑下來的時候,比方說睡覺前,想一想,看看能想起什麼,什麼東西你懂了么?沒記住的,沒懂的,第二天,趕緊看一下。到了第二天,再放電影,相信你記不住的,不懂的就會少很多。如果還有,那麼起來之後,趕緊再看。
五、區分重點,任何事情都有主次,不可眉毛鬍子一把抓,我以前學習的時候,就是不分主次,這樣你會很累,往往還沒有成績。如果你要把書中的每一點內容,都記下來,這根本就是不可能。象某個人的生卒年,你要看,因為你要知道他跟誰是同時代的人,他是哪個朝代的人,但是如果你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就不要記這些,只要看了就行了,因為考試很少考到某個人的生卒年。相反,如果你記住了某個人的生卒年,而不去比較他跟誰是同時代的人,那麼純粹的記住是沒意義的。
六、多看多列年代紀事表,這主要是讓你記住事情的先後,並不一定是讓你記住某件大事發生的時間。不過,有些也是要記得。
七、筆記是要記得,也不止是學歷史。記筆記是增強記憶的手段,也是一個提煉,便於復習。說到這里,我建議提前要預習,這樣你在聽課的時候就會比較明了。
八、要注意適當調節作息,如果感到已經頭暈腦漲,就不要再背了,你可以到處走走,邊走還可以邊放放電影。
九、將自己設想成老師,想想怎麼講這一課,我以前經常用這種方法,老師講完之後想想老師講的怎麼樣?換做你,又會怎樣講。
十、要及時做練習題,趁熱打鐵,不可把好幾節的題目放在一起做。
十一、中央台有個《百家講壇》節目,講的基本上都是歷史,這個節目挺好的,讓你在娛樂中學歷史。其實,我們身邊有不少人是歷史通,多跟他們接觸,耳濡目染,受益匪淺呢!
亂七八糟的說了那麼多,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 學習應該是比較輕松的。

⑶ 有沒有哪位有學好高中歷史和英語的好方法或經驗,我急需,幫幫忙

怎樣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⑷ 高中歷史不好,有什麼好的學習方法

選擇題,多刷,歷史卷子是玄學問題,要不斷適應新的問法、考點、出題點、出題意圖,最重要的是做題技巧和速度。只有多刷題才能掌握
主觀題,難度不大,對於歷史課本的基本知識點熟練之後,再快考試前練一練大題即可
重點放在客觀題,高三時我的歷史選擇題只允許錯一個,不能再多了

⑸ 怎樣學好高中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回答者:啊噝咔咔 - 魔法師 五級 6-26 13:55

多看歷史課外書,多看了才有興趣,有了興趣才喜歡,喜歡了才會學好
回答者:被風吹散了 - 秀才 二級 6-26 14:18

1、把高一至高三的課本認真看一遍,不能馬虎
2、閱讀與歷史相關的書籍,觀看一些歷史紀錄片,這些比較有趣可能會培養你的興趣
3、做題,主要是分析
4、多問
5、與老人聊天,很有用的,聽他們講歷史故事
回答者:南方丫頭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6-26 14:43

狂背就OK
回答者:juanshetou - 助理 二級 6-26 14:59

最主要是有興趣,有了興趣就能學好,多看書
回答者:飄香伊劍 - 秀才 二級 6-26 15:13

1。事件發生的全部過程要清楚
2。要把歷史的事件以時間 空間串起來 這樣才有利於記憶和理解
3。必須要做題,,很重要
回答者:ruruzhanga - 秀才 二級 6-26 15:19

那也要看你用不用心去學了,那可是要死背的哦。。哎,,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主要是背就行了/。
回答者:scycyuan - 助理 二級 6-26 15:51

1,溫故而知新;
2,關鍵在於預習,練習,和溫習;
3,反復背誦,最好不好出聲;
4,列出事跡表
5,用簡單的詞句記憶
6,課前做好准備,最好把能背的感
興趣的都記下,課時認真聽,把
不懂的還有有趣的都聯繫到課本。
溫習時,多聯想。
7,自己給自己出題,讓背誦更有意思
8,問歷史老師該怎麼提高
最後祝你進步
回答者:364807296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6-26 15:52

以下為個人經驗,我覺得很有用,希望適合你。
1.平時聽課很重要,課堂上抱有興趣的聽,課間十分鍾回顧一下,這樣期末考試才好突擊。
2.背書時讀出聲音,相當於讀一次耳朵聽一次,很有效果,重要的地方抄一遍相當於三次效果。
3.在晚上睡前(睡後幫助腦修整)和早上剛起床時(一個晚上腦部休息好)記憶最好可用來背書。
4.背書要有背大綱,這樣才有條理記得牢,如同在編好號的抽屜房資料。
5.每背一個課時時間就讓腦子什麼都不想閉目休息幾分鍾,腰靠上軟椅背頭稍上仰,養精蓄銳
6.如果不是很喜歡歷史的可以只在臨考前幾天再背,如果對歷史有興趣,平時就要不斷積累,興趣是記憶的良葯。
回答者:CoCobun - 試用期 一級 6-26 16:24

1,多看書,拓展知識面.積累很重要.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興趣,讓歷史成為故事,自己願意去聽故事,當然願意學歷史了.
3,能夠把歷史事件全部串起來,讓歷史不再是死板的歷史事件,而是一場場驚心動魄的電影一樣生動有趣.
4,經常整理這些歷史事件,按時間順序依次寫下來,並且想像這個事件的內容和影響.
5,如果真的不喜歡歷史,無法調動興趣的話,最好能經常看看歷史課本,把重點用筆記在筆記本上,這樣的話有兩個好處:
(1):用筆抄寫時本身就可以加深記憶,有助於對問題的記憶.
(2):用筆抄寫出重點內容在考試前可以不用浪費很多時間去翻那些沒用或不重要的內容,節省出很多的時間來專注的進行背誦.

我認為這樣做的話,學好歷史應該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最後,衷心祝願你能學好歷史!
回答者:自由的中微子 - 助理 二級 6-26 18:05

怎樣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怎樣學好歷史
很多同學認為歷史是一門最適合臨時抱佛腳的功課,只要考前花點時間死記硬背,成績照樣不差,甚至還會有好分數。真要這么想就大錯了,想要把歷史學好,特別是面對文科綜合卷對能力的高要求的時候,想要把歷史學好,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才能把歷史學好呢,我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探討。
我認為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你要對歷史課有興趣你才會主動地去學,不要抱著一種如果不考歷史我才不去學的心理。興趣是種很微妙的東西,你有了興趣,你就能很快地把知識點記住,能很好的去理解和領悟在歷史現象背後所蘊涵著的歷史規律,能得心應手地分析歷史問題;如若反之,無異於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苦苦煎熬,但卻煉不出火眼金睛。
那對於本來沒有興趣的同學,這個興趣這么培養呢?首先你要試著擺正你的心態,不要老是抵觸。如果這樣,神也救不了你。然後,想想你以前看過的歷史劇,讓歷史好一點的同學,甚至可以找歷史老師,讓他們從歷史角度來談談這個歷史劇,你就會發現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你能發現歷史並不枯燥,而是很有意思的東西。最後,你再認認真真地去聽幾節歷史課,你就發現了我們學校的歷史老師上課都還不賴。雖然我不能保證你能愛上歷史,但我起碼相信你對歷史課已經產生興趣了。
當然,有了興趣,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很多同學認為學歷史要訣就是背,錯了。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基於課本之上的理解。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個方便你理解的歷史結構。其實這也很簡單。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因為我們畢竟要面對考試,所以我們在談論學好歷史的過程中也絕不迴避考試技巧的問題。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諱的是認為自己不會,就什麼都不寫。最後,答題的時候,字跡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每點內容不要羅嗦,但一定要把要點概括地講出。每點都要用序號標明,這樣才能清晰明了。

⑹ 高考前歷史要怎樣復習

高考歷史熱點訓練 網路網盤

鏈接: https://pan..com/s/1dxS-F57eh_GK6G7bYW7pEA

提取碼: ys8d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⑺ 怎麼學好高中歷史選什麼輔導書有經驗的前輩幫我 …

我是一名大一文科生。也算剛剛經歷完了高三吧,學習歷史其實並不難,你們應該會發一些材料,我是山東的我們發的是《世紀金榜》這本書挺好的把你們每節課的內容基本給你穿起來了,而且重點 的也能給你體現出來,教你一個好辦法,大多的歷史問答題離不開這些內容,比如你回答問答題的時候,你要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這三大發面想。或許有的還有其他方面回答了。每一節課大體了解這一節講了什麼事情,經濟、政治、思想講了什麼那就沒問題了。 還有你要感興趣。我對歷史很感興趣所以基本看一遍就能記下來,多去看看 探索發現。這些記錄片什麼的。這樣對你學習會很有幫助,你會發現有些歷史事件比他們還要懂得多。

⑻ 誰為我提供點學習高中歷史的好方法

你可以借鑒一下:
朱坤(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學生,河南省高考文科狀元):歷史是蠻有趣味的一門課。許多人畏懼歷史,認為有太多的史實需要背誦,況且題目千變萬化,實在難以把握。我覺得,只要對歷史樹立濃厚的興趣,學起來就很簡單,不費太大的功夫。平時考試,我的歷史成績也不算很好,但我從來就沒有灰心過,因為歷史題雖不少,卻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考察你的記憶能力的,只要你把書背會了,這種題並不難做;還有一類是側重於考查歷史思維和歷史分析的,這一部分題目如果你沒有那個能力,書背得再多也沒用。因此,每次歷史考試之後,你都要看清楚了,究竟是在哪一部分失的分多,如果分數主要是靠死記硬背的題堆出來的,那麼你的歷史成績再要提高將會很困難;如果分數主要是靠思維分析得來的,那麼你的分數有望再上一個新台階。我認為提高歷史思維能力的惟一途徑是多接觸些歷史著作,多對歷史發展做些理性分析。
劉春東(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生,吉林省高考文科狀元):下面說一下歷史的學習。先說課內,第一就是要熟悉教材。我當時把教材精讀了數遍,一般是逐字逐句地讀,不放過課文的注釋和插圖。然後要背教材,各個知識點都不能放過。背的時候我通常是先讀一遍要背的內容,然後邊寫邊記憶。過一段時間後,再在腦子里如放映電影一樣地重讀過一遍。由於記憶是一個反復的過程,其間伴隨著遺忘,所以在進行下一步的時候,有必要再對前邊的內容簡略地重復一下。我的記憶就是這樣在迂迴中不斷前進的,效果還不錯。在記憶過程中也有多種方法,如記理論性的知識時,要注重理解性的記,通常是用簡單明了的語言表達或是引出具體的實例,這樣有助於使干癟的理論的種子在大腦中萌發出芽。如記憶過程性的知識時,可以將自己置於當時的環境中,即幻想出一個場面,而自己是其中的一員,這也算是一種聯想式記憶法吧。對於章節的安排,可以按照教材順序去記憶,然後再分成各個專題來記憶,還可以以時間為順序,古今中外結合在一起來記憶。總之,要把教材內的知識分割成若干個小點,通過排列組合成若干個塊,再排列組合成若干個面,這樣才能做到融會貫通。歷史的課外閱讀也是非常有幫助的。我們可以瀏覽一下比較有名的史學家的觀點,找到與我們的學習聯系緊密的部分,加以分析掌握,是大有好處的,尤其對問答題來說。特別要說明的是應該掌握唯物史觀,懂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並加以運用。
趙曉寧(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學生,北京市高考文科狀元):高中時,我採取列圖表法來總結知識點,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通過上圖,我就很清楚地掌握了共產主義運動的產生和發展的具體情況,不會再出現混淆。有些同學認為列圖表太費時間,但其實這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列一次圖表,就可以縮短以後每次復習的時間,何樂而不為?
耿德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學生,安徽省高考文科第二名):歷史科的學習要著重把握兩點:歷史線索和歷史理論。5本課本必須理解透、記熟。並注意把握每個知識點之間的縱向和橫向聯系。同時要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有個系統准確的了解,比如階級分析問題、個人歷史作用問題。要把每一個人物、事件放到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去考慮、分析,辯證客觀地看問題,不要憑主觀臆斷。歷史也要適當練習,但學習重心是基礎知識。做大題目練習時,一定要自己先做,後與標准答案對照,看看答案是從何入手,運用哪些理論,又是如何分析表達的,自己與其又存在哪些差距,這樣將有助於解題能力的提高。
呂雪梅(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生,四川省高考文科第五名):
如果說在高考路上數學、英語給了我較少的阻礙,那麼最大的挑戰、所有的「苦痛」都來自歷史和政治了。這兩科是我的「豆芽科」,到了高三,學習起來更有舉步維艱之勢。的確,高三的歷史、政治學習和以前全不一樣,比如歷史吧,是在培養一種具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思維能力,無疑,這種升華飛躍的過程當建立在充分佔有材料(熟記)的基礎上。因而我的歷史復習就遵循這樣的提導思想:記材料,找觀點。我花了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去背,而且反復加強記憶。對於一個要參加歷史考試的人來說,高考前對歷史從頭到尾的系統復習,至少應當有五六遍。我共復習了六遍:第一遍,是高二下學期為歷史會考而准備的。這一次的復習與以前差不多,就是逐字逐句看,一個個知識點的背。記得當時背中國近現代史,看一個小節就得花上一兩個小時,對史料不熟,由此可見一斑了。第二遍,是在高三開始。這一遍的復習比起第一次無太多變化,只是看的速度快了一些,有時先把一個整章快速瀏覽一遍,有一個整體印象,再細背下去。第三遍,是在高三第一學期末,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接觸了一些高難度的問題,因而決心要將知識整理成體系。第四遍,是從第二學期開始,主要也是著眼於線索的整理記憶。例如《世界歷史》中七大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別史,從封建末期資本主義革命一直理到二戰後,從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和工人運動到在各件國際大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與它國關系。這是縱向整理,理清各國歷史發展脈胳,各個事件之前因後果。又整理不同歷史階段,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進入壟斷後各國情況之比較,找出各自的特點及產生原因,又如一戰前後民族解放運動之異同等等,這是橫向整理。這樣厚厚的幾本歷史書就被穿連成了一個有經有緯的網路。在整理中,為節省時間,我並不寫下全部內容,只寫出主要框架、思路、要點。復習時就將沿著框架進行,從而打破了歷史書原有的編輯體系,在整理中,還可鍛煉幾種能力:概括歸納能力——高考時間有限,為爭取最多的分數,答題要答出要點、提煉出觀點,而不是不加分析的原始史料羅列;分析判斷能力——事件之前因後果,任何事物的背後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背景;多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從各個方面分析兩種事物的異同,等等。第五遍,是在第二學期中期,這一次又回到課本上,加深課本在頭腦中的印象,主要過程是:按塊復習,有時包括幾章的內容。先背標題,從章到節到黑體字,再往每個標題下填補內容,背完之後合上書,在腦子里回憶一下,看是否能記清標題,看是否能記住標題下的要點和大致內容。最後一遍,是臨高考前,主要將課本逐字逐句看了一遍,旨在查闕補漏,是屬於收尾工作了。這樣在一年時間里,平均兩個月,將歷史徹底復習一遍,每一遍復習結束就著手計劃下一次的復習。而在兩個月內,由於要與遺忘作斗爭,往往是背了的東西隔幾天再溫習一遍。這樣的歷史復習就是經歷一個從點到塊到面,然後又斫其旁枝,留下一個主幹分明的網路,各塊脈絡清晰分明。在背的過程中,我也堅持粗細結合,有時就只背一下框架,有時面對一張圖,也要仔細分析,其中經常隱藏高考涉及的考點,都必須一一清理。當然背的時候也有很多小竅門,如諧音法等等,相信每個文科生都有自己的體會。我認為准備歷史考試,做題也是很重要的,從做題中才能發現問題,從做題中才能提高能力。我主要做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總共做了二三百道。這些題涵蓋了幾乎所有的知識塊,而且通過看答案,分析和歸納能力提高不少,能看到各種分析歷史事件的觀點。這些都有力地促成了質的飛躍,而高考歷史中,只會死記硬背的人絕不是最大的贏家。
秦珏(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生,貴州省高考文科第四名):歷史,是記憶量最大的一科,盡管老師們整天強調能力、靈活,但若背得不好,其他一切都別談。所以,請安下心來,耐住性子,老老實實去認真背、仔細背、反復背,在背的過程中注意理解,注意橫向、縱向比較,注意聯系,注意總結。這樣反復兩三遍下來,你已得了80%,剩下的10%為做題技巧、方法訓練,另10%為臨場發揮。歷史是最忠實的,好好對它,你會得到回報。
於洪淼(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生,河北省高考文科第三名):
歷史、政治則有一句秘言:「死去活來,得意忘形」(即超越對知識的死記硬背,能靈活運用,得其真意而不硬記單個知識點)。要善於尋找線索,善於聯想,由此及彼,以期達到一幅洋洋大觀的有機知識體系。套用一句賣油翁的話:無他,但心熟耳。
楊金麗(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學生,天津市高考文科第七名):
學史使人明智,婦孺皆知。但歷史的龐雜的史實的記憶最令人頭痛。為了清楚地記憶這些史實,我以為最好的方法便是「好腦瓜不如爛筆頭」——自己動手整理史實,不要只動口,更要動腦和手。要一邊背,一邊寫,一邊找規律。背時可以按書本的章節順序記憶;可以「逆流而上」,加強課本後半部分的記憶;可以按朝代、國別整理;可以將同一時期的各國按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類別比較記憶;也可以將同一性質的不同時期的事件進行比較……總之,記憶的形式多樣,但要針對自己的特點,也可以編成「順口溜」或同音詞,記憶效果更好。如羌族建立前秦,可以記成「秦腔(羌)」。另外看書時要注意細節,諸如「大約」、「超過」等量詞,注意專用名詞及其稱呼的變化,注意漢字的字型,如張「騫」與張「謇」。這樣,基本的選擇題和填空題才有全對的把握。最後,歷史的復習也要做大量習題,可以說這是另一種形式的看書。這樣做可以將沒有注意到的歷史細節和相似的歷史現象重視起來,彌補知識上的不足。要先看書,後做題,切不可倒置;否則會由於錯的題太多而打擊復習的信心。錯的題要對照課本分析錯誤原因,加以改正。
進入6月份後諸君要回歸課本,強化基礎知識,做一些難度適中的經典題目,尤其在多項選擇題上不必搞偏難偏怪的題目。畢竟課本是「本」,考試的題目不過是「本」之「末」。
下面是一些歷史方面的所謂「答題技巧」。材料題是近幾年來較新較熱也能考察能力的題型。做這個題型要注意題干有沒有「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等提示。若有,便要將課本上有關方面的知識點結合材料反映到卷面上來;若沒有,則要依題論題,從材料中尋找答案,書上的某些結論可以帶上一兩句,但只是起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不能將課本內容生搬硬套;做問答題時要按一定的順序答題,做到不漏答,分類方法類似於整理史實的情況。但要注意語言簡潔,對歷史事件點到為止,提一下名稱便可以,不必敘述具體過程。在兩種類型題中要注意以下兩對關系:經濟與政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在當今國際競爭主要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大環境下,試卷上對某些歷史現象的解釋往往涉及到這兩對關系的具體應用。

⑼ 如何學好歷史的10種方法

1、歷史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⑽ 高中歷史枯燥無味,該如何學好歷史

許多在高中學習文科的同學們就會發現,高中的時候歷史這個學科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並且讓許多人感覺到十分的頭痛。因為在這一個學科當中,大家並不能尋找到什麼的樂趣。那麼對於學習歷史的時候,其實也有這樣的一種方法,我們可以在學習歷史中去尋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比如就有一些學生,他們對於古董還有一些其他的東西感覺到什麼的感興趣,那麼就在這個方面入手的話,我們也可以去從這個方面來套取我們學習歷史的這樣一個興趣。

既然這件事情能夠得到大家的贊揚和提倡,他們說明他一定是有自己的獨到的一面的。所以面臨著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如果真的感到枯燥和乏味的時候,就可以去看一些電視劇或者小說之類的東西,這樣的話也能夠讓我們在這樣的一個文化類的產品中去感受到歷史的時代位置。

閱讀全文

與誰能告訴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復習高中的歷史最好是輕松點的辦法幫幫我把謝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