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歷史文化街區有哪些
鳳凰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這里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的風景將自然的、人文的特質有機融合到一處,透視後的沉重感也許正是其吸引八方遊人的魅力之精髓。這座曾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時,這顆「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到城內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可它卻是一條綠色長廊。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
榆次老城,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築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榆次老城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旅遊資源獨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牆、古縣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鋪等人文景觀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為一體,融晉商文化、民族文化、黃河文化、三晉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同時,晉中古樸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賦予老城靈氣與生機,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喬家大院》、《走西口》等影視劇均在此拍攝。
王府井大街,南起東長安街,北至中國美術館,全長約1600米,是北京最有名的商業區。 王府井的日用百貨、五金電料、服裝鞋帽、珠寶鑽石、金銀首飾等, 琳琅滿目,商品進銷量極大,是號稱「日進斗金」的寸金之地。
中央大街是哈爾濱市最繁盛、最有規劃的一條商業步行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紀念塔廣場,南接新陽廣場,長1400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塊花崗石鋪砌的路面,其角色就有如香港的彌敦道。整條街區分為多個不同的段落,兩旁聳立的不是大型的百貨公司,便是有名的時裝店及特色食肆。由於街上禁止車輛行使,因此不論是不平日或假期,街上的人潮同樣是川流不息。這條長街始建於1900年,街道建築包羅了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多種風格的建築71棟。涵蓋了歐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發展史.現在的中央大街已經成為了集休閑、游覽、購物為一體的步行街。
喬家大院位於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東觀鎮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以後曾有兩次增修,一次擴建,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於民國初年建成一座宏偉的建築群體,並集中體現了我國清代北方民居的獨特風格。2006年2月13日以喬致庸人物為背景,由胡玫導演,朱秀海編劇,陳建斌和蔣勤勤主演的45集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黃金檔開播。擁有獨家出版權的上海辭書出版社也推出了《喬家大院》同名長篇歷史小說。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 12公里處的靜升鎮。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35公里、介休綿山4公里、十八羅漢頭像海外回歸故里資壽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來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為優勢,推出的一條精品旅遊線路。同蒲鐵路、108國道縱貫縣境,新開通的大運高速公路靈石出口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山西榆次常家引,以財取天下之抱負,逐利四海之氣概,制茗於武夷山,扎庄於恰克圖,拓開萬里茶路,經銷蒙俄北歐,綿延二百餘年,遂成富甲海內之晉商巨賈,中國對俄貿易之第一世家。常家事業長盛不衰之原委,就在於該族深謀遠慮,居富思危、課子苦讀、家學淵源,代代恪守「學而優則賈」的家訓,源源將優秀的文化人才輸送到商界,經商集團保證了持久精英,縱橫捭闔,將儒家思想與倫理道德完美地體現在經濟意識與經營活動中,實現了經濟理性與道德理性的合一,遂成清代馳名中外之儒商望族。
『貳』 歷史文化街區怎樣認定
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1]
『叄』 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的街區簡介
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位於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城區西北部,北瀕長江,南臨雲台山,西起玉山,中心軸線1800米,規劃面積約52公頃,街區內有2個國家級文保單位,14個省市級文保單位,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平均氣溫為13℃-16℃,年降水量724-1210毫米。
西津渡歷史街區分為:老碼頭文化園、小碼頭民俗歷史文化街區、環雲台山商業步行街、雲台山景區、伯先公園、鎮江博物館。老碼頭文化園東起迎江路,西至西津渡街,南靠雲台山,北臨長江路,面積約3.4公頃。其內現存原亞細亞火油公司、稅務司公館、工部局巡捕房等租界建築以及約20000平米的近現代工業建築。現入住商家有鎮江菜館、鎮江鍋蓋面品鑒館、八分飽、西津會館、風尚西餐廳、西班牙餐廳、雅獅酒店、清水灣溫泉會所、老碼頭菜館、渡客客棧、小山樓國際青年旅舍、濾清器廠1966、子閱樓、三友堂等知名餐飲娛樂商家。
『肆』 什麼是歷史文化街區什麼又是構成其主體的歷史建築
歷史文化街區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築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並有一定規模的區域。
《文物保護法》中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界定是:法定保護的區域,學術上叫「歷史地段」。
其構成包括所有要素:
歷史風貌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築、道路、街巷、院牆、小橋、溪流、駁岸乃至古樹等。
意義
歷史文化街區重在保護外觀的整體風貌。不但要保護構成歷史風貌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築,還要保存構成整體風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牆、小橋、溪流、駁岸乃至古樹等。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個成片的地區,有大量居民在其間生活,是活態的文化遺產,有其特有的社區文化,不能只保護那些歷史建築的軀殼,還應該保存它承載的文化,保護非物質形態的內容,保存文化多樣性。這就要維護社區傳統,改善生活環境,促進地區經濟活力。
歷史
歷史地段保護的概念是20世紀60年代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經濟恢復發展,城市中開始了大規模的住宅建設,當時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區,蓋起新樓房。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是改善了建築,卻破壞了歷史環境。城鎮歷史聯系被割斷,特色在消失。人們開始意識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割斷歷史,而文物古跡、歷史地段等正是這些歷史文化發展的實物例證。所以,除了保護文物建築之外,還應保存一些成片的歷史街區,保有歷史的記憶,保存城鎮歷史的連續性。
中國正式提出歷史街區的保護是在1986年,國務院在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對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能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築群、小鎮村落等也應予以保護,可根據它們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公布為當地各級歷史文化保護區」。這是保護歷史遺產的重要舉措,從此形成了保護文物古跡、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分層次的保護體系。2008年開始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
保護
保護外貌、整修內部,歷史街區的歷史建築不必像文物那樣一切維持原狀,可以進行室內的更新改造,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對歷史性建築要按原樣維修整飾,對那些改動不合理的地方,維修時可恢復其原貌或原來的風格,對有悖於歷史風貌的新建建築可以適當改造,恢復歷史原來的風格。積極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這個問題不解決,居民就很難在這里繼續生活,保護就成了一句空話。要逐步整治,反對大拆大建。之所以提倡逐步整治的方法,是為了精心設計與施工,保存更多的真實歷史遺存,也是為從容籌集資金,減輕政府壓力,更是為保存和延續社區文化,保護其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它的保護不是簡單的規劃問題,而是一個綜合的社會實踐。要特別關注保護實施中的方法和政策問題,總結前一階段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實施。可以認為,凡是需要保護的地區,就不可能就地平衡資金,所以也不應該按房地產開發的方式進行運作。一些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中制定了好的保護規劃,但由開發商來主導建設,為了平衡資金、追求利潤,只能是不斷修改規劃,其結果是達不到保護的目的。正確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導,按著規劃的要求制定相關政策,保證按規劃實施。同時,要注意採取逐步整治的方式,尊重居民的意願,保護居民利益,調動居民的積極性,政府出資為主,居民出資為輔,要「政府主導,居民參與,逐步整治,漸進改善」,這樣才可以做好保護區的保護、整治工作。
有的地方全部遷出原住民,把房子重修再高價賣出,或變成有錢人居住的新社區、或變成高檔娛樂休閑地、或變成專供旅遊參觀的布景道具,這些都不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方向。國外一些城市舊區的成片更新,往往針對的是已衰落的商業區、倉庫、碼頭等,很少有大量遷出原住人口的。從避免社會分隔出發,他們也不贊成「紳士化」的改造。
『伍』 如何打造歷史文化街區
歷史街區的保護與利用一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領導和管理者思考的問題。本文借鑒國際上對歷史街區保護的經驗,提出了中國也應該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街區,並提出了蘇州平江歷史街區完全有條件率先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依據,並對平江歷史街區的保護,尤其是利用,即可持續利用的保護提出了建議,即把平江歷史街區,保護和利用成為蘇州文化遺產(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的集中展示街區。
『陸』 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怎麼走
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三江口梁厝村,目前除自駕外,還可乘坐67路公交車(往海峽文化藝術中心方向)到達厚峰公交站下車,步行約9分鍾後即可到達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
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福州三江口片區,佔地34.24公頃,緊鄰海峽文化藝術中心,村內現存唐、元、清等古建築30多處,街區環靠燕山、水繞聚落、江山掩映、田園秀美,自古文風鼎盛、名人輩出、歷史悠久,是福州文化新地標之一。
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特色:
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州倉山區城門鎮的東南部,和海峽文化藝術中心這座地標建築相鄰,背靠燕山,面朝閩江,和鼓山、馬尾港隔江相望。據梁厝老一輩人回憶,在隋唐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目前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有37處古厝,已經完成了主體結構的修繕,其中19處是文保點。此外,還有4處歷史建築、14處風貌建築也完成了外立面的修繕。在這些修繕的古厝中,包括永盛梁氏宗祠、桃園左東境、文昌宮、發財厝、歪門落、藍灰等。
『柒』 如何把當地歷史文化融入城鎮建設
首先,形成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規劃相結合的良好機制。近年來,介休市按照「慈孝之都、琉璃之城、寒食之鄉、三賢故里」的文化發展定位,堅持「搶救、保護、利用」三位一體,讓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總體規劃、周邊環境整治、民生改善相結合,掀開了歷史文化名城復興的帷幕。聘請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王樹聲教授制定了《介休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復興規劃》,所有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嚴格按照規劃方案實施。
其次,老城區規劃保護一切以最大限度享受文化遺產為准。從2010年後半年起,我們先後展開了一批全國、省、市重點文物的保護修繕和文物周邊環境整治,在老城區內文物本體的維修費用投入近億元;加快2.37平方公里老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步伐,探索出一條「碎片重構、新舊共融」的介休文化遺產保護模式,老城范圍內不再審批任何新建築;在實施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程中,注重文化遺產空間公共化。開工建設順城關歷史文化街區「一街」,介休博物館「一館」,明代古城牆,後土廟、祆神樓、城隍廟「三大廣場」和祆神樓、城隍廟、龍泉觀等文物維修11項重點工程。
最後,構建「新舊兩城、協調發展」的城市格局。「新城」是一座城市創造新文化的產物,是承載新的公共服務和城市功能的載體,是城市新生命力的孕育腹地。「新城」必須突出以空間區域為重點,適度擴大規模、擴張空間。目前,北部新城網路基礎設施陸續完成,文化中心等地標性項目順利推進。義安、張蘭鎮成為全省重點鎮,張蘭古玩市場再現昔日輝煌;張壁古堡新村崛起;城鄉公路星羅棋布。
『捌』 歷史文化街區的介紹
歷史文化街區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築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並有一定規模的區域。 《文物保護法》中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界定是:法定保護的區域,學術上叫「歷史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