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淮陽伏羲廟有多少年歷史

淮陽伏羲廟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13 12:26:24

① 遠古傳說的人物,伏羲故里到底在哪裡

一、伏羲故里為甘肅省天水市,位於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素有「羲皇故里」之稱,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二、太昊和伏羲是兩個人。

1、太昊(公元前4354—前4239年在位),是上古東夷的祖先和首領,是東方祖神,也是東方天帝青帝。亦作大嗥、太皞、大皥,以木德王,是為春皇。漢朝後有時與楚帛書創世神伏羲氏合並。

在位115年,定都汶上,後遷都宛丘(今河南淮陽)。死後葬於淮陽太昊陵。

2、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

楚帛書記載其為創世神,是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風姓,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在後世與太昊、青帝等諸神合並,在後世被朝廷官方稱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東方上帝)一說。

燧人氏之子,生於成紀,定都在陳地。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葯鼻祖之一。


(1)淮陽伏羲廟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伏羲主要成就:

一、創立八卦,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

二、教民作網用於漁獵,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同時教民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

三、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

四、始造文字,用於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形式。

五、發明陶塤、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

六、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後代治理社會提供借鑒。

七、根據《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的記載可以伏羲時期已有天地,但仍是一片荒蕪,於是伏羲娶妻,生子四,命名萬物。

② 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伏羲,其故里在哪個地方

伏羲是我們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傳說中的三皇之一,傳說正是因為伏羲和女媧的結合,我們華夏民族才得以繁衍生息傳承至今。根據記載甘肅省天水市是伏羲誕生的地方,人們在這片土地上修建了伏羲廟來表達對伏羲的尊崇,今天就來伏羲廟一探究竟吧。

③ 伏羲台是什麼時候建成的

傳說伏羲台就是伏羲的時候建的,後來一直在翻修、重建。下面是網上說的後人翻修的歷史。

元大德五年(1301年)進行了維修。
隋大業中,新樂籍著作佐郎郎余令歸里省親,為新樂敬題《羲皇聖里》。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伏羲台廟已有很大規模。
明萬曆年間,羲台城廢,留下遺址。台上保留羲皇古廟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重修一新。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開始動工,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竣工。歷時八年對伏羲台、廟進行了維修,將一個「台廟就圯」的古台破廟修成為台象八卦屹屹然,廟成具瞻巍巍然,廊祠門垣罔不翼翼秩秩然。
明天啟五年(1625年)重修浴池亭。
清順治二十七(1660年)重修伏羲台廟宇。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對伏羲台、伏羲廟進行了維修。修復了浴兒池。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伏羲廟諸廟已傾,對關帝、龍王、葯王、馬王、伏羲後宮以及娘娘、太尉等殿共七處進行修葺。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伏羲廟。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對伏羲廟進行了小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對伏羲台廟進行了維修。
清代中後期伏羲台廟產已達到二百多畝,廟宇一十五座,一百多間。
解放前後伏羲台配廟全部拆完。建國後至文革期間由人武部、商業、林業占其廟產。文革後期將龍師殿、寢宮拆除。
一九八五年新樂縣文物管理所成立後,開始對伏羲台進行保護和管理。
一九九0年河北省文物局撥款由省古建研究所對六佐殿(原十王殿)進行了落架重修。
一九九四年河北省文物局組織歷史、古建專家通過論證,批准復建了龍師殿、寢宮仿明制式的古代建築。
一九九五年建成伏羲女媧業績展室頌羲堂。對伏羲畫卦台進行了加固和維修。根據原樣重新制安了漢白玉石欄板。伏羲台北側浴兒池、葫蘆頭、浴池亭修復一新。
一九九六年為有利於保護,在伏羲台周圍修建了4800米長的保護圍牆和與人祖廟格調一致的三個仿古出入門。
二00二年復建鍾、鼓亭,修建了伏羲台管理辦公用房。
二00二年新樂市委、市政府決定加強對伏羲台文物古跡保護和利用。以伏羲台、人祖廟為核心,著手興建伏羲文化園,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做出全面規劃,並通過國家級文物、歷史、旅遊專家組的論證。
二00四年復建華胥殿(俗稱老娘殿)。
為加強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和利用,一九九三年新樂市委、市政府決定以伏羲台為核心興建伏羲文化城。經過幾年的恢復建設伏羲台、人祖廟已初具規模,二00二年開始對外開放。

④ 伏羲台的歷史沿革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十七年王出九門為野台(野台即伏羲台)以窺齊中山之境。」《辭源》羊部有:「義台即古野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新樂縣西南部,戰國時趙武靈王……。見史記趙世家、讀史方與紀要真定府新樂縣。」
《魏書·地形志》載:「中山郡領縣七……新市(二漢、晉屬,有藺相如冢,羲台城,新市城。」「皇始二年(公元397年)道武與慕容麟戰於義台塢(義台即古伏羲台)大敗之)。」
在伏羲台出土的石斧、石鐮、骨刀等文物及伏羲台的地層、地貌都證明了伏羲台是新石器時期的遺址。
根據伏羲台周圍裸露大量的商周時期的磚瓦等建築構件,經河北省文物專家考證,伏羲台龍師殿、寢宮、六佐殿始建於商周。元大德五年(1301年)對六佐殿進行了維修。
隋大業中,新樂籍著作佐郎郎余令歸里省親,為新樂敬題《羲皇聖里》。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伏羲台廟已有很大規模。台高約五丈,正殿五間,寢宮三間,山門三間,司香火大小十五間,台廟所佔香火地總約五十三畝。
明萬曆年間,羲台城廢,留下遺址。台上保留羲皇古廟。《新樂縣志》萬曆本載:「羲台,在縣西南十五里,碑字剝落,不可睹視,有城見《魏書》,今城廢,遺址屹然,其台高一丈八尺,東西闊十五丈有餘,南北長二十五丈,上有羲皇古廟。」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重修三司聖母殿使殿宇三間煥然一新。
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開始動工,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竣工。歷時八年對伏羲台、廟進行了維修,將一個「台廟就圯」的古台破廟修成為台象八卦屹屹然,廟成具瞻巍巍然,廊祠門垣罔不翼翼秩秩然。
明天啟五年(1625年)重修浴池亭。
清順治二十七(1660年)重修伏羲台廟宇。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對伏羲台、伏羲廟進行了維修。修復了浴兒池。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伏羲廟諸廟已傾,對關帝、龍王、葯王、馬王、伏羲後宮以及娘娘、太尉等殿共七處進行修葺。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伏羲廟。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對伏羲廟進行了小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對伏羲台廟進行了維修。
清代中後期伏羲台廟產已達到二百多畝,廟宇一十五座,一百多間。
解放前後伏羲台配廟全部拆完。建國後至文革期間由人武部、商業、林業占其廟產。文革後期將龍師殿、寢宮拆除。
一九八五年新樂縣文物管理所成立後,開始對伏羲台進行保護和管理。
一九九0年河北省文物局撥款由省古建研究所對六佐殿(原十王殿)進行了落架重修。
一九九四年河北省文物局組織歷史、古建專家通過論證,批准復建了龍師殿、寢宮仿明制式的古代建築。
一九九五年建成伏羲女媧業績展室頌羲堂。對伏羲畫卦台進行了加固和維修。根據原樣重新制安了漢白玉石欄板。伏羲台北側浴兒池、葫蘆頭、浴池亭修復一新。
一九九六年為有利於保護,在伏羲台周圍修建了4800米長的保護圍牆和與人祖廟格調一致的三個仿古出入門。
二00二年復建鍾、鼓亭,修建了伏羲台管理辦公用房。
二00二年新樂市委、市政府決定加強對伏羲台文物古跡保護和利用。以伏羲台、人祖廟為核心,著手興建伏羲文化園,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做出全面規劃,並通過國家級文物、歷史、旅遊專家組的論證。
二00四年復建華胥殿(俗稱老娘殿)。
為加強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和利用,一九九三年新樂市委、市政府決定以伏羲台為核心興建伏羲文化城。經過幾年的恢復建設伏羲台、人祖廟已初具規模,二00二年開始對外開放。幾年來由伏羲台的門票業務收入,應用於全市文物工作,給新樂文物建設事業帶來新的生機。

⑤ 伏羲廟的景觀景點

進大門牌坊,即入正門。此門五間門面,共寬十八米,進深兩間。正中門楣,原掛有祖籍天水的明代著名書法家胡纘宗所書與天地准巨匾一方,現懸掛太昊宮匾一,含義同與天地准相似,都是頌揚伏羲造福人類的恩德廣大無邊。伏羲廟的這座正門,雖也經清代局部修繕,但其主體部分,仍然保留了明代建築風格,實為難能可貴。至今,屋頂完整無損,正脊兩端施龍吻,尾向內,背獸齊全,中央置寶瓶;脊身飾纏技牡丹。這套質朴典雅、玲斑剔透的飾品構件,工藝、藝術價值相當之高,曾引起國內不少建築專家和藝術家的重視。步入前院,可見院東有棵古槐,傳為唐代栽植。歲月流逝,已逾千年;雖然屢經兵燹天災,閱盡人間春色,至今依舊昂然挺拔,令人嘆為觀止。
文祖殿,迎面為一座碧瓦覆項、結構宏偉的大型古建築,就是文祖殿。此殿雖系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重建,但其彩繪風格卻保持了明代暖色基調,向為專家所稱道。穿過儀門,來到中院。由於場面開闊,令人襟懷頓覺釋然。這里是伏裁廟建築群的中心部分。正中位置為一月台,殿、閣、亭、榭,高下相間,與院內星羅棋布的株株參天古柏,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妙趣橫生。民間說法,前後院內原來共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個方位栽植的。現在尚存三十七株,冬夏常青,生機盎然。這些忘年古柏,現已成了珍貴的文物樹了。
先天殿,又稱正殿、大殿。在中院後部正中,是伏羲廟建築群的主體建築。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創建的太吳宮是其前身,但原宮址未必是今殿址。嘉靖二年(1523年)擴建,時榜書「先天」。嘉靖十年、清順治十年(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間屢經重修,始成今制。面闊7間計26.4米,進深5間計14.05米。殿宇雄踞寬闊的露台之上,庄嚴宏偉,重檐歇山大頂襯以龍吻脊、雕花天宮寶剎,顯得高貴典雅,氣度非凡,雖屢經重修,依舊呈明代風貌。上檐殿身七架,下檐周匝迴廊,間架結構自然,比例尺度合理。正面明間、次間、盡間隔扇門窗雕以盤龍、團鳳、仙鶴、糜鹿等吉祥物圖案,飾以牡丹、艾葉、松枝等植物,華麗精美。因閱歷久遠,色彩斑駁,時顯滄桑氣息。殿內伏羲聖像高3米有餘,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龕之中,靈氣逼人。像右原有龍馬雕像、左置河圖洛書石盤,民國30年(1941年)被十三臨時教養院生產合作社拆除,現已依原樣恢復。殿頂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在正中)相伴裝飾,井口天花鑲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圖①,而藻井施繪河圖和伏羲先天八卦圖,將裝飾和伏羲氏的業績緊密結合,別具特色。明月之夜,置身中院,月光從古柏枝椏縫中篩落下來,銀輝瀉地,而先天殿檐牙上的老鐵鍾迎風搖曳,叮當聲輕盈入耳,猶如超人化境。
朝房,中院、第三院都有,分列先天殿前東西兩側和太極殿前東西兩側,相向對稱分布。明嘉靖二年(1523年)創建,時有房20間。清順治十年(年)重修,乾隆四年(1739年)修葺6間,新建14間。嘉慶十年至十二年間(1805-1807年)重修10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間改建為16間,即中院先天殿前東西各5間,第三院太極殿前東西各3間,現存太極殿東側3間。房為懸山頂,土木結構。1989年12月,在先天殿露台前東西兩側重建朝房各5間,出廊式頂磚木結構。朝房是仿宮殿式建築設置的,按古代慣例,文武官員上朝前先在朝房做准備活動,或面浴或整衣冠,而後靜待金鑾殿的上朝鍾鼓聲。文官居西朝房,武官居東朝房。
鍾樓(鼓樓),分列先天殿露台東西。宮觀寺院的常設建築,所謂暮鼓晨鍾。清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創建,均呈六角攢尖頂,小巧玲瓏。原來都是封閉式的,只留一面為門,現柱間的雕花窗欞已全部拆去,與亭無二致。鍾樓在民國29年(1940年)第十三臨時教養院進駐伏羲廟後,因失火被焚毀,清代的大鐵鍾下落不明。現存的鍾亭是1988年天水市博物館復原重建的。民間祭祀伏羲的組織「上元會」補鑄鐵鍾一口,懸置其中。鼓樓依舊,而鼓早已不知去向。依據采訪所知,原來鼓樓的鼓很大很響,民國33年(1944年)中國戲劇學社戴涯話劇團來天水演出話劇《雷雨》,還曾借用這面鼓伴奏雷聲。
碑亭(碑廊),原在先天殿西側。創建時間不詳,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建置》提及廟內有「碑亭」,據此,疑創建於明代。有史可證為清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重建,時有碑亭6所。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間改建為碑廊一列,共5間。1955年,天水師范搬入伏羲廟後,佔用碑廊,將碑碣放翻另置。1990年,在儀門內側東西新建碑廊兩列,共10間。卷棚頂,磚混結構,所有碑碣都得以安置。
中院,處儀門和先天殿後牆之間,是伏羲廟的主體院落。先天殿居後、居中,東西兩側分列朝房、碑廊、鍾鼓樓,構成典型的四合院。
太極殿,又稱退殿、寢殿、寢宮,在第三院後部正中,依「前宮後寢」慣例而建。明嘉靖二年(1523年)創建,時榜書「太極」。清順治十年(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間屢經重修,始成今制。太極殿面闊5間計17.7米,進深3間計9.38米。單檐歇山頂。正面裝飾不及先天殿華麗,但盡間龍鳳呈祥雕刻,鮮明生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殿內設神龕,供伏羲聖像,比先天殿像略小而形體相似。不設頂棚,較先天殿簡陋。
第三院,處先天殿和太極殿之間。殿前東西列朝房。有側門和中院、後院相通。
後院(後陵),又稱第四院,處太極殿和伏羲城北城牆之間。明嘉靖二年(1523年),院內設置見易亭、水池、橋亭等,並植有花木,經嘉靖十年(1531年)整修,成為風景幽美的園林,類北京故宮的御花園。明胡纘宗有《與趙太史見易亭小坐》詩,正是在此院中吟作的。為體現建築群的完整,明代創廟時,仿河南淮陽伏羲陵形制,天靖山麓半山設有象徵性的伏羲陵標志。廟前又置大片廟地,有「負山帶河」之說。山即指天靖山,河即藉河。明末兵燹不斷,於是築小西關城環圍廟宇及附郭居民,伏羲廟後院和天靖山割裂。以後逐漸荒廢。清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鉉主持重修伏羲廟時,院中的亭、池、橋已不復見,亦未完全恢復,只是在廟西北餘地,種花構亭,以供遊憩。民國時人稱「後陵」,認為是歸葬伏羲的地方。院內雜草叢生,大蛇屢見,人跡罕至。民國28年(1939年),第十三臨時教養院進駐之後,在院內修建工房等。1955年天水師范學校遷入之後,又在這片空地上修建教室等。1970年後歸部隊使用,2002年正式退還地方。

⑥ 堪稱「天下第一廟」的伏羲廟,在哪裡呢

後來炎帝最後一代與新鄭有熊氏的黃帝作戰失敗,只好稱臣,被黃帝封疆於現在洛陽—帶。而現在的具茨山、風後嶺、天心石等是黃帝時的遺跡,而不是伏羲、女媧的發祥地。建伏羲廟、女媧廟祭拜祖先沒毛病,千萬要尊重歷史是實,不要把河南硬說成是伏羲女媧發祥地。

⑦ 伏羲故里到底在那裡

伏羲故里在甘肅省天水市,太昊伏羲是兩個人。

甘肅省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位於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素有羲皇故里之稱,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1992年8 月,江澤民同志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甘肅省天水市作為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境內留有大量的伏羲文化遺存。

太昊:

太昊,是上古東夷的祖先和首領,是東方祖神,也是東方天帝青帝。亦作大嗥、太皞、大皥,以木德王,是為春皇。在位115年,定都汶上,後遷都宛丘。死後葬於淮陽太昊陵。

(7)淮陽伏羲廟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太昊執政時期,其活動區域主要在太行山以東和山東半島的山地,《淮南子、時則訓》記載:「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貫大人國。

東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里。」這里清楚地說明,當時伏羲女媧政權所統治的區域在中國的北方和東部。

而在長江流域和嶺南地區及西部高原,同時還活動著其它部族的中華人,他們分屬於不同的氏族聯盟政權。

閱讀全文

與淮陽伏羲廟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