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觀是什麼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
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在;指出社會歷史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初源泉;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打破了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一統天下的局面,是歷史觀的偉大變革。
唯心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否認物質生產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把個人的思想觀念、理性或「絕對精神」、「神」說成是歷史
發展的動力,認為少數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1)什麼樣的歷史觀才是科學的歷史觀擴展閱讀
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發展起來以前,手工勞動的生產規模狹小,人們基本上處於自給自足的封閉隔絕狀態;交通和通訊的不發達,使得民族、地區和國家之間的交往只能局限於很小的范圍。
社會的這種發展水平,一方面使得社會本身發展緩慢,內在的深層的東西不能充分展開和暴露,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們的眼界,使人們看不到社會歷史過程的共同性、重復性,從而無法發現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只能用想像的聯系去取代社會歷史本身的客觀的聯系。
在階級社會中,廣大勞動人民被剝奪了享受精神文化活動的權利,只能去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不可能產生系統的屬於他們自己的歷史觀,更不可能產生出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都是掌握、壟斷著精神生產的特權,但只佔人口極少數的剝削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的既得利益,必然要貶低廣大物質財富創造者的作用而誇大少數英雄人物的作用,貶低勞動者創造的物質的力量而誇大統治者控制的精神的力量,不可能正確面對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建立唯物史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歷史觀
❷ 歷史史觀有哪幾種,都是怎樣區分的
有階級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英雄史觀。
區分方法是:研究世界的視角和角度不同,因此各種不同的史觀擁有對世界不同的解讀。
1、階級史觀(革命史觀)
又稱階級斗爭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研究各個歷史階層中不同主導的階級和各個階級的發展狀況對所在歷史時期的影響。
主要觀點是各個階級為了適應自身發展對原有統治階級開展了革命,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
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3、唯物史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
當上層建築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4、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
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5、英雄史觀
強調個人英雄對歷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過往往會犯(課本上的)唯心主義錯誤,片面的強調個人對歷史的絕對性作用。
❸ 什麼是歷史觀歷史觀的分類是什麼
歷史觀
歷史觀 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
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
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
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
歷史領域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
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
義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
成部分,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
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
在;指出社會歷史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社
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
的最初源泉;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
力;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義歷史
觀的創立打破了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一統天下的
局面,是歷史觀的偉大變革。唯心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意
識決定社會存在,否認物質生產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
把個人的思想觀念、理性或「絕對精神」、「神」說成是歷史
發展的動力,認為少數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
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根本缺陷是:「第
一,以往的歷史理論,至多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
動機,而沒有考察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摸到社會關
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看出物質生產發展程度
是這種關系的根源;第二,過去的歷史理論恰恰沒有說明
人民群眾的活動。」(《列寧選集》第2卷第586頁)在馬克
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唯心主義歷史觀在社會歷史領域
一直占著統治地位,這有其深刻的社會階級根源和認識
論根源。社會階級根源在於:(一)社會化大生產出現之
前,由於生產規模狹小,限制了人們的眼界,因而難以揭
示社會發展的經濟根源;(二)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體力勞
動和腦力勞動分離,一般說來,剝削階級壟斷了精神生
產,所以必然誇大精神的作用,抹殺物質生產者的決定作
用;(三)剝削階級的偏見,為了維護其反動統治,決定了
它們必然否定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認識根源在於:社
會發展規律是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的活動形成並發
生作用的,因此,對社會歷史的發展原因的研究,容易使
人停留於思想動因,將人的思想、意志片面誇大為歷史的
決定力量,導致唯心主義。現在,唯心主義歷史觀在西方
仍佔有重要地位,它的影響仍很深遠。
❹ 簡述3種基本歷史學觀,急需!
1、階級史觀(革命史觀)
又稱階級斗爭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研究各個歷史階層中不同主導的階級和各個階級的發展狀況對所在歷史時期的影響;主要觀點是各個階級為了適應自身發展對原有統治階級開展了革命,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
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3、唯物史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
當上層建築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4、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
全球史觀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5、(近)現代化史觀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就是(近)現代化。現代化史觀重點考察的就是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
(近)現代化史觀的基本特徵是:認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
❺ 怎樣的歷史觀才是科學、理性的歷史觀
這個題目還是比較需要專業的回答啊,但是我想當個安靜的搬運工~
都說唯物主義歷史觀是科學歷史觀,而所謂唯物歷史觀,就是把人類社會,這個特殊的自然現象擺回到與其他萬物一樣的位置,丟掉面對人類自身或是「上帝造物」的敬畏,像研究蒸汽機或是狼群那樣研究人類自身。這種研究方式雖然不免對人類有點不敬,但有利於我們保持客觀,這正是科學的要素之一。唯物主義歷史觀要稱的上科學,必然要通過前面說的檢驗標准。其實光是一個「簡潔」的標准就足以簡化一半探討——科學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必然否認歷史有目的。
其實只要你願意用心去重新審視下歷史,相信你會獲得不小的收獲的。
❻ 為什麼說唯物史觀史科學的歷史觀
(1)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唯心史觀在社會歷史領域占絕對統治地位。那時,許多學者對社會歷史問題進行過多方面的探索,力圖揭開社會歷史發展的奧秘。但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這個歷史性的任務他們無法完成。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中,批判地繼承了以往歷史哲學發展的全部積極成果,從而為發現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正確解決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開辟了現實的道路,終於使?過去在歷史觀和政治觀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種混亂和隨意性,被一種極其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所代替??,真實地反映了歷史的本質,回答了社會發展提出的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2)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了經濟活動在人類社會中的基礎作用,又以辯證的方法分析人類社會,得出了人類社會是一個處於不斷發展中的活的有機體的科學結論。唯物史觀闡明了構成社會結構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意識形態)三者間的辯證關系,既重視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也承認政治、文化等屬於意識形態范疇的因素的反作用,還論證了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這樣的思想深度,是以往的歷史學家和哲學家所未曾達到的
❼ 如何樹立正確歷史觀
樹立正確歷史觀,關鍵是堅持唯物史觀。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能改變。我們黨之所以能在革命、建設、改革征程中領導人民披荊斬棘、從勝利走向勝利,就在於始終堅持唯物史觀,始終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處理問題。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准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以史實為依據,實事求是、理性客觀,才是堅持唯物史觀的正確態度和方法。
(7)什麼樣的歷史觀才是科學的歷史觀擴展閱讀:
堅持唯物史觀,要以發展的觀點看待歷史。要反對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要加強調查研究,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或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或昧於表象不明大勢,或囿於一隅不顧全局,這些都是形而上學思想方法的表現。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歷史性成就、產生全球性影響,為人類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中國方案。事實證明,歷史並未終結。
❽ 怎樣的歷史觀才是科學、理性的歷史觀
現代的歷史有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只會從物質面來看歷史,而不是從每一個世代的人所具備的世界觀來看歷史。我們總是在談哪一朝、哪一代有哪些知名的建築、工事、工藝品、科技程度等等,卻從不討論那時候的人們怎麼看待世界與自己。在這里所謂的「世界觀」是指「人們對人生的感受與想法」。比方說,在一座古老的佛寺里,寶塔不只是一棟建物,其實它展現的是建造它的那些人共同的世界觀。
只有能夠重新解讀歷史的人,看清自己所在位置以及那個可能的未來的人,才不會縮回去,才有機會跳出重復的生活。因為一個見過光明的人,絕不願重回黑暗無明之中,也不願意回到毫無方向的曠野里。
❾ 為什麼說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偉大發現。
馬克思關於唯物史觀的最初表述,見於《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如他後來所說:「我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18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概括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2頁)。馬克思關於唯物史觀的系統概括,見於他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這種歷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的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述它們產生的過程。這樣當然也能夠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夠描述事物的這些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同時指出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根本區別是,「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92頁)。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對黑格爾概括的「市民社會」,從廣義上解釋為社會發展各個歷史時期的經濟制度,即決定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物質關系總和。
馬克思發現唯物史觀以後,又回頭用唯物史觀指導歷史研究,先後寫出劃時代的名著《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資本論》等名著。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馬克思所寫的文章,幾乎沒有一篇不是由這個理論起了作用的。特別是《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這本書是運用這個理論十分出色的例子。《資本論》中的許多提示也是這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697頁)。在實踐的過程中,馬克思檢驗和充實了唯物史觀。他在1859年寫成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強調,生產關系是決定一切社會關系的基本關系,並據此對唯物史觀作了更加完整的經典性表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2~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