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的靈魂是什麼關系

歷史的靈魂是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2022-07-14 04:38:02

A. 靈魂是什麼

靈魂(soul)是由蛋白質、DNA、RNA等生命大分子構成的生物體所產生的各種層次的一切生命現象,它依生命大分子、細胞、組織、器官以及生物體本身新陳代謝存在而存在。科學給出靈魂科學定義,意義在於引導人們破除迷信,正確認識生命以及生命現象。
經科學推測距今二萬五千年至五萬年前之人類,已具有靈魂之觀念,或人死後靈魂繼續生活之觀念。然大抵而言,原始人所具有的簡單古樸之靈魂觀念,往往含有強烈的物質性格。直至宗教、哲學漸次發達之後,人類之靈魂觀始趨向非物質化之「精神統一體」 。例如某些宗教、哲學相信靈魂可以獨存於肉體死亡以後,進而視之為不朽的精神實體。蓋承認靈魂存在,雖一般被認為是人類生活之要素,能主宰人類之知覺與活動。據近代考古學為許多宗教、哲學、社會學所主張,然論及其特質、本源、究極,則有極大之分野。有主張其與精神或心意等同義者,如靈魂生活一語,殆與精神生活、心意生活等義無有分別。而主張靈魂說者,若自其所說之身、心關系而言,則立足於二元論;若自精神之體、用關系而言,則立足於實體論。近世哲學出現現象論、現實論、唯物論等學說,則大抵反對宗教靈魂存在。
目前,沒有人知道靈魂真正存在的詳細真相,可歷史的印記是不可否認的,其有待於科學的進一步研究。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0g-4KU8jmFIB4zR4Wh__azIJsIgWXKQHqcsC7

B. 人真的有靈魂嗎那麼靈魂是什麼樣的怎樣形成的呢

死後有靈魂的存在,靈魂是一種什麼東西呢?其實,靈魂和身體的關系就象電磁波和對講機的關系。靈魂也就是一種磁場,有記憶的磁場。靈魂和肉體是這樣的關系:人分肉體和靈魂兩部分,身體為靈魂服務,靈魂又依賴於身體,器官的存在是為了身體健康保留,這樣才使靈魂不消失。
靈魂的形成--當胎兒在母體的時候,開始的前三個月是很弱的,甚至可以說沒有的,它的來源取決於大腦活動和體液(最主要的是血液,體液都是帶有電離子的)的流動而形成的。對所有的動物死後都有靈魂,也就是只要有電離子流動的生物個體都會形成電流,有電流就有磁場。當胎兒三個月後,大腦逐漸的發育並且於母體的血液流動增多,漸漸形成了靈魂。初生嬰兒的身體接近於原始,所以很多的小孩(6歲)以下會看到靈魂,他們不是在用眼睛看,而是自己的靈魂和靈魂的交流(3歲以下的小孩的視力范圍是很近的),這時的小孩的身體和靈魂的結合不是很融洽,容易受驚嚇等原因而分離,這就是俗語的「丟魂兒」。
靈魂的成長和成熟:隨著人身體的增長,靈魂逐漸的和身體緊密結合,人所有的記憶由靈魂儲存,大腦起介質的作用,就好像磁碟上的信息和磁碟上的磁粉的關系,但又不完全相同,靈魂又不完全依賴大腦而存在,它有自己獨立的磁場記憶方式。就好比磁碟上的信息以電磁波的方式發送出去了,它們任何時候都可以被自己的大腦接收顯示。需要說明的是磁場記憶依賴大腦的構造(磁碟上的磁粉位置和排列),如果不恰當就產生了白痴。如果記憶只是單純的象某些科學家說的「大腦褶皺」起作用的話,有報道說白痴的大腦褶皺為什麼不比正常人少呢?有科學家試驗說,人每天攝取食物所應該產生的能量遠遠大於人每天發熱所消耗的能量,那麼相差的能量去哪兒了呢?就是被大腦以電磁波的形式發送出去了。有人可能要問,那電磁波為什麼我沒有接收到呢?帶著這個問題,請您繼續往下看。
靈魂與身體的分離--當人的器官損壞或身體虛弱衰老的不能產生足夠的能量時,靈魂便與身體脫離了,確切的說,是身體先死亡,靈魂才離開身體,而不是靈魂離開身體後人才死亡。靈魂才離開身體後會繼續的存在,它們可能會被與它們原先身體有相同屬性的個人身體接收,這就是人們說的靈魂附體,所以這些被靈魂附體的人會知道很多靈魂原身體個人的秘密。有人會擔心靈魂會不離開所附的身體,這是多餘的,雖然它是暫時附體了,但是它所附的身體和原來的畢竟沒有完全相同,所以不會提供給它能量使它延續,它在附體後也就會消失了,能量被耗盡。還有人會疑惑,那從古到今,世界上該有很多靈魂了吧,到處都是啊?回答是「不是的」,靈魂是一種磁場,當遇到強大的其他磁場的打擊後會被打碎,譬如遇到雷電所產生的強大磁場。所以很多的靈魂被消滅了。這就是人在「丟魂兒」後如果沒有遇到雷電的天氣還可以找回來的原因。
世界就是由物質組成,其中也包括時間、靈魂,時間、靈魂只是我們沒有完全認識的的一種的物質形式。
靈魂也是物質的,它是一種跟磁場差不多的場,我姑且叫它「靈魂場」,跟兩個磁石之間有磁場是一樣的。而這種場一旦被我們人類認識和利用後將產生歷史上的重大變革。
靈魂有自己的活動。當我們的身體休息的時候,有時它們不休息,到處亂逛,並模糊的存儲下來,但是它沒有藉助身體的幫助,所以是模糊的。不知道你有這種感覺沒有:某天你到某個地方或發生某件事情時你會驚奇:咦!這個地方(這個經歷)我好像經歷過呀!

C. 《歷史的靈魂》讀後感

從《歷史的靈魂》這本書中我知道了歷史是曾經發生的有意義的,並且進入了我們記憶中的事情。我從因與果:《絡緦鬍子與戰爭》中知道了研究歷史就是研究原因,表面的原因就是最直接的原因,如果有最直接的原因就不必再去尋找更深劃的原因了。

通過讀《人能自由地創造歷史嗎?》我知道了滑鐵盧大戰中有一位元帥因不會隨機應變,導致拿破崙失敗。假如當時這位元帥不拘泥於拿破崙的命令他們就有可能贏得這場戰爭。從中明白了做事不能死搬教條,要靈活,根據事的變動來調整自己的應對方法。

我還從《懷疑還是相信》中懂得了「任何人用墨水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我們不應該盲目地相信歷史,而應該抱著一種懷疑的態度。並不是所有歷史都是正確的。就像倫敦的大笨鍾一樣,並不是每次報時都是很准確的,有一次因為一個油漆匠把油漆桶掛在了指針上拖慢了它的時間。

懷疑還是相信?最重要的是以懷疑的,批判的精神去進行獨立思考,不輕信也不盲從權威的結論或那些看起來是前人留下來的史料。我們要用懷疑的眼光去看一切事物。

內容簡介

從喜歡聽故事、喜歡追問故事的結局開始,總有一天你會蠻有興趣地追詢人類過去的時光,感受到思接千載、探幽搜奇的無上喜悅。盡管你不一定選擇歷史研究作為職業生涯,但是你可能也會對歷史本身感到驚奇或迷惑。

歷史究竟是什麼?歷史有什麼用?歷史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歷史學是科學還是藝術?對歷史學家應該懷疑還是相信?……

所有這些問題,都可以說是對「講故事」本身提出的疑問,我將在這本小書里和朋友們討論這些問題。

D. 為什麼說靈魂是超弦,超弦理論和靈魂是什麼關系

物質都是弦的震動形成的,只是振動頻率不同,靈魂也一樣,可能靈魂的頻率更符合宇宙的頻率吧 而肉體的頻率是很低的,說以要適應地球的三維的頻率需要靈魂調節,當人的肉體死了靈魂又回到了他本來的高維空間。

弦理論是理論物理的一個分支學科。弦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誇克之類的點狀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線狀的「弦」(包括有端點的「開弦」和圈狀的「閉弦」或閉合弦)。弦的不同振動和運動就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弦論中的弦尺度非常小,但操控它們性質的基本原理預言,存在著幾種尺度較大的薄膜狀物體,後者被簡稱為「膜」。直觀的說,我們所處的宇宙空間可能是9+1維時空中的D3膜。弦論是現在最有希望將自然界的基本粒子和四種相互作用力統一起來的理論。

E. 什麼是靈魂是否真存在靈魂

「靈魂存在嗎?」這是一個令我為難的問題。因為「靈魂」往往與「鬼魂」相提並論。以前和現代的人不斷穿鑿附會,什麼鬼能穿牆入壁、隱身、沒有腳又日行千里、一時力大無窮、一時又如輕煙柳絮隨風而飄等。真不知道何方的專家,竟能將鬼魂的特性研究得如此透徹。若果靈魂就是這些東西,我不屑去談。

同時,因為不能證明靈魂存在,不太敢討論這個問題。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NDE現象,引起了我的關注。NDE即瀕死經歷(Near Death Experience)。就是一些「已死」或「瀕臨死之邊緣」的人回復神志之後,描述他們「死時」的經歷。根據一些臨床研究,NDE並不罕見,估計三分之一垂死的人或百分之五的美國人,曾有NDE經驗。雖然各人「死亡」或「瀕死」的原因不一,但對NDE的描述卻頗相似。

在英美國家,一般的NDE描述包括,穿過漆黑隧道,盡處有發光體,「靈魂出彀」(Out-of-Body Experience),即OBE,見到死去的親人,回顧自己的一生(Panoramic Life Review)等等。很小部分有「地獄」。中國人的NDE記載,較少提及隧道和OBE,但卻有漆黑之中的光和一生回顧。印度人的NDE亦相仿。

有人認為這是成人之間耳濡目染或人雲亦雲所致。但實際上,一些未懂人事小孩子,其NDE也跟大人們差不多。

各種解釋
據研究所得,有NDE經歷的人與常人無異,他們沒有任何患精神病的跡象。有人解釋NDE是腦部缺氧所致,但很多NDE的病人,「死」前並沒有缺氧。有人認為是麻醉葯物所致,但研究結果卻顯示,臨死時服用麻醉止痛葯物的病人,有NDE的反而少。

有人相信是人體內產生了過量的Endorphin(腦內啡)影響了神經傳導所致,但實際上,用葯物或磁場影響神經傳遞雖然可以產生OBE或飄浮的感覺,但這些感覺都比較零碎,而且常使病人暈眩。然而NDE者卻自覺神智清晰,沒有暈眩感覺。

也有人以為NDE是與精神病者Depersonalization(非人格化)的現象相同。進一步研究卻發現兩者有顯著分別:精神病者很少有OBE,卻有「像做夢」焦慮、不安的感覺。相反,NDE者沒有做夢的感覺,他們一般都很平靜和安祥。

研究NDE的學者雖有不同的見解,但大部分NDE當事人,有頗為相同的看法——NDE帶給他們另一次機會。他們一般從此更重視生命,對死亡不再懼怕,他們確信「死亡並非終點而是一個過渡」,對金錢名利也不再重視。即使小部分有「地獄」感覺的人,慢慢都能適應過來,變得更積極。總括來說NDE的影響是正面的。

醫學界有不少人認為,NDE其實只是某種神經遞子Neurotransmitter的效應而已。然而有一位學者指出:「縱使我們明了電視機的構造和原理,仍並不代表我們就知道電視節目是從何而來的。」

那個傳說
那麼靈魂真的存在嗎?是不是確如聖經《創世記》所記,人體是由物質組成,「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然而人成為「有靈的活人」,是因為「神將生氣吹在他鼻孔里」?我行醫十多年,想想生命是什麼,還是二千多年前的人寫下的話有意思!

我們的軀體終有一天會衰敗腐化,那時「我」又會往哪裡去呢?如果真有靈魂,我們究竟又魂歸何處呢?

聖經說:「塵歸塵,土歸土。」既然肉體歸回塵土,那麼我們的靈魂就該回歸賜「我」靈魂的上帝吧?

有人問:「真有上帝嗎?這完全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吧。」我看未必。二千年前在古城耶路撒冷就流傳這個傳說,即使到了現在,在大家相識的朋友當中,必有人還在談論這傳說:「上帝曾經來到人間,在人群中生活過、死過,也復活了。」這人就是歷史人物耶穌。假如他是真的,我就知道魂歸何處了。□

l 科學的發展已經為靈魂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世界上不同民族的靈魂觀念其具體內容各不相同,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這種觀念更是發生了許多變化。但不管有多大差異,經歷了多少變化,人類對於靈魂的定義在本質上仍然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指一種存在於人的肉體之中,但又不同於人的物質肉體,而且在肉體死亡後仍然能夠獨立存活的生命體。
盡管關於靈魂的有無從古以來一直存在著爭論,但在現代科學產生之前,由於宗教的巨大影響,相信靈魂存在的觀念可以說深深的紮根於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人們的思想之中。而在現代科學產生之後,這種觀念則遭到了科學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按照實證科學的標准,只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才是真實存在的,而靈魂則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不可證性是它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因此,隨著科學的日益昌盛,相信靈魂存在的人越來越少。
但問題是,實證科學雖然不能證明靈魂的存在,同樣也不能證明靈魂的不存在,既然不能證明這一點,那又怎麼能斷定靈魂不存在呢?
令人欣喜的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科學探索的深入,昔日科學與靈魂的對立如今正在不漸漸消解。今天,世界上不相信靈魂存在的科學家固然仍有許多,但也有不少科學家包括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尖端科學家們贊同靈魂存在的觀點,他們通過自己的科學實驗對靈魂的奧秘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並取得了大量明顯的成績。
1963年獲諾貝爾醫學獎的英國科學家約翰.艾克理教授在他的獲獎論文中說:「神經細胞彼此之間有無形的溝通物質,這就是靈魂的構成。人體內蘊藏著一個非物質的思想與識力的『我』,它控制著大腦,就好比人腦指揮電腦,它使大腦內的腦神經細胞發動工作,這種非物質的『識我』,在肉體大腦死亡之後,仍然存在並仍能有生命活動形態,可以永生不滅」。
英國另一位著名科學家柏頗博士經過實驗研究後,完全同意艾克理教授的結論。柏頗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獨創的「科學正統的辯證系統」理論,至今仍為世界科學家們所採用。他和艾克理都因特殊貢獻的科學成就而被英國女王冊封爵位。英國基勒學院的麥楷博士說:「至今仍無一種已知的學說和實驗足以推翻艾克理和柏頗博士的生物有靈魂的理論」。
美國加州工學院著名神經生物學家史柏理博士,曾經以其分解人類大腦兩半球的詳細功能學說而獲1981年諾貝爾醫學獎。他說:「人的自我是一種嶄新的必要的非物質,只出現於復雜分層結構組織的肉體大腦,控制著大腦的每部分,制約著合計一百億個腦神經細胞的機械功能的本能活動。」
全世界很有名的數學家約翰.馮.紐曼博士,曾經發明精密的數學定理,為新興的「量子學」奠下基礎。他也提出了驚人的新理論:「人體可能具有一種非物質的『識我』控制肉體的大腦和遙控物質。」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神經學系及心理系主任史諦文遜博士,根據科學家的靈魂不滅理論,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對靈魂不滅和轉世輪回(再生)進行了大量的實際調查和研究論證,並出版了著作進行論述。他說:「有確鑿的科學實驗和現實事例的證據,證實東方古老的靈魂轉世輪回的理論是真實的。」
1978年,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者,神經生理學家艾克爾斯總結他多年的研究經驗,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新觀點:大腦的興奮並不等於精神和意識。他認為人有一個獨立於大腦的「自覺精神」,大腦只是它的物質工具而已。他說:「我們每個人在胚胎發育或幼小的某個時期,就具有非物質的思維和自我領悟能力,這種人的『靈魂』,使我們具備了人類的特徵:意識、思考、愛。恨、怕等。」他推測,非物質的「自我」在物質大腦死亡後依然活著。
上述科學研究的大量成果足以表明,科學已經為靈魂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l 靈魂存在的科學證據:瀕死體驗

科學為靈魂存在提供的證據是有多方面的,其中最具影響也最有說服力的當數「瀕死體驗」 (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
所謂「瀕死體驗」,指的是死而復生的人,也就是心臟停止跳動或大腦功能停止的人重新活過來後所敘述的死亡來臨時刻的主觀體驗。
早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曾記錄過一個希臘士兵死而復活後回憶他進入彼岸世界的情景。研究表明,「瀕死體驗」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不但古代有,現在也有;不但東方有,西方同樣有。不同年齡、性別、民族、文化、職業和信仰的人群中都有大量的人有過這種體驗。據美國著名的統計公司蓋洛普公司調察估計,僅在美國就至少有1300萬至今健在的成年人有過瀕死體驗,如果算上兒童,這數字將更加可觀。
目前, 瀕死體驗現象正在吸引越來越多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其中很多是自己原來研究領域中的皎皎者。有關瀕死研究的論文不斷發表在國際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 (The Lancet)和《瀕死體驗研究》(The Journal of Near Death Studies)上。1978年,在一些學者的倡議下,國際瀕死體驗研究協會正式成立。可以說, 科學界對這一神秘領域的研究方興未艾。
近代瀕死體驗的研究始於瑞士地質學家阿爾伯特.海蒙(Albert Heim)。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他從自己的一次親身經歷開始了對瀕死體驗的研究。
海蒙愛好登山,一次,他在攀登阿爾卑斯山時,被一陣大風吹落懸崖。在那一瞬間,奇跡發生了-----
「彷彿在一個離我有些距離的舞台上,我見到了各種形象出現的我及我的整個過去。我看到自己是這曲戲的主角。每件事物似乎都被天堂之光美化了,沒有悲傷和焦急,一切都那樣絢麗。我曾遭受的悲慘經歷的回憶十分清晰,但並不令人悲哀。沒有沖突和矛盾,沖突已轉化為愛意。高尚與和諧的思想主宰並統一著單獨的印象。一種神聖的寧靜感如同奇妙的音樂一般滌盪著我的靈魂。 」
這次經歷促使海蒙對眾多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進行廣泛的研究,包括戰爭中受傷的戰士、從建築物上掉下來的建築工人、差點被淹死的漁夫等等。1892年,他在研究論文中提到:在他所調查的30名墜落倖存者中,95%的人說在瀕死過程中感受到平靜和快樂。他還發現他們的體驗過程極為相似:眾多飛快的意識活動,預知結果的超凡能力,時間的彌散意識,飛速地回顧一生,目睹超自然的美麗景象,耳聆天上仙樂繚繞--
「沒有一絲悲哀,也沒有在輕微危險中可能出現的大恐懼……沒有緊張絕望和痛苦,只有嚴肅、深深的接受;精神的明晰和高速活動。 」
海蒙的研究彷彿強大的催化劑,使眾多研究者循著他的腳步前行。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能從死亡狀態下被救醒並報告大量的瀕死體驗。不管體驗者來自哪一種文化,處於哪個時代,或信仰何種宗教,瀕死體驗的內容和對本人的影響都極為相似。在對大量事例進行歸類的基礎上,心理社會學家肯尼斯.賴因格將瀕死經驗基本歸納為五大階段。
第一階段,安詳和輕松。持這種說法的人約佔57%,其中大多數人有較強的適應力。覺得自己在隨風飄盪,當飄到一片黑暗中時,心理感到極度的平靜、安詳和輕松。
第二階段,意識逸出體外。有這種意識的人佔35%,他們大多數覺得自己的意識游離到了天花板上,半空中。許多人還覺得自己的身體形象脫離了自己的軀體,這種自身形象有時還會返回軀體。
第三階段,通過黑洞。持這種說法的人佔23%,他們覺得自己被一股旋風吸到了一個巨大的黑洞口,並且在黑洞中急速地向前沖去。感覺自己的身體被牽拉,擠壓。這時他們的心情更加平靜。
第四階段,與親朋好友歡聚。黑洞盡頭隱隱約約閃爍著一束光線,當他們接近這束光線時,覺得它給予自己一種純潔的愛情。親朋好友們都在洞口迎接自己,他們有的是活人,有的早已去世。唯一相同的是他們全都形象高大,絢麗多彩,光環縈繞。這時,自己的一生中的重大經歷在眼前一幕一幕地飛逝而過,其中大多數是令人愉快的重要事件。
第五階段,與宇宙合而為一。持這種說法的人佔10%,剎那間,覺得自己猶如同宇宙融合在一起,同時得到了一種最完美的愛情。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能從死亡狀態下被救醒並報告大量的瀕死體驗。不管體驗者來自哪一種文化,處於哪個時代,或信仰何種宗教,瀕死體驗的內容和對本人的影響都極為相似。有人質疑瀕死體驗的報告究其本質是主觀性的個人經驗,到底是否有客觀的可證實的依據可循?康涅狄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肯耐斯.瑞恩(Kenneth Ring)博士這樣回答,「最客觀的並可證實的數據是瀕死體驗中的離體經驗的部分。人們在離體時會看到一些事物。這些事物是科學家們能調查驗證的。」例如,一位叫弗雷得.斯庫恩梅克 (Fred Schoonmake)的醫生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市任聖.路克斯(Saint Luke』s) 醫院心血管主任期間,報告他的一位女病人在經歷瀕死體驗時有離體經歷。該病人是位盲人,但卻在靈魂離體時「看到」房間中有十四個人。雖然她不能辨別色彩,但卻在靈魂離體時「看到」物體,並能准確地描述手術室中發生的事情。斯庫恩梅克醫生說就好象這位女病人真的看到了一樣:她的描述與事實完全相符 (《生命的另一面:瀕死體驗探索》,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1997,89-90頁。On the other side of life: Exploring the phenomenon of the Near-Death-Experience Evelyn Elsaesser Valarino, 1997, p89-90) 。此類事例,不勝枚舉。由此可見,靈魂離體經歷是可確證的客觀存在,這些為瀕死體驗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有被科學家調查驗證過的瀕死體驗,無一例外都是當事人在經歷了嚴格的現代科學意義上的死亡之後所發生的。科學不承認靈魂的存在,按照它的觀點,人死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死了的人是決不可能再象活著時那樣有任何感覺的。但瀕死體驗卻提供了完全相反的事實,再確鑿不過地表明,人死之後仍然是有感覺的,而這感覺顯然不是也不可能是來源於已經死亡的肉體,而只能來源於獨立於肉體之外在肉體死亡後仍然存在的另一種生命體,這不正是自古以來人們所說的「靈魂」嗎?

l 中國的瀕死體驗研究
在國外的科學家對瀕死體驗展開研究幾十年後,在中國也終於出現了介紹瀕死體驗的書籍。同時,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科研工作者開始了對瀕死體驗的研究。
下面的內容摘抄自天津安定醫院院長、精神醫學專家馮志穎等人發表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大眾醫學》1993年第5期上的論文。
1976年7月28日,在中國唐山市,一場大地震使24萬餘人死亡,16萬餘人重傷。中國的醫務工作者曾對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遇難脫險的一些人作過調查,他們多是被房屋倒塌砸傷埋在廢墟下的倖存者。倖存者當中的半數以上的人回憶說,遇險時不但不害怕,反而思維特別清晰,心情格外平靜和寬慰,無任何恐慌感;甚至有的人在這危難之際,還有某種歡樂或愉快的感覺,並覺得思維過程異常迅速,浮想聯翩。此時,生活往事有如播放影視,一幕一幕快速地翻轉浮現於腦際,飛逝而過,且內容多是令人愉快的情節,如童年嬉逗趣事、婚戀場面、工作佳績、獲獎喜悅等。這種現象被稱為生活回顧或「全景回憶」。
一位唐山大地震時只有23歲的劉姓姑娘,被倒塌的房屋砸傷了腰椎,再也不能站起來。她在描述自己得救前的瀕死體驗時說:我思路特別清晰,思維明顯加快,一些愉快的生活情節如電影般一幕幕在腦海中飛馳而過,童年時與小夥伴一起嬉笑打逗,談戀愛時的歡樂,受廠里表彰時的喜悅......其中大都是令人愉快的生活情節。」她說,在得救前的短短幾十分鍾瀕死過程中,她體驗到了一種人生的幸福與快樂,一輩子里第一次那麼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可貴。因而,盡管她腰部致殘,得在輪椅上了卻一生,但每當她回憶起當時的這種感受,便增強了活下去、好好活的信心。
更有趣的是,近半數人有意識或靈魂從自身分離出去的感受,覺得自身形像脫離了自己軀體,有人將之比喻為「靈魂出殼」。他們強調自身功能的感覺是在身體之外的某處空間,而不是在大腦,並認為其生理的身軀是無活力和無思維的。甚至有的報告者還稱,在自己生理身體之外的半空中或天花板上,「看到」自身的形像。這種軀體外的自身形像也具有某些生命指征,如脈搏、呼吸等,有時還可返回到自己生理的身體中去,或同其以某種方式相連接,與自己生理的身體相比重量輕,但身高和年齡相同。也有稱當時自己生理的身體並非健全,如喪失聽力或缺少某個肢體等,而非真實的身體卻不存在這種缺陷。一被調查者這樣描述:「當時覺得自己身體分為兩個,一個躺在床上,那隻是個空殼,而另一個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氣還輕,晃晃悠悠飄在空中,感到無比舒適。」
約1/3的人有自身正在通過坑道或隧道樣空間的奇特感受,有時還伴有一些奇怪的嘈雜聲和被牽拉或被擠壓的感覺,稱為「隧道體驗」。有人還感到在這黑暗的坑道內行進已快到了盡頭,看見了光亮,「光明即將來臨」。某被調查者稱,當時「似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渺無人煙,走向哪裡?慌不擇路時出現一個大黑洞,走進去不覺得害怕,洞里還濺起層層水花,走啊,走啊,在彷彿見到光亮時,我急速跑出了洞,又見到了天日」
還有約1/4的被調查者體驗到,「遇見」非真實存在的人或靈魂形像。這種非真實存在的人多為過世的親人,有如同他們一起進入非塵世領域繼續生存;或者是在世的熟人或陌生人,貌似同他們團聚。其「靈魂」形像常被某些人描述為是一種「光輝」,另一些人則將其看作是宗教的「化身」。
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李某這樣回憶自己的瀕死體驗:「身體好象已經不屬於自己了,下肢似乎不翼而飛,身體的各個部位散落在空間里,接著好象沉在萬丈深淵里,四周一片黑暗,聽到一聲聲難以描述的莫名其妙的聲音,這種感覺大約持續了半個小時。這時開始回顧自己短暫的一生,但這些回憶純粹是一種意識流,根本不受大腦支配。」
同一次地震中的倖存者王某陳述說:「朦朧之中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只見眼前出現了一個穿長袍馬褂的男人。他一瘸一拐地走到我面前,雖然離得很近,但相貌卻怎麼也看不清楚,面部模糊一片。他帶我走進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我眼前一片漆黑,只覺得身體在不由自主地跟著他走。行至黑洞的盡頭,我才發現眼前是一個金壁輝煌的地下宮殿。那個男人進裡面報告,片刻功夫,我聽見裡面好象有人在說,讓他先回去吧!此時,我一睜眼,發現自已早已躺在病床上,醫生、護士們正在緊張地給我進行搶救呢。」
「做調查的研究人員從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中得到81例有效的調查數據,他們將其歸納為40種類型:回顧一生、意識與軀體分離、失重感、身體陌生感、身體異常感、世界毀滅感、同宇宙融為一體感、時間停止感,等等。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都能體驗到兩種或兩種以上感覺的並存。
唐山大地震倖存者瀕死體驗調查中,雖只獲得81例有效的調查數據,確是目前世界瀕死體驗研究史上採集樣本最多的一次。81例受研究者中,有47例在瀕死體驗前後性格有改變。瀕死體驗具有思維特別清晰感的人,性格多變得溫順;而「遇見」非塵世的人或靈魂、思維或行為不受意識控制而被審判感等體驗的人,性格多變得盲目樂觀或急噪。在「死而復生」之後,絕大多數人對當時得瀕死體驗記憶猶新,時隔一二十年仍刻骨銘心。
顯然,這些來自中國的調查結果與世界其它國家學者的調查驚人地相似。

l 世界上第一個證明靈魂存在的科學實驗

英國醫生山姆.帕尼爾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實驗證明「靈魂」真實存在的人。他的實驗設計是這樣的:如果病人死後「靈魂」能飄起來,還能看到自己的身體,看到醫生們在搶救他的身體,看到天花板上的燈,那麼如果在天花板的下方放一塊板,板的上面放一些小物體(只有山姆自己知道是什麼物體,別人不知道),那麼「靈魂」就應該能看到這些小物體。如果這個病人能被搶救過來,能夠說出板上的小物體是什麼,那麼就能區分出「靈魂」到底是虛無縹渺的想像呢,還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
山姆對100多個病人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有7個被搶救過來的病人醒來後能說出自己「靈魂」離體時看到的景象,特別是板上的小物體,說的全都對。山姆的實驗獲得了成功。
山姆的實驗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他在世界上首次用科學實驗的方法,證實了「靈魂」的客觀存在。「靈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有一定的大小,可以飄起來,可以移動,它是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種形式,而不是虛無飄渺的想像。
2001年6月20日,山姆應邀在休斯頓萊斯大學作了題為「瀕死體驗:透視腦死亡還是透視一門新的意識科學?」的報告,吸引了不少對生命研究感興趣的人。最後山姆放映了典型的有過「瀕死體驗」經歷人的談話錄像,並回答了聽眾提出的問題。休斯頓德州醫療中心的科研人員對山姆的研究表示極大的興趣,認為對探索生命的本質有重大意義,提出與山姆合作,共同研究這個生命的新領域。

l 美國MacDougall博士的實驗:靈魂的重量

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醫生MacDougall博士著迷研究死亡,並且花費大量的時間搜尋靈魂存在的跡象。他相信如果人類有靈魂,它必然是身體的某部分組織,並且這個組織是有重量的。
為了測試他的理論,1990年,MacDougall博士在一家醫院里做了一項特殊的實驗:把一名即將咽氣的肺病患者移放到一架很大但非常靈敏的光束天平上,大約過了三小時四十分,病人的面部表情驟然消失,一剎那間,光束發生了偏移,有21.26克的重量失去了。這一發現令他興奮不已,在以後的兩年半里,他又對五名臨危病人進行了驗證,這些病人在死去的一瞬間,失去10.6克至42.5克的重量.。MacDougall博士在美國的雜志發布了他的這一發現。「靈魂會在死亡的瞬間離開身體,它能在人的身體停留足夠的時間。我們的實驗證明在死亡的時候,有一些物質從身體離開。」
據《生活》雜志創刊號介紹,民主德國2名醫生曾對200多名彌留之際的人的體重和死後的體重進行過測量,結果發現這些人的體重都輕了0.285克,他們認為這就是人類靈魂的重量。

F. 為什麼說歷史意識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我們如今所生活的的現狀,都是從以往的歷史經驗中所總結出來的,適合我們生存下去的方式,所以說歷史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G. 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什麼它們之間的有什麼關系

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指貫穿於毛澤東思想各個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包括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其中,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澤東思想的根本出發點,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思想保證;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也是中國共產黨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獨立自主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立足點,是中國革命和建設所必須堅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必然結論。

H. 《歷史的靈魂》讀後感是什麼

讀後感:

從《歷史的靈魂》這本書中我知道了歷史是曾經發生的有意義的,並且進入了我們記憶中的事情。我從因與果:《絡緦鬍子與戰爭》中知道了研究歷史就是研究原因,表面的原因就是最直接的原因,如果有最直接的原因就不必再去尋找更深劃的原因了,這就是英國哲學家提出的「思維節儉原則」。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後將得到的感受和啟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後感。

讀後感就是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來說就是看完書後的感觸。

I. 《歷史的靈魂》讀後感

當代英國著名思想家羅素指出,歷史學能夠開闊我們的想像世界,使我們在思想上和感情上成為一個更大的宇宙的公民,而不僅僅是一個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這種思想正是18世紀德國康德古典哲學關於理想的公民的一個重要部分。康德認為,要成為一個合格的、能充分發揮出自己全部天賦的國家公民和世界公民,普遍的歷史知識和觀念是必不可少的。為什麼從康德到羅素都會認為學歷史可以使一個人成為世界公民呢?這個問題或許可以這樣回答:因為人類的歷史是地球上每一個人的共同財富,在主觀上,只要他願意學習和只要他努力學習,他就可以擁有這筆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而一個人只有在精神上真正擁有了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他才可能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公民。

J. 靈魂到底是什麼是什麼物質由什麼組成的

人的靈魂是由人向外發出的細菌病毒及微小的生命體組成的,人體內有細菌病毒和其它微小生命,有的細菌病毒和其它微小生命長期在人體內被長期訓化成記錄主體生命信息的細菌病毒和其它眾多微小生命,它們變成同類集聚物,它們在不斷演示主體的思維與情感。
生物全息論中講生物體的部份及很微小的部份那怕僅是一個細胞都具有主體的全部信息,克隆技術也證明了生物全息論是正確的,只用一羊體中的一個細胞可克隆出和原來的羊長相性格一模一樣的羊。人體向外發放的微小生命它們都記錄著人這一主體的全部信息。
人體向體外發出的細菌病毒等微小生命體隨他人、動物、空氣、水、商品流傳到遠方。他們沿習人這一主體思維,他們在尋求長期存在,尋求多的繁殖,尋求舒適的生存,他們對人這一主體有感應,他們以維護同類者的利益那樣在維護著主體和同一主體流放出的微小生命的利益。

閱讀全文

與歷史的靈魂是什麼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