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印章歷史多久

印章歷史多久

發布時間:2022-01-19 05:54:46

㈠ 介紹下印章的歷史。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後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對象、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象徵權力。後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硃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後盛行石章。

㈡ 中國印章文化有上千年歷史,印章起源於何時

史料記載:漢《春秋遠計樞》雲:「黃帝時,黃龍負圖,中有璽者,文曰天玉符璽。」這傳說說明,四千多年前的華夏族已使用印章鈐蓋龍圖。1998年在安陽殷墟出土的饕餮紋銅璽,這是目前經考古發掘中最為古老的印章,那麼,中國印章的歷史應在商代以前。

㈢ 篆刻發展歷史時間軸

篆刻發展歷史時間軸
篆刻發展歷史
先秦及秦、漢的璽印,是古代人們在交往時,作為權力和憑證的信物。此外,吉語印、肖形印、黃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會生活習俗和人們的思想意識。

當時不分尊卑都稱為璽。璽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稱陽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稱陰文)兩種,古璽的形狀、大小不一,有長方形、方形、圓形和其他異形。內容有官職、姓名、吉語和肖形圖案等。古璽製作精工,或鑿或鑄;璽文精細,章法生動。朱文璽有的邊欄寬闊,白文璽多有界格,還有一種朱白文相間的古璽也很別致,可見當時璽的製作已趨成熟。在河南安陽殷墟曾發現過3枚類似古璽的實物,有人據此推斷古璽的起源當在商代,但尚須進一步探討。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稱璽,一般人的則稱印。秦印文字是秦書八體之一的摹印篆,與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秦印印文莊重秀麗,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長方形印上(又稱半通印)加"日"字格,這是秦印顯著的特點。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還有以成語入印的,已開後世閑文印的先河。
漢代是璽印發展空前燦爛輝煌的時期。漢代除帝王印仍稱璽外,其餘都稱印。在官印中有的稱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稱信印或印信。現代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詞,即來源於此。漢印無論從內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為豐富,尤以私印的種類最為繁多。漢印以繆篆體入印。這種字體與漢代隸書的興起有關系,結體簡化,筆畫平整方直。漢印中還有以鳥蟲書入印的,裝飾性很強,是古代的一種美術字體。漢印分鑄、鑿兩種。西漢的印章多為鑄造,其中以西漢末年新莽時期的印章製作最為精美。東漢的印章以鑿印最有特色,因為東漢末期社會動盪,戰亂不已,官員將領經常調動或陣亡,造成封拜頻繁,往往印章來不及鑄造,就在預先准備好的印坯上臨時急就刻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飾。漢代鑄印莊重雄渾,鑿印健拔奇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都給後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響和啟發。
古代璽印的材料質地,多為金屬和玉石等。這些印材雖有耗損極慢和垂諸久遠的優點,但是由於硬度高,堅澀難刻,古代璽印製作須出自專門的工匠之手。據傳元末畫家王冕最早採用花乳石來刻印。早在古代的璽印中,曾發現有石質印章,在唐、宋私印中也有石刻的印章。花乳石易於鐫刻,自王冕採用之後,就為文人和藝術家用刀刻印開辟了新的天地。明代文彭也有用燈光石(即凍石)刻印的記載。石質印材的廣泛使用,為篆刻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物質條件。

㈣ 印章的歷史

歷史:
走過你征我伐、割據政權多如牛毛的南北朝,歷史終於又一次掙脫窄狹的瓶頸,豁然開朗。但古代印章藝術並未隨歷史的前進而再度輝煌。以典淳平正的繆篆為基礎的秦漢印風在勁吹印壇800年後,終於退出歷史舞台,九疊文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喪失了管領印藝風騷的地位,幾百年在實用道路上機械盤曲,終為明清興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蓋。
隋唐印章
隋代繼秦代之後,開啟了中國古代印章制度與風格的又一新的歷史階段。這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於簡牘早已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紙張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於簡牘上所能取得的狹小平面,邊長從2.3厘米左右(秦漢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約合隋二寸)。由於印體加大,公印不像秦漢時代那樣刊刻職官名而發給官吏本人佩帶,而是轉為發給以官吏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職官印向官署印的轉變。公印不再佩帶而變為匣裝,置諸衙署。
唐代公印
首先,出現了「寶記」「朱記」等新的印章自名。
其次,唐初印章鈕式從隋代接近漢魏的鼻鈕向宋以後的橛鈕又跨進了一步,鼻鈕升高,鈕穿漸向豎長方形發展。唐代後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為橛鈕,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第三,印背多刻楷書印文,如唐「武夷縣之印」背款刻「武夷縣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鑿刻造印時間。
第四,出現了新的印章門類鑒藏印和齋館印。
宋代公印
宋初百廢待興,官印一度襲用五代舊印。不久重鑄公印時,印文多嵌「新」或「新鑄」字樣,以區別於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東關縣新鑄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銅鑄造,大小依官階高低而有所區別。
宋早期公印印文與印邊粗細相若,以後印邊逐漸加寬,如989年鑄「拱聖七都虞侯朱記」印邊已比印文寬近1倍,達0.1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鑄「嘉興府金山防海水軍統領印」,印邊已寬達0.3厘米。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樣用蟠條法製造,而是直接鑄造,印文筆畫間已不似隋唐印疏闊。方長形柄鈕已不見穿孔。
與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標明鑄印年月,如「東關縣新鑄印」背鑿「太平興國五年九月鑄」。中期以後,在刻鑿年款的同時,還鑿有兼管頒發鑄造的機構「少府監」的名稱。如「保捷弟一百三弟六指揮使朱記」。南宋公印轉由文思院統管,背款中「少府監」遂為「文思院」取代。
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難後,宋代官員倉皇南渡,印信多有遺失。南宋又重鑄公印,不過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號以別新舊」(《宋史·輿服志》)。

㈤ 中國的印章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印章
印章的分類與材料鑒別

印章起源很早,是人們交往時的信譽保證。它可用各種材料製成(銅,木,石等)。

按材質分可分為:夀山石,巴林石,青田石,雞血,朝鮮石等其中尤以壽山石為上品又以壽山石中的田黃為極品。

按刻工分:薄意,圓雕,巧色,透雕等又以巧色,薄意最難。

印章一出現便與中國繪畫結下不解之緣,它為繪畫增色。同時隨著文人的加入也使印章的裝飾日漸精美,刻制越來越精湛,藝術性越來越高成為藝術品。鑒賞一塊印章優劣先看材質,好的材料看上去色純有玉的質感,材質內無結晶,放在手中有一種涼中帶溫的感覺,表面有滑膩感。然後,檢驗適刀性(石料對刀的接受力,好石料刻上去力量適中柔韌性強)經過上述鑒定一般來說應鑒別出材質的優劣了。

印章是我國的書法和雕刻相結合的獨有的工藝美術。因其所具有的書法藝術屬性,與一般的工藝美術略有不同,故又叫作「篆刻藝術」。印章的名稱幾經演變,各個朝代的稱呼各不相同,以下作簡要介紹。

[璽]

「璽」是印章最早的名稱。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不過這「璽」的寫法或為[金爾]、或為[土爾],因材料為銅、土不同而名。秦統一六國後,制定一系列等級制度,在少府中設置了專門掌管印章制度的「符節令丞」。當時規定皇帝獨稱「璽」(從這時[金爾]都寫作「璽」),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稱「印」,且不能用玉。漢代基本沿襲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寬,也有諸侯王、王太後稱為「璽」的。

[印]

「印」最早見於秦官印中,不過都是一些地方官用印才稱為「印」。《漢舊儀》中也規定:二百石至六百石的都稱「印」,而一般姓名印都稱為「私印」,新莽私印又有稱為「印信」或「信印」的。「印」的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寶]

據《唐書.輿服志》記載,唐武則天因覺得「璽」「死」同音,在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改稱為「寶」。後來唐中宗即位,又沿用舊制稱璽。唐玄宗時也稱寶。唐至明清各代,「璽」「寶」並用。

[章]

漢魏將軍印一般稱「章」。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刻鑿成的,稱之為「急就章」。這類印是直接以刀在印面上刻鑿而成,往往天趣橫生,風格獨特,對後世篆刻藝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官印中「太守」、「御史」也有稱「章」的。

[記]

「記」一般見於唐宋官印中,也有「朱記」名稱的印。

[其他]

南宋發行的一種紙幣交子,在它的背面都用「合同」印。宋代還出現一種「押」印,到了元代非常盛行。印章的名稱還有:「關防」、「圖章」、「圖書」、「符」、「契」、「戳子」等。

印 章 種 類

--------------------------------------------------------------------------------

[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下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發,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秦印]

秦印指的是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書體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較戰國古文容易認識。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想得志」、「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

[漢官印]

廣義地說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稱。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體平直方正,風格雄渾典重。西漢末手工業甚為發達,所以新莽時代,(?「新」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印章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後世篆刻家學習的典範。

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這在後面還要介紹。

[漢私印]

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鉤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

[將軍印]

將軍印也是漢官印中的一種。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以刀在印面上刻鑿成的,所又稱「急就章」。將軍印風格獨特,天趣橫生,對後的藝術風格有很大影響。漢代的將軍用印,普通都不稱「印」而叫做「章」,這是軍印的一大特點。

[漢玉印]

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貴卿和士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製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圓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於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於玉質的不易腐蝕受損,使傳世下印得以比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

[魏晉南北朝印]

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間的印式在漢印中很見巧思,據說起自東漢。它的方式極為多樣,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數均可靈活變化不受局限。這里例舉的數印就可見一斑。朱白的原則大致根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多工穩的私印,未見用於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稱「璽印」,起於東漢,盛行於魏晉六朝,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進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懷子的形狀。也有套進一方兩印(如右欄「郭意」印)成一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體積中,兼備了幾方印的使用價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可見。

[六面印]

傳世六面印實物較少。這種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帶而佩,鼻端作一小印,連同其餘五個印面故稱六面印。傳世六面印的一種典型風格為帶邊白文,每字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豎筆多引長下垂,末端尖細,猶如懸針,所以有「懸針篆」的俗名。這種風格雖然尚有筆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處,但很容易流於庸俗,遠不及漢印的相茂,故歷來篆刻家只偶一為之。

[繆篆印](附鳥蟲書)

繆篆印及與它相近的鳥早蟲書均是漢印的「美術字」,前者屈曲回繞,?後者則在基礎上加上了魚形鳥頭等裝飾。這種文字最早多見於古代的兵器上或樂器的鍾上,有的還依文字的筆劃嵌以金絲,很有獨特的風格。鳥蟲書印只見於私印,以白文為多。

[雜形璽]

戰國以來的印章中,雜形璽也是甚為別致的一類。其式樣沒有定例,大小從數寸至數分不等,變化極為豐富,除了方圓長寬更有凹凸形印、方、圓、三角合印,二圓三圓聯珠,以及三葉分展狀等,朱白都有,不勝枚舉。雜形璽因其獨特的諧趣與官印的庄嚴、沉著的要求不同,故只用於私印。

[圖案印]

圖畫入印自戰國到漢魏都有,以漢代為最多。又稱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樣,簡練生動,除了人物、鳥獸、車騎、吉羊、魚雁等圖案外,常見以吉羊的四靈(?龍、虎、雀、(鳳、龜)入印的,這類印又稱為「四靈印」。

[成語印]

成語印自戰國開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語達百餘種。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萬」、「出入大吉」等,成語字數不等,自一、二字始,多達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為死者殉葬之用。

[花押印]

花押印又稱「押字」,興於宋,盛於元,故又稱「元押」。元押多為長方,一般上刻楷書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從實用意義上說歷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偽的作用,作為個人任意書寫,變化出來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種文字,只作為個人專用記號),自然就更難以摹仿而達到防偽的效果,因而這種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時代。

[封泥]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於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後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後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鑒,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范圍。基本訓練與創作

[鈕制]

古代的璽印大多有鈕、以使在鈕上穿孔系綬,系在腰帶上,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漢代開始,以龜、駝、馬等印鈕來分別帝王百官。例如高級官史使用龜鈕、駝鈕、蛇鈕則是漢魏晉時授與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見的鈕制。歷代鈕制形式為豐富,其中以壇鈕、鼻鈕、復斗鈕為最常見,現將部分鈕制列舉於右,以見一斑。

[隋唐以來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並開始運用屈曲的「九疊文」入印(古代的「九」為數的終極,故有此名,並不一定要九疊,?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於一印之中。無明清代各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革命文物。

[宋元圓朱文印]

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於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印章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艷的點級作用,為書畫所喜愛。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未無初的書畫家趙孟fu 對篆刻藝術人力提倡,由於書法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圓轉流麗,產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一「圓朱文」的印,為後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書法創造了本民族文字,並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於官印,傳也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還不認識。

[今體字印章]

在漢字書法中,篆書由於具備很強的裝飾性成為印章藝術的主體至今不衰。但秦漢以後,隨著書體的演變篆書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的書體。除了唐宋的隸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晉時代就出現了隸楷入印的先例。清以來的篆刻家亦好嘗試以今體(隸、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們認識到,印章藝術的體現並不限於某一書體的使用,關鍵在於章法、書法、刀法的高度運用能力。

[收集印 齋館印 閑章]

印章發展到了唐宋兩代,作為欣賞藝術的一支日益發展。用以收藏、鑒賞、校訂的專用印記開始出現。鈐之於書畫藏品,種類繁多。「齋館印」是以文人書房、住室的雅稱刻制的印章,如「樓、閣、館、巢、院、齋、軒、堂」不勝枚舉,其實許多有名無實的(文徵明就說過,他的書屋大都是建築在印章上的)只不過是知識分子思想性靈的表現方式罷了。閑章源出古代吉語印,這些以詩文、成語、名言、俗諺入印的作品,進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單純的鐫刻官職,名號的實用藝術,發展成為獨立的具有文學含義的欣賞藝術、與詩文書畫交相輝映。

印 章 材 質

--------------------------------------------------------------------------------

印材(即印坯)是篆刻藝術最基本的憑借材料。宋元以前制印大多用質地較為堅硬的金、銀、銅、玉或水品、犀角、象牙、竹、木等為材料。及至元代,王冕始試以花乳石作印。由於花乳石質地細膩溫潤,且容易受刀,一時間成為擅長書畫的文人治印的普遍用料。到了明代,石質印材越來越被印人廣泛採用。石章質地鬆脆柔糯,易於人刀,加上刀法不同會產生出比其他印材更為豐富的藝術效果,所以深受歷代篆刻家的青睞。此後印壇即以石章作為刻印的主要材料,並一直延續至今。

在歷代治印所選用的石材中,最常見的是青田石、壽山石和昌化石三大類,另外還有被引入印壇不久的內蒙石和東北石。各類石章由於產地不同,其質地、性能和色澤也各不相同,各有特點。一方名貴的石章,不但有其本身的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所以名貴印石的收藏也代不乏人。

青田石產於浙江省青田縣,並因此得名。青田石質細膩溫潤,極易受刀,且刀趣表現力豐富,為篆刻家最愛使用的印材之一。青田石有青、黃、淡紅及青灰等色彩,其中以燈光凍、白果凍、松花凍較名貴,上品封門青最為著名。

--------------------------------------------------------------------------------

壽山石產於福建壽山。由於出產坑口不同,各種壽山石的質地也不盡相同,有的在品性上甚至還有很大的差別。壽山石有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分。就品質而論,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壽山石品類繁多,常見的有白芙蓉凍、腦脂胭脂凍等。向有「石中之王」雅號的田黃石是壽山石中的佼佼者,其表層透明色黃,肌里透澈規則。其中「黃金黃」、「桔皮黃」最為稀貴,「枇杷黃"、「桂花黃',與「熟粟黃',也為珍品。對於田黃石歷來就有「黃金易得,田黃難求」之說。普通的壽山石,不如青田石細糯,運刀有一種粗澀感。

昌化石產於浙江昌化縣。其石也有水坑與旱坑之分,水坑石質理勻恬粉潔,旱坑石則粗澀堅頑,且常與砂釘同生。但無論水坑、旱坑,總的受刀感覺皆緊滯阻澀。昌化石有紅、黃、灰等色,且往往交織在一起。其中有一種猶如煮熟藕粉狀的「藕粉凍"(昌化凍)較為上乘,一種在石中凝有像雞血色狀的稱為「雞血石"。「雞血石」中以其石底質地越佳,血色越多,越鮮,越活,越為珍貴。一方石上如有黑白紅三種色塊組成,又被稱為「劉關張」(即劉備、關羽和張飛之喻)。如一方石上布滿雞血,則有「大紅袍」的美稱,最為罕見珍貴。

內蒙石亦稱蒙古石或巴林石,是近年來新行於市肆的石種,因產於內蒙而得名。此石最初被作為工藝美術品石雕石刻件的原材料,後被引進試用並由專家鑒定而作為印材。蒙古石晶瑩潔亮,絢麗多彩。石中佳品為一般質性的青田、壽山所不及,因而很受印人刻家的青睞。

石質印材歷來具有兩種價值。從實用方面說,它可以用來鐫刻印章,但同時,它本身又是一件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收藏品。因此自古以來就有「一印在手、金石同壽"之說,更從人生吉祥物的角度,指出了它的存在意義。

--------------------------------------------------------------------------------

對於篆刻藝術來說,如何選擇印材是一門學問。而選材5經驗,只能得之於經常接觸實物、不斷進行比較的實踐積號。在著手選擇印材時,一般首先要弄清印石的產地。優良。印材必然來自可靠的產地,換言之,如果不是出產於上述的日大產地,也就談不上印石的品級了。

在確定了印石的產地之後,觀察印石本身的透明度和勻潔度很重要。通常情況之下,一方印石的透明度越高,其勻潔度相對亦高;石質越是潔凈,它的紋理必然越是細膩,容易受刃進刀。另外印石無論產自何地,皆以老坑出品為佳。所謂老坑,是指年代既久、素以出產量大且質精而著稱的石材坑口。要識別印石出產於新坑還是老坑,根據多數人的經驗,一是憑肉眼辨別,二是靠手掂試重量。

老坑由於歷代久遠,形成時間長,故而所出石材從表面上看色澤溫潤沉渾,火氣褪盡而顯自然狀態,這種情形猶如一件上了年份的古董,使人一望而知其年資已深。新坑石材因其形成時間較短,往往給人一種質感單薄的直覺,有的雖然色彩奪目,但細觀之則感燥氣厭人,華而不美。老坑的石質縝密緊重;新坑則多松粗軟嫩,稍加磕碰,極易壞損。因此,印材在透明勻潔的前提之下,以份量較重的為好。有些手感明顯的「輕量級」石料,即使鮮艷潔透、秀色可餐,亦不足貴,甚至根本無法攜刻。另外,在具體挑選印材時,還應留心石中有無暗釘或裂紋。所謂暗釘,是指夾生在印石中大小如釘眼的硬粒,其粒雖小,卻堅硬無比,令人無法下刀。石中有裂紋的情形更多,近年來石礦開采多用炸葯,打磨成形後即漫浸於油蠟,由此形成的暗紋令人難以察覺,故更應注意。辨認的方法是購得後先拭去油漬,或颳去蠟衣,並在亮光下反復映照和用力擠壓,這樣就能及時區別良秀,以免上當。

印章流源

印章篆刻是我國特有的一門藝術。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中,發現棺槨兩廂整齊地堆放著一排排竹笥,每個竹笥都用繩索包裝捆紮,在捆紮接結的地方都用青泥團包裹著,青泥團上有很清晰的凸起印文——車大侯家丞,這便是古代使用印章的遺跡。

中國使用印章的歷史,從考古所得的遺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約公元前16世紀至前11世紀),河南安陽商代墓葬遺址中曾出土過印章,印面是四角內收的方形,稱為亞字形,印文是小鳥的圖像。這種印章在春秋戰國時也很普遍,稱為肖形印。中國的文字經歷了甲骨、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幾個書體演進階段,印章肇始於篆書盛行的時代,篆書字體的構成適宜鐫刻,以至於形成以篆書為主的制印傳統,再加上印章製作的工藝特點,因而印章藝術又稱為篆刻藝術。

有人認為印章只是實用的符號,或不過附屬於書畫作品的點綴,「雕蟲小技,壯夫不為」。對於這種說法,筆者不能苟同。印章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的生存發展與時代息息相關。在先秦時代,禮樂信義的倫理觀念在社會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印章曾作為信物和人格風採的標志。中國的舊制是帝王用者曰璽曰寶,官吏曰印、秩卑者曰鈐記,其制度嚴明,秩序井然。帝王用璽的制度為封建時代歷代王朝沿襲。皇帝的玉璽成為皇權交替、冊封的憑據和鎮國之寶,玉璽作為國之重器被禮敬珍藏。

在字畫上鈐章,能使得一幅以墨色或青綠為主的作品,由於硃色印泥的襯托而格外生動,有畫龍點睛之妙。我國唐代初期就建立了宮廷收藏藝術品機構,凡經皇帝看過的收藏品,都加蓋「貞觀」年號印章,作為內府收藏的記號。此後相繼沿制,使收藏鑒賞印逐漸形成專門的印種,在追求與書畫藝術協調一致中,轉為匠心經營的藝術創作,收藏印的出現,對促進篆刻藝術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後,宣布以國師巴思巴制定的文字為元帝國的國書。仿效唐宋制度,為各級政權官員頒行印章時,均以巴思巴文製作印文。受這種印風的影響,當時的蒙古族貴族私人印章,也以巴思巴文的簽名字樣入印,作為憑信用的專門符號。花押印皆朱文,印形以長方形居多,也有葫蘆形或琵琶形的。流行的印文款式是上面一個漢字楷書體姓氏字樣,下加一個簽名押文。因盛行於元代,又稱為元押。

元代的文職官員及廣大漢族民眾仍沿用以篆書入印的印章。元代是文人畫形成的時代,文人畫追求詩、書、畫、印結合。流行在繪畫作品上加詩文題跋及鈐蓋作者姓名、字型大小、別號及詩詞格言印章。趙孟兆頁的篆書,吸收唐代李冰玉筋篆的特點,用筆圓潤、線條勻凈、風格透逸。他自創印文,疏朗空靈,典雅秀麗。這種印文形式被稱為圓朱文,深受後世印壇推崇。

明清以降,文人雅士篆刻之風大行,流行於市面的閑章常有奇趣,或摘取詩句或引用典故,或直抒胸臆。藝術印章是明清篆刻藝術繁榮的標志,明清兩代書法、繪畫藝術的發展,也帶動篆刻藝術同步發展。石質印材的發現為大批具有較高藝術修養的文人、書法家、畫家參與篆刻創作提供了契機,也因此推動了篆刻藝術風格多樣化的形成。文字訓詁學和考古學的發展,又為篆刻家提供了借鑒古代篆刻藝術傳統的有利條件。在經濟發達地區,篆刻家相對集中,他們師生相繼,師友交流,逐漸形成集於某一地區的篆刻藝術流派。如文彭、何震曾一起倡導以六書為篆刻准則,共同的理論主張和創作志趣,使他們結成了篆刻史上第一個藝術流派,史稱「文何」。另有徽派程邃、浙派「西泠八家」以及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和之後的齊白石,他們對篆刻藝術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㈥ 篆刻距今有多少年歷史

比喻精心書寫或過分修飾文字及雕刻印章。

因印章多用篆文刻成,故稱篆刻。篆刻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傳統藝術,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歷經了十餘個朝代。又稱璽印、印或印章等。印章是一種實用藝術品。

㈦ 印章的起源

印章源於實用記號,是人類文明發展初期,為了適應社會物質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隨著物質生產的不斷豐富,人類便產生了歸屬觀念,由此發明了用記號來標志物質產品的歸屬權,即用一種類似於圖形的硬器物在自己製造的產品上按壓固定形狀的記號。

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印章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范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戰國時期,主張合縱的名相蘇秦佩戴過六國相印。近幾年來,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也就是說,印章在周朝時就有了。

(7)印章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印章按所篆刻的內容來分,主要分為名章和閑章,名章之外,統稱為閑章。送禮的印章,印面的內容一般刻姓名居多,但也視需求而定。如對方愛好藏書,可送藏書章;如對方熱愛書畫創作,則除了送落款姓名章外,還可以送引首章。

在特殊的節日,或需特別的紀念,如出生、百日、成年、結婚、金婚等,均可以用一枚閑章表達恭賀之意。日本、韓國、東南亞地區的收藏家認為漢文篆刻名貴印章既是賢達的表現,又是貴重禮品,根據對象、目的的不同,送禮有不同的講究。

印章的美學價值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印章的藝術美和印章的材質美。印藝之美則可分化成四個部分:印文、印款、印譜以及印飾。

鑒賞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藝術表現手法的特徵,如書法、章法、刀法,再要體會印文內容中蘊含的情趣、意味,綜合起來細細品鑒、慢慢欣賞。

㈧ 中國印章藝術始於哪一年

中國印章起源於何時,至今尚無定論,一般研究者認為大致在春秋戰國之交。這種說法過於保守,從目前存世的大量戰國時期古印章來看,其製作、使用已經相當成熟。若以1998年安陽殷墟出土的一方饕餮紋銅璽為現今所能證實的經考古發掘的年代最為久遠的印章的話,那麼,中國印章的歷史應在商以前。
與印章自身的發展相比,印章與書畫的聯姻則相對要晚得多,而這也影響到今日書畫家用印的實踐。紙張發明之前,人們以竹、木簡為書寫材料。印章施用的載體為封泥——蓋有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時期。約在公元3世紀到4世紀,隨著造紙技術的改善和推廣,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封泥的使用習慣也就不再流行。印章的施用,也逐漸由鈐於封泥轉換為蘸朱紅印泥鈐於紙上。紙張的普遍應用,不僅改變了印章的使用方式,也為印章與書畫藝術的結合創造了條件。
就目前所知,唐代書畫家尚未見有把自己的印章用在作品上以取信的做法。據《十國春秋》記載,前蜀茂州刺史許承傑「每修書題印,微有浸漬,輒命改換,書佐苦之」,這里「題印」即蓋印、鈐印,與「題款」意義一樣。從這里可以看出,在前蜀時期已有人在書信來往中開始鈐印了。正是私印介入信函和公文,才使書畫款印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融合發展——宋元
有宋一代重文輕武,在經濟、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堪稱整個封建時代的最高峰。由於宋徽宗、宋高宗等皇帝兼書畫家的提倡,鑒藏印在文人士大夫中風靡一時,書畫款印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北宋時期使用書畫款印,目前可見最早的實物是歐陽修的《致端明侍讀書》,這件尺牘上鈐押「六一居士」印。歐陽修平時所用的「修」字印和「醉翁子孫其永保之」都是兼具收藏意義的印。《尚恩帖》中也有歐陽修的「六一居士」印。宋徽宗設立畫院,其本人也是詩書畫的踐行者,在自己的畫作和古書畫的簽名題記上都可見到其「御書」長方形印和葫蘆形印等款印。南宋吳琚的自書二帖中有白文「雲壑道人」印,《四清圖》卷上有楊無咎的朱文「草玄之裔」、「逃禪」,白文「楊無咎印」等。通過書畫家們的藝術實踐和推動,在北宋後期,印章已經成為書畫作品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書畫作品上署款鈐印的格式,也已被當時文人們廣泛接受。但真正在書畫作品上大量使用款印,並且所用印章名目繁多的,當以米芾為先驅。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在政治上實行野蠻落後的等級制度,使得許多文人絕心仕途,轉而尋找新的心理寄託。而社會上「政統易於上,而道統則仍存於下」,於道如此,於藝亦然。相對寬松的文化環境有助於藝術傳統的一脈相承,詩書畫印的融合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中最為著名的人物首推趙孟頫、王冕。
趙孟頫在詩書畫印多方面頗具才華,所使用的印章從篆寫文字到章法布局皆出於自己的創作。其開創的圓朱文印章,以小篆入印,將優美清逸、線條婉轉而富於彈性的「玉箸篆」用於篆刻之中,因而印面神韻俱全,具有一種流動鮮活的文人印氣息,與其書畫作品相得益彰。趙孟頫對書畫用印的推廣應用,也起到了推動作用。與米芾一樣,關於趙孟頫能否自己刻印之事,現在還沒有確切的材料能夠證實。
中國使用石質印章的歷史久遠,早在印章的創制時期就有,從已考古發掘的資料來看,歷代都有。僅長沙一地,新中國成立後至70年代就發掘出土西漢時期滑石印44枚,還有少量的戰國時期的石質官私印。但是這些滑石印的用途都是陪葬所用。現藏故宮博物院的漢新莽時期的石質兩面印「洽平馬丞印」和「鞏縣徒丞印」是作為鑄印母範用的,這是石印的另一用途。但宋元之後文人參與刻治石質印章的性質就不同了。今天,我們可以從宋元有關文獻和文人篆刻家的史料中得到證實,宋代文人親自篆刻石質印章已是很普遍的事了。然而,以石入印、自篆自刻,有確切記載並可見到印痕施之於畫面流傳至今的,元代的畫家王冕是第一個。自宋元開始,石章在文人中成為普遍樂於採用的篆刻材料,使文人們不再處在篆刻的門檻之外,而是登堂入室,使文人篆刻集書篆、設計、奏刀鐫刻為一體。從此以後,印章藝術成為文人氣質、思想和審美趣味的直接體現,並真正成為詩、書、畫不可或缺的有機成分。
閑章風氣——明清
篆刻藝術在明代中葉有了新的突破,文彭、何震作為明清流派篆刻輝煌業績的開拓者,在印壇上一反淺陋怪誕的九疊文,力追秦漢,開辟了明清篆刻藝術的昌盛局面。自此之後,掀起了一股篆刻藝術的熱潮。篆刻作為文人藝事的一種,已為人們所接受,求名家篆刻也蔚然成風。同時繪畫發展到明清,抒情寫意的文人畫占據了主流地位,出現了一大批兼工書畫、篆刻、詩文的藝術家,使得書畫與印章結合得更加緊密。書畫家能隨心所欲地刻治印章,使之成為與詩文、書畫並列的文人墨客的消遣之道。
閑章的廣泛使用,也成為一時風氣。徐康《前塵夢影錄》記載了這樣一條逸事:「衡山有『惟庚寅吾以降』印,以生年值寅。文二水(嘉)印曰『肇賜余以嘉名』,文三橋郡博(彭)印曰『竊比於我老彭』,均按切名字運用成語。」文氏父子的成語入印,既告訴人們自己的生年,又顯示出自身修養的博雅與靈敏,還可以表現出他們篆刻技巧的精湛,一箭數雕,可謂妙極。
技藝高峰——吳昌碩
作為篆刻藝術發展的必然結果,清末篆刻走上了一條「印從書出」、「印從刀出」、「印外求印」的復合型創作道路。吳昌碩篆刻融浙皖兩派之大成,錯綜秦漢而又歸於秦漢,氣息雄厚,超越前哲,印史上被稱為「後浙派」。
吳昌碩的篆刻得力於他在書法上的精湛造詣。其書法五體兼擅,蒼勁鬱勃,雄厚樸拙,尤以篆書成就最高。吳昌碩的篆書以石鼓文為根柢,融進三代鍾鼎陶器、刻磚等文字的體勢,並打破陳規,融入己意,將結體改作長形而帶斜勢,以增長氣勢和增加變化,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他又把石鼓篆籀和草書的筆法,融入於畫法之中,恣肆爛漫、神雄氣暢,具有濃重的金石氣息。幾十年的苦心經營,使得吳昌碩在篆刻、書法、詩文、繪畫4個方面同時達到游刃自如、出神入化的境界。
近現代書畫名家用印的實踐
近現代書畫名家無不注重書畫印的融合。許多書畫家本人即是治印高手。陳師曾、齊白石、來楚生、余任天等,都是集書畫印三位於一體的大師。而有的書畫家雖然不是以印人的身份著稱於世,所治之印的數量也不多,但其對於作品中印章的運用卻有著獨到的見解,如黃賓虹、潘天壽、張大千等,其中張大千對於用印的講究程度幾乎到了苛刻的程度,且能根據各個時期的書畫風格不同配以與之相匹配的印章。如其早期畫學石濤、八大,其款字多用帶有隸書味較濃的清道人體,用印則多為己刻的蒼潤遒勁一路的風格。而上世紀30年代後畫風多構圖清雅,款字也改用兼有章草、瘞鶴銘意趣的行書,用印則選擇了方介堪、陳巨來等所治的渾穆流利、古茂圓轉的工穩一路印章。對於用印,他還有一番理論:「印章也是方形的最好,圓印還可,若腰圓天然型等,都不可用。工筆宜用周秦古璽,元朱滿白。寫意可用兩漢官私印的體制,以及皖浙兩派,其中吳讓之的最為合適,若明朝的文何都不是正宗。」觀其用印,此言的確不虛。潘天壽所用印章多出自來楚生、余任天、沙孟海等之手,屬蒼莽渾雄一路印風,與其書畫相得益彰。自刻印雖少,與專事治印的高手相比也不遜色。傅抱石亦擅治印,畫風雄奇深邃,款字瘦硬勁挺,印風簡淡空靈,整體歸結於清、逸二字。陸儼少用印多出自韓天衡、石開之手,且每人皆刻成批的印章,二人皆印壇高手,風格獨具,空間布局與線條質感同陸畫極其吻合。劉一聞刻魏啟後用印,朱培爾刻李世南用印,吳子健刻謝稚柳用印,均可稱書畫印和諧統一之楷模。

㈨ 請問這枚印章上刻的什麼字,看得出歷史多久嗎

100多年,壽山石。

㈩ 最早的印章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最早普遍使用印章的時代大約在東周戰國時代(西元前403--221年),這是有許多戰國古墓出土的璽印為證。不過根據古籍文獻的記錄,印章的使用則可推前至東周春秋時代(西元前771--403年)。而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兩方商朝古璽,學者根據印貌及印文的考證,推定應屬於殷商晚期(西元前1050年以前)的印章實物,但此二印缺乏實際的考古記錄,遂也有學者對此二印抱有存疑的態度。

閱讀全文

與印章歷史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