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杭州的雷鋒塔始建哪個朝代
杭州的雷鋒塔始建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國。
雷鋒塔介紹:
吳越國(907-978)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錢鏐在公元907年所建。先後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為正朔,並且接受其冊封。強盛時擁有13州疆域,約為現今浙江全省、江蘇東南部、上海市和福建東北部,全盛時南至福建福州一帶。吳越國歷三代五王,至公元978年錢弘俶納土歸宋,立國七十二年。
⑵ 杭州雷峰塔的介紹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文獻及民間亦名黃妃塔、王妃塔、黃皮塔,原為五代吳越王錢俶所建供養舍利的佛塔(功德塔),位於今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西湖南岸凈慈寺前雷峰之上,與北岸寶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對峙、遙相呼應。
原塔於1924年坍塌,僅存遺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夕陽西下時余暉映照雷峰塔形成著名的雷峰夕照景觀,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也因在傳說《白蛇傳》中作為法海鎮壓白娘子之處而知名於世。
歷史——
雷峰塔由五代吳越王錢俶主持修建,約北宋開寶五年興建,太平興國二年完工,塔內奉藏釋迦牟尼佛「佛螺髻發」舍利,建造時稱西關磚塔,建成後名皇妃塔,以紀念孫妃並感恩宋廷的封妃、謚妃之舉,文獻及民間又稱黃妃塔、王妃塔、黃皮塔。
雷峰塔一名則得自於塔所在的雷峰,雷峰為南屏山余脈夕照山最高峰,據南宋《淳祐臨安志》為舊有郡人雷就築庵所居故名,另說此峰原名中峰或回峰,中峰以眾山環繞故名,回峰以山勢回抱故名,後因回、雷二字形、聲相近而誤作雷峰(回字小篆作「䨓」,與雷字形相近)。
雷峰塔最早為七層八面的磚木結構樓閣式塔,錢俶原擬建十三層,高千尺,後因材力不足改為建七層,北宋宣和年間遭戰亂受損,南宋時歷經二十年重修,改為五層。
明代嘉靖年間倭寇圍攻杭州,因懷疑塔中有伏兵而縱火焚塔,木構檐廊被燒,僅存磚構塔身,其磚也因火燒皆呈赭色。後民間盛傳雷峰塔塔磚具有「辟邪」、「宜男」、「利蠶」的特異功能,因而市民頻頻前往盜挖,民國十三年(1924)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磚砌塔身坍塌,僅存遺址。
舊塔坍塌後,杭州地方官紳曾籌款擬予重建,其後建築學家梁思成、楊廷寶亦曾提出重建雷峰塔。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建雷峰塔、恢復「雷峰夕照」景觀的決定,至2002年10月25日新塔竣工。原址重建的雷峰塔新塔覆蓋了整個古塔遺址,成為遺址文物保護罩與塔合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建築。
(2)杭州市雷鋒塔有什麼歷史呢擴展閱讀:
主要景觀——
雷峰塔新塔建在遺址之上,保留了舊塔被燒毀之前的樓閣式結構,完全採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時的風格、設計和大小建造。由上至下分別為:塔剎、天宮、五層、四層、三層、二層、暗層、底層、台基二層、台基底層。
新塔台基以下兩層,平面呈八角形。台基周邊,裝飾有漢白玉雕制的石欄桿,台基以上,塔身聳立,外觀五層,其中第一層內部實際分上下兩層,只是外觀上檐屋面較高,呈現為一層。雷峰新塔各層屋面都覆蓋銅瓦,每個轉角處設銅斗拱,飛檐翼有下懸掛銅制的風鐸。
新塔塔身的二層以上,每層都有外挑平座,平座設欄桿,繞塔而成檐廊,可供遊人登塔賞景。新塔通高71米,其中台基高9.8米,塔身高45.8米,塔剎高16.1米。新塔台基佔地面積達3133平方米,塔身建築面積295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089平方米。
塔身的設計沿襲了雷峰塔被燒毀前的平面八角形樓閣式制型,外觀是一座八面、五層樓閣式塔,保留了宋塔的慣有風格。各層蓋銅瓦,轉角處設銅斗拱,飛檐翹角下掛銅風鈴,風姿優美,古色古韻。
⑶ 歷史上的雷峰塔是何時修建的真的和白娘子的傳說有關嗎
雷峰塔建造於公元977年,它是吳越忠懿王錢俶為供奉佛螺髻發舍利而建。所以雷峰塔與白娘子沒有關系,《白蛇傳》只是中國民間的故事,主要講的是許仙與白娘子相遇而發展的一系列故事。
三、雷峰塔的文物價值。
雷峰塔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雷峰塔地宮發掘出來的文物非常豐富,是吳越王國鼎盛國貌的集中體現,對研究當時的工藝成就、佛教文化的影響,有非常重大的價值與意義。 對於雷峰塔遺址和地宮的發掘,使今人對於五代時典型的平面八邊形樓閣式套筒塔的形制及構建有了更直觀的了解。在中國造塔歷史上是一座藝術精品,它是首創八角形平面,又是樓閣式塔型的一座名塔。尺度雄偉,比例適當,構造傑出,但又柔和絢麗,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 雷峰塔文物陳列區是浙江省博物館里吸引人的一處。
⑷ 雷峰塔歷史
【雷峰塔歷史沿革】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關磚塔,古人更多地稱之為 「黃妃塔」。它是由吳越國王錢俶為祈求國泰民安而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塔基底部辟有井穴式地宮,存放著珍藏有佛螺髻發舍利的純銀阿育王塔和龍蓮座釋迦牟尼佛坐像等數十件佛教珍貴文物和精美供奉物品。古塔塔身上部的一些塔磚內,還秘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雷峰塔遭到戰亂的嚴重損壞,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重修,建築和陳設重現金碧輝煌,特別是黃昏時與落日相映生輝的景緻,被命名為「雷峰夕照」(李嵩《西湖圖》),列入西湖十景。南宋以後,「雷峰夕照」一直是西湖游賞最受青睞的名勝之一。明嘉靖年間(1522-1566),入侵東南沿海的倭寇圍困杭州城,縱火焚燒雷峰塔,災後古塔僅剩磚砌塔身,通體赤紅,一派蒼涼、凝重風貌。明末杭州名士聞啟祥曾將其與湖對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加以評說:「湖上兩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此說一出世人稱是。
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磚砌塔身呈現的殘缺美以及與《白蛇傳》神話傳說的密切關系,成為西湖十景中為人津津樂道的名勝,連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前來游覽和品題,「雷峰夕照」名播遐邇。如清雍正年間成書的《西湖志》這樣贊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巋然獨存,磚皆赤色,藤蘿牽引,蒼翠可愛,日光西照,亭台金碧,與山光倒映,如金鏡初開,火珠將附。雖赤城枉霞不是過也。」
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民間盛傳雷峰塔磚具有「辟邪」、「宜男」、「利蠶」的特異功能,因而屢屢遭到盜挖。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磚塔身終於轟然坍塌,部分塔磚中秘藏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面世,「雷峰夕照」勝景卻從此名存實亡。 雷峰塔倒坍,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議論,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這座著名古塔。
1999年底,浙江省和杭州市人民政府鄭重決策:順應人民群眾的心願,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文物保護原則,發掘雷峰塔地宮,建造雷峰塔遺址保護設施,並對遺址保護設施的內在功能和外觀形象加以延伸、拓展,按雷峰塔原有的形制、體量和風貌建造雷峰新塔。雷峰塔重建工程於2000年12月26日奠基後進展順利。2002年10月25日,雷峰新塔如期落成。
雷峰塔的建設在中國風景保護和建設史冊上留下了四項「天下第一」:塔類建築採用鋼材框架作為建築支撐、承重主體的天下第一。 塔類建築中採用銅件最多、銅飾面積最大的天下第一。 塔類建築內部活動空間最寬敞的天下第一。塔類建築內部文化陳設最豐富的天下第一。
⑸ 雷峰塔是哪個朝代建立的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關磚塔,古人更多地稱之為 「黃妃塔」。它最早是由吳越國王錢俶為祈求國泰民安而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位於浙江省會杭州市西湖風景區岸夕照山的雷峰上。
⑹ 杭州西湖雷峰塔的來歷是什麼
由來: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吳越國王錢俶為供奉佛螺髻發舍利、祈求國泰民安而建一塔,高7層,名黃妃塔,後因處雷峰(夕照山)之上名雷峰塔。
建築規模:
雷峰塔主體為平面八角形體仿唐宋樓閣式塔,各層蓋銅瓦,轉角處設銅斗拱,飛檐翹角,總高71.679米,總佔地面積3133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6089平方米。
塔身對徑28米,邊長11米,周長88米,塔底為原雷峰塔遺址。
⑺ 西湖的雷峰塔簡介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文獻及民間亦名黃妃塔、王妃塔、黃皮塔,原為五代吳越王錢俶所建供養舍利的佛塔(功德塔),位於今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西湖南岸凈慈寺前雷峰之上,與北岸寶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對峙、遙相呼應。原塔於1924年坍塌,僅存遺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
夕陽西下時余暉映照雷峰塔形成著名的雷峰夕照景觀,為西湖十景之一。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法海和尚騙許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後小青苦練法力,終於打敗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貞獲救。
舊雷峰塔已於1924年倒塌,後重建,新建的雷峰塔為中國首座彩色銅雕寶塔。雷峰夕照為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重要景區之一。
(7)杭州市雷鋒塔有什麼歷史呢擴展閱讀:
2000年至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雷峰塔遺址進行了清理發掘。已探明的遺址主要有塔基、地宮、殘存的塔身及部分外圍建築(僧房、道路等)。塔基與塔身均為等邊八角形,塔基為外緣包磚砌石的生土台基,利用自然山崗平整改造而成,以最外側計算每邊長17米,對徑41米,高出地面1.2-2.5米。
塔身基座為石砌須彌座,因地勢西高東低,故東側採用雙層須彌座,西側採用單層須彌座,東側須彌座上雕刻有象徵佛教「九山八海」的須彌山、海濤,西側須彌座上雕刻有仰覆蓮。塔基外緣與塔身基座之間為副階,從塔基外緣出土的24塊石灰岩方形柱頂石判斷,原副階每面均為四柱三開間,明間與次間面闊均約5米,進深約5.8米。
塔身僅存最底層,殘高平均3-5米,為套筒式迴廊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外套筒、迴廊、內套筒和塔心室,與蘇州雲岩寺塔、杭州六和塔相仿,為吳越國後期典型的佛塔形制,其外套筒外壁邊長10米,對徑25米,為現存五代佛塔中體量最大的一座。
⑻ 《新白娘子傳奇》中的雷峰塔是在哪裡,有什麼歷史淵源
《新白娘子傳奇》中的雷峰塔是南京市雞鳴寺的葯師佛塔,建於明洪武廿十年,明太祖朱元璋當時在這里拆掉了舊屋,擴建新屋的時候修建了這座塔,並且取名“雞鳴寺”。雞鳴寺在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東麓山阜上,也叫“古雞鳴寺”。
1958年的時候,這里變成了尼眾道場。然後到了1983年時,在住持宗誠法師的帶領下,令寺廟的香火再次旺盛起來。而新白娘子在1992年的時候,則是來到這里拍攝。不過,關於雞鳴寺的由來,說法不一,不過真正的緣由,則是雞鳴寺因雞鳴山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