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體字誰發明的,為什麼要用簡體字
問題一:簡體字是長期累計的,不是單個人的發明,有的簡體字從春秋時期就有了。
問題二:為了提升識字率。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書寫簡體。
五四運動的白話文運動為大家所知悉,事實上,文字簡化運動應和白話文運動相提並論,因為兩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3年,胡適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的《卷頭言》中說:「中國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驚人的文法革新,他們還做了一件同樣驚人的革新事業:就是漢字形體上的大改革,就是「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學者的建議引起蔣介石的關注。他找來教育部部長王世傑詢問漢字簡化的可行性。
(1)簡體字有多少來源歷史擴展閱讀:
一、支持
1、從歷史地位來看:簡體字並不是憑空捏造,大部分的簡體字歷史都在千年以上,有些甚至比繁體字歷史更為悠久,古往今來不管是創造、使用與改進漢字的都是最普通的民眾。由此可見,簡體字的地位是由人民賦予的,而不是長著四隻眼睛的神話人物倉頡。
2、從實用方便來看:簡體字添加了大量的形聲字與會意字,使人更方便書寫與記憶,能在更小的字體下清晰的顯示,人的眼睛也看起來更舒適,而密密麻麻的繁體字無論如何也做不成一本辭海的縮印本。
二、反對
1、對簡體字最大的詬病之處莫過於合並字,比如:人才與剛纔、茶幾與幾個,郁蔥與憂郁,原本是兩個字,簡體字把它們合並為一個讀音相同、筆畫較少的那個字,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喜好繁體書法的人士常常用錯字以至於出洋相。
2、簡體字部分由行、草演化而來,楷書書寫後美觀程度受到極大影響。
3、字形復雜對印刷的影響雖然存在,但我國已經基本克服了這一問題。辭海縮印本中「編纂」的纂,「饕餮」等字復雜程度不遜於大多數繁體字,但都實現了比較完美的印刷。
㈡ 簡體字的由來
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宋代以後,隨著印刷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范圍,數量大大增多。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㈢ 簡體字的來源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它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匯》,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准字表》,收簡體字3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年8月,國丅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歷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
抗丅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共丅產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丅產黨取得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常用簡體字登記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礎上,根據「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555個。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丅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收字798個,簡化偏旁56個,並廢除400個異體字。
1955年2月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261個字分3批在
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成丅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同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減少為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為54個。
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布,在全國推行。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簽」、「須」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這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准。
㈣ 簡體字是誰發明的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
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書寫簡體。經非正式統計,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其中80%為後來採用(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第38頁)。太平天國最有名的簡化字是「囯」(王是玉的本字,比國字少一點,字體左右對稱,寓意太平。太平軍打到哪裡,囯字就用到哪裡),不過太平天國滅亡後,文字簡化運動也停止。太平天國是東亞第一個進行系統性漢字簡化的政權,甚至影響到後來的民國以及新中國的漢字簡化運動。
現代階段,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群眾曾經創造了許多簡筆字,這些新造字被稱為「解放字」,如團、隊、護、憂、極、溝、歷、藝、鑰、鄉、憲、習、滅、噸、叢等。1949年5月,一直致力於改革漢字的語言學家黎錦熙聯同多所高校的語言文字專家,向延安五老之一的吳玉章建議成立一個文字改革研究會,恢復屢被戰亂打斷的文字改革工作。
(4)簡體字有多少來源歷史擴展閱讀
簡化是文字發展總的趨勢。自文字產生之日起,簡化就一直存在。除漢語外,國外許多文字也經歷過由繁到簡的變遷。德國早先使用花體字,從藝術上看很不錯,但是由於書寫困難,就逐漸演變成跟英文形式接近的文字。日本以前學寫中國字,後來簡化成了漢字和字元的組合。
人的行為更崇尚「省力原則」。簡體字之所以「受寵」,跟人的行為特徵、人的本能也有著根本聯系。「人總是希望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務,總是有意無意地堅持著『省力原則』,在繁體字和簡體字之間,選擇簡體字就體現了這一原則。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簡體字打敗了繁體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簡化字
㈤ 簡體中文的來歷
中國文字的簡化,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中國大陸政府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主持關心下,結合了上百名專家,對數千個常用的中國文字進行了一次字體的簡化。當時的出發點,應該說是分析了中國的國情。
中國經歷了上百年的內憂外患,國弱民窮。中國又是一個幾千年的農業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農村,而當時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文化,建設國家,識字掃盲成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任務。
簡化文字,當時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數以億計的人民大眾,能夠盡早盡快地識字認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學生在校學習,以此為最基本的基礎,才有可能學習科技,建立一個富強的國家。
(5)簡體字有多少來源歷史擴展閱讀:
簡體中文是現代中文的一種標准化寫法,與繁體中文(又稱正體中文)相對。簡體中文主要由傳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在中國大陸地區推行的簡化字所組成。
目前,簡體中文主要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華人社區中使用。過去簡體中文與繁體中文並存於聯合國各式文件中,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71年取代台灣當局重返聯合國後,簡體中文成為聯合國六種法定文字之一。
繁體字在簡化字普及前曾經是漢字在海外華人圈中主流,唐人街上的商業招貼及中文媒體、漢語教學曾一律使用繁體字。環球時報引述,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前,美國的漢語教學一直延續著繁體字的傳統。
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大陸留美博士畢業,他們開始編寫簡化字的中文教材。美國2300多所高中開辦中文「選修課程」,採用簡化字的比率已有一半。由於大陸居於國際交往強勢地位,半個世紀以來尤其是近30年,外國人學習中文基本使用簡化字。
㈥ 簡化字的淵源是什麼
1、按照張書岩在其編著的《簡化字溯源》里把很多簡體字來源分了三類,如下:
第一類:在過去的辭書、其他出版物相實物資料中有與現在的簡化字完全相同的字形。
第二類:在過去的各種資料中,有與今天的簡化字接近的字形。
第三類:曾在群眾中廣泛而長期使用。
2、簡化字:
簡化字,又稱簡體字。廣義上的簡化字通常指筆畫較少的俗體字與異體字。狹義上的簡化字通常指中華民國時期頒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其歷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簡體字這個稱呼;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的《漢字簡化方案》、《簡化字總表》,其對於簡化字與未被簡化的字合稱為規范漢字。
規范漢字中的簡化字主要來源於歷朝歷代的古字、俗體字、異體字、行書與草書的楷書化,以及在抗日根據地與解放區的人民自己創造的一些形聲字、會意字、特徵字(如:團、隊、戰、護、藝、憲)。
3、簡化漢字的原因和背景:
1、民國時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個國家如果幾億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時間久了必然會人心思變,這就是在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漢字拉丁化很有市場的原因。而簡化字通過迅速的推廣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徹底的挽救了漢字,避免了它的滅亡。
2、漢字不能用於輸入電子設備,對當時的科學發展毫無用處,以至於當時的大部分文人都認為恐怕漢字拉丁化才是漢字發展的唯一道路,即使是今天,還是要通過各種輸入程序來輸入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