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白話文的歷史有多久

白話文的歷史有多久

發布時間:2022-02-04 05:16:07

❶ 普通話有多少年的歷史

清末已出現「普通話」一詞,清廷1909年規定北京官話為「國語」,民國時期多次制定國語讀音,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

1932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後,確定國語標准;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准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准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

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1)白話文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標准漢語。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中文的首選語言。截至2015年,中國70%人口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尚有約4億人只局限於聽懂的單向交流。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計劃「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體為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達到80%以上。

❷ 中國的白話文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的白話文是從清末出現的。

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清末的「新文體」是夾用口語的「通俗文言文」。「五四」時期的「白話文」象小腳放大的「語錄體」。三十年代的「大眾語」提倡徹底的口語化,文體改革趨於成熟。

漢語主要白話文主要有四種,他們分別是官話白話文(京白)、吳語白話文(蘇白,如右圖)、粵語白話文(廣白)以及韻白。除了以下四種,還有很多白話。未能識別屬於何種方言大類的,統稱為「土白」。我們生活中所常說的白話文,是指官話白話文。

(2)白話文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白話文的特點:

白話文,淺顯通俗,在語言上,生動、潑辣、粗獷、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表現力。綜觀「五四」白話文運動,它廣泛吸收了西方的詞彙資源、語法結構,在語言、文字、思想等多層面展開。

這場運動不只是「語言內部的自足變革」,它同整個思維觀念的革新及國家現代化運動緊密聯系。「白話」與「文言」的較量,很大層面上也是兩種不同價值體系與社會意識形態的撞擊。

❸ 白話文是如何起源的

白話文是唐宋以來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起初只用於通俗文學作品,如唐代的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小說等,及宋元以後的部分學術著作和官方文書。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才在全社會上普遍應用的。

白話文介紹:
白話文又稱語體文、俗語,指的是以現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它是相對於文言文而說的。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

❹ 白話文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從北京推向全國的一場劃時代的文體改革運動。它提倡書面語不用文言,改用白話或語體。白話文運動先在「文學革命」的口號下發動,進而在「思想革命」中發展,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環節。運動的提倡者主要是胡適(1891~1962)、陳獨秀(1880~1942)、錢玄同(1887~1939)、魯迅(1881~1936)等。他們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以北京大學進步師生為主力,同形形色色的文言維護者開展論戰,贏得了白話文的勝利。 白話文運動的歷史背景 文言文原是古人口語的摘要,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出現。到西漢,封建統治者獨尊儒家學派,記載這些經典的文言文也就成了不可更改的萬古楷模。越到後世,文言文同實際口語的距離越遠。這種情況是不能適應社會和語言的發展的。從唐宋以來,白話文書面語逐漸興了起來。先是採用比較接近口語的「變文」、「語錄」一類文體,傳播佛教教義,後來隨著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和市民階級的抬頭而出現了用當時口語來書寫的明清章回小說。不過直到清代末年,白話文還只是局限在通俗文學的范圍之內,未能改變文言文獨尊的局面而作為通用的書面語。 歷代不少學者為了讓更多的人看懂書面文字,都主張書面語同口語相一致。1861年,洪仁玕(1822~1864)根據洪秀全的指示,頒布《戒浮文巧言諭》,提出了改革文體的方針:「不須古典之言」,「總須切實明透,使人一目瞭然」。又過了二三十年,資產階級改良派為宣傳變法維新、開發民智而提倡白話文。如黃遵憲 (1848~1905)引俗話入詩,宣稱 「我手寫我口」(《雜感》);裘廷梁(1857~1943)認為「白話為維新之本」,發出了「崇白話而廢文言」的口號;陳榮袞第一個明確主張報紙應該改用白話文;王照更聲明自己制定的官話字母,只拼寫「北人俗話」,不拼寫文言。同時,他們還積極寫作通俗淺顯的文章。梁啟超(1873~1929)最先向霸佔文壇的桐城派古文挑戰,創制了「新文體」,用的雖還是文言,但平易暢達,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已向著白話文邁出了第一步。接著白話書報在各地涌現,日見興盛,其中白話報紙有10多種,白話教科書有50多種,白話小說有1500多種。可是直到辛亥革命(1911)之前,還沒有人自覺地去實現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這個重大的變革。從清代末年到民國初年,接連出現了幾件可以決定文體改革方向的大事:一是科舉制度的廢除(1905);二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三是粉碎了袁世凱稱帝迷夢(1916),《新青年》發出提倡科學和民主、打倒孔家店的號召。思想的解放帶來文體的解放,覺醒了的廣大人民群眾,掀起了民主主義的浪潮,為白話文運動打下了群眾基礎。 白話文運動的經過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題為《文學改良芻議》的文章,這是白話文運動的公開信號。文中提出:白話文學為文學之正宗。這個綱領性的意見,很快就得到陳獨秀的響應。錢玄同也及時發出打倒「桐城謬種」、「選學妖孽」(《寄胡適之》,1917)的口號,最先把反對文言文同反對 「獨夫民賊」、反對弄壞白話文章的「文妖」(《嘗試集序》,1918)聯系起來,並在陳、胡強調「文學革命」的時侯,第一個考慮到應用文的改革。1918年 1月,《新青年》實現自己的主張,全部改用白話文。 5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狂人日記》,標志著白話文運動在文藝方面首先突破,顯示實績。年底,李大釗(1889~1927)、陳獨秀創辦白話周刊 《每周評論》, 北京大學學生傅斯年(1896~1950)、羅家倫 (1897~1967) 等創辦白話月刊《新潮》。不久,魯迅指出,白話文應該是「四萬萬中國人嘴裡發出來的聲音」(《雜感錄五十七·現在的屠殺者》),這就把白話文放在現代中國人口語的基礎上。 白話文運動的各種口號提出以後,遭到一些支持文言文的學者的猛烈攻擊。如古文家林紓(1852~1924)攻擊白話文為「引車賣漿者言」,南京東南大學教師胡先驌(1894~1968)認為白話文「隨時變遷」,後人看不懂,等等。當時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1868~1940)等據理駁斥,引起一場關於白話文和文言文的論戰。 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爆發,白話文運動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一年之內,白話報至少出了400種。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命令,小學教科書改用白話文。新文學的團體如文學研究會、創造社等也相繼成立。 1921年以後,胡適去「整理國故」了。胡先驌的《學衡》雜志、 章士釗(1882~ 1973)的《甲寅》周刊,為迎合封建勢力復辟,先後對白話文進行反攻。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在文化上以《向導周報》、上海《民國日報》等為陣地,共同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在這種形勢下,魯迅先後發表了《估學衡》(1922)、《答KS君》(1925)、《再來一次》(1926)等文章,大抵採取「以毒攻毒」的方法,用古書作法寶,證明鼓吹文言的「學衡」派和「甲寅」派實際自己也做不通古文,錯用典故;白滌洲(1900~1934)、唐鉞(1891~1986)也在《雅潔和惡濫》(1925)、《告恐怖白話的人們》(1925)等文中給以批駁,這才把那批反對派打退了。 白話文運動的成就 白話文運動的結果,是使白話文在文學作品和一般學術著作的范圍內取得了合法的、正統的地位。它的成就首先表現在白話文理論的建設上:①關於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學說。 這學說的框架有3條:a.白話為文學之正宗。為打倒文言文的正統提供了歷史的根據。b.用白話作各種文章。讓白話文成為通用的書面語,為白話文的推行提出了奮斗的目標。c.白話文以現代中國人的口語為源泉。為白話文的建設指出了正確的方向。②關於文體改革的具體規劃。主要在散文、應用文、詩歌 3個方面。第一,對散文文體改革的要求,胡適概括為 4條主張:a.要有話說方才說話;b.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麼說就怎麼說;c.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d.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話(《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二,對應用文文體改革的意見。錢玄同在《論應用之文亟宜改良》(1917)里,提出不少切實可行的主張,如改用白話(國語);選取最普通的常用字;多義字只用最普通常用的一義;不許用倒裝移置的句法;「書札之款式稱謂,務求簡明確當。刪去無謂之浮文";文中加標點符號;數目字改用阿拉伯字,「用算式書寫」;改右行直排為左行橫排;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印刷之體,宜分數種」等等。第三,對詩體改革的主張。分為兩派。一派由錢玄同、胡適帶頭提倡"自由體"。另一派由宗白華(1897~1986)、聞一多(1899~1946)帶頭主張「格律體」。這兩派對新詩的形式,都作了認真的探索。 白話文運動的成就,主要表現在白話文的作品上。白話文能不能代替文言文,要看寫作實踐。「五四」時期,白話論文在表現新思想、批判舊思想上,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如李大釗、陳獨秀、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人的論文,雖在語言上有不同的風格,但在說理上都有明白、清晰、准確、富有邏輯力量的特點。這就叫那種不宜說理的文言文相形見絀。在文學上,散文、小說、詩歌等文體,都開了新生面。特別是1921年,魯迅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發表,郭沫若詩集《女神》的出版,為白話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阿Q正傳》更是中國現代白話文學中贏得世界聲譽的第一部傑作。 「五四」白話文運動,是一個活潑的、前進的、革命的運動,它在文藝語言上宣告了文言文時代的結束、白話文時代的開始。數千年來,中國通用的書面語沒有白話文的合法地位,只有與口語脫節的文言文才算正統。直到「五四」時期,才把這種反常的局面翻了過來,開辟了一個白話文學的新紀元。 這正好與中國社會在「五四」期間實現了從封建向民主的轉變相適應。 白話文運動的影響 由於歷史的局限,白話文運動不可能迅速徹底完成它的任務。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政府的公文、法律,報紙的新聞等等,仍用文言或半文言。在文學作品上取得「正宗」地位的白話文,也夾雜著脫離人民口語的文言腔。但從「五四」開始,白話文的推行,已成了時代的潮流,歷史之必然。30年代又進而發起大眾語運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報紙、公文和法律都一律採用白話文。

❺ 古代的白話文最早是哪個朝代有的

文學正宗是文言文。白話文相對於文言文,即用白話寫成的文章,也稱語體文。言文脫節、格式束縛,早在唐宋時代就有人出來反對。唐代韓愈提倡散文,韓愈提倡接近口語、表意自由的文言散文,使文體恢復到未受駢體束縛以前的時代,稱為「古文運動」。唐代寺廟,宣傳佛教,用講故事的方法吸引群眾。一邊展示圖畫,一邊說唱故事。圖畫稱為「變相」,說唱底本稱為「變文」。有散文韻文相間的,有全部散文的。後世發展成為鼓詞和彈詞。這是早期的白話文學。胡適稱「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漸白話化的歷史。敦煌的新史料添了無數的佐證。由此,可以認為,白話文起源於唐代。
個人分析,僅供參考。

❻ 白話文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其實白話文的發展歷史很漫長,早在唐宋時期就出現了白話文學。宋代的話本,明清時期的《西遊記》、《水滸傳》等小說都可以見證白話文的發展歷程。雖然在那個時期就有白話文學出現,但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發展等原因,占據主流位置的仍然是文言文。

雖然我們中華民族文言文發展歷史悠久,其中的文化底蘊深厚,不過,畢竟對於大眾來說還是不夠通俗易懂,而白話文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點,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了現今這個時代,既可以感受古文的美妙,又可以享受白話文通俗易懂所帶來的簡單與便利,讓我們有機會更直截了當的表達對親人、朋友的愛意。

❼ 白話文是從什麼年間開始的

(一)歷史上的白話文
白話文是一種民間文學的文體,它和古代正統的古文文體——文言文相對立。白話文的歷史,可追溯到唐宋年間。
(二)清末開始提倡言文一致
清朝繼承了明朝「復古」的傳統,白話文仍不受重視,但是白話文並不因此而停頓,反而在民間有更大的發展。以漂亮的北京口語寫的偉大作品《紅樓夢》,也是在這時候問世的。
清末,維新運動時期,雖然在改良主義者中出現了文言一致、提倡白話的呼聲,但是他們多數提倡白話而不反對文言,或者主張書報可以採用通俗的白話,文學仍然維系文言文。
(三)「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運動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號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
1917年2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第二卷六號上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文學革命的三大主義。
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打出文學革命的旗幟後,得到了錢玄同、劉半農(劉復)等人響應。
錢玄同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一號發表《寄陳獨秀》,表示贊同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
1918年5月,《新青年》從第四卷第五號起,完全改用白話文,白話詩作也增多了,並出現了以魯迅的白話小說為代表的徹底反封建的新作品。
1919年,國語統一籌備會開第一次大會。劉復、周作人、胡適、朱希祖、錢玄同、馬裕藻等提出《國語統一進行方法》的議案。
經過各方面的努力,1920年1月,教育部訓令全國各國民學校先將一二年級國文改為語體文。1920年4月,教育部又發一個通告,明令國民學校除一二年級國文科改為語體文外,其他各科教科書,亦相應改用語體文。
至此,白話文運動取得了較顯著的效果。「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運動,不但在文體改革上是一個革命,而且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促進了新文學運動和國語統一運動以及漢字改革運動的發展。
(四)三十年代的大眾語運動
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運動,確實使文學和人民大眾大大地接近了一步。其實,大眾語運動也是白話文運動在三十年代的進一步發展。大眾語的歷史功績主要有兩點:一是徹底擊敗了復興文言、廢止白話的主張,實際上是白話文運動最後的決勝一戰,以後再也沒有公開反對白話文運動的情況出現;二是推動和促進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大規模展開。

❽ 白話文的形成大概是在哪個朝代

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

白話文又稱語體文、俗語,指的是以現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它是相對於文言文而說的。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

漢語主要白話文主要有四種,他們分別是官話白話文(京白)、吳語白話文(蘇白,如右圖)、粵語白話文(廣白)以及韻白(明代官話——中州韻白話文)。

(8)白話文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白話文相對於文言文,即用白話寫成的文章,也稱語體文。那麼白話文也就比口語更加書面化。

古代的正統文體是文言文。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視秦漢經典著作為範式,並隨封建主流意識形態的不斷強化而形成的一種書面文體。

古代在東漢以前,使用竹簡、絲帛等作為文書載體,必然要求文字簡潔。 東漢改進了造紙術,使用紙得到了普及,加上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後,這些都為白話文體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❾ 白話文的歷史

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清末的「新文體」是夾用口語的「通俗文言文」。「五四」時期的「白話文」象小腳放大的「語錄體」。三十年代的「大眾語」提倡徹底的口語化,文體改革趨於成熟。
言文脫節、格式束縛,早在唐宋時代就有人出來反對。唐代韓愈(768-824)提倡散文,反對駢體,史稱「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駢體起源於漢魏,成熟於南北朝,講究對仗和聲律,四字六字相間,稱「四六文」。韓愈反對這種注重形式、束縛思想的文體,提倡接近口語、表意自由的文言散文,使文體恢復到未受駢體束縛以前的時代,所以稱為「古文運動」。「古文」其名,「革新」其實。
唐代寺廟,宣傳佛教,用講故事的方法吸引群眾。一邊展示圖畫,一邊說唱故事。圖畫稱為「變相」,說唱底本稱為「變文」。有散文韻文相間的,有全部散文的。後世發展成為鼓詞和彈詞。這是早期的白話文學。
宋代的「語錄」是又一種早期的白話文學。起初,禪宗佛徒輯錄師傅言談,用口語體。後來,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的門人,也用口語體記錄老師的言論。 「語錄體」是一種白話文,具有小腳不敢放得太大的「半大腳」風味。
宋元間又有「話本」。這是說書人講說故事的底本。「話」是故事,「本」是底本,分為小說和講史兩類。前者多為白話短篇,後者是淺近文言的長篇。
明清的章回小說,例如《金瓶梅》、《紅樓夢》和《水滸傳》等作品,用當時的白話書寫,使白話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但是,文學正宗是文言文。
清末維新運動時期,開始有意識地提倡白話,興起稱為「新文體」的「通俗文言文」。例如,黃遵憲引俗話入詩,反對崇古,他在1868年(同治7年)寫的新詩,是文體解放的開路先鋒:「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爛斑!」
裘廷梁在《論白話為維新之本》文章中提出「崇白話、廢文言」。他說:白話有「八益」,其中「省日力(時間)、免枉讀(誤解)、便幼學、煉心力(思想)、便貧民」等項是先進思想。陳榮袞是提倡報紙改用白話的第一人。王照制訂官話字母,拼寫「北人俗話」,不拼寫文言。這時候,各地出版了多種白話的小型報刊。白話原來是一種民間文學,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正式文體,不是文學正宗,沒有法定地位。
五四前後,革新思潮澎湃,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舊文學不是指舊時期的文學,而是指舊性質的文學,它的特點是文體是文言的,內容是陳腐的,思想是封建的。新文學不是指新時期的文學,而是指新性質的文學,它的特點是文體是白話的,內容是新穎的,思想是革命的。

❿ 白話文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明朝開始有話本小說,清末開始出現白話文小說,那時開始流行白話文

閱讀全文

與白話文的歷史有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