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開平碉樓什麼時候開始建造大約有多少年的歷史了建樓的目的是什麼
平碉樓約產生於明代後期(16世紀
有五百年的歷史。
目的:防禦
開平碉樓為多層建築遠遠高於一般的民居,便於居高臨下地防禦;碉樓的牆體比普通的民居厚實堅固,不怕匪盜鑿牆或火攻;碉樓的窗戶比民居開口小,都有鐵柵和窗扇,外設鐵板窗門。碉樓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懸挑的全封閉或半封閉的角堡(俗稱「燕子窩」),角堡內開設了向前和向下的射擊孔,可以居高臨下地還擊進村之敵;同時,碉樓各層牆上開設有射擊孔,增加了樓內居民的攻擊點。
B. 開平碉樓有多少年歷史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開平市,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 根據現存實證,開平碉樓最遲在明代後期(16世紀)已經產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成為表現中國華僑歷史、社會形態與文化傳統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群體建築形象。這一類建築群規模宏大、品類繁多,造型別致,分布在開平市的鄉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壁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來,開平因位於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會治安混亂;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風暴雨,洪澇災害頻發,當地民眾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樓以求自保。 2001年06月25日,開平碉樓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C. 開平雕樓的歷史
【開平碉樓的歷史】 開平碉樓的興起,與開平的地理環境和過去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開平地勢低窪,河網密布,而過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風暴雨,常有洪澇之憂。加上其所轄之境,原為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向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因此,清初即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 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統治更為頹敗,開平人民迫於生 開平碉樓計,開始大批出洋謀生,經過一輩乃至數輩人的艱苦拼搏漸漸有些產業。到了民國,戰亂更為頻仍,匪患尤為猖獗,而開平因山水交融,水陸交通方便,同時僑眷、歸僑生活比較優裕,故土匪集中在開平一帶作案。據粗略統計,1912年至1930年間,開平較大的匪劫事件約有71宗,殺人百餘,擄耕牛210餘頭,掠奪其它財物無數,曾3次攻陷當時的縣城蒼城,連縣長朱建章也被擄去。稍有風吹草動,人們就收拾金銀細軟,四處躲避,往往一夕數驚,徹夜無眠。華僑回鄉,常常不敢在家裡住宿,而到墟鎮或親戚家去,且經常變換住宿地點,否則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從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這14年中,匪劫學校達8次,擄教師、學生百餘人。其中, 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眾匪伙劫赤坎地區開平中學時,被鷹村碉樓探照燈照射,四處鄉團及時截擊,截回校長及學生17人。此事轟動全縣,海外華僑聞訊也十分驚喜,覺得碉樓在防範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節衣縮食,集資匯回家鄉建碉樓。後來,一些華僑為了家眷安全,財產不受損失,在回鄉建新屋時,紛紛建成各式各樣碉樓式的樓。這樣,碉樓林立逐成為僑鄉開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時達3000多座,現存1833座。目前,開平碉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已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正式受理,列入預備清單。 補充: http://ke..com/view/42411.htm?fr=ala0_1_1 網路 希望對你有幫助 【 開平碉樓 介紹】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開平市,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 根據現存實證,開平碉樓最遲在明代後期(16世紀)已經產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成為表現中國華僑歷史、社會形態與文化傳統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群體建築形象。這一類建築群規模宏大、品類繁多,造型別致,分布在開平市的鄉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壁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 伊斯蘭 等風格多種。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來, 開平 因位於新會、台山、 恩平 、新興四縣之間,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會治安混亂;加上河流多,每遇 台風 暴雨, 洪澇災害 頻發,當地民眾被迫在村中修建 碉樓 以求自保。 2001年06月25日,開平碉樓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作用】 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開平設縣,希望從此開始太平,故取名「開平」。自建縣後,「社賊之擾」有所收斂,治安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樓數量不多。到1840年 鴉片戰爭 爆發之前的時期是開平碉樓發展的初期階段。 清朝末年 和民國時期,美國、加拿大等國實施排華政策,在海外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開平華僑只能將傳宗接代的願望寄託在家鄉。他們把建房、買田、娶親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標,不斷將自己積蓄的血汗錢寄回開平,從而為 開平碉樓與村落 的建設提供了充實的經濟基礎。在匪風熾盛的日子裡,為防賊患,開平的父老鄉親和華僑們紛紛集資在村中興建碉樓。中西合璧的碉樓大量興建是這一時期開平村落最突出的變化, 林立 的碉樓從此成為開平鄉村壯觀的文化景觀。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以前便成為開平碉樓與村落發展的興盛時期。 特點 開平碉樓為 多層建築 ,遠遠高於一般的民居,便於居高臨下地防禦;碉樓的牆體比普通的民居厚實堅固,不怕匪盜鑿牆或火攻;碉樓的窗戶比民居開口小,都有鐵柵和 窗扇 , 外設 鐵板窗門。碉樓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懸挑的全封閉或半封閉的角堡(俗稱「 燕子窩 」),角堡內開設了向前和向下的射擊孔,可以居高臨下地還擊進村之敵;同時,碉樓各層牆上開設有射擊孔,增加了樓內居民的攻擊點。 開平碉樓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現力,人們著力運用外國建築中的穹頂、山花、柱式等建築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樓千面的建築式樣。根據上部造型,可以將開平碉樓分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懸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種式樣。這些不同的 建築造型 反映著樓主人的經濟實力、審美情趣和受外來建築文化影響的程度,是開平碉樓最 引人入勝 的地方。 開平碉樓種類繁多,若從建築材料來分,可以分為四種:石樓、 夯土 樓、磚樓、混凝土樓。 【分類】 石樓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區,在當地又稱為「壘石樓」。牆體有的由加工規則的石材砌築而成,有的則是把 天然石 塊自由壘放,石塊之間填土粘接。目前開平現存石樓10座,占碉樓總數的0.5﹪。 開平碉樓夯土樓分布在丘陵地帶,以赤水鎮、龍勝鎮為多。當地多將此種碉樓稱為「泥樓」或「黃泥樓」。雖經幾十年風雨 浸蝕 ,仍十分堅固。現存100座,占碉樓總數的5.5﹪。 磚樓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區,所用的磚有三種:一是明朝土法燒制的 紅磚 ,二是清朝和民國時期當地燒制的 青磚 ,三是近代的紅磚。用早期土法燒制的紅磚砌築的碉樓,目前開平已很少見,迎龍樓早期所建部分,是極其珍貴的遺存。青磚碉樓包括內泥外青磚、內水泥外青磚和青磚砌築3種。少部分碉樓用近代的紅磚建造,在紅磚外面抹一層水泥。目前開平現存磚樓近249座,占碉樓總數的13.6﹪。 混凝土樓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區,又稱「石屎樓」或「 石米 樓」,多建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華僑吸取世界各國建築不同特點設計建造的,造型最能體現中西合璧的建築特色。整座碉樓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國進口,當時稱為「紅毛泥」)、砂、石子和鋼材建成,極為堅固耐用。由於當時的建築材料靠國外進口,造價較高,為節省材料,有的碉樓內面的樓層用木閣做成。目前開平現存混凝土樓1474座,在開平碉樓中數量最多,佔80.4﹪。 按使用功能,開平碉樓可以分為眾樓、居樓、更樓三種類型: ●眾樓建在村後,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戶人家集資共同興建,每戶分房一間,為臨時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閉、簡單,外部的裝飾少,防衛性強。在三類碉樓中,眾樓出現最早,現存473座,約占開平碉樓的26﹪。 ●居樓也多建在村後,由富有人家獨資建造,它很好地結合了碉樓的防衛和居住兩大功能,樓體高大,空間較為開敞,生活設施比較完善,起居方便。居樓的造型比較多樣,美觀大方,外部裝飾性強,在滿足防禦功能的基礎上,追求建築的形式美,往往成為村落的標志。居樓數量最多,現存1149座,在開平碉樓中約佔62%。 ●更樓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崗、河岸,高聳挺立,視野開闊,多配有 探照燈 和報警器,便於提前發現匪情,向各村預警,是周邊村落聯防需要的產物。更樓出現時間最晚,現存221座,約占開平碉樓的12%。
D. 開平碉樓的資料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自力村碉樓將中國傳統鄉村建築文化與西方建築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體現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國鄉村的廣泛交流,成為中國華僑文化的紀念豐碑和獨特的世界建築藝術景觀。
「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在紐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村落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的第35處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開平碉樓現存1833座,最多時達3000多座,主要集中分布在開平市的塘口鎮、百合鎮、赤坎鎮等15個鄉鎮街道上。這些主要興建於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的建築是民國時期的最偉大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見證中國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更迭的重要產物。
開平碉樓游覽攻略
開平碉樓與古村落主要布在五個古村落中。自力村與立園、馬降龍都是開平碉樓文化旅遊區的核心景點,很值得一去,主要包括銘石樓、葉生居廬、瀾生居廬等,配合周圍的稻田拍照效果非常好。自力村有15座風格各異、造型精美、內涵豐富的碉樓,是開平碉樓興盛時期的傑出代表。
樓內保存著完整的傢具、生活設施、生產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豐富而有趣,是當時華僑文化與生活的見證。
E. 關於開平碉樓的歷史和有趣的故事
歷史沿革和趣聞:自明朝(1368年——1644年)以來,開平因位於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會治安混亂,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風暴雨,洪澇災害頻發,當地民眾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樓以求自保。
明末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會動盪,盜匪常常襲擾百姓,為保護村民的安全,蘆庵公的第四個兒子,關子瑞在井頭里村興建了一座瑞雲樓。這座樓非常堅固,有防洪和防盜兩項功能,一有洪水暴發或賊寇擾亂,井頭里村和毗鄰的三門里村的村民就到瑞雲樓躲避。
1884年,潭江大澇,附近各地多屋被淹,開平赤坎三門里村民因及時登上碉樓而全部活下來。
1912年,司徒氏人為防盜賊而建南樓。樓高7層19米,佔地面積29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層設有長方形槍眼,第六層為瞭望台,設有機槍和探照燈,抗戰時期司徒氏四鄉。
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眾匪伙劫赤坎地區開平中學時,被鷹村碉樓探照燈照射,四處鄉團及時截擊,截回校長及學生17人。
此事轟動全縣,海外華僑聞訊也十分驚喜,覺得碉樓在防範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節衣縮食,在僑居國請人設計好碉樓藍圖,帶回家鄉建造,集資匯回家鄉建碉樓。
(5)碉樓最老的碉樓有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開平碉樓的興起,與開平的地理環境和過去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開平地勢低窪,河網密布,而過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風暴雨,常有洪澇之憂。加上其所轄之境,原為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向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
因此,清初即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統治更為頹敗,開平人民迫於生計,開始大批出洋謀生;
經過一輩乃至數輩人的艱苦拼搏漸漸有些產業。到了民國,戰亂更為頻仍,匪患尤為猖獗,而開平因山水交融,水陸交通方便,同時僑眷、歸僑生活比較優裕,故土匪集中在開平一帶作案。
當時縣內較大的土匪有張韶、朱炳、胡南、候晚、譚欽、吳金發、張沾、黃保諸幫,他們四處劫掠,製造了無數慘案。據粗略統計,1912年至1930年間,開平較大的匪劫事件約有71宗,殺人百餘,擄耕牛210餘頭,掠奪其它財物無數,曾3次攻陷當時的縣城蒼城,連縣長朱建章也被擄去。
稍有風吹草動,人們就收拾金銀細軟,四處躲避,往往一夕數驚,徹夜無眠。華僑回鄉,常常不敢在家裡住宿,而到墟鎮或親戚家去,且經常變換住宿地點,否則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F. 碉樓是一種特殊的中國民居建築,它有什麼歷史
碉樓主要是為了防禦戰爭或者土匪搶劫而形成的,類似於戰爭時期的碉堡,窗戶小,高,有機槍口。
中國都有不同的風格,以及人們居住的房屋的風格,因為地理條件和很多不同的地方生活的方式,因為他們有很多民族,地域遼闊。碉樓始建於20世紀的320 ~30年代區域分布有很強的地域性,因形狀似碉堡而得名。它的形成和發展是自然與社會環境結合的結果。它反映了當地人民的傳統文化特徵。
開平碉樓的造型最有代表性,而碉樓的建造成為了我國建築的一大特色,也被當地人流傳至今,因此,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
G. 開平碉樓是那個朝代的
自明朝(1368年——1644年)以來,開平因位於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會治安混亂,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風暴雨,洪澇災害頻發,當地民眾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樓以求自保.明末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會動盪,盜匪常常襲擾百姓,為保護村民的安全,蘆庵公的第四個兒子,關子瑞在井頭里村興建了一座瑞雲樓。這座樓非常堅固,有防洪和防盜兩項功能,一有洪水暴發或賊寇擾亂,井頭里村和毗鄰的三門里村的村民就到瑞雲樓躲避。1884年,潭江大澇,附近各地多屋被淹,開平赤坎三門里村民因及時登上碉樓而全部活下來。1912年,司徒氏人為防盜賊而建南樓。樓高7層19米,佔地面積29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層設有長方形槍眼,第六層為瞭望台,設有機槍和探照燈,抗戰時期司徒氏四鄉自衛隊隊部就設在這里。同年,謝創同志的父親謝永珩先生興建「中山樓」,為紀念孫中山而取名。民國元年(1912年)到民國十五年(1926年)這14年中,匪劫學校達8次,擄教師、學生百餘人。其中, 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眾匪伙劫赤坎地區開平中學時,被鷹村碉樓探照燈照射,四處鄉團及時截擊,截回校長及學生17人。此事轟動全縣,海外華僑聞訊也十分驚喜,覺得碉樓在防範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節衣縮食,在僑居國請人設計好碉樓藍圖,帶回家鄉建造,集資匯回家鄉建碉樓。後來,一些華僑為了家眷安全,財產不受損失,在回鄉建新屋時,紛紛建成各式各樣碉樓式的樓,最多時達3000多座,現存1833座(截止到2007年)
H. 開平碉樓的歷史簡單介紹20字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