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小論文大概多少字

歷史小論文大概多少字

發布時間:2022-07-14 10:40:34

1. 歷史小論文1000字

關於歷史人物的:
論秦始皇
秦始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嬴姓,趙氏,名政,秦庄王之子。
秦始皇是一個功大於過的皇帝。秦始皇吞並六國,開創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秦始皇設郡縣制,奠定了封建統治的基礎;修馳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奠定了技術基礎。但秦始皇修阿房宮,秦始皇陵等的規模極為龐大,濫用民力;焚書坑儒,抑制思想,摧殘文化;法令嚴苛,賦稅重,增大了人民的負擔。
我們不能僅僅把秦始皇修長城想作是濫用民力,統治殘暴的體現。修長城是為了抵禦外族入侵,事實上也是如此。文獻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秦始皇只是急功近利,不計較手段,不考慮人民的生活。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學生。」這種想法有道理,但並非說儒家不好。後世用「外儒內法」,是一種「外柔而內剛」的政策。以倫理道德束縛人們,更容易治理天下,也正是吸取了秦一味用法家最終被推翻的教訓。
所以說,我們要辯證的看待秦始皇。

關於社會方面的:
珍惜水資源
「水是生命之源,我們要保護每一滴水。」如果沒有了水,地球就會乾裂;如果沒有了水,我們人類就可能渴死;如果沒有了水,就沒有了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我們要愛惜每一滴水,愛惜地球母親每一滴眼淚。
只有節約用水,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好。水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本,人類的健康是先從水來的。人可以幾天不進食,但不可以幾天不喝水。而現在,全球有20億人口正處於嚴重缺水狀況!也就是說水是20億人生命之所系。而全世界每年因喝了不幹凈的水而死亡的兒童就有5000萬人!這數字是多麼令人怵目驚心!水的危機,已經向人類敲響了警鍾!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是現在的重中之重!
水對於我們是多麼的重要!如果人人都注意節約用水,不知會有多少人從中受益;反之,如果每個人都不在意地浪費水資源,那麼就可能有很多人遭受飲水困難!
現在,由於許多方面都在污染水資源,且污染得越來越嚴重,人類可以飲用的水就越來越少。然而沒有水,人類就無法生活。這就意味著我們現在要積極行動起來,節約、保護水資源。側耳傾聽,淮河在吶喊,黃河在哭泣,長江在嘆息……水污染像一種持久的頑疾折磨著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水庫……水環境的惡化直接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水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保護水資源吧。
(額,這算是《歷史與社會》學科中「社會」那部分的吧)

關於車的發展史的:
車的發展史
隨著時代的變革、社會的進步、文化的不斷推展和翻新、物質生活逐漸豐富,人類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起初只靠雙腿行走的慢節奏、短距離的交通方式再也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於是,便誕生了——車。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000年,一個名叫奚仲的人發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輛車。這種車由兩個車輪架起的車軸,帶轅的車架,車架附有的用來盛放貨物的車箱構成。
最初的車,由人力來推動,即人力車。後來人們開始用牛、馬拉車,即畜力車。傳說,畜力車是商湯的先祖相土和王亥共同發明的。
1839年,英國人麥克米倫發明了蹬踏式腳蹬驅動自行車。自行車靈巧方便,經過數十年乃至數百年的不斷改進,因其獨特的、不可被替代的優勢,依然被人們沿用至今。
第一次工業革命,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人類進入了「蒸汽機時代」。許多發明家也紛紛把瓦特的發明應用到「自走式車輛」的設計中。
第二次工業革命,卡爾本次等人發明了內燃機,告別了適用笨重的蒸汽機的歷史,並將其用在了汽車上。從此,汽車變為現實。
現在,汽車已經遍布各個城市,「有車」也成為了衡量一個家庭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同時,科學家也從未停止對汽車進行改進,以節約能源、減少污染。

這些都是我自己寫的,不同時期老師留的題目不同,所以類別有點亂。

2. 小論文一般多少字

一個版面論文的字元數在2200左右,而對於論文的總的字元數就要看你論文的撰寫內容了,具體的你可以來期刊目錄網看看。

3. 高考歷史小論文寫多少字

高考歷史小論文題的答題技巧
一、開門見山亮觀點
亮明觀點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觀點明確與否是論文質量檔次高低的前提,也是能否吸引判題人第一注意的關鍵。對於史論題,由於在題干或材料中已經提供,只要略加改造即可。而史料題,則須先閱讀史料,注意材料(包括題乾和引文)中提供的信息點、關鍵詞。尋找論述方向,自己確立觀點。
二、運用材料加知識
在選擇論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史實論據的典型性、針對性、確切性。「一個典型的事例勝過千萬句空洞的說教。」
幾乎所有的小論文題都要求學生「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論證……」切勿小看「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這兩個短語,它意味著要求學生在論證觀點、遴選史實時,必須一方面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史實,另一方面還要把我們在教材中所學過的能證明觀點的典型史實挖掘出來,簡單說來,論據即「材料史實+所學史實」,即先把材料提供的論據充分用好,再用所學知識來彌補。
三、史論結合多角度
在論證過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選擇史實,力求證據充分。論證原則為「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單純的史實堆砌,或者是空洞的論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多角度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等;依據歷史的縱向線索;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述;從同類事物對比角度論述(古今、中外);材料中提供的其他角度。但更需要學生結合題目材料本身所提示的視角,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格式講究總分總
論文分段,突出結構。論文總體結構為:總—分—總。具體工作就是圍繞(論點),確立分論點,選擇論據和預設的結論。由於字數有限,分論點不宜過多,但一定要根據題目要求,盡可能多層次、多視角地闡述。
五、語言精練上檔次
語言要精練,使用歷史學科語言,切忌口頭語;表述要成文,切忌要點式作答。如果可能在論證完成後,再用凝練的語言對觀點進行回扣或理論升華,使整篇論文檔次有所提升。
高考歷史小論文題型的考查價值
1.高考命題改革的有效路徑
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與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進一步適應國際大背景及我國小康社會建設對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近年來,我國高考歷史學科命題思路已經逐步完成了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轉變,並正在積極探索素養立意的創新。這個變化可以從近年來歷史學科的《考試說明》中得到印證。比如,全國文綜《考試說明》中明確指出,要「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

4. 關於兩個歷史小論文(200字左右)

師: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尚且六次才成功,為此還瞎了雙眼。此去西洋,路途遙遠,前途莫測,可以說,比鑒真東渡日本凶險百倍。請問:你何以敢跟隨鄭和做如此長途歷險,難道你不怕海上風狂浪大,會讓你葬身大海,一去不復返嗎?
生1:我們有龐大的船隊,而且船體龐大,具有較好的抵禦風浪的能力。
生2:我們有指南針用於指明方向,這樣,我們不會在茫茫的大海上迷失方向。
生3:我們下西洋的行動是受明成祖朱棣的派遣,一切所需開支由政府承擔,有我大明強大的經濟做後盾,能夠保證我們有一流的物質裝備和物質供應。
生4:即便是此去凶險萬分,我們也無所畏懼。敢於面對困難,敢於向艱險挑戰,這方是男兒本色。我們不能因為懼怕困難而選擇一輩子的碌碌無為。
師:同學們的回答太精彩了。大家對此去西洋可以說是信心百倍,看來是老師多慮了。不過我還想問問大家,在去西洋的過程中,你認為你可以幫鄭和做些什麼有益的事?
生5:我是一名優秀的水手,我可以憑借我良好的駕駛技術去應對海上的一次次狂風,去戰勝海上的一個個巨浪。
生6:我是一名勇敢的士兵,我想,在我們的旅途中,一定會有一些見財起意的匪徒或是海盜,他們垂涎我們所帶的大量財寶,我會以我的勇敢粉碎他們的企圖,確保我們攜帶的財物的安全。
生7:我是一名精明的商人,我會用我獨到的眼光,發現和識別西洋的各種奇珍異寶,並將它們帶回中國。
生8:我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文人。可以這么說,在下西洋的過程中,我的作用舉足輕重。我們是到外國去,別人那裡的風俗習慣你了解嗎?別國的語言你聽得懂嗎?這些可是我最拿手的,你們說,沒我行嗎?
師:真是不聽不知道,一聽真奇妙。同學們一個個不僅學有所專,學有所長,而且一個個滔滔不絕,侃侃而談,充滿自信,聽了你們的發言,此去西洋可以說是萬事具備,還等什麼呢,出發吧!

5. 歷史小論文請問各位 歷史小論文寫多少字較

論點 :
論證:至少三個歷史知識點
結論:無論怎樣的題型結論必須寫
只要按以上三步走,字數無所謂

6. 關於歷史的小論文200---300字

出類拔萃的科舉制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有利於選拔人才,那種機會均等,公平競爭,擇優錄用的原則,達到了「學而優則仕」的境界,有利於中國古代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科技發達,也備受西方人推崇對歐洲文官制度的確立產生積極影響。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中國只有通過嚴格考試的人才能出任官職『中國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經濟繁榮。」

科舉制產生於隋朝,唐朝時得到發展,宋代得以完善。科舉制的推行,打擊了腐朽的士族的勢力,符合庶族地主經濟發展的趨勢,適應了鞏固國家統一的需要。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也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穩定、政治清明廉潔。同時,也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唐朝學制完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也推動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領先於世界。科舉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高度繁盛發達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航路開辟以後,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潛心研究中國的典章制度,不斷向歐洲傳遞東方的信息。16世紀中期來華傳教士克魯茲在他的游記中把中國科舉制介紹到歐洲。歐洲人了解到中國科舉制度以後,都異口同聲的稱贊。16世紀的門多薩認為,中國是世界各國中治理得最好的一個,他把原因歸於中國競爭性的科舉制度,說中國通過競爭開放一切官職,從而利用了所有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牛津大學教授紐曼說:中國行政制度是迄今為止存在於東方的無與倫比的優秀制度。他們認為科舉制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國首先師承中國,在1791年進行了文職人員的考試,德國在1800年。1833年,英國確認了通過考試擇優錄用的原則,但直到1847年,英國某一駐外機構為聘任辦事員,才進行了最早的競爭性的考試。1855年,英國成立第一個文官委員會、主持普通文職人員競爭性考試。1855年,英國頒布法令,使文官的競爭性考試正常化,英國文官考試制度最終確立。英國文官考試面向公眾,定期舉行,強調入選者必須備有良好的品行和確定試用期,與中國科舉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網路全書》對英國文官制與中國科舉制的淵源關系也有公允的結論:「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出現在中國,它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並對已經進入仕途的官員進行定期考核。」英國文官制吸收中國科舉制的精華,又影響了歐洲其他國家。

可見,中國科舉制對中國乃至於世界都發揮其積極作用。中國的科舉制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啊!

7. 歷史小論文 1000字 急急急急!!!!!!!!!

《淺談梁啟超的新民思想》論文:

摘要:梁啟超的「新民思想」在我國近代思想史上首次系統地闡述了「人的近代化」這一重要的啟蒙主題,他把「新民」作為解救中國的方案加以論述,提出了國民性改造與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的文化重構議題,這在今天也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梁啟超新民思想啟蒙

梁啟超的「新民」學說是對中國近代哲學的一個獨特的貢獻,他以「新民」說回答了中國近代關於如何培養和造就近代的理想人格這一現實問題。「新民」這一詞源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梁啟超的「新民」思想總體上是想通過做啟蒙工作,把民眾培育成具有新型人格的國民,進而實現人的現代化和社會的現代化。

一、梁啟超新民思想的發展與內容

十九世紀末,晚清社會在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的「近代化」伴隨著洋務運動的破產和「戊戌變法」的失敗,行程趨於停滯。中國近代化運動的多舛命運引起了進步人士更深層次的思考。梁啟超流亡日本後,一方面廣泛學習和研究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另一方面深刻地總結改良運動失敗的原因。

他在經歷一番痛苦的思考過程後逐漸認識到,近代中國由於缺少文化意識層面的改革所造成的國民性的愚弱是中國當前問題的病根。梁啟超因而將國人對近代文明的認識觸角觸碰到了「精神文化」的層面。緊接著,梁啟超發表了《新民說》、《新民議》等一系列有著重大影響力的文章,由此也建構了他「新民思想」的基本理論框架。

該理論的出發點是想通過引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政治學說,來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對國民心理的摧殘,從而洗滌國民奴性,提高國民素質,進而為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培養出合格的國民。梁漱溟明確指出「余為新民說,欲探求我國民腐敗墮落之根源,而從他國所以發達進步者比較之,使國民知受病之所在」。

他認為「新國」必先「新民」,他說「苟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梁啟超將「新民」視為中國當今第一急務,指出了「人的近代化」對於「社會的近代化」的重要意義。

梁啟超的「新民思想」主要做了以下兩件事,來實行「新民之道」。

(一)激烈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道德,以幫助國民擺脫封建主義的束縛,培養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

梁啟超認為封建社會的專制制度是造成國民道德缺陷和國民性衰弱的罪魁禍首,他還列數了專制制度的十大罪狀,指出正是這些罪狀使人民淪於奴隸的境地,養成了「奴性」的道德,因此他提倡「破壞主義」,主張用激烈的手段徹底地掃除封建制度及其一切附屬物。

他還指出了我國國民性的種種缺陷,認為務必要來一次徹底的改造,而爭取自由、解放思想,同封建道德徹底地決裂是達到此種目的的關鍵。梁漱溟極力歌頌自由,他說「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無往而不適用者也」,他希望每個國人要以「不自由毋寧死」的決心向幾千年的專制制度和奴隸主義宣戰。

同時,梁漱溟還號召人們發揚我國古代的尚武精神,做到自愛、自治、自立、自任、自牧,這些都是國人應該養成的新道德。他認為,國人只有擁有了這樣的自由精神和新道德,就能擺脫傳統道德的束縛,成為真正具備獨立思想和完整人格的「國民」。

(二)引入西方資產階級社會學說,同中國的傳統思想進行比較,讓國民知道當前國家病根所在,進而能「自警厲自策進」

梁啟超在「新民思想」中抱著十分開放、兼容的文化態度,他提倡「國民性改造」應該「博採西方各國民族所以自立之道,匯擇其長者而取之,以補我之所未及」。由此,梁啟超從1899年到1903年在《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兩種刊物上總共發表了八十多篇文章和專著,進行啟蒙宣傳。

他向國民廣泛地介紹了西方資產階級的各種理論和學說,竭力鼓吹民族主義、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民權等資產階級的思想與精神。梁啟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以資產階級的思想和道德精神來「葯中國之時弊」。梁漱溟通過比較中西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的差異,其中主要向國人介紹了資產階級的「國家學說」、「天賦人權論」和「三權分立學說」等三種學說。

他指出國民應該具備國家思想,培養忠於國家而不是忠於朝廷的觀念,克服幾千年來的「束身寡過主義」,養成服從群體利益的「公德」。他闡述了義務和權利對等的思想,激勵國民起來反對專制制度,捍衛自身的權利,追求自由和民主。

梁漱溟還參照西方的資產階級學說,構建了以「開民智、新民德、鼓民力」為宗旨的「新民思想」體系,該理論觸及到了社會近代化問題的核心――精神文化的近代化問題。

二、對梁啟超「新民思想」的評價

「新民思想」是歷史的產物,它的產生合乎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的邏輯。作為中國近代第一次啟蒙思潮的核心內容,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社會影響。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制約,梁啟超在論述新民思想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謬誤。

梁啟超強調教育新民,但他卻割裂了革命和教育的辯證關系,沒有將改變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及專制制度同新民相結合起來,所以他的新民教育在現實中無法實現,也沒有找到一條成就中國的新民之路。同時,它的思想局限性還表現在,其沒有將民主主義同民族主義有機結合來從更高的層面來探討新民之道。

但不能否定的是,「新民思想」這一學說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我們關於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深層思考,從該意義上說,其於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第一,准確把握新民思想,有助於我們認清歷史。中國社會的變遷沒能像西方一樣培育出一個龐大的社會中間層,比如西方的市民階層,他們代表了新的生產力。

中國歷史的大變遷、改朝換代的變故通常是通過農民起義、農民戰爭實現的,但農民起義始終不是市民的,不是新的生產力引發的革命。當西方工業化國家已誕生一個龐大的市民階層時,中國社會仍處於被剝奪者地位的是在人數上占絕對多數的農民,他們的生存狀態沿續著貧、弱、愚、散,即使有進步,主要是因為統治階級當時的讓步或妥協。

梁啟超看到了國民的「奴性」,於是開始宣傳西方的自由民主學說,倡導新民,塑造國民自由、獨立、平等、尚武之精神,雖然未能造就中國之新民,但對當時的國民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第二,准確理解新民思想有利於我國民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發展。梁啟超對新道德標準的闡述,對自治性和責任感的強調,直接影響了這個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以及民主教育建設。

民國初年,新的民主教育宗旨就受「新民思想」的影響,吸收了其中關於私德與公德的思想。為了實現民主教育,讓受教育者成為社會的主人翁、積極的現代化公民,這些有識之士都十分重視給予受教育者以公德意識、和國家意識自治能力的培養。

文化的進化和發展是連續性的,就如市場經濟作為同資本主義天然聯系的產物,可也以在社會主義的框架下獲得新的生命力一樣,新民思想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框架下,仍然可以賦予其時代價值,使其有益於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

所以,批判地繼承梁啟超的「新民思想」,對於塑造新型建設者的思想道德,對於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8. 論文一般要寫多少字

一般而言,專科畢業論文正文字數一般應在5000字以上,非211、985的學校的本科畢業論文正文字數在8000字左右(工程類需要制圖的專業則會超過這個數字),但是一些要求較高的學校或者是重點學校則要求論文字數在1萬左右或以上。總而言之,各個學校在論文字數上的規定都會有細微的差異。

碩士畢業論文字數一般是3-5萬之間,學校不一樣,專業不一樣,字數也就不一樣,一般指導老師都會給出一個大概的字數條件。

(8)歷史小論文大概多少字擴展閱讀

要求

1、在文後的參考文獻表中,各條參考文獻應按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後用阿拉伯數字連續排序。注意一定要按在文中出現的順序編號。

2、文後參考文獻表中的中文參考文獻請改為中英文對照。

3、文後期刊類、會議論文集中的參考文獻表中的英文期刊名稱、會議論文集名請寫全稱。

4、各類參考文獻請嚴格按照「二、各類參考文獻寫法」中的標點符號寫。

9. 求一篇歷史小論文,字數不少於1600,初一的! 選取以下十個題目之一.重+分!

10.女真族的歷史 女真,又名女貞、女直,中國古代生活於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現今滿族、赫哲族、鄂倫春族等的前身。公元6至7世紀稱「黑水靺鞨」,公元9世紀起始更名女真。12世紀前期完顏阿骨打建立了金朝,統治中國北方一百多年之久。直至13世紀被蒙古人所滅。17世紀初建州女真部逐漸強大,其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諸部,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至1636年,皇太極改女真族號為滿洲,女真一詞就此停止
中國古代生活於東北亞地區的中國東北古老民族(原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以及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古滿語支。女真源自中國史書中3000多年前的「肅慎」, 公元2至4世紀時期稱「挹婁」,公元5世紀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公元6至7世紀稱「黑水靺鞨」,公元9世紀起始更名女真。遼代又稱「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又以化程度區分遼南境者為熟女真,遼北境不屬編戶者為生女真。金朝時從稱「女真」,因女真一詞來自古代女真語(jusen 或 julcen ),因此在明代音譯漢字時也寫作:諸申、朱里真等。到17世紀初建州女真滿洲部逐漸強大,其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到其子皇太極時期已基本統一女真各部。1635年農歷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極頒布諭旨改女真族號為滿洲,女真一詞就此停止使用,後來滿洲人又融納了蒙古、漢、朝鮮等民族,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滿族。
女真人女真人在歷史上先後建立過金朝、東夏、扈倫、後金(清朝前身)等古代政權。亦作女真族。
「女真」在15世紀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清朝以後,「女真」的主體部份融和其他民族稱為「滿洲」,後通稱為滿族至今。一些邊遠地區的分支未融入滿洲族,今天分別形成赫哲、鄂倫春、夫尼赫、滿琿、等同屬通古斯滿語語支的新民族。
《金史·世紀》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車骨部,曰拂涅部,曰號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稱靺鞨,而七部並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無聞。」
使用,後來滿洲人又融納了蒙古族、漢族、朝鮮族等民族,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滿族。
我國經濟中心南移的探究
對中國古代史上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探究
經過一番研究,對中國古代史上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了深入的了解。
經濟重心的南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歷史現象,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
從遠古至西晉中國北方經濟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的發展水平都遠遠超過南方,雖然三國時期吳蜀對南方有所開發,但和處在中國經濟中心的魏國比起來經濟實力相差懸殊,因此這一時期經濟重心是在北方的。從西晉末開始,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同。從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國的經濟重心不可逆轉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時,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地超過了北方,成為了中國新的經濟重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呢?原因何在?
一、南方經濟的發展歷程:
(一)、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南方得到重點開發。
(二)、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南朝末年開始 趕上北方。
(三)、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無差距。
(四)、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大發展。
(五)、南宋至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突出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六)、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二、經濟重心南移的重大發展時期:
1.東晉南朝:趨向平衡。西晉滅亡以後,南方地區經歷了從東晉南朝的政權更替。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使南北經濟差距縮小、趨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2.隋唐五代:開始南移。隋唐時期,南北方經濟均獲得極大發展。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但是安史之亂以後,北方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北方經濟再次受到嚴重破壞,至唐朝後期,已經出現了「賦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現象。我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戰禍較少,相對安定。整個五代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南方日益成為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人口數量超過了北方。
3.兩宋時期:最終完成。兩宋時期,北方同樣戰亂頻繁。北宋滅亡以後,南宋政權偏安於東南一隅,使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當時太湖流域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至元朝,為解決「南糧北運」問題,還大力興辦漕運和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足以說明南方經濟的重要性。可見,南宋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的階段。明清時期,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三、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原因: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發生南移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表現在:
社會原因:北方長期戰亂,南方相對安定,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例如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比較繁榮,但後來由於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的影響,北方的社會安定受到了破壞;五代十國期間,北方幾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發一次大規模戰爭;兩宋期間。與少數民族政權對峙,戰爭更是接連不斷。
政治原因:統治者的重視。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東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開發。南方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措施;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統治者在楚州「築白水塘以溉田」;吳越興修了許多水利設施,例如著名的捍海石塘等。
技術原因:生產力高。北方大量勞動人民為了躲避戰亂而南遷,充實了南方的勞動力,並且帶去先進的工具和技術。例如從西晉末年到南朝開始,北方南遷的農民達九十萬之多,佔北方總人數的八分之一。這就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南遷的北方人民還給南方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地區從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發展到用糞來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廣。
自然條件:南方氣候較優越。宋代以前糧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麥、粟為主,這類作物適宜生長的環境是北方的溫帶大陸氣候。北宋時占城稻傳入,到南宋時成為主要農作物,明朝時產量提高、面積擴大。水稻不適宜在溫帶大陸性氣候下種植,而適宜在江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種植,這里光熱條件好,雨熱同期,水資源豐富,水利工程開發好。而北方水土流失嚴重,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環境惡化,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這種情況主要是人為的燒毀森林、濫墾荒地造成的,結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積減少。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區為主,土層深厚,易於開墾和操作。適合農業發展,而且對外貿易條件比北方優越。
四、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特徵:
(一)、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
(二)、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
(三)、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五、經濟重心南移的規律:
(一)、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
(二)、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
六、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一)、對我國交通貿易的影響。由於經濟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經濟重心南移後,南方城市一直到現在都受益匪淺。
(二)、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的轉移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遷移,而經濟中心的南移又反過來促使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三)、對人才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導致了人才教育的相應變化。
(四)、對民族關系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遷,使游牧民族和漢族有了更深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七、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現象的啟示:
經濟重心南移是當地所在的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政局的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於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我不要懸賞分

閱讀全文

與歷史小論文大概多少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