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衛的衛有什麼歷史

中衛的衛有什麼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14 12:36:40

① 姓氏由來:衛:氏由來已久

由來起源
源出一
衛(Wèi 衛)出自姬姓,來源於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後,以周國封地國名為氏。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於衛(今河南省淇縣),接管舊殷都朝歌七族的遺民,建立了衛國。到春秋戰國時,衛國被秦國兼並。衛國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衛。
衛國滅亡之後,其公族子孫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衛氏,世代相傳至今。衛氏族人大多尊奉衛康叔(姬封)為得姓始祖。
源出二
源於鮮卑族,出自十六國時期鮮卑昌黎衛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後燕錄》記載:晉朝時期,居於昌黎地區(今河南昌黎)鮮卑民族中有昌黎衛氏、渴燭渾氏部落,為鮮卑族的兩支氏族部落,北魏王朝建立後,皆隸屬於鮮卑拓拔部。
源出三
漢成帝鴻嘉年賜侍者李平姓衛氏。
源出四
源於周室姬姓,出自漢朝時期朝鮮半島衛滿朝鮮,屬於以國名為氏。衛滿朝鮮滅亡之後,有其王族後裔子孫內遷中原,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衛氏,主要分布在河南與山西交界處的焦作地區,逐漸生息繁衍,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五
源於女真族,出自明朝時期建州女真首領、建州衛官阿哈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火兒阿豆漫古論·阿哈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早在明朝中葉就漢化稱衛氏,為滿族漢姓衛氏之先。
源出六
源於滿族,出自明、清時期巴佳爾氏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巴佳爾氏,亦稱巴佳拉氏,滿語為Bajara mongu或Pajala mongu,漢義「皇帝衛士」,出自金國時期宮廷侍衛軍,成員大多為完顏氏族人。「巴佳爾」,實際上原是一種官職稱謂,相當於明、清時期的「大內侍衛」,在元朝時期演變為一批由原金廷侍衛組成的部落名稱,後成為該部落的族人姓氏。這是非常古老的老滿洲部族之一,人數甚少,有四個小分支。清朝中葉以後,巴佳爾氏大多冠漢姓為衛氏、富氏、巴氏等。
源出七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旺舒特部,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旺舒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奉命遷駐中衛(今遼寧沈陽)。明朝中葉以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ngsut Hala,在明朝時期即已冠漢姓為衛氏。
⑵.蒙古族土默特氏,以部為氏,世居中衛(今遼寧沈陽)。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mot Hala。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衛氏。
⑶.蒙古族旺古爾沁氏,世居中衛(今遼寧沈陽)。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nggurcin Hala。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王氏,其中亦有部分族人以世居地名稱為衛氏者。

② 明朝八衛是哪些

中都留守司:洪武二年(1369)置中都留守司,治中都(鳳陽府)。

鳳陽衛:倚郭。洪武二年(1369)置鳳陽衛於中都。
鳳陽中衛:洪武十一年(1378)置鳳陽中衛於中都西城西。
鳳陽右衛:洪武十一年(1378)置鳳陽右衛於中都西城西。
留守左衛:洪武十二年(1379)置留守左衛於中都西城西。
留守中衛:洪武十二年(1379)置留守中衛於中都西城西。

皇陵衛:洪武二年(1369)置皇陵衛於中都西南皇陵城。

懷遠衛:洪武四年(1371)置懷遠衛於中都。
長淮衛:洪武四年(1371)置長淮衛於中都西北長淮關。

洪塘湖千戶所:洪武十一年(1378)置洪塘湖屯田守御千戶所於臨淮縣東北洪塘湖。一衛5600人

③ 寧夏中衛在歷史上是什麼位置

中衛市 秦代屬北地郡,西漢為安定郡,北魏屬靈州鳴沙郡,北周置會州,隋置鳴沙縣和豐安縣,元設應理州,明永樂年間(1403年)置寧夏中衛,清雍正年間(1724年)改稱中衛縣(含今中衛、中寧和青銅峽部分地區),屬寧夏府,海原縣屬平涼府。1933年中衛縣分成中衛、中寧兩縣。1954年寧夏並入甘肅省,中衛屬銀川專區。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後,中衛、中寧先後劃歸銀南、吳忠市管轄。海原縣先後劃歸固原地區、固原市管轄。 2004年地級中衛市成立,中寧、海原兩縣劃歸中衛市管轄。中衛城區(原中衛縣) 考古發現的長流水舊石器文化遺址、一碗泉新石器文化遺址、大麥地新石器等文化遺跡表明,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已有3萬多年的歷史。春秋時為羌族和戎族雜居地。秦時屬北地郡;西漢屬目旬卷縣;隋唐置豐安縣、豐安軍;五代後唐置雄州,後晉改昌化軍、昌化鎮;西夏置力吉力寨;元升應理州;明永樂元年置寧夏中衛,中衛之名始此。清雍正二年裁衛置縣,改稱中衛縣,屬寧夏府。1911年中衛屬甘肅朔方道。1933年分中衛、中寧兩縣。1954年,寧夏省裁撤並入甘肅省,中衛屬銀川專區。1958年寧夏區成立,中衛隸屬之,1972年銀南行署轄制,1998年銀南地區撤地設市,中衛隸屬吳忠市轄制。2004年2月,中衛撤縣設立地級中衛市,原中衛縣轄區改稱中衛市城區,直屬中衛市管轄。 中寧縣 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設目旬卷縣。西魏時設鳴沙縣。北宋屬西夏轄。元改鳴沙縣為鳴沙州,屬寧夏府路。明、清時屬中衛縣。民國23年(1934年)1月成立中寧縣,以寧安堡為縣治。1949年9月18日,中寧縣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寧夏並入甘肅省,中寧隸屬甘肅省銀川專區。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後,歸屬自治區管轄。1972年後屬銀南地區。1998年銀南撤地設市,屬吳忠市管轄。2004年2月成立中衛市後,歸屬中衛市管轄。海原縣 早在新石器時期,境內就有先民居住生息,「菜園文化遺存」聞名區內外。春秋戰國時期為戎人游牧區,秦漢時期屬北地郡及安定郡,魏晉時期亦為少數民族居住,其時牛馬銜尾,群羊塞道,畜牧為天下饒。隋唐時期置他樓縣與蕭關縣,為最早的地方建置。宋夏金對峙時期,西夏置南牟會及行宮(亦叫離宮)。宋元符二年(1099)建西安州,為西北邊陲軍事要地。元屬開城路,元豫王建國於海原西安州。明分賜藩王為牧地。成化年間設西安、鎮戎、平虜守御千戶所。清隸平涼府鹽茶同知轄。乾隆十四年(1749)同知移駐海喇都,建廳署修廳志。同治十三年(1874)裁廳設海城縣。民國三年(1914)改稱海原縣,屬甘肅省平涼專區。1936年10月20日,中國工農紅軍西征部隊在境內建立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1949年8月11日,海原解放,屬甘肅定西地區,1950年6月屬甘肅平涼專區轄,1953年12月改屬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轄,1955年12月歸甘肅省固原回族自治州轄,1958年10月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地區,2002年至2004年2月屬固原市轄,2004年2月10日,海原縣整建制劃入新成立的中衛市管轄。

④ 衛國的歷史

衛國周朝諸侯國國君之姓姬姓衛氏,後為姬姓子南氏爵位侯爵衛嗣君時自貶為君國都1.朝歌(河南淇縣治)2. 曹(河南滑縣舊治)3. 楚丘(河南滑縣東)4. 帝丘(河南濮陽縣)5. 野王始封此國者周成王創始年前1112周成王4年始祖衛康叔封滅亡年前209年亡國之君衛君角滅亡原因秦二世廢衛君角為庶人(普通百姓)史書記載史記卷37;春秋左氏傳隱公元年 周文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鐸、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冄季載。
周公旦攝政時期,管叔、蔡叔作亂,而周公勘定內亂,命齊、魯、燕諸侯平定夷狄之人,將原本管蔡監管的殷商之民遷到衛,立康叔封為伯,治理衛國。周公旦對這個弟弟十分的照顧與愛護,親自寫了康誥、酒誥、梓材等治國的條陳文章,交給康叔封,讓他據此治理衛國之人。康誥稱「命爾侯於東土」,又雲「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可知康叔封是衛侯。周成王執政後,以康叔封為司寇。
康叔封薨,子牟立,是為康伯。可見,康,並非康叔封的謚號,不然,父子同謚,不合常理。而《世本》則說康伯名髡。宋衷說「即王孫牟也,事周康王為大夫」。自康叔封開始,衛國就是侯,但是康叔封幾代人都為方伯,監察諸侯,因此自康伯起,六代衛侯都稱伯,是為方伯之伯,而非侯伯之伯,沒有降爵,可見史記所載衛頃侯「厚賂周夷王,夷王命衛為侯」不準確。實際上,並不存在衛頃侯賄賂得侯的可能。至於衛頃侯不繼續稱伯,是因為他失德,只好降稱本來的爵位,衛侯。 史載吳延陵季子美康叔、武公之德,可見康叔封、衛武公二者都是治國之君,廣受贊譽。至於史記說衛武公殺兄而自立為君,不足信。殺兄之人,如何能稱作有德之君。
犬戎殺周幽王,衛侯和將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於是,周平王命衛為公。衛侯和即是衛武公。
武公在位五十五年,時常自省,博採眾諫,能與臣民共勉,頗有賢君之風。傳說他九十五歲作詩以警惕自己「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溫溫恭人,維德之基」。
《國語·楚語》有相關記載:「昔衛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猶箴儆於國曰:自卿以下至於師長士,苟在朝者,無謂我耄而舍我,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於是作《懿戒》,更和《賓之初筵》,以誡嗜酒之風。 衛武公死後,衛國臣民感其德治,作詩《淇澳》歌頌:「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衛國似乎不是弱國,在春秋戰國的爭霸中,衛國一直都沒有入列一等強國之中,這是為什麼呢?考究其緣起,似乎可以從州吁之亂說起。
庄公娶齊國女庄姜,無子。於是庄公娶陳國女為夫人,陳女早死,其妹戴媯也受庄公寵幸,生子完。戴媯死,庄公讓庄姜養育公子完,並立完為太子。庄公還有個寵妾,生子州吁。州吁好兵,而庄公讓他將兵。上卿石碏勸諫,說庶子將兵,必然為亂。庄公不聽,而州吁之亂因此埋下隱患。庄公薨,太子完即位,是為桓公。即位二年,桓公以州吁驕奢而趕走他。州吁與鄭國的共叔段結交,收攏衛國流亡的人,發兵攻打,弒殺了桓公。州吁自立為衛國國君,並打算出兵幫助共叔段攻打鄭國,同時還請宋、陳、蔡等國一同出兵。州吁弒君而自立,衛人不擁戴他,而上卿石碏與陳侯共謀,使大夫右宰丑進食,因殺州吁於濮。於是,迎立桓公弟晉,是為衛宣公。 獻公十三年,獻公讓師曹教宮妾鼓琴,結果師曹很盡責,甚至把學不好樂器的妾鞭笞了。可惜他不是孫武,而衛獻公也不是吳王,人家孫武殺了吳王最喜歡的妾而成為吳國大將,他卻被衛獻公鞭笞了三百下。
獻公十八年,獻公說晚上要跟卿大夫孫文子林父、甯惠子殖兩人吃飯,二者穿戴朝服,隨時候命。結果天快黑,而獻公像完全忘記了這回事,竟然去射鴻。孫、 甯二人跟著,而獻公不換下皮冠、射服,就直接跟他們說話,這簡直就是侮辱了兩位重臣。而師曹痛恨自己被鞭笞,就唱獻公私下裡的話「彼何人斯?居河之麋。無拳無勇,職為亂階」。孫林父問蘧伯玉有沒有這么一回事,蘧伯玉說不知道。於是,孫、甯發兵攻打獻公,將其趕走,立其定公弟秋為國君,是為殤公。殤公時期,甯喜與孫林父爭寵奪權,殤公讓甯喜攻孫林父。孫林父逃到晉國,尋找衛獻公,而衛獻公在齊國。齊景公率衛獻公到晉國,而晉平公誘衛殤公結盟,當場抓住他,而衛獻公順利回國,並誅殺甯喜。 滅和廢應該是兩個概念,戰國後期各大國爭霸,衛國日漸衰弱,到了最後只剩下了濮陽城這個彈丸之地了。公元前242年,秦國置東郡,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衛也就名存實亡了。但是一直到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才徹底滅亡。應該是公元前209年被秦二世給廢了的。公元前254年魏取秦陶郡時,順便把附秦的衛國也滅掉了,可能還給衛君留了個名義,比同魏國的小封君而已,衛至此時最多是「名存」罷了。秦二世廢的也就是這個名義。
諸侯國的封臣才叫「君」衛國在被魏滅之前就自貶號為君了.始皇帝連六國都滅了,要徹底消滅小小的衛國不過是舉手之勞的事情,但是終他一世,始終容許衛國的存在。不加以侵害。由此可見,第一,始皇帝是注意輿論影響的。第二,他並不是一個無目的的暴君,不輕易感情用事。咸陽學宮。始皇帝相當重視文化建設,他要他的傳之萬世的帝國不是一群文盲統治的帝國,而是文化極度繁榮的文明國家。咸陽學宮的建設,是為了比拼戰國極負盛名的齊國稷下學宮。而且在初期應該說他也給了那些博士們極大的言論自由。只是到後來實在容忍不了以淳於越為首的六國那些頑固派們的無禮攻擊,他終於下了焚書令。 焚書和坑儒不是一回事。坑儒這件事情,主要是由幾個術士引起的。術士們老虎頭上拔毛,當然沒有什麼好結果了。皇帝一氣之下活埋了大約460個儒生術士。始皇帝為了這件事情被儒生們罵了2000多年。實在是有點冤枉。這個數字事實上是非常小的。在長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殺人成千上萬的事情多不勝數。但是,這件事情最大程度上得罪了文人儒生集團,所以遺臭千年。試想一下假如殺的是農民而不是儒生,恐怕那些大儒們哪怕多寫一句話也未必願意。第三,衛國長期附秦,等於是秦的屬國,兩國關系也一直不錯,呂不韋,商鞅也都是衛國人,廢衛沒多大必要了。
盡管如此,衛國卻成為生存時間最長的諸侯國之一,立國前後共計838年,傳35君。康叔立國時,定都朝歌。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帝丘時,占卜說可以在這里立國300年,後來帝丘(衛遷於帝丘及改名濮陽)果然成了衛國的福地,衛國人在此立國達388年。隨後,衛元君十四年衛國被秦國遷到野王縣(今沁陽),又生存了幾十年。在眾多曾經聲名赫赫的諸侯國紛紛被滅國的春秋戰國時代,衛國卻奇跡般地躲過無數次災難,生存到了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到秦二世時才滅亡。很多人對此覺得難以理解。究其原因,人們認為這是因為衛國多賢才,就像「燕趙古來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樣,「衛地自古多君子」。孔子周遊列國14年,其中在衛國長達10年,也就是因為這里有很多和他性味相投的「君子」。吳王的弟弟季札曾經周遊列國,以其遠見卓識聞名天下,他在衛國得出的結論是「衛多君子,其國無患。」

⑤ 請教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的歷史沿革

中衛市-歷史沿革 秦代屬北地郡,西漢為安定郡,北魏屬靈州鳴沙郡,北周置會州,隋置鳴沙縣和豐安縣,元設應理州,明永樂年間(1403年)置寧夏中衛,清雍正年間(1724年)改稱中衛縣(含今沙坡頭區、中寧縣和青銅峽市部分地區),屬寧夏府,海原縣屬平涼府。1933年中衛縣分成中衛、中寧兩縣。1954年寧夏並入甘肅省,中衛屬銀川專區。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後,中衛、中寧先後劃歸銀南地區、吳忠市管轄,海原縣先後劃歸固原地區、固原市管轄。 中衛縣歷史悠久,境內發現有「細石器文化」遺址,4000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秦屬北地郡。漢屬安定郡朐卷縣。南北朝時屬靈州薄骨律鎮。隋屬靈武郡豐安縣。唐屬西會州鳴沙縣。宋、遼、西夏時期屬西夏應理縣。元屬寧夏應理州。明廢應理州,於建文元年(1399年)置寧夏中衛指揮使司,屬陝西都指揮使,中衛之名由此始。清雍正三年(1725年)廢衛改中衛縣,屬甘肅省寧夏府。 1933年,中衛縣一分為二,在其東部新置中寧縣。1941年,寧夏省將中衛縣香山地區劃出,設香山設治局。1945年,寧夏設置建了行政專員督察區,中衛屬第二督察專員區。不久,香山設治局撤銷,並入中衛縣;專區也撤銷,中衛縣直屬寧夏省。 1954年寧夏省撤銷並入甘肅省,中衛縣屬甘肅省銀川專區。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甘肅省銀川專區撤銷,中衛縣直屬自治區。1972年,銀南地區成立,中衛歸屬其管轄。 1933年以來中衛轄地未變更,實行區、鄉、保、甲制,全縣分為4個區,16個鄉,81保。1936年改鄉為聯保。1940年廢聯保,復為鄉。1941年撤區,實行鄉、保、甲制,全縣轄16個鄉,81保。 1949年9月中衛縣人民政府成立,實行區、鄉、村制。全縣設7個區,38個鄉,1964個村。城廂區,駐縣城,轄教育、太平、民樂、平等、東關等5個鄉;第一區,駐西夾道,轄瞳庄廟、西園、黑林、西夾道、白家橋、東園等6個鄉;第二區,駐莫家樓,轄柔遠、五里墩、施廟、鎮靖、莫家樓、磚塔、新墩等7個鄉;第三區,駐鎮羅堡,轄凱歌、九塘湖、鎮羅、鎮南、觀音寺、沙渠等6個鄉;第四區,駐宣和堡,轄趙家營、舊營寺、宣和堡、佛門堂、東獄寺等5個鄉;第五區,駐劉家灣子,轄沙灘、永康、申家灘、常樂堡、水車等5個鄉;香山區,駐上石棚,轄校尉川、上石棚、三眼井、陳家水等4個鄉。 1952年,城廂區改為第一區;原第一、二、三、四、五區分別改為第二、三、四、五、六區;撤銷香山區,將原香山區轄地分為兩個區(第七區和第八區)。第七區駐上石棚,轄校尉川、苦水沙河、上石棚、深井4個鄉;第八區駐陳家水,轄牛條溝、峽門、陳家水、小井子4個鄉。 1955年,第一至第八區依次更名為城關、沙渠橋、莫家樓、鎮羅堡、宣和堡、申家灘、上石棚、梁水園等8個區。 1956年2月,8個區建制撤銷,將原43個鄉合並為21個鄉。半年後,21個鄉調整為12個鄉(城關、西園、東園、鎮羅、柔遠、宣和、永康、常樂、三眼井、上石棚、梁家園、陳家水)。 1958年9月,設置甘塘辦事處。10月,人民公社化,原12個鄉和1個辦事處撤銷,組建為5個人民公社。由原城關、西園2鄉及甘塘辦事處組建東方紅公社,駐縣城;鎮羅、柔遠、東園3個鄉組建先聲公社,駐紅廟墩;宣和、永康(不包括三灘社)2鄉組建燈塔公社,駐宣和堡;常樂鄉和永康鄉的三灘社組建為衛星公社,駐大路街;上石棚、梁水園、三眼井、陳家水4個鄉組建香山公社,駐梁水園。 1959年4月,衛星公社更名為常樂公社。 1960年在縣城內組建城市人民公社,不久後撤銷。 1961年5月,東方紅公社析置為城關、西園2個公社;先聲公社析置為東園、柔園、鎮羅3個公社;燈塔公社析置為景庄、紅泉、三眼井、陳家水4個公社。全縣共分為12個公社。 1964年5月,設置香山區,管轄原香山公社析置的4個公社。10月,城關公社改置為城關鎮。 1965年4月,將城關鎮所轄的蔡橋、新墩、韓閘、官橋、南園等大隊析出,置為城郊公社,駐舊鼓樓南巷。 1968年10月,撤銷香山區。 1969年2月,撤銷陳家水公社,將其所轄的黃泉、石門大隊劃歸景庄公社;黃套、小井子大隊劃歸常樂公社。 1983年,所有公社全改為鄉。 1984年,自西園鄉析出鹼尖湖以西至營盤水地帶,設置甘塘鎮,駐甘塘。 1985年,在新開發的南山台灌區增置東台、西台2個鄉。 1988年,在北乾渠沙漠地開發出的灌區增置新北鄉。 1992年8月,宣和、常樂、鎮羅3個鄉改置為鎮;至此,全縣共轄城關、甘塘、宣和、常樂、鎮羅等5鎮和城郊、東園、西園、柔遠、永康、東台、西台、紅泉、景庄、三眼井、新北等11鄉。 (* 資料出處:《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 2000年,中衛縣轄6個鎮、11個鄉。總人口320474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60726 甘塘鎮 3149 鎮羅鎮 30890 宣和鎮 36059 常樂鎮 18195 迎水橋鎮 12599 城郊鄉 24436 西園鄉 19440 東園鄉 34328 柔遠鄉 28115 永康鄉 19303 新北鄉 6966 東台鄉 6064 西台鄉 8904 紅泉鄉 2292 景庄鄉 3438 三眼井鄉 5570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滿意請採納

⑥ 衛姓的歷史起源

源出一
衛(Wèi 衛)出自姬姓,來源於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後,以周國封地國名為氏。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於衛(今河南省淇縣),接管舊殷都朝歌七族的遺民,建立了衛國。到春秋戰國時,衛國被秦國兼並。衛國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衛。據《辭源》記載:衛,古國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為狄所滅。戴公野處漕邑,文公又什居楚丘。秦始皇既統一。全國獨置衛郡,為附庸。至二世元年廢;衛,姓。周文王子康叔封於衛,子孫以國為氏。漢有丞相衛綰,見《元和姓篡》。
衛國滅亡之後,其公族子孫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衛氏,世代相傳至今。衛氏族人大多尊奉衛康叔(姬封)為得姓始祖。
源出二
源於鮮卑族,出自十六國時期鮮卑昌黎衛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後燕錄》記載:晉朝時期,居於昌黎地區(今河南昌黎)鮮卑民族中有昌黎衛氏、渴燭渾氏部落,為鮮卑族的兩支氏族部落,北魏王朝建立後,皆隸屬於鮮卑拓拔部。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昌黎衛部隨之進入中原,在北魏孝文帝進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昌黎衛氏、渴燭渾氏皆漢化為單姓衛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三
漢成帝鴻嘉年賜侍者李平姓衛氏。
源出四
源於衛國公室,出自漢朝時期朝鮮半島衛滿朝鮮,屬於以國名為氏。衛滿朝鮮,亦稱衛氏朝鮮,公元前195~前108年,是漢朝初期由故燕國流亡者衛滿推翻了原朝鮮半島上的箕子朝鮮自立的一個政權,是朝鮮半島歷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獻證明的國家。在戰國時期,燕國在全盛時期勢力曾一度進入朝鮮半島,其地域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朝鮮就成了遼東郡以外的邊界國家。據史籍《史記》的記載,漢朝初期,有一個名叫衛滿的故燕國人,原來是燕王盧綰的屬下。後燕王盧綰背叛漢朝,漢高祖劉邦率軍鎮壓,盧綰亡命匈奴,衛滿亦一同前往。後衛滿帶同千餘名黨徒進入朝鮮半島地區。漢武帝之後,西漢在朝鮮半島北部的郡縣(比如漢四郡:臨屯郡、真番郡、樂浪郡、玄菟郡)設置情況有所變化。漢昭帝劉弗陵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罷去臨屯、真番二郡,並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鮮平壤,管轄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則初在夫租(今朝鮮咸興),後因受貊所侵而遷往高句麗西北(今遼寧東部新賓地區),管轄高句麗、夫余等族。漢王朝在朝鮮北部地區進行郡縣統治,客觀上大大促進了漢與朝鮮半島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助於漢朝先進文化在朝鮮漢朝郡縣地區的傳播。當時不僅有漢人官吏到朝鮮四郡去任職,更有很多富商大賈與農民前往經商、墾荒,史學家將這一時期朝鮮半島的文化稱作「樂浪文化」,其實也就是漢文化。
衛滿朝鮮滅亡之後,有其王族後裔子孫內遷中原,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衛氏,主要分布在河南與山西交界處的焦作地區,逐漸生息繁衍,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五
源於女真族,出自明朝時期建州女真首領、建州衛官阿哈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阿哈出,完顏氏族成員,是明朝時期建州女真的第一任行政長官,原為女真胡里改(火兒阿)部首領。胡里改部,源出宋朝時期的女真族英雄完顏·胡里改(烏延·胡里改),曷懶路星顯水人(今黑龍江牡丹江),公元1010~1170年,後為愛也窟(今黑龍江圖們江一帶)謀克,後授世襲河東南路婆朵火河(今山西汾陽河)謀克,其族逐漸來壯大為胡里改部。「胡里改」,就是金國東北部邊境地區的總稱,鎮所在今黑龍江省的依蘭市。北宋末期的公元十二世紀初,女真統領完顏·阿骨打統一了女真民族各部,建立了強大一時的金國政權。以後,部分女真族人遷入中原,逐漸與漢族融合。留居在東北地區的部分女真族人,在元朝時期歸合芝府水達達等路管轄,在明朝初期,被分稱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三部分。
在火兒阿豆漫古論·阿哈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早在明朝中葉就漢化稱衛氏,為滿族漢姓衛氏之先。
源出六
源於滿族,出自明、清時期巴佳爾氏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巴佳爾氏,亦稱巴佳拉氏,滿語為Bajara mongu或Pajala mongu,漢義「皇帝衛士」,出自金國時期宮廷侍衛軍,成員大多為完顏氏族人。「巴佳爾」,實際上原是一種官職稱謂,相當於明、清時期的「大內侍衛」,在元朝時期演變為一批由原金廷侍衛組成的部落名稱,後成為該部落的族人姓氏。這是非常古老的老滿洲部族之一,人數甚少,有四個小分支。
清朝中葉以後,巴佳爾氏大多冠漢姓為衛氏、富氏、巴氏等。
源出七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旺舒特部,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旺舒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奉命遷駐中衛(今遼寧沈陽)。明朝中葉以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ngsut Hala,在明朝時期即已冠漢姓為衛氏。
⑵.蒙古族土默特氏,以部為氏,世居中衛(今遼寧沈陽)。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mot Hala。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衛氏。
⑶.蒙古族旺古爾沁氏,世居中衛(今遼寧沈陽)。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nggurcin Hala。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王氏,其中亦有部分族人以世居地名稱為衛氏者。 衛康叔。據《姓纂》的考證,衛姓的開山祖是康叔。上古周文王第九子叫康叔,被封於上古商代首都朝歌,商朝已為周朝代替,原商遺民,有七族歸康叔管理,康叔於是建立衛國,即河南省淇縣,就在衛地繁衍了40餘代。後衛國遷至濮陽,至春秋戰國末年,衛國才被強秦所滅,衛並入秦,衛國公族的後代,遂約定以國名為姓,子孫都姓衛,稱為衛氏。

閱讀全文

與中衛的衛有什麼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