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歷史上的「九卿」是什麼意思
九卿指的是三公九卿制中僅次於三公的九位國家機關的重要部門負責人。
始皇帝一統天下後,在吸收周朝制度的前提下,建立的一套適應當時社會的官員機構制度,由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和九卿(奉常、廷尉、治粟內史、典客、郎中令、少府、衛尉、太僕、宗正)組成。
漢朝建立後,基本沿襲秦制,三公的位置得以延續。三公之一的丞相,是輔佐皇帝處理日常事務的百官之首。秦朝建立之初為左右丞相兩位,劉邦建漢後,僅設立一位丞相,漢十一年改稱相國。漢哀帝時期,相國改稱大司徒。
7、宗正:負責掌管皇族以及宗室事務。漢平帝時期改為宗伯。
8、治粟內史:負責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漢武帝改為大司農。
9、少府:負責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
10、執金吾:負責掌管京城內的巡察﹑禁暴﹑督奸等任務,領北軍。
《漢書》中有以下記載:
自太常至執金吾,秩皆中二千石
關於執金吾是不是九卿之一,個人認為應該是包含的,「九」在此處應該是泛指的意思而不是具體的數字。
隋朝建立後,三公九卿制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
Ⅱ 三公九卿名詞解釋
三公九卿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高級官職,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下面設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這九個部門的長官。漢朝改奉常為太常,郎中令為興祿勛,典客為大鴻臚,治粟內史大司農。
三公九卿設立始於秦朝。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更好地統治國家,開始設立三公。丞相輔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負責監察百官;太尉主持軍事。漢承秦制,也設三公。
三公: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長官,有一個秘書處十三曹,下轄九卿。
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掌握軍權,戰時聽從皇帝的命令,可憑皇帝的符節調動軍隊。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地位低於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為一萬石,御史大夫品秩為二千石。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侍御史,彈劾中央和皇宮一切事;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
九卿:
九卿是指古時中央政府的多個高級官員,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漢時期的卿,不一定是九個人,九卿言其官職完備。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
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
Ⅲ 歷史中的三公九卿是指什麼
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
漢武帝劉徹為了加強集權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權力。昭帝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職位輔政,以後享權重臣如張安世、史高、王鳳等人,都居大司馬大將軍之位。於是大司馬權越丞相之上。成帝綏和元年(前8),採納何武的建議,將御史大未改為大司空,又把大司馬、大司空的律祿提高到與丞根相等,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壽二年(前1)改丞相名為大司徒,和今文經所說的三公名稱完全一致。又將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師、太保置於三公之上,頭銜高而無實權。西漢未雖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馬權力最大,如董賢、王莽均以此職而專擅朝政。新時,沿襲了西漢三公制。
東漢初仍設三公官。公元51年,改大司馬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主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為千石之長史一人,又各置掾屬數十人。以太尉為例,下有分管諸事的西曹、東曹、戶曹、奏曹、辭曹、賊曹、金曹、倉曹等曹。三公府當時簡稱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漢光武帝劉秀推行更極端的帝王集權,不使權歸大臣,名義上仍設名位顯貴的三公官,但實權漸歸尚書台。和帝、安帝開始,外戚、宦官更更迭專權。外戚竇憲、梁冀等,都拜為大將軍,大將軍開府置官屬,位在三公上。三公不僅受制於尚書,而目還要俯首聽命於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們的黨羽和親信。按照經學家的說法,丞相輔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如果出現各種滅異,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責。東漢時,皇帝犯罪責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災,三公常被策免。所以仲長統說三公有名無實,「備員而已」。
東漢末年董卓為相國,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為丞相。兩漢時實行了兩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終止。
曹魏重新恢冥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但買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宋代以後,往往亦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但其虛銜性質不變,並漸次演化成加官、贈官。明、清同。
九卿
秦漢時掌管政務、魏晉以後逐漸不具實權的朝廷諸官。
各代「九卿」不一。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並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僅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時,九卿稱謂出現於詔書中。但《漢書》中所見的卿,有太常、光祿勛、太僕、廷尉、大行、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衛尉、執金吾、右內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幾種官。將九卿定為九種官職,則始於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為卿。即以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樂、共工、予虞為九卿,分屬於三公。
東漢和新一樣,中央政府中設有九卿的官職。《續漢書》將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定為九卿。九卿固定為九官後,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員被排斥在九卿之外。東漢末到三國,有人就試圖為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辯護。劉熙《釋名》否認漢有九卿之說,認為所置是十二卿;韋昭《辯釋名》則認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謂外卿。
魏晉以後九卿多同東漢之制,僅廷尉有時改稱大理;北魏改少府為太府。故隋唐九卿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己無行政之權。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並。明、清遂改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虛銜或加官、贈官。
秦朝的中央行政機關實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三公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輔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掌管圖書秘籍,同時監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書;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設九卿,作為中央行政機關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Ⅳ 三公九卿制度名詞解釋
三公九卿(sān gōng jiǔ qīng)據史記記載「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今吾已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試之卜數中以觀采。」三公是中國古代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
Ⅳ 三公九卿制歷史名詞解釋
秦王朝在確立皇帝尊號的同時,總結了戰國以來各國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適應封建統一國.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機構,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制決策體制是指我國秦朝統一「六國」後,實行的中央集權的決策體制。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
Ⅵ 古代朝代的「三公九卿」,究竟是什麼官職
公元前221年,秦國造百萬兵,出兵東方,滅齊,最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消滅了中原,建立了統一的大王朝。為了進一步穩定王朝的發展,以前所未有的頭腦實施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措施。比如朝廷官員的統治,就採用了三公九卿的制度,那麼什麼是三公九卿呢?
什麼是「三公九卿」,為什麼對秦朝影響這么大?
為了鞏固國家的統治,秦王嬴政在中央朝廷中設置了三個重要的職位,即宰相、秋微和古代學者。三公掌管不同的職位,有兩個宰相分左右成員,就是我經常聽到的左右宰相,負責處理全國的政治事務。我們的邱主管全國的軍事,古代的監察官管理監察事務。
以上三所公立學校聽起來像不像我們在國外學到的分權原則?我想說他們完全不一樣。秦三公本質上屬於皇帝,皇帝說了算。根本沒有分權。況且古代大夫也只是相當於宰相的助手,主管監察事務,只是一個科員,不可能監督宰相等人。所謂九清,就是掌管秦朝廷各重要部門的官員。不同朝代的官名略有不同。他們管理中央政府在財政、教育、法律等方面的事務。但有一點要知道,他們都是總理手下的下屬官員,也就是說他們的一切重大事務都要向總理匯報。這樣總理的權威就很大了,難怪說總理是一人之下一萬人之上的職位。
秦朝在中央採取了這樣的措施,極大地穩定了國家統治。它能有效地管理國家的一切事務,降低以往事務的復雜性,真正高效有序地管理國家。這項政策對古代影響深遠。此後歷代朝廷官員的設置都是以此為依據的。在此基礎上,基本框架不會改變。但據說,三公九卿是中國古代宮廷官員統治的基礎。
三公九卿有序設置朝廷官職是為了治國,但本質上只是皇帝手下的幕僚。皇帝的一個命令,他們要有人頭落地,所以別看他們的權力有多高多重。在封建王朝,他們只是普通人。正是因為這種「三公九卿」的制度,所以無論如何都不會挑戰皇帝自己的王權,所以大家都有默契地保持使用,直到清朝。雖然後來他們的名字變了,他們的核心沒有變,但是他們改了名字,重新進入了歷史的新階段,等等。
戰國以前,「王」是天子的稱號。戰國時期,諸侯紛紛加冕稱王,周王已無威望。秦始皇統一天下,覺得「王」不值錢,又相信自己在黃三德高望重,優於五帝,於是將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合二為一,稱皇帝。皇帝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
「完顏政」,又名「完顏政府」,王莽當政時改稱「宗伯」,是主管皇族和外戚事務的官員。相當於清朝的辦公室經理。
「少府」起源於周官的「太傅」,掌管山海關的稅捐,供朝廷使用,是皇帝的私邸,排行九清。沿著漢朝,只有王莽曾經被改為「公公」。相當於主管工商部門,擔任皇家采購員。
Ⅶ 三公九卿是什麼意思又是什麼工作
三公九卿是什麼意思?據史記記載「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今吾已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試之卜數中以觀采。」三公是中國古代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
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並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僅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
三公九卿的具體工作:
三公
丞相,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
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裡。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掌管圖書秘籍,同時監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書;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
九卿
九卿是指古時中央政府的多個高級官員,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漢時期的卿,不一定是九個人,九卿言其官職完備。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
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
Ⅷ 三公九卿制名詞解釋
三公九卿制決策體制是指中國秦朝統一「六國」後,實行的中央集權的決策體制。秦王朝的中央機關設有三公九卿等官職。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總管政治、軍事、監察等事務;
九卿指治粟內史(國家財政)、廷尉(司法)、典客(民族事務)、奉常(宗廟禮儀)、郎中令(皇帝侍從)、少府(皇家財政)、衛尉(宮庭警衛)、大仆(皇帝車馬)、宗正(皇家宗族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