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待西方的殖民統治85
殖民統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很多國家和地區;西方殖民統治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上的一種全;馬克思在其兩篇文章《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以及《不;基於馬克思以上的結論和認識,我認為西方的殖民統治;與自己競爭;以上就是我對西方殖民統治的一些看法,也許有些觀點;
殖民統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很多國家和地區幾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殖民和被殖民的歷史,譬如地中海沿岸地區、印度斯坦地區,就類型來說,殖民統治有先進文明對落後文明的征服和野蠻落後文明對先進但軟弱文明的征服兩種,就結果和影響來說,殖民統治既造成了舊文明的毀滅,也成就了新的文明的延續和擴展。雖然人類歷史上有著各式各樣的殖民統治,但今天當我們提到它時則更多的想到的是從十三、十四世紀開始的並已經徹底改變和顛覆了包括西方在內的全世界面貌的西方殖民統治,今天我們且不討論其對西方世界的影響,就只探討其對殖民地本身的利弊影響。
西方殖民統治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上的一種全新的、文明程度極高的、但破壞力卻是立竿見影且徹底的新型殖民統治,當西方用堅船利炮和新型火槍征服殖民地之後,他們卻不像以往的殖民者那樣愚蠢的統治勝利果實,甚至還時常被其同化,他們採用先進的物質手段破壞殖民地的經濟社會,譬如蒸汽機、電報、報刊、鐵路等,同時採用先進的政治手段重構殖民地的國家機器——當然這樣的國家機器是為殖民者服務的,如殖民地議會、總督和殖民軍隊。這些都給殖民地帶來了什麼呢?首先,顯而易見的,是國家和民族主權的喪失,民族尊嚴和地位的直線下降,其次,是對當地傳統經濟社會的徹底打擊,在東方顯得尤為突出,當殖民者進入一段時間後,其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材料的貪婪本質便暴露無遺,從而導致當地自然小農經濟的逐步並徹底的瓦解,農民生活愈加困難,大量的手工業者和城市商業者失業,市場上不久便充斥了舶來的各種便宜工業品,這些國家和地區業已存在的資本主義萌芽被他自己的更高階段所吞噬。再者,在其表面的兇殘和暴力的之後,還有著更為深遠的文化方面的影響,不僅全殖民國家和地區的文明幾乎毀於一旦,半殖民和地區也必然遭受著深重的蠶食,這種文明的蠶食其結果就是殖民地獨立之後要麼徹底地成為西方的附庸,要麼就是走向民粹主義和反西方主義,但兩者都無法走向真正的現代化。誠然,不可否認西方給殖民世界帶的各種先進的生產方式、生產工具以及自由啟蒙思想、民主政治制度,,這些都摧毀了東方專制主義賴於存在的落後的自然經濟形態,也成為了殖民地的先進分子們所賴以進行政治經濟革命的來源和基礎。總之西方在徹徹底底的破壞殖民地傳統社會的同時,也給其帶來了先進文明的曙光,而我們要分析的是西方所帶來的所有東西是利大於弊還弊大於利,關於這些我們先來看看馬克思的觀點。
馬克思在其兩篇文章《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以及《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中,系統的闡述了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內部原因以及英國殖民統治對印度社會產生的影響,馬克思的觀點歸結起來可詮釋為(1)印度的淪陷在很大程度上使其內部的混亂和文明的停滯所導致的;(2)不列顛的殖民統治對印度社會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使其自然經濟和村社制度瓦解,並使其文明趨於消亡。印度徹底成為英國的商品傾銷地和原料市場;(3)西方的殖民統治實際上成為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並在無意中承擔起在殖民地的雙重使命,既破壞和建設。(4)英國的資本主義掠奪和統治雖然在客觀上促進了印度的進步,但是資產階級文明掩蓋著的殘酷掠奪殖民地人民的本性,卻絲毫不會改變,英國資產階級既不會給印度人民帶來自由,也不會根本改變他們的社會狀況。
基於馬克思以上的結論和認識,我認為西方的殖民統治總體上還是弊大於利,雖然它所帶來的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思想在不斷地啟發著殖民地的人民爭取民族和國家獨立、進行社會革命、重建政治經濟秩序,從而實現與西方接軌的現代化,但是其在本質上是要永遠奴役殖民地人民,永遠從殖民地無償獲得超額利益,永遠使其服務於宗主國資產階級,西方從內心不希望殖民地獨立自主,更不希望看到他們走向繁榮富強的現代化並在開放世界的各個領域
與自己競爭。殖民地國家和地區只有在西方強勢攻來之時,能迅速的、積極地認識到自身文明的落後性西方的先進性,找出二者之間實實在在的差距,並在有效的時間內做出富有建設性的有力決定——無論這種決定是自上而下的還自下而上的,在穩固政權和凝聚民心之後,率先擺脫西方立足未穩的殖民侵略,然後開始全心全意的向西方學習方可布西方之後塵走向富國強兵;而若在西方來時不予重視,任其肆虐,且國內保守勢力又占據絕對的優勢,則很難擺脫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運。在這個問題上,中日兩國就分別代表了兩國不同的反映,其影響也足於改變兩國的命運而直至今天。
2. 從世界史角度看,殖民擴張活動大約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其內容有何不同怎樣看待這些殖民擴張活動
西方殖民擴張是世界近代歷史上的重要內容,這種活動貫穿於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全過程,自15世紀末至20世紀初400餘年間,西方殖民擴張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商業資本主義時期(15世紀末至18世紀晚期) ——資本原始積累時期
這一階段資本主義發展處於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對外擴張的主要目的是掠奪金銀財富,積累資本。擴張手段是「以最殘酷的暴力方式進行赤裸裸的劫掠」,具體包括搶劫財富、販賣黑奴、欺詐性貿易等。擴張的區域主要在美洲。
這一時期殖民侵略所造成的重要後果有:開辟和加強了新舊大陸之間、亞歐大陸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為後來世界市場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加速了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但它加劇了殖民地的落後,造成了極其消極的影響;對中國的影響是16世紀葡萄牙竊取澳門的居住權,17世紀荷蘭殖民者侵佔了台灣。
二、工業資本主義時期(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
工業革命的進行使資本主義殖民擴張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殖民政策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對東西方國際關系也產生了更為深刻的影響。較早進行工業革命的英法美等國進行殖民侵略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以適合本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殖民擴張的手段為發動侵略戰爭和輸出廉價的商品。
侵略的主要區域為東方的亞洲。這一時期殖民擴張的重要影響包括:亞洲各國被捲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東方從屬於西方的國際關系形成;面對殖民災難亞洲各國作出了不同的反映(亞洲革命風暴和資產階級性質的民族運動);中國經歷兩次鴉片戰爭後開始了痛苦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三、壟斷資本主義時期(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隨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帝國主義殖民擴張的動機、方式和殖民政策等較以前又有了重大變化。
從殖民擴張的目的和方式看,帝國主義的侵略體現了各國壟斷資本家的利益需要,即搶占資本輸出的場所,進行資本輸出、掀起瓜分狂潮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成為這一階段侵略的主要方式。從侵略的地區看,亞非拉廣大國家和地區都遭受了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
早期殖民
1、對殖民主義國家來說:促進了當地的資本經濟發展
2、對殖民地人民來說:
(1)殖民主義者對殖民地野蠻的屠殺、掠奪和奴役,給殖民地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和禍害,打斷了亞、非、拉美的歷史進程,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東西方的歷史進程大大拉開了距離。
(2)同時,殖民主義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了殖民地歷史的發展和進步。
3、世界市場進一步得到拓展,世界地區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
4、由於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必然引起殖民國家之間的大規模戰爭。
3. 歐洲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前的殖民歷史
15世紀中期起,歐洲對商業資本和財富的渴望走到了「擴張時代」.歐洲人正是在這個時期,通過新航路的開辟,開始向世界大規模擴張和殖民.在
其後的450年間,整個西半球和亞洲的重要部分都被置於歐洲的統治和控制之下.歐洲早期殖民擴張的確伴隨著赤裸裸的掠奪與壓迫,但若放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
上看,短暫的殖民影響,其貢獻要大於它造成的損害.
西方殖民擴張時代,實際也是西方文明擴張的過程,其方式是軍事與經濟和政治並舉,其他人類主
要文明如儒家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在與西方文化的對撞和沖突中,不得不屈就於有著強大生命力的西方文明的影響,以至在100年之後,幾乎所有的國家
或地區在相當廣度和深度上建立起了西方式的社會管理結構(包括共產制度也是西方文明的產物).殖民擴張不經意地從此大大地改變了整個世界,從而「充當了歷
史的不自覺的工具」.這實在是一種因果關系.
一
西方贏得世界絕對不是僅僅通過暴力,而是通過其思想、價值和宗教的無比優越.
1、
培育了資本主義萌芽,啟動了未開化或半開化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資本、技術,進行建設,為其提供了道路等基礎設施,殖民地的商品經濟
也得到發展,城市化步伐加快,出現了鐵路、公路、電訊、電話、醫院、學校,把原本落後的殖民地地區帶入了市場經濟領域.比較典型的例子如印度和香港.
2、西方在殖民擴張中打破了當地落後的社會結構,消除了以往歷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國的孤立閉塞狀態,發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突破.
3、
傳播了「人權、自由、平等、人道」等西方人文觀念,並前所未有地提升了人類道德價值觀,由此使得過去在一些國家流行的傳統手法統統變成了罪行.如在印度流
行數千年的夫死婦陪葬制度,在1829年被英國政府強行廢除;又如在中國流行幾個世紀的女人裹腳風氣,1912年西方促使當時的中國政府廢除了這一陋習;
還有非洲古老的文化習俗中的封閉陰道數等,也被西方殖民者加以制止.
4、築就了現代政府的雛形.一個擁有理性的成文憲法和理性制定的法律,並具
有一個受規章法律所約束的政府,只有西方文化條件下才得以出現.宗主國(尤指英國)在一些國家引進民主政體的一些因素,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行政管理,通過
選舉,實行多數黨組織的政府等,這些做法為這些國家獨立後走上憲政民主道路奠定了基礎(如印度等).
5、實施了現代文化教育.以前非西方文明國
家的教育不僅是非常落後的,也是暗昧的.宗主國在殖民地(如香港和印度等)大力推行理性的、系統的、專門化的科學教育,培養了大批近代科學和人文知識分
子,他們把近代科學知識和觀念帶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為殖民地的知識和觀念上的變革准備了條件.
其他還有,諸如對當今建築和藝術有著重大影響的西方建築、西方藝術在其他地區的廣泛傳播也得益於殖民擴張的普遍做法.所有這些都及其有力地改變了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進程.
二
不
難想像,如果沒有伴隨者殖民擴張的西方文明,人類現在將是個什麼樣子.世界上的現代性,是西方文明代表的現代性,它具有普遍意義.在西方殖民擴張之前,所
有人類其他文明都是僵化、停滯、衰微、封閉和落後的.如果不是西方靠軍事打破僵局,包括日本等非西方文明國家或地區能否主動接受更加道德的西方文明,抑或
靠自身文明迅速找到一條現代化的出路呢?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1、非洲.非洲普遍的可能還住在茅草泥屋,還處在刀耕火種、捕魚狩獵的原始蒙昧狀態;「國家」只是不同種族和更多的部落的零散和碎片化的集合體,沒有在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概念,更沒有公民意識的形成.非洲堪稱是由外力刺激而引發跳躍式步入現代化的極端例證.
在
非洲殖民前,非洲大陸大多數地區並不存在按歷史和邏輯形成的「國家」和「民族」,基本上還處於前民族國家的部族社會階段.如果沒有西方人,非洲人不可能一
下子過渡到文明社會中來.正是由於這樣的歷史,非洲人的對國家概念的不認同,導致了現代民主制度構建難以在非洲大陸上真正紮根和生長.這就釋疑了為什麼經
過外力培植的「現代性」的非洲,由於缺乏內驅力,西方人撤離後很多國家更加貧窮的主因.
2、亞洲.如印度,古老的印度可能還是分散、貧窮、落後
的村社制度,沒有一個統一的印度民族,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卻有著持續不斷的部落之間、種姓之間的沖突.英國人在征服印度全境之後,印度才開始實現統一,
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印度民族.印度的統一才是印度實現復興的首要前提.
中國,中國可能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體,天人合一、皇權至上,有
著形形色色的官崇拜習俗的國家.「中國男人可能還留著長長的辮子,中國女人還在裹腳,中國人還在使用馬車作為交通工具,中國的教育『子曰』和科舉……(趙
達功語)」.只有在西方價值觀念的主導下,中國人才認識到了自己也是「人」.它的標志是「五四運動」中開始的全方位批判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孔孟思想,宗法
制度,和等級觀念等.正是由於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反思,中國人步入現代化才有可能.
日本,日本明治維新前的日本社會情況與中國非常彷彿.只是島國文化的傳統屬性雖有其封閉性,但它卻經受不住任何外在壓力.19世紀,美國殖民船隊培里率領的「黑船艦隊」用堅船利炮敲開了幕府時代的日本大門,引起了劇烈的社會變革,讓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阿
拉伯國家.西方文化雖然在世界其他地區長驅直入,但惟有與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發生了長期不斷的沖突.個中緣由在於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教的教義的根本性沖突上.
在基督教里人是「主體」:人統治世俗社會,神統治精神社會;而伊斯蘭教里人是「客體」:世俗社會和精神社會都應由神(安拉)來統治.就此若遵循西方基督教
文明,那可就是「反客為主」了,對於穆斯林來說這是違反「神旨」的,絕對大逆不道.雖然在伊斯蘭世界殖民後發生了一些變化,轉向西方建立起來了西方式國家
結構.但作為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世界,對西方基督教文明充滿敵意,加上9世紀受辱的痛苦經歷,阿拉伯世界普遍極力排斥西方文化.「伊斯蘭教就其本身的特點而
言,其宗教信條涉及現世生活中的一切內容:政治、經濟、文化、道德規范等.這些將人們緊緊地包裹在濃重的宗教氛圍之中,每邁出一步,都要有宗教上的依據,
獲取宗教方面的允許.其結果,導致阿拉伯世界在時代發展進程中步履維艱.
(與其相反,為什麼大多以儒學為核心文化的地域先後不同程度地都接受了
西方文明?應該說,傳統儒學還沒有上升到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而進入立法、行政乃至經濟生活的宗教信條,孔子還沒有被人奉為不可玷污、侵犯的神明,儒學只
是一種人們日常遵循的倫理標志,所以對它的分割、背離、反叛,人們不至於有悖逆「神旨」那樣的強烈的「罪感」.所以以儒學為核心文化的地域,遭受了殖民的
侵害後,痛定思痛,竟而轉向西方文明.)
3、美洲.美洲其狀態甚至還不如殖民前的非洲,更加原始,他們還全都停留在人類初期食物採集階段,歐洲人的殖民使美洲在500年間便從最原始的社會跨進了現代文明社會.
三
但是,我們從歷史積極的角度來看待西方殖民史時,絕不等於不講人道不講正義.雖然西方殖民擴使得先進文明取代了落後文明,促進了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但是早期它又是以一種不人道的、野蠻的手段來進行的,因而,在肯定其正面作用的同時,絕不意味放棄對它道義上的譴責和批判
4. 西方人如何看待殖民行為
一)落後國家在殖民統治下不可能完成向近代社會的轉變.殖民地半殖民地必須掙脫殖民統治才能正常發展.(二)經濟技術落後的國家有可能通過持久抵抗戰勝先進的侵略者.(三)反抗侵略的斗爭即使失敗了,也能使侵略者的野心受到某種程度的遏制.不反抗
5. 如何評價西方國家的早期殖民掠奪請用史料實證來論證你的觀點
英國殖民擴張,從16世紀開始,到20初期到達頂峰,整整持續了四個世紀。在這四個世紀里,英國不斷汲取殖民地的財富,綜合國力逐漸增強,最終成為了日不落帝國。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英國殖民擴張的影響有哪些。
英國殖民擴張的影響
改變了近代世界的進程,原本毫無關聯的區域,在殖民擴張的影響下,逐漸連在了一起。使得世界地區間的聯系日益密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的擴大,甚至出現了全球性的經濟關系。
當然這是對整個世界來說的。對殖民國家來說,殖民擴張使他們從殖民地獲得了大量的財富。還為西歐提供了廣泛的海外市場,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的那些商人們,獲取了高額利潤,為他們進階仕途提供了條件。由於資本的原始積累,在英國出現了資產階級新貴族。這些貴族,依靠手中的經濟資源,逐漸控制的議會,為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政治基礎。
對那些殖民地而已,西歐殖民擴張,給他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殖民地國家,不僅要為資本主義國家提供廉價的原料,也要接受商品傾銷帶來的後果。殘忍的掠奪,造成了亞非拉地區的長期落後。東方和西方之間的差距也越拉越大。不過有一點也是要值得肯定的。亞非拉地區,在工業革命的沖擊下,原有的生產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文化觀念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日本原來也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但是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沖擊,在西方資本的入侵下,接受了資本主義文化的改造,最終成為了亞洲第一流的強國。這也是殖民擴張帶來的機遇。
但是日本僅僅只是一個特例,更多的亞非拉國家,在殖民擴張中,失去了主權和領土,成為了任人宰割的對象。
英國的殖民擴張是怎麼樣進行的
英國殖民擴張,從16世紀開始,到20初期到達頂峰,整整持續了四個世紀。在這四個世紀里,英國不斷汲取殖民地的財富,綜合國力逐漸增強,最終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英國的殖民擴張,主要分成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就是16世紀到十八世紀的海外殖民時期。這一個時期,主要目的是為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擴張的對象是北美大陸和澳洲大陸。1733年,英國首先在北美大陸上建立了13個殖民地。1689年到1763年,英國和法國之間開展了四次爭奪殖民地的戰爭,史稱百年英法戰爭。在這四次戰役中,每一次都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終。英國的殖民地數量也大大增加。在七年戰爭以後,英國取得了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領土,還將多巴哥、多米尼加、格瑞那達地區納入自己的殖民體系。
英國殖民擴張的第二個階段,在18世紀到19世紀中後期。這個階段,是英國爭奪歐亞大陸的階段。工業革命之後,英國就開始向歐亞大陸掠奪工業原料場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印度半島成為了英國主要的殖民重點。同時,在非洲地區,英國也加緊了殖民控制。這一階段,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間。
英國殖民擴張的第三階段,是爭奪非洲殖民地,在這一階段里,英國在非洲大肆殺戮,給非洲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到了20世紀初,世界領土基本被瓜分完畢,其中英國所佔份額最大。英國憑借這三次殖民擴張,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葡萄牙殖民擴張是怎麼樣的
葡萄牙殖民擴張活動,開啟了歐洲對外侵略的大門。西方的近代史發展,也從葡萄牙的殖民擴張開始。
1415年,葡萄牙人就開始佔領了摩洛哥的休達地區。之後,葡萄牙的探險隊一直向南探航,希望能夠開辟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因為此時原本通往東方的絲綢之路,已經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堵塞。中西方經濟交流完全處於癱瘓狀態。為了獲得東方更多的瓷器和絲綢,西方不得不開辟一條新航路。
1487年,葡萄牙的迪亞士,開始沿著非洲西海岸南行,他率領船隊,到達了非洲的最南端,並將最南端的那塊非洲土地,命名為好望角。這是葡萄牙人探索新航路的一次重大突破。
到了1497年,葡萄牙的探險家達·伽馬率領一支規模較大的船隊,繞過好望角,抵達了印度的卡里庫特。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繞過好望角,葡萄牙人開辟了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開始了殖民擴張。它將擴張的重點放在亞洲和非洲地區。1500年,葡萄牙殖民者將巴西納入了他的殖民體系。1557年,中國的澳門被葡萄牙佔領。
但是葡萄牙殖民擴張,並沒有給葡萄牙帶來強大的國力。雖然掠奪了大量的財富,但是葡萄牙貴族將掠奪來的黃金都購買了英法奢侈品,導致資金流入了其他國家。沉醉在奢侈品夢鄉的葡萄牙,最終喪失了殖民強國的地位。
6. 近代歐洲對非洲的殖民統治歷史
第一階段,16世紀到19世紀中期,這是歐洲殖民者對非洲大陸的初步蠶食階段,先有西班牙對西北非沿岸,葡萄牙對南部非洲大陸兩側以及馬達加斯加島的侵佔,後有英國和法國對幾內亞灣黃金海岸,以及北非沿岸,埃及的佔領。但是都沒有深入非洲腹地,70%到90%基本上還屬於非洲國家統治。
第二階段,19世紀中後期到二戰結束,這是歐洲殖民者對非洲大陸入侵的高潮和巔峰期,1884年的柏林會議,標志著非洲大陸完全從屬於歐洲,是歐洲殖民主義最巔峰的象徵,除了西班牙
葡萄牙
英法之外,比利時,義大利
德國也都參與瓜分非洲大陸的狂潮中,柏林會議確立了這些國家的非洲領地的正式佔領。到了20世紀初,只有衣索比亞
賴比瑞亞處於獨立狀態。
90%以上的領土被佔領。
第三階段,二戰後至1990年,二戰後,非洲的殖民地開始逐步瓦解,首先德國義大利的殖民地脫離控制,而後由於英法受到嚴重削弱,在60年代到70年代,絕大部分的非洲國家已經脫離歐洲國家的控製成立了獨立的政權,到1990年葡萄牙在非洲最後一塊殖民地--西南非洲的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歐洲在非洲殖民統治的歷史徹底終結。
7. 近代西方殖民主義的本質和特徵是什麼
殖民主義(colonialism),指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採取軍事、政治和經濟手段,佔領、奴役和剝削弱小國家、民族和落後地區,將其變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西方強國壓迫、奴役和剝削『落後』國家,把它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種侵略政策。其表現形式隨著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時期,殖民主義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大都採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裝佔領、海外移民、海盜式的掠奪、欺詐性的貿易、血腥的奴隸買賣等。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主要通過「自由貿易」形式,把不發達國家、民族和地區變成自己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投資場所,以及廉價勞動力和雇傭兵的來源地。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時期,殖民主義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帝國主義時期,除了採取上述各種手段外,資本輸出成為剝削這些國家、民族和地區的主要形式。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上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獨立運動高漲,大批亞洲、非洲國家獲得獨立,摧毀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奉行殖民主義政策的國家轉而採用間接的、比較隱蔽的、更具有欺騙性的形式,來維護和謀求殖民利益。
在政治上,一方面允許和承認殖民地、半殖民地獨立,另一方面通過培養或扶植代理人來實行控制;經濟上以提供「援助」的形式,通過附加苛刻條件的貸款、不平等貿易、組織跨國公司等手段,控制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對這些國家實行掠奪;軍事上以提供軍事「援助」的形式,在這些國家建立軍事基地、駐扎軍隊、派遣軍事顧問、幫助訓練軍隊等,實行變相的軍事佔領。為了實現其戰略目的,它們甚至策動政變、挑起內戰、扶植傀儡政權。這些被統稱為新殖民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