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描述民族演化的歷史長河

如何描述民族演化的歷史長河

發布時間:2022-07-15 00:27:49

① 中華名族的歷史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紀,是中國文明初起的時代,有三皇五帝之說。三皇的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女媧,伏羲,神農。 三皇同姓,風,都陳。是上古文明初始的三個時期,綿延數十世,女媧造人,是中華文明起源,在上古的一天,那一天是甲子年甲子日,冬至,日月同出五星連珠,女媧在這一天,在渦河流域創造了最初的文明曙光,人民向著大地的四處擴展,這個地方就是陳,許多世代後,伏羲氏出,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致嫁娶,以麗皮為禮,創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而已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就約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確實應該是中華文化最早的代表。神農氏繼伏羲後為天下共主,傳說他是農耕和醫葯的發明者,又創造了五弦琴,開始蠟祭和市場。看來,至他開始,中華民族開始進入農耕社會。
隨著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中華」逐漸發展為多民族含義。因此,中華民族包括定居於中國領土內的所有中國民族,即包括當代的和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而現在已經消失的民族。中華民族不是社會學人類學的民族,僅僅政治上是一個勤勞勇敢和富有創造精神的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以其繁榮的經濟、燦爛的文化藝術和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蜚聲於全世界,對於人類社會的進步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貢獻, 是中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祖先從很早的古代起就已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從元謀人、藍田人到北京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最早祖先的演化過程。大量的考古文化遺存還說明了中華民族起源的多元性。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北方、中原、南方三種不同的系統特徵。在華夏、夷、三苗等族開發黃河流域、東部沿海一帶和長江流域的同時或稍後,氐、羌、戎諸族開發西北和西部地區,濮、越等族開發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狄、匈奴等族開發北部草原地區,肅慎、東胡等族開發東北地區。隨著這些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及其與中原地區聯系的加強,為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了從西周到戰國800 年的諸侯割據,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此後的兩千多年來,統一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漢族因在中華民族中人口最多,所以他們所建立的中央王朝也最多。這些王朝都得到少數民族的支持。匈奴、鮮卑、吐蕃、回鶻、契丹、女真、蒙古、滿等民族,也在部分地區以至全國范圍內建立過政權,各民族都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和富有創造精神的偉大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以其燦爛的文化和繁榮的經濟著稱於世。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以及舉世名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和火葯的應用。產生過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在歷史上,各民族之間雖然曾經互相侵擾和攻伐,出現過民族壓迫和剝削,但始終存在著逐步接近、互相依存、友好合作、共同前進的關系,並成為中國民族關系中的主流。中華民族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為反抗階級壓迫、民族壓迫和外國侵略,各民族人民都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勞動人民的共同利益,促使各民族的勞動者聯合反抗階級壓迫。如東漢的漢羌人民起義,清代太平天國起義和貴州張秀眉領導的苗族、布依族、侗族起義等,都是多民族參加的斗爭。至近代,中華民族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反殖、反帝的共同目標和尋求民族解放的共同命運進一步把各民族緊密地團結成一個堅強整體,各少數民族和漢族一起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持續斗爭。在東北和西北地區,抗擊了沙俄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西南和中東南地區,進行了反對英、法、日、美等帝國主義的斗爭,挫敗了列強妄圖瓜分中國的陰謀。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制。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並沒有變。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各族人民反抗剝削壓迫和外國侵略的斗爭進入到一個嶄新階段,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見十年內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四個時期,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廢除了民族壓迫制度,實現了民族平等團結。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各族人民先後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撥亂反正,各民族之間以平等、團結、互助為內容的新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得到發展
資料介紹
可以說,截至目前為止,國內外所有的工具書對"中華民族"一詞的解釋都不確切。 大陸新版《辭海》釋曰:「我國各民族的總稱。」 台灣三民書局版《大辭典》釋曰:「族名,指組成中國各民族的集合體。」 但如此解釋,顯然不妥。因為, 一、民族與國家本來是不同性質的兩種群體,不應混為一談。二、按照以上的解釋,"中華民族"既然是中國境內各民族的總稱,那就可以說中華民族=中國人,也就是把幾千萬海外華人掃除在外。 錯誤的產生,絕非無因。我們過去對民族與國家的區別一向不太重視,混淆不清,由來已久。「民族」之說,產生於近代,歷史上則常以「國家」代替「民族」。過去所說的愛國思想,實指民族意識;所說的愛國志士,實指民族英雄。在辛亥革命時期,既有「中華民族」的提法,又有「中華國族」的提法,或竟直稱為「國族」。這就真正把「民族」與「國家」混為一談了。對日抗戰期間,「國家至上」與「民族至上」並提,只見其同,未見其異。"國歌"中也只提「中華民族」而未提「國家」。在進行宣傳教育之時,分不清民族與國家,尚無大礙;但是科學的研究歷史之時,卻不容許存在這種混淆。我們在探討什麼是「民族」,什麼是「中華民族」的時候,一定要擺脫「國家」這個概念的糾纏,純粹從民族角度上去探討問題。一定不要忘記「民族」是自然形成的,而「國家」、「政權」是人為的這種根本區別。

② 感嘆歷史長河的句子有哪些

1、感悟生命不由從連綿上浮起,從一脈一絡中滲出,隱於細微。生命的長河倒映出紅花綠葉飄零積雪,變遷就著畔邊絲絲色澤漸漸地前行,直至盪出星星點點漣漪,吞沒視線。大江東去,璀璨的生命鐫刻著歷史的痕跡,激盪著顆顆璀璨的珍珠。

2、大海接受著種種打擊,接納了無數的風風雨雨,經歷了多少的歷史的變遷,卻沒有留下任何歷史的痕跡,沒有留下一個人的腳印,她世世代代不變,年年月月依舊,保持著自己的模樣,堅持著自己的原則,用浩瀚的胸堂接受世間的千變萬化、萬事萬物,用一樣的眼光看著世間冷暖,用一樣的腳步走過春夏秋冬。

3、一片土地的滄桑變遷可以是一部歷史,一個民族的盛衰興亡可以是一部歷史,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可以是一部歷史,一個人的酸甜苦辣可以是一部歷史。歷史可以很長很長,生命的旅途有多麼漫長它就有多麼漫長,人類的年齡有多麼古老它就有多麼古老;歷史可以很大很大,世界有多麼遼闊它就有多麼遼闊,宇宙有多麼浩瀚它就有多麼浩瀚。過去的一切,都是歷史。



4、歷代以來,華盛頓的名聲一直有所變遷,當時對華盛頓各種不同描寫中,有個特色卻似是大家一致公認,常常被人提起。他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尊嚴氣概,極為優雅的風度。

5、我中華泱泱大國,有著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及文化遺產,而其中中華武術更是博大精深,它可是由我們中華兒女、炎黃子孫們用智慧和汗水凝聚而成的一座萬里長城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歲月的流逝,讓做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漸漸遺忘了這項了不起的文化遺產,而又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外的武術流派便漸漸的侵佔了現代青少年的心。

6、山,以岩石為骨,以土壤為肉,以草木或積雪為帽,因其涵養水源,孕育江河,生養草木,包容生命,所以稱之為博大;因其能俯瞰大地,洞察生命的真諦,歷史的變遷,所以稱之為巍峨。因其不為霜雪增其高,不為雨水損其容,所以稱之為永恆。

③ 聯系歷史和現實論述中華民族的歷史演變和現狀

約公元前5世紀原帶華夏部落逐步進入封建社會有文字記載歷史有三千年之久現今確認華文明發祥地黃河流域東部公元前2世紀左右國已經成統多民族集權帝制國家並擁有豐富文化典籍公元1世紀左右時國已經成當時世界上發達國家之歷史上國有著幾段輝煌時期包括漢朝、隋唐、明朝國公元13世紀達頂峰成當時世界上繁榮文化及貿易心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及鍾表首眾多發明對世界歷史與科技發展有重要貢獻並擁有發達農業及手工業

④ 我們的名族歷史請簡略又能概括出主要。。。。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紀,是中國文明初起的時代,有三皇五帝之說。三皇的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伏羲,女媧,神農。傳說伏羲氏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致嫁娶,以麗皮為禮,創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而已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就約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確實應該是中華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媧是在伏羲氏以後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樂的開始,傳說她練石以補天,聚蘆灰以止滔水。神農氏(炎帝)繼女媧後為天下共主,傳說他是農耕和醫葯的發明者,又創造了五弦琴,開始蠟祭和市場。看來,至他開始,中華民族開始進入農耕社會。『五帝』乃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史記.五帝本紀》
隨著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中華」逐漸發展為多民族含義。因此,中華民族包括定居於中國領土內的所有中國民族,即包括當代的和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而現在已經消失的民族。中華民族不是社會學人類學的民族,僅僅政治上是一個勤勞勇敢和富有創造精神的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以其繁榮的經濟、燦爛的文化藝術和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蜚聲於全世界,對於人類社會的進步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貢獻, 是中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祖先從很早的古代起就已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從元謀人、藍田人到北京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最早祖先的演化過程。大量的考古文化遺存還說明了中華民族起源的多元性。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北方、中原、南方三種不同的系統特徵。在華夏、夷、三苗等族開發黃河流域、東部沿海一帶和長江流域的同時或稍後,氐、羌、戎諸族開發西北和西部地區,濮、越等族開發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狄、匈奴等族開發北部草原地區,肅慎、東胡等族開發東北地區。隨著這些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及其與中原地區聯系的加強,為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了從西周到戰國800 年的諸侯割據,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此後的兩千多年來,統一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漢族因在中華民族中人口最多,所以他們所建立的中央王朝也最多。這些王朝都得到少數民族的支持。匈奴、鮮卑、吐蕃、回鶻、契丹、女真、蒙古、滿等民族,也在部分地區以至全國范圍內建立過政權,各民族都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⑤ 中國歷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演變/變遷歷史!!!

基本上都是從大興安嶺森林地區出來的,往西北的跑西伯利亞地區生活,往西南的跑到蒙古高原放牧。然後一直往南侵略,從公元前21世紀的炎黃戰蚩尤到公元20世紀的蔣介石遠逃台灣。5000年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入主中原。北方民族一直往南遷徙,南方民族被迫在往更南的地方遷徙。一直遷徙到「天涯海角」,最後沒辦法一直向南移民到東南亞國家。蒙古人把四大發明傳到了西方,西方的大航海時代來臨,西方人再把其他地方變成殖民地,然後華僑流散到世界各地。鄭和下西洋時期曾經把一夥犯錯誤的人仍在了非洲自生自滅,成為了一個土著部落,總被其他土著欺負,現在好像都死完了絕種了。大概過程通俗的講就是這樣的。

⑥ 有沒有人講一下現今世界主要民族的歷史演化

啊,這個問題我希望你具體點說是那些民族,我現在在這里舉個例子你看可以不?
俄羅斯人:俄羅斯民族是個年輕的民族,最早的祖先是東斯拉夫人【也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民族的祖先】他的民族形成大概要追溯到十四十五世紀才正式形成,在那之前,由於基輔羅斯的建立,早期的羅斯民族形成,俄羅斯的名字由此而來。到了金帳汗國時期俄羅斯人又和蒙古人混血,到莫斯科公國建立之後俄國開始形成。經過一系列探索學習直到彼得大帝改革之後,俄羅斯民族在世界擁有了一席之地成為了強國。

⑦ 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歷史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此內容為中國11.3億人口時的統計

⑧ 形容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的句子

1、祖國,山清水秀。祖國,歷史悠久。祖國九死一生。祖國這條巨龍仍在騰躍,在翻飛,在盤旋,在升華。我愛我的祖國。

2、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美麗富饒,蘊藏豐富;我們的祖國文化燦爛,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祖國位居其中。

3. 我們的祖國像一條巨龍,屹立在世界東方,她正日益強大、蒸蒸日上,我為她驕傲、為她自豪!

4. 我們的祖國,她依然用堅毅剛強、慷慨無私的母親般的寬廣胸懷,哺育、呵護著自己的兒女,使炎黃子孫繁衍不息,興旺發達。

5. 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經過大自然千百萬年的雕琢,構成了一幅景色旖旎、絢麗多彩的畫卷。黃河,世世代代流淌著母親的乳汁;長江,歲歲年年奔涌著智慧的巨浪。昂首屹立於世界之巔的珠穆瑪峰,不正是中華民族頂天立地的氣勢和堅忍不拔的象徵嗎

6. 我們的祖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裡,有大批的英雄豪傑,正是他們用自己的鮮血與淚水,才為我們創造了這樣好的生活條件,我們的祖國才如此的富強,因此,我們要時刻對自己說:「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為祖國而驕傲!」

7. 她孕育了悠久的五千年歷史文化,孕育了數以千計的炎黃子孫。我們敬仰她,愛她,她是一副壯麗的風景畫,她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她就是我們共同的母親——中國!祖國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才能變成現在我們幸福的家園。

8. 國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歷朝歷代,許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國事為己任,前仆後繼,臨難不屈,保衛祖國,關懷民生,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衰。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9. 我的祖國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還有許多名勝古跡;如:北京的萬里長城。。頤和園。圓明園。故宮。等等,而秦兵馬俑,更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秦兵馬俑位於我國西安,它舉世無雙,是享譽世界歷史文物。

10.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正是由於對祖國的深切熱愛,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

11. 但祖國,造就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偉大性格,孕育了無數忠貞愛國的英雄豪傑,古往今來,他們為了中華民族和崛起和強盛,浴血奮斗,前仆後繼,鑄造了祖國的堅脊樑。

⑨ 中華民族的概念及其形成歷史,古代中國如何演變

中華民族是一個政治概念及國族概念,最早由梁啟超提出,成為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及建立國族的重要概念.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梁啟超、孫中山等先賢的話語中,漸漸出現了「中華民族」的概念,經由最初的強調滿漢之辨和排滿,到梁啟超的主張「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再到孫中山的「五族共和———將漢族改為中華民族」,終於使「中華民族」的概念成為我國56個民族所組成的共同體的代稱.
但是,這一概念真正深入人心還要到抗日戰爭勝利的時候才最後完成(有學者指出這是因為三點原因導致:
1、大規模抗戰使大多數中國人有了共同的歷史命運與集體記憶;
2、國共聯合與全民族的統一戰線使中華民族主義深入人心;
3、戰爭造成的人員遷徙打破了原來的地域隔絕).抗戰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祖國,標志著中華民族經歷了半個世紀的艱苦奮斗,終於完成了由衰到興的歷史性轉折.
中華民族的概念從提出到不斷的引申和發展,在現在文辭用語中已不再是單一的中國各民族的代稱,而是一個與中國的國家、民族、地域、歷史緊密相連的整體的代稱.比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提到的「中華民族」就是這個概念,而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的「中華民族」也是這樣一個概念.從愛國主義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一辭已成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徵.從感性意義上來講,應該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等詞語的引申和發展,具有廣泛的涵蓋意義.同時,現代概念上的中華民族,也是廣義上的中國的一個代稱.

⑩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少個民族它們是如何演變的現在共有多少個民族

官方承認的有56個民族。

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等民族。

在中國,由於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相對漢族人口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東北等地區。

(10)如何描述民族演化的歷史長河擴展閱讀

中國共有多少個民族,並不是一個不能變化的僵硬數字。近年來,隨著海峽兩岸經濟交往的增加,兩岸學術交流也日益頻繁,大陸人文學者對台灣省內少數民族的概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學者們理應拿出做學問的勇氣,理直氣壯地提出自己的觀點。

既然島內各少數民族不認同「高山族」這一稱謂,又已有了自己滿意的族稱,我們就應尊重少數民族的自主選擇,實事求是地處理這一民族問題。何況尊重少數民族也歷來是我們的基本民族政策。

參考資料

56個民族_網路

閱讀全文

與如何描述民族演化的歷史長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