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秦始皇在小的時候,為何會被人抓去做人質呢
秦始皇嬴政小的時候就是人質,不過倒並不是被抓去的,而是他一出生就在趙國,他的父親嬴異人實際上才算是真正的質子,也就是相當於作為雙方不再互相開戰的籌碼。秦始皇出生在那裡,是質子之子,也是人質,在兩國發生戰事,且嬴異人被救回秦國的情況下,秦始皇仍然繼續做了6年的人質,這其中的故事就得分幾個方面來說一說了。
綜上所述,秦始皇並非小時候就被抓去做人質,而是一出生就已經成為質子之子。成為人質非他所願,恰好在這個時候,一位精明到可怕的商人——呂不韋的出現,改變了嬴政的命運,也改變了歷史。
⑵ 歷史上互換人質常有發生,作為人質會有什麼待遇
在我國歷史上有一類很特殊的人,他們身份尊貴,卻像囚徒一般,他們也許是最重要的人,不過也似乎是最不重要的人,他們就是人質。
作為我國古代最古老而有效的保證忠誠的手段之一,人質的起源上述可以追尋到左傳記錄的公元前720年,鄭周互換人質,當然這也是周王室開始逐漸崩盤的代表事件之一。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被互換的人質究竟都會被如何對待呢?
其實人質真的能控制那些野心家嗎?在我看來這可未必,唐玄宗確實把安祿山的兒子作為人質,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也曾經作為人質,但是並沒有什麼用,實際上,人質最大的作用也許讓皇帝相信一件事——我有把柄在你的手裡,我不會反的。
⑶ 燕洵為什麼要做質子 歷史上的質子是什麼意思
燕洵做質子,可能是因為他的父親作為當時國家鎮守一方的官吏,手下有城池有兵將,為了向朝廷表明效忠之心,絕無背叛之意,消除皇帝和大臣們的疑心和猜忌,而主動這么做,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京城作為人質。
歷史上的質子實際上就是人質的意思,相當於把人當成了抵押品。
⑷ 人質是什麼意思
人質,即是被俘虜者擄走的人。是指一方拘留的對方的人,用來迫使對方履行諾言或接受某些條件。這詞最早的用意是指在戰爭里,某一方將敵人的人捉走,然後向敵方提出條件,以方便威脅對方。
但到了近代,人質一詞意即被犯罪者綁架,接著強求人質的親屬,僱主或甚至該政府做出某些事情,或控制其舉動,尤其是在威脅的態度下進行。在特別的情況下,例如綁架者提出的限期已到(透過發出最後通牒來通知),而對方沒有回應或拒絕其要求,綁架者將會於身體上殘害人質。
(4)歷史上做人質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人質分類:
1、古代國家為了表示履行盟約,互派近親去對方國家做人質,如:《左傳》中的「周鄭交質」。
2、古代兩國交戰求和時,失敗一方為了表示臣服,保證守信,把近親派去對方做人質。如漢朝的和親制度。
3、近代戰爭中,暫時勝利者在佔領區利用人質保護自己,如:「普法戰爭」普軍大量拘留法國人質,迫使當地人民放棄反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日法西斯更大量逮捕和槍殺人質。
4、擄人勒贖,即利用人質以其達到目的,這些年來國際恐怖主義份子,常以劫持飛機,沖入人住宅等方法獲取人質,作為威脅當局解決問題的手段。
⑸ 秦國時代人質是什麼意思
秦國時代人質是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多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貴族的人。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子楚、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戰國燕太子丹都曾經做過質子。
秦始皇,名政。他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劃時代的人物。 他的父親異人是秦國的王孫,異人雖然生在帝王之家,但從小就被派往和秦國敵對的趙國,當了一名「質子」。 而始皇帝趙政就是在父親做質子這段期間出生在趙國的,出生後在趙國過了9年孤獨的生活。
而燕國的太子丹則是因為在戰國末期,燕國為了討好秦國,而將太子丹送往秦國當質子。但太子丹不滿在秦國受到的待遇,逃回了自己的國家。後在秦國攻打燕國之時,派荊軻刺秦王,失敗後不久,即被燕王殺害。
⑹ 在古代當人質為什麼還對身份地位有一定要求
(毛利元就長子毛利隆元,在大內家做過一段時間人質)
除此之外,明智光秀的母親、毛利元就的長子毛利隆元、北條氏康的兒子北條三郎都曾經作為人質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蹤跡。
人質作為一項獨特的外交制度在歷史上留下了許多記錄,盡管帝王們固執的認為通過人質能夠對其他國家或官員進行掌控,但這種片面而一廂情願的想法沒少被打臉,只要誘惑足夠大,就算是親生骨血,身生父母被拋棄的例子並不少,不過一直到清朝甚至是民國,人質制度還非常吃香,統治者們始終願意相信只要有人質在手就能夠讓對方投鼠忌器,所以一直到現代社會,這項古老而無用的制度才真正煙消雲散。
⑺ 古代輸送人質是怎麼回事人質又會被怎樣對待呢
輸送人質的目的是為了威懾自己想要威懾的人,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行為在國內也好,國外也罷,都會出現。在國內主要是出現在皇帝與藩王之間,而國外則是出現在皇室與皇室之間(分單方人質和雙方人質)。皇帝為了能夠鎮住藩王,他通常會選擇藩王的嫡長子或者他最疼愛的孩子作為自己兒女的玩伴,明面上是彰顯皇恩,實際上是為了鎮住藩王,而外國之間則是選擇皇子甚至太子作為人質。
外國的單方人質過得可能就不是很好了,畢竟他在一個強國,而他僅僅只是一個弱國的人質,還不是軟柿子任人捏。比如明朝的一個皇帝,被人抓去做了人質,他在那邊過著被人欺負的生活,還差點被部落的人殺掉,要不是因為有一個公主護著他,愛他,他能不能夠活著回明朝都不一定。因此,這種人質就真的過得非常的慘,畢竟自己沒有強有力的靠山。
⑻ 春秋時期互換太子做人質說明什麼
說明諸侯國之間的關系很脆弱,沒有保證。
所謂質子制度,在上古時代是沒有的。最早的人質出現於公元前720年的周鄭交質,開創了人質外交的先例。春秋初年,鄭伯為周平王卿士,周平王欲委權於虢公,鄭伯怨王,因此周鄭交質,質子之事,大概由此發端。終春秋242年之間,交質事件只有六次,並且都在齊桓公、晉文公之後。所以馬非百先生說:「蓋在霸主盛世,王綱雖解,信義尤存,霸者以信義相號召,故不以威力脅人。」
到了風雲四起、諸侯爭霸的戰國時代,「質子」事件成為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 在《史記•六國年表》中經常可以看到「某太子質於某國」、「某國使太子為質」、「太子從某國歸」等類似的字句。從這一時期頻繁的「質子」事件大體可窺見當時的社會環境。
一般來講,人質均為國君之子,故稱為「質子」,而且以嫡子即所謂「世子」居多,因為他們是未來的國君,保值系數最高。人質既然是一種外交手段,自然也是一種國際行為,但是以單質式為多,春秋時期交質式只有兩例。《左傳》評論此事說:「信不由衷,質無益也」。認為不守信義,人質有什麼用呢?可見人質是在互不信任的情況下為了取信於對方而採取的最後一種外交手段。到了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斗爭更為尖銳復雜,質子的性質也與春秋時代不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左傳》敘述春秋歷史,提到質子事件13例之多,成為事實著11例。而戰國254年間,七大國之間交質則有24起,其頻率為春秋的兩倍,說明它在外交上的作用大增。
二、在這24起人質中,列國人質入秦著8起(春秋只有晉公子圉質秦一例),而秦出質於列國者七例,合計占總數大半。足見秦此時已成為國際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列國出質於秦,多為求和求援,在外交上處於守勢。而秦之出質,完全為了達到「遠交近攻」的戰略目的,在外交上處於攻勢。
四、人質身份雖與春秋無異,但已大大貶值,形同俘虜,很少受到應有禮遇。因此潛逃回國者(春秋僅公子圉一例),時有所聞,進一步惡化兩國關系。有事由於國內政權易手,質子身份驟降,「報空質」之國對之更為冷落。
戰國時期的人質最有名的,除楚懷王(前328-前299)質秦致死外,要算秦公孫異人質趙,富商巨賈呂不韋認為這個「空質」「奇貨可居」,設法將他弄回國,讓他的兒子繼位為秦始皇。秦始皇,名政。他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劃時代的人物。他的父親異人是秦國的王孫,異人雖然生在帝王之家,但從小就被派往和秦國敵對的趙國,當了一名「質子」。而始皇帝趙政{嬴政,秦,嬴姓。}就是在父親做質子這段期間出生在趙國的,出生後在趙國過了9年孤獨的生活。
比較著名的還有:前265年,趙受秦進攻,連失三城,攻勢益猛。趙向齊求救,齊要求以長安君為質,才肯出兵。長安君是趙惠文後的少子,孝成王的弟弟。孝成王新立,實權掌握在母後手裡,她說什麼也不肯將心愛的小兒子送出國當人質,揚言誰敢再提長安君為質的事,「老婦必唾其面」!這就引出了老臣左師觸龍說趙太後」的故事。太後終於被情理說服了,將長安君送齊為質,齊兵乃出,趙危遂解。
其他質子事件:
秦:
秦國後期的幾個君主,秦昭王,庄襄王,秦始皇等,都是質子出身(中間還有一個孝文王統治時間極短,可以忽略),他們的青少年時期是在六國度過的,受的教育不僅僅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所以,他們的視野比秦國本土長大的人要開闊些。
秦曾經派涇陽君到齊國為質子
秦昭襄王派贏子楚(秦昭王之子)到趙國為質子
公元前三二八年秦使公子華(一作公子桑)與張儀圍攻魏的蒲陽(今山西隰縣),攻取了,卻請秦王歸還給魏,又請秦王使公子爵作為「質子」送到魏國。
六國:
楚頃襄王的時候,白起攻楚,破了郢都,當時楚國是質子求和的,做人質的就是後來的楚考烈王熊完和春申君黃歇,當然那是他們還是公子。扣了十年之後直到長平之戰前兩年頃襄王死了,熊完才回國繼位。
公元前三○三年,齊、韓、魏三國因「楚負其縱親而合於秦」,聯合出兵伐楚,楚因而使太子橫入質於秦而請救,秦因而派客卿通率兵來救,三國因而退兵。
魏國在馬陵之戰失敗後,皮氏:「(楚)乃倍秦而與魏、魏內太子於楚。」
《戰國策·秦策五》;「樓啎約秦,魏,魏太子為質。」
韓曾有太子倉質於秦,公子蟣虱等人質於楚。
秦昭襄王能在秦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留下自己不可磨滅的一筆,離不開他舅舅穰侯魏冉的扶助之功。穰侯:本名魏冉,亦作魏厓,戰國時秦國大臣。原為楚國人,秦昭襄王之舅舅,宣太後異父同母的大弟弟。《史記》評論魏冉:「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鄉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太史公對魏冉的評價可謂中肯。穰侯在秦國掌權的日子,基本上就是秦國統一天下之前最風光的日子。 穰侯大人對帝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對於昭襄王而言,更是有著特別的意義。沒有魏冉當機立斷的把他從燕國接回,昭襄王根本就與秦國王位無緣,將成為一個普通的質子在北地度過他悲慘的一生,然後被所有人遺忘,歷史上也不會留下他的蛛絲馬跡。沒有魏冉,在季君叛亂的時候昭襄王能不能保住王位就不好說了,哪裡還有後來的霸者之治呢。而且,他手把手教會了昭襄王治理國家的方法,還多次親自帶領軍隊去為秦國開疆拓土。毫無疑問,魏冉是秦國的中流砥柱。
而燕國的太子丹則是因為在戰國末期,燕國為了討好秦國,而將太子丹送往秦國當質子。但太子丹不滿在秦國受到的待遇,逃回了自己的國家。後在秦國攻打燕國之時,派荊軻刺秦王,失敗後不久,即被燕王殺害。
春秋戰國時期質子事件列表:
★春秋時期,諸侯國互送質子以求信任者凡二:
隱公三年,周鄭交質。
文公十七年,晉鄭交質。
★交進出質子以求信任者凡一:
哀公元年,越王勾踐使范蠡、種稽為質於吳。
★送出質子請求罷兵議和者凡八:
僖公十七年,晉太子圉為質於秦。
宣公十二年,鄭子良為質於楚。
宣公十四年,鄭子張為質於楚。
宣公十五年,宋華元為質於楚。
宣公十八年,齊公子強為質於晉。
成公二年,魯公衡為質於楚;宋公子圍龜為質於楚。
襄公元年,齊公子光為質於晉。
★送出質子以借救兵或乞求保護者凡三:
成公十七年,鄭太子髡頑、侯攉為質於楚。
定公三年,蔡太子元及蔡大夫之子為質於晉。
定公四年,蔡昭公以其子干及大夫之子為質於吳。
★送出質子以表臣服者凡一:
昭公十三年,許許圍為質於楚。
★鄭君臣互質以求信任者凡一:
昭公二十年,宋華亥取宋元公太子欒與母弟辰、公子地為質,宋元公取華亥之子無蹙、向寧之子羅、華定之子啟為質。
★國君質大臣以為要脅者凡一:
昭公二十年,楚平王質伍奢,以召其二子。
★有交質之意而未果者凡三:
哀公八年,魯欲與吳互送質子。
成公二年,晉欲以齊蕭同叔子為質。
昭公二十六年,魯大夫公孫朝欲送質子與魯權臣季平子以求信任。
★戰國時期的交質活動,目的與春秋時期基本一致,有互求信任者、罷兵議和者、乞求援兵與保護者、要脅以求土地財物者,等等。但是,發生於君臣之間、大臣之間的交質活動已不復見,它完全成了解決諸侯國間各種關系的手段。
★從出質方來看,楚國出質者凡五:
公元前303年,楚景悝質於秦。
公元前303年,楚太子橫質於秦。,
公元前300年,楚太子橫質於齊。楚懷王質於秦。
公元前272年,楚左徒黃歌與楚太子完質於秦。
★燕國出質者凡三:
約公元前300年,燕昭侯之弟襄安君質於齊。
公元前239年,燕太子丹質於趙。
約公元前238年,燕太子丹質於秦。
★秦國出質者凡六:
公元前328年,秦公子繇質於魏。
公元前307年,秦公子稷質子燕。
公元前301年,秦涇陽君質於齊。
公元前267年,秦悼太子質於魏。
公元前250年,秦子異人質於趙。
公元前243年,秦質子於趙。
★趙國出質者凡五:
公元前270年,趙公子吾◆質於秦。
公元前265年,趙長安君質於齊。
公元前243年,趙太子春平君質於秦;趙平都侯質於秦。
公元前206年,趙孝成王質於秦。
★韓國出質者凡三:
公元前315年,韓太子蒼質於秦。
公元前301年,韓太子蟣虱質於楚。
約公元前256年,韓投質於趙。
★魏國出質者凡六:
公元前336年,魏太子鳴質於齊;魏公子高質於楚;魏龐蔥與太子質於趙。
公元前333年,魏董慶質於齊
公元前306年,魏太子越質於楚。
★齊國出質者凡二:
約公元前342年,齊張丑質於燕。
公元前301年,齊公子順子質於趙。
另外,《史記•匈奴列傳》載,燕有賢將,為質於胡,胡甚信之,但是,當時這種與少數民族的交質之事較為少見。
⑼ 古代兩國互換人質,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互換人質是因為雙方達成了利益為了讓對方放心,所以派貴族去另一個國家當人質,這也是一種擔保措施,就是為了防止對方毀約。
二、達成戰略協議,解決國家矛盾不過互換質子確實是可以解決當時各個國家之間的矛盾的,不僅可以瓦解一些國家的同盟關系,讓他們陷入猜疑之中。還可以讓自己達成戰略目的,實現接下來的戰略目標。其實國家之間的信任主要還是為靠利益關系,質子只是犧牲品而已,因為他們的地位本就不高,也起不到什麼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