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張良在歷史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時移事異,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張良的成長歷程和成功經驗,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初時,張良志在恢復韓國,散盡家財收買勇士,走僱傭刺客襲殺秦始皇之路,未成。
在韓信要挾漢王,臨陣要求封假齊王,而漢王又大罵之時,及時以腳躡王。幸得漢王機智,立刻改口:要就當真齊王,假什麼假?!並即刻制印,張良親往頒封。
簽定鴻溝和議,漢王也欲引兵西歸時,張良建議,趁勢追擊項羽,不能養虎遺患。
統一全國後,定都長安,分封時止息爭議與不安,穩定太子地位等大事上,張良都以極其高超的智慧,輔佐劉邦成就帝業,穩定大局。高祖說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恰如其分的,並非溢美之詞。
張良的大智慧,在於他洞察人性,洞悉時勢,在於他骨子裡的義薄雲天,忠心耿耿。
還值得一提的是,當高祖封他三萬戶齊地時,他只選擇了留地,成為光耀千古的留侯。而留這個地方的意義,在於張良對見證高祖與留侯深情厚誼的特別重視和永久紀念。君臣相得,互相成就,青史留名——這可不是一般的留名,而是永遠的佳話。
Ⅱ 歷史對於張良是怎樣評價的
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嘗有超然而獨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辯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加高帝所稱者,三傑而已。淮陽誅夷,蕭何系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故子房托於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Ⅲ 你如何評價歷史上漢朝的張良呢
但是張良絕對是任何帝王夢寐以求的頂尖人才——那種對人心時局極有洞察力的智謀之士。
Ⅳ 歷史上的劉備是如何評價張良的
張良,字子房,原是韓國貴族,祖上幾代都是韓國相國。秦始皇滅掉韓國後,張良家族也受到了滅頂之災。張良散盡家財,尋覓武士,只為刺殺秦始皇。後來秦始皇巡視天下時,在博浪沙就遭到了張良的刺殺,險些喪命。張良逃走後,遇黃石公,被傳授《太公兵法》,從此走上了謀士的道路。張良後來扶保劉邦,建立西漢政權,為「漢初三傑」之一,被劉邦誇獎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Ⅳ 看張良歷史評價有感,你們對張良有什麼看法
在歷史上,張良是一位極富傳奇色的人物。在楚漢爭霸時期,張良不僅輔佐著漢高祖劉邦奪取了天下,登上了帝位,即使後來自己封了萬戶侯,也不戀權位,激流勇退。
在漢高祖劉邦稱帝相繼殺掉了很多跟隨他的功臣之後,比如說韓信、彭越、英布......最終張良得以保全善終。可見,張良真的是有著其他人所沒有的、無與倫比的大智慧的!
Ⅵ 如何評價謀聖張良
中國歷史上足智多謀的人物,可謂是車載斗量,不可勝數,但是能夠稱得上謀聖的人物,唯有張良。有人說姜子牙,江湖曰:未可。子牙相周,此時周朝已成氣候。有人說鬼穀子,鬼穀子雖然智謀高深,但是僅以高足示人。有人說劉伯溫,伯溫幫助朱元璋平定天下,可惜不知隱退,以致屈死。
歷史上張良似乎不是一個叱吒風雲的硬漢子,據歷史記載,張良容貌不錯,司馬遷說:「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雲。」可見張良不過是一個相貌普通的文生公子。既不像龐統之流長著一張俗不可耐的臉,也不像諸葛亮那樣風流瀟灑宛若神仙下凡。張良有點像嬌滴滴的美娘子。
不過張良一出來就讓世人驚艷,那是在秦始皇東巡的時候,張良居然敢和一個大力士手持大鐵錘要刺殺秦始皇,結果擊中了秦始皇的副座,而在秦始皇下令處死肇事者時,張良居然全身而退。不簡單呀,第一次出場,就搞了個滿堂彩,從此隱形埋名,以圖東山再起。
不久,東巡的秦始皇久病不起,後來死去。大臣李斯和權臣趙高合謀逼死扶蘇,擁立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即位,接著,趙高為了獨攬大權,利用胡亥弄死李斯全家,從此秦朝政權更加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秦二世即位,還不如父親,因為是個傀儡,窮奢極欲,比起父親更是無所不用其極。不久,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而張良隱匿民間,一直在尋找可以推翻暴秦的力量。有人推薦他到韓王成手下任司徒,張良覺得此人不堪大任,於是便在劉邦手下效力。後來兵發秦都,迫使子嬰投降,張良初使小計。
劉邦的強大,讓很有野心的項羽一直不安,在范增等人的鼓動下,起了殺劉邦的心思。張良跟隨,瓦解項羽對方的將領項伯,並且和劉邦結為兒女親家。項羽款留劉邦會飲。席間,項羽的謀臣范增屢次舉目示意項羽,又再三舉起所佩玉塊,暗示他速下決斷,殺死劉邦。張良一看情況不妙,趕快起身出帳去找樊噲,命其速去護駕。樊噲二話沒說,持劍擁盾闖入軍門,直奔帳下,兩眼怒視項羽,頭發上指,大有萬夫不擋之勇。過了一會兒,劉邦見情勢已漸好轉,便借口入廁,招呼樊噲出帳,張良隨之而出。三人商量對策,決定由樊噲保護劉邦趕快脫身,張良留下來應付局面。
楚霸王分封天下諸王,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就這樣,張良為了劉邦立下汗馬功勞。
後來,劉邦坐了天下,對張良贊不絕口,說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不過張良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而是急流勇退。他深知功臣如果不覺悟,肯定是死路一條。因此托辭多病,閉門不出。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斗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北宋詩人黃庭堅早年游歷張良故里,慨然嘆曰: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的確,千古謀士多矣,既能佐助草莽英雄登上大位開拓進取,又能明哲保身隱退江湖的,君是第一人。可見謀聖的稱號絕對不是浪得虛名
Ⅶ 如何評價張良
西漢第一功臣。同時也是一位足智多謀之人,懂得激流勇退,是大智慧的表現。
張良雖系文弱之士,不曾揮戈迎戰,卻以軍謀家著稱。他一生反秦扶漢,功不可滅,籌劃大事,事畢竟成。
歷來史家,無不傾墨書載他那深邃的才智,極口稱贊他那神妙的權謀,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寫詩贊道:「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固陵始義韓彭地,復道方圖雍齒封。」
Ⅷ 張良的歷史評價
劉邦: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陳平:智足決疑,量足包荒,才足折沖禦侮,德足輔世長民,皇帝從籌,百僚允若,炎漢萬民之鴻庥;辟穀仙游,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勛之首冠也。
司馬遷: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筴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揚雄:蕭規曹隨,留侯畫策,陳平出奇,功若泰山,響若坻聵。
班固:①聞張良之智勇,以為其貌魁梧奇偉,反若婦人女子。故孔子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學者多疑於鬼神,如良受書老父,亦異矣。高祖數離困厄,良常有力,豈可謂非天乎! ②赫赫鈄軍,受兵黃石,規圖勝負,不出帷幄。命惠瞻仰,安全正朔,國師是封,光榮舊宅。
馮衍:張良以五世相韓,椎秦始皇博浪之中,勇冠乎賁、育,名高乎泰山。
諸葛亮: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帝王之師。
劉邵: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范蠡、張良是也。 裴松之:張子房青雲之士,誠非陳平之倫。然漢之謀臣,良、平而已。
陸機:文成作師,通幽洞冥。永言配命,因心則靈。窮神觀化,望影揣情。鬼無隱謀,物無遁形。武關是辟,鴻門是寧。隨難滎陽,即謀下邑。銷印廢,推齊勸立。運籌固陵,定策東襲。三王從風,五侯允集。霸楚實喪,皇漢凱入。怡顏高覽,彌翼鳳戢。托跡黃、老,辭世卻粒。
傅亮:張子房道亞黃中,照鄰殆庶,風雲玄感,蔚為帝師,夷項定漢,大拯橫流,固以參軌伊望,冠德如仁。
謝瞻:王風哀以思,周道盪無章。卜洛易隆替,興亂罔不亡。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息肩纏民思,靈鑒集朱光。伊人感代工,聿來扶興王。婉婉幕中畫,輝輝天業昌。鴻門消薄蝕,垓下殞攙搶。爵仇建蕭宰,定都護儲皇。肇允契幽叟,翻飛指帝鄉。惠心奮千祀,清埃播無疆。神武睦三正,裁成被八荒。明兩燭河陰,慶霄薄汾陽。鑒旟歷頹寢,飾像薦嘉嘗。聖心豈徒甄,惟德在無忘。逝者如可作,揆子慕周行。濟濟屬車士,粲粲翰墨場。瞽夫違盛觀,竦踴企一方。四達雖平直,蹇步愧無良。餐和忘微遠,延首詠太康。
王儉:子房之遇漢後,公達之逢魏君,史籍以為美談,君子稱其高義。 朱敬則:神人無功,達人無跡。張子房元機孤映,清識獨流。踐若發機,應同急箭;優游澹泊,神交太虛,非諸人所及也。至若陳平、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郭嘉、田豐、沮授、崔浩、張賓等,可謂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權合變,因敗為功,爰自秦漢,訖於周隋。
司馬貞:留侯倜儻,志懷憤惋。五代相韓,一朝歸漢。進履宜假,運籌神算。橫陽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靜亂。人稱三傑,辯推八難。赤松原游,白駒難絆。嗟彼雄略,曾非魁岸。
獨孤及:「漢興,蕭何、張良、霍去病、霍光以文武大略,佐漢致太平,一名不盡其善,乃有文終、文成、景桓、宣成之謚。」
薛稷:張良之翼漢王,郭嘉之協魏主,宋武之得穆之,齊高之得褚彥:定策決勝,謀夫孔多。
李白: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胡曾:嬴政鯨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虜諸侯。山東不是無公子,何事張良獨報仇。
王安石:①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固陵始義韓彭地,復道方圖雍齒封。 ②留侯美好如婦人,五世相韓韓入秦。傾家為主合壯士,博浪沙中擊秦帝。脫身下邳世不知,舉世大索何能為?素書一卷天與之,谷城黃石非吾師。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項羽如嬰兒。從來四皓招不得,為我立棄商山芝。洛陽賈誼才能薄,擾擾空令絳灌疑。
司馬光: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嘗有超然而獨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辯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加高帝所稱者,三傑而已。淮陽誅夷,蕭何系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故子房托於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蘇軾: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陳亮:漢高帝所藉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蕭何、韓信、張良蓋傑然於其間。天下既定,而不免於疑。於是張良以神仙自托;蕭何以謹畏自保;韓信以蓋世之功,進退無以自明。
羅大經:張子房蓋俠士之知義、策士之知幾者,要非儒也。故早年頗似荊軻,晚歲頗似魯仲連。得老氏不敢為天下先之術,不代大匠斫,故不傷手,善於打乖。
真德修:子房為漢謀臣,雖未嘗一日居輔相之位,而其功實為三傑之冠,故高帝首稱之。其漢而下,為諸葛孔明略相伯仲。
陳元靚:楚兵正雄,秦鹿方走。圯橋跪履,鴻門碎斗。王業以昌,名垂不朽。去追赤松,從容無咎。 袁宏道:投身刀戟之林,瀕死不悔,不盡其用不止者,張子房、荀文若、賈詡之流是也。
歸有光:張子房當秦楚之際,以家世相韓,為韓報仇,擇可以委身者,遂從高帝。漢之天下已定矣,子房不受萬戶之封,願從赤松子游。或謂子房不終事漢者,為韓也。夫誅秦滅項,子房之志已畢,移以事漢,何損於義而必去之?獨其為道恬澹,薄視人世之功名,而有飄然遠舉之志耳。
黃道周:少年為韓,博浪椎秦。一編帝師,圯上老人。沛套天授,說合如神。還軍霸上,謝羽鴻門。當前借暑,理勢具陳。運籌決勝,功莫可論。封齒息反,從劉都尊。布衣封留,志願已伸。寶祠黃石,以明感恩。赤松從游,辟穀采真。始見終隱,千古惟君。
王夫之:漢高帝疑於所立,乃進而謀者,張良、叔孫通耳。良雖多智,而心固無私;通雖詭合,而緣飾儒術;且皆從容諷議之臣,未嘗握兵而持國柄者也。
朱彝尊:當年博浪金錐,惜乎不中秦皇帝,咸陽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縱漢當興,使韓成在,肯臣劉季?便論功三傑,封侯萬戶,都未是平生意。
屈大均: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制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
魏禧:子房之說項梁立橫陽君也,意固亦欲得韓之主而事之,然韓卒以夷滅。韓之為國與漢之為天下,子房辨之明矣。范增以沛公有天子氣,勸羽急擊之,非不忠於所事,而人或笑以為愚。且夫天下公器非一人一姓之私也,天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於水火,則天以為子,而天下戴之以為父。子房欲遂其報韓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禍亂之君,故漢必不可以不輔。夫盂子,學孔子者也,孔子尊周,而孟子游說列國,惓惓於齊梁之君,教之以王。夫孟子豈不欲周之子孫王天下而朝諸侯?周卒不能;兩天下之生民,不可以不救。天生子房以為天下也,顧欲責子房以匹夫之諒、為范增之所為乎?亦已過矣!
潘業:孺子報韓志已奇,天涯更有莽男兒。縱然不盡祖龍壽,也是從來第一椎。 蔡東藩:張良之燒絕棧道,一奇也,蕭何之私追逃人,二奇也,韓信之驟拜大將,三奇也。有此三奇,而漢王能一一從之,尤為奇中之奇。乃知國家不患無智士,但患無明君,漢王雖倨慢少禮,動輒罵人,然如張良之燒棧道而不以為怪,蕭何之追逃人而不以為嫌,韓信之拜大將而不以為疑,是實有過人度量,固非齊趙諸王,所得與同日語者。有漢王而後有三傑,此良臣之所以必擇主而事也。
馮玉祥:豪傑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長芳,想那志士忠臣,千載猶存憑吊所;神仙古來稀,設黃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願作逍遙游。
周恩來:項羽打了一百個勝仗,頂不住張良一個主意,優勢變劣勢,只好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