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除了考古我們牢記歷史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
歷史存在的意義並不是在於把它們記住,經管我們今天的歷史一直都以這樣的面目出現。
你捫心自問學了幾年歷史給你最大的印象是什麼?除了一些瑣碎的記憶,還有什麼?
你看看央視的百家講壇所做的只不過是一些對歷史事件的考證,這些事件不同的人依據不同的資料會有不同的答案,無非是事件發生過或者沒有發生過。考據學的歷史是膚淺的,中國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學家。
歷史,就像一個人的過去他的存在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被記憶,在生活中我們需要學會拋棄我們的記憶,對待歷史也是同樣的態度,我們要在認識到歷史的局限的基礎之上免除記憶的負累。
你不能說為了什麼,商人的頭腦是不能用來認識自我的,認識歷史也不能有商人的思維。這個世界很世俗,他們發揚民族文化的目的往往首先要考慮能用這些東西轉到多少的錢,從而目的局限了問題的深度。
自知者明,我們只有了解了我們的歷史,才可能有明智之舉。今天的歷史是在干什麼呢?中國人把戰爭的記憶留給他的子孫--美其名曰「勿忘國恥」日本人也這樣做,於是那些彼此不相識的年輕人又活在前人的思維之中,他們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種子,而這些種子就是國家的領導者培育的,你看到上段時間全國各地的年輕人是怎麼去踐踏法國人的超市的嗎?民族主義者總有借口去干殺人越貨的勾當,就像當初大和民族帶著不可一世去侵略世界。如果我們有愛,仇恨將會被超越,如果我們懂得愛,今天我們便不會如此地割裂自己,強調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我對你說這一切合理的行為背後都隱藏著深刻的動機。
你知道8.9年發生什麼了嗎?你不可能知道!如果你若是真的知道了你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多麼虛偽,所謂的歷史是多麼膚淺。今天某些團體可以為了一些目的去掩蓋真實,我們過去所有的歷史又如何能避免這樣的行為呢?這也就是對已經「發生」的「史實」存在諸多爭議的原因。
每一個民族的歷史沉澱了它的民族品格,這所有的記憶浸泡著現代人,我所以用浸泡這個詞是因為它是中性的,這樣看意味著理性的態度,而不是現在的一些人談到歷史則是孕育了我們,好像歷史真的是他的母親。或者煽情地說:多麼偉大的歷史,多麼偉大的民族,雲雲。好像只有它是了不起的。
每一種歷史意味著一種思維方式,每一種思維方式意味著一種行為方式。這便是一個外國人總會給我們新奇感,並且讓人難以理解他們的行為的原因。你比如說美國的這次金融危機,美國的一些人會走上街頭分發貨幣給窮人,說一些鼓勵的話,作出擁抱的動作。但是中國人卻不會這樣做。我並不是在批評中國人或者贊揚美國人,如果純粹從善惡的角度,無論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都可圈可點,只是一個程度上有所區分的問題。
你看到了思維方式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美國人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的區別可以從它們各自的歷史文化找到根源,即是美國的基督教文化,中國的儒家文化。如果你深入地理解兩國文明的精髓(這也是一個中性詞)你將能解釋兩個國家大部分人的行為方式,世俗狀態。但是這一點並不是重要的,一些人憑借歷史的契機很好地適應了世俗,他們獲得了尊重獲得了地位,他們完全認同了這種文化,這種思維方式,成功地繼承了所謂的傳統,也因此變得俗不可耐與固執己見。想想看!難道每一種思維方式不都是意味著一種局限嗎?記得我們的前輩們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所謂的破四舊時期,當時我們對一切的過去歷史有一種極端的仇視態度 ,凡是的古代的東西,無論文化藝術的實體形式都被大量的損毀。孔子當時被戲稱為「孔老二」。我們以為馬克思真的能給中國人帶來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真是痴人說夢!當年秦始皇那個暴君焚書坑儒都是白搭。像類似表面化的運作唯一的意義便是給人民帶來內心的恐慌---這是真實的。
所以你要看到歷史並沒有什麼目的,只有人會有目的,人的目的取決於他的思想,他的思維方式,大體上個體與個體雖有不同,但是基本上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目的並沒有多大的區別,因為我們都有意無意地秉承了我們的歷史!歷史的目的已經蘊含在其中了,已經被一個個現實中的人所演義了,沒有幾個人超越了歷史的局限,即使是文化的背叛者也是在歷史的方向之上,即使是文化的入侵者最終被歷史同化。
Ⅱ 為什麼我們要建紀念館紀念公園或祠堂用來紀念100多年前的人物和事件
建紀念館、紀念公園或祠堂等來紀念100多年前的人物和事件是很有意義的。第一,每個國家都不應該忘記自己的歷史,歷史人物和事件可以記在書上,但是實體建築和實物能更形象地展示歷史。第二,紀念館等都是修建在人物故居或者歷史事件發生地的,人們在這里睹物思人,能更好體會歷史人物的心路歷程和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第三,在紀念館里人們可以看到歷史遺跡、名人用過的物品,以及與歷史事件相關的照片和文字材料,有利於准確地研究歷史人物和事件。因此,紀念館、紀念公園和祠堂是銘記歷史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習歷史的教育基地,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Ⅲ 為什麼要紀念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
我們要紀念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是為了:增加民族認同感,增強國家凝聚力;尊重人權,彰顯對生命的敬畏;以史為鑒,喚醒民族精神;符合國際慣例,追求共同和平;制度化形式,富於氛圍感染力。
一、增加民族認同感,增強國家凝聚力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高祖貴接受記者采訪指出,設立國家公祭日能夠強化整個中華民族的國家認同感。「我們現在處在一個開放的社會,大家對很多問題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作為一個整體,我們的民族認同感需要強化,這有助於我們提升凝聚力,增強合力,促進國家發展。」
高祖貴說,設立國家公祭日還會讓我們銘記歷史,但卻並非是要牢記仇恨。「我們要看到的是,在我們不夠強大的時候,我們就會遇到很多問題。只有把自己的國家發展壯大起來,才能在國際沖突和爭端上捍衛自己的權益。同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需要和有關國家一起推動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尊重人權,彰顯對生命的敬畏
江蘇省檔案館研究館員徐立剛在談論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四點必要性時指出,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必要性,首先在於我們必須以人為本,珍重和敬畏生命,維護最基本人權。
30多萬,不是一個冰冷的數字,而是一個個曾經鮮活的中國人的生命。這些死難者的背後,是一個個曾經溫暖的家庭。中國舉行國家公祭儀式,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體現的是對人權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對和平的嚮往。
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羅援認為:設立國家公祭日彰顯了對生命的敬畏、對人權的尊重。
三、以史為鑒,喚醒民族精神
短短六個星期之內,30萬骨肉同胞生靈塗炭,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殘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中國國力軍力的孱弱。國民政府指揮無方,一些國民黨部隊臨陣脫逃,而民眾則毫無組織,散沙一盤。更有甚者,充當「帶路黨」,引領日本侵略者指認已經解除武裝的中國軍人。
硝煙已經散盡,警鍾仍需長鳴。牢記國恥,勿忘國殤,富國強軍,銳意進取,居安思危,常備不懈,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絕不讓歷史重演,這就是設立國家公祭日和舉行國家公祭儀式的意義所在。
四、符合國際慣例,追求共同和平
殘忍、嗜血是人類扭曲的變態心理,是阻礙人類文明發展的毒瘤,理應受到全人類的唾棄。因此,世界許多國家都以設立紀念日的形式,提醒人們勿忘歷史,警惕噩夢重演。例如,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紀念日、德國的大屠殺受害者紀念日、俄羅斯的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殺紀念日、美國的珍珠港事件紀念日等。
五、制度化形式,富於氛圍感染力
徐立剛認為,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對於展示國家形象很有意義。這昭示了中國對人權的尊重,對歷史的認知達到高度和趨向成熟。這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於喚起民眾與國家患難與共的情感,有利於世人學習和傳承歷史,有利於警示和教育世人尤其是年輕人,有利於與國際社會進行溝通。
Ⅳ 紀念歷史的目的是為了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是誰的演講
新年歷史的目的不是為了讓list的悲劇重演,而是為了避免這樣的歷史悲劇重演,能夠體現出一種經驗,還有價值觀的體現。
Ⅳ 學黨史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一、目的:
就是為了能夠讓每一名國人都能在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從而為實現「中國夢」注入無限生機和活力;就是為了讓每一名黨員領導幹部的信念與信仰無比堅定,在引領發展中切勿迷失方向。
二、意義:
以史鑒今,立黨治國,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強調,要「組織黨員、幹部重點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學習黨的歷史」。
這是黨的中央全會決議中首次明確提出了要「學習黨的歷史」。這是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舉措,它對於繼承黨的優良傳統,建設學習型政黨,吸取歷史智慧,提高執政能力,解決現實問題,有著重大意義。
學習黨史的重要性:
加強黨員幹部對黨史的學習, 是新時期黨的建設的需要。在新的形勢下,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全面提高黨的戰鬥力,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認真學習黨史,是適應時代發展的現實需要,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世界在變化,形勢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在深入,置身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的今天,黨的自身建設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
Ⅵ 緬懷歷史,愛黨愛國,圓夢中華有什麼目的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圓夢中華
70
年的時間有多久?
70
年,有萬多天,可以將一個牙牙學語的孩子變為已過花甲的老人;
70
多
年可以讓一個翩翩少年成為一個耄耋老人,
70
年,會不會是太久了?對於一個
人來講,
也許久了些,
但對於歷史來講呢?永遠是血與火的記憶!
勝利的基石上
灑滿了千千萬萬抗日軍民的熱血!
歷史不必全記得,
全記得就難以拋下昨天;
但
歷史更不能全忘記,全忘記就會少很多前進的勇氣。
歲月的腳步匆匆走過
70
年,
70
年前,公元
1945
年
9
月
3
日,一個令人感
動的日子,
更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
四萬中國人民普天同歡先烈們用熱血和生
命,
換來的
8
年抗日戰爭的寶貴勝利,
歡慶先輩們用實際行動證明的中國人在軍
事上的不屈不撓。
中國人民英勇抗日的斗爭是一部波瀾壯闊、
氣吞山河的史詩。
抗戰精神是萬
眾一心、
敢於斗爭的拼搏精神,
是不怕犧牲、
捨身救國的奉獻精神,
是艱苦奮斗、
不屈不撓的自強精神。
在這場全民族的抗戰熱潮中,
廣大青年學生面對嚴重的民
族危機,
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獻給了民族救亡事業。
在中國共產黨領
導下,北平愛國學生發起了呼籲抗日救國的「一二
·
九愛國運動」,在國內外產
生了巨大影響,
推動了抗日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抗戰全面爆發後,
廣大青年學子
紛紛投筆從戎,
勇敢走上各地抗戰的最前線,
譜寫了中國人民近百年救亡圖存斗
爭中的光輝一頁,
是中華兒女不畏強暴、
不甘屈辱的自強精神,
是中華兒女萬眾
一心、和衷共濟的團結精神,是中華兒女捨生忘死、前仆後繼的犧牲精神,是中
華兒女百折不撓、奮斗到底的堅忍精神。
今天,我們這一代,很幸運的生活在幸福的新中國,不必吞糠咽菜,不必經
歷炮火硝煙,可是,難道和平歲月,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嗎?不,我們應該飲水
思源,在驚覺生命無比珍貴時謹記:
八年抗戰,
中華民族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一個大國的尊嚴。
中國共產黨作為
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更以自己的犧牲奮斗為抗戰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世界反法西斯勝利,
這都是我們祖輩用生命換來和平,
我們父
輩用艱苦換來安康,
我們和所有追求和平的人們一起,
更要繼續發揚彪炳史冊的
抗戰精神,來捍衛這塊美麗繽紛的土地。
回望歷史的長河,
我們不能忘記盧溝橋的第一聲槍響,
我們不能忘記平型關
的第一場大捷,我們更不能忘記百團大戰的第一次反攻,從
1931
年
9.18
事變到
日本帝國主義戰敗投降,
多少中華兒女在這片土地上灑下了最後一滴鮮血,
多少
華夏子孫為了這片土地獻出了滿腔赤誠,
十五歲的劉胡蘭面對黨旗舉手宣誓、
無
怨無悔;
江姐和戰友們含著眼淚綉出紅旗、
赤膽忠心;
松滬會戰二十九軍彈盡糧
絕,英勇壯烈;狼牙山五壯士毅然跳崖,驚天動地。
誰不曾有過美麗的夢?誰不曾有過歡樂的童年?當你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
時,
你不覺得是一種幸福嗎?然而,
這看似普通的幸福生活,
卻飽含一曲曲動人
的頌歌,經歷一段段悲壯的歷史。曾幾何時,我們的祖國飽經滄桑,歷盡磨難,
她成了帝國主義傾銷鴉片的場所,
成了軍閥混戰的戰場,
成了帝國主義瓜分世界
的賭場,成了野心家們爭權奪勢的賽場。她曾遍體鱗傷,千瘡百孔。每一寸土地
都被烙上深深的血痕,
每一張容顏都布滿了驚恐的陰霾。
國恥像大山一樣壓在中
華民族的頭上,
壓的十幾億人民透不過氣來,
也在我們這些少年的心靈灌注了鉛
一樣沉重的憂愁和哀傷。有人會說,它已經過去,就讓它過去好了,為神馬還要
「勿忘」呢?這是因為,忘記「恥辱」雖然可以減少哀傷,但是記住「恥辱」就
是記住祖國的歷史創傷,
能激起更強烈的民族精神,
讓我們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
生活。
作為新時代的學生,
作為最幾層的科研工作者,
我們在和平的環境里過著無
憂無慮的生活,我們擁有美麗的青春。在每一個季節都充滿幻想,渴望自由,然
而,
我們同時也肩負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要看一個國家的明天如何,
最該看的
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可謂「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人生的花季
是生命的春天,
它美麗,
卻短暫。
因此,
我們必須要珍惜這大好時光,
努力學習,
奮發向上。要振興中華,首先要有遠大的志向,為自己插上理想的翅膀。
如今,祖國正在和平崛起,中華巨龍再次騰飛。我們承諾著:華夏民族不會
將自己的崛起建立在他人的苦難上,
但是,
我們也絕不能讓屈辱的歷史再次在自
己的土地上上演!
時至今日日本政府竟然羞愧於承認他們所犯下的罪行,試圖篡改歷史教科
書,
此種行徑可惡之極。
歷史的災難無不以歷史的巨大進步來補償。
只有我們一
起來揭露侵略者的罪惡、
叩問冷漠者的良知、
敲醒愚昧者的心靈。
絕不允許無恥
者別有用心地扭曲歷史,
絕不允許屈辱的舊夢再現,
絕不允許重蹈踐踏人權、
褻
瀆文明和破壞正義的覆轍。
我們應該義憤填膺,
血寫的歷史讓我們永遠銘記:
世
界容不得他們胡作非為,
中國更不會容他們肆意猖狂,
他們的無恥必將遭到公正
的審判。我們遠離炮火,卻從未熄滅對黑暗的怒火;我們告別戰爭,卻一直持續
和愚昧的戰斗。
在無數場有聲無聲的斗爭中,
戰後六十多年,
是中國贏得了戰爭
卻依舊感到悲痛的六十多年,是成為了戰勝國卻依舊值得不斷反思的六十多年,
更是要從抗戰精神中不斷汲取力量、堅定地走向未來的
70
年。
歷史興衰交替,
唯有歷史帶給我們的教訓歷久彌新,
只有不斷在教訓經驗中
前進,我們才能不斷進取,不斷發展,不斷進步。歷史已經過去,
21
世紀的我
們要時刻銘記那段屈辱史,
我們以史為鑒,
在歷史的屈辱中學到生存的方法,
學
到自強不息的精神,
學到成為大國,
成為第一的偉大復興。
我們也在歷史中永遠
記得必須恪守警惕,落後挨打的警鍾,對外加強學習交流,對內發憤圖強,勵精
圖治。面對先烈英魂,讓我們庄嚴宣誓:不管我們走在哪裡,我們都是祖國的兒
女,
肩負著先烈們沒有完成的事業。
只要祖國需要,
我們也會像他們一樣毫不猶
豫地奉獻一切,即使沒有顯赫的名聲,沒有豐厚的報酬,我們也無怨無悔!沒有
偽飾,出自天性,我是中國人,我愛我的祖國。
Ⅶ 抗美援朝中國政府參戰的目的何在對於中國人民來說紀念這場戰爭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
參戰的原因是朝鮮是社會主義國家,而且美軍還轟炸了中國領土,對中國主權造成危害,並且新中國剛成立不久,需要樹立國際威望,所以中國派出志願軍參戰。
1945年8月8日,根據雅爾塔協定,蘇聯對日宣戰。13日,蘇軍開始在朝鮮東部清津地區登陸,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劃分對日本佔領地區受降范圍,經蘇、美協商,在朝鮮,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以北為蘇軍受降區,以南為美軍受降區。
根據開羅宣言精神,1945年12月27日,蘇、美、英三國外長莫斯科會議達成協議,由駐朝鮮的蘇軍司令部和美軍司令部組成聯合委員會,協助南、北朝鮮迅速建立一個統一的臨時政府,但是由於蘇、美雙方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意見分歧而未能實現。
(7)紀念歷史的目的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如果說美中戰爭是美國和中國「軍事、政治、經濟、外交上的全面較量」的話,那麼可以說結果是不分勝負。對於剛剛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雖然在這場戰爭中犧牲了很多,但通過與美國對等作戰,完全確立了革命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
另外中國人民解放軍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與美軍作戰,經受了「現代戰爭的考驗」,成長為一支能夠適應現代戰爭的正規軍。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場戰爭中得到很多,可以說它是一個預料之外的勝利者。
在國內,中國積累朝鮮戰爭時總體戰的經驗,從1953年到1957年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展了農業合作化等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變革,為國家社會主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Ⅷ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主要目的
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以立法的形式確定紀念日,充分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聲:表示歷史越來越遠,但記憶應該保鮮,中國人要擰成一股繩,實現中國夢。[8]全國人大常委會以立法形式確立紀念日,集中反映了中國人民的共同意志,表明了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立場,表明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依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隆重地舉行法定的、國家層面的紀念和悼念活動,目的是要牢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充分認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貢獻,充分認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的重要基礎,永遠銘記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艱苦卓絕斗爭;牢記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警醒全世界人民時刻警惕日本為軍國主義侵略歷史翻案,維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和確立的戰後國際秩序;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而共同奮斗[3]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在中華民族的復興征程上,這是兩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一個是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訂投降書,9月3日舉國同慶,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也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一個是1937年12月13日,三十多萬同胞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以立法形式將這兩個日子分別確定和設立為國家層面的紀念日。這一將重大紀念活動制度化、規范化的國家行動,集中反映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意願和心聲。[3]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策動「九一八事變」,進而侵佔中國的東北,並於1937年7月7日,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犯下了屠殺、姦淫、焚燒、掠奪等一系列慘絕人寰的罪行,南京大屠殺是其無數暴行中最集中、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起,是人類文明史上泯滅良知、滅絕人性和踐踏文明的殘忍暴行。在中華民族的危難之際,中國人民徹底覺醒和頑強奮起,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共赴國難,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取得了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開啟了中華民族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銘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是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進步戰勝反動的偉大勝利,值得我們永遠紀念。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不屈不撓斗爭,值得人們永遠銘記。在這一戰爭中,所有英勇獻身的英烈和為之作出貢獻的人們,值得人們永遠緬懷。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期間,南京大屠殺慘案及日本侵略者製造的其他滅絕人性的慘案,值得人們永遠牢記。[3]通過立法確立紀念日和公祭日,並舉行紀念和悼念活動,是國際通行做法。讓中國人民緬懷先烈,紀念為抗戰作出貢獻的人們,為的就是要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表明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為的就是要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同時,也是為了警醒全世界人民時刻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人民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越是在這樣的時候,越是要銘記歷史,越不能忘記我們所走過的艱辛曲折的道路,越不能忘記無數英烈先輩所作出的貢獻和付出的犧牲。在銘記歷史中砥礪民族復興的堅強信念,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13億人民就必定能完成幾代中國人的夙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Ⅸ 寫歷史的人目的是什麼
編寫歷史的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目的:
第一種目的是為後世留下真實的歷史資料。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需要有人記錄下來才能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下去,後世之人方能從這些歷史文獻中了解到千百年前的真實歷史情況,這是一項很偉大的工作,這類寫史人是值得尊重的。一般來說每個朝代都有負責編寫歷史文獻的史官,像司馬遷、班固等人就屬於著名的史官,這類人員為官方編修史料,所記載的是比較真實的歷史情況。
這類野史資料雖然不是官方編修的,但並不能因此一味否定其存在的價值。有些野史文獻是作者根據親身經歷編寫的,這類資料的歷史價值就很高了,可以彌補正史文獻的不足。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野史都是可信的,有些野史資料是作者道聽途說寫成的,其客觀性就要打折扣了。
Ⅹ 學習黨史的目的,意義,重要性
學習黨史的目的,意義,重要性是:
1、學史明理,切實弄清楚歷史和人民為何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進而在黨的領導下奪取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 。
2、學史增信,不斷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矢志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奮斗終身 。
3、學史崇德,修好「政德修養」必修課,既忠誠干凈擔當,又為民務實清廉,永葆「人民公僕」「人民勤務員」的先鋒本色與政治底色 。
4、學史力行,立足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將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使其有可持續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學習黨史的方法:
1、從書本上學,讀「有字之書」。
我們黨十分重視黨史工作,已先後編纂出版以《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第二卷為代表的一系列黨史基本著作,系統記述並總結了建黨以來的歷史。
此外,黨的各種文獻資料匯編,老一輩革命家的回憶、口述等著作以及各種專題研究史料、紀念館展覽資料等,再現了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學習黨史著作,是最基本的黨史學習途徑。
2、向人民群眾學,在實踐中學,讀「無字之書」。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不斷前進的根本力量。我們要拜人民群眾為師,要有滿腔的熱忱、眼睛向下的決心,在基層火熱的實踐中、從人民群眾身上,把握歷史前進和社會發展的大勢。
3、學貴有恆,學以致用。
學習黨史,不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需要有毅力、有恆心。工作之餘學一點,茶餘飯後讀一點,休息之前看一點,持之以恆地在學習中不斷深化和積累認識。要避免漫無目的、毫無重點地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