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嫻妃是如何當上皇後的又是如何失寵的呢
提到嫻妃想必小夥伴們一時想不起她是誰,但是如果提到《如懿傳》里周迅飾演的烏拉那拉氏,想必大家就恍然大悟了。在影視劇中對於嫻妃和乾隆有著戲劇化的描寫,但是歷史上她和乾隆的感情到底如何呢?她又是怎樣當上皇後的呢?最後又是如何失寵?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仔細講解一下吧。
後來,皇帝便命人暗自遣送皇後回宮,這對於皇後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折辱,從此烏拉那拉氏便與乾隆“恩斷義絕”,餘生便在冷宮度過,最後被宮人凌辱悲慘死去。
這就是嫻妃成為皇後的經過和結局,小編覺得歷史上乾隆並未真正愛過烏拉那拉氏,即便是封後也是局勢所迫,而烏拉那拉氏的性格也並不適合成為後宮之主,總之她的幸福和悲慘真是成也皇後、敗也皇後。
小夥伴們對於嫻妃的一生是怎麼看待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討論吧。
『貳』 嫻妃陪伴乾隆幾十年,為何乾隆死後連謚號都不給她
在“如懿傳”中,雖然渣渣龍見一個愛一個,讓如懿對他的愛變為絕望,乾隆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最後乾隆甚至連封號都沒有給她,收回了一切皇冊,像如懿不存在一樣。真實歷史中,除嫡皇後富察氏以外,嫻妃算是乾隆最寵愛的女人。但倆人最後究竟發生什麼,歷史上沒有記載,只說皇後南巡失德,嫻妃去世後,沒有謚號,甚至連一個像樣的墓地都沒有,說到底,還是帝王無情。
倆人感情冷落的原因,或許是因為輝發那拉氏年老色衰,後宮不缺漂亮女人,倆人即使在多年的感情在這么多年被冷落之下也消散了,怎能叫帝王對你有感情常在。南巡時,輝發那拉氏不知何是忤逆乾隆,斷發抗議,滿人斷發一為國喪,二為喪夫。輝發那拉氏此舉,是對皇上的徹底寒心。這位高高在上的皇上可能也無法接受皇後的指責,在她死後,連謚號都沒有封,皇後的下葬儀式也沒有,可謂十分凄慘。
『叄』 乾隆皇帝是最愛富察皇後嗎那如懿傳演的又是和嫻妃的愛恨一生,皇帝愛誰呢
乾隆最喜歡的毫無疑問是富察皇後。乾隆對嫻妃沒什麼感情,只是一般人罷了。到後來,乾隆對繼皇後恨之入骨,嫻妃連帝陵都沒進去。
富察皇後病逝於東巡途中,此後乾隆東巡從不入濟南城!
對富察皇後葬禮及其隆重,葬禮上沒傷心流淚的皇子,乾隆嚴加斥責,直接剝奪他們的繼位資格!
對葬禮有異議,沒盡心盡力的大臣多達數十位,~~~乾隆對他們的懲罰是——殺!
富察皇後生前居住長春宮,皇帝規定長春宮所有擺設不許動一樣,他自己每年都去默默的坐著!(此做法持續40餘年)
乾隆一生作詩太多,幾萬首詩,其中還不錯的有400首左右,其中有100多首寫富察皇後!
富察皇後的倆個兒子,乾隆均秘密立為太子,但不幸都夭折了!
我們再比較一下嫻妃
本身沒什麼感情,只是資格老。又討好太後,皇帝對她就是得過且過!
嫻妃葬禮一共花了200兩銀子,沒有舉行國喪!
嫻妃於南巡途中被遣送回京,乾隆回京後馬上收回了冊封的金冊,金印。
嫻妃身邊伺候的宮女只有倆個。按照清朝規制,只有答應才配2名宮女。
嫻妃沒有被葬入帝陵,而且葬入妃園寢,還是附葬的,她自己連單獨的寶頂和牌位都沒有。
大臣有覺得乾隆對她過於苛刻的,上摺子勸皇帝,乾隆嚴加斥責,革職,抄家,發配!
以上都是正史,可不是電視劇哦!從乾隆的做法可以看出,乾隆深愛富察皇後,對嫻妃那是恨之入骨!
如懿傳是作者憑空想像的,完全不符合歷史,不用當真。
富察皇後~孝賢純皇後!「賢」字可見乾隆多愛她!
嫻妃~繼皇後~廢後!沒有封號!沒有謚號!
『肆』 嫻妃不缺家世又深得乾隆喜歡,為何卻第一個進冷宮
嫻妃是乾隆帝的妃子,電視劇《如懿傳》中的如懿就是以嫻妃為原型的。嫻妃的家族是滿洲大氏族烏拉那拉氏,可以說是家室顯赫。乾隆原本也十分寵愛嫻妃。可就是這樣一個有家室背景,又深得乾隆喜愛的妃子,為何卻被打入冷宮呢?剖析原因有如下幾點:一、嫻妃並不是乾隆最喜歡的妃子;二、後宮爭寵,嫻妃被慧貴妃、嘉貴人等聯合陷害。
還有一說,就是乾隆內心其實非常恨嫻妃,因為嫻妃與富察皇後之死有脫不了的干係。在《延禧攻略》中有一段嫻妃開始變腹黑的情節。是說嫻妃娘家發生變故,弟弟慘死獄中,嫻妃的內心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她悟出一個道理,想保全自己和家人不受傷害,只有讓自己變得強大,唯有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才可以讓自己變得強大。嫻妃原本天資聰明,她表面不動聲色,暗地利用各種手段扳倒皇後,最終得到皇太後的信任,坐上皇後的位置。後來嫻妃真面目被拆穿,乾隆對他更是恨之入骨,將她打入冷宮,死後連個名分也沒有。
『伍』 歷史上的乾隆到底對嫻妃有多討厭,死後都還讓其寄人籬下
乾隆皇帝對“嫻妃”的厭棄可謂是刻骨銘心,不僅將她葬入妃陵,還是以一個低微的嬪位身份下葬,就連她的兒子在她死後也遭到乾隆皇帝不斷地打壓,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實在是恨透了嫻妃。關於歷史上的烏拉那拉氏皇後,其實很少有史料記載,因此她究竟是烏拉那拉氏還是輝發那拉氏,其實都很少有人清楚,但是這樣一位下落不明的女子卻做了歷史上任何一位妃嬪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而後,烏拉那拉氏皇後就獨自生活在宮中,死後更是被乾隆皇帝以“嬪位”身份入葬,她的家族之人也是被不斷打壓,就連她與乾隆皇帝的兒子十二阿哥永璂,也因為她的緣故,被乾隆皇帝厭棄。
『陸』 《延禧攻略》熱映,想知道歷史上乾隆到底愛不愛皇後
世上竟真有這樣至善至美的愛情——他是一代帝皇,妃嬪無數,卻獨愛她一個。哪怕她已經死去半個世紀,仍舊是他最愛的那一個。
乾隆帝承上啟下,開清代盛世,文韜武略,風華絕代。他壽命最長,享福最多,自稱「十全老人」, 「文治」、「武功」可謂轟轟烈烈,乾隆一世風流佳麗如雲,但他也有過鍾愛一生的女人,而且從兩小無猜直到耄耋晚景,愛得念念不忘銘心刻骨。這個女人就是他的結髪之妻,史稱孝賢純皇後的富察氏。
貌美如花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在他眼裡,如同塵埃。有詩為證:
涼秋率感人,況逢形影單。
九御咸備位,對之吁若空
這是乾隆帝為富察氏所做的詩歌,三宮六院,嬪妃齊備,可是面對她們,簡直就像面對虛空一樣。在她死後的五十一年,乾隆縱使臨幸過無數女人,心中也只有她一人,他已養成了終其一生的獨宿習慣,不曾與任何妃子同榻而眠,漫漫長夜,只一人獨過。
那是一個怎樣的女子呢?富察氏是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之女,美麗溫柔,才華橫溢,高貴端莊,在一次選秀中,雍正一眼便認定,這位秀外慧中的貴族少女具有母儀天下的風范。雍正五年被指婚乾隆做福晉,婚後,乾隆與富察氏鶼鰈情深,恩愛逾常。《清宮詞》如此記載「孝賢皇後事孝聖皇後最得歡心,高宗稱其淑德為古今賢後,故侍遇後族寵貴無比……聖心眷注亦古今所罕見也」。大意是孝賢皇後侍奉皇太後最得歡心,乾隆稱她的美德為古今的賢德皇後,所以對待皇後的家族無比寵愛,皇帝對她的垂愛關注在古代是罕見的。
富察氏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過門後不但悉心照顧丈夫,對他體貼備至,還竭盡全力孝敬婆婆。她每天都殷勤地去婆婆寢宮請安,並常常噓寒問暖,伺侯她用膳,恪盡一個兒媳的本分,深得婆婆的喜愛。
富察氏是一位既聰明透頂,又天真爛漫,既精明過人,又大氣溫柔,既識大體,又重小節,既善解人意,又有原則,既含蓄婉約,又可以笑唾檀郎的女人。在他忙於事業時,她以自己的精明協調管理後宮,安排照顧皇子的生活和教育,讓他不致分心。在他遇到困擾情緒煩躁之際,她如同一朵解語花,迅速讀懂他的內心,恰到好處的輕輕一握手,親手遞過來的一片小吃,不聲不響在他頸後的一個深吻,能給他極大的安慰,讓他的心境迅速走出陰郁。當他心情極佳,精力無處發泄時,她又能陪他縱情玩嬉,陪他在圍場縱馬奔弛,甚至偶爾也一試挽弓射箭。
兩情相悅中,富察氏成了乾隆的知己。花前月下,他們曾多少次海誓山盟,今生今世,永不分離,深深內院,綉簾輕啟,他們曾多少次相偎相依,看纖雲渡月,銀漢曉轉,共品人生的甜意……乾隆有次去關外,對皇後說起關外舊風俗,先祖在剛剛創業的時候.衣服的裝飾品都是用絨毛縫在袖口,非常簡朴。富察氏懂得乾隆的意思,便特地做了一個絨毛縫成的燧囊獻給乾隆,以示皇上不忘刨業艱難,乾隆大為感動,把她縫制的燧囊一直戴在身邊。
富察氏還是一個體貼的女子。在別的妃嬪眼裡,獲得乾隆的寵愛才能保證她們畢生的榮華富貴,在富察氏眼裡,乾隆是天下的皇上,卻只是自己的丈夫。乾隆皇帝患了嚴重的痔瘡後,太醫叮囑要靜養一百天才能痊癒。富察氏聞聽此言,就搬到了寢宮的外屋居住,悉心照顧百天,直至乾隆康復,這樣的女子,怎能不讓乾隆感動?
她是一位幸運的皇後,卻是一個不幸的母親。原本幸福的婚姻在反復失去孩子的痛苦下,蒙上了陰影。
乾隆是一個浪漫的男人,朝朝暮暮,踏遍紅塵路,攜手並肩,倘徉山水間,在國泰民安的康乾盛世,這是他的夢想。乾隆十三年,為了緩解皇後失子之痛,乾隆帶皇後出去散心,不曾想這個決定卻是他們夫妻的永訣。富察氏因愛子夭折,悲痛成疾,加上路途勞頓,於濟南一病不起。在山東德州,她撒手人寰。
結發二十二年,他和皇後如同兩棵相互依靠交織成長的大樹,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成了對方的一部分。皇後離去的半年之內,表面上,皇帝仍然在全力處理國務,然而悲悼之情象潮水一樣經常突然襲擊皇帝的心頭,悲痛的巨流頻頻捲起,讓皇帝什麼也坐不下去。經常處理不下去。一連數月,皇帝都睡不實覺,動不動就覺得皇後還有身邊,頻頻驚醒。太監注意到,一向嚴謹精明的皇帝變得遲鈍了,無目的的活動增多,工作沒什麼效率,常常走到一處,卻忘了自己是要尋找哪個奏摺。有時剛說過的話,忘得一於二凈。後宮上下都提心吊膽,因為已經有太多人讓皇帝莫名其妙在發火。
壯年喪妻,使一向睿智溫和的乾隆暴躁不已,他先從自己家族內部發難,挑剔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對皇後之死毫無哀慕之誠,從而被剝奪了他們被立為太子的資格。然後又拿朝廷大員開刀,以外省官員不前來奔喪和部分官員喪氣剃頭等種種理由,分別以革職留任、降級調用或賜以自盡的方式處理了百餘位官員,由此可見,富察氏的崩逝在乾隆帝心中引發的是一場山崩地裂班的震盪。
為了表達心中壓抑的思念,乾隆帝便和著眼淚寫下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悼亡詩,這些詩句句發自真情,在乾隆帝的諸多詩作中屬於最上乘之作。因為透過這些詩,你看到的不再是那個自信滿滿的雄主,而是一個深情而執著的丈夫對亡妻的無限追懷。
又是一年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乾隆帝來到圓明園,看到物是人非,不由得感慨「榭
柳台花依舊榮,觸懷無處不傷情」。雨後來到瀛台,想起曾經和孝賢皇後一起聽雨觀景的情形,不覺悲從中來,又發出「孑然或暫來,愴爾獨延佇」的嘆息。連舉頭望明月,都會萌生出「同觀人去遙,玉輪依舊朗」的悵惘。故地重遊,最能勾起人的感傷,不論走到哪裡,他始終都會看到昨日的歡愉,想起今天的寂寞。
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旦到了節日,別人家夫妻雙雙還家團聚,享受家的溫馨,而乾隆帝只有獨自佇立,黯然神傷,回想起七月十八日這一喜結連理的日子,由不得嗟嘆「嫌人稱結發,嗟我失齊眉」。由於憂思過度,剛到壯年的乾隆帝就開始滿頭生華發了,看到青絲轉眼間變為白發,他不由得生出一股浮生若夢的感覺,彷彿從相遇到相愛再到訣別都是一場春夢而已。為了感受往日的氣息,乾隆帝特地在長春宮,即孝賢皇後生前的寢宮保留了皇後在世時的陳設。這樣,每當思念皇後的時候,乾隆帝便會信步踱回這個熟悉的房間,靜靜地佇立其中,用手撫過一件件傢具,感受著上面殘留的皇後的氣息。
孝賢皇後是死在一條青雀舫上的,為了留住她最後的氣息,乾隆帝曾經命人將這艘大船運到北京城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這艘青雀舫體積非常龐大,根本無法從城門穿過。大家都知道乾隆帝太過傷心,恐怕有點喪失理智,便開導他,結果他執拗地說: 「既然城門擋住了,那就把城門拆掉。」最後,禮部尚書海望急中生智,便命人搭起木架從城牆垛口通過,上設木軌,木軌上鋪滿鮮菜葉,使之潤滑,千餘名人工推扶拉拽,費盡力氣,終於將青雀舫運進了城內。
睹物恩人非但不能緩解心中的痛苦,反而更加加劇了乾隆帝對死去皇後的思念。於是,
他一遍遍地責問自己,到底是什麼奪取了自己心愛的皇後?他一度責怪自己不夠體貼,對她缺乏呵護,才導致了她的早天。一度又將罪責歸於孩子身上,認為是接連生子導致了她的身體受損,為此,他曾寫下詩句「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當初盼夢熊」、 「一紓憤懣酹金卮,柳翼行將發引時。此去想應兄待弟,都來何致母隨兒。」表示寧願不要兒子,也要留住自己的愛妻。
生死大限,即便是帝王也無法越過,所以在傷心之餘,乾隆帝也嘗試過開導自己,放下悲痛,一切向前看,寫下了「達人應盡知,有生孰免逝。況年近不惑,亦豈為夭厲」的句子。但這些都是自欺欺人,他的心中始終無法釋懷,尤其是對她的韶華早逝,常常感嘆「猶惜窈窕質,忽作朝雲翳」。
乾隆帝在孝賢皇後死後還孤獨地度過了漫長的歲月,但是任時間匆匆流逝,孝賢皇後的一顰一笑依然在他心中清晰生動。其實,在他的意識里,孝賢皇後並沒有離去。每當發生什麼重要的事情,或者遇到一些特殊的日子,他總會去靜安庄說給地下的她聽。國家無後不行, 乾隆帝盡管沉湎在傷心之中,依然不得不為大局考慮,另立新皇後,但在冊封之前,他特意去靜安庄奠酒告知亡妻,以求得她的諒解,顯示自己對她生死不渝的忠誠。在自己的四十大壽時,乾隆帝在皇太後的多次催促下,立
那拉氏為皇後。看到大家歡喜的慶祝,他不得不強顏歡笑,回去之後卻寫下了緬懷亡妻的詩句:「凈斂緗雲碧字寬,宜嚦嘉興物皆歡。中宮初正名偕位,萬壽齊朝衣與冠。有憶那忘桃花節,無言閑倚桂風寒。晚來家慶乾清宴,艦眼三年此重看。」
生活的往事仍念念不忘:「事遠重提處,能忘獨旦歌。」他常常感慨:「齊年率歸室,喬壽有何歡?」就是說你那麼早就走了,我一個人活得再長,又有什麼意思呢?
三秋別忽爾,一晌奠酸然。
追憶居中閫,深宜稱孝賢。
平生難盡述,百歲妄希延。
夏日冬之夜,遠期只廿年。
這首深情款款的,對往事飽含熱淚的詩,寫於乾隆五十五年。時年80歲的老皇帝,在孝賢皇後的陵前,滿懷憂郁的傾訴自己的深切追憶與黯然回首的情感。乾隆在殘燭之年,還念念不忘自己的這位皇後,想著自己很快就可以和他的皇後在地下團聚了。讓如今的我們,一時間忘記了,他曾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而僅僅是一個,鄰家痛失愛妻的耄耋老人。我們可以批評他自私,可以指點他的無知,甚至於指責他的夜郎自大!但是,就在此時此刻,我們的心和他一樣,充滿著傷感,抑鬱的情愫......
嘉慶元年(1796)三月初九,八十六歲高齡的乾隆帝帶著新即位的嘉慶皇帝一起來到了孝賢皇後的墳前,這是他最後一次來祭奠妻子了,此時的他已經與孝賢皇後陰陽相隔長達半個世紀。看著墳前亭亭如蓋的松樹,他寫下「吉地臨旋蹕,種松茂入雲。暮春中浣憶,四十八年分」的詩句,並在「四十八年分」一句下注釋道: 「孝賢皇後於戊辰大故,偕老願虛,不堪追憶!」
孝賢皇後雖然英年早逝,但是能夠在死後四十八年內時時刻刻為自己所愛的人思念,如果死後有靈,應該也很幸福吧。
乾隆寫給孝賢純皇後的詩有上百篇,篇篇見真情,乾隆把這些詩收入《御制詩》出版,讓後人去評說。這對於一個皇帝而言,這是多麼需要勇氣啊。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真正的愛情,從來都不是曇花一觀,而是在滄海桑田中念伊一生。
『柒』 歷史中乾隆和嫻妃的真正情感是什麼
歷史中乾隆和嫻妃的真正情感是:
中宮不可一日無主,盡管乾隆對孝賢皇後的離去十分悲傷。但不久,他就晉嫻貴妃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這就是他的第二位皇後,也是《如懿傳》中的青櫻原型。雍正十二年(1734年)年輕弘歷7歲的那拉氏被指婚為寶親王側福晉。
乾隆二年封嫻妃。早年嫻妃和乾隆也十分恩愛,而且那拉氏也很討太後歡心。乾隆十年(1745年)晉嫻貴妃。乾隆十三年(1748年)孝賢純皇後去世後又成為皇貴妃。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成了乾隆的第二位皇後。
乾隆十七年(1752年)生皇十二子愛新覺羅·永璂,乾隆十八年(1753年)生皇五女,乾隆二十年(1755年)生皇十三子永璟。乾隆三十年(1765年)閏二月十八南巡之時,這位和如懿一樣執拗正直的女人,勸說乾隆不成,因剪發觸犯國忌失寵失權幽居冷宮,次年就過世了,年僅49歲。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捌』 乾隆到底愛不愛如懿
前面是因為被魏嬿婉陷害,乾隆才對如懿有所厭棄,奪了她的封號,禁足翊坤宮,連伺候的人都撤走了,只剩下容佩和一個宮女,平時的吃穿用度更是非常刻薄,甚至連答應位分的妃子都不如。那麼,後來呢?如懿的冤屈已經洗白,明知道那些事都是魏嬿婉所做,如懿受了多大的委屈他心裡十分明白,為什麼對如懿還是那麼殘忍?
從這7件事,足以證明乾隆對烏拉那拉氏的感情!若不是真愛,走個過場便罷,何必如此大張旗鼓?最後對如懿那般狠心,也許正是愛之切恨之切吧!而抹去其蹤跡可能是遵循如懿自己的心意,還她一份自由自在!但在乾隆駕崩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把自己的一縷白發和如懿的斷發放在了一起,希望來世可以為結發夫妻。
『玖』 《延禧攻略》中乾隆不愛嫻妃,在歷史上他們的關繫到底如何
我個人覺得乾隆對嫻妃是不愛的,可能當時必須要立後,乾隆覺得嫻妃溫婉嫻靜,又受太後喜歡,為了利益或者別的,冊封了嫻妃為皇後,她死的時候只花了2、3百兩的銀子,而且葬在了妃陵,應該是歷史上最慘的皇後了,可見乾隆對她毫無感情。
在這部劇中,我個人還是很喜歡嫻妃這個角色,最初的嫻妃溫婉嫻靜,與世無爭,從不參與宮斗,即使當時她母親百般哀求,她也堅守自己的原則,當她弟弟病死,母親撞倒在自己面前,父親行賄入獄後,嫻妃的生活開始轉變,她發現自己一直堅守的信仰如此可笑,只有地位和權利才能讓她活下去,她用自己的城府、手腕、能力一步步向上攀登。
『拾』 嫻妃坐上了皇後的位置,為何還是無法改變其悲慘的一生
嫻妃對乾隆用情太深,對感情過於執著,但是卻不知自古帝王多薄情的道理,一直以自己的真性情面對乾隆,不懂得如何去取悅一個帝王,更不懂得一生只依附男人而活,正是因為她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得個性,所以才無法哄得乾隆開心,因為她從來都是真實的她,不懂得虛與委蛇,也不懂得唯命是從。嫻妃身為後宮的女子,將感情放在第一位,就是嫻妃最大的悲哀,也是導致她悲慘命運的原因。
在乾隆的眼裡,嫻妃只會一直的惹怒他,就算嫻妃是皇後了以後,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的性格,從來不會遷就乾隆,乾隆厭倦了這種感覺,也覺得嫻妃不配做自己的皇後。對於嫻妃的忠言逆耳,乾隆聽不進去,還會大發脾氣。乾隆和風塵女子來往的時候,已經貴為皇後的嫻妃去勸告他不要失掉了皇家顏面,惹怒了乾隆,嫻妃最終斷發為祭,被乾隆打入了冷宮,日子自然不會好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