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歷史上的文人,都有什麼毛病
歷史上的文人與政治家是相通的,就可以看出來,政治失意時滿腹牢騷,得意時明明很高興卻不表現出來;並且受到儒家學術的影響非常大。
⑵ 歷史上名人被貶的事例以及他們被貶的態度
蘇軾被貶至黃州
蘇軾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蘇洵的熏陶,既長,「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嘉佑元年(1056) ,蘇軾首次出川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轍中同榜進士,深受主考歐陽修賞識。嘉佑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其父於汴京病故,他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初還朝任職。因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 ,請求外調,自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先後被派往杭州、密州 、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元豐二年(1079)因所謂以詩文誹謗朝廷的罪行下獄。僥幸被釋後,謫貶黃州。
關於態度,我個人認為並沒有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樣的隱士態度。
下面節選自余秋雨——蘇東坡突圍,可以讀一下
這便是黃州赤壁。赭紅色的陡峭石坡直逼著浩盪東去的大江,坡上有險道可以攀登俯
瞰,江面有小船可供盪槳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間就有了氣勢,有了偉大與渺小的
比照,有了視覺空間的變異和倒錯,因此也就有了游觀和冥思的價值。客觀景物只提供一種
審美可能,而不同的遊人才使這種可能獲得不同程度的實現。蘇東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
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這種意味,使無生命的自然形式變成美。因此不妨說,蘇
東坡不僅是黃州自然美的發現者,而且也是黃州自然美的確定者和構建者。
但是,事情的復雜性在於,自然美也可倒過來對人進行確定和構建。蘇東坡成全了黃
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這實在是一種相輔相成的有趣關系。蘇東坡寫於黃州的那些傑
作,既宣告著黃州進入了一個新的美學等級,也宣告著蘇東坡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兩
方面一起提升,誰也離不開誰。
蘇東坡走過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遠比黃州美麗,為什麼一個僻遠的黃州還能給他
如此巨大的驚喜和震動呢?他為什麼能把如此深厚的歷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給黃州呢?黃
州為什麼能夠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驛站呢?這一切,決定於他來黃州的原因和心態。
他從監獄里走來,他帶著一個極小的官職,實際上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走來,他帶著官場
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走來,他滿心僥幸又滿心絕望地走來。他被人押著,遠離自己的家
眷,沒有資格選擇黃州之外的任何一個地方,朝著這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小鎮走來。
他很疲倦,他很狼狽,出汴梁、過河南、渡淮河、進湖北、抵黃州,蕭條的黃州沒有給
他預備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廟中住下。他擦一把臉,喘一口氣,四周一片靜寂,連一
個朋友也沒有,他閉上眼睛搖了搖頭。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
突圍。黃州,註定要與這位傷痕累累的突圍者進行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
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
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幸好,他還不年老,
他在黃州期間,是四十四歲至四十八歲,對一個男人來說,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後還大有
可為。中國歷史上,許多人覺悟在過於蒼老的暮年,換言之,成熟在過了季節的年歲,剛要
享用成熟所帶來的恩惠,腳步卻已踉蹌蹣跚;與他們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
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
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
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的光線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
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⑶ 中國歷史上文人的成就與命運具有悖反的例子
蘇軾
屈原
杜甫
⑷ 總說「文人誤國」,歷史上有哪些文人誤國的例子呢
秦朝末年,在秦皇胡亥的身上,就上演了一樁“文人誤國”的好戲。我們都知道,在中國的古代,一直實行著所謂的“外儒內法”,也就是“儒表法里”的政治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固然涌現出了一部分君王想要的“忠臣良將”,但還有一些人,只懂清談,卻對安邦定國沒有什麼用處,這種現象也叫“文人誤國”。那麼在歷史上,到底有多少文人誤國的案例呢?
綜上所述,胡亥聽信叔孫通的讒言,就是歷史上“文人誤國”的典範。
⑸ 為什麼古代的文人大多都會被貶啊
古代文人做官被貶之迷
經過幾年的學習,我們已了解了部分文人的身世背景,卻意外地發現他們大多數人之間有共同的背景,那就是做官然後被貶,甚至隱退,那麼為什麼呢?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 先從做官說起,大多數文人不是做官之前就想隱退的,他們和我們一樣,早期就有遠大的政治抱負,詩聖杜甫曾寫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王維曾寫過「聖代無隱者,英靈進來歸」李白曾寫過「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因此,他們勢必為心中的理想而努力奮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因此,他們「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了;
2 官場是世間最復雜的場,本人看「神醫喜來樂」時就深有感觸,一位王爺告訴略沾官場的喜來樂說:「該醫的就得醫,不該醫的你就別醫;能醫的你或許說不能醫,不能醫的你或許說能醫;有的人能醫好你說醫不好,有的人不能醫好,你竭盡全力給醫好。」嗟乎!!!
3 再從文人和上司說起,文人之所以叫文人,是因為他們有超群絕倫的才華,因此容易遭人嫉妒,再加上有的文人放浪不羈,凡事都沖在上司前面,在任意場合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勢必遭上司反感,因此容易被貶;
4 從文人和皇帝說起,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虛榮心,更何況是堂堂一朝天子,皇帝也想有令人仰慕的才華和氣魄,皇帝要想在百姓和臣子中樹立威信,必須盡量在各方面趕在眾大臣之前。例如,清翰林院大學士紀曉嵐的對聯和燈謎寫得絕妙之至,乾隆皇帝有時就把紀曉嵐寫的對聯或燈謎說成是自己寫的,有一次,紀曉嵐揭穿了皇帝的行為,因此,紀曉嵐被流放到邊;
5 從文人和文人之間說起,文人在相對和平的年代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有一定的政治權利,而每個文人並不都是志同道合的。他們之間難免會有政治分歧和政治偏見。再加上學術上的「文人相輕」從而形成一定的派別。例如,宋仁宗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主張政治改革,施行史上有名的「熙寧變法」,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變法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對,新法未能很好地得到貫徹,王安石於熙寧七年被迫罷相,八年再相,次年被迫辭職,退居金陵,封荊國公,同年憂憤去世。可以說,在政治斗爭中,文人是最大的犧牲者,有的丟了官,有的甚至喪了命;
6 文人還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無比的好奇心,例如,武則天手下大臣狄仁傑在破案過程中總能發現武則天的一些秘密,並予以揭穿,我們每個人在心中總會有些秘密,更何況是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因此,狄仁傑在破案之後總是被貶,有案後官復原職,調查案件,如此循環,以至終老;
7 文人的性格大多是不畏權貴,他們也想做百姓心中的好官清官,而在古代政場上,「正大光明」匾的背後卻是多數是官官相護,腐敗成風,而這些文人們看不慣那種金迷紙醉,肆意揮霍的生活,他們中大多是白手起家,不是早年喪父就是早年喪母,要麼就是家裡窮,他們懂得金錢來之不易,更深深體會到一個腐敗的官員對百姓的影響,因此,他們致力於與這些不良風氣作斗爭,可是~~貪官太多!!庸官太多!!!於是他們不得不長嘆一聲,道:「將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了!!!
⑹ 歷史上說文人誤國有這么回事嗎
並未有人明確說過這句話,但從歷史上看確實是有這個意思的。文人誤國,從明史來看確實有那麼點意思,從朱棣之後,言官當道,上至皇帝,下至囚犯,上至國家生死存亡,下至雞毛瑣事,皆能噴個狗血淋頭;其次言官結黨營私也不在少數。當然也不是一棒子打死,譬如於謙。
有宋一代善待文人,太祖皇帝教後世子孫刑不上大夫,更是留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車馬簇,書中自有千鍾粟!
據《宋史·蘇頌傳》記載,北宋熙寧二年,金州知州張仲宣因貪贓枉法而被判死刑,司法官對其處以脊杖刑和黥刑,然後發配海島。審刑院知院事蘇頌聽聞此案後,向宋神宗上奏說,古代刑不上大夫,張仲宣官居五品,如果對其處以黥刑,並令其與徒隸為伍,即使他這個人不值得憐憫,但仍然處罰過重,因為這使大夫的名譽受到了污辱。
宋神宗認為有道理,於是免除了張仲宣的杖刑和黥刑,將其流放賀州。此後針對官吏不適用杖黥法,成為宋朝固定的法律制度。這是對「刑不上大夫」原則的具體制度化。
可是,北宋末年,靖康之恥真的只能怪宋欽宗、宋徽宗兩位皇帝,當宋徽宗突破文官設置的重重阻礙清查京城守衛,發現號稱八十萬禁軍卻只有三五萬人,還有一半是老弱病殘當作何感想。自杯酒釋兵權後,漢人王朝最後一個尚武王朝唐王朝完全終結了。
官本位是古代官制文化的核心。官員不僅擁有權力,還擁有財富、聲譽和各種特權;做官首先是一種身份等級,其次才是一種職業。從觀念形態來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是傳統文化基本的價值取向,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古訓亦可引申為「唯有做官高」。這主要是因為做官有種種好處。
首先,在古代社會分層體系中,元代人分十等,官居第一,即「官」代表較高的社會地位。其次,陞官與發財始終緊緊聯系在一起。
官職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官員除了有正常的俸祿之外,還有占田蔭客、不納賦稅、不服勞役、年節賞賜、陋規津貼等各種好處。再次,法律還賦予了官員種種特權。王公貴族即使犯罪,亦有「八議」或「官當」制度,即可免於或從輕處罰。
文官的選拔,早期靠舉孝廉,後期靠科舉,選出的都是文人里的精華,也就是能代表整個文人集體的人物。本來按理說,他們與血雨腥風的戰場根本不沾邊,但越到後期,文人越發激進,變得跟吃了槍葯似得,只要一旦表示要求和,馬上就攻擊那些人「賣國」、「無恥」,然後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把他們給批鬥一把。
國家被這些傢伙綁架以後,越開越遠,最後只能是翻車一途,所以明朝最後慘遭建奴屠戮;清朝在庚子國亂以後再也恢復不了元氣,也失去了人民的認同,最後孫文和袁世凱聯手埋葬了它。
其實早年的文人並不這樣,早年在秦漢時代,武官完全是純武人集團組成,文武個集團互不從屬,也沒什麼交集,彼此獨立。文人要談戰爭,只能把自己變成武人,就像東漢的班超,已開始准備以文化成就自己,後來覺得不實際,也沒意思,就投筆從戎,替東漢鎮守西域。文武兩班總體上雖稱不上和睦共處,卻也是井水不犯河水。
由於早在唐末,傳統的軍事制度「府兵之制」崩潰,以及唐末、五代十國時代武人藩鎮割據、尾大不掉,皇帝認為這出在武人集團自成體系的原因,出於制衡武人的考慮,皇帝把後勤支持、裝備調撥、物資管理以及軍事決策的權利劃給了文官,這樣一來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就是武人變成文官的附屬和附庸,這一點在明朝發揮到極致。
有時候高品級的武官,反而必須向低品級的文官行禮,比如萬曆名將戚繼光對首輔張居正的信里就自稱「門下走狗小的戚某」,雖說戚繼光的確官職不如張居正高,但也不至於變成「門下走狗」這個程度,武官對文官的從屬,由此可見一斑。
但這種安排的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文人把持了軍事,就導致武人在外處處掣肘,在文人們看來,「名節」永遠比「成敗」更重要,對「名節」的追求近乎變態,以至於不顧勝負,這就導致國家一次次被他們坑得很慘。
比如鄧艾偷渡陰平時,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率優勢兵力據城阻擋,此時如果諸葛瞻像司馬懿當年那樣閉門不出,憑著鄧艾那點兵力還能奈何諸葛瞻。可嘆諸葛瞻僅僅為了爭一口氣,就中了鄧艾的激將法,不顧國家前途出戰,最後戰死軍中,還把蜀國最後一點老底拼掉了。
他是忠誠,但這種實際是賭上了國家前途來成就他一人名節的魯莽忠誠,實在讓人難以認同。
中國古代都是由文人治國,而那些技術人員都是最低價的匠人,文人是最高等的,然後是農民,然後才是匠人,商人是最低等的。所有的新技術出現,所有的商人在應用新技術提高生產力的時候,在那些狗屁文人眼裡,永遠都是奇技淫巧不值一提。
古代知識分子的總體形象通常是一副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弱不禁風的模樣,更代表不識愁滋味,只會吟風弄月的游手好閑和「下筆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的世事不通,除了對其社會地位、學識水準的有些仰慕之外,在世人眼中,「百無一用是書生」。
文人可能有骨氣,可能有大志,但是他們從來看不起技術的發展,在這樣的文人集團的帶領下,中國那些心靈手巧的「匠人」永遠出不了頭。
文人誤國,不是說文人無大志,不是說文人無骨氣,而是文人永遠不重視技術的發展,不提倡科技的進步,甚至他們會阻撓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他們空有想法,卻不知道怎麼去實現,這就是文人誤國的根本。
⑺ 文人為什麼在歷史上遙遙看去特別孤寒
首先,對你這個問題很贊賞!說明你是一個喜歡思考的而且有思想的人!其次,我看到這個問題有點心動。這個問題很有價值,但恐怕我看的書還有限,思考的不夠有深度。我姑且班門弄斧了,權當你多點參考。
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一個人連天下都可以治理,那大家就會認為這個人是個人才!十年寒窗只為有朝一日及第,位列人臣,發揮自己平生所學,治國濟民,名垂青史。
這樣看是不錯,但忽略了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掌權的人」,即統治者。統治者擁有軍隊,有權利,在封建社會,誰願意輕易招惹他們。但知識分子雖然做官,從來都不是擁有實權的人,權利掌握在野心家,武夫,饞臣,奸臣手中。
和平年代還好說,文人過的也還好,較能施展抱負。比如「貞觀之治」時期。
但一旦,朝政黑暗,統治昏庸時,知識分子由於本身的那種清高,正直,他們都會不滿足這種現狀。有的消極避世,如陶淵明,「竹林七賢」等,有的積極反抗,頭破血流,如「黨錮之禍」等。
知識分子上千年來一直在「出世"與「入世」抉擇。一方面想出仕為官,實現自己治國救民的人生理想。一方面有不肯屈膝與統治者,要保持自己的作為文人的尊嚴。
這樣就矛盾了,但無論"出世"或者「入世」。他們的命運都會為別的左右。他們生來就會這樣。因為他們是文人,他們對社會有這別人無法比擬的責任感,他們要為社會負責,他們要為黎明蒼生負責。所以不能瀟灑自我!
看起來苦寒,只因為他們背負了太多社會的重量!而且特別有責任感,特別自尊和清高。
謝謝!僅供參考!
⑻ 歷史上有哪些人品低下的文人呢
一、鍾會
鍾會這個人大家應該都聽過,三國演義里他和鄧艾兩路伐蜀,之後構陷鄧艾並將之殺害,此後又夥同假意投降的姜維起兵造反,結果很快就被平滅。嚴格上說鍾會雖然是政治家軍事家,但他也算一個文人,精通文賦、玄學、書法等。除了譖害鄧艾和起兵謀反外,他還曾經構陷過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只因為他結交嵇康未果而心懷怨恨,結果一代名士嵇康就這樣被他害死了。
東漢、唐中晚期和明朝是我國歷史上太監權力極大的三個時期,太監們大多沒什麼文化,於是他們只能在文官中尋找政治代言人,因此這三個時期投靠太監的文人,也都是卑劣不堪的。東漢的兩次黨錮之禍將文人的風骨禁錮沒了,剩下的大多都是趨炎附勢之徒;唐朝中期以後,太監權勢熏天,甚至可以廢立謀害皇帝,因此有文人投靠也就就不奇怪了;明朝從明英宗時期的王振開始,太監再次登上歷史舞台,最高峰當屬「九千歲」的魏忠賢,自成一黨,把持朝政,時人稱之為「閹黨」。
⑼ 在我國古代有哪些人被稱為丑文人,丑到不敢出門的是誰
想到古代的文人才子,人們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出長衫翩翩,環佩叮叮的風流形象。然而人有善惡美醜,文人同樣不能例外。不可能所有的文人都像他們筆下的文字那樣風華絕代。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些古代的「丑文人」。
賀鑄長得雖丑,但也很溫柔。他寫過一首《半死桐》悼念他的亡妻。這首詞與蘇軾的《江城子》並稱悼亡詞雙絕。
人其實也是感官動物,追求美好,厭惡醜陋太正常不過了。但經過長時間的歷史積淀以後,這些「丑文人」的外貌已經消散,他們的著作才是流傳千古的華麗瑰寶。他們的形象也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帥氣逼人。
⑽ ...最無恥(無知)的文人及其事跡是什麼
我覺得歷史歷史上無恥的文人有不少,就近代的來說,最有名的就康有為莫屬了,康有為在在當時可以算是一個接受西方先進思想的最早的一位中國人,曾經在推動戊戌變法和主張民主文明,實行君主立憲,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等制度上,不可否認他個人在其中起到了推動作用。
看到這康老有為一大把年紀娶了那麼多小妾,這還沒有完,他61歲的時候,還娶了第五位小妾,張小姐才16歲,60歲的康有為,在湖邊的時候,遊玩後又看上了19歲的船娘,在他自己最初倡導一夫一妻制的過後,自己在用行動無數地打臉,我覺得這樣的人非常的無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