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文化與歷史
在四萬多年前,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當哥倫布到達他認為的新大陸時,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3,000萬,其中有大約20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
1607年,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定居於沿岸地區,其中多來自英國,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18世紀中葉,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18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擴張,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自覺到英國的迫害,而萌生獨立的念頭。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反傾銷。1774年,來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並接受處分。1775年,在馬薩諸塞州萊剋星頓點燃戰火;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發表著名的《獨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1777年10月,薩拉托加大捷,扭轉了獨立戰爭初期的不利的態勢。此役使美國人民信心大增,並得到了國際上的支援。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1781年,約克城戰役大捷,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約克敦戰役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斗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1782年11月30日,英美簽署《巴黎和約》草案,1783年9月3日,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1787年,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他們採取一項原則,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同時,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此外,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19世紀初期,數以千計的人,越過阿帕拉契山,向西移動。有些開拓者,移居到美國的邊界,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活。
引起南北戰爭的原因,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對這個國家的存在,作了一番考驗。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南北之間,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金融的中心,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1860年代初期,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另組政府,北方則表示,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1861年,內戰爆發了,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打了四年,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1865年,北方戰勝了,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恢復統一,而且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19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工業化,而內戰之後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被捲入大戰漩渦中,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在戰後的10年間,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可說是個無生氣、無感情、屬於商人階級的10年。據1929年統計,居城與居鄉的比率是56:44,這時舉凡現代生活的特色,諸如汽車、電話、收音機、洗衣機,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戰後經濟呈現極度的繁榮,原因有二, 一為政府不再干涉私營企業且有立法保護之;二為新技術的帶動。雖然經濟成長很快,但是基礎不穩。
經濟大蕭條影響的不只是美國,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經濟大恐慌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工廠商店關門,銀行倒閉,一片蕭條。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總統,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蘇醒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軸心國的戰敗、英法實力的衰退,美國和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世界被分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美蘇及其各自陣營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加緊准備,一如戰時。這種狀態,被稱為「冷戰」。
美國歷史自1960以來,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經濟方面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仍舊是不斷膨脹;從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繼續增加,1970年,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1960年初期,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1960年代中期,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此外,由於工業的發展與人口的集中,60年代後期,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注意。70年代初期,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是大恐慌以來最嚴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一度復甦。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現通貨膨脹。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美國在冷戰中最終拖垮了蘇聯,1991年,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兩大陣營之間意識形態的壁壘也被打破了。1981年4月12日,美國成功發射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在最早的殖民時期,美國文學主要的題材是贊揚新大陸替殖民者和歐洲母國所帶來的利益。宗教信仰上的爭議也是題材之一。隨著革命戰爭的爆發和美國的獨立,本傑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潘恩等人寫下的政治著作在文學和作家如愛倫·坡等人逐漸嶄露頭角。奴隸制度的沖突和接踵而來的內戰也對美國文學有深刻影響,到了19世紀末,由於工業化的進展和國土開拓時期的結束,美國文學脫離了原先的邊境文學,馬克·吐溫成為第一個不在東海岸出生的主要作家,開啟美國本土文學之先河。進入了20世紀,工業化帶來的社會轉變使美國文學發展的更為多元和復雜。海明威反映了人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厭惡情緒。1925年費滋傑羅出版《大亨小傳》代表著20年代經濟大恐慌前美國人的夢想。黑人文學、南部文學、以及現代文學也在同時期興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的世代、和新的種族、地區、社會特徵都與之前的世代大不相同,大量的移民文學和新興的女性主義文學也成為美國文學的一部分了。
電影的發展主要源自美國,同時也是世界上電視技術發展和普及最早的國家之一。英國出生的美國攝影師愛德沃德·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拍下了人類史上第一部電影奔跑的馬匹。自從那時開始,美國的電影產業便開始高速發展,加利福尼亞州的好萊塢成為人類電影發展的重鎮,絕大多數電影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都是源於好萊塢,好萊塢電影也成為美國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920年代,美國每年平均產出高達800部正規電影,查理·卓別林的喜劇、依據小說飄改編的《亂世佳人》、創下史無前例票房的《泰坦尼克號》、《超人》、《蝙蝠俠》、《阿凡達》等電影流傳至幾乎每個大陸和國家,成為家喻戶曉的美國象徵。這些電影的出口也使美國獲取了巨大的經濟利潤。除了電影之外,由迪士尼開創的卡通技術也是源自美國。
元旦(New Year's Day)——1月1日
馬丁·路德·金日(Birthday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1月第三個星期一
華盛頓誕辰日(Washington's Birthday)——2月第三個星期一
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Memorial Day)——5月最後一個星期一
美國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7月4日
勞動節(Labor Day)——9月第一個星期一
哥倫布日(Columbus Day)——10月第二個星期一
退伍軍人節(Veterans Day)——11月11日
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11月第四個星期四
聖誕節(Christmas Day)——12月25日
㈡ 美國歷史與文化
要了解美國的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此消彼長,不得不從美國的歷史說起。美國最早的移民,都是歐洲移民過來的虔誠清教徒,自由主義的開國精神是內含在基督教傳統之中的。羅伯特•貝拉在其名著《心靈的習性》裡面分析說,在美國的歷史傳統裡面,有深厚的基督教和共和主義傳統,美國的個人主義是以這兩種傳統為自身基礎的:「古典共和主義提出了為公共利益盡心盡力的積極公民形象,宗教改革的基督精神,以清教主義與教派主義的形式,倡導以個人的自願參與為基礎的政府觀念。然而,以上兩種傳統都把個人的自主性置於道德與宗教責任的背景之下。」 個人主義與基督教的內在結合,使得美國直到1950年代,一直是一個在道德價值上非常保守的國家。所謂的保守,實際上是一種以基督教為背景的個人主義,或者崇尚個人價值的基督教主義:既尊重個人的道德自主性,同時個人又對家庭、社群、國家和上帝負有責任。美國是一個有著共同宗教背景和價值觀的文化大熔爐,新的移民不管你來自什麼樣的文化背景,都要融入這個以基督教為主流價值的自由社會。
然而,1960年代的文化反叛和種族平權運動,使得美國發生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反叛和種族平權,雖然是兩場相互平行的運功,前者是青年一代對上一代人所奉行的基督教價值的文化反抗,後者是黑人為代表的少數族群爭取社會經濟權利的平等,但二者在精神目標上卻有著內在的默契和聯系:解構以基督教為核心的社會主流價值,為文化相對主義和文化多元主義打開決堤的閘門。《白宮中的上帝》作者哈切森這樣寫道:「60年代文化反叛造成的根本變化之一,乃是新教主流派與美國社會的主流利益之間互相支持的關系,變成了一種憤怒的敵對關系。……面臨激增的多元化和在公眾生活中明顯缺乏以宗教為基礎的價值觀,猶太-基督教傳統受到明顯的侵蝕,隨之造成了公共道德的衰退。這一衰退正是美國基督教中日益發展的福音派潮流主要關心的事情」。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時代重心,戰後的美國,如果說1950年代的重心在意識形態冷戰,1960-1970年代在種族平權的話,那麼,1980年代以後的社會焦點,就逐漸轉移向宗教、道德和文化價值的分歧。由於美國的早期移民具有基督教的共同背景,而二戰以後的新移民大量來自非基督教民族,美國成為了一個文化多元主義與基督教福音主義同時並存的國家,因而在文化價值上似乎也分裂成了兩個美國:一個是文化激進主義和文化多元主義的美國,它存在於學院和媒體,在地域上主要分布於東西海岸,另一個是基督教福音主義的美國,它紮根於美國的草根社會,占據了南方和中部這些腹部地區。近年來,圍繞著墮胎、同性戀等問題的大爭論,正是兩個美國之間的文化較量,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小布希與克里較量的「勝負手」所在。
一方面是文化激進主義乃至虛無主義的波濤洶涌,以及多元文化傳統提出的「差異的政治」和「承認的政治」,另一方面是基督教福音主義的強烈反彈,夾在中間的自由主義真是左右為難,苦於應付。作為建制化的自由主義,本來作為「公民的宗教」,本來在文化價值上與基督教個人主義並不沖突,而且後者還是自由主義的倫理基礎之一,然而,如今被文化激進主義一沖擊,自由主義就陷入了價值上的尷尬境地:正如甘陽所分析的:「以羅爾斯為代表的美國自由主義近年來可以說一直在辯護兩個多少有點矛盾的立場。即第一他們要維護美國的新政自由主義傳統,從而論證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合理根據;但第二他們作為對六十年代種族、性別、文化問題上所謂『文化多元化』的支持者,則強烈論證國家不能幹預道德宗教文化領域。」(《政治哲人施特勞斯:古典保守主義政治哲學的復興》)。
已故的哈佛名教授羅爾斯作為美國自由主義的一代理論宗師,在《正義論》裡面做的前一項工作:論證國家要在經濟領域實行合理的干預,實現「公平的正義」;而在《政治自由主義》一書中,重點論證的是後一項工作:在一個價值多元化的自由民主社會中,如何達成關於正義的「重疊共識」?作為建制化的意識形態,自由主義一方面要回應後現代主義和文化多元主義的挑戰,將價值的諸神時代作為一個合理的事實予以確認,另一方面又要應對基督教傳統和文化保守主義的批評,避免滑落到價值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為社會整合找到一個共識的基礎。羅爾斯在自由主義思想史上做出了一個重大的調整:將自由主義從一個整全性的倫理政治學說,改變為僅僅是一種政治社會的組織原則。自由主義首先將善(good)與正當(right)這兩種不同的價值區別開來,對於什麼是好、什麼是善,什麼是人性、什麼是美好的人生這些倫理價值問題,自由主義沒有任何特定的立場。自由主義只是堅信:人是有理性的,他能夠為自己決定什麼是最好的價值,只有自主選擇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因而,各種互相沖突的宗教、道德和哲學,從它們各自的價值立場來說都是可理解的、合理的、可證成的。自由主義對它們保持完全的價值中立。不過,對於什麼是正當、什麼是正義這些政治價值問題,自由主義容不得半點的價值相對主義,它堅信「正當優先於善」,不管你在信仰的私人領域里供奉的是哪路神仙,或者什麼也不相信,在政治的公共領域,必須遵從由憲法的核心觀念和程序規定的公共理性,遵從普遍的正義原則。而這一普遍的正義,是各種不同的宗教、道德和哲學通過公共討論和對話,反復的「反思平衡」最終達成的「重疊共識」。
羅爾斯雖然是一個學院派知識分子,但他所論證的政治哲學,正是當代美國自由主義的理論基礎。「公平的正義」乃是從羅斯福新政到六十年代種族平權法的合法性論證,而政治自由主義則是多元文化時代解決公共認同問題的自由派綱領。在這次美國總統大選中,以克里為代表的民主黨自由派人士,正是按照這一思路來回應同性戀、墮胎等辣手的價值沖突問題。然而,這次克里的敗選,表面上是民主黨的政治失敗,從深層來說,乃暴露了政治自由主義深刻的理論困境。
自由主義放棄了自己特定的整全性學說,退而成為社會政治層面的組織原則,本來期望收到雙刃劍的效果:以價值中立主義回應多元文化,以正義的「重疊共識」整合社會,與文化虛無主義劃清界限。但是,從這幾年美國國會、總統大選中,保守主義屢屢得勝、自由主義連續失敗之中可以看到,在道德價值這一當今時代焦點問題上,政治自由主義顯得蒼白無力,交不出一張令選民滿意的答卷。為了使正義原則在一個多元價值的社會中能夠獲得最廣泛的認同,政治自由主義不惜放棄自己的整全性,將價值問題擱置起來,把它驅逐到私人領域。然而,從前門被公共事務驅逐的東西,又從後門溜回來了,不僅回來,而且成為公共領域各方輿論矚目的主角。
以當今爭得一塌糊塗的墮胎和同性戀問題來說,按照政治自由主義的邏輯,這些都屬於私人的價值偏好,屬於個人的懷孕意向或性取向,與公共領域的正義問題無涉。不過,自由派人士忽略了,在這個政府權力空前擴張的時代裡面,過去屬於宗教或道德管制的私人事務,如今統統變成了由法律和政治來管理的公共事務:墮胎是否合法?幾個月大的胎兒享有不可剝奪的生命權?同性戀可以合法化嗎?他們(她們)是否享有與異性戀同等的合法婚姻權利?――這一系列高度分歧的社會文化問題,保守主義的回答十分乾脆,而政治自由主義則像克里在大選中的回答一樣,含含糊糊,莫棱兩可。文化價值不僅是個人的取向,也同時是公共事務,任何個人的價值選擇都離不開公共的價值標准,政治自由主義的善與正當二分的基本預設,雖然在理論上可以成立,但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卻處處碰壁,文化沖突的本質就是政治,政治背後也是文化的分歧,所謂的「文化政治」是也。
當然,羅爾斯早就預見到私人的價值(善)與公共正義(正當)之間並非那樣井水不犯河水,他所論證的政治自由主義,設定了一條核心的基本原則:「正當優先於善」。也就是說,當自己的宗教、道德或哲學學說與社會正義原則發生沖突的時候,普遍的正義相對於特殊的善,擁有無可爭辯的優先性。然而,問題在於,「正當優先於善」,只是自由主義的特殊信念,而不是社會普遍的規范認同,不要說各種宗教學說堅信信仰的絕對優先性,社會的正當性只可能來自宗教價值上的善,而且連社群主義、施特勞斯的古典政治哲學等各種保守主義,都反對抽離善的價值觀念來預設正當的優先性。「正當優先於善」這條政治自由主義的第一原理,在一個價值多元的自由主義社會裡面,它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甚至是不可通約的分歧性。當今美國社會的主要分歧,幾乎都發生在文化道德領域。那些善與善之間的價值沖突,以「是否正當」的政治方式體現出來,而且無法用法律或政治的普遍正義原則來裁定它們。
政治自由主義的正義原則,來自各種宗教、道德或哲學學說的重疊共識,然而,由於價值上的分歧,有些可以通過理性的合理對話形成重疊共識,有些則不可通約,難以形成共識,比如同性戀問題、墮胎問題就是這樣,越是涉及到世界觀的核心價值,就越是難以找到共通點。羅爾斯之所以認為在不同信仰的人群中間,能夠形成「重疊共識」,乃是有一個「政治人」的預設:相信每個人都是理性的,有可能按照公共理性來進行公共對話,以「正當優先於善」的方式進行價值選擇。然而,即使美國這個有著兩百多年立憲民主歷史的國家,由於多數人依然是基督教徒,凡是涉及到文化政治的諸多社會問題,他們更多地不是從法律的程序正當性,而是從上帝那裡尋求選擇的答案。薛涌在書中分析說,美國是一個基督教立國的國家,但後來的歷史發展使得宗教一分為二,一個是理性宗教,相信政教分離,他們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精英,基本上是一批投票給克里的自由派,主要分布在東西海岸的大都市裡,特別是新英格蘭地區。另一個是情感宗教,其信徒大多是一些投票給小布希的基督教福音主義者,他們雲集在南部和中部地區,生活在半封閉的小城鎮里,每個周末要上教堂,向上帝祈禱。
兩個美國,兩種宗教。克里所抓住的只是理性化的美國,這個美國相信羅爾斯,相信「正當優先於善」。就像很多中國人以為紐約、波士頓、洛杉磯就是美國一樣,他們也以為理性化的自由主義代表了美國精神。殊不知還有另外一個美國,另外一種美國精神。那就是小布希所依靠的美國,基督教福音主義所代表的情感宗教精神。這些生活在鄉下的傳統「楊基佬」,平時是沉默的大多數,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這些全國性大報上,看不到他們的蹤影,聽不見他們的聲音。但是他們確確實實在地存在,每當選舉年的時候,這些相信信仰高於一切、善優先於正當的虔誠教徒們,就成為了左右白宮的力量。這次決定布希和克里最後命運的俄亥俄州,雖然經濟衰退,但多數選民最終還是選了布希。他們所作的選擇,不是功利自由主義的「經濟人」選擇,也不是政治自由主義的「政治人」選擇,而是虔誠地相信上帝、相信信仰高於一切的「宗教人」選擇。正如一位俄亥俄州選民所說:「這四年我收入少了三分之一,但我不會責怪布希。工作來了又去,但信仰卻是永恆的」。
在文化道德問題上,政治自由主義的價值中立政策,實際結果是對文化激進主義和價值虛無主義的寬容。自由主義對它們的步步退讓,使得後者不斷挑戰政治和法律的底線:先是自由墮胎,然後是同性戀婚姻合法化,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大麻合法化?自由克隆後代?…這些在政治自由主義看來屬於個人自由選擇的非公共性問題,已經或者即將成為公共問題的焦點。難道生活倫理真的僅僅是私人事務?難道在什麼是美好的生活、什麼是有價值的人生這些問題上,真的什麼都行?文化激進主義者當然會這樣認為,自由主義者雖然內心不贊成,但礙於價值中立主義的原則,只能保持寬容,就像克里對待切尼副總統的女兒同性戀的態度一樣,有著過多的曖昧。
當文化激進主義步步緊逼,而自由主義只能對此保持綏靖政策的時候,就產生了保守主義的強烈反彈,保守主義在精英層中,表現為施特勞斯的古典貴族政治哲學對羅爾斯主流自由主義的挑戰,在民間草根階層,則是基督教福音主義的再度崛起。這兩股勢力,一個是強烈置疑從自由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的保守主義思潮,另一個是訴諸信仰和情感的宗教大眾,它們正是小布希政府的理論基礎和社會基礎。
這些保守主義的力量,本來是一盤散沙,分散在學院的邊緣和民間的草根,不要說沒有建制化,連組織化都談不上。然而,小布希政府上台以後,以白宮為中心,保守主義終於獲得了建制化的機會。特別是9•11以後,小布希以反恐戰爭為借口,為美國製造了一個外部的敵人――自由制度和基督教文明的敵人,並且大打新「政治正確」的愛國主義牌,試圖以保守的基督教價值觀,重新將上帝召喚回世俗社會,整合美國的道德基礎和價值基礎。
去年,亨廷頓發表了他的新書《我們是誰?美國國家認同面臨的挑戰》(此書已由新華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中譯本),這位美國學院保守主義權威人物將「文明沖突」的視線從國際社會外部轉向了美國社會內部。在他看來,美國的國家認同,過去有四個組成部分:民族(不列顛民族)、種族(白人)、文化(基督新教)和政治(美國憲法),經過一個多世紀中歐、南歐、東歐移民、拉丁美洲移民和亞洲移民所帶來的文化多元主義的沖擊,如今只剩下一個東西:共同的政治信念。這也是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立論的基本事實基礎。不過,在亨廷頓看來,僅僅靠政治信念立國是非常危險的,當初的羅馬帝國、蘇聯帝國就是因為缺乏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而靠國家意識形態的粘合力維持整合,最好這些帝國無一例外,通通崩潰解體。為美國之未來憂心忡忡的亨廷頓大聲疾呼:要堅決抵制國家認同中的文化多元主義和政治自由主義,堅定地捍衛盎格魯-基督新教文化在美國社會中的核心地位,這一由「五月花號」船帶來的原初定居者的文化,正是美國國家的立國之本。顯然,亨廷頓這本書提出的觀點,為白宮的基督教復興作了理論上的背書。
一方面是文化激進主義的咄咄逼人,另一方面是保守主義的強大復興,自由主義何去何從?相信價值中立的自由派何去何從?這次民主黨的敗選,不僅是克里個人的失敗,而且是其背後的政治自由主義理論的重大挫折。自由主義所預設的「正當優先於善」只能是一半美國人的公共理性,無法整合另一半美國人,因而在如今沖突最激烈的道德價值問題上,自由主義顯得左右為難,拿不出一個讓多數人服氣的方案,這正是政治自由主義的現實困境所在。
在政治社會經濟權利的公平安排上,自由主義基本實現了不同的宗教、道德和哲學學說之間的重疊共識,但是在更核心的道德價值問題上,因為各自有各自對善的理解,重疊共識何其之難!政治自由主義的重疊共識,其背後的價值基礎是比較單薄的,雖然它有其道德基礎:對人的尊重和對不同信仰的尊重,但當不同的信仰發生沖突時,中立的自由主義就很難像解決分配公正一樣,給予弱勢者以適當的補償。善的失落、美好生活的喪失,是無法用任何其它的物質或精神方式所能補償的。
理性的美國,情感的美國。這是兩個美國,也是同一個美國,分別體現了美國精神的兩個側面。這是美國有活力之處,也是麻煩之處。搞得好,理性與信仰、精英與草根,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動和平衡的互補;搞得不好,沖突頻頻,威脅國家的社會道德整合。自由主義如今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整合另一個美國,另一個信仰的美國、基督教的美國;是如何回應文化道德價值問題,不再是用消極的辦法,用括弧將善的問題擱置起來,將之放逐到私人領域,而是積極地面對價值的分歧,重新將之置於公共領域予以對話和討論,尋找自由民主生活最一般的倫理基礎和價值底線。
馬克斯•韋伯當年指出現代性就是「祛除魅力」的過程,自由主義本質上是一種「祛魅」的產物,是世俗化時代的公共宗教。它相信隨著世俗化的發展,人會越來越告別傳統的宗教、信念和情感,成為「理性人」,這也是自由主義對自由民主秩序理性王國樂觀其成的緣由所在。然而,自由主義忘記了韋伯當年對「祛魅」以後「價值諸神」沖突的憂慮,世俗化越是深入,神聖、超越這些價值之物不僅沒有退出歷史舞台,反而以更尖銳的方式表現出來。自由只能提供給人選擇的可能,民主賦予人以平等的尊嚴,但它們並不能因此給人的生活帶來意義,告訴你美好的價值何在。而只有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才是完美的人生。然而,現代性的世俗化以工具理性的方式摧毀了人的內心世界和社會道德生活的完整性,使得價值危機在民主化以後格外地凸現出來。9•11事件所觸動的是世界不同文明之間「世俗社會最深處的一根宗教神經」,(哈貝馬斯語) 而布希、克里之爭所反映的,正是在一個多元文化的民族國家內部同樣的問題:世俗社會的「價值諸神」沖突。
2004年美國總統的選舉,預示著美國的自由主義不得不面臨新的突破,在實踐層面期待著一位像羅斯福、肯尼迪一樣能夠改變美國歷史的偉大總統,在理論層面則期盼著一位自洛克、康德、羅爾斯以後有能力開創自由主義新生命的一代大師。不過,這一切都可望不可即,或許幾年,或許幾十年,將是下一代人看到的故事。
㈢ 美國歷史課程學什麼
你問的太含混了,高中歷史課程有本國史和世界史,內容基本和中國高中歷史課程差不多的,按照編年的次序,從最古早的文明講到現當代歷史。當然歷史觀點和對同一歷史事件的闡釋和中國可能不太一樣。並且美國(包括加拿大)的初高中歷史教學,比較偏重西方文明,對於西方以外的歷史(包括亞洲,非洲,中東等等),往往有一兩個章節一筆帶過。另外,美國高中歷史課程受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比較少,相對客觀。對學生也不強調要求死記硬背,考試方法往往比較靈活,多以寫短篇小論文為主,當然也會考核學生對史實(人物,大事件,時間)的掌握。
如果是大學,就有更細更專業的分科了。並且本科和研究生,博士生,不同的院校,隨著側重點的不同,其結構和內容也完全不一樣,一般來說有按照區域劃分的(美國史,中東史,東亞史,南美史,等等),按照方法論劃分的(思想史,文化史,戰爭史,社會史,等等),還有按照時間(古代史,中古史,近現代史)。我想你大概問的是初中高中,大學歷史課程我就不具體說了。
㈣ 美國高中歷史課都講什麼呀應該了解哪方面的歷史啊
美國高中歷史 分世界歷史和美國歷史。。。。世界歷史不叫容易。。。美國歷史比較難。。。你要知道這勞什子國家總共只有兩百年歷史。。。但是它的歷史書好厚。。。所以各種人名。。。。各種法律。。。各種革命。。。各種戰爭。。。。大概就是這些。。。。
㈤ 美國歷史與文化的內容提要:
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涉及的核心課題之一,是構建符合現代社會理念並能體現科技進步水平的教學知識體系。理想的大學教學知識體系應具有時代性、先進性、學術性和適切性,並且具體體現在能夠展現上述先進理念與特徵的教材體系與課程內容之中。全書分為三篇,主要內容包括獨立戰爭與南北戰爭,環境保護和環境保護運動,清教精神與實用主義,發明創造和科學探索精神,喬治·華盛頓等。
㈥ 《美國歷史與文化》怎麼考
從獨立戰爭一直到北約成立都有知識點,但高中大學會講現代歷史
㈦ 美國的歷史文化
綜述
美國的文化產業非常發達,產值佔GDP的20%左右,其總體競爭力位居世界首位。
20世紀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初步形成了文化產業的基礎和框架;20世紀中期,美國文化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80年代以後,隨著文化商品化程度的加深,美國憑借經濟、技術和知識等方面的優勢,開始向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產品的傾銷。
進入90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各國文化產業壁壘不斷被打破,企業兼並重組浪潮洶涌澎湃,在美國出現了一批超級跨國文化產業集團,引領全球文化產業的發展。
語言
由於沒有聯邦地位的官方語言,部分州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但英語是事實上的官方語言,就整個聯邦而言,並沒有統一的官方語言。
由於多年來推動英語為官方語言的運動,美國50個州中已有31個州通過立法規定英語為官方語言,也有其它一些州提出相關議案,不過,面臨的阻力相當大。有3個州承認其他語言與英語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的法語,夏威夷州的夏威夷語和新墨西哥州的西班牙語。
文學
美國文學自其殖民地時期初具雛形至2013年已經歷了兩百多年的發展歷程,變得日趨成熟。而作為反映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預示社會發展方向的一面鏡子,美國文學也體現出美國人獨特的哲學觀、價值觀。
美國早期的移民多是從英國或者歐洲來到這片新大陸的,他們想擺脫歐洲舊的封建傳統,追求自由、民主。而這些要求體現在文學方面,個人主義成為貫穿早期美國文學的一個特色。就此而言,美國文學的發展是承前啟後,極具連貫性的。
美國夢
美國夢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持著實現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
(7)美國歷史與文化考什麼擴展閱讀
18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有了裂痕。隨著殖民地的不斷擴張,逐漸使他們意識到事態發展的嚴重性,從而萌生獨立的念頭。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反英國殖民者傾銷。
1774年,來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並接受處分。1775年,在馬薩諸塞州列剋星頓點燃戰火,北美獨立戰爭爆發。
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於7月4日簽署著名的《獨立宣言》。以此為契機,《獨立宣言》被認為是美國建立的開端,此日(7月4日)亦被美國作為國慶日。
1778年2月,本傑明·富蘭克林成功說服了波旁王朝,使得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
1781年,約克鎮戰役大捷,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此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斗外,北美 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
1787年,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會議決定國家政府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同時採取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機構互相制衡。
1812~1815年,英國再度入侵剛成立的美國,史稱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戰後美國各州更加團結。
㈧ SAT2美國歷史都需要哪些備考書籍
SAT2美國歷史的備考是非常不容易的,對於母語非英語的中國考生來說在備考方面更是吃力,不僅要了解美國歷史和文化還要提升自己的英語能力,完全了解美國歷史的考試內容,下面就來給大家總結下SAT2美國歷史怎麼備考的問題。
一.SAT2美國歷史備考書籍推薦
一本好的備考書籍對於大家的幫助非常大的,相當於大家的良師益友,所以備考重要慎重選擇考試書籍。
1. The Official SAT Subject Tests in U.S.History & World History Study Guide
本書是官方出版的教材,非常具有權威性,本書主要給大家講述美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准備方式的教材, 裡面的真題數量並不是特別多, 但是本書能力讓大家真正體會真題的難度,請大家好好利用。
2. American Pageant
這本書被很多培訓機構選定,是最好最全的美國歷史備考教材,也會拿來作為想要長期准備想要CR高分的同學的泛讀材料。
3. Direct Hits-U.S. History in A Flash
這本書是備考美國歷史教材中最有價值也是最有效率的一本,本書的作者:Larry Krieger,這本書讓他成為了最權威的SAT備考的專家.可以說是他的心血之作,裡面的備考內容都非常貼近真實考試內容。》》
二.SAT2美國歷史備考內容
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美國歷史備考內容,大家可以在備考中結合自己的備考內容進行復習,看看自己在哪一方面有所欠缺。
1.了解美國歷史的特點。美國歷史就是很重視時間和事件之間的前後聯系,需要分析的東西很多,但是不想我們中國歷史需要記憶時間地點等,美國歷史對於人物,時間要求比較多。所以大家可以整理一個時間軸把對應的事件和時間放進去,這樣備考中一目瞭然。
2.美國歷史專業詞彙。
首先詞彙是最為關鍵的,一定要有一個豐富的詞彙量,這是大家參加考試的前提,如果不能完全消化好詞彙,怎麼能完全理解題目的意思呢,更別提取得高分了。
3.多看美國歷史相關的書籍。多留意下美國建立之前的歷史時間,體會美國的文化和歷史,尤其是可以閱讀一些美國歷史相關的名著,比如《飄》等,體會其中的文化內容。
4.SAT2美國歷史一個小時90或者95題。所以大家平時要多做模考,掌握好自己做題的速度,這樣真正到了考場才會感覺到慌張,這種做題的節奏是要考自己平時就要練習掌握的,大家一定要注意。》》更多詳情點擊SAT2美國歷史備考方法
以上給大家分享的就是關於SAT2美國歷史怎樣的備考的問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大家可以在備考自己的SAT2美國歷史考試的時候,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參考,預祝大家取得理想的SAT2考試成績。
㈨ 有誰知道美國具體的歷史和文化
歷史
殖民時期以前(1607以前)
在兩萬多年前, 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 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 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 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2,000萬, 其中有大約1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 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 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 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 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 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1607~1753) 1607年, 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 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 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 定居於沿岸地區, 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 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 18世紀中葉, 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 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 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1754~1783)
18世紀中葉, 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 已有了裂痕. 殖民地的擴張, 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 自覺到英國的迫害, 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4年, 來自12州的代表, 聚集在費城, 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 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 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 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 並接受處分. 1775年, 在麻州點燃戰火, 5月, 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 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 並發表有名的獨立宣言, 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 這也是最後致勝的要素. 1781年, 美軍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783年, 美英簽定巴黎條約, 結束了獨立戰爭.
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 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 1787年, 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 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 他們採取一項原則, 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 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 同時, 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 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 此外, 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 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 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 即立法、行 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 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1820~1849)
19世紀初期, 數以千計的人, 越過阿帕拉契山, 向西移動, 有些開拓者, 移居到美國的邊界, 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 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沖突(1850~1869)
引起內戰的原因, 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 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 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 對這個國家的存在, 作了一番考驗. 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 南北之間, 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 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 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 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 金融的中心, 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 1860年代初期, 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 另組政府, 北方則表示, 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1861年, 內戰爆發了, 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 打了四年, 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 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 1865年, 北方戰勝了, 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恢復統一, 而且, 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1870~1929)
19世紀初期, 美國開始工業化, 而內戰之後, 則步入成熟階段. 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 她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 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 全國性的鐵道網, 增進了貨品流通. 應大眾的需要, 許多新發明應市了. 銀行業提供貸款, 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 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 1914 年, 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 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0~1959)
經濟大恐慌, 影響的不只是美國, 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 經濟大恐慌, 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 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 工廠商店關門, 銀行倒閉,一片蕭條. 1932年, 羅斯福當選總統, 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 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 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二次大戰, 才蘇醒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美蘇兩國, 關系日趨惡化, 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 加緊准備, 一如戰時, 這種狀態, 被稱為"冷戰".
70年代中期, 經濟一度復甦, 但到70年代未期, 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 美國建國200周年, 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 1981年4月12日, 美國成功地發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1985年, 里根連任總統, 在日新月異的人類發展史中,美國將展開新的一頁.
文化
語言
雖然美國沒有法定官方語言,英語是事實上的國家語言。據2003年統計,約2億1480萬(81.6%)的五歲以上人口在家只說英語。英語是最通用的交流語言,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語也是移民歸化的要求之一。一些美國人呼籲把英語提升為官方語言,有27個州已經通過地方法律確保英語的官方地位;有3個州承認其他語言與英語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的法語,夏威夷州的夏威夷語和新墨西哥州的西班牙語。除英語外,使用人口超過100萬人的語言包括西班牙語(2970萬)、漢語(220萬)、法語(140萬)、塔加洛語(130萬)、越南語(110萬)、德語(110萬)。除了這些主要語言外,還有其他336種語言在美國被使用,其中有176種是當地土產的語言。
教育
在美國,教育管理是州或地方政府的責任,而非聯邦政府。不過,聯邦政府教育部可以通過控制教育基金來施加一定程度的影響。學生有法定義務在公立學校接受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教育;通常,18歲才可以畢業,但是許多州允許16歲以上的學生離校。除了上公立學校,家長也可以選擇在家教育孩子,或送他們去教會或私立學校。高中畢業後,學生們可以選擇上公立或私立大學。公立大學從聯邦或州政府接受經費,也接受其他渠道的資金,但大多數的學生在畢業後仍需償還學生貸款。私立大學的學費通常比公立大學還高。許多學生會在入學大學和學院前進入職場或軍隊以賺取學費,美軍和許多私人企業也會補貼職員的高等教育學費。
美國的平均教育水平極高,聯合國的經濟指數調查中將美國的教育水平列為世界第一。目前有7,660萬的美國人正在接受教育(從幼稚園直到大學都包括在內)。美國的許多高等院校也非常有競爭力,無論是公立或私立的。在世界排名前500名大學中,美國佔168所,前20名中,美國佔17所。全美有約3600所大學,因此能在全美大學排名擠進前50名的都是名校。而最有名的有六所(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史丹佛大學),因為它們不但是最難申請上的,而且在每次的全美或世界大學排名都能進前10名;超過80%的美國諾貝爾獎得主都曾在這六大名校之一學習或工作。。麻省理工學院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的美名;哈佛大學的文、史、醫則是美國公認最好的。
宗教
美國政府對於美國人的宗教信仰並沒有作過正式的登記,不過,2001年一次民間進行的調查顯示有76.7%的美國成年人自認為基督徒,52%的的成年人自認為屬於新教的某個特定教派;24.5%則是天主教徒;而即使少如猶太教(1.4%)、摩門教(1.3%)、以及其他各形各色的宗教也都對美國文化有著深刻影響。不過,也有14.2%的人在調查中自認為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
在所有發達國家中,美國是宗教氣氛最濃厚的一個國家。2004年一項蓋洛普調查顯示,大約41%的美國人都至少每星期參加一次宗教活動(這個比例高於歐洲國家幾倍:法國15%、英國7%、以色列25%)。不過全國分布的情況很不相同。比如在南方和中西部的聖經地帶,人們參加宗教活動要多一些,在東北和西岸要少一些。南方州中,浸信會是最大的教派,其後是衛理公會;而在東北地區和中西部一大片地區中,天主教是佔主導地位,因為當地的人口很多都是歐洲天主教地區(如德國、愛爾蘭、義大利和波蘭)移民的後裔,或者是北美洲其他地方(如魁北克和波多黎各)移民的後裔。美國其他的大部分地區的基督教人口則都是多種教派混合在一起。盡管大多數美國基督徒信奉基督教新教,但因為新教徒往往屬於各個不同的教派,因此天主教教會擁有最多的成員。
美國保障宗教自由的權利,政府實行政教分離制度,不支持也不反對任何一種宗教。但宗教在美國政治中相當活躍。大多數美國總統都宣稱是基督教新教信徒,只有建國初期的幾位總統是自然神論者,另有一人是天主教徒。
健康
美國有著全世界最先進的醫療和保健技術,每年有大量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民前往美國以接受更好的醫療照顧,數不盡的醫學技術和創新也是由美國發明的。不過,美國也面臨一些公共健康問題: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有著肥胖、吸煙的問題,同時艾滋病的問題也是隱憂之一。
與其他西方國家不同,美國政府並沒有一套全民健保的制度,這是因為相信個人(而非社會)應該替自己負起責任。健康保險是透過私人的契約加以提供的,而對於那些沒有能力負擔保險費用的人,聯邦政府提供資金、州政府運作的醫療援助(Medicaid)[3]使他們能夠享有基礎的醫療服務,但很多人仍沒有得到完善的醫療服務。私人慈善機構和保險公司在醫療保健支出方面起重要作用。醫療保險在美國是員工福利的一部分,很多情況下有法律強制。同時,無論病人是否有能力支付費用,醫院必須提供急診服務。在美國,醫葯費是導致個人破產的最大因素。另一方面,國家在國家健康研究院這類聯邦機構投入了巨額研究資金。
音樂
美國音樂的種類和風格之多,正反映出美國的文化大鎔爐特色。搖滾樂、節奏布魯斯、爵士樂和鄉村音樂等世界聞名的音樂類型都是源自美國。在20世紀初,從美國灌錄、復制的唱片流行音樂逐漸傳播至全世界,一些美國的流行音樂幾乎在世界各地都能聽到。
美國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早期美國原住民的傳統宗教音樂,隨著大量歐洲國家移民的到來,替美國音樂增添了基督教合唱、音樂樂譜的的色彩。之後的每波移民潮都帶來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和特色的音樂。大量的非裔美國人也帶來了具有非洲特色的傳統音樂,19世紀後期開始浮現的美國流行音樂很大一部分都是源自這些非裔美國人的布魯斯,以及1920年代開始發展的福音音樂。非裔美國人音樂成為了美國流行音樂的根基,混合了歐洲與土著的音樂成分。美國也有大量的民間音樂以及來自烏克蘭、愛爾蘭、蘇格蘭、波蘭、墨西哥和猶太人等移民的音樂。許多美國城市和鄉鎮也都發展出獨立的地區音樂。底特律、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大城市以及數不盡的小城市都發展出自己的音樂風格。
文學
如同其他所有國家一般,美國的文學是由其獨特的發展歷史所塑成的。在早期,美國是由東岸的一系列英國殖民地所形成的,因此美國文學的傳統較親近於英國文學。不過,隨著歷史的進展和不斷的移民潮,美國文學的特色和寬廣度都已經超出英國文學的范疇。
在最早的殖民時期,美國文學主要的題材是贊揚新大陸替殖民者和歐洲母國所帶來的利益。宗教信仰上的爭議也是題材之一。隨著革命戰爭的爆發和美國的獨立,本傑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潘恩等人寫下的政治著作在文學和政治上都有極大影響,也催生了新國家的獨立意識。寫下了獨立宣言並在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托瑪斯·傑弗遜也被認為是美國早期最具天份的作家之一。隨著1812年戰爭和對於獨立文學特色的渴望,更多新的、具有美國特色的作家如愛倫·坡等人逐漸嶄露頭角。奴隸制度的沖突和接踵而來的內戰也對美國文學有深刻影響,到了19世紀末,由於工業化的進展和國土開拓時期的結束,美國文學脫離了原先的邊境文學,馬克·吐溫成為第一個不在東海岸出生的主要作家,開啟美國本土文學之先河。英國作家毛姆認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地位更在馬克吐溫等人之上。
進入了20世紀,工業化帶來的社會轉變使美國文學發展的更為多元和復雜。海明威反映了人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厭惡情緒。1925年費滋傑羅出版《大亨小傳》代表著20年代經濟大恐慌前美國人的迷夢。黑人文學、南部文學、以及現代文學也在同時期興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的世代、和新的種族、地區、社會特徵都與之前的世代大不相同,大量的移民文學和新興的女性主義文學也成為美國文學的一部分了。
影視與戲劇
並非所有的美國文化都是源自其他國家,電影的誕生和發展便都是源自美國的。英國出生的美國攝影師Eadweard Muybridge拍下了人類史上第一部電影奔跑的馬匹。自從那時開始,美國的電影產業便開始高速發展,加利福尼亞州的好萊塢成為人類電影發展的重鎮,絕大多數電影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都是源於好萊塢,好萊塢電影也成為美國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920年代,美國每年平均產出高達800部正規電影,查理·卓別林的喜劇、依據小說飄改編的亂世佳人、和超人等電影流傳至幾乎每個大陸和國家,成為家喻戶曉的美國象徵。這些電影的出口也使美國獲取了巨大的經濟利潤。除了電影之外,由迪士尼開創的卡通技術也是源自美國。
美國也是世界上電視技術發展和普及最早的國家之一。在今天,美國有著數千家電視台,電視是美國人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喜愛看電視也是大多數美國人的少數共同特徵之一。美國民眾透過電視得知國內外的新聞時事,觀看電影、比賽、卡通和肥皂劇。99%的美國家庭至少有一部電視機,絕大多數家庭還擁有兩部。
美國夢
所謂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透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盡管有些人批評美國夢過度強調了物質財富在衡量勝利和快樂上扮演的角色,但許多美國人的確認為,這種獲致成功的機會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是找不到也並不存在的。因為與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在美國擁有的經濟自由相當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過自己的努力邁向巔峰。從美國獨立直至19世紀末期,廣大的土地都無人居住和擁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占據並投資和開墾。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美國龐大的自然資源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則使得快速的社會流動變的可能,而且這種趨勢仍在一天一天的增加中。
依據歷史學家的說法,美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工業擴張並非只是因為美國的自然資源豐富,更是因為所有人都有機會藉由自己的奮斗獲取財富。美國夢成為了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國的主要原因—無論過去或現在。在今天,每年有超過一百萬的人成為合法的美國公民,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國家。
美國教育文化概覽
美國教育是美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教育形成於其對一定社會文化的理解,反過來又促成這一社會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美國人認為,社會需要各界人士的高度參與,人們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參與社會事務。換言之,人們必須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使其職業技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才能在社會生活和工作中負起一定的責任。
在美國,人們普遍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利,也有義務接受教育。各州都有強制性入學的法律規定。所有16歲以前的兒童,除非有嚴重殘疾,必須進學校學習。美國有80%的孩子能接受中等教育,50%的中學畢業生能夠進入高等教育機構學習。
美國有些學校為公立。公立學校由地方財政來支持,並由地方官員負責管理。私立學校一般都要收費,不直接接受社會管理。私立學校分為兩類:宗教學校和非宗教學校。
宗教學校由宗教團體支持,占私立學校的絕大部分。非宗教性質的私立學校主要為中學或學院。
公立學校承擔著88%美國兒童的教育任務。美國的公立學校有四個特點:地方管理,不受宗教影響,男女同校,財政支持。每個州均選舉或指定一個州教育委員會,負責制定有關教育的方針和政策。公立學校不講授宗教課程。由於美國公立學校不屬於任何宗教派別,各種宗教信仰的孩子在一起上課。這種不分宗教派別的公立教育使得具有不同背景的人們形成了一種共同的文化。
為了有利於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美國的學校把教學的實用性放在首位。按照杜威的哲學,最有用的知識是那些可以應用的知識。這一觀點深深地影響著美國的教育工作者。他們不願講授那些很快就被遺忘的沒有用的東西,他們希望培養人們的觀念和技能,造就有用的、負責的、快樂的人。
美國各類教育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參與。課上任何時候都鼓勵學生的討論和提問。課堂參與的程度被列為期終的成績評定。在課上教師不僅僅提供給學生食物——知識,而且通過實際練習教給學生學會如何自己獲取食物的技能。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自主安排課外活動。
長期以來,美國高等教育至少在數量上一直領先於世界。1825年英國仍然只有兩所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然而這時的美國盡管人口不多,但卻擁有50多所學院。現在美國除初級學院、師范學院和一些特殊學校之外,有2000多所大大小小的、公立的或私立的、出名的或不出名的大學、學院或其它類似的教育機構。美國的高等教育仍然在高速發展,並早已遠遠超過了歐洲。
最早的大學由私立慈善機構設立,這些機構大多為宗教團體。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都是私立大學。每個州在其本土內都至少建有一所大學,大一點的州有幾十個校區。有些州立大學是綜合性的,可以提供各類教育,但也有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學院,比如農學院等。近來一些這樣的學院已轉為綜合性大學。每所州立大學都向本州的居民免費或收取較低的費用提供教育機會,當然學習過程中的書本費、生活費由自己負擔。一些大學由較大一點的城鎮支持,一些原為私立的大學如今部分或全部由城鎮支持。較大的私立大學有許多優勢——悠久的歷史傳統和長期的信譽。他們不斷地通過校友會籌集巨額資金。
小費與禮節
關於小費
在美國接受服務之後有付小費的習慣。對於中國人來說也許不太習慣。在西海岸的城市,很多都把小費寫在賬單上。小費是對勞動的報償,有很多以此為生的人,所以要支付小費。
開門服務員機場搬運人員
每件行李$1-2。下雨時不好叫計程車,叫到計程車給小費$1。
餐館用餐時
消費額的15%-20%是用餐後恰當的小費金額,但當餐館收取服務費時可相對減少小費金額。另外,在酒吧每杯酒給調酒員$1。
計程車
小費為總額的15%。至少給$1。人數多或行李多時還要相應增加。
機場小巴
$1-3組有,按規定線路運行的大巴可以不給小費。
飯店搬運行李員
一件行李$1。
看大門的人
如果只是簡單的問題不要小費,但是如果請他幫忙買比較難買的票的話根據難易度給$10、20、30的小費
打掃房間的人
如果是叫人來的話一般是服務費的10%-15%,要毛巾等物品的話$1。
觀光巴士
大型觀光巴士1日游或專線游$1-2,小型麵包車1日游$5
基本的禮儀常識
美國是一個習慣、宗教、文化等有眾多不同的多民族國家。因此與人接觸時要多加小心。同時,遵守公共禮儀是必須注意的。稍有不慎也許會引起訴訟。這就是美國社會。
稍與人碰撞就說聲「 Sorry」「Pardon」以示歉意
給別人添麻煩或要求別人讓開時,常說「 Excuse me」
在郵電局及公共場所要排隊等候。不過超市除外。
一般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如果你想吸煙時,別忘了向周圍的人問一聲:「 May I smoke?」
遵守「女士優先」。坐電梯等場合,讓女士,尤其是年長的女士先行。
給老人孕婦讓座!
在私人住宅廁所不使用時不要關門
不論在什麼場合與人打招呼先說聲「 Hi」或「Good Morning」
在酒吧等允許飲酒的場所要攜帶身份證明,幾乎所有的州允許飲酒的年齡為21歲以上
飲酒必須在餐館、酒吧、夜總會等褂訕場所。嚴禁在公園或者邊走邊飲酒
美國除褂訕的吸煙場外,禁止吸煙、嚴禁邊走邊吸煙
在美國,有些餐館對著裝非常嚴格,著休閑服裝的人不得入內,特別是高級飯店,預定座位時最好確認一下對服裝的要求
㈩ 介紹美國的一些歷史或文化常識
美國 [United States]正式名稱美利堅合眾國。
北美洲聯邦共和國。領土包括美洲大陸中緯度地區48個連成一片的州、北美洲西北端的阿拉斯加州,以及太平洋中部的島州夏威夷。面積:(包括五大湖)9,529,063平方千米。人口:約286,067,000(2001)。首都:華盛頓特區。人口包括白人、非洲裔美國人、西班牙裔美國人、亞洲人、太平洋島民、美洲印第安人(美洲土著)、愛斯基摩人及阿留申人。語言:英語(主要語言)、西班牙語。宗教:新教、天主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貨幣:美元。地形由山脈、平原、低地和沙漠構成。山脈包括阿巴拉契亞山脈、歐扎克山、落基山脈、喀斯喀特山脈和內華達山脈。最低點是加利福尼亞州的死谷。最高點是阿拉斯加山脈的麥金利山,而在美國本土,最高點則是惠特尼山。主要河流是密西西比河系、科羅拉多河、哥倫比亞河和格蘭德河。五大湖、大鹽湖和奧基喬比湖為幾個最大的湖。美國是世界某些礦產的主要生產國,包括銅、銀、鋅、金、煤、石油和天然氣;也是食品的主要輸出國。製造業包括鋼鐵產品、化學製品、電子產品和紡織品。其他重要行業為旅遊業、奶製品業、畜牧業、漁業和木材加工業。美國是兩院制共和國。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數千年以前已有一些美洲印第安人定居在這塊領土,他們可能是來自亞洲。16世紀歐洲人來此探險和定居,開始取代印第安人。第一個歐洲人永久居民點是由西班牙人於1565年在佛羅里達州建立的聖奧古斯丁,後來英國人在弗吉尼亞州詹姆斯敦(1607)、馬薩諸塞州普里茅斯(1620)、馬里蘭州(1634)和賓夕法尼亞州(1681)建立定居點。在卡羅來納被授予英國貴族一年後,1664年英國人從荷蘭人手中奪走紐約、新澤西和德拉瓦。英國人於1763年擊敗法國人(參閱法英北美殖民地爭奪戰[French and Indian War]),在政治上控制了13個殖民地。英國殖民政策引起的政治動亂,以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和《獨立宣言》(1776)而告結束。美國在《邦聯條例》(1781)下首次組織起來,終於通過憲法(1787)成為聯邦共和國。隨後確認了西至密西西比河的美國疆界,但並不包括西班牙的屬地佛羅里達。通過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購地,美國從法國人手中購得的土地使美國領土幾乎增加一倍。美國在1812年戰爭中與英國開戰,1819年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得佛羅里達。1830年通過立法手段將美洲印第安人遷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土地。19世紀中葉開始向西部擴張,特別是1848年在加利福尼亞州發現金礦以後(參閱淘金熱[gold rush])。美國在墨西哥戰爭(1846~1848)中取得的勝利,使後來的7個州(包括加利福尼亞和得克薩斯)的部分或全部領土並入美國。1846年美國與英國簽訂條約確立其西北部疆界,在1853年加茲登購地中又獲得亞利桑那州南部的土地。後來南方蓄奴的種植園經濟和北方自由的工業與農業經濟之間存在的矛盾沖突使美國分裂,爆發了南北戰爭(1861~1865,參閱美國南北戰爭[American Civil War])。第十三條憲法修正案廢除了奴隸制。重建時期(1865~1877)以後,美國經歷了快速發展、都市化、工業開發和歐洲移民。1877年美國准許把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土地分給個別部落成員,致使大片土地落入白人手中。到19世紀末,美國的外貿得到發展並獲得海外領土,包括阿拉斯加、中途島、夏威夷群島、菲律賓群島、波多黎各、關島、威克島、美屬薩摩亞、巴拿馬運河區和維爾京群島。1917~1918年美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20年給予婦女選舉權;1924年給予美洲印第安人公民權。1929年的股市崩潰導致大蕭條。日本人偷襲珍珠港(1941-12-07)之後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1945-08-06),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1945-08-09),導致這場戰爭結束,並使美國成為西方世界的領袖。美國參與了歐洲和日本的戰後重建工作,但卻陷入與蘇聯長達40年的冷戰對抗。美國參加了朝鮮戰爭。1952年給予波多黎各自治地位。1954年宣布在美國學校中實行的種族隔離違反了美國憲法。1959年阿拉斯加和夏威夷成為美國的兩個州。1964年國會通過《民權法》,並授權全面干預越南戰爭。20世紀60年代中至末期美國國內各地發生騷亂,包括種族暴亂和反戰示威。1969年美國完成首次人類登陸月球。1973年美軍全部撤出越南。在波斯灣戰爭(1991)中,美國領導聯軍攻打伊拉克。1992年派兵到索馬里救援飢民。1995年和199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空襲前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軍隊。1998年W.J.柯林頓總統成為第二個要被美國眾議院彈劾的總統;1999年他被參議院宣布無罪。1999年巴拿馬運河的管理移交給了巴拿馬。2000年G.W.布希成為1888年以來盡管獲得的選票略低於對手A.戈爾,但仍被總統選舉團選為總統的第一人。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的攻擊摧毀了世界貿易中心和五角大樓的部分建築以後,美國以藏匿並拒絕引渡此次恐怖活動的策劃嫌疑本·拉登為由,派兵向阿富汗的塔利班政府發動進攻。
迷惘的一代 Lost Generation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年,並在20世紀20年代確立聲譽的一批美國作家。更廣義的是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年的一整代美國人。這個名稱源出斯泰因對海明威說的一句話。這些作家之所以認為自己「迷惘」,是因為他們所繼承的價值觀不再適合戰後的世界。他們覺得在精神上與這個國家疏遠起來,認為這個國家變得極端褊狹,冷漠無情。「迷惘的一代」包括海明威、菲茨傑拉德、多斯·帕索斯、肯明斯、麥克利什和克萊恩等人。
生育高峰 baby boom
美國1946~1964年間出生的一代人。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活的艱苦和不穩定,令許多未婚男女推遲婚姻,許多已婚男女推遲生育。戰爭結束之後適逢經濟持續繁榮時期(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導致人口大增。生育高峰一代人口陡增的規模(7,600萬)對社會造成巨大沖擊:當這些人年輕時,他們確立的青年文化占據了主要舞台;成年之後,他們的消費模式支配著市場;開始退休時,可以預期的是他們的需要將對公共資源造成壓力。
美國南北戰爭 [American Civil War]
又稱內戰(Civil War)或War Between the States
美國聯邦政府和宣布脫離聯邦的南方11個州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的起因在於雙方在蓄奴、貿易、關稅和州權等問題上的爭議。19世紀40和50年代,北部各州反對在西部地區蓄奴,造成南方各州害怕威脅到他們持有奴隸的權益,而蓄奴是維持其龐大的棉花種植園的經濟基礎到19世紀50年代,廢奴主義在北方逐漸壯大,當1860年反對蓄奴的共和黨候選人林肯當選總統後,南方各州便脫離聯邦以保護他們蓄奴的權利。他們組成以戴維斯(Jefferson Davis)為首的南部邦聯,北部各州則由林肯領導。1861年4月12日南部邦聯軍向薩姆特堡開火,戰爭於是在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敦展開。雙方迅速招募軍隊。1861年7月約3萬名聯邦軍向南部邦聯的首都弗吉尼亞州的里士滿挺進,但在布爾溪戰役(Battle of Bull Run)中受到南部邦聯軍的阻截,被迫撤退到華盛頓。這場敗戰震驚了北方,再次招募了50萬大軍。1862年2月首場重要戰役開打,格蘭特率領的聯邦軍佔領了田納西州西部南部邦聯的要塞。聯邦軍接連在塞羅和新奧爾良傳捷報。在東線的戰區,李將軍也為南部邦聯贏得數場戰役:七天戰役以及在安蒂特姆戰役南方軍被擊敗後的弗雷德里克斯堡戰役(1862.12)。南部邦聯軍在錢瑟勒斯維爾戰役勝利後,李將軍揮軍北上,與米德率領的聯邦軍在葛底斯堡戰役遭遇。戰爭的轉折點發生在1863年7月的西部戰區,格蘭特在維克斯堡戰役的成功使得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都落入聯邦軍之手。在奇克莫加河戰役北方軍被擊敗後,格蘭特的權力又上一層樓,1864年3月格蘭特被林肯任命為聯邦軍最高統帥。格蘭特開始實行消耗戰略,他無視聯邦軍在莽原戰役和斯波特瑟爾韋尼亞縣府戰役中的慘重傷亡,開始包圍李將軍在弗吉尼亞州彼得斯堡的軍隊(參閱彼得斯堡戰役[Petersburg Campaign])。同時,謝爾曼於9月佔領亞特蘭大(參閱亞特蘭大戰役[Atlanta Campaign])後,開始了通過喬治亞州的破壞性行軍,不久又奪佔了塞凡納。1865年4月3日格蘭特佔領里士滿,4月9日在阿波馬托克斯縣府接受李將軍的投降。4月26日謝爾曼接受約翰斯頓的投降,從而結束了這場戰爭。死傷人數頗為慘重,總共240萬士兵中約有62萬人死亡。南方受到嚴重破壞。但北方維持原狀,奴隸制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