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五四愛國運動
可以這樣寫吧!!
首先,闡述歷史背景,歷史人物,以及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歷史事件等等,其次,談談自己對它的觀點和看法。最後,深刻的強調對現在的啟示!!!
例如:五四運動是歷史大趨勢的產物
五四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愛國救亡運動,也是一次偉大的思想
解放運動。
為什麼二十世紀到來後不久,在中國大地上會發生這樣一場
以愛國救亡和思想解放為主要內容的規模空前的群眾性運動?它
不是突然發生的,更不是任何人所能製造出來的。可以說:這以
前的全部歷史,已為這場運動的到來作了充分的准備。
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在西方列強侵略下,中國一
步步喪失獨立的地位,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
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人民在痛苦地哭泣著、反抗著。十九世紀和
二十世紀之交,這種沉淪的步伐大大加快了。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帶給中國人心靈上的創痛,是以往歷次
對外戰爭失敗難以比擬的。曾經親身經歷這場事變的吳玉章沉痛
地回憶道:「我還記得甲午戰敗的消息傳到我家鄉的時候,我和
我的二哥曾經痛哭不止。」「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國條約!它使
全中國都為之震動。從前我國還只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在竟
被東方的小國打敗了,而且失敗得那樣慘,條約又訂得那樣苛,
這是多麼大的恥辱啊!」戰後,西方列強以為中國這條「破船」
快要沉了,紛紛撲過來,在中國爭奪勢力范圍。當歷史進入二十
世紀時,八國聯軍武裝佔領了中國的首都北京。這一連串令人驚
心動魄的事件,竟發生在短短的五六年內。
亡國滅種的陰影,籠罩在每個熱愛祖國的中國人的心頭。人
們再也無法沉默,無法繼續忍受下去了。愛國救亡和思想解放,
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開始被提到突出的位置上來。最早提出「
救亡」的,是嚴復1895年的一篇文章。孫中山比他看得更遠
,前一年在檀香山興中會宣言里就提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激動
人心的目標。怎樣才能將中國從絕境中拯救出來?人們普遍意識
到:不能再照老樣子生活下去了,必須在各方面來一個大的變革
。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紀中華民族經歷的第一次
歷史性巨變。人們為什麼不惜作出任何犧牲,一定要奮起革命?
中心的一點,就是要救亡圖存,振興中華。他們當時認為:中國
之所以會淪落到如此地步,就是因為有一個專制、腐敗、賣國的
清朝政府在統治著,只要把這個政府推倒了,中國就可以獲得新
生,一步步建設成一個現代國家。他們把革命看做是為建設掃清
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
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次革命
也帶來一次思想解放。皇帝,歷來被看成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
侵犯的,如今也可以被打倒,那麼,還有什麼陳腐的東西不可以
拋棄掉呢?
但是,歷史前進的路程是曲折的。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舊中
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日本企圖滅亡
中國的「二十一條」出籠,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一幕幕丑劇
緊鑼密鼓地上演。中國的狀況仍在一天天壞下去。周圍彷彿一片
黑暗,看不到它的盡頭。有志氣的愛國者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前進
的腳步,在遍布荊棘的崎嶇道路上毫不氣餒,開始了新的探索。
他們痛定思痛,從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入手,認為共和
制度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根本原因在於缺少一場對舊思想、
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陳獨秀寫道:「我們中國多數國民
口裡雖然是不反對共和,腦子里實在裝滿了帝制時代的舊思想。
」「這腐舊思想布滿國中,所以我們要誠心鞏固共和國體,非將
這班反對共和的倫理文學等等舊思想,完全洗刷得乾乾凈凈不可
。否則不但共和政治不能進行,就是這塊共和招牌,也是掛不住
的。」
要救亡圖存,要變革,要在思想上來一個解放,這已成為二
十世紀初的中國誰也阻擋不住的時代潮流。五四前夜的初期新文
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和發展。它的到來
是不可避免的。
民主和科學是專制和迷信的對立物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旗手陳獨秀,在他創辦的風靡一時的
《新青年》雜志上喊出的最響亮口號,是民主和科學。他寫道:
「解放雲者,脫離夫奴隸之羈絆,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謂
也。」他又寫道:「我們相信尊重自然科學實驗哲學,破除迷信
妄想,是我們現在社會進化的必要條件。」他有一段名言:「追
本溯源,本志同人本來無罪,只因為擁護那德謨克拉西和賽因斯
兩位先生,才犯了這幾條滔天的大罪。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
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
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
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
「民主」和「科學」(也就是德先生和賽先生)的提出,是
切中時弊的。民主的對立物是專制,科學的對立物是迷信,這正
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遺留的惡果。它在中國社會里有著盤根錯
節的巨大勢力和影響。向這兩個大敵全面宣戰,需要極大的勇氣
。
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封建主義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批判
,其尖銳徹底的程度、所向無前的聲勢,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
的。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的小說《狂人日記》,有一段膾炙
人口的話:「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
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
,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狂
人日記》不僅是新文化運動中真正以白話文從事小說創作的第一
篇,在新文學運動中有著里程碑的意義,而且就其對舊社會、舊
文化鞭撻的精闢深刻來說,在當時也可說無與倫比。
《新青年》的影響不斷擴大。各地擁護新文化運動的刊物風
起雲涌般相繼出版。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
出,使運動觸及的社會面遠比辛亥革命更為廣泛。
這次對封建主義舊文化的大討伐,起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
,使許多原來處在麻木不仁狀態的人猛然驚醒過來。短時間內,
人們(特別是青年人)對新舊事物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它清
掃了舊地基,為人們接受新思想作了重要准備。以《新青年》為
代表的初期新文化運動對中華民族覺醒的重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
當然,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舊思想、舊文化,決不是一兩
次猛烈的討伐和沖刷就能清除干凈的,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
。人們對民主和科學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也在逐步深化。中國
民眾的大多數是工人和農民。要求民主如果只停留在少數學者和
知識青年的狹小圈子裡,那麼,不管議論如何激烈,仍然只是少
數人的民主,談不上真正廣泛的人民民主。在五四運動初期,由
於中國社會條件的限制,只能做到這樣,但它是不夠的,需要繼
續前進。科學,最根本的是要符合實際。這同樣不是單靠少數人
坐而論道就能解決的,需要投身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反復經受
檢驗才能做到。五四時期的先進分子,就是循著這個方向不斷前
進的。
從個性解放到改造社會
五四運動前夜的初期新文化運動,是在西方近代民主主義的
旗幟下進行的。他們用來反對舊文化、舊禮教的思想武器,主要
是以個人為中心的「獨立人格」和「個性解放」。他們把個人的
權利看得高於一切,認為:「社會集多數小己而成者也。小己為
社會之一員,社會為小己所群集。故不謀一己之利益,即無由致
社會之發達。」陳獨秀寫道:「人間百行,皆以自我為中心,此
而喪失,他何足言?奴隸道德者,即喪失此中心,一切操行,悉
非義由己起,附屬他人以為功過者也。自負為一九一六年之男女
青年,其各奮斗以脫離此附屬品之地位,以恢復獨立自主之人格
。」他們的著眼點還只在個人利益,而不是人民的整體利益,他
們所追求的還只是個人的解放,而不是全體勞動人民的解放,但
用這種思想來反對專制和迷信,仍有著巨大的進步作用。
這種以個人為中心的思想武器,並不能從根本上給災難深重
的中國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那時候,挪威作家易卜生在中國有
很大的影響。胡適在1918年寫了《易卜生主義》,說:「易
卜生最可代表十九世紀歐洲的個人主義的精華,故我這篇文章只
寫得一種健全的個人主義的人生觀。」易卜生有一個著名的劇本
《娜拉》,女主人公娜拉不願意做「丈夫的傀儡」而離家出走。
有人稱贊這個劇本表現了「女性的自覺」。魯迅卻作了一篇《娜
拉走後怎樣》的講演,尖銳地提出一個問題:「從事理上推想起
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因為如
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
鷹,有貓,以及別的什麼東西之類;倘使已經關得麻痹了翅子,
忘卻了飛翔,也誠然是無路可以走。還有一條,就是餓死了,但
餓死已經離開了生活,更無所謂問題,所以也不是什麼路。」他
在後面又說:「如果經濟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當然完全是廢話
。」這些話是辛辣的,但顯然是更清醒而現實的認識。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當時統治著中國的帝國主義和封建
勢力是強大的,中國社會的現狀是那樣黑暗和腐敗,決不是任何
個人奮斗所能改變;離開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對絕大多數人來
說,也不會有什麼個性解放可言。如果只是從文化領域著手,停
留在這里,不進行社會的變革,同樣會流於空談,不能使中國的
問題得到根本解決。人們不能不繼續向前探索。
於是,「改造社會」、「建設新社會」的呼聲越來越高,逐
漸響徹全國。各種報刊紛紛參加社會改造和中國出路問題的討論
。改造社會的問題在思想界被提到如此突出的地位,成為先進青
年集中關注的焦點,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是第一次。這表明人們對
問題的認識正從表層向更深層挖掘,是當時先進青年中產生新的
覺悟的表現。
從愛國主義走向社會主義
中國的現實社會必須改造,這在先進的愛國青年中已逐漸成
為共識。但是,這個社會應該改造成什麼樣子,多數人最初卻並
不清楚。
長時期來,許多愛國者一直欽慕西方國家的富強,把它們作
為中國仿效的榜樣。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從當時來說,確實也
沒有其他可以效法的榜樣。但隨著資本主義在近代的發展,它的
內在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地暴露出來,貧富懸殊的狀況令人觸目驚
心。二十世紀初,對歐美社會認真作過考察的孫中山已經認識到
只有國家繁榮富強這一個目標是不夠的。他寫道:「歐美強矣,
其民實困」,「社會革命其將不遠。」社會主義思想,本來就是
在資本主義社會各種內在矛盾日益暴露而又無法根本解決的情況
下產生的。孫中山把自己提出的民生主義也稱為社會主義。盡管
他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有許多天真和模糊的地方,但他在許多人正
醉心於向西方學習的時候,便敏銳地看到西方社會不是完美無缺
的,存在著它的陰暗面,力求加以避免,並且熱烈地同情社會主
義,同情勞動大眾的命運,這在當時是十分不容易的。
隔不了幾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劫後的歐洲留下的是滿
目瘡痍,是更加令人震驚的災難和混亂。這種狀況,不能不使更
多的中國人感到震驚。西方的社會制度在他們心目中頓時失卻原
來那種耀眼的光彩。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又在許多人
面前樹立起新的榜樣。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隊伍開始出現分化。先
進分子們自然地得出結論:難道我們還要步著西方世界的後塵,
沿著這條老路再走一遍嗎?為什麼不能改弦易轍,採納世界上更
新的學說,創立一種更加合理的社會?當時是北京大學學生的何
孟雄寫下這樣一段話:「歐洲資本主義的發達,工人及中產階級
的淪到不幸的地步,我們中國在產業萌芽的時會,當然要對於歐
洲資本主義造出來的罪惡務宜具一種戒心,有旁的較好的法子當
然採取好的法子。未見得資本主義是必經的階段,即是資本主義
發展了,將來的革命是免不掉的。難道勞動階級鑄定必需受資本
主義的痛苦嗎?」
中國國內社會狀況出現的新變動,也深化了這場中國要不要
社會主義的辯論。那時候,張東蓀主張:中國現在最需要的就是
發展實業,不必再去談什麼社會主義。他在一篇文章中說:「救
中國只有一條路,一言以蔽之:就是增加富力。而增加富力就是
開發實業,因為中國的唯一病症就是貧乏。」他說:「空談『主
義』必定是無結果。」陳獨秀、陳望道、邵力子等立刻對他提出
批評。他們說:中國要發展實業,要增加富力,在這一點上並不
存在爭論;問題在於,增加的富力是使大多數人都能享受到幸福
,還是只歸少數人壟斷。他們認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使大多數
人得到幸福。他們舉出中國現實生活中已出現的實例說:「譬如
開灤煤礦、京奉鐵道,總算是北方物質上的大工事,不但北方多
數人未曾因開灤煤礦、京奉鐵道減少生活的苦痛,而且礦坑燒死
工人幾百名,鐵橋壓死工人幾百名,假使沒有開灤煤礦、京奉鐵
道,這幾百工人或者還不至一齊慘死;可見只知開發物質文明,
卻不用有益於多數人的主義去開發,即令各省都開礦築路,也不
能使多數人得著人的生活。」
當然,這些先進分子那時對中國社會的了解還是相當膚淺的
,他們還不可能指出民族資本的發展在現階段有它的積極意義,
也不可能了解實現社會主義社會在中國還是以後的事,更不可能
懂得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多麼艱巨而復雜的事業。但他們在當
時就尖銳地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如果聽任用資本主義的
方法來發展實業,結果將會使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中國社會的
改造應該以社會主義為方向,要在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同時實現
人民共同富裕。這些認識是十分重要的。
這是中華民族經過長期探索後產生的新的認識,形成的新的
理想和信念。
五四時期那樣多先進分子奔集到社會主義的旗幟下來,是不
難理解的。他們是立志救國的忠誠的愛國者,懷著強烈的正義感
和歷史使命感。最初,傳入中國的新思潮中,有社會主義、無政
府主義、工團主義、國家主義、自由主義等等,都曾在社會上產
生過不小的影響。那些先進分子從對各種思潮的反復比較推求中
,得出結論:只有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奮斗目標才能救中
國,別的辦法都不能救中國。隨著對中國的具體國情逐漸有了更
清醒的認識,他們在不長的一段時間後又看清了應該先把反對帝
國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作為現階段的基本任務,但他們的長遠目
標始終是要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一個沒有理想和信念的民族,是可悲的、沒有前途的。許多
先進分子從愛國主義走向社會主義,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客觀
規律所決定的。一旦這種理想和信念在越來越多的先進分子中堅
定地樹立起來,它就成為一種新的動力,使中國歷史開始以新的
姿態大踏步向前邁進。
青年知識分子的道路
走在五四運動前列、起著先鋒作用的,是一大群青年知識分
子,特別是青年學生。
青年學生在當時是剛剛形成不久的新一代知識分子。他們生
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長期為民族的屈辱、社會的黑暗
和連年不息的內戰而感到痛苦。他們有著較多的近代文化知識,
視野比較開闊,容易接受新思想,許多人有著「以天下為己任」
的抱負和激情。學校中的集體生活,也使他們更容易採取集體行
動。
直接導致5月4日愛國運動爆發的,是帝國主義列強在巴黎
和會上把戰敗國德國原在中國山東攫取的種種特權轉讓給日本。
消息傳來,學生中久已郁積的憤怒一下子爆發出來了。5月4日
,北京大學等高校的三千多名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集會和遊行
。當時散發的《北京學界全體宣言》中寫道:「我們的外交大失
敗了!山東大勢一去,就是破壞中國的領土!中國的領土破壞,
中國就亡了!」「中國存亡,就在此舉了。」北洋軍閥政府對學
生的愛國行動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學生們向社會各界展開宣傳,
取得公眾的支持。運動像野火一樣,迅速從北京蔓延到全國,從
學生的抗議活動發展到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原來潛藏在中國社
會內部的巨大力量,彷彿從地平線下突然噴湧出來,這是過去沒
有看見過的。整個中國沸騰起來了。
一場把千百萬群眾卷進來的運動,就像平地一聲春雷,使許
多原在睡夢中的人驚醒過來,喚起了人們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切
,喚起了人們對新的社會理想的嚮往和追求。學生們去街頭演說
,到工人區進行調查,舉辦平民學校,沖破以往知識分子的狹小
圈子,接觸社會,發現在自己周圍還存在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
開始看到自身存在的弱點,明白在改造社會的同時也需要改造自
己,於是提出要把「小我」融於「大我」之中,奉獻給「大我」
。
運動的高潮稍稍過去後,許多人又逐漸認識到:單憑一時的
熱情和沖動,並不能解決如何救中國的問題,需要更多的理性和
思考,需要正確學理的指導。人們頭腦中積累了大量的問號,要
求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各種新的刊物像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五
四後的一年間達到四百種之多。研究新思想的團體也紛紛成立。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著作的中文全譯本,1920年以前連一
部也沒有。這時,國內出現了兩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中心:一個
是北京,一個是上海。在北京,1920年初,由李大釗主持,
北京大學一些學生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開始是利用從北
大圖書館借來的一部分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著作以及與此有
關的一些書籍,分別閱讀。不懂外文的同志,則請通曉外文者幫
助他們。再過一個時期,又籌集了一些資金,買了一批書籍。學
習的人漸漸多了,於是就在1921年11月17日的《北京大
學日刊》上公開宣布,成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列名
這個研究會發起人的鄧中夏、高君宇、黃日葵、羅章龍、劉仁靜
等都是五四運動時期青年學生中的積極分子。在上海,1920
年5月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除陳獨秀等外,李達、陳望道
、李漢俊等是從日本回國的留學生。這兩個中心,同湖北、湖南
、山東、廣東和海外一批受過五四運動深刻影響的先進分子建立
起聯系。1921年7月,也就是五四後兩年多一點時間,中國
共產黨成立了。李達回憶道: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思想准備,
組織准備都有。但是思想准備非常之快,只是二、三年的功夫,
這是中國的特點。因為中國人民已經經過了多年的教訓,完全懂
得別的路不行」。他們作出自己的抉擇,是以多年實踐檢驗過的
事實為依據的,是經過深思熟慮才確定下來的。五四運動為中國
共產黨的成立准備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條件。
八十年的時光,很快就流逝過去了。回顧八十年前我們的先
人經歷過的這段扣人心弦的歷史行程,不能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感
慨。在那一代青年人周圍,是令人感到窒息、令人滿懷悲憤的黑
暗環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已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對有志氣的
愛國青年來說,剩下的只能是置個人生死安危於度外的英勇拼搏
。他們面前的現實任務是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他們心中
期待著的是在未來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今天,中
國的狀況同當年相比已發生根本的變化,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
民共同富裕已成為現實的奮斗目標,人們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
,集中全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事業奮斗。重溫往昔的歷史
,無疑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示。
② 為什麼說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
因為五四運動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它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並取得了初步勝利;運動中工人階級第一次登上歷史舞台;它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這場運動孕育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成為中國人民和中國青年在黨的領導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寶貴精神財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
五四運動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我國幾千年來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2)中國歷史上空前廣泛而深刻的群眾運動是什麼擴展閱讀
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飽經動亂,內有各地革命黨組織起義,外有西洋列強的堅船利炮虎視眈眈。腐朽的傳統封建制度大廈,已搖搖欲倒。
1911年10月10號,武昌起義爆發,隨後各省積極響應,宣布獨立。在經過革命黨數十次的武裝起義之後,終於浩浩盪盪地響徹了中華大地。1912年1月1號,中華民國成立。自此中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可是,救亡圖存的道路並沒有結束,社會落後,積貧積弱。人民的思想觀念,社會的習俗傳統,似乎還停留在之前。更有甚者,還有人鼓吹遵孔復古,並不能一味的看重外國人物質上的洋玩意兒,也需要思想上的,即新的思想,新的道德。中國需要一場廣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當時的志士,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了「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這些人,才華橫溢,意氣風發,愛國心熾熱而理智,堅持真理,敢於批判。在似乎是昏昏沉沉的中華大地上,不畏艱苦,忘我耕耘。發出的光亮,激勵著無數人奮進勃發。他們的身影如歷史的坐標,永遠標志著那個時代。
回顧以往,看他們在歷史的潮流中,在怎樣的逆境中勇往直前,實現自己的抱負,這已不是辛亥革命時的反抗和拼殺,而是探索和創造,他們用理性的創造之火照亮前方的路。開拓者是意氣風發,頑強可愛的。他們是「中國的脊樑」。
這次文化運動,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階級,社會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③ 中國歷史上發動了群眾的運動,像太平天國運動,是怎樣發動群眾的
這個都是一點一點壯大的,最開始可能10人然後把 地方的衙門給砸了,然後在發動街坊臨居湊了幾百人。然後再到比較大的州縣。當地的群眾就會跟著你一塊打,當然前提得是亂世要是在貞觀之治等盛世誰願意思去造反。還有一點很多都是強迫你去造反,不造反就殺你然後連坐,朱元章就是這么乾的
④ 中國共產黨誕生後,中國革命發生了哪些新變化
中國共產黨誕生後,中國革命發生了新變化如下: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出了明確的斗爭目標。
第二,發動工農群眾開展革命斗爭,在中國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同時,中國共產黨也開始從事發動農民的工作,農民的運動蓬勃發展。
第三,實行國共合作,並在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中國共產黨誕生後,中國革命簡介:
第一,大革命是在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政治口號下進行的,而提出這個口號的正是中國共產黨。
第二,大革命是在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 下進行的。而中國共產黨正是國共合作的倡導者和統一戰線的組織者。
第三,大革命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空前廣泛而深刻的群眾運動,而中國共產黨正是:人民群眾的主要發動者和組織者。經過共產黨的深入細致的工作,一向被視為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的力量逐步地組織起來、凝聚起來,為國民革命的發展、廣東戰爭和北伐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群眾基礎。
第四,大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是革命戰爭。共產黨人不僅幫助和推動了國民革命軍的建立,而且在軍隊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積極提高國民革命軍的素質,增強它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共產黨員在戰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著先鋒作用和表率作用。
此外,共產黨人還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工農武裝,配合正規軍作戰,而上海工人的起義武裝更是充當了解放上海的主力。中國共產黨對於大革命所作出的獨特的、重大的貢獻,是當時人們所公認的。
⑤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深刻的什麼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孔教、反文言、抵制儒家學派」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1新文化運動主要內容
1、提倡民主科學,反對專制、愚昧和迷信。這也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由陳獨秀首先提出.他所說的「民主」,這要是指法蘭西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他所說的「科學」是指自然科學和看待客觀事物的科學觀點。
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舊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其核心內容是三綱五常。新道德就是指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等。
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新文化運動又是一場文學革命,《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的口號。《新青年》先後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的《文化革命論》——文學革命由此開始。
2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新文化運動主要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新的思想開辟了道路,同時也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
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要知道,在新文化運動之前,一些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在傳播自己的政治觀點,但是他們都沒有徹底的批判封建思想,而新文化運動,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
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新文化運動,使中國的一些先進分子受到了西方民主和科學的洗禮,從而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
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使人民對民主有了一些了解,可以說為五四運動起到了一個宣傳的作用。
⑥ 中國近代群眾基礎廣泛的運動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1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⑦ 簡述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中的作用
答:大革命是在國共合作的條件下進行的,沒有國共合作,不會在短時間內掀起這樣一場大革命。在這場革命中,中國共產黨起著獨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1) 大革命是在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政治口號下進行的。而提出這個口號的,正
是中國共產黨。
(2) 大革命是在以國共合作作為基礎的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下進行的。而中國共產黨正
是國共合作的倡導者和統一戰線的組織者。
(3) 大革命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空前廣泛而深刻的群眾運動。而中國共產黨正是人民群眾
的主要發動者和組織者。中國共產黨為大革命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大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是革命戰爭。共產黨人不僅幫助和推動了國民革命軍的建立,而且在軍隊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積極提高國民革命軍的素質,增強它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共產黨員在戰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著先鋒作用和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