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上好初中歷史課 學好歷史的技巧
學好初中歷史的技巧一
1、閱讀其他書籍時,要將有助於理解、記憶和歸納歷史知識的內容,抄錄到課本上或抄在一張小紙上,粘貼在書的相應位置上。這樣一來,我們又是劃、又是注、又是抄,課本的價值就大大提高了,也就成了我們復習初中歷史最好的工具了。不過我們的劃、注、抄,要注意精練。一個字不漏地劃就等於沒劃,將沒有意義或意義不大的內容注在或抄在書上,會使書面顯得擁擠不堪、亂七八糟,看上去就影響學習情緒。
2、九字問法即「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用這九字問法,概括歷史概念,不僅簡便實用,而且容易抓住教科書的精髓,還能提高初中歷史學習的概括能力,適應中考對考生概括能力的要求,還能發現各個歷史概念之間的聯系。
學好初中歷史的技巧二
1、帶著感情學歷史,這個好理解,如,看到秦始皇,啊!太厲害了,滅了六國,中國第一個皇帝啊!等,看到岳飛,太棒了,打得金國找不到北,也太可惜了,死的比竇娥還冤。看到汪精衛,直接罵到他媽媽也不認得他了,等等,人類萬年歷史,只要能在初中歷史課本上留名的,都是最出色的,每一個都值得我們感慨萬千。
2、帶著疑問學初中歷史,邊學,邊思考,邊自我提問,邊解決問題,當自己找到答案的時候(現在上網都很方便,資料也很好找),是一件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的事情。
學好初中歷史的技巧三
理清線索,把握整體結構。學習歷史,要理清線索,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初中歷史每本書的目錄就是知識的框架,我們要學會看目錄,通過它掌握知識整體結構。縱觀歷年中考試卷,考的都是主幹知識,如果我們理清了線索,掌握了知識的整體結構,考試時也就能得心應手了。
以上就是總結的學好初中歷史的技巧,其實以上的技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需要學生自主的去學習初中歷史,其實歷史的課程在高中階段可能才會開始漸漸難起來。
2. 淺談如何上好一節初中歷史課
把課上好,是教師的職業操守和工作體現。課上得如何,取決於課備得怎樣。每節好課,看上去是上出來的,實際上是備出來的,即在課前做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師最重要的教學基本功。如何搞好教學設計,是每位教師所面對的問題。
一、案例一:在一節有關新中國外交成就的初中歷史課上,教師講到萬隆會議,主要介紹了周恩來總理的外交風采,出示了多幅周總理的照片,播放了周總理在會議上演講的影視資料。然後,讓學生討論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起的作用。
問題在於:是否遵循課標的要求,歷史課的教學角度,要依據課標要求,要在鑽研課標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如萬隆會議,實驗稿課標上寫的是:簡述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史實。而新版課標的要求,在中國史中是:知道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史是:通過萬隆會議┄┄知道戰後殖民體系的崩潰和亞非拉國家為捍衛國家主權、發展經濟所進行的斗爭。
因此,這一問題的教學角度不是周總理的外交風采,而是中國在萬隆會議上的作用,以及這次會議的歷史意義。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對歷史的闡述是有多種角度和側重的,但從教學上來說,確定教學角度,首先是要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按課標要求來設計。
啟示:要了解和把握課標要求
二、案例二:有位教師在講洋務運動時,在講完洋務派興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後,講道:洋務派辦的這些新興工業,需要引進外國的設備、技術和人員,而當時的人都不懂外語,難以操作。為此,洋務派推行新式教育,興辦培養外語人才的學校。
問題在於:是否釐清歷史的邏輯,將歷史的邏輯轉化為教學過程的邏輯:
1.教學環節解決課堂教學是如何展開和進行的問題設計課堂教學的總體進程和每一個步驟。
2.教學內容梳理本課內容所涉及史事的邏輯與層次,釐清所教史事的范圍、要素和前後關系。
3.學生認知預設問題和設計活動,牽引學生的認知,通過師生的互動促進學生理解所學內容。
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對教學內容進行符合歷史發展線索的梳理,然後將教學內容進行教學過程的編排,使得教學環節有前後相連的邏輯關系,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能夠同步而有序地展開。而這一切的基礎,要以歷史時序為基礎,符合歷史發展邏輯。
啟示:要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
三、案例三:有位教師在講三國鼎立時,大約用了20分鍾具體而生動地講述官渡之戰的過程。而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的建立與發展。
問題在於:是否把握教學的重點。重點即教學的核心和關鍵所在一節課的內容,如果沒有重點,就會面面俱到,平淡無奇;如果都是重點,等於沒有重點,還是一鍋粥。需要思考的。
1.是重點的選擇:
在歷史上的地位;
在教材中的地位;
在本課中的地位。
2.是如何突出重點採取有效策略活化重點,強化重點,圍繞著重點:
補充相應的材料;
設計思考的問題;
組織探究的活動。
例如,講改革或條約的內容,往往有著多項措施或條款,若逐條介紹,就會顯得重點不明顯,內容也枯燥,因此要選擇重點。如,商鞅變法的內容包括:什伍、連坐制度,獎勵耕織、重農抑商,獎勵軍功;
廢井田、開阡陌,推廣縣制,統一度量衡,移風易俗。
重點可定為:
獎勵軍功——打破貴族世襲制,提高軍隊戰鬥力
廢井田、開阡陌——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
推廣縣制——廢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
啟示:要學會抓住教學的重點
四、案例四:在一節有關唐朝文化的初中歷史課上,講到唐詩,教師先是組織學生展開賽詩會的活動,分小組朗誦唐詩,然後分別對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詩篇進行具體分析,闡述其中的寫法及意境。
問題在於:是否突出歷史的特色
中學歷史課程的很多內容,屬於專門史的范圍,如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等。教師在整合教學內容時,要注意從歷史的視野上來考察某一領域中的問題,把握其中的歷史變化和歷史意義,而不是只注重講清一般的知識,所以,要探索如何講出歷史課的特色。
凸顯歷史的特色,就是將某一史事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加以考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上對史事進行闡釋,而不是單純、抽象地講述和簡單地加以評論。
啟示:用歷史的視野進行闡釋
五、案例五:有位教師在講經濟特區時,運用地圖,先說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然後說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再說設海南經濟特區,及上海浦東開發區。然而,未說明經濟特區的特在何處?
問題在於:是否把握了核心要素。每個具體的歷史知識,都有其基本的、核心的要素,是由這些要素構成知識的。備課時不但不能忽略了核心要素,而且要將核心要素加以梳理,以使其更為清晰。
經濟特區這一知識的核心要素包括:
過程要素:是怎麼發展的,如何有步驟地逐漸展開
政策要素:引進外資、設備和經營方式,在稅收、出口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
格局要素:形成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開放格局。
此外,經濟特區與經濟開發區的區別。
再如:秦始皇這一人物的要素
1.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推行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3.採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
啟示:細致梳理知識的核心要素
六、案例六: 有位教師這樣講黃花崗起義:起義爆發後,革命黨人向總督衙門發起猛烈進攻。他們個個視死如歸,英勇無比,勇猛殺
敵,在槍林彈雨中前赴後繼,與敵人展開了殊死的搏鬥。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革命黨人仍是戰斗到底,直到起義失敗。
問題在於:是否有比書面語更好的敘述方式
1.是口語化。
2.是注重歷史細節
歷史是由細節組成的,講歷史離不開細節,要把歷史講得具體生動,使學生能夠感悟到,就更需要有細節。教學內容的具體、活化,學生才能對歷史有所感悟。
從概念到概念,從道理到道理,空洞無物,是歷史教學的大忌。細節的描述要符合歷史的事實,不能 憑空想像或者隨意編造。
有位教師在講唐都長安的繁盛時,這樣講道:長安城裡的大街小巷店鋪林立,出售各式各樣商品,如茶葉、絲綢、唐三彩等。到了晚上,全城是一片燈火通明,人流如潮,叫賣聲不絕。
例如:西安事變中捉蔣。12日凌晨,孫銘九率一百多人來到臨潼的華清池,解決了蔣介石的衛隊後,直奔蔣的住所五間亭。蔣介石聽到槍聲,慌忙逃向後山。孫銘九沖進蔣的卧室,見屋內無人,而蔣的假牙還放在桌上,鞋子擺在床下,衣帽掛在牆上,一摸被子,尚有餘溫。於是判斷蔣沒有跑遠,就率兵到後山搜索,發現蔣介石躲在一塊大石頭後面,將其架出來,推上汽車送往西安城內。
啟示:要學會具體生動地講歷史
七、案例七:有位教師在講唐都長安的市場時,出示了《唐六典》中的一段材料:「凡市,以日中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然後,對材料中的文字進行了解釋。
問題在於:如何運用歷史的材料。歷史材料的運用,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對材料的研習,分析材料所述的要點,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並運用材料進行歷史的推論,從而提升學生歷史的學習與探究的能力。
如上引材料,可以從中獲取的信息是:
1.官府對市場進行嚴格的監控。
2.市場活動的范圍和時間受到限制。
再如,講到大澤鄉起義,可以引用下列材料:「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史記•陳涉世家》
設問:從材料中是否能找出起義的原因?
啟示:材料運用重在研習和分析
八、案例八:
有位教師講春秋戰國的變革,在講鐵器和牛耕的推廣時,提問學生:牛耕有什麼好處?一名學生回答道:「牛比人勁兒大。」教師順勢說:「對,牛耕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課後,我問教師:牛比人勁兒大,難道是春秋戰國時人們才知道的嗎?如果不是,為什麼以前不用牛耕?
問題在於:是否關注歷史的聯系。從認識歷史的角度上講,只有
將相關史事聯系在一起進行考察,才能搞清歷史的真實面貌。從學習歷史的角度上講,只有將相關的歷史知識聯系在一起,才能建構起較系統的知識體系。
處理教材時需要聯系的類型:
1.是教材中呈現的史事如: 中國近代史上不平等條約的聯系與比較。
2.是教材中若隱若現的史事。如:《辛丑條約》與盧溝橋事變的關聯。3.是教材中未呈現的史事。如: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日本關東軍。
要加強:板塊之間,專題之間,課題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史事的聯系和認識的聯系。
啟示:要從聯系的角度看歷史
九、案例九:有位教師在講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時,引述了三段《共產黨宣言》的論述,並逐段進行解釋。最後,告訴學生:正是《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即馬克思主義誕生。
問題在於:是否注重歷史的分析。歷史是對過去事物的分析、理解、評判與闡釋,這也是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要求。對於教學中所涉及
到的重要史事,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其中的本質特徵、歷史作用和影響,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如:分析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由農業文明演進到工業文明的轉折點,是工業化的開端,不僅使生產力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也使工業成為社會經濟的先導。
●工業革命使建立在機器大工業基礎上的近代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並將此前處於世界市場之外的國家和民族統統捲入世界貿易的旋窩。
●在人類歷史發展上,19世紀歷史的三大潮流,即資本主義的發展、工人運動的發展、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都是受到工業革命的直接影響。
啟示:要對歷史進行全面的分析
十、案例十:有位教師准備《遼、西夏與北宋的並立》一課時,開始設計的導入是展示地圖,說明當時主要政權的分布情況。後來,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改為運用身邊的材料來引出本課的教學。
問題在於:是否關注學生的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進行教學設計,除了要考慮課標要求、教材內容、授課方式等問題,還要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去考慮如何進行教學。主要包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擬定有啟發性的提問、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1.激發興趣的教學策略
★ 盡量創設歷史的情景
★ 設置促進思考的問題
★ 引發學生歷史的感受
★ 聯系學生已知的事物
★ 開展學生為主的活動
★ 對學生學習予以鼓勵
2.設計問題的教學策略
★問題的提出應圍繞教學目的和重點
★應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談話
★問題應明確,使學生知道問題所在
★提出的問題應具有啟發性、引導性
★面向全班學生提問,促進學生思考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教師要適時引導
★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鼓勵並小結
3.組織活動的教學策略
★明確每一個課堂活動的目的所在
★與學生共同對活動程序進行設計
★活動要建立在史事掌握的基礎上
★活動的重點在於歷史問題的認識
★注重在活動中學生的分工與合作
★教師要及時對學生活動予以引導
★要關注活動的效果及活動的延伸
4.學法指導的教學策略
★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歷史的材料
★指導學生概括所學的歷史事實
★指導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
★指導學生辨明各種歷史的解釋
★指導學生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
★指導學生學會與他人交流合作
啟示:從有利於學生學習的角度來進行教學設計
3. 初中歷史如何學好
01
改變以分數為中心的觀念學習歷史:
要想學好初中歷史一定要改變自已心裡一切以分數為為中心的觀點,隨著社會的發展,分數將會被越來越談化人生的標簽,不少中學生以及家長並沒有從分數決定一切的觀念中走出來,認為分數在考試中占的分值較小,於是給它一個「副科」的名字,這無形中會在孩子的心裡形成一種錯覺,歷史不重要,這樣以來就無形的降低了課堂上的學習效率以及課後的時間分配,從心理上改變思維,不為分數而學習,這不僅是學好歷史的前提,也是學好各門學科的心理素質。
02
綱舉目張的學習方法學習初中歷史:
歷史學有它自身的學習方法,它的整個學習的過程都是圍繞著中心線去講述的,也就是說,它的知識點不是散亂的,在學習每一個章結的時候都以圍繞著這條線索來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比如,整個歷史書都是圍繞著政治、經濟和文化,以及社會風俗和影響來發展的,無論學那個歷史事件或者那一個章結,都以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眼光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這樣以來,歷史也就變得不那麼復雜了。
03
圖文結合的方法學習初中歷史:
對於歷史這門學科來說,特別是初中歷史,基本停留在對歷史根須念和定義的認識節段,在這個節節段,有大量的歷史圖片供同學們欣賞和參考,要具體結合地圖,人物圖片,時代背景圖片,這樣才能對做出一個全景展現,極有利於歷史的學習方法,並且在學習這些地圖或圖片的時候,也就基本了解了這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如熟知了每一個朝代的地域版圖以後,自然就會明白,那個朝代是強大的,那個朝代的發展是落後的,疆域廣擴的國家背後一定有一個高速發展的經濟、政治、文化作後盾。
04
用比較的眼光學習初中歷史:
每個時期的總目標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哪朝哪代,理想都是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讓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富強,但在具體的操作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事件,而這些事件發生的目的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去看是一樣的,但事件和事件本身已有了不同的意義,比如,同是改革,商朝的變法成功是什麼原因,而清朝改革沒進行下去又是為什麼,這中間的並別在那,當明白了用比較的方法去認識歷史事件的時候,其實,歷史一定會給你考出滿意的分數,並且費時是最少的學科之一,比較分縱相比較和橫向的比較,多多運用。
05
分析的方法學習初中歷史:
無論是人物的評價,還是事件的作用,或者是改革、民俗,所有的歷史事件都不是偶然發生的,都是有前因後果的,善於尋找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是學好歷史的法寶,由於各個歷史事件離我們都已是遙遠的不可展現的東西,這極大地局限著我們對歷史事件的親身感受感,孤立的去背那些數不完的歷史內,不僅不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也不是國家所樂意看到的,因此,現在的題型早已沒了名詞解釋或是一些全靠復制的題型了,而分析則成了歷史試題的主流。
06
抓錯題的方法學習初中歷史:
一定要對錯是重視起來,而現在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大都是喜歡作對題,因為對的題不費腦子,省事,又能顯出自已的水平有多高,在自已已掌握的知識里來回的去埋頭苦乾等於浪費你的時間,要學會在錯題中不放鬆,作錯的題型一定要反復的去看,錯題才是拉開你和其它同學分值的唯一方法,初中歷史不用浪費那麼多的時間,緊盯著自已的每次作業中的錯題就行了,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主科」也並不影響歷史的成績。
07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學習初中歷史的學習方法:
歷史課不「散」,這是從它的主線非常明確這一點來說的,但歷史課亂,由於小學時期並沒有開設歷史這門學科,而孩子在小學的學習習慣就是只依一本課完成學習,而初中的歷史已經不是這樣的了,它顯很亂,有大事年表,有地圖冊,有插圖、有註解,顯復工雜籠無章,也有不少學生會把地圖冊放在家中,認為學習就是學課本的,因為他從小學一路起來就是這樣,歷歷史的學習應該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雜」學方法,把地圖,大事年表,插圖等等的歷史工具要放在一起來看,用聯系的方法去對初中歷史進行學習,才是學習初中歷史的竅門所在。
4. 如何學好初中歷史
初中歷史合集網路網盤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簡介:初中歷史優質資料下載,包括:試題試卷、課件、教材、視頻、各大名師網校(人教、萬門)合集。適合各階段學生日常輔導,中考沖刺,技能提升的學習。
5. 如何上好初中歷史課
一、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
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首先要吃透教材和大綱,明確教學目標(知識、能力、思想教育)和編者意圖。弄清知識體系和教材結構,熟悉教學內容,把握重點,難點。其次掌握學生情況,有的放矢。由於學生基礎不一,教材撐握的深度應有分寸。否則是對牛彈琴。顯然這里所說的挖掘教材深度並不是越深越好。關鍵是不要做夾生飯。應做到深淺適宜恰到好處,讓學生感到津津有味,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
二、要把握好調動學生的廣度
抓好調動學生的廣度是區別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應試教育只注意調動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落實好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氣氛的好壞關鍵要看調動學生的廣度,要使每個學生都處在積極的學習之中。從目前情況看,課堂上滿堂灌,唱獨角戲的現象不多了。如何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許多教師仍覺束手無策,在課堂上仍看幾個尖子。教師提問,學生發言的,老是那麼幾個人,對大多數學生從不過問。學生情緒低落。課堂氣氛沉悶。師生活動脫節。有些學生即使想主動學習,也因教學目標過高和方法不對胃口,只是騰雲駕霧,一堂課下來,不知所雲,收獲甚微。要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全面考慮如何因材施教,分類指導,課堂上要善於啟發各類學生,特別是那些成績差的學生,把轉化學困生的工作做成功了,才是個合格的教師。
6. 自己是一名初中老師,怎樣給學生上一節生動有趣的歷史課
我是理科生,但我十分喜歡歷史。
接下來我和大家分享我自己對學這門科目的一些想法。 我覺得對於老師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興趣,這樣學生就會慢慢熱愛這門學科。我記得我們以前上歷史課老師很少給我們講課本上的知識,因為那些說白了只要死記硬背就行了,他總是用二十分鍾給我們講一些歷史故事,加之我們老師很有表演天賦,他的課堂總是伴隨著笑聲,平時愛睡覺的學生上他的課都是充滿了激情,然後剩下的二十分鍾給我們自己看歷史書上面的知識點,每次考試我們班歷史成績都是名列前茅。
最好能夠以故事的形式把所要講述的內容去告訴學生,這樣學生們越喜歡,自然課程也就越好上,而不至於一上課,先講不了課堂內容,就要和學生們鬥智斗勇。有的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說起來的講故事,你自己就要多讀書,多思考,只有自己積累的多了才能帶給學生們更多,照本宣科是行不通的。
最好在上課的時候能夠告訴指導學生們如何正確地去認識歷史,去尋找真正的歷史。用大腦去思考,用心靈去感受,這才是學習歷史。
7. 怎樣才能把初中歷史學好
理解記憶法:理解事件的發展,明白歷史事件這么發展的原因,有些內容一定要先理解才能更快速記憶。有很多歷史事件發展過程過長,這個時候一定要化繁為簡,可以運用公式法進行記憶。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
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8. 怎樣學好初中歷史
初中歷史合集網路網盤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簡介:初中歷史優質資料下載,包括:試題試卷、課件、教材、視頻、各大名師網校(人教、萬門)合集。適合各階段學生日常輔導,中考沖刺,技能提升的學習。
9. 初中生怎樣學好歷史
初中歷史 (第一周)
https://pan..com/s/1acP8RX6BdmT7c6uMiSIAJA
初中 歷史 (第一周)|中國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_20200210_235906.ppt|中國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ppt|世界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_20200210_235904.pptx|世界歷史復習策略與方法.pptx|如何進行初中歷史專題復習—經濟體制改革例談_20200210_235903.ppt|如何進行初中歷史專題復習—經濟體制改革例談.ppt
10. 如何上好初中歷史課
初中歷史教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環境的創設中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最終目標。時代要求打破教師教而教,學生接受為特點的教學活動方式,讓學生充當課堂的主角,提倡學生在「探究」、「發現」和「討論」中主動學習,為全面發展、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歷史是一門系統而枯燥乏味的學科。如果教師在教學時還是為了教而教,只會向學生灌輸知識,不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這就使歷史真正的成為學生不樂意學的一門課。這就要求教師在上歷史時要根據課程發展的要求更新觀念,學習新時期教育教學的新理念,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思路,為學生學習歷史創造一個知識性、趣味性、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的開放式課堂氛圍。 今天的教學要更新教學教學觀念,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中學教師教育不需要「成品」,未來社會更不需要只會念經的「和尚」,封閉、正統、僵化的教學管理模式早已成為過去。更新教學觀念,發展學生的個性,對我們歷史教師來說更是重要。在學校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應該以學生的無知和被動來建立自己的權威,而要把學生當作具有無窮潛能的資源來開發,敢於把學習工具交給學生,將探究知識的心理歷史還給學生;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開發與引導,在教學中,教師不是做一個簡單的帶路人,而應融入其中,做一粒路石,以自己的知識和道德修養,為學生都有自主學習的機會,都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創造的活力。 教師在教學時要會虛擬歷史情景,培養情感體驗,激發探究興趣。在講授中國古代史秦漢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的時候,我讓學生扮演英國商人,然後問他:「你要經絲綢之路到中國長安,沿途該怎麼走?」「為了能購買更多的絲綢,你要帶些什麼東西到中國出售?」通過讓學生融進角色,體驗歷史,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中國古代史的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和經濟史部分的教學,教師都可以藉助虛擬的歷史情景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教師在上歷史課時要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挖掘探究資源。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對學生來說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很陌生,而大量的歷史知識又與社會生活相聯系。因而,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幫助學生縮短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有助於讓學生感悟歷史,以史為鑒。同時也有助於使學生關注社會現實,挖掘探究性學習資源。 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轉變角色,變單純的教學傳授者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以科學的方法訓練學生,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逐漸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