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唐詩將進酒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一年,李白和他的兩位朋友岑勛、元丹丘相聚於嵩山,煮酒論時世、談人生,在酒酣耳熱、胸膽開張之時,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將進酒》。
李白自稱「酒中仙」,一生不僅愛喝酒,而且還寫下了無數篇與酒有關的詩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客中作》)「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既是「酒仙」,又是「詩仙」,不知是詩成就了李白的「酒名」,還是酒成就了李白的「詩名」,酒與詩,成了李白的生命。正因了這層特殊的關系,由李白寫出的勸酒歌也就更加的非同凡響。
這一年,李白被「賜金放還」,遠離政治中心已有八年多了。八年來,李白憂國憂民的心情一直未變,可是又無用武之地,52歲的他,只能寄情於山水之間,放浪於形骸之外。得朋友岑勛相邀,「登嶺宴碧霄」,然席間「對酒忽思我」,不由得使詩人涕淚縱橫、長嘯嗟嘆。時光流逝,功業無成,英雄老去,世多紛擾,於是李白借《將進酒》之調,吟出了這千古絕唱。
李詩開篇就寫出了一個典型的意象:黃河之水。想起那滾滾滔滔的黃河水,歷史不過是一個瞬間,人生也無非是浪花一朵。人生是渺小的,亦是短暫的。如何在這短暫的一生中有所作為,成為一個瞬間的永恆,使李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起句雖曰「天上來」,見其豪邁;但只那句「不復回」,便讓人頓生蒼涼之感,使人不由得悲從中來。緊接著李白就寫出了第二個意象:鏡中白發。歷史是無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是每一個有思想、有作為的人應該去做的。在這里,詩人並非停留在一般意義上的對時光匆匆流逝及人生短暫的哀嘆惋惜,而是在更高層面上關注著自我存在的價值。從25歲仗劍東游,至44歲「賜金放還」,到如今的滿頭白發、一臉皺紋而流離落拓,如何不讓人嚎啕痛哭!一腔的抱負,滿腹的才華,多年的漫遊,半生的追逐,到如今才恍然驚醒,可嘆,可嘆!想起他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他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他的「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梁父吟》),他的「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真是叫人如錐刺骨、痛入骨髓!但李白並沒有停留在這痛楚與悲傷之中,人生的風雨中這點痛又算得了什麼呢,誰見過流淚的李白?即使流淚也要流在心裡,所以此時的他把筆墨轉向了激越。「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既是對朋友的勸勉,也是對自己的安慰,更是對那個埋沒人才的不合理社會的控訴!人生得意之時就盡情歡樂吧,莫讓這杯中酒空對了一彎明月!更何況人生得意之時真是少之又少,千萬不要辜負了這般美好的一刻啊!終於,李白在情感迂迴百折之後,發出了這句振聾發聵的聲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它是詩人自我價值的宣言,充分展示了自我深藏著的那顆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積極用世的痛苦心靈。其精神,何其樂觀自信;
⑵ 李白的將進酒是中國古代的什麼事
將進酒講的是李白會吟詩但卻沒有固定的工作,靠父親的救濟養活。於是悶悶不樂,與朋友飲酒。在席中有感而發。
⑶ 《將進酒》是李白在什麼樣的背景遭遇下寫成的
1、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由道士吳筠推薦,由唐玄宗招進京,命李白為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於天寶三載(744年),李白被排擠出京,唐玄宗賜金放還。此後,李白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又重新踏上了雲游祖國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詩時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八年之久。這一時期,李白多次與友人岑勛(岑夫子)應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借酒放歌。詩人在政治上被排擠,受打擊,理想不能實現,常常借飲酒來發泄胸中的郁積。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於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以抒發滿腔不平之氣。
2、原文
將進酒
作者: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3、譯文
你難道看不見那黃河之水從天上奔騰而來,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再也沒有回來。你沒見那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感嘆自己的白發。年輕時的滿頭青絲如今已是雪白一片。(喻意青春短暫)(所以)人生得意之時就應當縱情歡樂, 不要讓這金杯無酒空對明月。每個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黃金千兩(就算)一揮而盡,它也還是能夠再得來。我們烹羊宰牛姑且作樂,(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飲三百杯也不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來。讓我來為你們高歌一曲,請你們為我傾耳細聽: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華生活有何珍貴,只希望醉生夢死而不願清醒。自古以來聖賢無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會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陳王曹植當年宴設平樂觀的事跡你可知道,斗酒萬千也豪飲,讓賓主盡情歡樂。主人呀,你為何說我的錢不多?只管買酒來讓我們一起痛飲。那些什麼名貴的五花良馬,昂貴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兒喊出來,都讓他拿去換美酒來吧。讓我們一起來消除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⑷ 將進酒的意義是什麼
《將進酒》是唐代李白沿用樂府古體創作的古體詩。
此詩為李白長安放還以後所作,思想內容非常深沉,藝術表現非常成熟。詩由黃河起興,感情發展也像黃河之水那樣奔騰激盪,不易把握。而通篇都講飲酒,字面上詩人是在宣揚縱酒行樂,而且詩中用欣賞肯定的態度,用豪邁的氣勢來寫飲酒,把它寫得很壯美,也確實有某種消極作用,不過反映了詩人當時找不到對抗黑暗勢力的有效武器。酒是他個人反抗的興奮劑,有了酒,像是有了千軍萬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劑,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這些都表現了時代和階級的局限。理想的破滅是黑暗的社會造成的,詩人無力改變,於是把沖天的激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樂之舉,發泄不滿,排遣憂愁,反抗現實。詩中表達了作者對懷才不遇的感嘆,又抱著樂觀、通達的情懷,也流露了人生幾何當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全詩洋溢著豪情逸興,具有出色的藝術成就。
⑸ 李白說「與爾同消萬古愁」,聯系盛唐是漢文明盛衰的轉折點這一史實,可否認為李白已看到了文化失落的將來
李白的《將進酒》寫於盛唐時期,當時天下一片歌舞昇平,雖然不說是醉生夢死,但基本上都處於滿足的時代,而且將進酒寫的只是酒宴的場面,是勸酒的詩歌,裡面雖然有一些自己懷才不遇的感嘆,但並沒有明顯的對時局不滿的句子,相反還不乏積極向上的意思,比如「天生我才必有用」。
可以說全文根本沒有一點和政治搭邊的句子,而且李白只是文學造詣高,在政治方面的能力並不突出,以他的那點官場見識,根本不可能預測得到後面的「安史之亂」,也根本不知道唐朝由盛轉衰的深層次原因。
至於說文化的失落就更沒道理了,盛唐時期的詩歌主要是表達當時的天下太平和生活富足景象,比如杜甫的《憶昔》,在後面的中唐時期還有不少有名的詩人,比如杜牧、李商隱、韓愈、柳宗元等人,並不能說詩歌隨著盛唐的落幕而失落。文化就更不是了,後世的「唐宋八大家」沒有一個是盛唐以前的,唐朝只有韓愈和柳宗元入選,其餘六人都是宋朝的,怎麼能說唐以後文化失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