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區別歷史問題上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重要原
根本原因與最主要原因,主要原因等的區別
在我們日常的歷史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有很多學生把歷史事件中的各種原因區分不清.如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義和團運動失敗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等等,如果對事件各種原因的內涵和分類理解不清的話,在分析原因時往往就會無從下手,或把各種原因混為一談,使得做題的正確率非常低.下面就歷史事件原因的內涵及分類進行辯析和探討,希望對同學們的學習有所幫助.
歷史事件原因的分類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徵,從事件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會有不同的原因.在日常的歷史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有以下幾種類型.
1、歷史事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指導致事物發生變化的根源或者導致事物發生變化的最本質的原因,在影響歷史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帶有必然性的東西,在歷史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這種因素是一種歷史的客觀存在,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反映著客觀歷史規律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階級本質及影響歷史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多個角度來分析和探討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
我們在世界歷史教學中學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德意志的統一、日本的明治維新等內容時,就可以發現它們的根本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了,而原有的舊制度、老思想卻阻礙其快速發展,即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就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換言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引起這些國家發生社會變化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又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這些與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失敗的根本原因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這是從階級本質上來分析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所在的階級、政黨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深刻的影響,能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與根本原因相對應的是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就是具體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導致事件發生的直接因素,是指對事物的發生發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動,並直接促成其發生的原因,它往往是一種表面現象,事件發生的導火線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是更加側重於事物發展的偶然性因素.如: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把中國變為它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則是因禁煙運動引起的中英之間的沖突,這只是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借口,屬於歷史事件發展的偶然性因素.
2、歷史事件的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
歷史事件的主觀原因是指個人、階級、政黨等主體意識方面的原因.客觀原因是指在人類的意識之外,不依賴人類的意識而存在的原因.是歷史進程特定的不可變動的因素.前者屬於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因素;後者是獨立存在於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歷史的發展變化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如: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客觀原因是英國綜合國力強大.英國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科技領先、武器裝備精良,又建立了強大的近代化海軍,戰爭准備充分,戰勝清王朝是必然的,是我們無法左右的客觀因素.清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全面落後則是其主觀原因.
一般來說,以一個人、一個階級、一個政黨、一個集團為主體的歷史事件多用主客觀原因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成敗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多個主體的歷史事件不能運用這種方法.例如,在分析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時,因為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涉及到共產黨、國民黨等多個主體,無法確定哪個更是主觀原因,因而最好用內外因等其他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
3、歷史事件中的內因和外因
內因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內在矛盾,是事物存在發展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對事物發展的影響要通過內因才能起到作用.一般來說,分析一個國家的社會變化時常常用內外因相融合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如:日本幕府統治的危機.內因是封建經濟逐步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並初步發展;作為幕府統治基礎的中下級武士轉變為反對幕府統治的中堅力量;廣大勞動人民的反封建斗爭.外因是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入侵,使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又如:蘇聯解體的內因是由於蘇聯本身的陷入嚴重的政治經濟的泥潭,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和陰謀分裂活動則是它解體的外因.
4、歷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在諸多原因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但這種主導因素有時不止一個,像內因、根本原因、主觀原因等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因的稱之為「最主要的原因」,不屬於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了.不過一般的考試題目只問大家某個歷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如: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是:(1)建立了以中共領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中共領導建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持久抗戰.(3)中共堅持實行全面抗戰路線.(4)國民黨政府在正面戰場的抗戰.(5)中國的抗戰得到愛國華僑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這些原因都應算是主要原因了,但第一條原因應是「最主要的原因」了.也可以說是根本原因吧.其他幾個原因自然就是「次要原因」.
總之, 在做歷史試卷中有關原因方面的問題時,一定不能教條和死板,不能公式化地去看待歷史事件,而要仔細研究和分析歷史事件中的原因是哪種類型的,然後再聯系具體的歷史事件的實際,去具體分析用哪種類型的原因解釋更恰當、更合理、更有說服力.只有把歷史知識活學活用,才能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⑵ 怎麼區分 <歷史>中的<客觀原因,主觀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導火線>
樓主,給你復制個詳細點的根本原因與最主要原因,主要原因等的區別
在我們日常的歷史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有很多學生把歷史事件中的各種原因區分不清。如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義和團運動失敗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等等,如果對事件各種原因的內涵和分類理解不清的話,在分析原因時往往就會無從下手,或把各種原因混為一談,使得做題的正確率非常低。下面就歷史事件原因的內涵及分類進行辯析和探討,希望對同學們的學習有所幫助。
歷史事件原因的分類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徵,從事件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會有不同的原因。在日常的歷史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有以下幾種類型。
1、歷史事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指導致事物發生變化的根源或者導致事物發生變化的最本質的原因,在影響歷史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帶有必然性的東西,在歷史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這種因素是一種歷史的客觀存在,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反映著客觀歷史規律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階級本質及影響歷史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多個角度來分析和探討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
我們在世界歷史教學中學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德意志的統一、日本的明治維新等內容時,就可以發現它們的根本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了,而原有的舊制度、老思想卻阻礙其快速發展,即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就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換言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引起這些國家發生社會變化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又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這些與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失敗的根本原因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這是從階級本質上來分析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所在的階級、政黨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深刻的影響,能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與根本原因相對應的是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就是具體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導致事件發生的直接因素,是指對事物的發生發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動,並直接促成其發生的原因,它往往是一種表面現象,事件發生的導火線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是更加側重於事物發展的偶然性因素。如: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把中國變為它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則是因禁煙運動引起的中英之間的沖突,這只是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借口,屬於歷史事件發展的偶然性因素。
2、歷史事件的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
歷史事件的主觀原因是指個人、階級、政黨等主體意識方面的原因。客觀原因是指在人類的意識之外,不依賴人類的意識而存在的原因。是歷史進程特定的不可變動的因素。前者屬於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因素;後者是獨立存在於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歷史的發展變化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如: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客觀原因是英國綜合國力強大。英國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科技領先、武器裝備精良,又建立了強大的近代化海軍,戰爭准備充分,戰勝清王朝是必然的,是我們無法左右的客觀因素。清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全面落後則是其主觀原因。
一般來說,以一個人、一個階級、一個政黨、一個集團為主體的歷史事件多用主客觀原因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成敗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多個主體的歷史事件不能運用這種方法。例如,在分析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時,因為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涉及到共產黨、國民黨等多個主體,無法確定哪個更是主觀原因,因而最好用內外因等其他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
3、歷史事件中的內因和外因
內因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內在矛盾,是事物存在發展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對事物發展的影響要通過內因才能起到作用。一般來說,分析一個國家的社會變化時常常用內外因相融合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如:日本幕府統治的危機。內因是封建經濟逐步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並初步發展;作為幕府統治基礎的中下級武士轉變為反對幕府統治的中堅力量;廣大勞動人民的反封建斗爭。外因是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入侵,使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又如:蘇聯解體的內因是由於蘇聯本身的陷入嚴重的政治經濟的泥潭,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和陰謀分裂活動則是它解體的外因。
4、歷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在諸多原因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但這種主導因素有時不止一個,像內因、根本原因、主觀原因等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因的稱之為「最主要的原因」,不屬於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了。不過一般的考試題目只問大家某個歷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如: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是:(1)建立了以中共領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中共領導建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持久抗戰。(3)中共堅持實行全面抗戰路線。(4)國民黨政府在正面戰場的抗戰。(5)中國的抗戰得到愛國華僑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這些原因都應算是主要原因了,但第一條原因應是「最主要的原因」了。也可以說是根本原因吧。其他幾個原因自然就是「次要原因」。
總之, 在做歷史試卷中有關原因方面的問題時,一定不能教條和死板,不能公式化地去看待歷史事件,而要仔細研究和分析歷史事件中的原因是哪種類型的,然後再聯系具體的歷史事件的實際,去具體分析用哪種類型的原因解釋更恰當、更合理、更有說服力。只有把歷史知識活學活用,才能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一、對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的測試,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著重考查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
此類試題的題干用語多採用「主要原因是」、「主要是因為」、「最主要的是」、「主要是」、「主要是由於」等。(啟示:根本原因強調其「決定性、必然性」。主要原因強調其「重要性」。直接原因強調其「連續性」。)
⑶ 怎樣區別歷史問題上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重要原因呢
直接原因是導火線,最近的事件。根本原因是最重要的因素。重要原因考試不會出單選,但是腦子里要記一下,大題也許會問。例:一戰的直接原因是薩拉熱窩槍擊,根因是帝國主義政經發展不平衡
⑷ 做歷史或政治題時如何判斷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
1、根本原因」是引起事物發展變化的潛在的、深層次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比較持久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因素。「主要原因」是指一定歷史條件下導致該事件發生的諸多現實的、具體的因素中起決定作用或決定性作用的原因。
2、根本原因」在語言表達較為抽象,分析時一般可從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內因和外因的關系、歷史事件或政權的性質(或階級本質)等方面入手;「主要原因」在語言表達上較為具體,分析時一般從具體史實入手,通過對多種因素不同作用或地位的認真比較得出正確結論。
3、就你這道題來說,「如果把民族資本主義比喻成樹苗,則夏天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應當是一回事情,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最主要跟自身關系重大,即:國民政府一系列措施的促進 。
⑸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
事事不無原因. 1、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附】中國古代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應分析8要素:統一穩定或分裂並存的政治局面、調整統治政策、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改進、水利的興修、技術的推廣)、民族融合的加強、中外交流的密切、前代經濟發展的經驗、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自然條件.如2000年的高考題(廣東卷)第41題:「簡述我國古代水稻種植情況的發展變化,並分析其原因.」 學生根據上述思路,不難得出我國古代水稻種植情況發展變化的原因:「興修水利,政府提倡推廣,中外交流,生產工具改進,技術提高,自然條件符合」. 2、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2要素:外國因素、內部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思想因素、直接因素、個人因素等). 如第二次鴉片戰爭: 外國因素——19世紀50年代經濟的迅速發展,列強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關於外國因素,五四運動以前從資本主義國家方面分析,五四運動開始要從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方面分析.) 經濟因素——在中國市場上,英國的棉紡織品滯銷. 政治因素——清政府拒絕了英法美三國的修約要求. 直接因素——太平天國運動為列強發動戰爭提供了機會. 如太平天國運動: 外國因素——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新的災難. 經濟因素——沉重的封建剝削和嚴重的自然災害,廣大勞動人民陷入飢餓和死亡的困境. 政治因素——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封建剝削,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 思想因素——拜上帝教的教義(西方基督教義、中國儒家大同思想和農民的平均主義三結合的思想). 個人因素——洪秀全等人的宣傳發動作用. 如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 外國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經濟上加緊掠奪、政治上扶植軍閥等,中國人民必須繼續反帝.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經濟因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政治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到五四運動前夕,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是階級基礎;北洋軍閥黑暗統治,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中國人民必須繼續反封建. 思想因素——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個人因素——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努力. 3、世界近代現代史,如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發生的原因應分析3要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經濟上、階級力量上、思想上)、舊生產關系的束縛、社會矛盾的激化. 如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經濟上,18世紀下半期,法國資本主義經濟已有很大發展.階級力量上,資產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權,反對專制統治,資產階級成為革命的領導階級;工人、城市平民和廣大農民,生活困苦不堪,他們強烈要求改變生活狀況,成為革命的主力軍.思想上,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出現和廣泛傳播,為法國大革命和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作了思想和輿論上的准備. 舊生產關系的束縛——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社會矛盾的激化——財政危機的加劇,社會矛盾空前激化.三級會議成為革命導火線. 在做歷史練習題時,特別是選擇題時,很多涉及到問題的原因的,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下面我就談談關於如何解決歷史事件年原因,以減少失分率. 學會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是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步驟.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有根本原因、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外因、內因、直接原因、具體原因等等.因此,首先要學會分清原因含義的區別. 1、根本原因是促成這一事件發生的、必然的、不可少的內在因素. 2、主觀原因是指個人、階級、政黨等主體意識方面的原因,它往往是從事件和現象的外因去分析. 3、客觀原因是指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原因,是歷史進程中特定、不可變動的因素. 4、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5、直接原因一般又稱導火線, 是離事件的發生最近的原因;具體原因一般是根本原因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外在表現. 一般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主觀原因、內因是主要原因,而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是相對的,要根據提問的具體角度去分析.比如二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美國的扶持只能是外因,日本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內因,也是主要原因. 以上分別解釋了各自的含義,這也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真正的做好作對問題,還需要我們在平時積累的知識經驗,還望同學們善於總結.下面舉一例子來說明: 下列各項中,推動當今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的因素是( ) A、歐盟的形成、第三世界的興起 B、歐盟的形成、聯合國的建立 C、第三世界的興起、聯合國的建立 D、聯合國的建立、東歐的劇變 解析:本題從世界格局 多極化趨勢的推動因素切入,答案為A,解題關鍵是理解當今世界多極化的前提是兩極格局解體.歐盟的形成是美國霸主地位受挑戰的政治表現;第三世界興起是東西方兩大政治集團之外的一支國際政治力量.本題也可採用排除法,聯合國早在1945年就已經建立,反含此項的均錯誤.
⑹ 高中歷史選擇題怎麼區分表現和原因
1. 題型特徵
表格數據型選擇題是以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現象等統計表格數據為載體而設計的一種選擇題。數據表格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命題多是根據現成的表格數據或者根據文字記載編制的表格數據作為命題的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形象分析、理解、判斷歷史現象變化的能力。一般有表格、公式、統計圖、線條圖、圓形結構圖、函數圖像、動態曲線圖等多種形式,其中尤以政治、經濟史方面較多。
2. 高考例析
(2012·安徽高考)表2是依據龔關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中的有關數據編制的。該表反映出
表2 1979—1984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年均增長率
收入
農村(家庭收入)
17.6%
城鎮(職工貨幣工資)
8.0%
消費水平
農村
8.9%
城鎮
4.5%
A.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已建立 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還沒有啟動 D.城鎮居民消費水平低於農村
【解析】本題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中的表格數據為切入點,旨在考查學生解讀信息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解答此題關鍵觀察表中時間和城市、農村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年均增長率數據的變化,遷移所學知識分析判斷。從題干中可以看出,1979~1984年我國農村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年均增長率均高於城市,可以得出1978年開始的農村改革成效顯著,B項符合題意。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初步建立是在21世紀初,排除A項;C項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在1984年已經開始,且與題干無關,排除;題干反映的是消費水平增長率而非消費水平,排除D項。
3. 解題技法
(1)數據表格、統計圖題:首先,根據題乾材料和問題、圖表表頭和注釋等進行知識定位,確定考查的知識范圍(知識內容、階段特徵、基本理論等)。其次,按順序讀圖表。要橫看、縱比再綜合,全面尋找有用的歷史信息。讀圖表時不要只是看錶格的數字,還要從中總結出數據間的變化趨勢,是遞增、遞減、持平還是曲折發展。(橫看要看那種因素佔多數;縱比要得出變化趨勢;綜合要根據時間找變化原因)
(2)折線曲線圖題:要找准變化發展趨勢的關鍵點(起點、頂點、終點、轉折點等),運用所學知識把關鍵點所反映的歷史時期、階段特徵、重大事件等與變化發展趨勢相印證。
(3)餅狀圖題:要陰晴圓缺看大小,主要看不同事物在其中所佔的比重大小,結合所學知識和時間階段特點找到答案。
另外,如果遇到表格要素較多時,可先將表
⑺ 歷史題中那些「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怎麼區分啊
根本的,通常是經濟方面的
主要,通常是政治原因
直接,就是有直接因果關系的
⑻ 歷史選擇題中,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的區別是
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原因.
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往往是一致的。它主要指事件發生的必然性的原因。是內因
根本原因一般是主要矛盾和趨勢,換句話說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原因所以所引發的事件是遲早要發生的。像英國對美國的殖民統治阻礙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是美國獨立戰爭的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就是引發事件的事件。像波士頓傾茶事件是美國獨立戰爭的直接原因。
補充:
直接原因一般是發動事件的導火線、借口、火星等字眼
主要和根本原因是說明這樣的歷史潮流不可逆轉的原因
⑼ 歷史題如何區分:實質,主要原因,目的,意義,作用,影響,後果,結果。(洧高懸賞)
實質就是根本原因,一般從自身找,或從經濟是看。
主要原因要從整體上看,就是對事件的發生起主要推動作用的,並不是引起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主要原因是催化劑,沒有主要原因,因為實質,必要的歷史事件還是可以發生的,只是時間不一定。
目的就是該歷史事件出現時,主要歷史人物的出發點,如歷史上的改革多以富國強兵為目的。
意義,作用,影響沒有太大差別,可以按同樣的話來答,一般從對自身,對對方,對統治者,對國家,對整個歷史進程,對國外的某些影響,對今天的借鑒意義等方面看。
⑽ 問一下,歷史上的重要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怎麼分啊
希望對你有幫助一、根本原因
在同一歷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著決定作用並帶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我們可以從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階級本質、內因等方面去分析。
第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原理分析。社會發展的兩個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引起社會變化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例1、 法國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 金融貴族的統治阻礙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B、 "七月王朝"極端腐敗,激起人民強烈憤怒
C、 革命前的農業歉收和經濟危機使人民生活狀況極度惡化
D、 人民覺悟不斷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生活共和國"
這是1995年全國高考題,我們只要運用唯物史觀關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基本理論,就可知應選A項,它在各種原因中起決定作用,具有必然性。
例2、 在原始社會,、人們過著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共同勞動、共同分配的平等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 當時沒有私有財產
B、 當時生產力低下,沒有剩餘產品可供分配
C、 人們沒有剝削他人的思想
D、 當時沒有產生階級
該題涉及的是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內容,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原始公有制是一種以低下生產力為基礎的公有制,北京人、半坡氏族、河母渡氏族的社會生活內容就是此種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反映。故應選擇B項。
據此,世界史上的尼德蘭、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俄國1861年革命,德意志、義大利的統一,日本的明治維新等,其根本原因無一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了,而原有的舊制度或統治體系阻礙其發展,即經濟基礎發生變化(質變或量變),就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換言之,是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二、從階級本質分析。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或其所在的團體、階級、政黨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深刻的影響,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例3、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1994年高考題)
A、舊式農民起義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合中國國情
C、 軍事策略上屢犯錯誤 D、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例4、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A、 政治主張不適合中國國情 B、頑固派勢力過於強大
C、袁世凱出賣了維新派 D、維新派的局限性
同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這些與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失敗的根本原因都是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第三、從影響歷史事件的主要矛盾了分析。每一歷史事件都是現象和本質的同一體,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歷史事物的本質或主要矛盾來把握其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例5、"府院之爭"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A、北洋軍閥內部的矛盾 B、總統與總理之間的矛盾
C、軍閥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 D、奪中國的矛盾
此題答案選擇D項。C項是錯誤選項,A、B項都是屬於表面現象,我們必須透過表面現象看本質,分析出本質或主要矛盾是美日爭奪中國的矛盾,這一矛盾通過黎元洪與段祺瑞關於參戰問題的斗爭而表現出來。
例6、義和團運動興起和發展的根本原因是
A、 清朝的統治腐朽 B、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
C、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D、農民階級反抗精神強烈
試題中還常出現"最主要原因"的分析,它與根本原因並沒有實質上的不同,只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對原因進行定性而已,根本原因是從原因的性質上說明其重要性,最主要原因是從原因地位重要性來確定的。因此,可參照以上三個角度來分析解答。
二、主要原因
同時存在的若干原因中,定有主次之分,主要原因就是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原因。相比較而言,歷史的內因、根本原因、必然原因一般都是主要原因。故此類題解答可參照前文。
例7、從尼德蘭革命到法國大革命歷時兩個多世紀,而此後僅半個世紀資本主義就初步形成為一個世界體系。這主要是因為(2000年高考題)
A、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得到廣泛傳播 B、維也納體系激化了各國社會矛盾
C、革命使資本主義力量迅速壯大 D、殖民統治遍及世界各大洲
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政治方面,世界各國革命和改革廣泛開展;國際關系方面,資本主義列強加緊對亞、非和拉美的殖民征服;經濟方面,工業革命迅速發展等。究竟哪一個起決定作用呢?這道題較好的體現了評價歷時事件的生產力標准。工業革命使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經濟力量迅速增強,導致其它方面相應變化。
例8、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強,主要是因為(1999年高考題)
A、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B、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減弱
C、世界形勢出現和平穩定局面 D、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差距縮小
三、直接原因
它是指不經過中間事物和中介環節,是導致事件發生的近期原因。導火線也是直接原因。
例9、1841年2月英軍再次進攻虎門,守軍抵抗失敗,炮台陷落,其直接原因是
A、 葛雲飛中炮犧牲 B、琦善拒發援兵
C、弈山缺乏作戰決心 D、牛鑒臨陣逃走
這是1992年高考題。解題關鍵是要認真思考題中的"直接原因",題中四個選項都是失敗原因,而導致虎門失守的近期原因是琦善拒不發援兵這一史實,故應選答案B項。
例10、1939年國民政府政策重點發生轉變的直接原因是(1999年高考題)
A、 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接連失利B、汪精衛集團叛國導致國民黨分裂
C、實行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政策D、美英的注意力集中於歐洲戰場 答案:C
四、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
在歷史事物的諸原因中與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階層、階級、團體、個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的那一方面的因素稱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則是在意識之外,不依賴主觀的存在。
例11、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的主觀原因是
A、 封建勢力強大 B、帝國主義的干涉
C、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D、中共中央右傾投降錯誤 答案:D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是無產階級,它的失敗應是針對無產階級而言的,對國民黨反動派來說是背叛,這種背叛是不以中共的意志為轉移的,故此題應選答案D。
例12、"百日維新"失敗的客觀原因是(1990年上海高考題 答案C)
A、 袁世凱的告密 B、光緒帝的囚禁
C、頑固派的強大 D、帝國主義的破壞
我們在對歷史經驗教訓進行總結時經常用這種分析方法。例如,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大革命失敗的原因時,都從主客觀原因兩方面總結。同樣,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以及後來的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重大事件失敗的原因都可以從主客觀兩方面來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