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漢字從甲骨文到簡體字演變了3000多年,有什麼規律
在一門語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詞彙的意思往往會發生變化,特別是中國的語言文字,漢語詞彙量巨大不說,發展年代也非常長久,從最開始的甲骨文開始,到現在通用的簡體漢字,已經經歷了3600多年的歷史。
因此,在現代人閱讀古文的時候,就會因為詞義的變化而產生諸多誤會,也由此造成了文言文閱讀的一大障礙。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從而更好地閱讀理解文言文呢?一勞永逸的法子自然是不可能有的,但是漢語詞彙在幾千年的演變中,留下了很多可循的規律,為我們學習文言文提供了便利。
這些規律,總結起來就是三個方面:本義、引申義、假借義。
Ⅱ 漢字有多少年歷史
漢字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在古代,漢字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2)簡體字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漢字有著區別於世界其他各種語言的根本特點,這就是漢語語法自身的特殊性即意合。無論是片語合成句子,還是單句組合成復句,首先考慮的因素往往是語意的配合,而不是語法形式的使用,只要幾個負載著重要信息的關鍵詞語在意義上大致搭配得攏。
就能言簡意賅地達到交際目的,這幾個詞就可以組合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意合」。漢語語法的這一特點,使它結構獨特,靈活多變,頗多隱含,著重意念,其意合性、靈活性和簡約性是其它語言所不能比擬的。
Ⅲ 簡體字是何時何人發明的
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錢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兩年發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於1956年通過,再於1964年和1986年.這2年更新改進後,沿用至今。 詳細資料: 簡體字的由來 中國近百年的漢字簡化運動著重形體簡化,主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五四″運動時期。於1922年,錢玄同發表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簡省漢字筆畫的提議》等一批論文。當中指出當時的漢字筆畫太多,不適用於學術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錢玄同編成了《簡體字譜》,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門從中選了三百二十四個字,並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這是歷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簡體字。可是,這件事受到當時復古守舊派人士反對,故此這個簡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建國以後的簡化運動。於1950年,大陸教育部開始搜集常用簡體字。1956年1月,國務院通過 《漢字簡化方案》,並在全國分批推行。該方案共收簡體字五百一十五個,簡化偏旁五十四個。到了1964年,文改會編印了 《簡化字總表》。該表在 《漢字簡化方案》的基礎上,用簡化偏旁類推的方法,將簡化字的數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個。1986年,大陸發表經過個別調整的 《簡化字總表》,作為人們學習使用簡化字的規范。這總表一直沿用至今。參考資料: http://www.hkbbs.us/redirect.php?tid=16970&goto=newpost
Ⅳ 繁體字和簡體字分別用了多少年
繁體字,亦稱繁體中文,1935年的《第一批簡體字表》稱之為正體字,歐美各國稱之為傳統中文,一般是指漢字簡化運動被簡化字所代替的漢字,有時也指漢字簡化運動之前的整個漢字楷書、隸書書寫系統。繁體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華人中通用的中文標准字。
Ⅳ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簡化字是官方公布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當用漢字表》、《簡化字總表》的字,有時也包括《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一簡字和二簡字主要源於古字、俗字、異體字、草書楷化字、解放字,二簡字還有一些後解放字(1949-1966始見的簡體字,比如藏的二簡字「䒙」)
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一共收錄了324個民間流傳最廣的俗字、古字和草書字。但因為有爭議,第二年2月,《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民國《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兩個說明是這樣的:1)簡體字為筆畫省簡之字,易認易寫,別於正體字而言,得以代繁寫之正體字。2)本表所列之簡體字,包括俗字、古字、草書等體。俗字如「體、寶、岩、蠶」等,古字如「氣、無、処、廣」等,草書如「時、實、為、會」等,皆為已有而通俗慣用者。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
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並成功得到貫徹實施的簡體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並最終制定出了一個《簡化字總表》。現在我們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發布的《簡化字總表》(簡稱《總表》),《總表》曾經頒布過兩次,一次是1964年頒布的,文革時期曾推出過《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但很快就遭到反對,於是到1986年6月,國務院又宣布「二簡字」停止使用。今天的《總表》總共收錄了2235個字。
2000年10月31日文字法通過,次年元旦正式施行,確立了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文字的法定地位。
Ⅵ 簡化字從哪一年開始的
中國大陸從1956年開始推行簡體字。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並成功得到貫徹實施的簡體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並最終制定出了一個《簡化字總表》。
現在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發布的《簡化字總表》(簡稱《總表》),《總表》曾經頒布過兩次,一次是1964年頒布的,文革時期曾推出過《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但很快就遭到反對,於是到1986年6月,國務院又宣布「二簡字」停止使用。《總表》共收錄了2235個字。
歷史上推行簡體字的曲折過程
1920年,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錢玄同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文章,提倡簡化漢字。1922年,他與北京大學教授、文字學者黎錦熙等知名學者,又向國語統一籌備會第四次大會提出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終於引起蔣介石的關注。
蔣介石找來教育部部長王世傑詢問,王世傑說:「我個人認為,有的漢字筆畫確實太多,應該作些簡化,但只能逐步進行。」蔣介石當即指示逐步推行簡體字。王世傑委託黎錦熙主持這項工作。黎錦熙向教育部提出了簡化1000餘字的方案。王世傑認為簡化得太多,指示黎錦熙重新挑選三四百個字報教育部審批。
1935年(民國24年)8月21日,王世傑通過國民政府教育部第11400號部令,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共計324個。同時,公布《推行簡體字辦法》9條。《辦法》規定:「凡小學,短期小學,民眾學校各課本,兒童及民眾該物均應採用部頒簡體字。」並通知各印書館。
Ⅶ 簡體字的歷史
中國: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它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匯》,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准字表》,收簡體字3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歷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
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
簡體字在我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產黨取得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常用簡體字登記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礎上,根據「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555個。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收字798個,簡化偏旁56個,並廢除400個異體字。
1955年2月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261個字分3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同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減少為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為54個。
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布,在全國推行。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簽」、「須」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這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准。
Ⅷ 簡化字是幾年前發明
簡體字是漢字演變的邏輯結果。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例如「營」、「壽」、「盡」、「敵」、「繼」、「燭」、「壯」、「齊」、「淵」、「婁」、「顧」
、「獻」、「變」、「燈」、「墳」、「驢」,等等。唐代顏元孫著《干祿字書》和王仁〔日句〕著《刊謬補缺切韻》,都收了極多的俗體字。宋代以後,隨著印刷
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范圍,數量大大增多。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
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不同的簡化字,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實」、「寶」、「聽」、「萬」、「禮」、「舊」、「與」、「庄」、「夢」、「雖」、「醫」、「陽」、「鳳」、「聲」、「義」、「亂」、「台」、「黨」、「歸」、「辦」、「辭」、「斷
」、「羅」、「會」、「憐」、「懷」等等共達330多個。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匯》,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准字表》,收簡體字3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歷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
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共產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產黨奪取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常用簡體字登記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礎上,根據「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555個。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收字798個,簡化偏旁56個,並廢除400個異體字。
1955年2月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261個字分3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同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減少為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為54個。
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布,在全國推行。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簽」、「須」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這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准。
而在其他使用漢字的國家,同樣也在簡化漢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502個,除了67字(稱為「異體簡化字」),均與中國公布的簡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簡體字總表》,收簡體字2248個,包括了中國公布的所有簡化字,以及10個中國尚未簡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頒布《簡體字總表》修訂本,刪除這10個簡化字和異體簡體字,從而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馬來西亞:1972年成立「馬來西亞簡化漢字委員會」,1981年出版《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Ⅸ 中國是什麼時候推行簡體字的
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全社會范圍內推廣的簡化字。
文字簡化不是偶然的選擇
和其他年長的知識分子一樣,韓敬體親歷了新中國成立後簡體字「曲折上升」的過程。回顧那段歷史,韓敬體認為,文字簡化運動並不是偶然的選擇。
「簡化,伴隨著漢字的整個發展過程。」韓敬體說,「漢字從甲骨文開始,到經文,到隸書……其中就不斷發生著簡化。五四運動之後,著名學者陸費逵、錢玄同等提倡簡體字以來,圍繞漢字簡化進行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
新中國成立前,南京國民政府也曾公布過《第一批簡體字表》(後被廢除),此間以魯迅和瞿秋白等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還提出了漢字拉丁化的主張。」
事實上,新中國成立初期推行簡化字運動也有著相當必要且現實的意義。「之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推行簡化字運動,跟國情也有一定關系。」韓敬體研究員說,「舊中國教育極其落後,新中國成立後的初步統計顯示,在全國范圍內,四分之三以上者是文盲。
在普及文化的過程中,廣大群眾更渴望使用筆畫少、字數少的簡體字,畢竟繁體字書寫、辨認極不方便。」
(9)簡體字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繁體字有「三難」
「繁體字由於筆畫太多,字數太多,被人們視為『三難』:難認、難記、難寫。1956年文字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減少字數、減少筆畫。」韓敬體說。
漢字數量之多,給學習帶來了難度。據介紹,有二三百年歷史的《康熙字典》中收錄了4735個字。「其實,常用字尚不及其中的十分之一,重復、無用的字居多,平常用字三四千字就足夠了。後來在漢字簡化過程中,常用字定為3500個左右。除此之外,繁體字筆畫太多,最高可達30多畫,令很多人望洋興嘆」。
簡化是文字發展總的趨勢
「文字簡化是一個總的趨勢,文字由繁到簡是個普遍規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馮志偉對記者說。
據介紹,自文字產生之日起,簡化就一直存在。除漢語外,國外許多文字也經歷過由繁到簡的變遷。「德國早先使用花體字,從藝術上看很不錯,但是由於書寫困難,就逐漸演變成跟英文形式接近的文字。日本以前學寫中國字,後來簡化成了漢字和字元的組合」。
Ⅹ 漢字簡化的歷史到底有多長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文字,也是壽命最長的一種文字.
漢字開始產生的時間,還難以確實斷定.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商代的文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必然遠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於夏代.距今約四五千年以上,應當在新石器時代.
二里頭文化與大汶口文化所出土的陶符中,能夠見到許多類似物象的圖畫文字.在此基礎上,這些圖畫文字與陶器花紋中的表意圖案演變為記詞字元.漢字由零散的、個別的字元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再通過人為規范,成為一種文字體系.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體系,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