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韓信是怎麼死的韓信在歷史上算是個什麼樣的人
韓信是被劉邦的皇後殺死的。當時,漢高祖年老日益多疑。授意皇後,於是。。韓信死了、
韓信是個有才又自大的人。
以下來自別處詳細答案:
韓信(?-前196年),淮陰(今江蘇 淮安)人,軍事家,是西漢開國名將,漢初三傑之一,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韓信為西漢立下汗馬功勞,歷任齊王、楚王、淮陰侯等,卻也因其軍事才能引起猜忌。漢太祖高皇帝戰勝主要對手西楚霸王後,韓信的勢力被一再削弱;最後,韓信由於被控謀反,被呂雉(即呂後)及蕭何騙入宮內,處死於長樂宮 鍾室。
目錄 [隱藏]
1 早期 2 登台拜將 3 暗渡陳倉 4 諸侯大敗 5 自立齊王 6 助漢滅楚 7 鳥盡弓藏 8 評價 9 佚事 10 參考資料 10.1 腳注
[編輯]早期
韓信還是平民時,既當不了官,也無法經商過活,經常寄食於他人,為眾人所厭。後來加入了楚營項梁的起義軍。前208年項梁死後便成為西楚霸王部下,曾經數次向其獻策,但項羽沒有採納。韓信在項軍內僅任炊事兵與守門官,認為沒有前途,於是在前206年,漢王劉邦進入漢中郡、武都郡、巴郡與蜀郡時,韓信逃離楚營,投奔漢王劉邦。
韓信最初未被漢營重用,後因為涉嫌犯軍法被判斬首之刑,行刑時,已有十三人被斬,臨到韓信,他見到夏侯嬰,便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意:君上不是想要天下的嗎?為何要斬壯士呢?)夏侯嬰感驚奇,釋放韓信,再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任韓信為治粟都尉,但韓信並不滿足於此。
[編輯]登台拜將
韓信與蕭何談話數次,蕭何對他印象深刻。在南鄭過了一段時間,韓信估計蕭何已向劉邦推薦自己,卻沒音訊,感到不受重用,於是離開漢營,准備另投明主。蕭何聞訊,認為韓信如此將才不能輕易失去,於是不及通知劉邦便策馬於月下追韓信,終於勸得韓信留下。
起初,劉邦聽說蕭何逃出,十分驚恐,後來聽說他是為了追韓信,於是問他:「這么多人逃回東方,你都不追,為何卻追韓信?」蕭何於是向劉邦再薦韓信:「那些逃走的將軍們是很容易隨手得到的,至於韓信這樣的英才,天底下的人群中絕對找不到第二個!」(原文:「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劉邦接納建議,模仿古代築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即漢軍總司令。拜將後,韓信立刻向劉邦剖析天下大勢,並提出其戰略。劉邦同意,並依其計劃部署。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
[編輯]暗渡陳倉
項羽分封諸侯,不足一年,齊國已生內亂,項羽於是親率楚軍北上鎮壓。前206年八月[1],劉邦出兵進攻關中,由韓信領軍「暗渡陳倉」,突襲雍王章邯;漢軍大勝,旋即攻佔咸陽,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投降,關中大部份歸順漢王劉邦。 (須注意:《史記》等正史均沒有提及「明修棧道」一事。)
[編輯]諸侯大敗
當章邯還堅守廢丘時,劉邦留下韓信圍攻廢丘自己則聯合其他項羽十八諸侯,趁項羽還在齊國時,於前205年領聯軍五十六萬人[2]攻佔項羽首都彭城。項羽領兵三萬回師彭城,劉邦這時還在沉迷享樂,結果在彭城之戰慘敗,退至滎陽。蕭何即動員關中老弱和未傅者,讓韓信帶往滎陽前線救援劉邦。之後,韓信率兵在京城和索城(都在滎陽附近)之間擊退楚軍,使楚軍不能西越滎陽。
魏王魏豹附楚反漢,劉邦派韓信領兵攻魏,韓信突襲魏國都城安邑,擒魏豹。隨後韓信率軍擊敗代國,這時漢營調走他旗下的精兵到滎陽抵抗楚軍。韓信繼續進軍,在井陘 背水一戰,以少數兵力擊敗號稱二十萬人的趙軍,擒趙王趙歇。韓信聽從廣武君 李左車建議,派人出使燕國,成功游說燕王歸附漢王。
[編輯]自立齊王
前204年,劉邦派酈食其游說齊國結盟,齊王田廣答應,留下酈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韓信已奉劉邦命攻齊,在得知酈食其成功說服齊國以後,原本打算退軍,但蒯通以劉邦並未發詔退軍為由,說服韓信不要把功勞讓給酈食其,韓信聽從,攻擊未作防備的齊國。田廣得知消息後極為憤怒,烹殺酈食其。韓信擊敗齊軍,田廣引兵向東撤退,並向項羽求援。韓信在濰水以水計擊敗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龍且戰死,韓信陸續攻佔齊地。
前203年,韓信以齊地未穩為由,自請為假齊王(假,有代理的意思),以便治理。當時劉邦正受困於楚軍的包圍下,不得不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勸諫,封韓信為齊王。
項羽自知形勢不妙,派武涉游說韓信叛漢,韓信以漢對他有恩為由拒絕。蒯通認為劉邦日後必對韓信不利,多次聳恿韓信把握時機,脫離漢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勢。而韓信自認為勞苦功高,「漢終不奪我齊」;蒯通則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相勸。但韓信始終抱著「漢終不負我」的幻想,而不忍叛漢。
[編輯]助漢滅楚
前203年,劉邦與項羽議和,停戰,以鴻溝為界。不久劉邦聽從陳平之計毀約,出兵追擊東歸的項羽,但韓信及彭越沒有派兵助戰,漢軍在固陵被項羽大敗。劉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答應韓信及彭越事成後封地為王。韓信及彭越終於帶兵會合劉邦,韓信以十面埋伏之計大破楚軍,最後迫使項羽撤退到垓下,項羽突圍到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遂自刎而亡。
[編輯]鳥盡弓藏
項羽死後,劉邦迅速奪取韓信的兵權,並改齊王為楚王,移都下邳。
逃亡部將鍾離昧素與韓信交好,韓信便將其收留藏匿。劉邦得知鍾離眛逃到楚國後,要求韓信追捕,韓信則派兵保護鍾離眛的出入。
前201年,有人告發楚王謀反,漢太祖劉邦採用陳平計策,以出遊為由偷襲韓信。韓信有意發兵抵抗,自陳無罪,但又怕事情鬧大,鍾離眛則自刎。韓信帶著人頭於陳(今河南 淮陽)向劉邦說明原委,劉邦令人將其擒拿,韓信大喊「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後來劉邦赦免韓信,韓信被降為淮陰侯。
韓信自己功高震主,常稱病不出。
漢太祖十年,陳豨起兵造反,呂後與蕭何密謀,偽報陳豨已死,在韓信前來祝賀時趁機擒獲,以聲稱有密告指出他與陳豨共謀,將韓信處以五刑後打死於長樂宮鍾室,並誅連三族,後世人稱:「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
劉邦平定陳豨返回之後,得知韓信已死,「亦喜且憐之」。劉邦問韓信死前說了什麼,呂後回答韓信後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計。於是劉邦下令捕捉蒯通。蒯通辯稱「當時只知韓信,不知陛下」,而被赦免。
傳說中,劉邦曾允諾,只要韓信「頂天立地於漢土,絕不加兵刃於身。」故韓信被殺時,呂後吊之於長樂宮大鍾之內,頭為大鍾所罩,不見天日;腳懸空於地面:所以無法頂天立地。呂後也使用竹刀(削尖的竹子),或說是用桃木劍,而非以兵刃(刀、劍之類,有刀刃的武器)將其殺死,以不違背當年的「承諾」。
太史公司馬遷對此評價為:「……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表面上罵韓信,實際上是將漢太祖的刻薄寡恩表露無遺。
[編輯]評價
明代茅坤論韓信:「予覽觀古兵家流,當以韓信為最,破魏以木罌,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彼皆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者。予故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辭賦仙也;劉 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史記鈔》)
[編輯]佚事胯下之辱,歌川國芳繪
今天在淮安還有漢韓侯祠、胯下橋和漂母祠,紀念韓信及其事跡。民間傳說韓信發明賭具,可帶給民眾偏財運。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以韓信的典故為名的成語。劉邦曾問他:「你覺得我可帶兵多少?」韓信:「最多十萬。」劉:「那你呢?」韓:「多多益善,越多越好」劉:「那我不是打不過你?」韓:「不,主公是駕馭將軍的人才,不是駕馭士兵的。」
「漂母進飯」一詞說的是韓信早年窮困潦倒,在淮陰曾受過一個替人洗衣為生的婦人(漂母)的餐飯接濟。韓信曾表示將來必定報答。漂母怒道:「大丈夫自己都不能維生,我是可憐你才幫你,哪裡是為了報答!」韓信被封為楚王後,回到淮陰,找到了漂母給了一千兩黃金。
韓信在淮陰還曾受到過重大侮辱。淮陰市井有人生事,找到韓信說:看你一直帶著劍,但是我猜你是個膽小鬼。你有膽量就刺我一劍,沒膽量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看了這人很久,最後甘受「胯下之辱」。韓信封楚王後,找到了這人,封他為中尉,並對眾人說:「這是一個壯士。當年他侮辱我時,難道我不能殺他?殺了他也不會揚名,所以就忍了下來,是為了做大事啊。」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語,指韓信一生成敗,從被劉邦重用到最終被處死都源於蕭何的影響。「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則又指當年漂母施捨救了他一命,最終還是死在另一個婦人呂後手中。「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 韓信被呂後設計殺害,相傳蕭何為保存其血脈,命蒯通匿藏其子於廣東。另見卓姓、韋姓。
⑵ 戰力無雙未嘗敗績的韓信,最後結局為啥那麼凄慘
所以對於韓信,就有了另外一個我們熟悉的說法,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蕭何和呂後的哄騙之下,韓信在毫無防備的狀況下,被斬殺於長樂宮之中,這次劉邦徹底的安心了,雖然殺韓信不是劉邦授意做的,但是卻也是劉邦默許的,《漢書》中有這么一段話是:高祖已破豨歸,至,聞信死,且喜且哀之,可見劉邦對於韓信的死早有心理准備,但是卻也有些傷心,畢竟表面工作還是要做的,至此一代軍神,西漢的開國功臣韓信的故事算是徹底的落下帷幕了。
⑶ 韓信是怎麼死的死法如何
韓信是被呂後與蕭何合謀算計,誘殺於長樂宮鍾室。
韓信出身貧寒,放縱不羈。參加秦末農民戰爭,投奔楚將項梁和項羽,沒有得到重用。後來投奔沛公劉邦,得到太僕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中途逃亡。經過重臣蕭何力薦,拜大將軍,制定漢中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奪取關中。
劉邦兵敗彭城後,帶兵大破楚軍,平定魏豹。北伐代國後,將精兵獻給劉邦,背水一戰擊敗趙國,派人降服燕國。支援劉邦清除項羽援趙奇兵,平定趙國全部城邑。劉邦成皋兵敗,再次剝奪精兵後,奉命攻打齊國 ,布陣於濰水,全殲楚將龍且二十萬精銳。
奉命夾攻楚國,導致項羽簽訂鴻溝協議。劉邦聽從張良、陳平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殺項羽失敗。漢高帝五年,封為齊王,帶兵會師垓下,圍殲西楚霸王項羽。
定都關中後,慢慢解除兵權,封為楚王。收留楚將鍾離昧,貶為淮陰侯。劉邦攻打代郡時候,遭到呂後與蕭何合謀算計,誘殺於長樂宮鍾室,夷滅三族。
(3)韓信死後歷史怎麼樣擴展閱讀: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
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
⑷ 韓信死後厚葬了嗎
韓信之死
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記載了西漢開國功臣韓信一生的事跡,突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累累戰功。
功高於世,卻落個夷滅宗族的下場。別說厚葬了,連家族都全部沒有了。
韓信死因之一
韓信幫助劉邦打江山,追趕項羽,追到滎陽時,按兵不走了。劉邦不知怎麼回事,去問蕭何,蕭何說:「他這是討封哩。」劉邦立時就封韓信為「三齊王」,就是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還封他「五不死」,就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韓信這才去追趕項羽,把項羽打敗,為劉邦打下了江山。劉邦坐了江山後,怕韓信勢力大,壓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殺死韓信,可是自己親口封了韓信「三齊王」、「五不死」,怎麼殺他呢?他想了個殺韓信的辦法告訴了呂後。
呂後召韓信進宮,對韓信說:「你犯下了謀反罪,君王叫我殺你。」韓信說:「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這事我得當面和君王說說。」呂後說:「哼哼,你見不著君王了,你看看你來在了什麼地方?」韓信一看周圍陰森森的,往上看頂棚遮得嚴嚴的看不見一絲天,往下看地上鋪著毯子,看不見一點點地,又見不了君王,心裡不由叫苦。沒等韓信分辨,呂後又說:「君王封你'五不死',我們都按君王的意思辦了。我知道你還要說:沒有捆你的繩,沒有殺你的刀,這些我們都不用。」說完,一揮手,兩旁幾十名宮女個個手拿棒錘,一擁而上,團團圍住,一陣亂打,把韓信活活打死了。
⑸ 歷史上韓信是怎麼死的
呂後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羽,後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於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
(5)韓信死後歷史怎麼樣擴展閱讀
1.司馬遷的評價:我曾經到過淮陰縣,那裡的人告訴我,韓信即使在一介平民時,志氣也是和平常人不一樣的。那時,他的母親過世,家裡貧窮,韓信無辦法按照當時的禮節安葬母親。但是,他卻尋找到一個風水寶地——地勢高並且寬敞平坦,可以容納上萬戶人家居住的地方作為母親的墓地。我,也到過他母親的墓地,果然和淮陰父老說的那樣。
2.司馬光的評價:一般人可能認為韓信是最早提出統一天下的偉大戰略的人,他和劉邦一起在漢中起事,平定了三秦之後,就和劉邦分兵攻取北方,擒了魏王,奪取代國,打敗趙國,威脅燕國,乘勝向東攻擊並佔領了齊國,往南又在垓下消滅了楚國,漢朝所以能夠得到天下,大抵說來都是韓信的功勞。看他拒絕蒯徹的游說,在陳迎接劉邦,怎麼會有反叛的心呢?!實在是因為他失掉了王爵而心裡不快,才做出背叛謀反的行為。
3.劉邵:「膽力絕眾,才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
4.何晏:「此兩將者,殆蚩尤之敵對,開辟所希有也,何者勝,或曰:白起功多,前史以為出奇無窮,欲窺滄海,白起為勝,若夫韓信,斷幡以覆軍,拔旗以流血,其以取勝,非復人力也,亦可謂奇之又奇者哉,白起破趙軍,詐奔而斷其糧道,取勝之術,皆此類也,所謂可奇於不奇之間矣,安得比其奇之又奇者哉。」
5.蘇軾:「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壯圖,志吞六合,氣蓋萬夫。」
6.何去非:「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武雖以兵為書,而不甚見於其所自用。韓信不自為書,曹公雖為而不見於後世。然而傳稱二人者之學皆出於武,是以能神於用而不窮。竊嘗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學失者所通誦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則天下孰不為韓、曹也?以韓、曹未有繼於後世,則凡得武之書伏而讀之者,未必皆能辦於戰也。」
7.陳亮:「漢高帝所籍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蕭何、韓信、張良蓋傑然於其間。天下既定,而不免於疑。於是張良以神仙自托;蕭何以謹畏自保;韓信以蓋世之功,進退無以自明。蕭何能知之於未用之先,而卒不能保其非叛,方且借信以為自保矣。」
8.洪邁:「漢高祖用韓信為大將,而三以詐臨之:信既定趙,高祖自成皋度河,晨自稱漢使馳入信壁,信未起,即其卧,奪其印符,麾召諸將易置之;項羽死,則又襲奪其軍;卒之偽游雲夢而縛信。夫以豁達大度開基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終於謀逆,蓋有以啟之矣。」
9.楊維楨:「韓信登壇之日,畢陳平生之畫略,論楚之所以失,漢之所以得,此三秦還定之謀所以卒定韓信之手也。」
⑹ 韓信死後誰收的屍
韓信死後肖何收的屍。韓信的死和呂後、蕭何兩個人有關。不過,他們兩個只是表象,背後的人應該是劉邦,畢竟劉邦才是皇帝,他有生殺大權。再說了韓信是國之棟梁,大漢三分之二的領土都是韓信打下來的。若是想要殺這樣的一個社稷之臣,應該是會給劉邦商量過的。否則,呂後和蕭何怎麼會有這樣大的膽子。
韓信介紹說明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被後世奉為兵仙,但這樣一位建功立業的猛將,最後卻被呂後誘殺,被殺後也沒有手下的親信士兵前來營救,甚至他死後都沒有人為其收屍。
對於中國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的韓信,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他在歷史上可是有著許許多多的經典事跡,在楚漢戰爭中也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可以說韓信這個人物是漢朝建立起來的重要籌碼,也正是韓信的存在讓漢朝的江山得以發展壯大。
⑺ 淮陰侯韓信被殺死後,劉邦對他的後人怎麼樣
韓信作為幫助劉邦奪取天下的大將軍,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他在軍事上基本上沒有對手,可惜最終還是死在了呂後的手裡。那麼韓信死後,他的子孫後代有沒有活下來呢?
總結:韓信死的的確願望,沒個後代說不過去。說實話,沒有韓信的話,劉邦壓根就奪取不了天下,首先項羽這一關他就過不去。因為項羽軍事能力太強,世上能對付項羽的,只有韓信。當初蒯通勸說韓信自立的時候,韓信卻表示劉邦對他有恩情,他不能背叛劉邦。正是因為這種恩情作祟,使得韓信錯失了奪取天下自立的機會。
由此可見,劉邦要感激韓信,大漢朝的建立也多虧了韓信。可就是這么一位功勛卓著的大功臣,最後卻被呂後設計殺害。的確非常讓人頭疼。為此韓信沒有留下個後代,確實有點說不過去了。所以我們姑且還是相信《韋氏族譜》的記載吧,好歹讓這樣的英雄,給後世留下一點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