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各個府
鎮國公府\武國公府\文國公府都是國公府,鎮國侯府是侯爺的府邸。封爵順序從大到小分別為:親王、郡王、國公、侯、伯、子、男。子爵與丞相平級,前面的比丞相高,男爵比丞相低。親王府、郡王府官位更高。
㈡ 古代有什麼府
地名:開封府,徐州府(古代介於省、縣間的地方行政機構)。
職位:將軍府,丞相府(古代高官的住宅)
爵位:某國公府,某郡王府,某親王府(只有獲得王公級別爵位,住的房子才能叫府,小官和侯以下都只能叫「第」或者「宅」)。
㈢ 古代府是什麼行政級別,全國一共多少個府
古代府是正五品行政級別,
1、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據古代正史職官志(百官志)記載,唐朝時已有相近的權變做法,宋朝時正式設立州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明朝時才最後有了以"知府"為名的地方官職,由於好古,士人經常雅稱知府為太守。
2、古代官職等級中,正五品中包括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3、唐代開創了中國行政區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等十道,不過這些道沒實際權力,唐代城市等級主要是總管府、都督府、節度使等,府以下為州、縣。
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開元年間又將山南、江南各分東西,並增置京畿、都畿、黔中三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設州、府,州、府下設縣,開元末年,全國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4、水滸傳里的濟南府,大名府,太原府。這些與唐朝的府不同,他們是宋朝的四個京城,分別是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 、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
(3)歷史上有什麼府擴展閱讀: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級行政區劃改為「路」。至道三年(997年)始定為十五路,包括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五路。
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為利州、益州二路,分峽路為夔州、梓州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西二路。熙寧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分陝西為永興軍、秦鳳二路。
之後又將河北路分為東西二路,分京東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崇寧五年(1106年)又將開封府升為京畿路。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約,約定滅遼後宋得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結果後來並未設置。建炎南渡後,宋朝設立兩浙東、兩浙西、江南東、江南西、淮南東、淮南西、荊湖南、荊湖北、重慶府、夔州、潼川府、京西南、成都府、利州、福建、廣南東、廣南西十六路。
宋朝的行政區劃設置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重內輕外,中央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致地方防務貧弱,也讓終宋一代外患不止。
㈣ 古代山東有九州.八府.一百單八縣都是有哪些啊
府是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區劃,但是唐至清山東都不是九州、八府、一百單八縣的。
明清山東下轄6府15州89縣。6府是濟南、東昌、兗州、青州、登州、萊州。此外,河間府、大名府部分縣也在今山東境內。15州有臨清州、濟寧州、膠州、濱州、高唐州、德州、東平州、濮州、莒州、寧海州、恩州、冠洲、曹州、金州、復州。89縣名字多有改動。
(4)歷史上有什麼府擴展閱讀:
古代山東:
現代意義上的山東特指太行山之東的齊魯兩地,成為行政區劃的名稱始於金代。這里所說的齊魯兩地,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魯國的主要勢力范圍。
齊魯兩國作為周公、姜太公的封地,具有相同的文化屬性,在政治、經濟上互通,春秋末期就形成了齊魯文化圈,並且因孔子、孟子等賢人倍出,講究教化,承襲傳統,所以自古就有「齊魯大地,禮儀之邦」之稱。
至金代,「山東」作為特指的行政區劃名稱首次出現,范圍就是當年齊魯兩國所含的廣大土地。元朝時,山西作為特指的行政區劃名稱也首次出現,這里的山西並不是指當年的秦國。山東、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到了清朝時,山東省、山西省的名稱被固定下來並且延續至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山東承宣布政使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府 (漢字)
㈤ 歷史上是否真的有天策府
1、有的,天策府,又稱「天策上將府」,是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擊敗王世充、竇建德聯軍,被封為天策上將後所置官署,也是李世民日後稱帝的標志性事件之一。
2、天策府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衛府之上;天策上將職位在親王、三公之上,僅次於名義上的文官之首三師(即太師、太傅、太保)。天策上將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中官員,即所謂的「許自置官屬」。
3、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以右領軍大都督的身份,帶領大軍攻下洛陽,擊敗王世充、竇建德聯軍。李世民因戰功顯赫而名聲大振,唐高祖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並且允許他開府,此即天策府;其中,李世民作為天策上將,掌全國征討,並總判府事。
雄心勃勃的李世民立即組成了一個大約五十人的隨從集團,包括杜如晦、房玄齡、李靖、尉遲敬德、程知節、侯君集、秦瓊、長孫無忌、柴紹、羅士信、史萬寶、李勣、劉弘基等,其中許多人是來自於被他消滅的敵人營壘中的傑出人物。
4、玄武門之變後,武德九年六月乙酉日(二十九日,西歷626年7月27日),天策府廢罷。
(5)歷史上有什麼府擴展閱讀:
1、天策府官制:
天策上將:〔李世民〕一人,正第一品,負責唐對內外的軍事作戰,府主,總判府事。
天策府長史:〔唐儉〕,一人,從第三品,管理府中各類事務。
天策府司馬:〔宇文士及〕一人,從第三品,管理府中各類事務。
天策府從事中郎;〔於志寧、杜如晦〕二人,從第四品下,協助長史、司馬管理府中各類事務。
天策上將軍咨祭酒:〔蘇世長、竇師綸〕二人,正第五品下,軍事參謀人員,同時負責指揮禮儀、接待賓客事務。
天策府主簿:〔李玄道、虞世南〕從第五品下,二人,負責起草天策上將的教令、命令。
天策府記室參軍事:〔薛收、薛元敬(兼)武德七年,收卒,復召東虞州錄事參軍劉孝孫補之〕從第五品下,二人,負責公文(書、疏、表、啟)往來,負責發出天策上將的教令、命令。
天策府諸曹參軍事:正第六品下,每曹二人,共十二人,分別為:
功曹參軍事二人,掌管府中官員請假、出差、禮儀、醫葯、選拔、考課、工資、福利、鋪設等事。
倉曹參軍事二人,〔李守素〕掌管府中庫、食堂、廚房、和證件「過所」的發放等事。
兵曹參軍事二人,〔杜淹、魏倫〕掌管府中士兵名冊、考勤。
騎曹參軍事二人,掌管府中牲畜畜牧。
鎧曹參軍事二人,〔褚亮、韋元整〕掌管府中兵器。
士曹參軍事二人,〔戴胄、閻立德〕掌管府中建造和處罰府中士兵。
天策府參軍事:〔薛元敬、蔡允恭、顏相時、李桐客〕正第七品下,六人,掌管出差及其他檢校之事。
天策府典簽:〔蘇勖、竇師綸(兼)〕正第八品上,四人,協助掌管傳達教命、導引賓客之事。
天策府錄事:〔裴懷節〕正第九品上,二人,協助掌管書疏表啟,傳達、執行教命。
㈥ 古代除了應天府還有什麼府
應天府。順天,應天,奉天,都是順應天意的意思。順天府是明清的北京,應天府有兩個,一個是北宋的應天府,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還有一個是明代的南京應天府,就是現在的江蘇南京,奉天府是清代的沈陽。承天府是明代的區劃,現在的湖北鍾祥。
㈦ 古時山東的府有哪些
1、濟南府
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因位於濟水(古河道)之南的東平陵故名 。與本省武定府、青州府、東昌府和泰安府相鄰,並與直隸省河間府接壤。宋政和六年,升齊州為濟南府,濟南府因此得名。
2、河間府
從西漢文帝至武帝400餘年間,4次建河間國,其間時國、時郡。
隋至唐,屬河間郡或瀛州。五代時瀛州歸契丹轄。
河間府,北宋、金朝和明朝的一個府,屬於北平承宣布政使司。
3、曹州府
曹州府,隸屬山東省,治山東菏澤,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清世宗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山東曹州為山東省直隸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為府,下轄十縣及一散州。
4、武定府
武定府,今山東省惠民縣。五千多年前就有氏族部落聚居。夏屬兗州域。商為蒲菇國地。春秋戰國為齊地。
公元前2世紀,秦朝實行郡縣制時,秦始皇東巡在此設置厭次縣(屬齊郡,秦始皇東巡時以東南有天子氣,乃東巡以厭 (厭讀壓) 之,次舍於此,故名。縣治在今桑落墅北)。此後2200多年中,歷為州、郡、府、縣治所。
西漢改厭次縣為富平縣,屬青州刺史部平原郡。王莽篡漢後改富平為樂安亭。62 年 (東漢明帝永平五年) ,復改為厭次縣,仍屬平原郡。
5、青州府
青州府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置青州府,治所益都,即今青州市益都鎮益都城。民國初(公元1912年)廢青州府,設立膠東道,益都縣隸屬膠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