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吳越的歷史
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吳侵越時所獲戰俘剌死吳王余祭。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吳大舉攻楚前,為解除後顧之憂,又曾攻越,佔領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十五年,吳軍主力在楚都郢時,越乘機侵入吳境,雙方矛盾日趨激化。吳欲爭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國,以解除其後方威脅;越欲北進中原,更必先服吳才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續二十餘年的吳越戰爭。吳、越地處江南水鄉,「以船為車,以楫為馬」(《越絕書·記地傳》),雙方多為水上作戰。此時作為水軍的「舟師」已成為新的兵種,能獨立完成戰略、戰役任務。吳、越水軍有樓船(指揮船)、大翼、中翼、小翼三種主要戰艦船及突冒(船首裝有沖角)、橋船(輕快戰船)等戰船。主要戰船大翼船長20米,寬2.7米,載乘「戰士二十六人,棹(手)五十人,舳艫(手)三人,操長鉤矛、斧者(各)四人,吏、仆、射長各一人」,連同船長「凡九十一人」(《太平御覽》卷315引《伍子胥水戰兵法》)。水戰基本方式是先用弩射,再進行接舷戰斗,最後登船格鬥,有時亦用突冒撞擊敵船。
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率軍攻越,雙方主力戰於檇李。越以死罪刑徒陣前自刎,乘吳軍注意力分散之機發動猛攻,大敗吳軍。闔閭負傷身死,夫差繼位為王。二十六年,越以水軍攻吳,戰於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越軍戰敗,主力被殲。吳軍乘勝追擊,佔領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越王勾踐率余部5000人被圍於會稽山上。勾踐請降,吳大臣伍員建議勿許,認為「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夫差因急於北上中原爭霸,未採納伍子胥建議,以越王質吳為條件,許降撤兵(參見《夫椒之戰》條)。勾踐夫婦為吳王「駕車養馬」,執役三年,贏得夫差信任,獲釋回國。勾踐為興越滅吳,「卧薪嘗膽」,發憤圖強。其在謀臣文種、范蠡輔佐下,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長期戰略:在內政上實行發展生產、獎勵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攬人心,鞏固團結,從而增強綜合國力;在軍事上,實行精兵政策,加強訓練,嚴格紀律,以提高戰鬥力。當時弩已用於作戰。戰車、戰船均「頓於兵弩」,戰斗勝敗關鍵又取決於最後之沖鋒。勾踐聘請精於弓弩射法的陳音教授用弩技術,包括瞄準、連續發射及掌握弩力與箭重最佳比例(拉力一石,箭重一兩)等方法,使「軍士皆能用弓弩之巧」,聘請善於「劍戟之術」的越女教授「手戰」格鬥技術,使軍士「一人當百,百人當萬」。越地民風是「悅兵敢死」,慣於各自為戰。為此,勾踐反對「匹夫之勇」,強調紀律性,要求作戰單位在統一號令下統一戰斗行動,以發揮整體作戰能力。規定服從指揮者有賞,違犯者「身斬,妻子鬻」。在外交上,針對「吳王兵加於齊晉,而怨結於楚」的情況,採用「親於齊,深結於晉,陰固於楚,而厚事於吳」的方針(《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厚事於吳,即效法周文王對商紂王「文伐」之謀略,以非戰爭手段瓦解、削弱敵人。主要措施有,佯示忠誠,使吳王放鬆對越戒備,放手北上中原爭霸,縱其所欲,助長吳王愛好宮室、女色之慾望,使其大興土木,耗費國力;並行賄用間,擴大吳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破壞其團結。施行十年,使得越「荒無遺土,百姓親附」,國力復興。越軍亦成為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且「人有致死之心」的精銳部隊。
吳王夫差在征服越國後,即積極作北進准備。伍員再次建議「定越而後圖齊」,認為越是「腹心之病」,而「齊魯諸侯不過疥癬」之疾。吳王仍未採納。三十一年(前489年),吳先攻陳(今河南淮陽).以解除其北進時來自側翼的威脅。三十三年,吳攻魯,打開進軍中原的大門。吳為建立北進戰略基地及打通北進軍事運輸交通線,於三十四年在長江北岸營建了規模宏大的邗城(今江蘇揚州),開鑿了由今揚州經射陽湖至淮安之邗溝,溝通江、淮水域,並進而與泗、沂、濟水聯結。三十五年,吳率魯、邾、郯等國聯軍由陸上攻齊;派大夫徐承率水軍由長江入海,向山東半島迂迴,攻齊側後。吳水軍海上作戰失利,陸上聯軍遂退回(參見吳魯邾郯攻齊之戰)。三十六年,吳再次攻齊,在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北)全殲齊軍精銳(參見艾陵之戰)。三十八年(前482年),夫差率吳軍主力進至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與晉及中原諸侯會盟,「欲霸中國」。此時吳之霸業達於頂點。
當吳王夫差在黃池與晉定公爭作盟主時,越王勾踐分兵兩路攻吳。一部兵力自海入淮,斷吳主力回援之路,掩護主力作戰;其自率主力直趨吳都,在郊區泓水殲滅迎戰之吳軍,並乘勢攻入吳都。夫差南歸,恐因國都失守士氣下降及遠程奔返造成部隊疲憊、決戰不利,派人請和。勾踐亦以吳軍主力未損,不願進行無把握的決戰,遂與吳訂和約後撤軍。四十二年,吳國發生災荒。越乘機發動進攻,與迎戰吳軍在笠澤(在今江蘇吳江一帶)隔江相峙。越軍利用夜暗,以兩翼佯渡誘使吳軍分兵,然後集中精銳,實施敵前潛渡、中間突破,並連續進攻,擴大戰果,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較早的河川進攻的成功戰例(參見笠澤之戰)。笠澤之戰後,吳、越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越已佔有絕對優勢。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越再度攻吳。吳軍無力迎戰,據都城防守。越於吳都西南郊築城,謀長期圍困。吳數次遣使請和,均遭越拒絕。三年,城破,夫差自殺,吳亡(參見《越滅吳之戰》條)。勾踐率軍「北渡江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周元王封勾踐為伯。「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終於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任霸主。
點評:此戰,吳王夫差不聽伍員之言,養虎為患,終遭滅國。而越王勾踐則卧薪嘗膽,養精蓄銳,並聽取謀臣文種、范蠡之言,主要靠謀略制勝;親齊、結晉、聯楚的外交策略,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說明春秋末期的戰爭,已發展為智戰。當時人即認為「夫戰,智為始,仁次之,勇次之。」(《國語·吳語》記楚將申包胥言)戰爭中還出現了早期入海遠航作戰及河川進攻等新的作戰方法。
吳越爭霸情況概述
大國爭霸是春秋時代的顯著特徵。在齊桓公首霸之後,晉、楚兩國相繼而起,逐鹿中原,爭當盟主,但終因旗鼓相當,勢均力敵,在春秋中葉以後,出現並霸的局面。在這樣的形勢下,晉景公採納申公巫臣的意見,開始聯合吳國,企圖利用吳國牽制楚國的右翼,使楚國不能騰出手來招駕晉國的攻勢,從而謀利。
吳國偏居東南沿海地區,與越國為鄰,有斷發文身之俗。據《吳越春秋》記載,當時吳國「險阻潤濕,又有江海之害,君無守御,民無所依,倉庫不設,田疇不墾。」嚴格地說,它還不能算是一個國家,只是一個部落群體。在中原列國眼裡,吳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蠻夷之國。公元前五八四年,晉景公派申公巫臣到吳國傳授車戰射御的技術,並唆使吳國背叛楚國。於是吳國不斷侵伐楚國,又攻打巢、徐等吳楚之間的小國,弄得楚國忙於應戰,疲於奔命。在晉國的扶植下,吳國的軍事力量發展得很快,國土日益擴展,聲望日益提高。中原諸侯國家和吳國開始建立了聯系。公元前五二二年,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做了相國。他教給吳王闔閭「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府庫」等「安君治民,興霸成王」之道(《吳越春秋》),使吳國由極為落後的蠻夷之邦,一躍而成為軍事強國。公元五○六年,吳王闔閭以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聯合蔡、唐兩國興師伐楚。孫武是傑出的軍事家,為了切斷楚國本部與方城之外的聯系,他採取中間突破的戰略,率領吳軍從淮河流域西進,至淮汭舍舟登陸,翻越大別山,與此同時,唐軍東進襲取大隧、直轅、冥厄三隘(在今武勝關一帶),蔡軍循汝水至淮河、南下直取訾梁(在今固始縣)。這兩支偏師堵住了楚軍北上中原,東通齊、魯的要道,從側翼牽制住楚軍,使楚軍不敢正面迎擊吳軍,而吳軍卻乘機掃盪楚國東境沿途的城鎮,從容西進,跟蔡、唐兩路軍隊會師,將楚國攔腰截為兩段,隔漢水同楚軍對峙。楚司馬沈系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向令尹子常建議:「請令尹封鎖漢水,自己以方城外人毀掉吳軍舍棄的舟船,回過頭來封住大隧、直轅、冥厄三隘,然後夾擊吳軍,一定能勝利。」令尹子常接受了這個建議。可惜,當他聽楚大夫史皇說:「現在楚國人都怨惡令尹,喜歡司馬,假使採取司馬的建議,那麼戰勝吳國的功績就全歸司馬了。」就斷然改變主意,輕率地領兵渡漢水,與吳軍對陣於柏舉(今湖水麻城),結果一敗塗地。吳軍乘勝窮追猛打,五戰五勝,攻古了楚國的郢都。
楚國的慘敗有內外兩方面原因,外因是晉、吳聯合力量超過楚國;內因是楚國政治腐敗。而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因。楚國的政治腐敗突出表現在用人問題上。楚國出人才,可楚平王專信姦邪,加害賢良,後來楚昭王上台,也胸無大志,只勉強立國,致使大批人才有的消沉,有的流走。象范蠡,出身於布衣之家,有匡世奇才,而「時人盡以為狂」(《越絕書》)。他琢磨,楚國不用,自己不能直接報效於父母之邦,不如東去助越,以越制吳,消除楚國東顧之憂,將全部的才智曲折地貢獻給生養自己的故國。於是,他邀好友文種一起告別了家鄉,踏上東去越國的道路。
越國是古代越族建立的國家。傳說其先祖乃大禹的後裔,被封於會稽(今浙江紹興),「文身斷發,被草萊而邑」(《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歷二十餘世而至允常。公元前五一○年,吳王闔閭攻越,正是允常在位時。吳王闔閭攻佔郢都後,慶功作樂,流連忘返,國內很空虛。越王允常乘機襲吳國。吳王闔閭之弟夫概也悄悄溜回吳國,自立為王。恰巧這時,楚大夫申包胥哭秦庭七日,求來救兵,吳王闔閭被迫跟楚國講和,匆忙回師,趕跑夫概,保住王位,而楚國也僥幸復活。楚昭王接受了痛苦的教訓,開始勵精圖治。為了解除吳國對楚國的威脅,他採取聯越制吳的策略。
吳王闔閭決心打敗越國。公元前四九六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踐繼位。吳國起兵攻越。吳越兩軍戰於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吳國的軍隊陣列整齊嚴肅,越王勾踐派敢死隊沖鋒失敗,就改用罪人在陣前集體自殺,吸引吳軍的注意力,然後空襲吳軍,越將靈姑浮揮戈刺傷吳王闔閭,吳軍敗退,闔閭死於途中,其子夫差繼位。夫差派專人侍立宮門,每逢夫差出入,便發問:「夫差,越王殺害你父親的仇恨你忘掉了嗎?」夫差則回答:「是,不敢忘!」過了兩年,吳國出動精兵攻越國。夫椒(古山名,在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一戰,越軍大敗。越王勾踐僅剩五千人,被吳軍包圍於稽山。文種、范蠡說服勾踐忍辱圖存,厚賂吳王夫差的寵臣伯嚭,向吳王求和。吳相國伍子胥表示反對,他舉夏代少康中興的故事,勸告吳王,消滅越國,以絕後患。吳太宰伯嚭既貪圖越王勾踐的財貨,又嫉妒相國伍子胥的功勞,極力慫恿吳王答應越國的請求。吳王夫差終於允許求和,但條件是越國必須臣服於吳國,並要勾踐到吳為奴三年。勾踐帶范蠡來到吳國當馬夫。每天早上喂馬擦車,以備夫差田獵,遊玩;晚上棲身於石屋,守在闔閭的墳旁,期待三年一過,重返越國,最使勾踐君臣提心吊膽的伍子胥,他常常勸吳王殺掉勾踐。因此,勾踐必須裝出萬分忠於吳王的表現,而且不能讓吳王發覺半點矯飾做作。范蠡為此煞費苦心,他聽到夫差病了,就動員勾踐為吳王嘗溲辨疾,以感動他。這招果然靈驗,夫差誤以為勾踐確實屈服了,便如期放他回國。勾踐回國後,身邊總放著一個苦膽,坐卧飲食不忘先嘗苦膽,藉以牢記會稽之辱。范蠡為勾踐制定一套保民、富國、強兵的方針。勾踐親自耕田,夫人親自織布,食不加肉,衣不重彩,禮賢下士,賑貧恤死,深得民心,越國很快富起來。相反,吳王夫差因勝利而驕傲自滿,腐化墮落,偏信奸佞術宰伯嚭,殺害忠誠的相國子胥,政治日趨腐敗。吳王夫差看不到越國是自己的心腹之患,一心想北上爭霸。公元前四八年,他乘齊景公新死之機,伐齊,在艾陵打敗齊軍。公元前四八二年,吳王夫差通知中原諸侯到黃池(今河南封丘縣西南)開會。會上,吳、晉兩國爭當盟主,結果歃血時,先吳後晉,魯、邾等小國也分別「賦於吳八百乘」和「六百乘」(《國語·楚語》)。黃池之會使吳國達到了北上稱霸的目的,但也標志著吳國霸業的終結。 就在吳王夫差參加黃池之會的時候。越王勾踐率兵攻進吳都,俘虜了太子友。夫差聞訊後,急忙從北方撤軍回國。但吳軍長途跋涉,疲勞不堪,無法抵抗越軍的進攻。夫差只得派伯嚭攜帶豐厚的禮物去越國求和。越王勾踐估量眼下還不能滅掉吳國,就答應同吳國講和。公元前四七八年,越國再次攻吳國。兩國軍隊在笠澤夾水對陣。夜裡,越軍左右兩小隊兵卒或左或右,擊鼓吶喊,佯攻吳軍兩翼。吳軍分兵防禦,而越國三軍主力暗暗涉水,猛攻吳國中軍,吳國大敗。公元前四七三年,越軍第三次大規模進攻吳國,將夫差包圍在姑蘇山上。吳正派公孫雄肉袒膝行,向越王勾踐求和。勾踐想答應,范蠡說:「過去天意叫吳國滅掉越國,可吳國偏偏不幹;現在天意叫越國滅掉吳國,難道大王要違背天意嗎?」吳使聞聽淚如雨下。勾踐遂說:「請夫差遷到甬江以東,讓他管理一百戶人家。」夫差羞愧交集,對勾踐說:「我老了,不能服侍大王了。我真沒臉見子胥呀?
這時,越國已成為地跨江、淮的東方大國。起王勾踐率領軍隊北渡淮河,在徐州(今山東滕州市)與齊、宋、晉、魯等國諸侯會盟。各國都聽越的號令。周元王正式派人賜給勾踐祭肉,命他為霸主。此後,勾踐為長期稱霸中原,遷都琅琊(今山東諸城市)。直到戰國中期,越國才被楚國打敗。
2. 古代的吳越是指今天的哪些省份
吳越即是現在的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一帶的地區。
吳越一名來自於春秋吳國、越國的國名,各取一字。因五代十國時期割據一方的吳越國,自此「吳越」一名便以用來指代吳越國疆域所包括的該些地方。
今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等地春秋時為吳國、越國兩國,由於關系密切,又同語言(吳語),同習俗,同民系,所以合稱為吳越。
在過去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吳越民系本屬一家人,幾千年來,彼此生活在同一區域之內,沒有地理上的隔閡,大家使用同一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彼此相同,而且同屬漢族的分支民系。
(2)歷史上吳越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考證
有專家根據《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的記述認為,在夏代,於越部落曾在今江浙一帶建立強大的越國。傳說夏代少康的庶子無餘,在錢塘江以南一帯建立「越國」,轄有今浙江全省及安徽南部、江西東部地區。
有專家認為,西元前306年,楚懷王興兵伐越,大敗越國,盡取越國江東之地。自此,越人流散到南方一帶,分化成眾多的支系,自此,越人流散到南方一帶,分化成眾多的支系,到漢朝初年形成了東甌及閩越兩個王國。
參考資料
網路-吳越
3. 五代十國的吳國的歷史是怎樣的起止年代是多久
五代十國時期的吳國(902~937)五代時十國之一。淮西(今屬安徽)楊行密所建,號楊吳。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楊行密為唐淮南節度使,據揚州。天復二年(902)受封為吳王。建都廣陵(即揚州),稱江都府。楊吳天祚三年(937)為南唐所滅。吳共歷4主,36年。起初楊吳僅有淮南(江淮之間的地區),後佔有江西。
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國(907~978)中國五代十國之一。錢鏐所建。自西紀895年立國至978年歸宋,共立國84年,三世五王。都杭州(今屬浙江)。盛時疆域13州,約為今浙江全省、江蘇西南部、福建東北部。錢鏐是軍閥董昌部將。
唐光啟三年(887),董昌移鎮浙東;唐以錢鏐為杭州刺史,從此錢鏐獨據一方。乾寧三年(896),錢鏐滅董昌,得越州。唐以錢鏐為鎮海、鎮東(越州軍號)兩軍節度使,仍治杭州。錢鏐遂據有浙江東、西二道。天復二年(902),唐封他為越王。開平元年(907)後梁又封他為吳越王。吳越比相鄰的吳(後為南唐取代)弱小,故錢鏐及其子孫皆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藉以牽制吳或南唐。但有時也自立。 後唐長興三年(932)錢鏐卒,子錢元瓘(887~941)繼位。後晉天福五年(940),元瓘遣大軍入閩,遭到巨大損失。六年,元瓘卒,子錢弘佐(一作錢佐,928~947)立。開運三年(946),吳越再次遣兵入閩,得福州。次年,弘佐卒,弟錢弘倧立,同年十二月三十日(948年2月12日)將校廢弘倧,立其弟錢弘俶(即錢俶,929~988)。開寶八年(975),宋滅南唐,吳越面臨危機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錢俶入朝。三年,再次入朝,盡獻所據土地,全家遷汴京。吳越亡。
吳越自錢鏐晚年與吳通和以後,除兩度遣兵入閩外,並無重大戰爭。在十國中,是比較安定的地區。錢鏐修築錢塘江石塘,又置都水營使,主管水利事業,專管治河築堤,發展了太湖一帶的圩田。通過這些措施,使境內農業生產獲得發展。吳越境內的手工業絲織、造紙,特別是陶瓷,都在唐代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其秘色青瓷製作精美,聞名於世。當時,由於陸道交通為戰火阻塞,吳越常由海道與中原以及契丹貿易,與大食、日本也有貿易往來。杭州成為兩浙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明州,是吳越重要的貿易港口。但是錢鏐、錢元瓘父子都十分奢侈,營建宮殿,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賦稅繁苛,身丁稅重。當時封建經濟雖有發展,但人民生活仍十分困苦。
4. 求五代十國中的吳越的歷史
吳越國
吳越國(893年-978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錢鏐所建。都城為杭州。強盛時擁有十三州疆域,約為現今浙江全省、江蘇東南部和福建東北部。吳越國共有五位君主。
吳越國的歷代君主
太祖武肅王・錢繆,(字具美852年-932年在位893年-932年)
世宗文穆王・錢元瓘(字明寶887年-941年在位932年-941年)
忠獻王・錢佐(字元佑928年-947年在位941年-947年)
忠遜王・錢倧(字隆道929年?-971年在位947年)
忠懿王・錢俶(字文徳929年-988年在位948年-978年)
吳越國的建立與滅亡
吳越國為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之一。
其創建人錢鏐為杭州人,少時無賴,曾以販鹽為盜;後應募為兵,漸由偏將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翦除劉漢宏、薛朗、董昌等勢力的過程中,佔有了兩浙之地。唐昭宗天復二年(九○二年),封其為越王。九○四年,改封吳王。及朱溫建梁,始封其為吳越王。吳越地域狹小,極盛時,只轄有杭、越、湖、蘇、秀、婺、睦、衢、台、溫、處、明、福十三州;另又設有鎮海、鎮東、中吳、宣德、武勝、彰武等節鎮。由於地狹兵少,實力不足,因此吳越一直以效忠於中原王朝為主要軍略。在唐亡之前,錢鏐忠於唐朝;在朱溫篡唐建梁以後,他又效忠於後梁,由是亦從後梁得到了吳越國王、諸道兵馬都元帥的頭銜。後唐滅梁以後,錢鏐又向後唐上表稱臣,不僅得到了吳越國王、天下兵馬都元帥的頭銜,而且還得到了玉冊金印,以示恩寵。憑此,吳越便有效地防禦了周邊割據勢力對吳越國的侵擾。時錢鏐一面向中朝稱臣,一面則自為小朝廷;其府署不僅稱朝廷、僚屬稱臣,而且還自立年號,共有天寶、寶大、寶正等三個年號,直到其子錢元瓘繼位,才改用中朝年號。同時,他還自行與新羅、渤海等國往來,又給他們行制冊、加封爵,儼然中朝一皇帝。雖然如此,錢鏐勤於政事,了解民間疾苦,如築捍海塘等水利工程,就頗得民心。九三二年,錢鏐以八十一歲高齡去世,子元瓘嗣,勤政仍有其父之風。公元九四一年,元瓘死,子弘佐、弘倧先後嗣位。九四七年,吳越將胡進思廢其主倧,以其主弟錢弘俶嗣位。九七八年,錢俶(因避宋諱,去弘俶之「弘」字)上版籍於宋,吳越亡。從公元八九三年錢鏐為鎮海節度使算起,至滅亡前後存八十六年。
世宗錢元瓘(887-941)
五代時吳越國國王。字明寶。初名傳瓘,即位後改名。杭州臨安(今屬浙江)人。吳越武肅王錢鏐第五子。乾寧元年,授鹽鐵發運巡官,遷金部郎中。天復元年,授禮部尚書。曾被宣歙觀察使田頵拘為人質,幾被殺,後得還。天佑二年,為檢校右僕射。吳越武肅王錢鏐天寶四年,進授司徒,守湖州刺史。八年,授鎮海軍節度使。十三年,充清海軍節度使。寶大元年,充兩浙節度使。寶正元年,受命監國。長興三年春,嗣吳越王位,去國儀,用藩鎮法遵中朝年號。在位十年,善事後唐、後晉政權,保土安民。先後被封為吳王、越王、吳越國王、天下兵馬都元帥。天福六年八月卒,年五十五。後晉賜謚文穆。著詩千餘首,有《錦樓集》10卷,已逸。《全唐詩補編·續補遺》卷12收其詩2首。《全唐文》卷130、《唐文拾遺》卷11共收文4篇。《舊五代史》卷133有傳,《新五代史》卷67、《十國春秋》卷79有本紀或傳,《全唐文》卷859收和凝所撰神道碑。
名臣:
范仲淹的曾祖父范夢齡吳琥國中吳節度判官(蘇州錢糧判官),祖父范贊,曾任吳越國秘書監。父親范墉,任職於吳越王幕府。
羅伏
曾為吳越國丞相,其子仁紹任吳越國金吾將軍。
寧波尚存紀念羅甫的佳德廟、羅隱之子羅寨翁墓地和羅隱公弟羅伏兒子的金吾廟。
孫漢英
為吳越國崑山鎮防遏使,家居練祁(今嘉定城廂),兒子孫稱為通議大夫,孫子孫載為北宋朝議大夫,孫臨為大理寺評事
希望對你有幫助
5. 吳國是那個朝代的
吳國屬於三國時期。
吳國(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473年),存在於長江下游地區的姬姓諸侯國,也叫勾吳、工吳、攻吾、大吳、天吳、皇吳。
吳國國境位於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國都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
吳國鼎盛時滅亡淮夷、徐夷、州來、巢、鍾離、鍾吾、邗等一眾東夷之國和楚國屬國而疆域大為擴張,成為東南霸主。
吳國還曾擊敗郯、胡、沈、陳、許、蔡、頓、魯,柏舉之戰攻入楚都迫使楚國遷都,夫椒之戰南服越,艾陵之戰北敗齊,黃池之會會盟晉。吳鉤是冷兵器里的典範,充滿傳奇色彩,歷代文人寫入詩篇,成為馳騁疆場、驍勇善戰、勵志報國的精神象徵。
吳國有季札通習中原禮樂。有孫武、伍子胥等名將,誕生《孫子兵法》,開鑿邗溝(今京杭大運河)。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踐復仇吞並吳國。
(5)歷史上吳越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吳國的文化
龍舟競渡:據考古發現,早在7000年前,吳越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並加上木槳劃舟。《淮南子·齊俗訓》中有「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的記載。
中國古代南方水網地區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休閑時又相約劃船競速,寓娛樂於勞動、生產及閑暇中,這是遠古時競渡的雛形。
稻作:根據近代考古學的證據,水稻就是南方的古越人最先馴化。蘇州草鞋山遺址發現的6000年前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有灌溉系統的古稻田。
其出土的炭化稻,連同常州圩墩、高郵龍虯庄、崑山少卿山、溧陽神墩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為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
吳國至春秋已經與周的諸侯國廣泛交流,經過春秋戰國以及秦漢以後,已經成為漢民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吳地的語言是今天的漢語方言吳語的源頭。 吳國地區的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成為後世的吳文化。
吳王夫差於前486年―前484年開鑿的邗溝,南起今揚州近郊的邗城之下的長江,北經樊梁湖(今江蘇高郵附近)折向東北,入射陽湖,再向西北經淮安入淮河。
得以使吳國的水軍北上和齊國、晉國爭霸。東漢以後,邗溝逐漸顯示出了它的經濟價值。後來隋代開鑿大運河,就部分利用了這條水道。
6. 吳越國建立於什麼時期
五代時期的十國之一,建於907年,開國君主為錢鏐,定都杭州。它最強盛之時,地域包括13州,包括今浙江省全境、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市)、上海市和福建省東北部(福州市)一帶地區。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為正朔,接受其冊封。吳越國重視農桑,與東南沿海諸國交往密切,國家強盛。978年,錢弘俶「納土歸宋」。國家前後有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