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怎麼上好第一節歷史課ppt

怎麼上好第一節歷史課ppt

發布時間:2022-07-16 17:08:01

1. 如何上好一節歷史課

首先,處理好課堂的導入。導入,是教師送給學生的第一束鮮花,視為教學的定調。導入相當於鳳頭,內容好不好聽,要看上課前簡簡單單的導入。好的導入可以引人入勝,學生會被將要學習的內容吸引,產生學習的興趣。教學導入非常重要,要設法從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在整個課堂中都感覺具有挑戰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在設計《甲午中日戰爭》一節的導入時,開始准備從洋務運動中建立的北洋水師導入,後來改為從中法戰爭結局導入。開始的導入顯得太冗長,需要的時間長。而後面的導入相對來說,簡單明了,不拖泥帶水,使學生很快就能從舊知識進入新知識中。要處理好導入,功夫應該下在平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多看書、報、影視,收集、積累各種與歷史知識有關的資料和信息,設計導入語時才有豐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內容特點,這樣才能用生動的導入語來達到突破教材重點和難點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學生特點,注意學生年齡特徵、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導入要切合學生實際。 其次,應處理好各個環節之間的過渡。在講授《同盟會的成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一課時,課堂的三個部分之間過渡不夠圓潤,顯得生硬。最好的過渡應該是通過一句簡單的話語,將前後兩部分內容銜接起來。好的過渡,需要進行深思熟慮,從上一環節到下一環節,給學生一個容易接受並且完整的知識。不能直接說下面咱們講下一個問題。這種生硬的過渡,有可能導致學生失去興趣,也難以形成一個系統的認識。要處理好一節課中的過渡,就要開動腦筋思考,並參考別人已有的過渡不斷完善。 再次,應處理好重點結論的講述。在講授《同盟會的成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一課時,將自己收集的重要結論直接讓學生記在課本上,以應付考試。這樣的做法是歷次考試經驗的總結,書上的許多內容需要補充,才能適應考試。不過自己在課堂上生搬硬套的讓學生記,沒有進行分析,沒有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看起來自己也知道什麼是重點、難點,但是處理重點、難點的技巧還欠妥。要給學生講好這些重要結論,在備課時要充分思考如何解釋給學生。分析得好了,會使學生感覺記憶歷史不再枯燥,因為已經在理解中掌握了。 最後,應處理好板書與多媒體的關系。板書是課堂知識的重要展示。這次在片上講課時,雖然寫了板書,但是只是副板書。板書是一個人基本功的體現。因為大多數時間,我們並不是,每節課都在使用多媒體。在以後的公開課中,應寫板書,多媒體只是輔助手段,不能代替板書。在授課中,有適量的板書,能強化知識點和難點,暗示學生做好筆記。通過書寫板書,控制講課節奏了解學生接受知識的基礎和快慢,反饋學生信息。同時也體現任課教師教學特色。 以上幾點,是我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所得,要上好一節歷史課,還需要不斷的總結經驗,精益求精

2. 怎樣上好一節歷史課

首先打好基礎,把初中歷史課本吃透,保證准確第一,然後按照常規列出備課提綱,列出知識點,按照一個清晰的思路,如時間或者事件的先後順序,把前因後果講清楚。45分鍾時間有限一定不要填的太滿,要調理清晰,語言連貫,簡明扼要。自己先多試驗幾次,讓朋友給你安排抽簽,給你卡好時間,你多做幾次,讓大家提意見,只要內容不出錯,講課清晰,有條不紊,45分鍾很好過關的。

3. 開學初中第一節歷史課怎麼上

自我介紹,然後盡量講講學歷史的好處,主要突出趣味性,講歷史課一定要風趣。因為歷史很無趣,你再照著書念,學生肯定睡覺。我們的歷史課通常是告訴學生,歷史是什麼。但是你可以嘗試下告訴學生,歷史不是什麼。比如講原始社會,人的進化,你就可以這么說。人生當知來處,不知就是不孝(這是范偉演的一個搞笑廣告的台詞),再比如你講到漢武帝,你不必照著書上寫的那麼說他,你就說,漢武帝是個比較牛的皇帝,很拽,他把匈奴給打服了。再比如,說到少數民族,你可以這么說,我們古代管少數民族都叫蠻夷狄戎,這本身就不是什麼好詞兒了,還不夠?犬戎!再比如講日本偷襲珍珠港,你可以說,這么一來,美國能不參戰嗎?就比如,你一出門,一五歲小孩兒啪給你一大嘴巴,你說你還有臉混嗎?你還怎麼在這一帶混啊?所以,美國必須參戰,叫誰打了也不能叫日本打了,丟不起那人啊!總的來說,就是你的話語必須風趣。因為歷史課如果照著書念,就是所有課里最枯燥無味的。適當的拓展歷史知識,當然這也要看你掌握的知識面的寬度,如果你知道的僅僅限於書本上,那就比較費勁了。多告訴學生書本上沒有的,學生就愛聽。你可以上網看看袁騰飛是怎麼講歷史課的,希望會給你些啟發。講課的時候告訴學生們就記知識點,答題的時候別寫廢話,就寫點。因為歷史題是按點給分的,把一句話總結成幾個字,那是最牛的,說明你有能耐。即使寫整句話,也不能有問號感嘆號,只能有逗號句號,比如,這難道不是很有意義的事兒嗎? 問誰呢!永遠照耀著我們前進! 你愛哪哪去! 歷史課如果你能講到像和學生們在嘮家常,你就成功了。

4. 如何上好第一節歷史課 張立新

對於剛上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歷史是一門新課。因為,小學沒有開設這門課,這或許會給他們帶來一點新鮮感。但是長期以來,人們普遍存在一種偏見,認為歷史只是一門副科。什麼是副科?就是與所謂主科,如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相比,不是那麼重要的科目。既然不重要,那學生自然就會認為不必要那麼認真學了。這種陳舊思想,不僅挫傷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新鮮感,也給歷史教學帶來不少的困難。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如何上好七年級的第一節歷史課,是七年級歷史教師值得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七年級學生不像高年級的學生,接觸過這個科目,有一定的了解。對於一個新科目,他們或多或少都會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新鮮感,而教師要做好的第一步,就是要學生把這種好奇心和新鮮感繼續保持下去,以提高他們對學習歷史的興趣。下面,我以自己上的第一節導言課為例,談談如何上好第一節歷史課。
在第一節歷史課上,怎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以提高他們對學習歷史的興趣呢?我在向學生充分「推銷」自己後,直接就跟學生說:「這是我們的第一節歷史課,我們不學習書上的新內容。」學生覺得很奇怪:「不學習書上的內容,是讓我們自習嗎?」我說:「這節課我們聊天,我們就聊『歷史』這兩個字?」學生說:「老師,你不是在騙我們吧,『歷史』這兩個字能聊一節課?」學生帶著懷疑的眼神看著我。我說:「不信?我們看著吧。我們聊『歷史』這兩個字,不得不說『WWW』。」學生鬨笑:「老師,你不是教我們上網吧,什麼『WWW』,我們上網早就會用了……」我說:「此『WWW』,非彼『WWW』……」學生馬上被我風趣的語言給吸引住了。「那麼,什麼是『WWW』呢?」
什麼是歷史(What)?這是第一個「W」。學生恍然大悟:「哦,這就是老師說的第一個W」。接著,我讓學生討論什麼是歷史。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學生一開始面面相覷,後來便有幾個膽大的學生站起來回答,有的講「歷史就是過去是事情」,有的講「歷史就是以前」,還有的講「歷史就是古代發生的事情」,對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我表示充分的肯定。我說:「同學們的回答很正確,為什麼開始不敢說呢?就是因為我們的同學有時把簡單的問題想得太復雜了,對吧?其實歷史這概念很簡單:幾千幾萬年前的事叫歷史,幾十年幾百年前的事叫歷史,你們的昨天,對今天來說,也成為了一個歷史……記住:我們在以後的學習中不要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啦!」。這樣學生明白了,原來過去了的事情,都可以被稱為是歷史,自己也是歷史中的一個人。就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被激發出來了。
為什麼要學歷史(Why)?這是第二個「W」。對這個問題,我並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先讓學生討論。有了第一個問題討論的經驗,此時,課堂氣氛有所活躍,學生的思維開始被激活,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可以增長知識,有的說可以汲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還有的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等等。在聽取了學生的發言之後,對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同樣表示充分的肯定。我說:「同學們,你們想聽聽老師的觀點嗎?」學生大聲說:「想!」為什麼要學歷史?我給學生總結了兩個理由:(一)
中考、高考的需要。
學生說:「老師,這也是個理由,太簡單了吧?」我說:「我剛才不是跟你們強調了嗎,我們不要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如果不用考試,我們課堂還要學這門課嗎?這個不算理由嗎?」學生鬨笑,課堂氣氛明顯活躍了。我說:「現在的中考,歷史是一個必考的科目。以後上了高中以後,選文科的同學,歷史也是一個必考的科目」。
接著,我簡單地向學生傳達了這些年來的中考、高考方案,強調了歷史學科的重要性。經我這么講解,學生才開始明白:原來,歷史並不是他們眼中、口中的副科,而是跟語文、數學、英語等一樣都是主科。既然是主科,學好是必須的。「當然,為了考試而學習,這是『被動』的學習」我說:「有沒有『主動』學習的理由呢?當然有。」接著,我給出了為什麼要學習歷史的第二個理由。
(二)學史明智。
「所謂學史明智,簡單說就是學習歷史會讓人變得更聰明和更有智慧。同學們相信嗎?」學生又用好奇、疑問的眼光緊緊地盯著我,期待著我的答案。我說:「同學們如果不信,我可以簡單講個歷史故事,看是不是可以『學史明智』。」聽說要講故事,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我跟同學們講了一個他們小學語文課本上學過的故事----田忌賽馬。講完故事後,我問學生:「學了這個歷史故事,你們有變得更聰明和更有智慧了嗎?」學生說:「沒有!」我說:「沒有變得更聰明和更有智慧,是因為你們學了歷史後,沒有思考、總結的緣故。我問你們,田忌取勝的關鍵是什麼?」學生說:「關鍵是田忌把賽馬的順序變了。」我笑著說:「這還不是最主要的。田忌能戰勝齊威王,最關鍵的是他懂得了運用自己的長處去跟齊威王的短處比,這才是贏的關鍵。你們以後跟別人比賽,也要懂得運用自己的長處去跟別人的短處比,這樣才能贏。」學生茅塞頓開,原來想要「學史明智」,必須要對學過的歷史,認真思考、善於總結、學會運用,這樣學習歷史才會讓人變得更聰明和更有智慧。接著,我又問:「同學們想知道老師在現實中是怎樣靈活運用這個故事的道理取勝的嗎?」學生用殷切的眼神看著我說:「想!」於是,我給學生說了我的一次經歷:
話說,有一次,我有個高中的同學結婚,他邀請我們高中時幾個很要好的同學參加他的婚禮。自高中畢業後,我們很少在一起聚會了,老同學見面,自然很高興。酒席上,我們互相敬酒。幾杯下肚,我有點吃不消了,我的臉特別紅,因為我的酒量不好。發現我這個情況後,一個酒量很好的同學開始「欺負」我了,只見他拿了杯酒過來:「老同學,我們好久不見了,來,我們幹了這杯酒。」我勉強喝了。沒想到,剛喝完,他又倒了一杯過來,「我們再干一杯。」這時,我遇到困難了:喝了吧,自己受不了;不喝吧,又得罪老同學。怎麼辦呢?我迅速打量了一下我的那個同學,我發現他有個短處,就是他長得比較瘦小,而我長得比他強壯。我靈機一動:「這樣吧,既然大家那麼高興,我們不如扳手腕助興,誰要是輸了,就喝一杯。」大家聽我這一說,都圍了過來看熱鬧。看到這種情況,我那同學說:「好,來吧!」沒想到,我們准備好後,旁邊的人剛說開始,不到幾秒鍾,他就被我打敗了。他喝了一杯。接著,我又說:「再來!」第二回合,我的同學同樣敗了,他再喝一杯。我說:「再來,再來……」我那同學不幹了,灰溜溜地閃開一邊。我就這樣利用自己的長處化解了危機,反敗為勝……
聽完我的故事後,學生都笑得合不攏嘴。有的說:「老師,你真厲害。」有的說:「老師,你真牛。」有的說:「老師,你真奸詐。」我問:「現在,你們相信『學習歷史會讓人變得更聰明和更有智慧』了吧?」學生說:「信了!」我又問:「既然學習歷史會讓人變得更聰明和更有智慧,你們會主動學歷史嗎?」學生說:「當然會啦!」
通過我的一次親身經歷,巧妙利用「田忌賽馬」取勝的道理,現身說法,這時,明顯看出學生徹底服我了,也開始喜歡上我的歷史課了。
(一)要有興趣。
跟前面的兩個問題一樣,我同樣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先讓學生討論。大多數學生討論後認為只要課上認真聽講,課後背背書就可以了。這說明學生還未掌握歷史學科的科學學習方法。於是,我開始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試著回想,你們有沒有哪些方面是比較擅長的?」學生有的說:「我的籃球打得很好」、有的說:「我的數學學得很好」、有的說:「我煮的菜很好吃」等等。我說:「那你們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在這些方面擅長呢?」學生說:「喜歡做,有興趣啊!」我說:「對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學好歷史,首先必須要對歷史感興趣。」學生用認可的眼光看著我說:「老師,我們現在知道怎樣學好歷史了,只要有興趣就行……」可是,我又問:「只要有興趣就能學好歷史了嗎?」學生問:「不是這樣,那還要什麼?」我說:「還要方法!」
(二)要有方法。
要學好歷史,我給學生的方法是「聽、背、練、問」四個字。1、聽。指的是課堂上認真聽。課堂上善於聽,是學好歷史的重要環節。學生上課的時候,一定要集中精力聽老師講課,聽到有用的信息,要及時用筆做好筆記。2、背。指的是對一些重要的知識點記下來。俗話說:「背多分(貝多芬)」。不管學什麼學科,背(記)是非常重要的,一些重要的知識點,你不背(記)下來,做題的時候,又怎麼能做到胸有成竹呢!3、練。指的是做練習。做練習的目的就是要檢測你聽和背得效果如何,也是在進一步鞏固你的學習成果。如果在做練習中發現問題,說明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了,這時你就該問了。4、問。問也是學好歷史重要環節。但,剛上七年級,面對著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環境,很多學生會害羞,甚至難以啟齒。這時,我們就必須克服害羞的心理了。我們的聖人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強調:「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只要對自己的學習有幫助,臉皮厚一點,一次、兩次,不就習慣了嗎?這就是我教給學生學好歷史的四字方法,簡單、明了。學生很快就用心把這四個字記下了。
在那節課的最後,我問學生:「上課時,我說『歷史』這兩個字,我們能聊一節課,你們信了吧?」學生齊聲說:「信啦!」並報以熱烈的掌聲。從學生愉悅的表情上,我感覺到這節課「引導學生去探索和解決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興趣」的目的達到了。
總之,通過那一節導言課,我用風趣的語言、生動的故事,不僅闡明了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而且點撥了學習方法,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為今後的教與學打下了基礎,可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5. 如何上好初中第一節歷史課

上好初中第一節歷史課具體方法如下:

1、在第一節歷史課上就樹立學生正確的歷史學習觀是學習好歷史的基礎

基於對造成學生歷史學習興趣不高的第一個原因是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認知偏差,通過第一節歷史課來糾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歷史教師的我們首先就要擺正對歷史課是所謂的「副科」的心態,只有這樣歷史教師的教學才能夠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

其次,在第一節歷史啟蒙課上我們就要明確告知學生學習歷史的意義所在。我在第一節歷史課上就會對學生說:歷史是一門社會學科,它涉及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它是人類對自己過去的總結同樣也是認知現代的途徑。

我們不要把歷史單純的理解為「死記硬背」、「沒有什麼深奧學問的學科」。就這樣我通過告知學生歷史學習的意義,從入門就給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歷史學習觀。

2、在第一節歷史課上就捕捉學生興趣點是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方式

衡量一個優質課堂教學的標准就是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一個活躍的課堂。捕捉學生的興趣點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是我上歷史課的一大法寶。結合第一節歷史課不易多深入講解知識點的特點,給學生講述一些歷史中的奇聞趣事來引發學生的興趣。

比如說學生普遍對考古非常有興趣,我就會講一些考古發現。秦始皇的暴政之一就是是徭役繁重,他曾經役使七十多萬人,在咸陽修阿房宮,在驪山營造自己的陵墓。結合著多媒體的圖片放映介紹驪山陵的內部結構以及現在一直沒有挖掘的原因。引人入勝的情節加上豐富直觀的圖片自然吸引學生一探究竟。

3、簡潔生動、語言幽默是開啟學生歷史學習興趣之門的關鍵

如果我們在有豐富情節的基礎上加上巧妙的課堂用語,那麼可以說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呆板的語言和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歷史老師在講授歷史知識的時候要結合著教授的內容做語氣上的變化。

比如說在講授二戰恢宏悲壯的歷史場景時,語氣就比較鏗鏘有力。在講授古代四大發明的時候語氣則充滿了自信與驕傲,較為輕快。這樣教師從書本教學轉變為情景教學,寓情於景,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就會大大提高。

4、教師引導、個人魅力是開啟學生歷史學習興趣之門的保證

教師處事的態度和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因此一個有豐富歷史知識和高尚素質的教師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說在講授「孔孟聖賢」的時候,如果教師有正確的禮儀情操就能給學生一個直觀的展現。這不僅是對中國古代歷史知識的學習同樣也是教師對學生形成禮儀、言行的正確引導。

(5)怎麼上好第一節歷史課ppt擴展閱讀

歷史教育的不足,其實已經在社會中有所反映。趙亞夫說,「比如近些年的民國熱,由於各種原因,存在美化民國時期和民國人物的傾向。這種現象就與歷史教育的缺失有一定的關系。我們的歷史教育只是簡單地傳授知識點,學生對一段歷史和人物缺乏縱向和橫向的比較認識,所以很容易被網路上熱炒的觀點左右,不少人成了民國熱的跟風者也就不奇怪了。」

1、激發興趣

如果教師僅僅照本宣科,學生收獲的只是一個個知識點,要跳出課本,引導學生感知鮮活的歷史

廣東省東莞市的歷史教師夏輝輝沒有想到,她在歷史課堂上虛構的一個人物「帕帕迪」會引起這么多的效仿與爭議。

在嶽麓版歷史教材中,《歷史(必修一)政治文明進程》的第六課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主要介紹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變遷。由於所涉歷史年代久遠,概念生疏,這堂課並不好講。

苦思冥想後,夏輝輝大膽虛構了一個叫「帕帕迪」的農民,以他的生活為線索帶學生進入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陶片放逐法、蘇格拉底之死、女性不享有民主權等概念被生活化地呈現,本來生澀的歷史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

為了讓這個虛構的人物更加貼近史實,夏輝輝在後續的教研工作中,又查閱了大量史料和研究著作,以確保最大程度地尊重歷史。

2、塑造史觀

學生在建構歷史觀時,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歷史知識的匱乏,而是在海量信息的沖擊下,難辨是非

2011年新修訂的《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中規定,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通過歷史學習,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看來,歷史教育僅僅有趣還不夠,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客觀理性地認識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6. 怎樣上好第一節歷史課

高中歷史千萬不要給學生念書,學生不是第一天上學,而且辨別觀念開始成熟,時間一長上課效率會大打折扣(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老師,高一歷史自學的)誤人子弟啊!!!
作為第一堂課,可以和學生隨便探討一些歷史問題(不要無聊的講些未解之謎——學生大都看過吧,某個人某件事或者現代生活折射的歷史等等)稍微跨學科沒關系,別扯太遠就行,切記和某一個人暢談或一個人誇誇其談,注意調動學生的好奇及探究心理,可以把一些高一歷史內容悄悄串進去,忌多。一談話形式的課堂氛圍會給你以後的教學帶來結實的基礎。
上面純屬作為一個學生的感受,我受過太多的害,不想更多的學生痛苦的「抉擇」,貌似嚴重了,O(∩_∩)O哈哈~!!放鬆沒那麼嚴重!

7. 如何運用多媒體課件上好初中歷史課

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將計算機作為教學媒體,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通過人機交互的方式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新型教學形式,它對於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其它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現代化教育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已經走進初中歷史的課堂,並以其特有的優勢改變了歷史課任憑老師一張嘴、一枝筆、一幅掛圖進行課堂教學的傳統形象。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歷史課堂的地位和作用
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歷史教學當中的恰當運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意識,提高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質量,是歷史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傳統教學方法無可比擬的優勢。
(一)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新知的動力。心理學研究也告訴我們,學生如果對學習對象產生興趣,他就可能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而歷史學科一直被學生認為是一門較為枯燥乏味的學科,在歷史教學中如果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那麼教學效果自然就會提高。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
在教學中把收集到的大量教學資料(包括資料數據、聲音、錄像等)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以在課堂有限的時空內,使學生增加接受知識的信息量,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的空間,為學生分析問題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學生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下,增強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了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和掌握,也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問題,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二)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意識,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給學生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使他們能直觀地感知歷史時間的演進、地域空間的變遷、歷史人物的活動、重大事件的發展、社會形態的演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同時運轉,感性認識與理性有機結合,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和提高思維能力。如講《甲午中日戰爭》內容,可播放電影《甲午風雲》中的這樣幾個鏡頭,鄧世昌等北洋水師官兵上奮勇抗敵,壯烈烈國;李鴻章下令北洋水師「避戰自保」;慈禧太後籌備六十大壽慶典,大肆鋪張;北洋水師在威海衛全軍覆滅。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在短時間里就毀滅在日本侵略手裡呢?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聯系李鴻章退縮避戰、慈禧太後鋪張浪費的鏡頭,得出結論: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通過不斷的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因此恰當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極大地拓展了教與學的時空界限,有效地揭示了歷史的變化發展過程,並激發了學生創造性思維,通過媒體提出新問題、新思路,推動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推動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歷史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計算機走進歷史課堂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首先,計算機具有強大的多媒體功能,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圖形、動畫、發聲等功能,能夠增加歷史教學內容及過程的趣味性,使學生身臨其境地走入過去的時光,重溫歷史事件。其次,計算機存儲量大、准確性高、直觀性強、處理速度快等特點,為歷史教師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提供了更先進、更有力的手段。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歷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運用多媒體教學有許多優勢,但同時,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首先,教師的教育思想落後,也就是說教師對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這種教育改革還沒有徹底理解。
其次,過分講求形式,盲目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傾向。許多青年教師不從教學實際出發,不注重實效,認為運用多媒體手段就是運用了最先進的教學手段,就越能顯示教學水平,一味盲目使用,從而忽視了傳統教學手段。為了上一節歷史教學示範課,常常為一支粉筆,幾張幻燈片就能解決的問題,也牽強地使用多媒體,而要花費幾倍甚至於幾十倍的精力去製作或請人製作多媒體課件,結果反而破壞了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效果無明顯增強。
第三,沒有從本質上突破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只是把板書製成多媒體教學框面,加上一些音像、聲響等多媒體,只是讓書本搬家,把屏幕當成電子黑板,而沒有真正的實質內容。
第四,多媒體課件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多媒體的運用並沒有真正把它應有的優勢發揮出來,沒有體現它的發散式思維的培養和啟發式教學的運用,還是線性的方式進行,這樣不僅沒有利用多媒體起到更大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第五,歷史教師計算機技術不嫻熟。在製作課件交互性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都難以在課件教學中實現,更不用說人機交互了。
三、在歷史課堂中有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建議
利用多媒體技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效地進行歷史教育,而從歷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現性的特點和較其他學科更為嚴重存在的「師講生聽」的狀況看,如何實現多媒體技術為歷史學科教學目標服務的功能及如何更好的運用,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轉變觀念,正確理解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教學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變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整合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教師如何教的問題,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整合到歷史學科中,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一是轉變不重視多媒體技術在人文學科中運用的思想或認為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太麻煩、太難的畏難情緒。二是要轉變已經把多媒體技術僅僅看作是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社會變革的動因,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運用,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深刻變革,並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也就是說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是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目標相聯系的。
(二)學習先進教育理念
目前歷史計算機教學存在諸多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教師缺乏科學理論和先進理念作為理論基礎。對中學歷史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改進具有指導意義的有:
(1)
三大傳播理論。 ①「 四大要素決定論 」——
貝羅認為,傳播過程有四個大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受者。傳播的效果是由四個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共同決定的。②「傳授雙向互動論」——施拉姆認為,傳播過程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傳者和受者都是傳播的主體。受者不僅接受信息而且對信息做出積極的反應。③「傳播五
W 論」——拉斯威爾認為:要描述什麼叫做傳播,可以概括成五 W : wh0 ,傳播者是誰; What ,傳播內容說什麼; Which
Channel ,傳播的通道是么途徑; TO whom ,接受者是誰,即對誰說; With What Effect ,傳播達到什麼效果。
(2)兩種學習理論。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與「建構主義」,代表人物有皮亞傑、紐厄爾等,基本觀點:①學習是認知結構的形成,要通過學習者的主觀作用來實現。新學習的知識必須附著在原有知識結構的「附著點」上。只有學習者將外來的刺激同化於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才能發生有效的學習。②學習憑智力與理解,絕非盲目的嘗試。③學習過程是信息加工過程,人腦好似電腦,應建立學習過程的計算機模型。認知理論認為新知識一定要以舊知識為附著或拋錯點,認知的發展過程是同化、順應、平衡。
這兩種新教學理論要求歷史教師開發教學課件時做到:①利用多媒體優勢,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歷史教學軟體必須引導學生把已學的歷史知識與將要學習的歷史新知識建立起緊密地聯系。對舊歷史知識的整理科學越明晰,越有利於新知識附著,使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優勢充分發揮。

②要充分發揮計算機的特長,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既要符合青年學生求知慾強,求新求變的心理特點,又要創設比較好的情境和情緒體驗,引出並保持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寓教於樂。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的存儲和調用功能,在課堂上展示與本節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文字、畫面、聲音,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課本以外的內容或本學生的前沿知識。這就對教師的素質進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在專業知識,更要在信息技術運用上「采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真正將多媒體教學的優點發揮到及至,達到「授人以漁」、「點石成金」的效果。③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發揮教學的主導作用,參與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因為計算機輔助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這時有些教師往往增大教學容量,一味追求高、深、難,把學生視為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計算機輔助歷史教學的本來意義,甚至加重學生的負擔。課堂教學採用計算機輔助手段,除了讓學生廣泛地獲取歷史知識,開闊視野外,更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其實,教師要把節約下來的時間還給學生,大膽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博採眾議。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不僅要研究歷史之「然」,而且要研究歷史之「所以然」。如果課堂教學能讓課本知識延伸,就能達到高層次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的目標,真正發揮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勢。
(三)正確處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的關系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要想取得應有的最佳效果,必須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來使用。針對教學中的具體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一般而言,像圖表、地圖、短小歷史影片、歷史圖片等資料、內容,可以藉助於多媒體工具來展現,這樣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對於一些板書,一些啟發式的提問,一些討論,則不必樣樣都採用多媒體工具來設計。有些通過老師的口頭表達,更容易與學生溝通,和學生產生共鳴。甚至有助於老師的課堂即興發揮,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所以,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多媒體手段,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我們在運用多媒體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時,應從歷史課的授課類型和歷史教材內容的實際出發,靈活運用。同時還要從初中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心理生理特點出發(初中生能保持精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而心理學又告訴我們如果長時間單一做某種活動,會使人感到疲勞。),科學地運用多媒體使多種教學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注意適當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設計一些人機對話類型的討論題、思考題,通過師生對話,學生討論,多媒體展示,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也會感到有有張有弛精神也會非常飽滿,也就不會出現冷場的現象了。總之,「教就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無論用什麼先進的教學手段都必須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四)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的講授仍是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的語言、教態、情感對初中生起著巨大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無論多媒體技術怎樣發展都不應該也不可能替代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教師表情以及身體、語言的提示,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力。因此,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初中歷史教學不是老師撒手不管任憑計算機牽著學生走。我認為教師要時刻對課堂進行宏觀調控,同時應該根據教材的實際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強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創設一些情景引導自學、思考和分析,使教師能按自己的需要組織教學,展示自己的教學風格,而不是受課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師在課堂的主導地位。因此,如何用好多媒體關鍵在教師。任何時候都是為了教學而使用工具,而不是為了使用工具而教學。可見,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教師仍起主導作用,學生仍起主體作用,媒體仍起中介作用。
(五)中學歷史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加大教育投資
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變革,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給每一位教師帶來挑戰,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對教學形式的需求也越來越新穎多樣,這就需要每個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書本知識,還要有先進的教學技能。多媒體教學是當今每個合格的教師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作為一個歷史教師,應自覺地加強信息技術知識方面的學習與提高,隨時關注它的發展動態而不至於落後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會作、會用,更要用好。另一方面的事實是,目前還有許多學校沒有這方面的條件,利用多媒體從事教學還無法實現。即便是有條件的,也只是部分教師,偶而利用而已。要想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充分利用它來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惟有國家或當地政府加大對這方面地教育投入。
總之,我們只有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正視傳統歷史教學手段中的實用價值,二者相互結合,使它們互為所用、相輔相成,並在教學中自覺克服多媒體教學的消極方面,才能正確合理的使用它,最大限度的為提高歷史教學效果服務,從而真正進入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教學時代。

8. 淺談如何上好一節初中歷史課

把課上好,是教師的職業操守和工作體現。課上得如何,取決於課備得怎樣。每節好課,看上去是上出來的,實際上是備出來的,即在課前做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師最重要的教學基本功。如何搞好教學設計,是每位教師所面對的問題。
一、案例一:在一節有關新中國外交成就的初中歷史課上,教師講到萬隆會議,主要介紹了周恩來總理的外交風采,出示了多幅周總理的照片,播放了周總理在會議上演講的影視資料。然後,讓學生討論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起的作用。
問題在於:是否遵循課標的要求,歷史課的教學角度,要依據課標要求,要在鑽研課標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如萬隆會議,實驗稿課標上寫的是:簡述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史實。而新版課標的要求,在中國史中是:知道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史是:通過萬隆會議┄┄知道戰後殖民體系的崩潰和亞非拉國家為捍衛國家主權、發展經濟所進行的斗爭。
因此,這一問題的教學角度不是周總理的外交風采,而是中國在萬隆會議上的作用,以及這次會議的歷史意義。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對歷史的闡述是有多種角度和側重的,但從教學上來說,確定教學角度,首先是要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按課標要求來設計。
啟示:要了解和把握課標要求
二、案例二:有位教師在講洋務運動時,在講完洋務派興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後,講道:洋務派辦的這些新興工業,需要引進外國的設備、技術和人員,而當時的人都不懂外語,難以操作。為此,洋務派推行新式教育,興辦培養外語人才的學校。
問題在於:是否釐清歷史的邏輯,將歷史的邏輯轉化為教學過程的邏輯:
1.教學環節解決課堂教學是如何展開和進行的問題設計課堂教學的總體進程和每一個步驟。
2.教學內容梳理本課內容所涉及史事的邏輯與層次,釐清所教史事的范圍、要素和前後關系。
3.學生認知預設問題和設計活動,牽引學生的認知,通過師生的互動促進學生理解所學內容。
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對教學內容進行符合歷史發展線索的梳理,然後將教學內容進行教學過程的編排,使得教學環節有前後相連的邏輯關系,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能夠同步而有序地展開。而這一切的基礎,要以歷史時序為基礎,符合歷史發展邏輯。
啟示:要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
三、案例三:有位教師在講三國鼎立時,大約用了20分鍾具體而生動地講述官渡之戰的過程。而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的建立與發展。
問題在於:是否把握教學的重點。重點即教學的核心和關鍵所在一節課的內容,如果沒有重點,就會面面俱到,平淡無奇;如果都是重點,等於沒有重點,還是一鍋粥。需要思考的。
1.是重點的選擇:
在歷史上的地位;
在教材中的地位;
在本課中的地位。
2.是如何突出重點採取有效策略活化重點,強化重點,圍繞著重點:
補充相應的材料;
設計思考的問題;
組織探究的活動。
例如,講改革或條約的內容,往往有著多項措施或條款,若逐條介紹,就會顯得重點不明顯,內容也枯燥,因此要選擇重點。如,商鞅變法的內容包括:什伍、連坐制度,獎勵耕織、重農抑商,獎勵軍功;
廢井田、開阡陌,推廣縣制,統一度量衡,移風易俗。
重點可定為:
獎勵軍功——打破貴族世襲制,提高軍隊戰鬥力
廢井田、開阡陌——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
推廣縣制——廢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
啟示:要學會抓住教學的重點
四、案例四:在一節有關唐朝文化的初中歷史課上,講到唐詩,教師先是組織學生展開賽詩會的活動,分小組朗誦唐詩,然後分別對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詩篇進行具體分析,闡述其中的寫法及意境。
問題在於:是否突出歷史的特色
中學歷史課程的很多內容,屬於專門史的范圍,如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等。教師在整合教學內容時,要注意從歷史的視野上來考察某一領域中的問題,把握其中的歷史變化和歷史意義,而不是只注重講清一般的知識,所以,要探索如何講出歷史課的特色。
凸顯歷史的特色,就是將某一史事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加以考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上對史事進行闡釋,而不是單純、抽象地講述和簡單地加以評論。
啟示:用歷史的視野進行闡釋
五、案例五:有位教師在講經濟特區時,運用地圖,先說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然後說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再說設海南經濟特區,及上海浦東開發區。然而,未說明經濟特區的特在何處?
問題在於:是否把握了核心要素。每個具體的歷史知識,都有其基本的、核心的要素,是由這些要素構成知識的。備課時不但不能忽略了核心要素,而且要將核心要素加以梳理,以使其更為清晰。
經濟特區這一知識的核心要素包括:
過程要素:是怎麼發展的,如何有步驟地逐漸展開
政策要素:引進外資、設備和經營方式,在稅收、出口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
格局要素:形成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開放格局。
此外,經濟特區與經濟開發區的區別。
再如:秦始皇這一人物的要素
1.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推行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3.採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
啟示:細致梳理知識的核心要素
六、案例六: 有位教師這樣講黃花崗起義:起義爆發後,革命黨人向總督衙門發起猛烈進攻。他們個個視死如歸,英勇無比,勇猛殺
敵,在槍林彈雨中前赴後繼,與敵人展開了殊死的搏鬥。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革命黨人仍是戰斗到底,直到起義失敗。
問題在於:是否有比書面語更好的敘述方式
1.是口語化。
2.是注重歷史細節
歷史是由細節組成的,講歷史離不開細節,要把歷史講得具體生動,使學生能夠感悟到,就更需要有細節。教學內容的具體、活化,學生才能對歷史有所感悟。
從概念到概念,從道理到道理,空洞無物,是歷史教學的大忌。細節的描述要符合歷史的事實,不能 憑空想像或者隨意編造。
有位教師在講唐都長安的繁盛時,這樣講道:長安城裡的大街小巷店鋪林立,出售各式各樣商品,如茶葉、絲綢、唐三彩等。到了晚上,全城是一片燈火通明,人流如潮,叫賣聲不絕。
例如:西安事變中捉蔣。12日凌晨,孫銘九率一百多人來到臨潼的華清池,解決了蔣介石的衛隊後,直奔蔣的住所五間亭。蔣介石聽到槍聲,慌忙逃向後山。孫銘九沖進蔣的卧室,見屋內無人,而蔣的假牙還放在桌上,鞋子擺在床下,衣帽掛在牆上,一摸被子,尚有餘溫。於是判斷蔣沒有跑遠,就率兵到後山搜索,發現蔣介石躲在一塊大石頭後面,將其架出來,推上汽車送往西安城內。
啟示:要學會具體生動地講歷史
七、案例七:有位教師在講唐都長安的市場時,出示了《唐六典》中的一段材料:「凡市,以日中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然後,對材料中的文字進行了解釋。
問題在於:如何運用歷史的材料。歷史材料的運用,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對材料的研習,分析材料所述的要點,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並運用材料進行歷史的推論,從而提升學生歷史的學習與探究的能力。
如上引材料,可以從中獲取的信息是:
1.官府對市場進行嚴格的監控。
2.市場活動的范圍和時間受到限制。
再如,講到大澤鄉起義,可以引用下列材料:「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史記•陳涉世家》
設問:從材料中是否能找出起義的原因?
啟示:材料運用重在研習和分析
八、案例八:
有位教師講春秋戰國的變革,在講鐵器和牛耕的推廣時,提問學生:牛耕有什麼好處?一名學生回答道:「牛比人勁兒大。」教師順勢說:「對,牛耕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課後,我問教師:牛比人勁兒大,難道是春秋戰國時人們才知道的嗎?如果不是,為什麼以前不用牛耕?
問題在於:是否關注歷史的聯系。從認識歷史的角度上講,只有
將相關史事聯系在一起進行考察,才能搞清歷史的真實面貌。從學習歷史的角度上講,只有將相關的歷史知識聯系在一起,才能建構起較系統的知識體系。
處理教材時需要聯系的類型:
1.是教材中呈現的史事如: 中國近代史上不平等條約的聯系與比較。
2.是教材中若隱若現的史事。如:《辛丑條約》與盧溝橋事變的關聯。3.是教材中未呈現的史事。如: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日本關東軍。
要加強:板塊之間,專題之間,課題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史事的聯系和認識的聯系。
啟示:要從聯系的角度看歷史
九、案例九:有位教師在講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時,引述了三段《共產黨宣言》的論述,並逐段進行解釋。最後,告訴學生:正是《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即馬克思主義誕生。
問題在於:是否注重歷史的分析。歷史是對過去事物的分析、理解、評判與闡釋,這也是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要求。對於教學中所涉及
到的重要史事,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其中的本質特徵、歷史作用和影響,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如:分析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由農業文明演進到工業文明的轉折點,是工業化的開端,不僅使生產力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也使工業成為社會經濟的先導。
●工業革命使建立在機器大工業基礎上的近代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並將此前處於世界市場之外的國家和民族統統捲入世界貿易的旋窩。
●在人類歷史發展上,19世紀歷史的三大潮流,即資本主義的發展、工人運動的發展、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都是受到工業革命的直接影響。
啟示:要對歷史進行全面的分析
十、案例十:有位教師准備《遼、西夏與北宋的並立》一課時,開始設計的導入是展示地圖,說明當時主要政權的分布情況。後來,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改為運用身邊的材料來引出本課的教學。
問題在於:是否關注學生的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進行教學設計,除了要考慮課標要求、教材內容、授課方式等問題,還要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去考慮如何進行教學。主要包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擬定有啟發性的提問、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1.激發興趣的教學策略
★ 盡量創設歷史的情景
★ 設置促進思考的問題
★ 引發學生歷史的感受
★ 聯系學生已知的事物
★ 開展學生為主的活動
★ 對學生學習予以鼓勵
2.設計問題的教學策略
★問題的提出應圍繞教學目的和重點
★應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談話
★問題應明確,使學生知道問題所在
★提出的問題應具有啟發性、引導性
★面向全班學生提問,促進學生思考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教師要適時引導
★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鼓勵並小結
3.組織活動的教學策略
★明確每一個課堂活動的目的所在
★與學生共同對活動程序進行設計
★活動要建立在史事掌握的基礎上
★活動的重點在於歷史問題的認識
★注重在活動中學生的分工與合作
★教師要及時對學生活動予以引導
★要關注活動的效果及活動的延伸
4.學法指導的教學策略
★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歷史的材料
★指導學生概括所學的歷史事實
★指導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
★指導學生辨明各種歷史的解釋
★指導學生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
★指導學生學會與他人交流合作
啟示:從有利於學生學習的角度來進行教學設計

9. 談如何上好高中歷史第一課

從事高中歷史教學三年,每年接觸剛剛跨進高中校門的高一新生時,發現他們對歷史課的印象是「副科」、「聽故事」,沒什麼好重視的。「學習歷史還有用嗎?」「不如把學習歷史的時間用來學習有用的東西如計算機等,甚至休息也好!」「我本不想學的,是老師要我學;」等等受急功近利社會思潮影響的言論,在同學們的頭腦中頗有市場。作為一名高中歷史老師,扭轉剛進入高中大門的高一新生的錯誤觀念,是一項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上好新學期的第一節歷史課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學期的第一節課不宜講新課,而要上一節導言課,課上不僅要充分「推銷」自己,更要向學生介紹本學科的課程設置、主幹知識、考試方式和學習方法等,讓學生對本學科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因此,能否上好第一節歷史課將是關繫到能否培養學生「歷史」興趣與情結的重要一環。一、端正學生學史的思想認識,突出學史的重要性各種情況表明,要上好歷史課、學好歷史科,必須幫助學生端正思想認識,否則就難以激發起同學們學史的熱情,即使學習也是應付式,難以提高教學質量,更不用說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質甚至中華民族的國民素質了。因此,在正式學習歷史前必須幫助學生端正思想認識,要求學生從思想認識和日常行為上重視歷史科的學習。歷史不能像應用科學那樣直接地創造財富,也無法提供解救燃眉之急的錦囊妙計,看似「無用」,但卻有「大用」:學習歷史對於提高人們的人文素質、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美好的心靈、學習做人等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習歷史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還具有獨特的作用;對於同學們的學習而言,歷史對地理、語文、政治的學習很有幫助。如《史記》就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英文的學習也很有用,不了解西方的歷史文化,不利於英語的進一步學習。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可以培養和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在學習中、工作中遇到的難題,藉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工作辦事能力。「學史使人明智」就是這個道理。學好歷史知識還能幫助人們提高娛樂和審美的水平,幫助我們理解其它學科或者其它方面的知識,提高我們對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我們在觀看外國優秀影片,如《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基度山伯爵》、《列寧在十月革命》等時,如果不學習世界歷史,就無法了解影片中故事背景,無法真正看懂這些片子,也就無從分析、理解了,更談不上欣賞。在中學開設歷史課,是世界各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方式,是激發民族的自豪感和提高民族和國家的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不學歷史,一個人的知識結構就不會完整,在中學基礎教育階段不開設歷史課,要提高中華民族的國民整體素質就無從談起。二、讓學生了解歷史教材的結構和編輯特點新課程改革下的歷史教材和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老教材採用通史編年體裁,較容易掌握,新教材採用中外合編的專題史體例,分為若干個歷史單元模塊,每個單元集中探究一個比較宏觀的歷史問題,因此它需要學生有一定的通史知識基礎。同時新教材每一課的內容容量大,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前認真預習,將不懂的問題做上記號或寫下來,這樣課前就有了疑難問題,帶著這些疑點上課,便會有的放矢,提高效率。三、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歷史學習方面的基本常識導言課學生了解有關歷史學習和研究方面的基本常識、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有關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和基本方法對以後的歷史學習有著十分重要作用。學習歷史知識要注意四要素的理解和掌握。歷史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四要素。要學好歷史科,必須讓學生了解這四要素內涵和外延,掌握它們、運用它們。初步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歷史書裡面的內容隱含著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同時教材也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來編寫的。因此,學習歷史前對基本的哲學原理進行了解是十分必要的。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人的學習習慣對他的學習和成長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為教育專家和教育工作者所重視,並把它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常規措施來認識。這些習慣主要有:勤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每天安排學習計劃的習慣、在作業和試卷上的有關位置工整書寫班級、姓名和學號的習慣、在教材或其它閱讀材料上做記號或批註的習慣、帶著問題看書的習慣等。在中學基礎教育階段,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成為提高教與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導言課對學生在整個學年以至整個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通過歷史導言課的講述,使學生對本科的知識概況、知識結構、學習方法、學習習慣、高中歷史教材的特點以及注意事項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學史的興趣。對本學期教師的教學計劃、其它安排有所了解,對歷史學科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有初步的了解。因此,精心設計好和上好導言課就成為每位教師新學期開學初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對整個學期或學年的教學工作都影響很大。

10. 如何上好一堂歷史課

在歷史教學中,我認為教師要上好一堂歷史課,首先要把握好歷史教材的深度,更要把握好調動學生的廣度;其次要把握好課堂訓練的密度;最後,要把握好教學藝術的力度。
一、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
要挖掘好教材的深度,首先要吃透教材和大綱,明確教學目標(知識、能力、思想教育)和編者意圖。弄清知識體系和教材結構,熟悉教學內容,把握重點,難點。其次掌握學生情況,有的放矢。由於學生基礎不一,教材撐握的深度應有分寸。否則是對牛彈琴。顯然這里所說的挖掘教材深度並不是越深越好。關鍵是不要做夾生飯。應做到深淺適宜恰到好處,讓學生感到津津有味,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
二、要把握好調動學生的廣度
抓好調動學生的廣度是區別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應試教育只注意調動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落實好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氣氛的好壞關鍵要看調動學生的廣度,要使每個學生都處在積極的學習之中。從目前情況看,課堂上滿堂灌,唱獨角戲的現象不多了。如何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許多教師仍覺束手無策,在課堂上仍看幾個尖子。教師提問,學生發言的,老是那麼幾個人,對大多數學生從不過問。學生情緒低落。課堂氣氛沉悶。師生活動脫節。有些學生即使想主動學習,也因教學目標過高和方法不對胃口,只是騰雲駕霧,一堂課下來,不知所雲,收獲甚微。要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全面考慮如何因材施教,分類指導,課堂上要善於啟發各類學生,特別是那些成績差的學生,把轉化學困生的工作做成功了,才是個合格的教師。
三、要把握好課堂訓練的密度
課堂訓練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講練結合是課堂教學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抓好課堂訓練的密度是落實知識體現學生主體,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措施。一堂課就做到訓練內容好,方法得當,密度大,這樣效果就會必然好。從當前課堂教學中反映出來的問題看完全沒有課堂訓練的課很少發現。主要是課堂訓練的密度不足,主導和主體一頭重一頭輕。在多數情況下,仍然存在著講的多,練的少,重灌輸,輕引導,把學生當成被動的接受器。
一堂課應該內容好、方法得當、密度大。講、想、練三者不可偏廢,教師講給學生指出的方向,起到引導作用。重要的是學生要吸收,消化,讓學生能力有一定提高,做到學以致用。
四、要把握好教學藝術的力度這里是就教學藝術給人的感染力而言,抓好教學藝術的度就是捉高課堂效率的關鍵。教學藝術強,給人的感染力就深;相反,教學藝術差,效果就蒼白無力。教學藝術的魅力就和我們看電視劇一樣。一部好的電視劇,如果只是乾巴巴地把角本讀給人聽,印象一般不會深刻。但如果配合角色、活現,就會給人終身難忘的深刻的印象。
總之,把握課堂教學中的度,雖然不是課堂教學的完整的評價標准,也不失為課堂教學所必須考慮的四個方面。它是上好歷史課的關鍵。你若能達到這一點,你的歷史課堂教學更會錦上添花。

閱讀全文

與怎麼上好第一節歷史課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