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黃河的入海口在哪裡
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
黃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9個省,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
② 黃河故道入海口在哪裡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范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所以黃河歷史上有多個入海口。如,黃河多次奪淮入海,所以淮河入海口就是黃河故道入海口之一。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③ 黃河的最初的入海口是在哪裡
黃河的入海口是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黃河口鎮境內。
黃河支流眾多,從河源的瑪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黃河,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220條,組成黃河水系。支流中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有76條,流域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佔全河集流面積的77%;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1條,流域面積達37萬平方公里,佔全河集流面積的50%。較大支流是構成黃河流域面積的主體。
黃河左、右岸支流呈不對稱分布,而且沿程匯入疏密不均,流域面積沿河長的增長速率差別很大。黃河左岸流域面積為29.3萬平方公里,右岸流域面積為45.9萬平方公里,分別佔全河集流面積39%和61%。
大於100平方公里的一級支流,左岸96條,流域面積23萬平方公里;右岸124條,流域面積39.7萬平方公里。龍門至潼關區間,右岸流域面積是左岸的3倍。
全河集流面積增長率平均為每公里138平方公里。上遊河段長3472公里,面積增長率為每公里111平方公里;中遊河段長1206公里,匯入支流眾多,面積增長率為每公里285平方公里;下遊河段長786公里,匯入支流極少,面積增長率僅有每公里29平方公里。
(3)黃河入海口歷史上是哪裡擴展閱讀
黃河由許多個湖盆水系演變而成的,殘留下來的湖泊較大的只有3個,它們是河源區的扎陵湖、鄂陵湖和下游的東平湖。
一、扎陵湖和鄂陵湖
扎陵湖和鄂陵湖為構造湖,是由古代的大湖盆演變而成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是國內海拔較高的淡水湖。
二、東平湖
東平湖是黃河下游僅有的一個天然湖泊,地處山東梁山、東平和平陰三縣交界處,北臨黃河,東依群山,東有大汶河來匯,西有京杭運河傍湖直接入黃。
④ 一次,黃河歷史上有哪些入海口
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據文獻資料記載,從先秦時期到解放前約三千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泛濫達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兩次決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常識地理篇。
⑤ 黃河入海口從古至今在哪裡 主要地名位置。。。
戰國初期以前河道
見於先秦文獻而為人們所熟悉的古黃河下遊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貢大河」,根據《禹貢·導水》章的敘述是「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洛汭」為洛水入河處,「大伾」在今河南浚縣,說明古河水東過洛汭後,自今河南滎陽廣武山北麓東北流,至今浚縣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後沿著太行山東麓北行。「降水」即漳水,「大陸」指大陸澤。說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縣南,接納自西東來的漳水,然後北過大陸澤。「九河」泛指多數,是說黃河下游因游盪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逆河」則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勢而在今天津市東南入於海。 另一條見於先秦文獻的古黃河下遊河道「山經大河」,由於《山經》中不見關於河水徑流的記載,一直為世人所忽視。近年譚其驤根據《北山經·北次三經》所載入河諸水,與《漢書·地理志》、《水經注》所載的河北水道相印證,發現「禹貢大河」流至今河北深縣後,「山經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會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縣南,會合泒水、滱水後,繼續北流至今清苑縣折而東流,經今安新縣南、霸縣北,東流至今天津市東北入海。
戰國中期至西漢末河道
第三條見於文獻記載的黃河下遊河道是《漢書·地理志》及《漢書·溝洫志》的河水,也就是《水經·河水注》的「大河故瀆」。胡渭說:「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東行漯川,右逕滑台城,又東北逕黎陽縣南,又東北逕涼城縣,又東北為長壽津,河至此與漯別行而東北入海,《水經》謂之『大河故瀆』」。認為是大禹治水以後黃河的第一次改道。 這條「大河故瀆」的具體徑流是:宿胥口以上與《山經》、《禹貢》河道同,自宿胥口東北流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的一段,胡渭敘述較詳;過長壽津後,河水折而北流,至今館陶縣東北,折東經高唐縣南,再折北至東光縣西會合漳水,復下折而東北流經漢章武縣(今黃驊縣伏漪城)東入海
東漢至宋初河道
王莽始建國三年(11年),發生第二次大徙。「河決魏郡(治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泛清河以東數郡。先是,莽恐河決為元城(今河北大名東)冢墓害,及決東去,元城不憂水,故遂不堵塞」。洪水在今魯西、豫東一帶泛濫了近六十年,直至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今山東高青縣東北)海口千餘里」,始形成東漢大河,也就是《水經注》以及唐《元和郡縣志》所載的大河。 東漢大河的位置較西漢大河偏東,從長壽津自西漢大河故道別出,循古漯水河道東行,復蜿蜒於今黃河與馬頰河之間,至今濱縣之南入海。距海里程比西漢大河短,河道也比較順直,東漢以後河水含沙量又相對有所減弱。由於以上這些原因,這條大河穩定了八百多年,一直沒有發生大的變動,其間很少有決溢發生,也無大的改流。因此,魏、晉、南北朝各史多不志河渠,《隋書·地理志》也沒有黃河經行的記載。
北宋慶歷以後河道
北宋慶歷八年(1048年),第三次大徙。黃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濮陽東昌湖集)決口,便由此改道折向西北,經河南內黃之東、河北大名之西,經今滏陽河和南運河之間,沿著南宮之東,棗強、武邑之西,獻縣之東,至青縣匯入御河(今南運河),經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宋人稱這條河道叫「北流」或「北派」。 十二年後,嘉佑五年(1060年),黃河又在大名府魏縣第六埽(今南樂西)向東決出一支分流,東北流經一段西漢大河故道,由今山東堂邑、夏津等地,下循篤馬河(今馬頰河)在冀、魯之間入海。名為二股河,宋人稱它為「東流」或「東派」。此後,黃河有時單股東流,有時單股北流,也有時東、北二流並行。由於東流所經冀、魯邊界,兩漢以來河道歷經泛濫,地勢淤高,不若御河以西地區「地形最下,故河水自擇其處決而北流」。當時宋統治階級內部在維持北派或回河東流問題上爭論不休。前者主張維持北流,以憑借黃河天險阻御契丹的南侵;後者則「獻議開二股以導東流」。神宗採納後一意見,於熙寧二年(1069年)將北流封閉。但同年黃河即在閉口以南潰決。熙寧十年(1077年),從澶州決口後,匯入梁山泊,隨後分為兩支:一支由泗入淮,謂之南清河,一支合濟至滄州入海,謂之北清河。經過幾次決溢之後,終因「東流高仰,北流順下」,先後於元豐四年(1081年)及元符二年(1099年)在澶州及內黃潰決,恢復舊日的「北流」。三次北流所經路線略有不同,或向西潰決漫入漳水,或向東決漫入御河。從慶歷八年起,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八十年間,強行封閉北流,逼水單股東流僅十六年,而單股北流的時間,卻達四十九年之久,另有十五年則為東、北二流並行。因而,這一時期黃河的主流,基本上還是保持在縱貫河北平原中部至天津入海一線上。《宋史·河渠志》所記載的就是這一河道。這一時期,由於黃河泥沙使「河底漸淤積,則河行地上」由東北流向渤海的古河道帶再也維持不下去,「水勢趨南」已不可免。
金章宗明昌五年至明弘治初河道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第四次大徙,河決陽武(今河南原陽縣)光祿村。據胡渭的記述是:「是歲河徙自陽武而東,歷延津、封丘、長垣、蘭陽、東明、曹州、濮州、鄆城、范縣諸州縣界中,至壽張,注梁山濼,分為兩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今大清河自東平歷東阿、平陰、長清、齊河、歷城、濟陽、齊東、武定、青城、濱州、蒲台,至利津縣入海者是也;南派由南清河入淮,即泗水故道,今會通河自東平歷汶上、嘉祥、濟寧,合泗水,至清河縣入淮者是也」。此次河決以後,黃河河道南移,分別進入泗水及濟水故道,而形成新的南、北兩派。河水十之二、三由北清河(今黃河)入海,十之七、八由南清河(泗水)入淮。南派水勢大於北派,這是黃河流行於山東丘陵以南的開始。 黃河入淮並非自明昌五年始,早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東京留守杜充在滑縣以上,李固渡(今河南滑縣南沙店集南三里許)以西,決堤阻遏南下的金兵,即已使黃河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改道,向東流經豫、魯之間在今山東巨野、嘉祥一帶注入泗水,再「自泗入淮」。以後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五月,河決陽武,由鄆城東流,匯入梁山泊。大定八年(1168年)六月,「河決李固渡(今河南滑縣南),水潰曹州(今山東菏澤)城,分流於單州(今山東單縣)之境。」從曹、單南下徐、邳,合泗入淮。但其時宋代的「北流」故道未斷,黃河仍處於南北分流的局面。及至「金明昌中,北流絕,全河皆入淮。」黃河從此不再進入河北平原達六百多年,這是黃河史上的一個重大變化。 金明昌五年前後,黃河幹道也有著逐漸南擺的趨勢。天德二年(1150年),「河水湮沒巨野縣」,河道幹流即自豫東北的滑縣、濮陽南移至魯西南地區;大定十九年(1179年),「河決入汴梁間」,幹流又南擺進入開封府境;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河溢於曹州小堤之北,幹流已進入歸德府(今商丘地區)境。金末時黃河幹道大致由陽武出封丘,經曹、單而合泗入淮。
明弘治中至清咸豐的河道
明弘治八年(1495年),築斷黃陵岡,以一淮受全河之水,為第五次大徙。 明政府為了保持京杭大運河漕運的暢通,派副都御史劉大夏築塞黃陵岡、荊隆等口七處。並於北岸築長堤,起胙城,歷滑縣、長垣、東明、曹、單諸縣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名「太行堤」。復築荊隆等口新堤,起北岸祥符於家店,歷銅瓦廂、陳橋,抵儀封東北小宋集(今蘭考東北宋集),凡一百六十里。使黃河河道由蘭陽、考城,逕歸德、徐州、宿迂,南入運河,會淮水東注於海。築斷黃陵岡和興建太行堤的結果,「北流於是永絕,始以清口一線受萬里長河之水。」胡渭因而將它視為黃河史上的第五次大變。 弘治年間治河的目的在防止黃河北決影響漕運。治河工程主要在加強北岸堤防。南岸既未築堤,也不堵口。因而睢、渦、潁等股分流仍有時並存,影響了徐州以下幹道的水源。為了保證漕運,嘉靖十六年(1537年)和二十一年(1542年),先後從丁家道口及小浮橋引水至黃河入徐州的幹道,以接濟徐、呂二洪。繼又堵塞南岸分流水口,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後,「南流故道始盡塞」。於是「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從此黃河成為單股匯淮入海的河道。
清咸豐五年以後河道
清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黃河在蘭陽銅瓦廂(今河南蘭考附近)決口,在山東壽張縣張秋鎮穿過運河,挾大清河入海,是為第六次大徙。 決口之初,漫注於封丘、祥符、蘭儀、考城、長垣等縣,後「復分三股:一股由趙王河走山東曹州府迤南下注,兩股由直隸東明縣南北二門分注,經山東濮州范縣至張秋鎮匯流穿運,總歸大清河入海」。從此,黃河下游結束了六百六十年由淮入海的歷史,又回到由渤海入海的局面。當時翁同、李鴻章等代表安徽、江蘇地主階級的利益,不同意堵口。山東巡撫丁寶楨代表山東地主階級的意見,則要求堵口歸故。雙方爭執不休,而清政府正面臨太平天國革命的風暴,「軍事旁午,無暇顧及河工」。因而在二十年間,聽任洪水在山東西南泛濫橫流,直至光緒元年(1875年)始在全線築堤,使全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了今天黃河下遊河道。
⑥ 黃河的起源是哪裡 入海口是哪裡
長江入海口在上海
黃河入海口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
⑦ 黃河入海口在哪裡
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由於黃河入海口的淤積—延伸—擺動,入海流路也相應改道變遷。⑧ 黃河入海口在哪裡
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
黃河經過黃土高原之後,裹挾著泥沙奔流向大海。可是這些泥沙很快就會堵塞河道,讓黃河難以穩定地在一條河道上流淌,往往溢流改道,四處蔓延。出三門峽以後的黃河,在下游左右橫掃,製造出了中國人曾經唯恐避之不及的黃泛區,令人聞之色變。
(8)黃河入海口歷史上是哪裡擴展閱讀:
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其下遊河道的變遷極為復雜,從孟津以東至滎陽(南岸)、武陟(北岸)間,因河身為南岸山脈所約束,只是沿著自西而東的方向發生很小的移動,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點五公里,古黃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黃河則距孟津城僅二點五公里,可見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約十公里。
武陟、滎陽以下,黃河正式進入華北平原,才有改變方向的大規模改道。改道不僅次數頻仍,流路紊亂,波及地域也極為廣闊。歷史上出現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數十根。武陟、滎陽是扇紐,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黃河的改道對這一廣大區域的地貌變遷造成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