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西安泡饃有多少年歷史了

西安泡饃有多少年歷史了

發布時間:2022-07-16 19:19:41

⑴ 羊肉泡饃的來歷是什麼

羊肉泡饃,最早為西周禮饌,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牛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古代許多文獻,如《禮記》以及先秦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最初多用於祭祀及宮廷御筵。西周時曾將牛羊肉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戰國策》記載中山國君,由於一杯羊羹而激怒了司馬子期,怒而走楚,說楚王伐中山,招致亡國的命運。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出羊羹,味美,武帝竟封俘虜修之為太官史,後又高升為尚書光祿大夫。到了隋朝,出現了"細供沒忽羊羹"(謝諷《食經》)。此當為最初牛羊肉羹和麵食混作的烹調形式。據文獻記載,唐代宮廷御膳和市肆都擅長制羹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羊羹者,羊肉烹制的羹湯,即當今牛羊肉泡饃的雛形。經過唐、五代、宋、元等朝,各族人民陸續遷入內地,"漸變舊俗"。加上西安地處西北要沖,接近牧區,是牛羊交易的好市場。西安的西羊市、東羊市等古老歷史街巷名稱,就是當時的羊市。這些都為牛羊肉泡饃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羊肉泡饃是從古代的"牛羊羹"演化而來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羊肉泡饃與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之間的故事。
據說,五代末年,趙匡胤還未得志時,身無分文,窮困潦倒。一日,在長安(古時西安)街頭流浪的他,因飢餓難耐,不得已低下男兒頭向一家燒餅鋪討吃。店主看他可憐,就把幾天前剩下的兩個燒餅給了他。可放了幾天的燒餅又干又硬,根本咬不動。這時,他聞到了一股肉香,原來不遠處正有一家肉鋪在煮羊肉。趙匡胤便向店家討了一碗羊肉湯,把干硬的燒餅掰成小塊泡進湯里。沒想到,這碗燒餅吸入了肉湯的香氣,肉湯泡軟了燒餅,一碗"湯泡饃"吃得趙匡胤渾身發熱,飢寒全無,精神大振。
幾年後,趙匡胤得了勢,掌握了兵權,"黃袍加身"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當了皇帝的趙匡胤,每日山珍海味,日久天長,嘴裡沒了味道。一天,他突然想起了那碗香到心裡暖透全身的"湯泡饃",立即傳旨御廚速速做來。但御廚做了幾次,趙匡胤都覺得不是當年的那個味兒。
一次,趙匡胤外出巡察,行至長安,不知不覺又來到當年流浪的那條街,又聞到了那久違的肉香。這一下,趙匡胤食慾頓起,下了御輦直奔肉鋪,讓店主馬上做一碗"羊肉泡饃"。店家見皇上駕到,又是驚喜,又是惶恐。街上的燒餅鋪已關了門,店家只得讓妻子烙了幾個餅,怕皇帝嫌是死面餅,便把餅子掰得碎碎的,澆上羊肉湯煮了煮,再放上大片牛肉,又在湯內放入了菠菜、粉絲,撒入蔥花,最後又淋上幾滴鮮紅的辣椒油。當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羊肉泡饃端到面前時,趙匡胤嘗了一下,立刻找到了當年的感覺,於是,皇上的架子也不端了,在臣子、衛士驚異的注視下大快朵頤。吃完後,趙匡胤全身舒暢,當即賞賜了店家。
一夜之間,皇帝來吃羊肉泡饃的事就在長安城裡傳開了,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嘗美味,店家索性把肉鋪改成羊肉泡饃館,吃的人多了,饃也掰不及了,於是誰吃誰就自己掰,反倒生出許多情趣。
久而久之,羊肉泡饃成了長安人最喜愛的小吃,一直流傳至今。美味的羊肉泡饃不斷地出現在陝西歷史與文學作品中,或許還因佔了皇帝的龍威,因而被譽為"天下第一碗"。成立於1920年的西安同盛祥的羊(牛)肉泡饃的製作技藝還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⑵ 西安「春發生」葫蘆頭泡饃的起源

「春發生」葫蘆頭泡饃歷史悠久。最早為唐代京城美食,至今仍是西安城內有名的風味食品。早在唐代,京城長安(今西安市)有一種名叫「煎白腸」的食品出售,是用豬腸肚做的,食者寥寥無幾。相傳,祖籍京兆原(陝西耀縣)的唐代名醫孫思邈(人們稱為葯王),他的醫學造詣很高,有許多醫學專著,並對飲食醫療很有研究,其中的《千金食治》就是他的食療專著。一天,他在京都長安一家專賣豬雜碎的小店裡偶吃「煎白腸」,端起碗剛吃幾口,便覺得有一股騷腥味直沖鼻端,嘴裡油膩膩的,很不是滋味,問及店主,才知是製作無方。孫思邈向店主說道:「腸屬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屬土,居中,為補中益氣、養身之本。物雖好,但調制不當,也是枉然矣」。於是,他從隨身攜帶的葯葫蘆里取出西大香、上元桂、漢陰椒等芳香健胃且能解腥去膩之葯物,連同葯葫蘆一起贈給店主。店主將這些香料葯物放入鍋中,果然香氣四溢,其味大增。這家小店從此生意興隆,門庭若市。店家不忘醫聖指點之恩,將葯葫蘆懸掛門首,並將所賣「煎白腸」改名為「葫蘆頭」。

⑶ 陝西的「牛羊肉泡饃」是怎麼來的,真是陝西原產的嗎

你好!!

羊肉泡饃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11世紀。

西周時曾將羊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的毛修之,因向武帝獻出羊羹這一絕味,武帝竟封修之為太令官,後又升為尚書光祿大夫。距今1400多年前的隋朝,在謝諷《食經》中有一款美饌叫「細供沒忽羊羹」。據文獻記載,唐代宮廷御膳和市肆都擅長制羹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羊羹就是用羊肉烹制的羹湯,即當今牛羊肉泡饃的雛形。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未得志時,因生活窮困,流落長安(今西安市)街頭。一天,身上只剩下兩塊干饃,因太幹了咬不動,正為無法下咽而愁苦之時,恰好,路邊有一羊肉鋪正在煮羊肉,他便前去懇求一碗羊肉湯,希望把饃泡軟再吃。那店主見他可憐,就讓他將饃掰碎,澆了一勺正在翻滾的羊肉湯泡了泡。趙匡胤接過泡好的饃,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吃得他身上發熱,頭上冒汗,飢寒全消,精神倍增。吃罷,他便向店主連連道謝,繼續登程。

十年後,也就是公元960年,趙匡胤當了北宋的開國皇帝,稱 為太祖。盡管皇宮里山珍海味應有盡有,但他總覺得不香。一次 他出巡長安,路經當年的那個羊肉鋪,鋪內正在煮肉,香氣四溢, 趙匡胤不禁想起十年前吃羊肉湯泡饃之情景,便令停車,命店主 作一碗羊肉湯泡饃,店主一下慌了手腳,一因店內不賣饃,用什 么泡呢?二因當朝皇帝來吃飯,非同小可,忙叫妻子馬上烙幾個 餅,待餅烙好,店主一看是死(呆)面的,又不太熟,生怕皇帝 吃了生病,便把饃掰()得碎碎的,燒上湯又煮了煮。上面還 放上幾大片羊肉,精心配好調料端上。沒想到皇帝吃了後大加贊 揚,當即命隨從贈銀百兩給店主。這事不脛而走,很快傳遍長安, 便有好奇的人也想嘗嘗。一吃果覺味道不錯,於是來店吃泡饃的 人越來越多。由於泡饃生意興隆,羊肉有時供應不上,便用牛肉 代替,並由「店小二」掰饃改為由顧客自己掰饃,久而久之,便 形成長安獨特的風味食品。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 臘,秦烹惟羊羹」的贊美詩句。及至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 年),西安專營牛羊肉泡饃的「天賜樓」在橋梓口開業後,由名廚 馬建行掌勺,食客盈門,生意興隆,譽滿古城。清末庚子 (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逃居西安期 間,曾慕名來此品嘗,倍加贊揚。當時在華協助郵政工作的英籍 僑民也常來進餐。三百多年來,繼「天賜樓」之後,又先後涌現 出「同盛祥」、「老孫家」、「義祥樓」、「一間樓」、「鼎興春」、「老 童家」等十餘家泡饃餐館,競相鑽研,各具特色,使泡饃烹制技 藝日臻完善。1989年,「同盛祥」的牛羊肉泡饃獲國家商業部金鼎 獎。

1936年,《西安事變》前,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將軍在西安用羊肉泡饃宴請蔣介石。1947年,國民黨競選國大代表時,曾用羊肉泡饃爭拉選票,當時報紙標題有:「君欲競選國大代,請客先吃羊肉泡」,以一碗羊肉泡饃換取一張選票。50年代,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和李達同志,曾分別在西安以羊肉泡饃宴請過尼泊爾前國王馬亨德拉、越南胡志明主席。英國蒙哥馬利元帥品嘗後高興地說:「我今天又一次享受了中國的飲食文明」。後來,牛羊肉泡饃在首都北京落戶,北京的民族文化宮和新街口的西安飯館,均經營牛羊肉泡饃。西安飯館的牛羊肉泡饃,還受到毛澤東主席、彭德懷元帥的青睞,曾慕名前往品嘗。1986年,北京釣魚台國賓館邀請西安技師傳授泡饃技藝,使牛羊肉泡饃這一地方風味食品躋人了國宴行列,身價倍增。

牛羊肉泡饃與一般膳饌不同,它不僅要求廚師在烙饃、煮肉、切肉、煮饃等工藝環節上技藝精湛、一絲不苟,而且要求食客與廚師密切配合,講究「會掰饃」、「會吃」。

進餐前,由服務員將糖蒜、香菜、辣子醬及芝麻油分別置人小碟,擺放在餐桌上。顧客按自己的愛好,自行選擇,放人碗內,吃時不能來回翻攪,以免發瀉。只能從一邊一點一點地「蠶食」,這樣能始終保持鮮味不變。同時佐以糖蒜。餐後還要飲用以原汁湯加粉絲烹制而成的高湯一小碗,再喝兩杯湖南安化濃茶,頓覺心曠神怡,余香滿口,回味無窮。

謝謝!!

⑷ 西安正宗的羊肉泡饃在哪

西安泡饃館子歷史最長是老孫家,一百多年,但中間因白蟻害歇了二十多年,1990年9月在端履門原址上重新開的業,店名老孫家飯庄。
同盛祥泡饃在西安也是近百年歷史,雖五易地址,但一直是有傳承的,從未間斷,嚴格意義上講同盛祥才是真正的西安牛羊肉泡饃的近代縮影。要說這幾年在西安人乃至外地遊客口中提到的最多的泡饃館子,那一定是老米家。

⑸ 西安羊肉泡饃的來歷

據說,五代末年,趙匡胤還未得志時,身無分文,窮困潦倒。一日,在長安(古時-西安)街頭流浪的他,因飢餓難耐,不得已低下男兒頭向一家燒餅鋪討吃。店主看他可憐,就把幾天前剩下的兩個燒餅給了他。可放了幾天的燒餅又干又硬,根本咬不動。這時,他聞到了一股肉香,原來不遠處正有一家肉鋪在煮羊肉。趙匡胤便向店家討了一碗羊肉湯,把干硬的燒餅掰成小塊泡進湯里。沒想到,這碗燒餅吸入了肉湯的香氣,肉湯泡軟了燒餅,一碗"湯泡饃"吃得趙匡胤渾身發熱,飢寒全無,精神大振。
幾年後,趙匡胤得了勢,掌握了兵權,"黃袍加身"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當了皇帝的趙匡胤,每日山珍海味,日久天長,嘴裡沒了味道。一天,他突然想起了那碗香到心裡暖透全身的"湯泡饃",立即傳旨御廚速速做來。但御廚做了幾次,趙匡胤都覺得不是當年的那個味兒。
一次,趙匡胤外出巡察,行至長安,不知不覺又來到當年流浪的那條街,又聞到了那久違的肉香。這一下,趙匡胤食慾頓起,下了御輦直奔肉鋪,讓店主馬上做一碗"羊肉泡饃"。店家見皇上駕到,又是驚喜,又是惶恐。街上的燒餅鋪已關了門,店家只得讓妻子烙了幾個餅,怕皇帝嫌是死面餅,便把餅子掰得碎碎的,澆上羊肉湯煮了煮,再放上大片牛肉,又在湯內放入了菠菜、粉絲,撒入蔥花,最後又淋上幾滴鮮紅的辣椒油。當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羊肉泡饃端到面前時,趙匡胤嘗了一下,立刻找到了當年的感覺,於是,皇上的架子也不端了,在臣子、衛士驚異的注視下大快朵頤。吃完後,趙匡胤全身舒暢,當即賞賜了店家。
一夜之間,皇帝來吃羊肉泡饃的事就在長安城裡傳開了,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嘗美味,店家索性把肉鋪改成羊肉泡饃館,吃的人多了,饃也掰不及了,於是誰吃誰就自己掰,反倒生出許多情趣。
久而久之,羊肉泡饃成了長安人最喜愛的小吃,一直流傳至今。美味的羊肉泡饃不斷地出現在陝西歷史與文學作品中,或許還因佔了皇帝的龍威,因而被譽為"天下第一碗"。成立於1920年的西安同盛祥的羊(牛)肉泡饃的製作技藝還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⑹ 羊肉泡饃的來歷來源那個朝代

記載 牛羊肉泡饃,最早為西周禮饌,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牛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古代許多文獻,如《禮記》以及先秦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最初多用於祭祀及宮廷御筵。西周時曾將牛羊肉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戰國策》記載中山國君,由於一杯羊羹 戰國策 而激怒了司馬子期,怒而走楚,說楚王伐中山,招致亡國的命運。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出羊羹,味美,武帝竟封俘虜修之為太官史,後又高升為尚書光祿大夫。到了隋朝,出現了「細供沒忽羊羹」(謝諷《食經》)。此當為最初牛羊肉羹和麵食混作的烹調形式。據文獻記載,唐代宮廷御膳和市肆都擅長制羹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羊羹者,羊肉烹制的羹湯,即當今牛羊肉泡饃的雛形。經過唐、五代、宋、元等朝,各族人民陸續遷入內地,「漸變舊俗」。加上西安地處西北要沖,接近牧區,是牛羊交易的好市場。西安現在的西羊市、東羊市等古老歷史街巷名稱,就是當時的羊市。這些都為牛羊肉泡饃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傳說 西安牛羊肉泡饃的出名,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未得志時,生活貧困,浪落長安(今西安市)街頭。一天,身上只剩下兩塊干饃,因丈干硬無法下咽。恰好,路邊有一羊肉鋪正在煮羊肉,他便去懇求給一碗羊肉湯,以便把饃泡軟再吃。店主見他可憐,讓他把饃掰碎,澆給了一勺滾燙的羊肉湯泡了泡。趙匡胤接過泡好的饃,大口吃了起來,吃得他全身發熱,頭上冒汗,飢寒全消。十年後,也就是公元960年,趙匡胤當了北宋的開國皇帝,稱為太祖。一次出巡長安,路經當年那家羊肉鋪,香氣四溢,不禁想起十年前吃羊肉湯泡饃的情景,便令停車,命店主做一碗羊肉湯泡饃。店主一下慌了手腳,店內不賣饃,用什麼泡呢?忙叫妻子馬上烙幾個餅。待餅烙好,店主一看是死(未發酵)面的,又不太熟,害怕皇帝吃了生病,便只好把饃掰得碎碎的,澆上羊肉湯又煮了煮,放上幾大片羊肉,精心配好調料,然後端給皇上。趙匡胤吃後大加贊賞,隨即命隨從賜銀百兩。這事不脛而走,傳遍長安。於是來店吃羊肉湯泡饃的人越來越多,形成長安的獨特風味食品。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惟羊羹」的贊美詩句。及至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西安專營牛羊肉泡饃的「天賜樓」在橋梓口開業。回族名廚馬建行掌勺,食客盈門,生意興隆,譽滿古城。清末庚子之役,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逃居西安,曾慕名來此品嘗,倍加贊揚。當時在華協助郵政工作的英籍僑民也常來進餐。300多年來,繼「天賜樓」之後,又先後涌現出「老孫家」、「同盛堂」、「義祥樓」、 同盛堂 「一間樓」、「老童家」、「鼎興春」和「老劉家」等10餘家泡饃餐館,竟相鑽研,各具特色,使泡饃技術日臻完善。現在的西安有很多賣羊肉泡饃的館子,但不一定要去店面大的,名號響的,有很多小館子,在西安民間很有名。例如回民街的老米家等等,這些店只賣到下午一點,過時不候,而且每天早上人絡繹不絕。所以,要想吃還要去早早排隊哦!也可以順便嘗嘗回民街的其他小吃。 事件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朝軍隊與借來的「大食」軍隊從涼鄯而收兩京,一道平息了「安史之亂」。在唐王朝天子的恩准下,部分「大食」士兵被獲准駐兵長安。「大食」兵行軍打仗時常攜帶一種叫「飥爾木」的類似「饢」的食品,行軍打仗曠日持久,士兵攜帶的「飥爾木」常變干變硬難以下咽,他們就拌以羊肉和羊肉湯食用,這就是「泡饃」的雛形。隨著「大食」兵和當地人的交往日甚,「飥爾木」的製作方法也從軍營傳播到市井,久之就形成了今天西安穆斯林群眾的主食之一「飥飥饃」。一千多年來,經過西安坊上人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泡饃」已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改進和提高,成為一道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民百姓都喜食不厭的絕佳美食。「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氣洋洋」,是對陝西人的生動寫照。 泡饃以烹調方法分為干泡(無湯)、口湯(食後餘一口湯)、水圍城(湯較多)和單走兒(吃饃喝湯)四種。餐前先將「饃」掰成黃豆般碎塊,交廚師烹煮。食時選定方位,講究蠶食,切忌攪動,以保持鮮味和原氣。其間可加辣子醬,以刺激食慾,食香菜以保持口氣清新。為避免泡饃中的牛羊肉脂肪膩口,可佐以糖蒜,以利再戰。餐後飲一碗精製的高湯,更覺濃香溢口,神清氣爽。

⑺ 羊肉泡饃的起源

羊肉泡饃」,即牛肉和羊肉一塊熬湯來泡饃,
牛羊肉泡饃以陝西本地牛羊及其骨架、精鹽、花椒、八角、草果、桂皮、良姜、蒜苗等為調料,分骨肉處理、煮肉、撈肉、掰饃、煮饃五道工序。一碗好的泡饃,首先須先有一鍋煮製成的好湯,好湯的製法當然是商業秘密。而煮肉工藝也特別講究,先要將牛羊肉反復漂洗,浸泡約5小時,切成約5斤重的大塊,再把牛羊肉入鍋,下舊調料袋提味兒,大火煮約4小時,肉塊入鍋,換新調料袋,加蓋壓實,旺火燒開後煮2至3小時改用文火燉約6小時,待湯濃肉爛,出鍋上板備用。
羊肉泡的傳統煮法有四種:單走、干拔、口湯、水圍城。
所謂「單走」,饃與湯分端上桌,把饃(餅)掰到湯中吃,食後單喝一碗鮮湯,曰「各是各味」。我以為正宗的羊肉泡是煮出來的煮饃,這樣食法還不如品嘗另一種西安小吃:水盆羊肉。「干拔」有人稱「干泡」的,煮好碗中不見湯,能戳住筷子。另一種叫「口湯」,泡饃吃完以後,就剩一口湯。「水圍城」顧名思義,寬湯,像大水圍城。您掰完饃,把一根筷子放在碗上,伙計便會明白,這是「干拔」。吃「口湯」和「水圍城」不用拿筷子表示,因為掰饃大小是和煮法統一的,原則是湯寬饃塊大,反之則小,有經驗的廚師看到你掰饃大小就知道要加多少湯了。
泡饃的掰法講究。泡饃是特製的,稱飥飥饃,一個二兩。據說是九份死面,一份發面揉在一起烙制而成。全是死面,口感不好,且不利消化;全是發面,就泡不成了。有的假行家會說掰出的饃要像蜜蜂頭,越小越好,其實不然,如上所述,饃大小是和煮法統一的,干拔、口湯、水圍城,饃的大小依次如黃豆、花生、蠶豆即可。
饃掰好後,請伙計呈給掌勺大廚,加羊肉湯大火快煮,加牛羊肉、粉絲、蔥花、蒜苗、香菜,高級一點的(西安都稱之為「優質的」)還有木耳、黃花菜和香乾等即可端上來吃了。這樣一大碗自己親手掰好的泡饃,翠綠的蔥花、蒜苗、香菜、紅褐色的牛羊肉、黃色的金針菜、映襯著潔白晶瑩的粉絲、黝黑的木耳、香味四溢,使人食指大動。還應注意的是:端上來的泡饃應是泡饃墊底,粉絲覆成網形,佐以蔥花、香菜、牛羊肉擺成魚形在最上面。如若不然,您完全可以調侃一下老闆請的師傅是不是叫南郭。
吃時左手拿勺,右手執筷,泡饃上桌後,把辣子醬鋪在上面,切忌攪動,講究從一邊「蠶食」,以保持鮮味,一老吃家說這樣鮮熱之氣跑不散,但我尋思攪動過甚,泡饃不成其為泡饃,羊肉湯變成麵糊糊才是最可怕的。糖蒜用否,個人自願。餐後飲用一小碗原汁烹制而成的高湯,以為清口。
西安最負盛名的兩家泡饃館是老孫家泡饃館(西安東大街364號)和同盛祥泡饃館(西安鍾鼓樓廣場)。已故國畫大師黃胄到「同盛祥」吃泡饃後非常高興,自己提出要寫幅字留念,遂提筆寫下「天下第一碗」,後來劉華清同志到老孫家品完泡饃後,也興致勃勃地精心書寫了「天下第一碗」。這就有了西安城裡關於牛羊肉泡饃兩個「天下第一碗」的故事。但誰若是鑽牛角尖非要把老孫家和同盛祥的泡饃分出個伯仲來,那就太小家子氣了。其實,對於中外食客來說,這「第一碗」的故事,倒正成了去這兩家品嘗正宗牛羊肉泡饃時最為有趣的話引了

-------------------

泡饃是土生土長的西安吃食,相傳宋太祖趙匡胤落魄時,流落長安,正值寒冬,飢渴難耐,囊中只有一餅,餅冷口乾,難以下咽,街邊一家賣羊肉湯的老闆,見之不忍,給了 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趙匡胤將餅掰碎泡入,吃完頓覺神清氣爽,豪氣沖天,一掃頹廢心情,踏上征程,登基以後,嘗遍世間美味,心中獨獨放不下記憶中的羊肉湯泡餅,傳令廚房仿製,近百廚師苦思冥想,才定下做法,就是現今的羊肉泡饃,據說老趙吃後龍顏大樂,成為每天定點菜品,廚師長封了萬戶侯,估計是世界上首位因為推動飲食文化發展而封侯的人,可惜沒法考證,要不中國又多了一個世界最早。

泡饃味道厚重,即現北人豪爽本質,常見幾彪形大漢,人人端一碗,碗若小盆,熱氣騰騰,個個埋頭不語,盞茶功夫,饃盡湯干,外地人初到西安,都驚奇不已,私下卻告訴我感覺泡饃簡單,不如南菜精緻,味道豐富。其實泡饃是外放豪爽簡單,內在卻精緻復雜。

先說做,泡饃講究湯清肉爛,煮湯是最重要的,骨湯和肉湯分開煮,肉先腌制20小時,再煮8-12小時。常見坊上回族煮泡饃湯,一口近1米口徑的大鍋,下的調料使用50斤的面口袋,裝滿滿一袋,投到鍋里煮。講究的賣家都是把一鍋湯賣光就關門,所以味道好的泡饃店幾乎都是早上10點開門,下午2點左右就關門了。

吃也是有講究的,掰饃有掰,撕,掐,揉,搓等12種手法,大小如蜂頭(其實隔夜饃饃比新鮮的更好),掰好後要告訴伙計你的口味要求,口重---口味偏重,口輕,干拌——湯較少,口湯——吃完饃碗底剩的湯剛好一口,水圍城——湯較多。泡饃端上吃的時候,講究蠶食,忌使勁攪和,為的是從頭到味,口味始終如一。搭配糖蒜和辣醬,真正的吃家開始是不吃這些的,影響口味,吃到一半,感覺有些膩的時候,吃一顆糖蒜,挑一點辣醬拌在饃中(拌的量以一兩口吃完為宜),然後用送的湯清清口,然後繼續吃,這樣才不影響口味。

味道好的泡饃油很少,主要是湯的香味,吃著也不膩。

⑻ 西安泡饃距今有多少年

西安牛羊肉泡饃的出名,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未得志時,生活貧困,浪落長安(今西安市)街頭。一天,身上只剩下兩塊干饃,因太干硬無法下咽。恰好,路邊有一羊肉鋪正在煮羊肉,他便去懇求給一碗羊肉湯,以便把饃泡軟再吃。店主見他可憐,讓他把饃掰碎,澆給了一勺滾燙的羊肉湯泡了泡。趙匡胤接過泡好的饃,大口吃了起來,吃得他全身發熱,頭上冒汗,飢寒全消。十年後,也就是公元960年,趙匡胤當了北宋的開國皇帝,稱為太祖。一次出巡長安,路經當年那家羊肉鋪,香氣四溢,不禁想起以前吃羊肉湯泡饃的情景,便令停車,命店主做一碗羊肉湯泡饃。店主一下慌了手腳,店內不賣饃,用什麼泡呢?忙叫妻子馬上烙幾個餅。待餅烙好,店主一看是死(未發酵)面的,又不太熟,害怕皇帝吃了生病,便只好把饃掰得碎碎的,澆上羊肉湯又煮了煮,放上幾大片羊肉,精心配好調料,然後端給皇上。

閱讀全文

與西安泡饃有多少年歷史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