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了解光暈歷史

如何了解光暈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16 19:57:34

⑴ 光暈講的是什麼

這個光暈的背景很龐大,網上有編年史,我簡述一下。大致是,人類文明發展到星際殖民技術階段,外星殖民地有人叛亂,為了鎮壓叛亂研製超級士兵,後來與星盟接觸,星盟摧毀了人類基地,人類聯合與星盟大戰。蟲族(洪魔)是先知(科技第一但是非常神秘,被科技發達的先行者一族攻擊)發明,為鏟除先行者的武器,不過古人類也感染,並先於先行者發現蟲族存在,為了避免蟲族傳播而不斷摧毀有蟲族的星球,因此把先行者給打了,因為先行者裡面也有感染蟲族的,而且是直接滅星。因此先行者和古人類大戰,最後先行者滅了當初科技高度發達的古人類文明(使人類退化到猿人)同時也發現了蟲族,並且無力阻擋,就發明了halo這個武器,摧毀銀河所有生命,包括蟲族與自己。不過Halo里存有一些蟲族樣本,星盟探索遺跡的過程中不小心釋放了蟲族,但是立即隔離了區域,沒有擴散,人類與星盟戰斗的時候誤入才真正再次釋放了蟲族。
星盟的出現:星盟是一個多種族聯盟,形成歷史:最早是精英一族發現了先行者遺跡,尊為神跡,直到星盟的先知一族出現(不是那個神秘的先知一族),通過戰爭,雙方都半斤八兩打不贏就結盟了(星盟先知一族開發了自己發現的先行者遺跡,但是科技不是很強,因此與沒開發遺跡的精英戰力差不多),結盟後精英才被先知說動開發先行者遺跡,最後各種族加入星盟,然後先知比較神棍,忽悠所有成員成了領導者。另外星盟不斷開發(尋找)先行者遺跡(最大的遺跡就是Halo),這就是朝聖之旅的意義,但是先行者遺跡有生物認證(人類被先行者中的智庫長秘密放入了一段基因,可以打開先行者遺跡),星盟只能暴力破解,所以開發進度很慢,而人類科技與先行者科技很像,星盟的先行者科技探測器就把人類科技標識成了先行者,因此星盟發現人類,也發現人類科技很渣,就隨手滅了一個人類殖民星,最後雙方從小沖突轉化為全面戰爭。
另外Halo不止一個。
暫時打這么多吧,推薦你去網路搜光暈編年史(HALO編年史)會更詳細。另外這個游戲的世界觀和背景一直在補充,還未完結。

⑵ 能給我說一下光暈的歷史嗎

你這個。。。長了。。。如果全劇情的話要打字打1小時吧→_→
https://m..com/from=844b/bd_page_type=1/ssid=0/uid=0/pu=usm%407%2Csz%401320_1001%2Cta%40iphone_2_4.4_3_537/id=/w=0_10_/t=iphone/l=1/tc?ref=www_iphone&lid=12164329193038629983&w_qd=IlPT2AEptyoA_yk5uOcbshW&wd=&eqid=&order=1&waplogo=1&fm=albk&tj=Xv_1_0_10_title&tcplug=1&sec=27794&di=de479ba40c4b3c8d&bdenc=1&tch=124.941.109.176.0.0&nsrc=IlPT2AEptyoA_&clk_info=%7B%22srcid%22%3A91%2C%22tplname%22%3A%22bk_polysemy%22%2C%22t%22%3A1519181344407%2C%22xpath%22%3A%22div-a-h3%22%7D
網路有背景歷史(新人類發展前),貼吧有最近歷史(UNSC成立開始)

http://tieba..com/p/4111514433?share=9105&fr=share&see_lz=0&sfc=&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9.1.8.0&st=1519181787&unique=

⑶ 求光暈編年史,要正確的

2525年人類在豐饒星與星盟開戰,致遠星是地球的門戶,是UNSC司令部,2552年淪陷,地球已岌岌可危。
2160-2200:早期沖突
這一時期的人類歷史充斥著太陽系中各大政府和派別之間的一系列血腥沖突。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沖突包括:木衛戰役(Jovian Moons Campaign)、雨林爭霸(The Rain Forest Wars)和一系列的火星遭遇戰。
隨著地球上人口過剩和政局動盪的愈演愈烈,許多新的政治運動興起了。這一時期最值得注意的政治異端運動是「科思洛維克」("Koslovics")和 「福里登」("Frieden")運動。「科思洛維克」是指新共產主義者的強權領袖福拉德米亞·科思洛夫(Vladimir Koslov)的擁護者,他們致力於回到共產主義的光榮歲月,要消滅公司和資本家的流毒,特別是要肅清近地軌道和地外殖民地。
「福里登」運動是法西斯主義的復興,該運動起源於反「科思洛維克」情緒,紮根木星殖民地為據點(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統一德意志共和國企業的支持,這些企業常常成為科思洛維克「工人起義」的對象)。「福里登」的字面意思是「和平」——這就是說,他們相信只有消滅了「人類的暴君」(oppressors on Terra Firma),才可能達成和平。
9.2 2160 三月-六月:木衛戰役開始
木星分裂主義者襲擊了位於木衛一愛莪(Io)的聯合國殖民地總署(United Nations Colonial Advisors),導致了地球軍與木星「福里登」部隊之間展開了長達三個月的激戰。雖然這並非我們太陽系中的第一起武裝沖突,但此役成了最為血腥的戰斗之一,也被普遍認為是引發接下來的摩擦和軍國主義大潮的導火索。
木衛戰役也升級了地球各國政府間的緊張關系——許多國家在太陽系中都建立了殖民地,開始為各自在地外的利益而開戰。殖民地戰爭的持續,使得地球上的緊張關系一觸即發,引發了地球本土的數起武裝沖突。
9.3 2162:雨林爭霸
武裝沖突橫掃南美大陸,科思洛維克、福里登和聯合國軍之間因為不同的意識形態而開戰。而這又加劇了地外沖突。
9.4 2163 十二月:在火星的戰斗
地球三股主要派別將雨林爭霸中燃起的戰火燒到了火星上。一系列在火星Argyre Planitia附近對科思洛維克軍的閃電戰,是第一次非地軍隊的部署。戰斗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作為結果,後來的軍事指導戰略,慣用大編制的地面部隊突襲配合艦船登陸行動。
9.5 2164:星際大戰
聯合國軍開始形成大規模集結的格局,終於迎來了第一次真正的星際大戰。繼火星的軍隊部署告捷後,大規模的徵兵行動和宣傳策略極大地鼓舞了UNSC (United Nations Space Command,聯合國太空司令部)軍隊的士氣。聯合國軍挫敗了地球上的科思洛維克和福里登軍隊,接著開始系統地專注於驅逐其在太陽系內其他行星上建立起來的殘存勢力。在這些局部戰爭後,福里登和科思洛維克軍隊被龐大、統一而強大的聯合國軍悉數剿滅。
9.6 2170:膨脹
2160年代的戰亂促使人們建立了統一的地球政府。現在,勝利者必須處理不太引人注目卻同樣嚴重的威脅:人口過剩和無仗可打的龐大軍隊。
戰後的歲月里,大量人口急劇膨脹;雨林爭霸遺留的資源破壞和飢荒更是雪上加霜,世界經濟岌岌可危。
9.7 2291:超越光速
一支由研究人員、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組成的團隊正在秘密研發「肖恩·藤川」超光速引擎(Shaw-Fujikawa Translight Engine,SFTE),一種驅動太空船穿越遼遠星際的特殊手段。
這種新型引擎允許飛船鑽入「躍遷空間」("the Slipstream"或"Slipspace",又稱為「遷躍斷層空間」)。「斷層」一個變通的物理法則下的空間,允許超光速旅行而避免相對論的副作用。超光速旅行並不是瞬間完成的;「短程」的跳躍一般要花兩個月,而「長程」的跳躍則能持續六個月甚至更久。
SFTE能生成一個共振場,當與遷躍空間的物理特性結合時,就能大大縮短跨越星際的時間;然而,科學家們也注意到在遷躍空間內部會有暫時的涌流這一奇怪的「變數」。盡管人類科學家都無法確定為何星際旅行所需的時間不是一個常量,但有理論指出在遷躍空間內部存在「漩渦」或「涌動」 ——正是這造成了星際旅行所需的時間會有百分之五到十的出入。這一暫時的不一致性使軍事戰術家和戰略家頗為惱火——這會妨礙許多協同作戰的進行。
9.8 2310:初潮
地球政府向公眾公布了一系列殖民船中的第一艘——應征者相當踴躍。地球上的狀況因為人口過剩而不斷惡化,搭乘飛船去外星殖民自然成了誘人的選擇。
每艘殖民船都配備了軍隊人員和護衛艦,這樣有助於更好地利用現有的龐大艦隊。在異端武裝瓦解後,軍隊正消耗著龐大的軍費和物資。
因為超光速旅行在此階段還十分新鮮而又昂貴,殖民地居民和軍隊人員都要通過生理和心理的嚴格測試。原則上,只有最優秀的公民和士兵才能獲准去「鄰近」的世界殖民。這就是近地殖民地(Inner Colonies)的誕生。
9.10 2362:遠征號
遠征號(The Odyssey)於2362年1月1日發射。作為浩浩盪盪的殖民艦隊的領頭艦船,遠征號滿載著部隊和地貌改造裝置,殖民的矛頭直指新世界。人類超越太陽系的邊界向外擴展的初潮由此拉開帷幕。
9.11 2390:近地殖民地
到了2390年,近地殖民地的殖民化運動正如火如荼。總計有210個人類占據的世界在進行不同程度的地貌改造,而在人類掌控的太空里,人口負擔得到了巨大的緩解。
9.12 2490:遠地殖民地的誕生
擴張仍在馬不停蹄地進行,到2490年已經有800多個人類世界遍布銀河系獵戶座星臂了(這些世界形形色色,既有高度開化的星際要塞,也有偏僻的小定居點)。隨著向外擴張的繼續,近地殖民地成了政治和經濟重鎮,雖然他們極其仰賴遠地殖民地提供的原材料。
在這一時期,致遠星(planet Reach,圍繞波江座第五恆星(Epsilon Eridani)運轉,正當地球的咽喉要道)成為了UNSC的主要艦船製造廠和訓練營地。致遠星是戰艦和殖民船的主要製造地,也是訓練秘密特工和特種部隊的所在地。
9.13 2525:星盟戰爭開始
2525年4月20日,與遠地殖民地豐饒星(Harvest)的聯絡中斷了。在試圖重新建立聯絡的努力失敗後,殖民軍總參謀部 (the Colonial Military Administration,CMA)派遣了一艘偵查艦,金羊毛號(the Argo)前去調查。可是金羊毛號一到達豐饒星系,與飛船的聯絡也突然中斷了。
CMA火速派遣了一支三艘戰艦組成的戰列艦隊前往豐饒星。只有戰列艦隊領航的旗艦大力神號(the Heracles)返回了致遠星,戰痕累累,傷亡慘重。戰艦的指揮官報告說,出現了一艘配備了強大武器的外星戰艦,已經踐踏了豐饒星,血洗了殖民地(很可能也已摧毀了金羊毛號)。
戰列編隊很快遭遇了外星戰艦,並被緊密跟蹤。在兩艘戰艦被擊毀後,大力神號迅速跳出了星系,但因為受損嚴重,幾周之後大力神號才回到了致遠星。
地球軍立即提升了警報級別,開始積極准備收復豐饒星的作戰計劃。當年12月,由普雷斯頓·科爾(Preston Cole)中將率領的地球軍艦隊浩浩盪盪地出發了,如此快地派出如此龐大的遠征軍,在人類歷史上實數罕見。
9.14 2525:豐饒星戰役
科爾率領的艦隊誓報殖民星淪陷之仇,在與外星戰艦的遭遇戰中告捷——盡管勝利的代價是損失了科爾軍三分之二的有生力量。扭轉戰局的,只是科爾在最後幾分鍾,戰術上的靈光乍現罷了。
軍隊回師地球之後,晉升為上將的科爾才獲悉:許多外圍殖民地已經淪陷,無人生還。科爾開始排兵布陣,准備對入侵者展開截擊。地面戰和艦船戰相當慘烈,戰火綿延到了整個遠地殖民地。在一次地面遭遇中,人類部隊俘虜了一個外星入侵者。在負傷過重死亡之前,人類得知這些外星人自稱為「星盟」 (the Covenant)。
遠地殖民地大屠殺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科爾部遭到了重創,他個人出色的領導力和戰略才華也無濟於事。這完全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星盟在艦船戰中的勝率甚至接近四比一。
到了2535年11月,事實上所有的遠地殖民地都已經慘遭星盟屠戮。「科爾協議」(Cole Protocol)作為軍事命令確立了如下原則:所有的地球艦船必須確保星盟軍不會發現地球。當地球艦船被迫撤退時,必須遠離環地航線,甚至不做計算就進行超時空跳躍也在所不惜。
如果存在被星盟俘虜的危險,連「盲跳」都不可行時,船長必須下令船隻自毀。此外,強大的艦船人工智慧(AI)核心數據也切不可落入敵軍之手。所以,科爾條款的部分內容也指出:在緊急狀態下,必須轉移或銷毀艦船人工智慧。
9.15 2536-2552:近地殖民地之圍
星盟的鐵蹄已經踏入近地殖民地。多年來的戰事漸成定局:人類只是以極其高昂的代價贏得局部戰斗的勝利,尤其是在地面行動中。而在太空對戰中,人類的失利猝不及防,殖民地就這樣接二連三地淪陷了。
9.16 2552:致遠星的淪陷
星盟軍終於到達了致遠星——這個離地球最近的重大軍事要塞覆滅了。秋之柱號(the Pillar of Autumn)巡洋艦,載著最後一個斯巴達 (SPARTAN)戰士士官長逃出生天,倖免於難。所謂「斯巴達戰士」指的是超級特種兵的一種精英作戰單位,裝備了令人望而生畏的雷神錘裝甲。他們是人造的終極兵種。
現在,僅存一個斯巴達戰士能與敵對決了。秋之柱號的艦長雅各布·凱斯(Jacob Keyes)為了遵守「科爾條款」下令進行目的地未知的長程跳躍,希冀著能讓星盟追兵始終遠離地球。
引擎熄火後,秋之柱號發現自己落入了一個遼遠未知的星系。星系中也有一支星盟艦隊,他們附近有一個行星般大小的環狀結構——「光暈」。
9.17 2552-2553:地球戰役
解決了「光暈」的問題之後,秋之柱號一小部分倖存者和致遠星上的部分倖存者合流,經過一系列艱辛的征戰回到了地球。然而,此時星盟艦隊也大舉入侵。人類不得不為自己最後一個故鄉而戰。由於星盟內精英和鬼面獸勢力的對抗導致了星盟的分裂,以神風烈士提爾·外達密和星盟艦隊指揮官瓦圖米為首的精英起義艦隊於2552年底和以真相先知、鬼面獸首領塔塔羅斯為首的先知鬼面獸艦隊作戰。而此時先知已經在地球上找到了通往「方舟」的傳送門,精英與人類組成同盟,向神秘的「方舟」進發。
9.18 2553:方舟戰役,戰爭結束
士官長等人在方舟阻止了真相先知毀滅世界的陰謀,同時為了對付另一個威脅,他們摧毀了方舟。然而回到地球後,大家翹首期盼的士官長卻沒能夠回來。大家懷著悲痛的心情悼念戰爭中犧牲的戰士,而在紀念碑的一角不知是誰刻上了士官長的編號「117」三個數字

⑷ 光暈所有的歷史與劇情

蟲族在N年前被先人用HALO餓死一部分,因為蟲族沒法消滅,只有起動HALO把先人殺死,把蟲族餓死。 光環1是在《戰爭》前,人類在宇宙的很多的星球上建殖民地,到2554年有幾個星球失去連系人類派了幾張戰艦去看。也失去連系在失去連系之前拍到了星盟的戰艦。。。。。你加我的QQ我告述你。1018625172

⑸ 光暈全部歷史,要詳細的,從頭到尾

《光暈(halo)》(又名:光環),該系列是受到最廣泛稱贊、最具影響力的第一人稱射擊游戲之一。在微軟旗下的游戲中擁有最高的知名度。目前已經發售的《光暈》系列作品有《光暈》《光暈2》《光暈3》《光暈4》和《光暈戰爭》《光暈:地獄傘兵》《光暈:致遠星》。另外,還有同名系列小說《光暈》、美日合作的短篇動漫《光暈傳奇》及2012年真人短片《光暈:駛向黎明號》。
最初的作品《光暈:戰斗進化》於2001年11月15日在XBOX發行。不久後,該作品在電腦和Mac上發行。 第二款作品《光暈2》於2004年11月9日發行, 光暈4打破了以往游戲的首周售量紀錄。 第三款作品《光暈3》於2007年9月25日發行,從此該系列僅能於XBOX 360平台遊玩。 第四款作品《光暈:光暈戰爭》於2009年3月3日發行,為即時戰略類型游戲。 第五款作品《光暈3:ODST》於2009年9月22日發行,為光暈2~3之間的資料片。 第六款作品《光暈:致遠星》於2010年9月14日發行,為《光暈:戰斗進化》的前部曲。 第七款作品《光暈 復刻版》於2011年11月15日發行,為《光暈:戰斗進化》的重製版。 第八款作品《光暈4》預計於2012年11月6日發行,將緊接著光暈3的結局發展。

⑹ 光暈4的光暈的由來

*光暈是如何被「偶然」發現的:人類發現光暈是因為致遠星淪陷,「秋風之墩」號緊急進行空間躍遷以求逃離戰場,而好死不死的,士官長正在此艦上;更加好死不死的是,他們隨機躍遷的出口,正是光暈所在星系。(在小說《光暈:致遠星的淪陷》,光暈的發現並非偶然,而是科塔娜根據士官長在致遠星上發現的先行者星圖而故意設定的航向)*關於光暈的背景歷史,我只寫了小小一部分,如halo實際有七個,如先行者為何在這個銀河系中消失,如先行者與人類的關系,還有人工智慧在光暈歷史中扮演的角色……這些都需要有興趣的你自己去閱讀了。我只是拋磚引玉。*如果要以影像的形式了解halo的世界觀,可以觀看《光暈:傳奇》,由荒牧伸志、押井守等人操刀,解析了halo的起源。在YY可以下載。*《光暈:致遠星》的真人宣傳短片也很棒,在優酷可以輕易搜索到。短片講述斯巴達小組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向敵艦投射核彈的故事。片名為「傳遞希望」,可以看到斯巴達戰士前赴後繼的悲壯事跡。*主角他哥是ODST:行星軌道空降突擊隊,他的紋身上有透露這一點。ODST是UNSC的精英部隊,從近地軌道空降突襲敵人後方,被稱為直接降落在地獄中的人,因此被稱為「地獄傘兵」。雖然他們是精英,但在士官長這樣的斯巴達戰士面前就是渣……有小說為證。*武器:士官長使用的是制式步槍,這也是光暈的標志性武器之一。另一個標志性武器是霰彈槍,但在此電影中似乎未出現。而插入技術nerd腿中的是針刺槍,該槍發射一片片水晶體,形成穿刺傷害,被多片擊中會發生爆炸。最後掛掉的女學員(主角的女友)撿起來使用的射線槍,在游戲里也很好用哦……*載具:鵜鶘號、豪豬號都是光暈游戲中經常出現的載具,這些元素的加入都是為了讓玩家回憶起快樂時光,鞏固游戲發售的鐵桿買家群體。*影片最後,可以看到聖約人的戰艦正用能量武器轟擊軍事學院所在行星。這是聖約人的慣用伎倆,他們在攻下致遠星後,將該行星硅基表面轟成玻璃狀。

⑺ 光暈是誰提出的美學概念

2010-05-05 00:13 星期三

方維規

【內容摘要】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文化熱」算起,中國翻譯、介紹和評論本雅明,已有二十年歷史。然而,本雅明研究中依然存在不少語焉不詳之處,對「光暈」概念的理解便是其中之一。本雅明究竟是何時開始論述「光暈」概念的?如何理解本雅明談論「光暈」的幾段文字?什麼是「光暈」概念的本義和轉義?關於這些問題,學界還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我們常能見到「人雲亦雲」的現象,甚至「以訛傳訛」;還有一些譯文中的句子,對原義至多隻能猜猜而已。

【關鍵詞】光暈;本真性;膜拜價值;距離感


「光暈」(Aura)是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美學思想的中心概念之一,見之於《攝影小史》(1931),四年後的《可技術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則在一個開闊的視野中,較為集中地論述了這一概念,它後來還散見於《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等文中。本雅明將「光暈」上升到藝術命運的高度,他所關注的一個重要現象,便是「光暈」在現代復制藝術中的消逝。這個在本雅明藝術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的概念,是一個炫目的概念,因此需要必要的解讀,且首先弄清這個概念本身的雙關性(本義和轉義),這會有助於我們理解「光暈」這個中文譯詞。
德語Aura,是指(教堂)聖像畫中環繞在聖人頭部的一抹「光暈」,這是Aura的本義,與「神聖」之物相對應;本雅明用「光暈」形容藝術品的神秘韻味和受人膜拜的特性,這是Aura在本雅明那裡的轉義。Aura中譯極為混亂,譯法有韻味、光暈、靈氣、靈氛、靈韻、靈光、輝光、氣息、氣韻、神韻、神暈、氛圍、魔法等。 中國學界時常把這個概念的多種翻譯及其困惑,歸咎於本雅明對「光暈」概念定義不多且不明,從而產生概念本身的復雜性和模糊性;一些學者甚至誤以為這是本雅明發明的概念。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一、作為一個概念,Aura不是本雅明的創造,這是德語(宗教)文獻中的常見詞彙,教堂聖像中的常見「光暈」; 另外,「光暈」也是文學藝術理論中的一個術語,如在格奧爾格(Stefan George)那裡。它既不復雜也不模糊。二、本雅明對這個概念定義不多,原因在於定義本來就在這個很多人都知道的概念之中。三、本雅明之轉義層面上的Aura及其「祛魅」(韋伯:Entzauberung)意義上的闡釋,都與其本義亦即內涵和外延(「本真性」、「膜拜價值」和「距離感」等)存在內在聯系;四、以「光暈」漢譯Aura,似乎最為貼切:它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試舉一句譯文為例:「波德萊爾的詩在第二帝國的天空閃耀,像一顆沒有氛圍的星星。」——本雅明的這句常被援引的句子中的「氛圍」,委實很難理解。這個從尼采那兒借來的意象,當為「沒有光暈的星星」。
在1930年3月寫成的《毒品嘗試記錄》中,本雅明第一次較為詳細地解釋了「光暈」概念:

首先,所有事物都能顯現真正的光暈;它並不像人們所臆想的那樣,只與特定事物相關。其次,光暈處在變化之中;說到底,物事的每一個變動都可能引起光暈的變化。第三,真正的光暈,決不會像庸俗的神秘書籍所呈現和描繪的那樣,清爽地散射出神靈的魔幻之光。真正的光暈的特徵,更多地見之於籠罩物體的映襯意象。

引文的最後一句話,精當地對應了早於本雅明運用「光暈」概念的沃爾夫斯凱爾(Karl Wolfskehl)對此概念的解釋:每一種物質形態都散發著光暈,「它沖破了自己,又包圍了自己。」 只是由於德漢語言的隔閡,也由於本雅明的詭異行文,最後一句句子的譯文無法原汁原味地體現原文。 用於文學藝術,此處「物體」,乃藝術作品;「映襯意象」則是藝術作品透出的光暈,是一種神性境界或「象外之象」。這里的「光暈」概念,指的不是古今虔誠畫家所作的聖像中的光暈,亦非裝神弄鬼者的光暈戲法。文中含有貶義的「清爽」和「神靈」表明,本雅明不是泛泛地詆毀神秘主義,不是貶低中世紀德意志神秘主義思辨神學家埃克哈特(Meister Eckhart,1260−1327),西班牙加爾默羅教團的克魯斯(San Juan de la Cruz, 1542-1591,又譯聖胡安,天主教界譯為聖十字若望),或者阿拉伯世界的蘇菲(Sufi)神秘主義。他們都不是玩弄「魔幻之光」的人。本雅明攻擊的是過去和現在的呼神喚鬼的庸俗文學作家,以其平庸之作,將光暈販賣給平庸之人。這些廉價作品不是本雅明「光暈」概念的興趣所在,他注重的是其他一些值得重視的光暈形式。在《可技術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1935年第一稿,1936年第二稿)中,他給出了「光暈」的另一個定義,指出了光暈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兩個感知維度:

光暈是一種源於時間和空間的獨特煙靄:它可以離得很近,卻是一定距離之外的無與倫比的意境。在一個夏日的下午,休憩者望著天邊的山巒,或者一根在休憩者身上灑下綠蔭的樹枝——這便是在呼吸這些山和這根樹枝的光暈。

與前一段語錄相同,這段引文中可以見出,光暈是一種普遍體驗,可以顯現於「所有事物」;山巒和樹枝顯示出,光暈不只局限於藝術作品。同時,視光暈為獨特的「煙靄」(原文Gespinst:透明的輕紗),無疑與Aura的希臘詞源有關,或曰希臘語αúρα的德文轉寫形式,意為「雲氣」或「薄霧」。本雅明曾經研究過具有猶太教神秘主義特色的修辭學家克拉格斯(Ludwig Klages),後者將Aura描述為一種包裹物,一抹光照,藝術作品中環繞耶穌或瑪利亞聖像頭部的光暈,或者一種力場。 本雅明在這里對光暈現象的一般描寫,也更多地著力於客觀對象和外部事物。然而,對光暈的體驗也在於主體的精神狀態和感受能力,或曰主體和客體、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一種引力(力場)。「呼吸」使人走出被動的休憩狀態,光暈的體驗永遠離不開人物主體,離不開「感應」。 就感知層面而言,光暈正是本雅明所擅長的諷喻性知覺的反面,觀察對象的神秘整體性變得可見了。帶著光暈的客體,可以是一種烏托邦的確立,或者一種烏托邦的存在,哪怕在極短暫的瞬息之內。 同時,本雅明在此描繪的靜謐的氛圍,清楚地顯示出他後來還要詳說的現象,即對光暈藝術品的接受,不能在前呼後擁、七嘴八舌的場合,而需要凝神專注、心馳神往。「光暈」來自本真的藝術與個人的體驗。本雅明對光暈「可以離得很近,卻是一定距離之外的無與倫比的意境」注釋如下:

把光暈定義為「可以離得很近,卻是一定距離之外的無與倫比的意境」,無非是用時空感知范疇來表述藝術作品的膜拜價值。遠是近的對立面,本質上的遠是不可接近的。事實上,不可接近性是膜拜畫的主要特性。[……] 人們可以在物質層面上靠近它,但並不能消除距離。遠是它與生俱來的品質。

據此,「遠」不是空間距離,而是神性的象徵,是對一種無法克服之距離的體驗。顯然,這里說的是對遠的感受亦即距離感,是心理上的距離,是認識到觀察對象的不可企及,其實際遠近是次要的。 也就是說,我們沒有必要區分「遠方之物」和「近處之物」。 這里的「遠」,也是本雅明在「論波德萊爾的幾個主題」時所說的「光暈這種現象的膜拜特質」; 或者,它是人們面對感知對象油然而生的聯想。 一件藝術品的光暈在哪裡呢?在欣賞者眼前所出現的過去與現在的時差中,在藝術品的歷史性中。對本雅明來說,藝術起源於儀式(起初是巫術禮儀,後來是宗教禮儀),藝術作品根植於神性並因此發出「光暈」:

即便最完美的復製品也不具備藝術作品的此地此刻(Hier und Jetzt)——它獨一無二的誕生地。恰恰是它的獨一無二的生存,而不是任何其它方面,體現著歷史,而藝術的存在又受著歷史的制約。

這便是光暈藝術的生成特點和存在形式。藝術作品(原作)的「此地此刻即它的本真性(Echtheit)」 ,就是特定藝術家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特定語境中創造的特定作品。所謂「本真性」,同時也指作品問世之後流傳下來的所有東西,包括它在時間上的傳承,以及歷史見證性。 本雅明所說的「過去的作品並沒有完結」,它還包括「超越產生時期而得以流傳的過程」,包括不同時期的人對作品的接受 (這已經涉及後來的接受美學關於讀者消費和欣賞的重要方面)。另外,每一件如本雅明所說的本真的、富有光暈的藝術品,都有自己的秘密。「一部真正的藝術作品,只有當它不可避免地表現為秘密時,才可能被把握。[……] 美的神性存在基礎就在於秘密。」 本雅明在這里所說的「可能被把握」,完全是辨證的,宛如有些美女所具有的迷人的魅力:伴著她的是秘密,一種難以捉摸、無法形容的東西。她可以離得很近,卻是一定距離之外的無與倫比的意境。在本雅明那裡,迄今的偉大藝術,都具備這種神秘的「光暈性」(auratisch:有光暈的),並以其魅力令人銷魂。這才是「真正的光暈的特徵」。當然,他也認識到,富有光暈的傳統藝術如何使接受者沉醉,並可能失去理性思考和批判能力,有點像他所說的戀愛中的人:「戀愛中的人不僅迷戀鍾情之人的『缺點』,不僅迷戀一位女人的怪癖和弱點,而且戀人臉上的皺紋、痣、寒酸的衣著和有點傾斜的走路姿態,都會遠比任何一種美更持久和更牢固地吸引著他。」
本雅明用光暈藝術泛指整個傳統藝術,它在審美功能上提供某種膜拜價值,這也是傳統藝術的基礎。藝術接受就是一種光暈體驗,感受那若即若離、無與倫比的靈韻。光暈可以體現在傳統文學講故事的藝術之中(《講故事的人》,1936),或見之於戲劇舞台上的生動表演及獨特的氛圍里。光暈的感知或對光暈的反應方式,是人類生活中常見的。它可以是思維過程中的入神的眼神,也可以是純徹的一瞥。誠如諾瓦里斯(Novalis)所說,可否感知的問題是一個注

⑻ 《光暈》系列的完整歷史是什麼樣的

你這問題太大了,不可能說的清楚,至少網路知道沒人有這水平,或者有這閑心給你說清楚
http://www.halopedia.org/Halopedia:Timeline
全系列事件年表,右上可以自己選年代,能把這個啃完,完整歷史你也就畢業了

閱讀全文

與如何了解光暈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