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現代數字媒體的飛速發展是否對傳統藝術有沖擊
當今時代,電子科技高速發展,數字媒體如雨後春筍般興起,這一新興媒體的高速發展自然會對傳統產業造成一定的沖擊,傳統藝術也不例外。
首先,書法、雕塑、繪畫、手工藝品、古典建築、剪紙藝術等等傳統藝術作為古老的慢節奏藝術產業,在信息飛速傳遞的數字媒體的面前多少有些跟不上其步伐。
最後,我想說的是,現代數字媒體技術的興起與發展是當代社會科技飛速進步的表現,也是人們生活邁向新台階的重要標志。我們應該為這一進步喝彩,也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但是,傳統藝術是我們幾千年歷史的精神積淀,是我們精神生活的支撐,它們中有不少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珍藏、保護,比如戲曲藝術、雕刻藝術、古典建築物等。我們不能把這些國粹藝術就此拋棄,而應該加大對它們的保護力度,把它們很好地繼承與弘揚下去。這就需要實現傳統藝術的轉型發展,設法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相結合,也現代媒體技術為手段,加大傳統藝術的宣揚。
Ⅱ 數字傳媒是什麼
數字傳媒,是指以二進制數的形式記錄、處理、傳播、獲取過程的信息載體,這些載體包括數字化的文字、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影像和動畫等感覺媒體,和表示這些感覺媒體的表示媒體(編碼)等,通稱為邏輯媒體,以及存儲、傳輸、顯示邏輯媒體的實物媒體。
從傳播學角度來考察數字媒體,不能把它當作一個純粹的技術概念,而應該把數字媒體看作是一種新型的傳播方式,數字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媒體屬於純粹的大眾傳播媒介這一屬性,不僅僅能進行大眾傳播,還能在大眾傳播的基礎上進行精確化傳播。
(2)數字傳媒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數字媒體的發展不再是互聯網和IT行業的事情,而將成為全產業未來發展的驅動力和不可或缺的能量。數字媒體的發展通過影響消費者行為深刻地影響著各個領域的發展,消費業、製造業等都受到來自數字媒體的強烈沖擊。
各種數字媒體形態正在迅速發展同時也各自面對種種發展瓶頸,中國這個擁有最大的互聯網用戶群體的市場也成為國際數字媒體巨頭的必爭之地。中國社交網站(SNS)用戶已經超過1.5億,約1/3的網民都在使用SNS;
各大主流互聯網媒體紛紛向社交化轉型,眾多SNS新平台和產品競相登場。視頻網站和社交媒體成為數字媒體發展的新方向。
Ⅲ 數字媒體藝術的起源
專業簡介
本專業創辦於 1989 年,包括多媒體藝術設計、互聯網產品設計、虛擬現實藝術設計三個專業方向。本專業以「培 養數字傳媒復合應用型人才」為宗旨,強化藝術設計與數字媒體技術相結合、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科學研究相 結合、藝術創新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突出學校「服務首都、貼近新聞出版行業」的辦學特點,創建了嶄新的 人才培養模式。擁有國家級和北京市教學團隊、學術創新團隊和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在校研究生、本科生近 600 人。
培養目標
本專業旨在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系統掌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 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熟悉數字出版、數字傳媒及相關文化創意產業的基本狀況,具備較強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能 力和創新精神,能在數字出版、數字傳媒、數字虛擬現實產品設計等相關領域從事策劃與研究、藝術設計工作的 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
數字媒體藝術概論、數字媒體創意思維、數字媒 體設計與表現基礎、數字媒體軟體基礎、多媒體動畫造 型技術及應用、多媒體編創藝術、交互設計原理與方法、 界面設計、虛擬現實技術開發、虛擬現實產品設計等。
就業去向
畢業生能在電子音像出版社、互聯網公司、多媒體 應用開發與製作公司、設計服務及咨詢公司、廣告公司、 影視傳媒、數字虛擬現實產品展覽展示等單位從事數 字媒體藝術策劃、設計及編創工作。
Ⅳ 為什麼說桑迪數字傳媒是中國醫葯大健康領域新媒體傳播服務的第一品牌
首先桑迪從事大健康領域新媒體傳播服務已有十三年的歷史,提出「無策略,不傳播」的實效傳播主張,倡導「以策略指導傳播,以效果驗證傳播」,更加務實,重視傳播結果。其次,想客戶所想,做客戶滿意的傳播,再加上團隊成員經驗豐富,保證了專業性與可操作性,之所以敢這樣說是對自己實力的自信。當然了最關鍵的一點是,一直與時俱進,用互聯網思維去策劃傳統葯企的營銷方案,更具特色。
Ⅳ 數字媒體發展的歷史,現狀,前景是怎樣的
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數字化信息時代的不斷進步,數字媒體行業作為一個大的新興的前景行業已經給社會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為體,科技為酶」是數字媒體的精髓。由於數字媒體產業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一個國家在信息服務、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及前沿信息技術研究和集成創新方面的實力和產業水平,因此數字媒體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各主要國家和地區紛紛制訂了支持數字媒體發展的相關政策和發展規劃。
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都開始把大力推進數字媒體行業的發展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在我國,數字媒體行業的發展同樣也得到了各級領導部門的高度關注和支持,並成為目前市場投資和開發的熱點方向。「十五」期間,國家863計劃率先支持了網路游戲引擎、協同式動畫製作、三維運動捕捉、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研發以及動漫網游公共服務平台的建設,並分別在北京、上海、湖南長沙和四川成都建設了四個國家級數字媒體技術產業化基地,對數字媒體產業積聚效應的形成和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示範和引領作用。
據相關專業人士和權威部門報道,未來的五年將是我國數字媒體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在「十一五」期間進一步推進高附加值、低消耗的數字媒體產業發展,攻克數字媒體產業化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在國家科技部高新司的指導下,國家863計劃軟硬體技術主題專家組組織相關力量,深入研究了數字媒體技術和產業化發展的概念、內涵、體系架構,廣泛調研了數字媒體國內外技術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仔細分析了我國數字媒體技術產業化發展的瓶頸問題,提出了我國數字媒體技術未來五年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方向。
我們臨沂電力學校的老師們通過多方的數據搜集和分析調研了解到,三網融合是我們數字媒體產業的發展趨勢之一,三網融合已是電信、廣電不但不能迴避的問題而是國家信息建設必須進行下去的戰略。三網基礎業務融合之後,那麼用戶終端的融合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了。三網融合是電信、廣電通過互連網TCP-IP協議使電信、廣電、互連網三張網路互連互通;電信網和互聯網已經在電信行業基本實現融合;3G移動互聯網已實現通信和互連網融合,中廣移動CMMB的推出已成功實現3G網路的三網融合。
由數字媒體衍生出的數字媒體產業鏈也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類似於數字媒體出版物等。今天的數字媒體出版物也是汲取了印刷媒體、廣播媒體、影視媒體、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多方面「養分」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它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種時代的產物,具體地說,它的出現是計算機技術發展趨向成熟、信息時代到來的必然產物。藝術設計要取得發展就必須要具有能夠體現最新技術的閃光點。
數字媒體出版物在創作過程中應重視技術表現,但也不要「無病呻吟」,為技術而技術,使數字媒體出版物成為技術展示會。因此,在數字媒體出版物的創作過程中還是要強調將技術與藝術進行有機地結合。只有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才會有成功的數字媒體出版物。
Ⅵ 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歷程
數字媒體技術,在數字媒體工廠的整體框架下,包含了IBM的DB2資料庫、中間件、IntelliStation工作站、eServer伺服器、企業存儲設備、內容管理和發布軟體,並配合有IBM強大的服務、咨詢支持。其中,每一種產品都在數字媒體應用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IBM IntelliStation工作站可以做為數字媒體的創建平台;IBM提供的電子媒體管理系統EMMS (Electronic Media Management System)和基於DB2的IBM內容管理器(IBM Content Manager)能夠對非結構性內容進行平滑處理,實現數字媒體的管理分發,並具有通過有線或無線方式進將大容量文件進行快速發布的媒體分發能力。WebSphere數字媒體商務軟體(WebSphere Commerce For Digital Media)可以幫助企業建設電子交易平台,進行數字媒體的網上交易;同時,IBM提供了以全面存儲解決方案和eServer系列伺服器為基石的電子商務基礎設施,確保了數字媒體的儲存和快速分發;IBM全球服務部則為整體項目的實施提供咨詢和服務。
IBM數字媒體工廠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它戰略的核心不僅是提供IBM自己的產品,還包括與領先的技術、服務和應用供應商進行協作。例如,IBM正在與Ancept(一家媒體資產管理和存儲技術供應商)、Virage(一家對錄象進行數字化處理和分段的公司)和Divine(一家擅長Web出版的公司,以前的名稱是Open Market)進行合作。IBM數字媒體計劃還包括與日本的NTT DoCoMo進行聯合研究,提供下一代無線媒體服務。在可口可樂和CNN,多種內容經過數字化處理和組織以後被重新用於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並提供了利用以前的資產創造新的收入流的機會。IBM的亞特蘭大電子商務創新中心在對用戶進行廣泛研究的基礎上,幫助該網站設計站點的外觀和感覺,並提供內容管理和集成服務。IBM的其它客戶包括衛星廣播公司XM Radio,該公司使用IBM的技術來存儲和管理音頻內容;Threshold數字研究實驗室,該實驗室使用IBM的Linux數字工作室解決方案來製作和表現數字動畫。
Ⅶ 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歷程與應用前景
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歷程有人說,藝術是社會的鏡子。社會什麼模樣,藝術就該有所反映。當電腦和各種科技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工具,視覺藝術工作者開始以電腦和數字科技取代紙和筆,一種被廣泛稱為數字媒體的新藝術形式應運而生。
計算機的出現對人類的影響和意義超乎想像,無論是在人類的科技史還是在藝術史上,都是劃時代的里程碑。就數字繪圖而言,最先出現
的是工程圖而非藝術品。同任何藝術設計形式的發展過程一樣,在滿足了功能需求之後,人們不自覺的開始了對數字化創作的藝術追求。在
1963年之前,人們稱一些科學技術人員用數學演算法和電子設備形成的圖形圖像作品為「電腦繪畫」。1968年,首屆計算機美術作品巡迴展自倫
敦開始,遍歷歐洲各地,最後在紐約閉幕,從此宣告了計算機美術成為一門富有特色的應用科學和藝術表現形式,開創了藝術設計領域的新天
地。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計算機
美術》、《電腦繪畫》等書刊在西方工業發達國家應運而生。以電腦畫家為職業者也在這一時期出現。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電腦硬體
和軟體技術的日益進步,數碼設計與繪畫的製作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簡單的數值計算作圖程序逐漸向豐富的二維圖形圖像系統和三維動畫系
統發展。
20世紀90年代之後,隨著電腦圖
形學和電腦產業的發展,數碼設計與繪畫在世界各地廣泛普及的事例則不勝枚舉。許多國家從小學到大學都有不少學生能用電腦創作數碼
設計與數碼繪畫作品,電腦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的介入使數碼設計與數碼繪畫不再僅限於用平面硬拷貝(紙張、幻燈片和照片)的形式展覽與交
流,而擁有了更加豐富、高效的創作與觀摩的手段,我們把它稱為數字媒體藝術。而除了數碼設計與繪畫之外,數字媒體藝術還是一種可以編輯
、剪輯、重組和解構運動影像的藝術,這一點使它和電影藝術非常接近。因此,數字煤體藝術還可以歸納為一種能夠綜合其他各種具有時間性的
媒體,如電影、動畫、錄像、聲音的「綜合藝術」,特別是數字媒體藝術還可以通過「互動」的手段與網路相結合,使得觀眾和作品的「距離感」
消失,達到更豐富的藝術體驗。
從藝術交流與傳播的角度來看,數字媒體藝術的產生與發展使傳統的藝術數碼油畫《地中海風光》,作者:李真。傳播與交流方式發生革
命性的轉變,藝術交流的方式與傳播也從過去的封閉、個人與個人轉變到現在的全球化和互動化,文化的傳播也跨越了國際。因此,數字媒體
藝術將成為網路時代藝術與傳播的主要媒介形式。
數字媒體藝術的傳統與現代
體現民族性、世界性、綜合性文化傳統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影響貫穿於一切傳統文化之中,它支配著中國人的行為、思想以至靈魂。它是
不變的,或者是極難變的。文化傳統是穩定的、恆久單一的。傳統文化符號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構成民族文化的話語系統。
數字媒體藝術體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將推動文化傳統、文化藝術的全球化發展,同時進一步加快我國文化多元化的進程。如果善於
將傳統文化符號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對思想傳達的形式和內容方面大膽展現民族的、民間的、鄉土的、傳統的各種象徵與神話表述,在保持本
民族傳統藝術風格的同時,融入國際通用的設計語言及現代設計理念,能使設計獲得強大的精神支撐和生命力。
因此,民族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語言的完美結合,是我國數字媒體藝術走向世界,得到世界文化認可的重要途徑。
越是全球化越需要民族個性的深入發掘。所以,要不斷追求具有國際化語言和中國本民族內涵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新思路。「具有中國特
色」的文化藝術將在中國人的精神與感官世界嶄露頭角。
網路化、科技化、信息化的現代社會對於傳統文化符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同時也給其帶來了新的發展的機遇。新的觀念與思維方式的導
入為我們重新審視傳統文化觀念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向,新技術、新材料的出現也為我們傳統文化符號的再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同時,我們對待傳統與現代態度上,應該是批判的繼承,將傳統的元素打散後轉化為現代元素,融入現代設計的細節中,從而即發展了傳
統又創新了現代。
隨著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藝術民族性認識的深入,只有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民族藝術,才能使藝術作品
具有真正的世界性。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具有民
族性特點的藝術作品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及審美意識,採用傳統藝術形式創作,主要表現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願望和
藝術審美情趣。
因此,只要各民族間的交往存在,藝術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藝術的民族性只有在與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藝術的舞台上展現自
己的美麗,並不斷改變自己,才能使傳統文化得到延續和永存。
同時,藝術的綜合性也是數字媒體藝術發展的重要內容。要注重不同藝術形式的相互關聯,更要注重藝術與其他學科關聯。要善於將各種
媒體表現形式結合,熟悉各種藝術的特點,做綜合的藝術,而不是單一的。未來各種藝術走向融合,互相作用。數字時代的技術讓數字媒體藝
術發展成為可能。應逐漸走向藝術的綜合推進,未來的作品對綜合性要求將越來越高。單一的學科制已經不能滿足未來的藝術和科學技術作品
的創作需要。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就是一個具有開拓精神和意義的表演,將推動數字媒體藝術走向一個新的高度,開辟一個新的時代。
我國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
必須是藝術與技術的融合數字媒體藝術必須富有藝術文化的底蘊在數碼技術完善的今天,提到數碼設計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事,隨便打開
手邊的一本書就會發現在版式設計、時裝發布、廣告、音樂圖像、數字電影、網頁設計等各個領域,數碼設計和繪畫隨處可見。數碼設計正在
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正在成為一種大眾化的、平民化的藝術形勢。無疑,數字媒體藝術以它自身特有的方便、視覺效果豐富等特點帶給
人們極大的愉悅。但科技在給人們便捷與歡娛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有些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對文化和藝術情感表現得尤為匱乏。藝術
的精粹,包涵著深刻的文化積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風俗習慣、審美觀念及審美情趣,使人們的心理情感交流上引發極強的親和力,產生心靈
的共鳴。新生的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創作是在科技和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美學情感上缺乏文化基礎,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有較大的局限
,使人產生在文化遺傳上的陌生和疏遠。
數字媒體藝術只有在創作的表現過程中,不斷的吸收不同文化,各學科領域的相互補充、借鑒,才是數字媒體藝術發展的根本,才能使創
作的作品具有藝術性。結合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形式是不斷充實數字媒體藝術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所以,要用民族的文化藝術來豐富
數字媒體藝術創作,以彌補數字媒體藝術創作中文化內涵的不足,將創作者所要表現的文化、情感或思想等運用熟練的計算機數碼設計技術手
段表現出來的作品,才能稱得上是具有藝術性的。藝術是人類以情感和想像力為特徵把握和反應世界的一種特殊的方式,即通過審美創造活動
再現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實現審美客體的互相對象化。
懂得了中國的美學思想,才能體現中國藝術的魅力。中國藝術發展的關鍵是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開辟新的藝術途徑和新的技術。
如果僅僅是只停留在畫筆和紙的階段,是無法跟上社會對數字媒體藝術人才的迫切需求,無法真正進入數字媒體藝術的世界。
人類正在邁向數字化時代,數字技術在沖刷著藝術形態的同時,也在被傳統的藝術過濾著。就藝術發展而言,數字繪畫雖然是數字時代一
種重要的繪畫方式,但是它依舊是藝術表現形式中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它只有真正植根於傳統繪畫藝術土壤中,才可以得到真正的發展。
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必須是技術和藝術的融合數字媒體藝術和傳統繪畫一樣,都是屬於視覺藝術的范疇。傳統繪畫是一種對影像的模仿,
無論是用寫實還是用抽象的手法來畫一頭牛,畫布上的「牛」都不是一頭真實的牛,它帶有虛擬的性質,同樣用計算機繪畫也是對影像的模仿
。因此,繪畫的「虛擬性」是電腦繪畫和傳統繪畫所共有的基本特點。
虛擬現實技術是數字媒體藝術設
計中運用的較多的一種技術,並且是最近幾年國內外科技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不同學者對虛擬現實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錢學森院士
譯為「靈境」,國內學者叢杭青認為虛擬現實是:「使用計算機所創造的互動式的三維空間效果,在這個空間中物體有一種空間存在物的含義
」。虛擬現實在英文里寫成「VirtualReality」簡寫為「VR」,英文本意為表現具有真實事物的某些屬性,本質上是虛幻的。從名字可以看出
,VR其實就是真實世界的一個映像。例如,1997年囊括美國奧斯卡金球獎11項大獎的史詩巨片《泰坦尼克號》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電影數字特效再
現了70年前的海上災難,它標志著數字電影時代的來臨。目前,數字技術已經滲透到電影風格的表現中,許多畫面如果沒有數字技術的參與就
不會產生影片所追求的表現風格。
因此,我們要在中國美學觀念的基礎上有機地融入一些新的實用可行的新的視覺技術,體現到視覺藝術的表現中。
未來數字媒體藝術的界面將更加人性化和情感化,隨著人們與虛擬現實等數字世界的深入接觸,數字媒體藝術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設計中
極為重要的部分。
數碼設計作為一個迅猛發展的邊緣學科,它必須綜合藝術與科學技術,給人類的社會生活必將帶來巨大變革。與此同時,人們對藝術表現
的手段、形式、載體的選擇,藝術表現的認識等觀念也將會發生巨變。
同時,數字媒體藝術應該動員高科技手段,進行內容創新,整合與提升各種人文資源,創造與開發新的市場需求,多方面提供現代文化產
品,使傳統的人文研究和文化事業向著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產業方向發展。任何文化都起源於文化意義的創造。在一個技術主導的世界裡
,文化意義的創造,同時必須就是她的技術表達方式的創造,而數字媒體藝術創新的革命性變革,就是文化內容的創作在一種數字虛擬現實環境
技術形態中獲得完美的實現。
總之,現代的數字媒體技術與傳統藝術的結合,極大地豐富了藝術的表現力,拓展了藝術表現的空間,數字媒體技術與傳統藝術的溝通是
必然之勢,讓數字媒體技術表現手段在與傳統藝術的相互融合、相互補充中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Ⅷ 數字媒體藝術史的目錄
第1章媒體發展史與數字媒體基礎3
1.1人類傳播歷史和傳播媒介演化3
1.1.1身體語言和原始視覺符號傳播階段4
1.1.2口語傳播階段5
1.1.3手抄文字和圖像符號傳播階段6
1.1.4印刷媒介傳播階段13
1.1.5電子媒介傳播階段17
1.1.6數字化媒體傳播階段22
1.2媒介理論研究與數字媒體24
1.2.1拉斯韋爾的5W模式和香農-韋弗模式24
1.2.2奧斯古德-施拉姆循環模式26
1.2.3英尼斯-麥克盧漢的媒介研究26
1.2.4梅羅維茨和利文森的媒介研究29
1.3尼葛洛龐帝、馬諾維奇論數字媒體30
1.4數字媒體的概念和表現形態32
1.4.1媒介、媒體和大眾傳媒32
1.4.2數字媒體的含義及表現形態33
1.4.3數字媒體的基本特徵35
1.4.4傳統媒體與新媒體39
1.5媒體發展歷程大事記41
小結45
思考題47
第2章數字媒體藝術本體論51
2.1數字媒體藝術=媒體+科技+藝術51
2.2數字媒體藝術的雙重屬性——藝術與服務55
2.3數字媒體的表現形式——動態、靜態與交互56
2.4數字媒體藝術的多層次結構58
2.5數字媒體的科學觀和藝術觀60
2.6數字媒體藝術的傳播與媒介62
2.7數字媒體教育——工學與藝術的統一64
2.8數字媒體藝術的核心特徵66
2.8.1作品的參與性或互動性67
2.8.2可復制性和可編輯性69
2.8.3媒體集成性和綜合性71
2.8.4數字媒體的商業娛樂性72
2.8.5數字媒體與後現代主義藝術73
2.8.6網路傳播性、沉浸性和虛擬性76
小結78
思考題79
第3章數字媒體藝術美學論83
3.1從柏拉圖到海德格爾:走向生活的美學之路83
3.1.120世紀西方美學的變遷83
3.1.2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杜威的美學啟示86
3.2藝術和媒介:本雅明與麥克盧漢的洞見之明90
3.3博伊斯的時代宣言:沒有人不是藝術家92
3.4卡爾·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想94
3.5托夫勒和尼葛洛龐帝:信息和數字時代的預言95
3.6通俗美學、大眾文化和數字媒體98
3.720世紀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之路102
3.7.1機器的美學:未來主義藝術103
3.7.2生活即藝術:杜尚與達達主義105
3.7.3生活的回歸:約翰·凱奇與激浪藝術109
3.7.4安迪·沃霍爾和大眾流行文化111
3.7.5波普藝術、拼貼藝術與通俗文化117
3.7.6科技與幻覺:光效應藝術和動力藝術123
3.8數字媒體藝術的美學和表現126
3.8.1波普藝術美學與數字媒體藝術126
3.8.2數字媒體藝術的「多樣性」表現形態133
3.8.3數字媒體藝術美學研究的現實意義139
小結141
思考題142
第4章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歷史145
4.1數學、科學與藝術的對立統一145
4.1.1科學和藝術的共同基礎:創造性和真理性145
4.1.2智者的足跡:科學與藝術的共同體驗148
4.1.3簡潔和邏輯嚴密性:科學理論的美學150
4.1.4左腦和右腦:抽象和形象思維的對立統一153
4.1.5數學與美術:斐波納契數列和黃金分割比157
4.1.6美術中的科學:比例、透視、解剖和光影161
4.1.7分形幾何學:從數學到大自然美學的統一165
4.2科學、藝術與技術的楷模:達·芬奇的啟示171
4.2.1達·芬奇:科學和藝術的典範171
4.2.2達·芬奇藝術精神對新媒體設計師的啟示176
4.2.3左腦畫家埃舍爾的拓撲學藝術182
4.2.4數字信息化時代:科學和藝術的殊途同歸193
4.3攝影和圖片:大眾媒介藝術的開端196
4.3.1攝影術的誕生:一個科技與媒介的奇跡197
4.3.2攝影術與繪畫的興衰200
4.3.3剪輯、合成與拼貼——攝影藝術語言的探索203
4.3.4達達派攝影和超現實主義攝影藝術206
4.3.5尤斯曼攝影作品中的「合成美學」210
4.3.6朗靜山、陳復禮和單雄威的「集錦攝影」217
4.3.7數字攝影和PS美學:從現實到荒誕之路222
4.4動畫和電影:大眾娛樂的藝術與技術226
4.4.1電影和動畫的誕生歷史追溯226
4.4.2數字合成技術改變電影美學232
4.4.3數字流媒體和新型觀影模式236
4.4.4先鋒電影、後現代電影與數字科技239
4.5網路藝術面面觀:新媒體和藝術大眾化244
4.5.1網路新媒體和藝術信息庫244
4.5.2「共享、自由、平等、開放」的網路藝術247
4.5.3新媒體網路藝術特徵面面觀249
小結251
思考題252
第5章數字媒體藝術發展史255
5.120世紀60年代科技藝術的萌芽255
5.2EAT和大阪世博會:科技藝術的頂峰257
5.3激光和全息藝術260
5.4白南准和錄像藝術發展溯源264
5.5大眾文化與後現代藝術的崛起270
5.6計算機與藝術聯姻的歷史274
5.6.120世紀60年代:數字藝術的啟蒙時期276
5.6.220世紀70年代:數字藝術的探索時期278
5.6.320世紀80年代:數字藝術的普及和興旺時期279
5.6.420世紀90年代:數字媒體藝術的深入發展時期280
5.7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藝術的搖籃曲282
5.7.1「旋風」計算機與蘇澤蘭的「畫板」282
5.7.2猶他大學——早期計算機圖形學研究的搖籃285
5.7.3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藝術家及其經典作品287
5.820世紀70年代:數字藝術的成長之路298
5.8.1計算機圖形技術的里程碑298
5.8.2大學實驗室與CG前沿的基礎理論研究302
5.8.3著名的CG電影特效商業公司305
5.8.4數字藝術家及經典作品309
5.920世紀80年代:星火燎原的10年輝煌312
5.9.1CG電影特效的大本營:PDI和工業光魔(ILM)公司314
5.9.2後起之秀——皮克斯和藍天工作室320
5.9.3Adobe公司與數字桌面出版系統的誕生324
5.9.4數字藝術家及經典作品328
5.1020世紀90年代:數字媒體藝術的大眾盛宴335
5.10.1好萊塢10年數字電影編年史:從《終結者2》到《恐龍》的歷程335
5.10.2數字媒體藝術的普及與融合346
5.10.3數字藝術家及經典作品347
5.1121世紀初的CG動畫355
5.12回顧和展望:多元化的數字媒體藝術363
5.12.1數字藝術發展回顧:三級跳躍成就夢想363
5.12.2數字媒體藝術發展展望:多元化的藝術創新367
5.13中國數字媒體藝術的起步和發展371
小結384
思考題385
參考文獻386
參考網站3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