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梨園,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為什麼戲曲又稱梨園
唐明皇(唐玄宗)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 史載,唐明皇選樂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斯為梨園發軔之始。
他們不僅是才藝極高的著名藝人,又是誨人不倦的導師。詩人杜甫在他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中,詠嘆公孫大娘的舞姿豪邁奔放,「如羿社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青光。」並在這首詩的序言中說過,有一位書法家名張旭,自從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舞,他的草書有了很大的長進。
唐玄宗李隆基依靠這些傑出的創作人員和導演,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 唐玄宗時期(712-756年),也就是所謂的「開元盛世」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僅造就了一批中外聞名的文學家和詩人,在舞蹈和音樂等藝術領域里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梨園」,就產生在唐代這塊沃土之中。
『貳』 梨園戲的歷史沿革
梨園戲,流行於閩南方言區的泉州、漳州及台灣省,遠至粵東潮、汕地區,並傳入東南亞許多華僑旅居國。
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戲曲劇種。孕育於福建省泉州,流行於晉江、龍溪地區及廈門、台灣省閩南方言區域。東南亞各國華僑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動。梨園戲歷史比較悠久,至今尚保留 梨園戲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綉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泉州在晉朝至唐朝,音樂、歌舞已十分繁盛。至今廣泛流播於閩南語系區域的古樂「南音」(又稱南曲、南管、弦管),其十三套大譜(有標題的器樂曲),猶存漢「相和歌」、晉「清商三調」及唐五代「燕樂」的遺音。至五代,「晉江王」留從效在泉州郡圃,就有化妝的歌舞表演。
「南戲始於宋光宗朝」(明·徐渭《南詞敘錄》)。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以後,閩南地區出現了「優戲」。紹定年間(1228~1233年),朱熹的學生真德秀第二次知泉州時,曾頒布「禁戲」與「莫看百戲」的「勸農文」。說明「南曲戲文」已在泉州地區流行。
當時有三種藝術形態:土生土長的「下南班」、浙江方面來的「上路班」和貴族府第的家班(俗稱「小梨園」),三者各以不同的看家戲「十八棚頭」,互相競勝。「下南班」與「上路班」,二者均以成年人組班,各自可以「優人互湊」,故合稱「大梨園」,俗呼「老戲」;家班因純屬童伶,稱為「小梨園」,或名「七子班」,俗呼「戲仔」。「小梨園」非「大梨園」所生,童伶長大後就散棚,並非自然成為「大梨園」。
從現存的各種劇目看:「下南」的《范睢》、《梁灝》、《鄭元和》都具有地方特色,與明刊的《綈袍》、《青袍》、《綉襦》諸傳奇,情節大不相同。《岳霖》一劇,是按岳珂為晉江人的外甥(劉錡墓在安溪)而創編的,為全國戲文所僅見。劇目保留方言本色和濃郁的泥土味。表演以凈、末、外、丑為行當「四大柱」,並不以生、旦為主,具有唐戲弄和北雜劇末、副凈的演出形態和詼諧情笑的特點。唱腔用南音,保留[太子游四門]等古樂曲。其他劇目只有[漿水令]、[金錢花]、[地錦]、[剔銀燈]等幾十支常見曲牌反復出現,且具有粗豪的聲腔特色,其古樸原始,尚存宋元南戲的風貌。
「上路」的《趙真女》、《王魁》、《劉文龍》、《朱文》、《王十朋》、《朱買臣》等,都是「宋元舊編」的古劇,與明刊《琵琶》、《焚香》、《菱花》、《荊釵》、《漁樵》諸記,絕不相同,為全國所僅見;《朱文》更為海內孤本。其題材以已婚男、女悲歡離合的家庭劇為多,異於「下南」之側重忠奸斗爭和公案戲。表演行當以生、大旦、凈、丑為「四大柱」。音樂唱腔同是南音,曲牌處理以剛勁、淳樸、哀怨為主,別具風格,也較「下南」豐富。《蔡伯喈·彌陀寺》的[摩訶兜勒],是古樂曲的遺存。而此劇尚具南戲「實首之」的《趙貞女》的原型特點。雖僅止於「認真容」,要「一齊去拜墓」,而無「雷殛」的後文,但可看出《琵琶記》是據其祖本改為「全忠全孝」的。
「小梨園」劇目如《呂蒙正》、《郭華》、《蔣世隆》、《劉知遠》等,都是「宋元舊編」,與明刊《破窯》、《胭脂》、《幽閨》、《白兔》諸記也不同;其《董永》獨以「摘花」產生人物糾葛,而非「路遇」,且以「皇都仙女送麟兒」作喜劇性結束。所有題材都是少男少女的戀情,以小生小旦為主,故其行當「四大柱」是生、大旦、小旦、丑,與「大梨園」不同。音樂唱腔同用南曲,不同劇目有不同的曲牌、套曲、名曲,豐富多彩。
從三者藝術內涵考知:「上路」一詞本指宋之「兩浙路」,可知系來自溫州班,經地方化的易語改調而成。它與「小梨園」家班同是外來戲曲,經歷宋、元、明易代,由城市退處農村,與「下南」亦農亦藝者共處,而完成其風俗與方言的改造,壯大了地域聲腔,元末明初融會為一體,進入大發展時期。「下南」有《劉永》、《周德武》;「上路」有《蘇英》等新創劇目。而以「小梨園」的《陳三五娘》一劇,標志著梨園戲發展的藝術高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出版於建陽麻沙的《荔鏡記》,是合潮、泉二部《荔枝記》的重刊本,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現尚藏刊於清光緒十年的《荔枝記》,潮州則有刊於明萬曆年間的東月李氏《鄉談荔枝記》。「泉腔」在聲腔上已吸取潮調;《朱弁》一劇把一支[弋陽腔]融入[舉起金杯]的南音[寡北]滾門;「下南」《鄭元和》的[鵝毛雪]一曲,則吸取自[昆北]。當明代四大聲腔盛行之際,梨園戲在閩南語系地區,隨南音的流播,「泉腔」已成為獨立聲腔,並融化外來唱腔藝術養料而發展壯大,從而鼎盛於清代。據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同安縣志·禮俗》載:「昔人演戲,只在神廟,雖不過上路、下南、七子班。光緒後,始專雇江西班及石碼戲。」閩南在清光緒前,只有梨園戲三流派獨步翟毛毹;清末,高甲戲興起,其後台灣歌仔戲傳入,梨園戲以嚴格的師承,繼世相傳,因固步自封而趨式微,瀕於消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關懷戲曲藝術,把流散民間的「下南」、「上路」、「七子班」的梨園戲名老藝人,羅致集合在一起,於1952年在晉江縣成立大梨園實驗劇團,由小梨園名師蔡尤本口傳身教《陳三五娘》。翌年,改屬省級建制,定名為福建省閩南戲實驗劇團(後改稱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大力搶救、記錄三流派的傳統劇目、音樂唱腔、表演藝術等。先恢復傳統原貌,再進行整理加工,使古老劇種煥發青春。
20世紀50年代,梨園戲改編出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陳三五娘》、《郭華》、《高文舉》、《朱文太平錢》等,並在各級會演中獲獎。其中《陳三五娘》、《郭華》被拍成電影,《朱文太平錢》被譽為「海內孤本」,得到戲曲專家的高度評價,贏得「宋元南戲活化石」、「活文物」稱號。
20世紀80年代後,梨園戲進入創作、研究的新時期。新編古裝劇《節婦吟》獲1987年省第17屆戲劇會演劇本一等獎及導演、音樂等獎項;1988年,又獲首屆中國戲劇節優秀演出獎及第四屆全國優秀劇本創作獎;在「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時,又獲各獎項的榜首,劇中顏氏的扮演者曾靜萍獲福建第一個全國戲劇梅花獎。
1990年,文化部授予梨園戲劇團為全國(劇團管理)先進藝術表演團體稱號,該團於1991年被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單位。劇團自1980年至1995年,先後出訪日本、菲律賓、義大利、新加坡等國家和香港地區,並與世界各國許多文化藝術團體及學者建立聯系。1983年9月,梨園戲導演吳捷秋赴台,在台灣大學、台灣清華大學、藝術學院、成功大學南管戲傳藝中心等處演講《泉腔梨園戲藝術史》 。
1994年11月,梨園戲導演蘇彥碩,赴日本參加「東亞民俗與表演藝術」國際研討會,在會上介紹梨園戲演出民俗。1995年3月,在省首屆百花文藝獎評獎中,《董生與李氏》一劇獲一等獎。1996年1月,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應中央電視台邀請晉京參加春節文藝晚會現場直播演出。1997年8月,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赴台演出,隨團出訪的專家學者在台灣與文藝界同行共同探討梨園戲的歷史與現狀。
『叄』 梨園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園圃,唱戲班子為什麼稱為「梨園」
唐中宗(705-710年)時,梨園只不過是皇家禁苑中與棗園、桑園、桃園、櫻桃園並存的一個果木園。果木園中設有離宮別殿、酒亭球場等,是供帝後、皇戚、貴臣宴飲游樂的場所。後來經唐玄宗的大力倡導,梨園的性質起了變化,由一個單純的果木園圃,逐漸成為唐代的一座「梨園子弟」演習歌舞戲曲的梨園,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集音樂、舞蹈、戲曲的綜合性「藝術學院」。 李隆基自己擔任了梨園的崔公(或稱崖公),相當於校長(或院長)。
坐部一般是優秀演員,樂工坐在堂上演奏,舞者大抵為3至12人,舞姿文雅,用絲竹細樂伴奏;立部是一般演員,樂工立在堂下演奏,舞者60人至80人不等,舞姿雄壯威武,伴奏的樂器有鼓和鑼(即金鉦)等,音量宏大;小部為兒童演出隊。此外,還設有舞部,他又分為文舞和健舞。像這樣龐大的編劇,男女兼有的皇家音樂、舞蹈、戲曲學院,出現在一千多年前,不能不說是世界罕見的。
『肆』 梨園出處,以及梨園歷史,請告知。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
『伍』 戲曲為什麼被稱為梨園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代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系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梨園」的來歷在清乾隆時的進士孫星衍與嘉慶九年(1804年)所撰寫的《吳郡老郎廟之記》中載;「……余往來京師,見有老郎廟(:指玄宗)之神。相傳唐玄宗時,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賜姓李氏,恩養宮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值梨樹,因名曰梨園。後代奉以為樂之祖師。……」現代人李尤白撰寫的《梨園考論》中,考證了梨園的來歷。唐中宗(705-710年)時,梨園只不過是皇家禁苑中與棗園、桑園、桃園、櫻桃園並存的一個果木園。果木園中設有離宮別殿、酒亭球場等,是供帝後、皇戚、貴臣宴飲游樂的場所。後來經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導,梨園的性質起了變化,有一個單純的果木園圃,逐漸成為唐代的一座「梨園子弟」演習歌舞戲曲的梨園,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集音樂、舞蹈、戲曲的綜合性「藝術學院」。李隆基自己擔任了梨園的崔公(或稱崖公),相當於現在的校長(或院長)。崔公以下有編輯和樂營將(又稱魁伶)兩套人馬。李隆基為梨園搞過創作,還經常指令當時的翰林學士或有名的文人編撰節目,如詩人賀知章、李白等都曾為梨園編寫過上演的節目。李隆基、雷海青、公孫大娘等人都擔任過樂營將的職務。他們不僅是才藝極高的著名藝人,又是誨人不倦的導師。詩人杜甫在他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中,詠嘆公孫大娘的舞姿豪邁奔放,「如羿社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青光。」並在這首詩的序言中說過,有一位書法家名張旭,自從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舞,他的草書有了很大的長進。唐玄宗李隆基依靠這些傑出的創作人員和導演,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 唐玄宗時期(712-756年),也就是所謂的「開元盛世」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僅造就了一批中外聞名的文學家和詩人,在舞蹈和音樂等藝術領域里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梨園」,就產生在唐代這塊沃土之中。
『陸』 梨園春辦多少個年頭
25年了
《梨園春》是以豫劇為主、匯集全國各地不同戲曲劇種,以戲迷擂台賽方式呈現的一檔戲曲綜藝旗艦欄目,於1994年在河南衛視推出,至今已有25年的歷史。
『柒』 梨園戲的由來
泉州梨園戲是中國的珍稀劇種,保留著唐宋南戲特色。它植根於泉州,並隨著泉州人的足跡而流傳到台灣,以及東南亞等地。
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距今已有著 800 余年的歷史,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廣泛流播於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地區以及港澳台和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保存了宋元南戲的諸多劇本文學、音樂唱腔和演出規制。
梨園戲分為小梨園(七子班)和大梨園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劇目「十八棚頭」,保存有《朱文》、《劉文龍》、《蔡伯嘴》、《王魁》等南戲劇目 25 種,腳本中類似於《張協狀元》中的「瓜」、「三合」、「凈扮婆」等舞台提示,梨園戲至今仍存在於舞合表演上,保留了原生態舞台藝術。
梨園戲表演有一整套嚴格規范的表演形式,其基本動作稱為「十八步科母」,各個行當均受其嚴格規范。音樂保留了南戲的鼓、蕭、弦伴奏為主的形式;唱腔源於晉唐古樂,一字多腔,用泉音演唱,屬曲牌體,至今沿用古曲牌名:如 [ 摩河兜勒 ] 、 [ 霓裳羽衣曲 ] ;琵琶系南琶,橫彈,與唐制相仿;上弦乃晉代奚琴遺制;洞蕭即唐之尺八;打擊樂以南鼓(壓腳鼓)為主,打法獨特。
「棚」是梨園戲傳統的演出場地,演出前都要舉行「獻棚」儀式,供奉戲祖師田都元帥,之後才開始扮角,跳加官。棚上正後方只擺設長條椅,回異於一般戲曲舞台的一桌二椅;南宋雜劇《眼葯酸》的砌未「竹杯」,仍在梨園戲凈、丑兩個行當的表演中沿用。
梨園戲保存的文獻資料和活態資料,從中可窺探到南戲文化、閩南地域文化,以及本土民間藝術的精華。從歷史文化的意義上來說,梨園戲是一座無形的綜合藝術信息庫。
『捌』 梨園村的歷史沿革
該村明、清時期屬贛縣章水鄉第一百都。1928年(民國十七年)屬贛縣第五區第三聯保,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屬第二區第九聯保,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屬第二區水西鄉,稱第十保及第十一保部分。1949年8月解放,9月屬贛縣水西區水西鄉,建立梨園村,1950年屬湖邊區梨園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9月屬紅旗人民公社湖邊管理區,梨園村與善邊村合並稱梨園工區。1959年10月屬湖邊人民公社,梨園工區析出梨園生產大隊和善邊、官田、石灰生產大隊。1961年4月劃屬贛州市。1961年11月復歸贛縣,屬湖邊區湖邊人民公社。1978年1月劃屬贛州市。1984年4~5月,人民公社、生產大隊改為鄉、村建制,屬湖邊鄉,改稱梨園村。1998年8月屬湖邊鎮,仍名梨園村。
梨芫居民建築群建於清代,大小房有50多間,面積幾千平方米。抗戰期間,蔣經國、蔣方良曾在此創辦了「江西省第二保育院」。贛州撤地設市後,將此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幾年來,由於居戶都搬離此屋,造成無人看護修繕,現在已經搖搖欲墜了。
『玖』 蘭州什川古梨園有多少年的歷史
蘭州市皋蘭縣什川鎮,日前發現三千畝樹齡超過300年的古梨園,這些飽經蒼桑的老梨樹雖經幾百年風吹雨打、災害煎熬,但在一代又一代村民的呵護下,至今枝繁葉茂果實累累,成為蘭州市民踏春休閑的又一樂園。
什川,位於蘭州市皋蘭縣東北部,距蘭州市區20公里,歷史上以盛產冬果梨、軟兒梨而聞名。
記者看到,近萬株古梨樹像一顆顆植物活化石鑲嵌在1.2萬畝梨園中之中,千姿百態狀若盆。據史料記截,這些古梨樹源於明代末期,距今近400年。這些梨樹為何生長300多年而不枯?據皋蘭縣林業局負責人介紹:主要得益於南北兩山青峰作屏,一堤之隔的黃河水滋潤,以及幾代什川人的精心打理。
置身古莖虯曲,百嬌千媚古梨園,彷彿走進了一座植物標本博物館!
園中蒼蒼古樹有的雖然已被無情的雷電擊成兩瓣,但幾百年來依然昂首挺胸生機勃勃;有的樹看上去樹身已經枯空,僅剩下半面樹皮,但就是這半面樹皮卻牢牢支撐著樹冠活了二三百年,真正應驗了「人活臉樹活皮」的古諺;還有的樹看上去樹身已完全乾枯,卻在枯樹樁旁又掙扎出新的生命,讓人覺得這些沒有靈性的植物,冥冥之中也有延續生命和傳宗接代的意念;特別是被什川人評出的「樹王」與「樹後」,雖說已是400歲高壽的「老夫老妻」了,可至今「生育能力」依然驚人:每年產果2000多斤!來自日本的植物學家,在驚嘆之餘掏出萬元人民幣買回一棵枯死梨樹運回了東京。憨厚的什川人這才明白:古梨樹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本身就是一筆財富!此後,什川變得熱鬧起來了。
什川梨園,像一詩,似一支歌!
春暖花開時,古梨園——她會以雪白梨花、醉人香氣誘惑您;酷暑盛夏時,她會以遮陽綠蔭、濕潤清涼關愛您;金秋到來時,她會以梨兒滿枝、果香撲鼻款待您;荒涼嚴寒時,她又會以雪壓枝頭、滿園銀裝盛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