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英國歷史教科書怎麼描述殖民

英國歷史教科書怎麼描述殖民

發布時間:2022-07-17 03:53:41

1. 英國的殖民歷史是怎樣的

英國殖民歷史
16世紀至20世紀初葉英國殖民主義者對外進行的侵略擴張。英國是近代最大的殖民國家,其殖民地曾遍布全球。英國的殖民擴張對世界近代歷史和地理政治的演變均有極大影響。 原始積累時期的殖民擴張 英國在這一時期的殖民擴張,始於16世紀迄於18世紀後期工業革命的興起。在這一時期,商業資本起了主要作用,商業資本家成為殖民擴張的主要推動者。殖民掠奪通常由政府授予享有特權的貿易公司進行。當葡萄牙、西班牙這兩個老牌殖民國家稱霸海上時,人跡罕見的北美東岸成為英國最早的殖民活動地區。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東岸共建立13個殖民地 。17世紀20~30年代 ,英國相繼佔領了西印度群島的聖基茨等地,把這些島嶼變成種植園、販奴基地和海盜出沒之所。
在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消滅及荷蘭3次對英商業戰爭均遭敗北後,海外擴張的優勢已為英國取代。18世紀,英國開始同法國爭奪殖民霸權,1689~1763年間,兩國有過4次戰爭,每次都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終。英國的殖民地大為增加。1713年,法屬新斯科舍半島、紐芬蘭和哈得孫河沿岸,西屬直布羅陀和梅諾卡島均轉歸英國。特別是由於七年戰爭的勝利,英國不僅奪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領土,還奪得格瑞那達、聖文森特、多米尼加、多巴哥和非洲的塞內加爾。西班牙的佛羅里達也給了英國。
1783年北美13個殖民地的獨立給英國以沉重打擊 。此後,英國殖民的重點遂轉向東方,特別是印度。1600年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是英國在東方的殖民機構,1612年,該公司擊敗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從印度莫卧兒王朝獲得貿易特權。1757年普拉西一役 ,奠定了英國在印度斯坦的統治地位。1767~1799年4次進攻並最後佔領邁索爾土邦。1803~1804年打敗馬拉特人的反抗,囊括了克塔克以及恆河與朱木拿河(現稱亞穆納河)之間的大片沃土。英國還從荷蘭手中奪得蘇門答臘(1784)和馬六甲。從吉打蘇丹手中割走檳榔嶼(1786)。 1668~1711 年英人J.庫克考察了澳大利亞東岸和紐西蘭,英國隨即向該地移民。 在反拿破崙戰爭中,英國搶佔了法國、荷蘭、西班牙的許多海外屬地。 工業資本時期的殖民擴張 英國工業革命興起後,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政府奉行自由貿易政策,開始了工業資本掠奪殖民地的時期。
1813年,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壟斷權被撤銷,英國大量機制紡織品湧入印度,摧毀了當地傳統的棉織手工業。1843~1849年英國先後兼並信德、克什米爾和旁遮普,從而完成了對印度的征服,進而向印度外圍擴張。1814~1815年割去尼泊爾南部土地;1824、1852年兩次侵略緬甸,將阿薩姆、若開、丹那沙林並入英屬印度。1864~1865年又將不丹的達吉嶺和噶倫堡並入英屬印度。1824年,荷蘭被迫將新加坡劃歸英國,馬來亞劃歸英國勢力范圍。1841年和1842年汶萊先後將沙撈越和北婆羅割給英國 。1847年汶萊受英「保護」。1839年,英國佔領土耳其統轄下的亞丁港。1857年又占丕林島。
在非洲,1843年英國兼並納塔爾。1808、1861和1874年,塞拉里昂、奈及利亞和黃金海岸相繼淪為英國殖民地。
自1764年起,瀕臨南美東岸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經法、英、西、阿根廷等國易手後,1833年終為英國所得(始稱福克蘭群島)。 英國不滿足於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在兩次鴉片戰爭後,不僅要中國賠款、開辟通商口岸,還割去了香港(1842)和九龍半島界限以南的土地(1860)。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後,英國為了加強統治,於1858年撤銷東印度公司的行政大權,將印度改為直轄領地。
對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英國採取移民拓殖政策,使其成為自己工業的附庸。 金融資本時期的殖民擴張 19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英國逐步喪失其工業世界的壟斷地位,但資本輸出和殖民擴張仍然領先。
1876年 ,英國將印度命名為印度帝國 ,繼續向其周圍擴張 。1876年 ,占俾路支 ,1878~1879年阿富汗淪為英國的附屬國。1886年占曼德勒,完成將緬甸並入印度的計劃 。1887年宣布哲孟雄(錫金)受其保護。同年,荷屬馬爾地夫群島改受英國保護。英國以印度為基地窺伺中國的新疆、雲南和西藏。掠奪新疆的陰謀最後為清軍粉碎。雲南在1876年被迫開放,增闢商埠,擴大領事裁判權,西藏在遭到1888年和1904年的兩次入侵後,亦被迫開放,承認英國的領事裁判權。英國還乘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之機,於1898年強租威海衛。同年又強租九龍半島北部及其附近島嶼,為期99年。在馬來半島,經不斷蠶食,馬來半島南部均落入英國之手。1907年英、俄兩國在伊朗劃分了勢力范圍。
在大洋洲,1874年英國占斐濟 ,1884年宣布巴布亞為保護地。1893~1904年又先後佔有所羅門、湯加、吉爾伯特、庫克、埃利斯和菲尼克斯群島。1906年,與法國共管新赫布里底群島。在地中海,1878年從土耳其手中奪得塞普勒斯島。
非洲是帝國主義瓜分的最後一塊大陸。英國奪得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1868年和1885年,先後將巴蘇陀蘭和貝專納納入保護領地。1887年占祖魯蘭,1889年,C.J.羅得斯的南非公司成立後,加緊掠奪辛巴威及尚比亞河以北廣大地區,並於1895年命名這一地區為羅得西亞。經過同德、法、意各國的激烈爭奪,在19世紀末,東非的索科特拉島、索馬里、烏干達、肯亞、桑給巴爾島等地先後淪為英國的保護地。
1882年,埃及實際上變成英國的殖民地。19世紀80年代埃及統治下的蘇丹,爆發馬赫迪起義,曾趕走英埃侵略軍,建立自己的國家。1899年,這個國家被英軍扼殺,實際上淪為英國殖民地 。經過英布戰爭 ,英國佔領了布爾人的兩個共和國——德蘭士瓦和奧倫治。1910年,德蘭士瓦、奧倫治和開普、納塔爾組成新的自治領——南非聯邦。
到20世紀初,世界領土被瓜分完畢,英國所佔份額最大。1876年時它已擁有2250萬平方千米的領地和25190萬人口,到1914年增加到3350萬平方千米的領地和39350萬人口,相當英本土的137倍和人口的8倍多。V.I.列寧稱英國為「殖民帝國主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奪取了德國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並在戰後以委任統治的名義納入帝國領域,其中西南非洲分給南非聯邦、坦噶尼喀由英直接統治,多哥與喀麥隆與法國共管,德屬新幾內亞和諾魯分給澳大利亞。西薩摩亞交給紐西蘭。此外,原屬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包括外約旦)和美索不達米亞也劃歸英國。

2. 英法美等國歷史教科書關於他們侵略別國的那段殖民史是怎樣表述的呢,直言去侵略他國嗎

英國的是這么說的 其他的也應該類似:
英國史中對鴉片戰爭的描述是基督教文化受到愚昧暴力的自衛,更是為了把先進文明帶給東方,促進貿易的目的,甚至在一些英國歷史學家的論著里不怎麼提戰爭,只是說有一些沖突。同樣的情況出現在中國的史書中,對朝鮮和東南亞國家和民族發動的侵略以及帶來的苦難都只是只言片語。

所以個人覺得看歷史最好是能夠結合國外的史書從正反兩個角度來客觀地評價和反思。

英國史里邊的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在中國史里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但是英國的歷史家們對這個重大的事件究竟如何處理呢?本文的目的即是要探討這個問題。
一 英國通史里邊的鴉片戰爭
一個歷史家對於某一件敘述的詳略多半是決定於在他們的眼光中這件史事的重要性,這本是修史的慣例。我們且先看英國通史中英國歷史家所給鴉片戰爭的地位。近幾十年來,英國寫的單卷的或兩卷的英國史,最著名的有三種。較早的是葛林著的「英國人民簡史」,在這部通史中,鴉片戰爭只佔了兩句話。敘述到巴麥尊的外交政策的時候,他說這位外長到處施行高壓政策:「英國人的良心為一八三九年因中國禁止鴉片私運入境而引起的戰爭所傷害了。」(一九二四年改訂本,卷二,第四八七頁)下邊又說:「對中國講和了,依據和約,幾個海口對外國開放了。」(卷二,第四八八頁)這兩處都是因為敘述一八四○年代英國復雜的外交的時候而附帶提到的。著者並沒有與以適當的敘述,大概他認為這件事情對於英國的影響並不太大吧?不過他在這簡單的幾句話中,對於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倒還明白地承認,並不加以粉飾,這可以代表前世紀七○年代進步的史家的看法,而是後來英國歷史家所不及的。
葛林的「英國人民簡史」以後,十九世紀末年英國史學家伽丁納的「英國史教科書」對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一個字也沒提。對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因為敘述巴麥尊內閣垮台,順便地說:
「巴麥尊的高壓政策,使得他於一八五七年對中國挑起了戰爭,這場戰爭在國會的多數議員看來是沒有理由的,因而對他加以攻擊。他解散了國會,訴之於國民好戰的本能,他在新國會里反而得到多數。」(一九二七年改訂本,第九五五頁)
這段引文只是說明在一八五八年巴麥尊內閣因為什麼塌了台,並非是要述說這次戰爭。很明顯地,在他看來,這件事情對英國是不足輕重的,因之不必敘入。
近年來新出的英國通史,最著名的自然是屈勒威林著的「英國史」。他這書對於鴉片戰爭也是一字也沒有提。只籠統地說道:
「在這危急的關鍵(按指拿破崙戰爭後),英國掌握著有色人種的命運。在和中國接觸中,在和印度更密切地接觸中,並且在不久的非洲開發中,它代表著歐洲。假若白種人對土人的接觸仍繼續著以前的愚昧、自私、不負責任的態度,那世界文明不久就會遇到很大的災害。」(第五九八頁)
英國十九世紀對中國和印度海盜式的侵略行為,他竟說是「接觸」。英帝國主義者對於印度無情的壓迫和剝削,他竟說是為了印人的利益。本書對於英帝國主義的謳歌,對於受壓迫民族的鄙視,都是驚人的。所以本書與其說是一部歷史,還不如說是英帝國主義的宣傳品。
以上我們所檢討的三本英國通史,全是資產階級歷史家站在侵略者剝削者的立場寫的。最近一位英國馬克思主義者莫爾吞著了一本「人民的英國史」,站在人民的立場,以辯證唯物論的方法來研究英國史。自一九四五年再版以來至四八年已經出了四版,可見英國人民對於這類書籍需要的迫切。在他這簡短的英國通史中(一冊,共五六三頁),他給了鴉片戰爭相當的篇幅,並且他直言不諱稱它為「鴉片戰爭」(第四六三頁),讓我們把這段全文翻譯過來罷:
「一八一三年以後,東印度公司商業收入的來源是靠著中國茶葉貿易的專利,這個專利,以後又維持了二十年。東印度公司每年賣出價值四百萬英鎊的茶葉,約等於在廣州買進時價格的一倍,利潤已經相當的大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一八三九至一八四一)進行的時候,正值藍克郡的便宜紗布大量涌人中國的時候,正和從前湧入印度相同。所以這個戰爭表面上看來雖是為了強迫中國人買印度的鴉片,而實際上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要突破自由對華輸出英貨的障礙。戰爭之後,英國獲得 了香港和五口開放。到了第二次戰爭(一八五六到一八五八),英國的勢力就伸入揚子江流域了。」(第四六二至四六三頁)
末了他又引了馬克思的話,說明英國的便宜的工業製造品對於中國印度手工業的打擊。拿這些話來和前邊所引的三種資產階級歷史對比一下,就可以看出資產階級史學家是如何掩蓋粉飾來欺騙讀者。
二 英國近世史里邊的鴉片戰爭
試再看在英國近世史中,英國歷史家對鴉片戰爭事如何處理。
在馬瑞奧特的「滑鐵爐戰後的英國」一書(第九次改訂本,一九二九年出版)中鴉片戰爭前後佔了三節。第一次鴉片戰爭佔了兩頁,他稱它為「對華戰爭」。按鴉片戰爭這個名辭本來是英國人首先創用的(自鴉片戰爭開始時已經如此稱呼),可是近來英國的歷史家要粉飾自己國家的侵略行為,便不常用這個名辭了。著者說,關於這次戰役的道德問題,直到了現在還不能解決。在當時英國政治家葛萊斯吞嘗說:「我從沒有聽到比這次對華戰爭起源更不公道,進行時更給英國丟臉的戰爭。」這在當時,英國人都互相傳誦,認為名言;但是一百年後的歷史家硬要將它推翻。竟說在這場戰爭中,鴉片並不是主要的原因,而是一個偶然的問題。他又說:自一八三三年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的專利權取消了以後,鴉片貿易突然增加,而這些新參加對華貿易的買賣人,不受任何束縛,不負任何責任,東印度公司對他們不能過問。這些商人目無法紀,到處闖禍,遂致引起了中國政府的注意。他們也承認這次戰爭的本身對於英國並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但是他又說:「無論當地的英國臣民和官吏如何地非法,英國政府是無可非議的。」(第一五八頁)說到南京條約,作者的本意又不自覺地流露出來了。他說:「戰爭雖然沒有帶來了光榮,但是由南京和約中我們倒得到了不少切實的利益。」(第一五九頁)
這書對於二次鴉片戰爭也有簡單的敘述(第二五五至二五六頁),關於亞羅船事件,他竟含混其辭地說道:「無論是和非罷,亞羅船是在英國的旗幟下航行的。」(第二五五頁)他承認英國香港總督鮑林是要拿這事件作借口來達到廣州入城的目的戰爭才因之爆發(第二五六頁)。這本書雖然對於兩次鴉片戰爭都有簡單敘述,但是完全是為英國的侵略政策辯護,其中的敘述是毫無價值可言的。
較馬瑞奧特的書更詳細的是羅和山德斯二人合著的專論維多利亞女王朝的「英國史」(一八三七至一九○一)。這部書雖是以政治外交為主,但是講到鴉片戰爭的地方也很簡略,在五百三十二頁中只佔了兩三頁的篇幅。
他們指出這次戰役是為了對於鴉片的爭執而引起來的。但是又把戰爭的責任歸到林則徐身上。他們承認舟山一役,英國的兵丁因疫疾損失了一半,所剩下的一半又重傷了二分之一。從前一般的印象,以為英國得了一個便宜的勝利,並沒有受到什麼損失,這是錯誤的。翌年英國又大舉入寇,當時清朝的主戰派失敗,投降派得勢,英國才得到了便宜的勝利。最後他又指出當時英國一部分主持正義的人士對於這次戰役頗加攻擊。但是單從鴉片貿易一項,印度政府一年抽稅就在一百多萬磅以上,為了經濟利益英國政府也就顧不得道義了。(第四十一至四十二頁)
吳德渥德的「改革時代——一八一五至一八七○」是牛津英國史的第十三本,也是一部較新的十九世紀英國史,一九三六年出版。在這部書中鴉片戰爭佔了三頁的篇幅,從一八三九敘述到一八六○年,算是較為詳細的了。
但是他的敘述充滿了偏見和武斷,為英國侵略政策盡了辯護的能事。他也稱鴉片戰爭為對華戰爭。他以為戰爭的主因是東方和西方的社會政治的不同,這種不同是沒有方法可以解決的,所以終致訴之於武力。中國的皇帝要保持幾千年的傳統,反對進步;而西方的商人根據他們冒險貪得的習慣,堅持要和中國自由通商。

3. 請在英國呆過的朋友幫我解惑一下,英國歷史書是怎麼描述他們那一段殖民歷史的

英國人對於他們的殖民史是頗為得意的,那正是他們成為全球霸主的一段歷史,他們英國人普遍認為是文明戰勝荒蠻,給本國人民帶來幸福。隨便說個吧,就連蘇格蘭人的起義領袖威廉華萊士,現在在英國很多歷史學當中被認為是流氓、烏合之眾、垃圾人。。。更不用說非洲、北美、印度和澳洲的被殖民者了。。。就說現在還有個英聯邦運動會、英聯邦這個活動、英聯邦那個活動,英國女王不僅在英國本土受尊重,很多曾經的英國殖民地都認這個女王。。。殖民本身是非常罪惡的!

4. 英國歷史課本如何寫自己

下面是《劍橋插圖大英帝國史》的前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英國人對自己歷史的認識,但這不是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 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英國人統治著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它覆蓋了北美洲的大部分、加勒比海廣大地區、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大片土地、整個印度次大陸和澳大拉西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甚至曾一度控制著中東的大部分地區。 大英帝國對現代世界的形成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大多數歐洲以外的國家的誕生都歸因於帝國,特別是大英帝國。英國人用征服的手段和分治條約為這些國家劃定邊界。在大英帝國內,人們進行大規模流動,決定了許多國家的民族構成。一旦本地的民族初迫離開家園,是英國治下的英國人履行責任,移居北美和澳大拉西亞,確保那裡的社會具有非常明顯的歐洲特徵。英國人還是主要的奴隸販子,他們把大約1100萬非洲人販運到美洲做奴隸。這些人中的絕大部分被英國人賣到了英國自己在加勒比海地區的殖民地。目前這個地區的人口主要是那次強迫遷徙的結果。19世紀中期,大量的印度人和中國人去英國統治的殖民地做苦力。他們的後代構成了蓋亞那、特立尼達、斐濟、模里西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許多國家的大部分人口。 英國人通過他們的帝國,傳播他們的制度、文化和語言。的確,當今世界之國家無一不可以視為英國過去或現在的翻版。這些國家民族傳統與外來影響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特點。但是,被一個帝國政權佔領被可能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外部影響,尤其是被英國這樣的帝國佔領。在它的大部歷史中,英國對它的價值觀和制度非常自信。在不同的程度上英國對全世界的影響表現在政體、宗教信仰、教育模式、市鎮布局、文化口味、體育和消遣娛樂等方面。英語被被稱為當代社會一種全球性的語言,毫無疑問部分地反映了美國的實力。但是,美國作為一個英語國家當然是大英帝國造成的,許多其他國家也毫不例外。 大英帝國不僅改變了人們,而且改變了他們生存的土地。耕作、采礦和製造新方式都意味著人們以新方法利用土地、改變其資源。有時候環境變化迅猛異常…… 當代世界貧富懸殊。帝國遺留下的影響是造成這種差別的一個因素,不過要把它解釋清楚確非易事。脫離帝國的一些國家富有,而另一些貧窮。這是否簡要說明,無論英國人以前在這些國家有無作為,一些國家擁有土地、人口和資源等有利條件,因此其經濟發展成為可能,而其他一些國家沒有這些有利條件因而貧窮落後呢?抑或意味著英帝國統治的不同經歷,比方說,使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白人移民社區能夠改善他們的境況而使亞洲人和非洲貧困化?這些問題的答案比較復雜。像文化演變一樣,經濟變革涉及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殖民地經濟是殖民地人民勤勞進取以及英國人干預的產物。 總的來說,大英帝國的歷史就是研究英國人與其他人民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不是英國人對這些人的「影響」。相互作用理論認為,英國人曾經統治的民族不僅僅是英國人給他們帶來恩惠或不幸的「土著居民」。在殖民統治之前,亞洲、非洲、美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民族當然創造了他們自己的歷史。在英國統治下,他們續寫他們的歷史,同時英國勢力也參與其中。例如,奴隸制的歷史是奴隸們怎樣發展他們自己的文化、反抗他們的主人的歷史,也是他們遭受壓迫的歷史。

5. 高一歷史,荷蘭,英國是怎樣進行殖民擴張

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
一.英、法、荷的殖民擴張
1.英國
16世紀英國海外活動的特點:海盜式的搶劫、販賣黑人奴隸同一般的商業結合。
1588年打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並由此開始在海外積極進行殖民擴張。

英國的擴張在北美:
到18世紀30年代,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還在西印度群島奪取了許多島嶼如牙買加等、馬薩諸塞、倫敦公司在17世紀初向北美移民,1607年建立第一塊殖民地、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
在印度:
1600年英國商人組成東印度公司

2.法國
A.法國地北美進行殖民活動,也同英國一樣開始於17世紀初,主要建立了新法蘭西和路易斯安那
B.在印度,法國在印度東海岸建立了本地治理等殖民據點

3.荷蘭
荷蘭的殖民擴張,幾乎和英國同時
在亞洲(印尼的爪哇島,馬六甲,錫蘭,台灣,日本)
在非洲(好望角)
在北美(哈德遜河流域,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二.英、法、荷的殖民爭奪
1.英荷之間
英國發布《航海條例》的目的是什麼?結果又如何?
英國1561年的《航海條例》:
……航海乃是謀求本共和國福利與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從此以後,……無論為英國人或別國人的殖民地所生長、出產或製造的任何貨物或商品,如非由屬於本共和國人民所有的任何種類船舶載運,皆不得輸入或帶進英吉利共和國,或……殖民地或領土;……如違反本條例,其全部進口貨物,應予沒收,運載該項貨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應一律沒收。

結果:引發了三次英荷戰爭,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改名紐約,荷蘭喪失歐洲強國
地位。

2.英法之間
18世紀英法之間既在歐洲爭霸,又在印度和北美爭奪殖民地.
英法發生七年戰爭(1756-1763)
交戰的結果:
法國戰敗,在印度,法國僅在沿海保有幾個據點,在北美喪失了加拿大以及新法蘭西.
英國由此樹立了世界殖民霸權.(18世紀中期)

3.爭奪的結果
結果英國侵佔印度大片領土,法國殖民勢力僅在沿海保有幾個據點。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取了加拿大和新法蘭西英國由此樹立了世界殖民霸權.(18世紀中期)

三.殖民主義和罪惡
1.殖民主義政策
殖民擴張的目的是為了殖民掠奪.歐洲殖民者早期的殖民掠奪是通過野蠻血腥的用段實現的.

新航路開辟之後的約一個世紀多一點,以墨西哥為例印第安人口就減少了90%。關於基督教殖民制度,有一位把基督教當作專業來研究的,威.豪伊特曾這樣說過:「所謂的基督教人種在世界各地對他們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採取的野蠻和殘暴的暴行,是世界上任何時期,任何野蠻愚昧和殘暴的人種都無法比擬的。」 引自《資本論》

直接搶奪金銀,掠奪財富、資源和勞動力

2.殖民主義的後果
殖民主義的歷史,是一部充滿著卑鄙貪欲、野蠻暴行的歷史,其罪惡是馨竹難書的。

6. 英國對美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要非常詳細的

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與發展

1、英屬北美殖民的建立及其後來居上的緣由
英國人在北美的殖民
◆ 范圍:1607-1733年間,英國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13個殖民地構成後來美國的基礎。
「13個殖民地」

◆ 英國定居者的動機:
宗教原因 英國國王亨利8世與教皇決裂並於1534年建立獨立的安立甘教(Anglican Church)。亨利之女——女王伊利莎白一世在位時期(1558-1603),安立甘教牢固樹立起英國國教的地位。天主教徒、非國教新教徒(如清教徒、貴格會教徒),遭到歧視甚至迫害。為獲得宗教自由,很多英國人移居新世界。

政治原因 17世紀,英國出現議會與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主義國王間的政治爭端。先後經歷內戰(1642-1645)、處死國王查理一世(1649)、清教徒克倫威爾的軍事獨裁(1649-1658)、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1660)以及「光榮革命」(1688-1689)最終推翻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為了逃避政府的暴政和政治動盪,很多英國人移居殖民地。

經濟原因 16、17世紀很多英國地主圈地牧羊,趕走土地上勞作的佃農。無地農民遷往城市,許多人失業、負債。根據英國嚴厲的刑法典,債務人面臨入獄監禁。為了開始新生活,自己擁有土地,很多貧困的英國人將眼光投向新世界。

◆ 英國政府的動機:
爭霸 為爭奪世界的領導權,英國與西班牙發生沖突。英國船長霍金斯勛爵(John Hawkins)、德雷克勛爵(Francis Drake)率船隊襲擊西班牙在新世界的殖民地以及西班牙財寶運輸船。1588年,英國與西班牙的戰爭爆發,德雷克等人消滅了「不可戰勝的」西班牙「無敵艦隊」。此事件標志著英國作為一個世界強權以及「海上主人」(Mistress of the seas)身分的出現。為了取得與世界強權國身分相稱的殖民帝國,英國政府乃鼓勵殖民定居。

經濟利益 在重商主義指導下,英國堅信殖民地將帶來經濟利益。殖民地將成為母國的原料產地、製造商的市場,為英國國庫帶來收入。

英國殖民活動後來居上的原因分析
◆ 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統治,具有鮮明的特點:對殖民地採取掠奪式的統治;嚴厲控制向殖民地的移民;獨尊羅馬天主教;將國內的大貴族庄園制度照搬到殖民地。
殖民之初,西班牙人就征服並摧毀了印第安人創建的兩個文明帝國:墨西哥的阿茲特克帝國和秘魯的印加帝國。前者有人口1500萬,後者有600萬。在幾十年的時間內,這里的印第安人幾近絕跡。兩大帝國的首府也成了西班牙人在美洲統治的大本營。殖民前夕,西屬美洲的印第安人已有發達的農業和高超的采礦和冶煉技術。西班牙的征服一味強調掠奪和剝削,不想通過發展多樣化的生產能力促進殖民地經濟長期繁榮。禁止殖民地種植宗主國已有的作物,禁止殖民地之間進行貿易。西班牙與殖民地之間的貿易往來由塞維利亞市的商人操縱控制,不允許殖民地居民參與這種貿易。由此西屬殖民地上難以形成一個推動社會走向繁榮的實業階層。

即使西班牙本國人也不能隨便移入西屬殖民地,而必須向政府申請一張通信證。獲准到美洲去的貴族、神甫、商人和農場主,數目大致相當於在國內人口中所佔的比例。總之,西屬殖民地從來沒有經歷過洶涌的外來移民浪潮,所有的殖民地都是作為皇室財業建立起來的。

在西屬美洲殖民地,非天主教教派遭到歧視和迫害,甚至連印第安人也被強迫皈依天主教。殖民地上沒有絲毫的宗教自由氣息。

殖民地上的土地大都被大地主強取豪奪,構成人口多數的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隸謀生的途徑有二:冒死下礦井;胼手胝足勞作田間。更加嚴重的是,西班牙竭力想把殖民地變成宗主國的復製品。整個殖民統治時期,西班牙專制政府始終嚴厲控制著殖民地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西班牙官員或者西班牙出生的一般平民,其身分地位優越於殖民地上出生的人。西屬美洲殖民地劃分為4個總督區,每個區都由死心塔地效忠宗主國的官員代表西班牙王室進行絕對統治。沒有絲毫民主的氣息,民眾毫無權利,更談不上有什麼自治的經歷。

◆ 較之西班牙,英國在北美的殖民統治呈現不同的特點:
首先,英國政府在北美殖民地的創建過程中沒有發揮多少作用,或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
英國君主或議會雖然口頭上一再揚言美洲屬地的所有權歸英國,但對殖民地上人民的具體要求卻不予理睬或虛與委蛇,不肯提供實際的財政支持。英王室所做的一切,就是向那些樂意出面或出錢進行殖民活動的私人或組織,頒授殖民特許狀。只是到殖民地變得強大之後,英國政府才開始更弦易輒,限制殖民地的政治、經濟自主權。然而由於歐洲列強之間殖民戰爭的牽扯,限制政策未能發揮多少作用。到19世紀60年代殖民戰爭暫告平息時,英國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結果釀成殖民地人民的獨立戰爭。
其次,英國也不限制其他國家向英屬殖民地移民。
英國政府甚至還積極鼓動或支持把兩種人運到殖民地:非洲黑人;英國國內那些「不受歡迎的人」(包括數以百計的乞丐、罪犯。有些人並非真正的罪犯,而僅僅由於一點小小的過失,如偷豬、拿了人家一塊麵包、或是負債而進監獄。這些人一律被視為非「規矩公民」,乃拋棄他們,遣送至美洲。)寬松的移民政策吸引了大量窮苦人(視美洲為希望之鄉和避難所),同時也導致殖民地上種族、民族成份駁雜斑斕。
第三,英屬北美殖民地上宗教多樣性的特點也相當突出。
殖民初期,英國政府也試圖建立單一宗教,如授予弗吉尼亞殖民公司的第二個特許狀就曾規定:弗吉尼亞不能收留那些不承認英國對國教統治權的脫離派教派。但弗吉尼亞殖民公司沒有理睬這一指令,允許脫離派教徒在殖民地建立墾殖區,1620年建立弗吉尼亞第一個殖民據點——普利茅斯的就是脫離派教徒。此後英國政府放棄了早先的企圖,開始默認並最終採取宗教寬容政策。
「宗教寬容政策」:英國政府默認並最終採取宗教寬容政策的根本原因在於:藉此可謀取經濟上的好處。殖民地被視為商業事務,應當為母國的繁榮富強效力,要有利可圖,就必須吸引外來移民去開發殖民地資源。因此,在北美殖民地,外來移民受到殖民當局的歡迎,有的還獲准建立自己的宗教機構。另外,宗教寬容政策的出台,與英國國內宗教「溫和政策」的大背景分不開。總體上,殖民地時期,英國對於異教徒的寬容程度前所未有,但這一政策時緊時松。1640年「長期國會」召開後的20年較寬松,1660年王朝復辟後查理一世、二世的短暫統治時期試圖確立宗教一體化。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容忍法案》,由此英國政府准許在新教三位一體神學論的范圍內存在宗教上的多樣性。從此,宗教寬容成為國策。

第四,英屬北美殖民地的自然條件不及西屬中、南美洲殖民地,土著印第安人的文明程度也較低下,且沒有當地印第安人開採的黃金可供掠奪。不理想的客觀環境使得早期殖民者唯有努力與自然環境進行搏鬥。殖民者首先選擇了農業。南部弗吉尼亞殖民地很快找到了致富的路子——煙草種植業。新英格蘭人因地制宜,發展了捕魚、木材加工和海外貿易。但農業是主要產業,到1776年殖民地上至少90%以上的居民是以務農為生,他們絕大多數是居住分散的小農場主。大地產者寥寥無幾。
第五,英屬北美殖民地的政治氛圍比較寬松。殖民地的居民除黑奴外,享有同在英國一樣的待遇,也即擁有英國人的權利和特權,如同生活在英國一樣。按照較為民主的方式制訂規章,管理殖民地,居民參政議政的民主意識較強。基本處於自治狀態。多數殖民地規定,成年男子,只要擁有50英畝土地,便有資格參加選舉。

2、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狀況
殖民地的政治實踐
◆ 殖民地人享有作為英國人的「權利」。在授權建立殖民地的一系列皇家特許狀中,殖民者獲得保證享有作為英國人的權利和特權。這些權利和特權基於英國史上4個重要的里程碑之上,它們是:大憲章;議會制度;英國的習慣法;權利法案。
大憲章,即The Great Charter, 或者Magna Carta,1215年約翰王被封建領主所迫而簽署。憲章聲明:國王並非絕對的統治者,而是受到法律的制約;所有的人獲得保證由陪審團審判;只有議會可以征稅。

英國的議會有悠久歷史。到14世紀,議會已經分裂成兩院:高級牧師和貴族代表組成世襲的貴族院(House of Lords);富裕的中產階級代表組成選舉產生的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通過威脅阻撓征稅法案的制定,議會還迫使英王接受它的立法,不僅僅是有關稅法,還有許多其他事情。

英國的習慣法,即所謂Common Law。到14世紀,英國法庭已經確立了參照以往類似案例、遵照先前法官的裁決這樣的做法。這些司法先例,構成一個法官確立的法律(judge-made law)的主體,稱之為習慣法。其原則的某些部分,及時地成為英國成文法(statute law,由議會制定),有助於保護個人免遭政府專制的侵害。到17世紀末,習慣法(加上成文法的補充),已經給予每個英國人一些基本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財產不受無理剝奪;若被捕,享有人身保護和陪審團審判的權利;若無法院搜查令個人住處免受搜查等等。

作為「光榮革命」的一部分,英國議會在1689年通過了權利法案。規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制定或者暫時停止法律、征稅或者維持軍隊;國王不得干涉議會選舉和辯論;人民有權向議會請願,有權要求公正、迅速的陪審團審判,有權反對過分的罰款和保釋金、反對殘酷的和不尋常的懲罰。

◆ 殖民者建立起民主體制
按照當今標准衡量,殖民地的政治遠非「民主」,但較之歐洲(在某些方面甚至較之英國)要民主得多。體現為:較早建立了民選立法機構;按照「契約」原則制定了影響深遠的「五月花號公約」;在新英格蘭地區形成市鎮會議制度;康涅狄格率先制定了具有憲法性質的《根本法規》。
1607年5月,倫敦弗吉尼亞公司的首批移民104人抵達詹姆斯河河口,建立詹姆斯敦殖民點。1619年7月30日,弗吉尼亞詹姆斯河1000多名成年男子推選22位公民代表召開為期6天的代議制議會,通過了幾項需待公司核準的法律。這是新世界第一個選舉產生的立法機構和第一個代議制機構。其他殖民地在建立類似立法機構時效法弗吉尼亞的模式。1624年英王詹姆斯一世解散殖民地,停止代議制議會,但1629年後,代議制議會不理會英王的不承認,繼續進行活動。

1620年秋,普利茅斯的弗吉尼亞公司102名清教徒和貧苦移民乘座"五月花號船"和32名來自荷蘭萊登的快樂號船貧苦移民會合,駛往北美新大陸,經60-70天的艱難航行,12月底在馬薩諸塞灣的科德角登陸,建立了以普利茅斯命名的定居點。在上岸前的11月11日,41名成年男子簽署"五月花號公約"(Mayflower Compact),宣布自願結成平等的公民政府,制定自己的法律、章程和官職機構。公約旨在促進殖民的普遍利益,簽約者保證制定、遵守公正的和公平的法律。簽約者多為清教徒,貧苦工匠、農民和契約奴,他們被稱為"移民始祖"。五月花號公約確立了一個典範:直接民主制,公民本人而不是其代表成為立法者;承認多數人的統治;確立了法律必須公正地對待所有的人的原則。該公約被譽為美國政治制度的"基石"之一。

即New England Town Meetings。移民始祖在新英格蘭開始了這樣的實踐:隨著墾殖的進行,在外圍建立了許多鎮,中心區則建立一個教堂議事廳。鎮居民的生活以教堂為中心。自由人(起初為擁有財產並屬於鎮教會成員)管理鎮事務,通過市鎮會議制定地方法規。還選舉鎮代表出席殖民地的立法機關。市鎮會議是直接民主的一個典範,只適用於小社區,為殖民者提供了自治方面的政治實踐經驗。1628年一批清教徒在倫敦組織新英格蘭公司,次年改組為馬薩諸塞公司,從英王獲得特許狀,有權在普利茅斯以北的馬薩諸塞地區建立定居點,實行有計劃的移民。1629年8月,約翰· 溫斯羅普和其他12名清教徒股東簽署劍橋協定,規定定居地的權力應該掌握在殖民地人民手中。1630年3月34艘船隻組成的船隊、上千人抵達馬薩諸塞周圍,建立了波士頓、羅克斯伯里、坎布里奇等居民點。10月19日殖民地舉行大會議,由自由人選舉助理,再由助理宣出總督和副總督。1631年自由人的范圍由公司股東擴大為有選舉權的公民。1635年,由每個市鎮選舉兩名代表參加地方議會,形成代表制。1644年助理們組成上議院,代表們組成下議院,形成兩院立法制雛形。溫斯羅普設想把海灣殖民地建成"山巔上的聖城"。有產人士對下層人民的清教主義統治。1691年普利茅斯殖民地合並於馬薩諸塞殖民地。馬薩諸塞殖民地的建立充滿了濃厚的清教主義色彩,WASP成為初期移民的重要來源,奠定了美利堅民族文化的基礎。
"WASP":WASP是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第一個字母的縮寫,系指帶有盎格魯-薩克遜文化背景的白人新教徒。WASP文化成為美國的主流文化。

1639年,在托馬斯·胡克的領導下,康涅狄格的定居者起草了現代第一個成功的成文憲法--《康涅狄格根本法規》(Fundamental Orders of Connecticut)。它許可所有忠誠的居民選舉產生一個立法會議,該立法機構挑選一位總督。"根本法規"暗示,管理基於被管理者的同意之上,它必須表達多數人的意願。

◆ 迄18世紀50年代的殖民政府
三種類型:(1)2個自治殖民地(康涅狄格、羅得艾蘭)。殖民者直接或間接地選舉總督和兩個立法機構的成員。(2)3個業主殖民地(特拉華、馬里蘭、賓夕法尼亞)。業主挑選總督,有資格的選民選舉殖民地會議。(3)8個英王直轄殖民地。國王挑選總督。同時,除馬薩諸塞外,國王還任命總督的參事會成員(實際上是殖民地立法機構的上院)。有資格的選民選舉下院。
殖民地的經濟實踐
◆ 地理條件影響了殖民地的職業:三種經濟類型
新英格蘭殖民地——4個,新罕布希爾、馬薩諸塞、康涅狄格和羅得艾蘭。土壤多砂石,氣候寒冷,不適合於農業。農場小,產量有限,供家庭消費略有節余。另一方面,森林多,湍急的河流多,有很多天然良港(如普茨茅斯、波士頓),使得新英格蘭發展木材加工業、船舶製造、捕黥、捕撈鱈魚和鯖魚、以及貿易。
新英格蘭商人發展了各種各樣的貿易路線,其中幾條捲入三角貿易
一條有利可圖的路線是:殖民地的魚、糧食和木材,運到西印度群島換取糖和糖蜜,再將糖和糖蜜運到英格蘭換取北美殖民地緊缺的工業製品。另外一條貿易線路是:新英格蘭人將朗姆酒運到非洲換取黑人奴隸,將黑人奴隸運到西印群島交換糖和糖蜜,將糖和糖蜜運回新英格蘭蒸餾成朗姆酒。新英格蘭商人獲得巨額利潤,但他們也面臨巨大障礙:海上風雲變幻;私掠船攻擊的危險;英國的重商主義立法。這些立法就是所謂航海法案,它只准許殖民地船隻與英格蘭和英屬西印度群島從事貿易,不準與歐洲大陸或者法國、西班牙從事貿易。例如,1733年的《糖漿法》規定,如果北美殖民地從英屬西印度群島以外地方進口糖和糖蜜的話,必須對這些商品支付高關稅。

三角貿易線路圖

中部殖民地——4個,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和特拉華。
土地肥沃、平坦,氣候適宜,利於發展家庭農場,生產的剩餘糧食(如小麥、玉米、燕麥)出口至其他殖民地和英國。不久便獲得麵包殖民地的稱號。河流航道長,可通航(如哈得遜河、Susquehanna河、特拉華河),促進了與印第安人的毛皮貿易。一流的港口,如紐約和費城,促進了與其他殖民地、英國和歐洲大陸的貿易。

南部殖民地——5個,弗吉尼亞、馬里蘭、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和喬治亞。
森林出產瀝青和柏油,對於英國和殖民地的海運至關重要。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利於種植園經濟的發展,種植藍靛、水稻和煙草。只要運往英國,換回工業製品。種植園主越來越富有,不斷要求新的土地,部分地是由於煙草種植很快耗盡地力。種植園主控制了南方的殖民地社會,力求模仿英國貴族的生活方式。種植園主的生活與南方的小農場主以及為了生存奮力掙扎的邊疆人形成鮮明對比。

◆ 殖民地的勞動力
總體上,殖民地的勞動力非常短缺。種植園主和農場主很難獲得足夠的工人。定居者在很容易獲得土地、自己成為獨立農場主的情況下,不願為他人幹活。為克服勞動力的不足,殖民者轉向黑人奴隸和白人契約奴。
1619年,一艘荷蘭帆船裝運20餘名黑人抵達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這是英國殖民地黑人奴隸制的開端。此後100年間,奴隸制擴展到所有殖民地,其中南方力量最為強大,那裡煙草和水稻種植園主越來越依靠這些很快便能適應的勞動力。1750年,北美殖民地有40萬黑人奴隸,其中3/4在南部。

英文作"indentured servants"。這些來自英國和歐洲大陸的窮困潦倒的白人,佔了移居北美殖民地所有白人移民的一半以上。通過簽訂契約,答應為其幹活4-7年以換取至美洲的旅費。通常作為家庭幫手、手藝人和農場幫工。契約期滿後獲得自由,有時還獲得小塊土地或者工具。

◆ 殖民地的工業
殖民地製造業的開端——殖民者主要從事獲取毛皮、魚和木材,以及種植農場品之類的工作。也從事某些基本的製造業:織布、制衣、製革、製鞋、木材加工、傢具製作、鑄鐵、打造器具。這些活動起初作為家庭手工業而在農場或者種植園中進行。隨著殖民地人口的增加以及工業製品需求的擴大,手藝人開始建造小型地方工廠。很快地,紡織品、鐵制器具、禮帽成為較大的工業部門,其產品逐漸超越地方市場。最重要的製造業活動是船舶製造,主要集中在新英格蘭。
殖民地工業化的障礙——殖民地的製造業總體上受到限制,原因在於:缺乏資金;缺乏熟練工人;缺乏充足的內陸運輸設施來擴散產品;來自英國的敵視。
英國根據重商主義理論通過法律:認為殖民地只應該生產原料,從母國換取工業品。1699年的《毛織品法》和1732年的《制帽法》,禁止任何殖民地向其他殖民地或者海外出口這些工業製品。1750年的《制鐵法》鼓勵將粗鐵運往英國,禁止殖民地人製造鐵成品。
殖民地的社會和文化實踐
◆ 殖民地的人口:呈現出快速增長、人種多樣化、流動性強等特點。
1700年,英屬北美殖民地人口大約25萬;50年後的1750年增長6倍,達到150萬。快速增長的原因在於:移民的大量進入;殖民地較高的出生率。

英國殖民地允許很多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進入。由此開始了美國"熔爐"的傳統。從英倫諸島就來了英格蘭人、威爾士人、蘇格蘭人、蘇愛人和愛爾蘭人。也接受非英國移民,因而很多移居者來自歐洲大陸,特別是來自法國和德國。特拉華和紐約的原居民是瑞典人和荷蘭人。

殖民地人總體上可分三大階級:富裕的和受過教育的貴族,前者如種植園主和商人,後者如牧師和律師;中產階級,小農場主和熟練技工;底層階級,契約奴和奴隸。然而,殖民地的階級並非世襲的(除了奴隸),殖民地人較容易地上升或下降其社會地位。

◆ 殖民地的教育
初等教育——較之英國和歐陸,殖民地人受教育程度要好。
殖民地的正規教育因各個殖民地的情況和社會地位而有很大差異。總體上,上層階級之子女通過昂貴的私人教師或者私立學校接受教育,學習實用課程和古典課程。邊疆居民的兒童較少接受正規教育,但通常由其父母在家裡教習"3R"(reading, 'riting, and 'rithmetic)。特別是在新英格蘭,父母強調教會孩子閱讀聖經的能力。1647年,馬薩諸塞通過法律,要求鎮建立學校,以便教孩子識字。後來新英格蘭的其他殖民地也採取類似做法。但是,這些最早的公共教育立法未能得到很好實施。

高等教育——殖民地比較早地就重視發展高等教育。為了培養年輕牧師,殖民地人建立了一些學院和大學,著名的有:哈佛(1636年)、威廉和瑪莉(1693年)、耶魯(1701年)、普林斯頓(1746年)、哥倫比亞(1754年)。本傑明·富蘭克林創建的賓夕法尼亞大學(1751年),一開始便提供實用的和人文教育。到18世紀末,絕大多數高等學校都培養醫學、法律和其他世俗職業方面的人才。

◆ 印刷物
書籍和報紙——雖然書籍很貴,但不少種植園主和商人擁有可觀的私人藏書。富蘭克林於1731年在費城建立第一所捐助圖書館。每個成員捐款用於購買書籍,也可以借閱圖書館藏書。其他殖民地城市不久建立了自己的圖書館協會。然而多數殖民地人主要依靠兩本書籍:提供宗教服務的《聖經》;包含日歷和各種各樣有關農業、健康、烹調、科學和政治文章的《歷書》。富蘭克林編的《窮人理查歷書》便是其中比較有名的一本。
殖民地人也出版報紙。第一份殖民地報紙是1704年出版的《波士頓每周新聞》(The Boston Weekly News-letter)。其後50年,11個殖民地共出版有27份報紙。印刷所還出版小冊子,特別是有關政治問題的小冊子。

◆ 新型「美洲人」(「美國人」)的出現
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居民來自英國或者英國以外的地方,從歐洲帶來了舊的風俗、習慣和傳統。這種歐洲生活方式由於美洲環境(特別是西部擁有廣闊的自由土地、邊疆印第安人的威脅、自然的挑戰)而得到改造。為了適應新環境,殖民者不得不有所改變。興起了一種個人主義、自力更生和獨立自主的精神,以及對未來的信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種「新人」出現了,他不再是一個歐洲人,而是一個美洲人(無論內心還是外表)。

7. 英國殖民地發展的過程 主要是英國如何逐漸的建立世界殖民體系

英國,又稱大英帝國,是一個老牌殖民大國,其發展殖民地的過程開始於伊麗莎白一世,到了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到達了鼎盛,故又稱「日不落帝國」,維多利亞女王也被稱為歐洲的祖母。

伊麗莎白時期,世界正處在地理大發現時代,海上貿易十分頻繁,海上霸主西班牙尤為厲害,英國漸漸崛起,終於,西班牙帝國衰弱後,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大英帝國。自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逐漸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新興的霸權國家,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之後,英國相繼在英荷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打敗最強勁的對手荷蘭和法國,奪取了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了海上霸權。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在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鼎盛時期,當時,全世界大約4~5億人——也就是當時全球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從英倫三島蔓延到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馬來亞、香港、新加坡、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爾他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在1865年曾這樣描述: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地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

8. 誰有詳細的英國殖民印度歷史的書籍或編年體,很想了解那段歷史,謝謝

《殖民統治時期的印度史》論述印度從開始遭受殖民侵略到最後獲得獨立的歷史。
本書著重說明英國統治在給印度帶來巨大災難的同時,怎樣不自覺地導致了印度社會的巨大變革,啟動了現代化進程;英國統治怎樣促成印度一種新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的興起,這種力量如何成長壯大,如何積極參與促進印度發展並最後迫使英國交出政權。本書的突出特點是,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從印度國情出發研究印度,對一系列重大問題,如殖民主義雙重愈來愈的實現、殖民統治與印度現代的啟動、非暴力不合作道路的作用、甘地與國大黨的關系、下層人民在民族斗爭中的地位、教派主義興起和發展的緣由、英國在印巴分治中的作用和印度獨立的歷史意義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新見解。

閱讀全文

與英國歷史教科書怎麼描述殖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