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是怎樣學好歷史的(演講稿)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
古人有雲:「學不可以已」。
我想,考試無非是這樣一個階段,一個不需要解釋和理性的測試,它的存在便是為了讓你的明白你身在何處,又想要到達何處。所以,對待每一門的考試,我想,都是應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對待。當你成功時,你會欣慰,付出終會有回報;當你失敗時,不必沮喪和懊悔,遺憾永遠屬於懦夫。這時候,也您會得到更多,收獲更多,這時候,你會發現那些你忽略卻報有價值的珍寶;這時候,一個人從無知變得明朗,這無疑是最大的收獲。
我想,對於歷史這樣的課程,檢查的是我們的耐心;追究的是我們的細心,嚴禁的是我們的開心;做人不能口是心非,這也許正是歷史教會我的教訓。學習講求口到、手到、心到,講求的是效率。
對於歷史課本,是最寶貴的財富,事物遵循「萬變不離其宗」,也就是事物無論如何的變化和發展,它的核心與本質是不會改變的。所以,我主觀上以為,之所以考試成績不理想,沒有更深層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因為你對課本理解得不是十分透徹,一旦在最根本、最核心的內容都沒有追究清楚,那麼,你又如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呢?
我認為,對於書本的內容,無論是文字還是圖片,無論是黑體字還是楷體字,都是十分重要的,也許這時你未察覺,可終究有一天,你會暴露出來你的弱點。
所以永遠都不要企圖去掩飾自己知識的缺陷,因為無論如何,這都是不會成功的,所有的努力都徒勞,所有的假設也是枉然。
書本同時又是一部精彩的連環畫,你永遠都不可以忽略與之有關相聯的內存聯系,一旦你孤立了、機械地看待書本,那樣你遠不如一台錄音機。所以,無論做任何事都要搞清事物的「來龍」和「去脈」,聯系起來,這樣你的收獲會更大。
因此我認為,學習好歷史在於精而不在於多,做再多的題目,只是為了鞏固課本。如果我們「本末倒置」,認為課本只是一件來為考試服務的工具,便是大錯特錯啦!
所以我也認為,有時候,某些人的學習方法有些不妥,雖然我承認世界之大,人各有異,但我還是發揚我的一貫作風,我還習慣成天拿著歷史課本,仔細琢磨其中的每一字,其實這樣無不是一種享受,書本看多了,你會得到很多從考試中得不出的啟示。當然,我不否認考試是很重要的,但我堅持考試是工具,是為我們去了解先人大千世界的工具。
時間會證明一切,我堅信我是對的。
、培養對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憑借時間、空間兩條線、雙坐標牢牢記住歷史事件。
3、多看歷史方面的書籍,歷史故事、人物傳記、事件介紹。
4、如果你想學好中國古代史,必需學好古文,牢記實詞、虛詞的用法,這對於以後想學中國古代史相當有用。
5、平時多看歷史有關的書,最好是貫穿時段較長、涉及面較廣的通史,有利於建立知識網路和興趣。
6、做練習很重要,買套卷子,專門做選擇題,一道題隔開時間重復做它幾遍。
7、簡答題,論述題一般需要背點東西,可以根據關鍵詞來記。先把要記的一段文字分開類型,例如記「什麼原因」之類,先分開每一段是「政治原因,經濟原因,社會原因,文化原因」等等。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11503680.html?an=0&si=2
我瞎找了點
⑵ 怎麼樣才能學好歷史
准確記憶基礎知識是學好歷史的是第一步,但對於沒有入門的同學來說,歷史知識紛繁復雜,千頭萬緒,簡直無從下手。其實這里邊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後可以既記得准、又記得狠。筆者總結了幾種方法,如果學會用活,做到舉一反三,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字頭法。抽出核心字(多為首字),串在一起,押韻更好,然後多念幾遍即可。
例1.清朝最後的九個皇帝依次為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記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例2.1842年簽定的中英《南京條約》中開放的中國第一批通商口岸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由南向北),記為「廣廈福寧上」。
例3.「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記為「譚劉林,楊楊康」。
例4.1931年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可記為「靠貧聯中限富,保中小滅地主」
二、諧音法。基本方法同「字頭法」,只不過要精選核心字及其諧音,使其既押韻,又有一定生動的意義。
例1.洋務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一-奕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沈葆楨、丁日昌,編為「新(欣)翻(藩)譯(李)坐(左)洞審(沈)日昌」。
三、奇特聯想法。聯想越奇特,記憶越深刻,因人而異,因事而異。
例1.民主革命思想家陳天華有兩部著作《猛回頭》、《警世鍾》,記法為一邊想「一個叫陳天華的人猛回頭撞響了警世鍾,一邊做轉頭動作,同時發出鍾聲響。」
例2.軍閥割據時,馮國璋、曹錕、段祺瑞控制的地盤及其支持者可聯想為「曹錕靠在一棵日本梨樹(直隸、江蘇)上餓(湖北)得快乾(贛)了,段祺瑞端著一大碗(皖)鹵(魯)面(閩),這(浙江)應(英)該很美呀。」
四、歌謠法,即以「核心字」為基礎,通過反復挑選排列,使之成為形式對仗,合則押韻的順口溜,最適於記年代。
例1.中共早期有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國民黨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可編為「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國民黨一大24、1」
例2.1932年,日本扶持溥儀做傀儡,建立偽滿洲國。編為「32、3 傀儡建」
例3.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進行了長征。編為「34、10(念壹零) 36、10(念壹零) ,紅軍長征,翻山越嶺。」
例4. 1935年瓦窯堡會議和1937年洛川會議的時間和內容很容易混淆。可編為「瓦早洛(落)後」及「瓦窯堡,統戰方針好;到洛川,定全面抗戰」
例5.抗戰過程中的幾件大事,1937年平型關大捷,1938年台兒庄戰役,1940年百團大戰,1940年汪精衛成立偽國民政府,1941年皖南事變。可分別編為「37、9 林彪吼,38、3 拉鋸戰,40春 汪偽成,40下半 百團大戰,41九千(人) 皖南事變」。
例6、1950年6月,毛澤東在七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爭取國家財政基本好轉的三個條件可編為:「土改完成,工商調整,經費節省」。
例7、文革爆發的導火線和全面發動的標志可編為「一個導火線,兩會兩文件」。
例8、文革中的主要建設成就可編為「成昆湘黔,二汽十堰,南京長江,勝利油田」。即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十堰的二汽,南京長江大橋,山東東營勝利油田。
例9、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部分重大科技成就: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1964年和1967年-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1965年,世界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牛胰島素,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可編為「57武漢,橋通天塹;64、67,驚世兩彈;1965,牛胰島素;1970,人造衛星。」
五、排比法。即認真分析歷史事物,從中歸納提煉出或連續或對仗的「核心詞」,作為記憶的載體,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適用范圍很廣。
例1.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強迫清政府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主要內容有5點,可總結為「三外一賠一開」。賠款和開口岸 是近代絕大部分不平等條約都有的內容。「三外」指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傳教),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外國船(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例2.袁世凱的復辟帝制活動,可總結為「一轉正、兩解散、三修改」。
一轉正:1913年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二解散:1913年解散國民黨,次年又解散國會。三修改:廢《臨時約法》改為《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改總統選舉法(改選舉為推舉,改有限任期為連選連任)。
例3.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可總結為「四提倡,四反對」。
例4.辛亥革命後「實業報國」思潮的代表人物,可總結為「南張北周和二榮」,類似的還有中共建黨先驅「南陳北李」(陳獨秀、李大釗)。
例5.1927年中共三大起義的意義,可總結為「三個第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秋收起義建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支軍隊。廣州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府。
例6、一五計劃經濟建設的重大成就可總結為「一橋二鐵三公四廠」。
即武漢長江大橋;寶成和鷹廈鐵路;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鞍鋼無縫鋼管廠、一汽、沈陽飛機製造廠和沈陽機床廠。
⑶ 怎麼學好初中歷史呢(方法或技巧)
初中生如何學好歷史
現在,初中歷史所涉及的是粗線條的知識,每課的內容也不多,學起來應該很容易。可是,部分學生總是學不好,成績不理想。我認為,這主要是態度和方法問題。下面,我就如何學好歷史談幾點看法,希望對大家有點幫助。
一、端正態度,相信自己。
有的學生認為歷史學不學沒所以然,在學習中自然就會大打折扣,不會盡力去學習。所以,我覺得應該先真正弄清學習歷史的必要性。「學史使人明智」,歷史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人,如何處事,學習歷史可以使人變得聰明。學習歷史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在與人談話時若能博古通今,一定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歷史還是一部好的愛國主義教材,它教育我們要愛國,要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優良傳統。明白了學習歷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態度,才會自覺主動去學好它。有的學生對自己缺乏信心,也是歷史學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實,歷史很容易學好,每一個學生應該增強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學好它。
二、理清線索,把握整體結構。
學習歷史,要理清線索,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我們可以主要朝代為線索去學習。每本書的目錄就是知識的框架,我們要學會看目錄,通過它掌握知識整體結構。縱觀歷年中考試卷,考的都是主幹知識,如果我們理清了線索,掌握了知識的整體結構,考試時也就能得心應手了。
三、注意前後聯系,學會歸納整理。
歷史是從古到今發展演變而來的,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知識的前後聯系。例如,在學習中國歷史「香港回歸」時,我們應聯系前面所學知識,回顧香港是如何被英國佔領的相關知識。在學習世界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我們應聯想到中國歷史「五四運動」的發生。經常注意前後聯系,我們就能弄清楚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便於理解掌握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還要學會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進一步使知識系統化。例如,我們可以就「港澳、台灣問題」、「三次科技革命」等專題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這樣也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四、及時復習鞏固,按時完成學習任務。
不管哪個學科,要想學懂弄通,取得好的成績,都必須及時復習鞏固,歷史的學習也不例外。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養成及時復習的習慣,做到今日事今日畢,按質按量完成學習任務。有的學生懶散拖沓,所學的知識不及時掌握,作業也不按時完成,學習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和責任心,這樣怎麼能把學習搞好呢?
五、學會解題,在訓練中不斷提高解題能力。
要想學好歷史,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還必須掌握解題的方法,在練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現在,歷史考試主要有以下四種題型:選擇題、判斷題、材料分析題和問答題。首先,我們要了解各種題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1、選擇題。歷史考卷中的選擇題一般都是單項選擇題,只要求選出一個正確答案。我們可以採用以下方法:①直選法。依據題目,聯系所學知識,即可直接選出正確答案。②排除法。在做題時,如果一時難以確定正確答案,我們可以運用所學知識,對該題的選項逐一排除。③分析比較法。我們還可以對所有選項進行分析比較,最終通過思考確定選哪一個。
2、判斷題。我們先要找出該題中的所有知識點,然後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判斷,只要有一個錯誤,該題就應打「×」。做題時,一定要仔細些。3、材料分析題。首先,要大膽去做,不要有畏難情緒。其次,要注意方法。我們可以按這個步驟去做:①認真閱讀材料,讀懂材料;②看提出的問題,帶著問題再快速瀏覽材料。③聯系所學知識和材料做答。答案要簡明扼要,不要展開講。4、問答題。問答題的審題很重要,一定要看清題意,弄明白要求回答什麼。回答時要把相應的問題講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層次清楚,最好分要點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過不斷的練習,解題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們對歷史學習付出極大的熱忱,有信心和決心,肯努力,講求方法,你們一定能學好歷史,並在考試中取得優秀的成績。
⑷ 如何學習了解中國歷史
1、首先,掌握一些系統的歷史知識、史學理論還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憑興趣,「跟著感覺走」,讀了再多的書,看了再多《百家講壇》中的歷史講座,你都未必真的理解歷史,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性的東西。
那麼,怎樣掌握基本的系統歷史知識和史學理論?你可以根據你已有的基礎,選擇比較權威的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著作下點功夫來啃。為什麼要先讀權威的通史著作,因為它的作者治學嚴謹,寫的書史料翔實,論述、論證比較科學,會啟迪你如何正確地觀察、分析問題,這就讓你初步學習到基本的史學理論、史學方法。加上它們是通史,這就使你的歷史知識不會是支離破碎的,而是系統的有規律的東西。有些新潮的年輕人會說,那些「公認的、權威的」歷史著作保守,觀點不新。是有這種情況,但他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才是最值得學的,至於觀點、結論本來就不可能永久不變的,否則歷史學就不會發展了,就不是一門科學了。
2、其次,在吃力地啃通史名著的同時,為了張弛結合,也為了培養興趣,可結合閱讀些既生動又嚴肅通俗歷史著作。這些科普型的歷史著作必須是公認的、久經檢驗的,如過去吳晗編的「歷史小叢書」以及以後的《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初學者最好不要迷於一些不負責任的嘩眾取寵的歷史書,例如大量充斥於書店的什麼什麼「大帝」的書。也不要迷信外國歷史學家的著作,它們當中即使質量較好較權威的往往也是一西方為中心的,對東方包括中國歷史或者有成見、偏見,或者並不真的了解中國歷史。當然,看看人家是怎麼看世界看中國還是有好處的,我只是說:不要迷信,不要人雲亦雲,其實對自己中國人寫的書也一樣。
3、爭取多看些原始史料。例如,你要學好中國古代史,像《史記》、《資治通鑒》之類的古代史學名著都沒有接觸,只是讀後人寫的歷史書,實在太不夠了。當然,你不想把歷史當作自己的專業,讀多讀少要根據你的時間和精力,但有可能讀多點是有好處的,至少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不會相信那些不負責任的胡謅。
⑸ 如何正確學習中國歷史
國歷史博大精深,吸引了不少人的陶醉與學習!那麼,對於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該如何去學習呢?接下來,文學天地網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快速學習中國歷史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快速學習中國歷史的的方法一
逐個朝代學習。很多人學習歷史前一榔頭、後一斧頭,非常容易搞混淆,也不容易記憶,不好學。而且中國歷史博大精深,有時候籠統學習也會給人一種量大的感覺,反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建議大家可以參照某些有趣的網站或書籍,如網路秦朝搜索,基本可以看到很多秦朝歷史,之後再搜索漢朝等等,逐個學習。
由點到面法。由點到面指的是先學習某個點,如想了解秦朝歷史可以學習某些重要的知名人物,了解知名人物的情況以及經歷,從而可以衍射出某個時代的具體發展,就織成了一個網,這樣學起來興趣較足,也容易接受,也更有深度,非常受到學生與歷史愛好者的歡迎。
故事串接法。故事是大家都非常感興趣的東西,正史有時候看起來很煩躁很吃力,但是如果藉助於歷史故事則更為生動與形象,作者知道有一本書叫上下五千年,上面有很多歷史小故事,而且是按照時間排列,讀起來有趣,而且淺顯易懂,甚至可以作為課外休閑讀物,但學歷史不錯。
多看歷史紀錄片。有很多人不喜歡讀史,但喜歡看視頻,視頻不僅直觀形象,更容易記憶,在現在網路非常發達的時代,歷史紀錄片很多,可以在網上搜索到各種各樣的紀錄片,非常方便。有很多的系列紀錄片,不僅有圖片,也有歷史解讀員的解讀。
除學生外的歷史愛好者不要貪多貪快。學習歷史是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著急,而應當長期的學習。不要小看了積累,按照自己的興趣,隨便零散的學習長時間也能自己織成一個大網,建議自己的歷史脈絡與觀點,都是不錯的學習法。
快速學習中國歷史的的方法二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初學者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3)記年代。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初學者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快速學習中國歷史的方法三
一、口訣記憶法
記憶戰國七雄就用「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兩句口訣,即記住了七個諸侯國的名稱,又記住了他們各自的方位。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時處死的國王用口訣「1649,查理便走,1793路易升天」。學生很快就記住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處死國王查理一世,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處死了路易十六。
二、化簡記憶法
「上海七君子」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時可化簡為:「沈章鄒李沙史王」。《天津條約》可記住「公開行賄」。「公」指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開」指增開南京、漢口等十處為通商口岸,「行」指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賄」(和錢財有關)指英法兩國得到巨額賠款。
三、形象記憶和諧音記憶配合法
如清政府同帝國主義簽定的《辛丑條約》喪權辱國,內容歸納為「前進賓館。」(一)要清政府賠款(「錢」與「前」諧音)(二)要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反抗(「禁」與「進」諧音)(三)允許外國駐兵(「兵」與「賓」諧音)(四)修建史館,劃租界(館)。這樣《辛丑條約》的內容就可以簡單記為「前進賓館」。
四、特徵記憶法
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期間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的護國運動、1917年的護法運動、1919年的五四運動,通過觀察發現,這五個年代的數字呈等差數列,都差2年,抓住了時間特徵,便於記憶。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事件:1789—1794—1799—1804,都差5年,就記住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時間、羅伯斯庇爾被推上斷頭台的時間、拿破崙的「霧月政變」、拿破崙加冕稱帝的時間。
五、中外聯系記憶法
學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世界近代史開始時間1640年,可聯想中國近代史開始時間1840年,兩者正好相差200年,哪個在前哪個在後呢?自然是中國在後,因為中國近代落伍了。
1689年的事件:英國有《權利法案》、俄國有彼得大帝改革、中國歷史有《尼布楚條約》
六、比較記憶法
比較是加深理解、提高思維能力的手段是真正認知歷史的方法之一。如:同屬於資產階級改革的日本明治維新和俄國的1861年改革比較;中國戊戌變法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結局比較;中國現代史上兩次國共合作的異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背景、任務、領導階級、革命前途等方面的不同。通過比較,加深對歷史事件的認識、理解和記憶。
七、圖示記憶法
即把抽象的歷史知識通過形象、趣味、直觀的圖形來表述。如清朝疆域的記憶,可以在圖上勾出來,並設計成「米」字形,從西面開始,按順時針方向記憶。
八、短時效應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恰當的、科學的給學生一段較短的時間,讓其思考,分析解決某個問題,並取得高效的教學現象。如俄國1861年改革的意義,給定5分鍾,創設有利於學習的良好的課堂氣氛,這樣學生目標性強,注意力集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大部分學生都以積極向上的姿態出現,爭先恐後去學,定能加快記憶,有的甚至想出短時高效的方法,並向其他學生介紹。
⑹ 怎樣學好歷史這門課
切忌死記硬背!
把各個歷史事件向串珠子一樣同過時間這個線連接起來。每個事件的發生都是由另一個事件引起的,同樣也會產生下一個事件。用這種方式,把每個事件都穿在一起,只要記住一個事件,其餘的就都回 浮chu來 .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⑺ 怎樣學好歷史
歷史的學習並不難,只要能夠吃透教材基本就夠了。
1、首先要端正學習態度。學習是自己的事,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方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學有所成。主動地吸取和被動的接受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2、學習歷史,上課專心聽講很重要,。課前做好預習工作,課上動腦動手,集中注意力。因為一般來講,老師教授的知識都是根據教學大綱、考試大綱來進行的,所以上課的專心很重要。
3、歷史有很多知識點要理解、記憶,提高學習效率是必須的。學習效率低就意味著掌握同一個知識需要花費的時間是別人的幾倍,這樣長此以往,學習只會越來越跟不上。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學習、復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倍左右,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我們學校開展的幫助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的「假期速讀記憶訓練班」用的就是這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軟體》,可以參考。
4、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老師講授的知識是面對所有學生的,每個人的具體掌握情況不同,所以自己要學會調整,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計劃。計劃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同時也有利於要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
5、做題實戰。學好歷史,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各種題型的答題思路。
⑻ 如何學好歷史
歷史雖然是已過去的東西,但她是一門包羅萬象、生動有趣、綜合性強,使人明智的學科。今天,我很高興與同學們簡單交流一下高中歷史的一些學習方法。
一、轉變觀念,樹立積極心態
同學們在升高中時,歷史考試是開卷形式。因此,初中時,被動學習歷史,考前機械背誦一些重點歷史的現象較突出。但高中歷史卻發生了巨大變化:
第一:歷史教材是新編的專題式教材,從觀點到史實,從容量到質量,從廣度到難度等都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第二:能力要求從機械記憶到靈活運用,有了較高的要求。就同學們歷史學習的境界而言,存在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三個層次:
其一、初級境界:解決歷史「是什麼」的問題,了解歷史現象、歷史事實,識記一些歷史知識。
其二、中級境界:解決「你認為歷史是什麼」的問題,包含分析歷史背景、解釋歷史現象、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概括歷史階段特徵、歸納歷史知識線索、形成歷史知識專題等,目的是培養歷史學科能力、提高歷史理論水平。因此,這是歷史學習的一個較高境界。
其三、高級境界:是對歷史的反思,總結歷史經驗、感悟歷史變遷、汲取歷史智慧、自我凈化,自我提高。這是歷史學習的最高境界。
第三:考試形式從開卷到閉卷考試,要靠頭腦的再現反映和靈活運用。
第四:高中課時少,教學任務緊。
在上述重大變化面前,我們是退縮,當縮頭「烏龜」?還是迎頭而上,做搏擊的「雄鷹」?這絕對難不倒聰明、靈活的同學們!當然是做「雄鷹」!那麼,請同學們,積極樹立主人心態,相信自己一定能會學高中歷史,主動敞開胸懷擁抱「歷史」,與老師一道、與同學一道互動探究高中歷史。
二、講究方法,注重理解
1.培養興趣,移情歷史。
高中歷史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學習她既需要情感的投入,更需要理性的思維。只有移情於歷史,身臨其境的去感受歷史的風雲變幻,才能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可用「假如我們生活在某個時代」來設置問題新情景。可用「巡訪、游歷某地區」等活動來拉近與歷史時空的距離。例1:假如同學們去夏商周時期考查學習,會發現有哪些主要的政治制度?每種制度的主要內容與作用如何?這些政治制度體現出了什麼特點?例2:假如同學們生活在秦朝,你們較能幹,可在地方或中央機構任些什麼職?是否有封地?你們的官職,兒子是否一定能繼承?此外,可多讀一些相關的讀物,可看一些相關的影視劇,可與老師、同學、朋友多交流學習歷史的體會。
通過參與這樣一些與歷史有關的活動,來觸摸歷史、親近歷史、玩味歷史進而學好歷史,感受到史韻芬芳、史韻悠揚。
2.勤學多思,加強記憶。
好些同學,一般對歷史採取死記硬背的多,所謂「貝多芬」(背多分)。現,還要不要「貝多芬」(背多分)?我們雖然反對死記硬背,但並不等於反對記憶。因為記憶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關鍵是要講究記憶方法。記憶的方法很多,最關鍵的是要找到適合自已的那一部分。我認為記憶歷史最主要的是以下幾種:
(1)要理解記憶的內容。如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內容,相關的點肯定就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專制主義是什麼?是中央的權力集中於皇帝。中央集權是什麼?是地方的權力集中於中央。那麼這個問題相關的要素就是三個,即皇帝、中央、地方。因此我們記憶的出發點就要牢牢抓住這三個要素,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即秦始皇建號皇帝,集軍、政、經大權於一身;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地方上實行郡縣制,郡守、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2)把復雜的內容簡單化,先濃縮記憶,要用的時候再展開發揮。如第三節中的「選官制度的歷史變化」:可把「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簡稱為「世、察、九、科」。
(3)趣味記憶法。有趣味的知識,我們印象就深刻,記得也牢。因此,可聯系教材內容,採用編寫故事,引用詩、詞、對聯,編造謎語或用諧音等方法,使學習有一種新奇的感覺,可提高記憶效果。如第一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可這樣記憶:夏商周,政制建;公權力(公共權力),王位襲;分封制,等級列;宗法制,血緣親(按血緣的親疏遠近繼承土地、財產和權力);嫡長子,是核心;神王族,部族濃(神權、王權、族權相結合,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當然,要記好歷史知識,和掌握其他所有學科知識一樣,至關重要的還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不斷溫習,不斷鞏固。如下課後的反思、做作業時的反思、睡覺前的反思都極為重要。有人認為學歷史,應該是「要死不活、不死不活、先死後活。」只有歷史知識「活在同學們心中」,才有運用的基礎。
3.多做比較,善於歸類。
比較和歸類也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歷史的方法。通過比較同類事件、人物、現象等,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歷史事件、人物、現象;通過對事件、人物、現象歸類,可以將歷史知識系統化。如通過郡縣制與分封制的比較,我們加深了對兩種制度的理解,可避免易錯點:(1)在傳承製度上(權力來源),分封制下實行世襲制,郡縣制下實行任免制。(2)郡縣製取代分封制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性質);郡縣制的確立是對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繼承與發展。(3)分封制的分封主體是「姬」姓貴族而不是周姓,當時「周」為國號;郡縣制出現於春秋戰國而不是秦朝。(4)秦朝是「短命鬼」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而不是全面廢分封、行郡縣(影響)。
只要我們有意識加強各種歷史事件、各種歷史現象的對比與歸納,就有助於簡化我們頭腦的無序知識,理清知識結構,而且有助於形成一種對比歸納的思維習慣。
4.閱讀目錄章節,理順知識間的邏輯關系
目錄的重要性,清代學者王鳴盛先生在《十七史商榷》中說:「凡讀書最切要者,目錄之學。目錄明,方可讀書,不明,終是亂讀。」又說「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由此,,目錄重要可見一斑。同學們應當仔細閱讀歷史的章節目錄,給每個章節以准確的「定位」,即闡釋清楚每一章節在教材知識體系中的位置,猶如電腦網路,隨時可調用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要學會牽出串在章節之間的「綱」,即教材的主線。如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理解的重心可從「制度」入手,立足「制度」巧聯系。第一節主要是「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分封制」,第二節主要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的形成」。這實際上是舊制度——宗法制、分封制在春秋戰國遭到破壞,於是在大一統的基礎上有了新制度創立。第三節「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第四節「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實際上是秦漢政治制度的不斷發展與走向衰落。如果理解這條歷史線索,就不會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了。
5.學以致用,參與實踐。
讀書與活動相結合,重視活動,是現代歷史學習方式的一大特點。新課程推薦了一些學習活動。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舉行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當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遺跡,編演歷史劇,觀看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采訪歷史見證人,撰寫家庭簡史和社區簡史,舉辦專題展覽等。開展這些活動將大大提高歷史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總之,歷史是一門極其重要、非學好的科目,同時也是一門很有意思、很有味道、能夠學好的學科。希望同學們:目標不可小,上課別胡搞;時有讀書聲,作業按時清。思考加筆記,運用最重要;勤巧作舟楫,史海任逍遙。祝願同學們都成為明理、博學、聰慧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