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歷史及其簡介
英國歷史
根據考古發現,大不列顛島上在35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5世紀中期,大批的日爾曼人由北歐入侵大不列顛,成為現今英格蘭人的祖先。而當時的克爾特人一部分逃進西部和北部山區,另一部分逃往愛爾蘭,他們就是今天威爾士人、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的祖先。公元6世紀基督教開始傳入大不列顛。在十五世紀中葉,英國貴族為爭奪王位打了一場30年的「玫瑰」內戰。結果,經濟較發達的南方大地主和新貴族取勝。「都鐸王朝」由此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德成了交戰國。由於英國人民的反德情緒,英王喬治五世於1919年下令,將具有德國色彩的「漢諾威王朝」改名為「溫莎王朝」。
十八世紀中葉,由於政治、經濟及技術方面逐漸成熟,英國興起了一場產業革命。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各種機器的使用,到十九世紀中葉的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成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國,在生產及貿易發面躍居世界首位,到處推行炮艦政策,奪取海上霸權,侵佔殖民地,大量搜刮別國財富。大英帝國稱霸世界,在海外統制的地域遍及歐、亞、美、非、澳洲,號稱「日不落帝國」。
到了19世紀末期,由於美、德等國的崛起以及其他種種原因,英國逐漸失去優勢。後來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嚴重創傷,大英帝國國力日漸衰落。原屬本土的愛爾蘭島,其南部的26個郡在1921年脫離聯合王國,海外殖民地也在二戰後紛紛宣告獨立。大英帝國逐漸演變成一個組織鬆散的英聯邦。
2. 求英文介紹英國歷史100字左右
1、英文
British history began in Germanic and Celtic, and later in England, Wales and Scotland. Its origin can be traced back to Roman rule.
Britain is called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t consists of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whole history of Britain is made up of the interweaving of the four regions.
Wales became part of the Kingdom of England in 1535. The defeat of the Spanish Invincible Fleet in 1588 by the Naval Battle of Gravoline frustrated the invasion of foreign Catholic forces.
basically eliminating the threat of Catholicism and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religious reform.
In 1640, Britain broke out the first bourgeois revolution in the world and became the pioneer of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 The Republic was proclaimed on 19 May 1649.
The restoration of the dynasty in 1660 and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in 1688 established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In 1707, England merged with Scotland. Through the Seven Years'War, Britain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Sunset Empire and gained the hegemony of the sea.
It was merged with Ireland in 1801. After the Napoleonic War, Britain completed the imperial hegemony of the Sunset Empire.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it became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complete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as the heyday of the British Empire. The colonies occupied in 1914 were 111 times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mainland.
They were the first colonial power and claimed to be the "Sunset Empire".
In 1922,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became independent, and Northern Ireland remain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at is, Northern Ireland today.
2、中文
英國歷史始於日耳曼人與凱爾特人,亦是後來的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其源頭可追溯到羅馬統治時期。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
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2)怎麼介紹英國歷史擴展閱讀:
英國歷史大事:
1、英西戰爭
英西戰爭(英語:Anglo-Spanish War;西班牙語:Guerra anglo-española)(1585年–1604年)指西班牙帝國與英格蘭王國之間未經正式宣戰的間歇性沖突。
英西戰爭由多場大范圍戰役組成,起於1585年英國與荷蘭簽訂楠薩奇條約,擁護荷蘭抵抗西班牙帝國的統治。
1587年英國於加的斯率先奪勝,翌年於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擊退西班牙無敵艦隊,但1589年科倫納·里斯本遠征敗北後情勢逆轉,西班牙在弗洛雷斯海戰重振海軍實力。
而英國分別在以後的1595-1596年西印度群島遠征和1597年的埃塞克斯-羅利遠征決定性失敗。西班牙先後在1596年和1597年派遣兩支無敵艦隊趁勝追擊,但在惡劣的氣候下遭挫。
無敵艦隊戰敗後的十年間,西班牙加強了海軍實力,對後來南美洲貴重金屬的運輸影響深遠。而戰爭在1590年代走入僵局。
1602年英國與荷蘭通過多佛海峽海戰一度獲取英吉利海峽乃至歐洲西部海域的主導權並持續兩年。
1601-1604年西班牙進行了人類史上較為殘酷、血腥的奧斯坦德之圍,經過三年的圍攻,英荷聯軍最終投降,西班牙軍隊拿下了這座城堡,使英荷西三方都想結束戰爭,回到和平。
1604年由腓力三世與新任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代表簽訂倫敦條約後畫下句點。西英協議分別停止對愛爾蘭與尼德蘭的軍事介入,且英方放棄在公海上的劫掠行為。
締約兩方皆有達成部分目標,戰後西班牙重獲歐洲西部海域優勢。條約整體有利於西班牙。但整起戰爭過程對兩國財政都造成了相當程度的負擔,而英國則進入40年的萎靡期。
2、薔薇戰爭
薔薇戰爭(又稱玫瑰戰爭;英語: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是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發生斷續的內戰。
兩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的分支,約克家族是愛德華三世的第四子的後裔、蘭開斯特家族是愛德華三世的第三子的後裔。
玫瑰戰爭是約克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五代、第六代繼承人對蘭開斯特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四代、第五代繼承人的王位戰爭。
「玫瑰戰爭」一名並未使用於當時,而是在16世紀,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被拔標志戰爭的開始後才成為普遍用語。
此名稱源於兩個家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薔薇Rosa gallica和約克的白薔薇Rosa ×alba。
戰爭最終以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與約克的伊麗莎白聯姻為結束,也結束了法國金雀花王朝在英格蘭的統治,開啟了新的威爾士人都鐸王朝的統治。 也標記著在英格蘭中世紀時期的結束並走向新的文藝復興時代。
為了紀念這次戰爭,英格蘭以玫瑰(這里玫瑰實為歐洲古老薔薇)為國花,並把皇室徽章改為紅白薔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歷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玫瑰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西戰爭
3. 英國歷史概況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3)怎麼介紹英國歷史擴展閱讀:
英國歷史事件: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也叫「清教徒革命」。17世紀開始,英國逐漸變成海上強國。市場擴大了,財富也隨之增加,國內手工場也有了很大發展。
經濟的發展極大地加強了富裕階層和新貴族的勢力。可那些舊的上層階級不願自動退出歷史舞台,導致新興的資產階級、新貴族與封建專制王朝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斯圖亞特繼承了英國王位,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詹姆士一上台就極力鼓吹「君權神授」的理論,聲稱國王是上帝派到人間的最高權威。
有至高無尚的權力。到詹姆士二世上台後,為實行其封建專制統治,企圖在英國恢復天主教,此舉明顯危及到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遂引起英國國教會和新貴族的反對。
1688年6月,詹姆士二世盼望已久的兒子終於降臨人世,這就意味著他那位信仰英國國教的女兒瑪麗將失去繼承王位的權利,而此前,那些新興的資產階級和貴族們曾寄希望於瑪麗繼位來改變現狀。
王子的降生,使他們的願望眼看就要泡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他們決定發動政變,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
由英國議會中的輝格黨和托利黨出面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奧倫治親王威廉來英國,以保護英國的宗教、自由和財產。
接到邀請的威廉於1688年9月30日發表聲明,要求恢復他妻子瑪麗的英國王位繼承權。並於12月18日率部隊進入倫敦。1689年1月,在倫敦召開的議會全體會議上。
宣布詹姆士二世遜位,由威廉和瑪麗共同管理英國,並確立在英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這次政變也稱「光榮革命」、「不流血的革命」,而那對革命伴侶則稱為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辟了資產階級世界革命的時代,史學家們通常把1640年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4. 英國七國時代是怎麼樣的有哪七國
哈嘍,大家好,我是小巍,最近有小夥伴問我,聽說英國有一個七國時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今天,小巍就來介紹一下英國的七國時代。
在曾經的英國,居住著大不列顛人和盎撒人,盎撒人居住在島嶼的外圍,是大不列顛島的守護者,突然有一天,盎撒人突然矛頭一轉,開始進攻島嶼的內部,從南到北入侵英國的其他撒克遜部落。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眾多民族和部落的不列顛群島只剩下了七個部落,形成了英國歷史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七國時代。接下來,小巍將為大家介紹這七個國家中最為強大的兩個國家。
六:薩塞克斯王國,它建立於5世紀晚期。它的創始人是撒克遜人的領袖埃爾,他在幾次戰役中擊敗凱爾特人,建立了短期的軍事霸權,其領土位於今天英格蘭東南部的威爾德地區的南部。
七:維塞克斯王國,它可能是由徹迪克領導下的撒克遜人於495年建立的。據說他帶領他的人民在今天的英國漢普郡海岸登陸。徹迪克的孫查烏林統治時期,撒克遜人的定居點已經遍布整個希爾騰山區。
以上就是英國七國時代的全貌啦,小夥伴們,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5. 麻煩哪位專家幫忙介紹一下英國歷史啊
英國歷史概述
英國包括大不列顛(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歐洲共同體12個成員國之一。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是由不列顛群島中大部分島嶼組成的,其中第一大島是大不列顛,第二大島上有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蘇格蘭西部沿海有一個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島。蘇格蘭本土的東北沿海有奧克尼群島和薩得蘭群島。上述這些群島都與本土有行政上的關系,但愛爾蘭海上的馬恩島以及大不列顛與法國之間的海峽群島則基本上自治,不是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
英國的面積大約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從南部海岸到蘇格蘭的最北部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約600英里),橫向最寬處差不多將近500公里(約300英里)。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這樣的著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畢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
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歷史
公元1至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受羅馬帝國統治。後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相繼入侵。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35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1921年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歸英國。
一次大戰後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為美國所取代。二次大戰嚴重削弱了其經濟實力。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英殖民體系開始瓦解。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塊領地。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1997年英工黨政府上台。
北歐海盜與英國人
最早的英國人並不說英語。大約公元前3000年,從地中海來的伊比利亞人在布列顛登陸,而後,是從歐洲大陸來的凱爾特人,再次是羅馬人。他們都不說英語。今天的英國人自稱他們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後代,他們來自於歐洲北部,屬於日爾曼人,他們說的是最早的古英語,這批北歐海盜是農夫、漁民、商人、鬥士,又是航海者,作戰勇敢,將凱爾特人擊敗到蘇格蘭和威爾士山區。
大約八世紀,又一批北歐海盜維京人(VIKING)入侵布列顛,他們來自於北歐的挪威、丹麥(今天的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有一部分他們的血統),打敗了一個又一個的盎格魯王國,終於在十世紀末,丹麥國王成了英格蘭的主人,英格蘭王逃往諾曼底,為諾曼人的入侵埋下了種子。11世紀初,諾曼底人借口幫住英格蘭王,乘虛入侵並征服了英國。諾曼底人本身也是一批北歐海盜。
1588年,英軍在英吉利海峽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為英國的海上霸權鋪平了道路。隨著瓦特的蒸汽機的發明,英國開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業革命,成了名符其實的"世界工廠"。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海外原料與市場的需求,英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到十九世紀末,英國已成了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國。
英聯邦(COMMONWEALTH COUNTRIES)
英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號稱"日不落帝國"。包括現今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埃及,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約旦,以色列等等都曾是其殖民地。英語由此傳遍全世界。
二戰後,英屬殖民地紛紛獨立,但獨立後的殖民地為了政治和經濟上的互相幫助,成立了英聯邦。英聯邦國家承認英國女王是本國的最高元首。英國女王還定期向一些英聯邦國家派遣總督,作為女王的代表,名義上管理這些領地。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
6. 什麼是英國歷史
英國歷史簡介
1. 從原始社會性到羅馬征服時期的奴隸社會
公元前3000—2000年間,來自伊比利亞半島的伊比利亞人(Lberians)大都居住在愛爾蘭、威爾士和英格蘭西部。
公元前七世紀,凱爾特人分批從歐洲大陸的萊因河(Rhine)區移居前來後,和伊利亞人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程度的混合。當時這些人還處在原始公社階段,主要以畜牧、農業為主。
公元 前55---54年,羅馬大將軍凱撒(Caesar)曾兩次侵入不列顛。公元43年,羅馬征服了不列顛,把它改成羅馬和一個行省。
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近四百年之久,史稱「羅馬征服」(Roman Conquest)時期。但是羅馬並沒有佔領不列顛全部,而僅僅是英格蘭的大部分。羅馬征服者在其 佔領地區修築不少軍用公路,其中有些公路一直保存到現在。他們修造了城堡和要塞,有些後來發展成為城鎮。他們建立了庄園,使用奴隸,耕種大量土地。
在羅馬統治下,大多數不列顛人滄為奴隸或成為沒有自由的農民。羅馬的官吏、商人和庄園主對不列顛人進行嚴重的剝削,徵收重稅,引起凱爾特人的仇恨與不斷的武裝起義。
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是不鞏固的。到了五世紀,羅馬帝國開始瓦解,對不列顛的統治也於公元410年左右隨著羅馬兵團的撤退而結束。
2. 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1. 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形成
羅馬兵團撒退不久,自五世紀中葉起,中歐的盎格魯人(Angles)、撒克遜人(Saxons)和
裘特人(Jutes)和日耳曼族就渡過北海侵入不列顛。他們的入侵遭到凱爾特人的頑強抵抗,征服過程延續了一個半世紀之久。
入侵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最初建立了許多小國。到七世紀,這些小國倂為七個王國,封建制度開始形成。這七個王國是威塞克斯(Wercia)、埃塞克斯(Essex)、色塞克斯(Sussex)、墨西亞(Mercia)、諾森布里亞(Northumbria)、東盎格里亞(East)和肯特(Kent)王國。在長達二百年的「七國時代(Heptarchy)」,各國互相爭雄,戰事頻繁。
從八世紀末起,北歐的丹麥(Denes)人開始不斷入侵,在將近三百年的反對丹麥人的斗爭中,英格蘭逐漸形成統一的國家。公元827年,西撒克斯王國艾愛格伯特(Egbert,802---839),稱英格蘭王國。後來,國王爾弗雷大帝(Alfred the Great,871---899)在和丹麥人的戰爭中,建立了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抗擊丹麥人的入侵。雙方通過簽訂和約,把丹麥佔領區限制在英格蘭東北部的「丹麥區」,到了十世紀後半期,英王埃德加(Edgar,959---975)收復了「丹麥區」,全英格蘭又告統一,但丹麥人後來又大舉進犯,一度統治了全部英格蘭(1017---1042)。後來,由於丹麥王國的分裂,英格蘭的丹麥王朝也結束了統治。1042年,英王後裔愛德華(Edward,1042—1066)即位,恢復了盎格魯王朝。
盎格魯。撒克遜人侵入後,原來的氏族制度全面崩潰。人們從經營畜牧業發展到經營農業,社會單位是農村公社。私有制已經產生。貴族------大土地的佔有者-------也已出現。他們佔有奴隸和半自由人,這些大都是被征服的凱爾特人。到十世紀,貴族被認為是普通人的「保護者」,農民對他們逐步轉入「人身依附「的地位。法律規定每一個人都要依附於一個貴族。舊的氏族制度被新的封建制度所代替。國王是一國的領袖,其次是貴族,下面是軍事貴族,再下面是自由人,最下層是依附於土地的農奴。
但是,英國在十一世世紀中期,即諾曼征服的前夕,有半數農民還保持著自由農民的地位,英國封建關系的進一步發展與完成是在諾曼征服以後。
2. 諾曼征服和封建制度的發展
諾曼人(Normans)原意是「北方人」(Northmen),與丹麥人屬同一種族。在九、十世紀一些丹麥人向英格蘭東北部入侵時,另一些北方人
則侵入法蘭西的西北部,建立了一個居留地------諾曼底(Normandy).
1066年愛德華死後無嗣。英國貴族哈羅德與諾曼底公爵威廉爭取王位。1066年9月,威廉率領大軍渡過海峽,在英國南部哈斯丁殺死哈羅德,擊敗英軍,登上英國王位,開始了英國歷史上的「諾曼征服」.
威謙一世(William,1066—1087)在征服英格蘭過程中,遭到盎格魯。撒克遜人不斷的抵抗,但他們的多次起義都遭到殘酷的鎮壓。到1071年,英格蘭被完全征服。
英國在被諾曼征服後,舊的貴族大部被廢除,土地被沒收。威廉把沒收的土地大部分賞賜給他帶來的諾曼臣子們。這些人形成了佔有領地的封建主。每一個封建主在領地內,都是一個最高統治者。封建主把領地劃成若干庄園。一個庄園內多數的居民是農奴;封建土地的所有制在英國遂廣泛建立起來。
庄園里的農奴和奴隸社會的奴隸不同。農奴雖然要以一半的時間用自己的工具為封建主從事農業勞動,作為勞役地租,但可以有自己的份地,其收成歸自己所有。此外,在農忙時節,農奴還被強迫延長服勞役天數,還要為封建主幹一些雜活。
農奴沒有人身自由,必須附屬於一封建主,要向封建主納人頭稅、繼承捐等。為了反抗封建主的壓迫和剝削,他們不斷進行抗役、抗稅的斗爭。
封建主一般是有爵位的封建貴族,如公爵(Duke)、侯爵(Marqui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男爵(Baron)等。這些爵位都是世襲的,英國的爵位和領地實行長子繼承製,但非長子或其它無爵位的人往往可以通過在國王的軍隊里服役而獲得騎士(Knight)的稱號,也可以因此獲得一部分領地。因此,騎土階層成為封建統治的基層統治基礎,他們往往幫助國王鎮壓勞動人民的起義。後來,一些無爵位的人還可以經營工商業,用錢向王室捐獻以購買騎土的稱號,有一些新貴族就是這樣產生的。
(三)城市手工業的興起和行會制的形成
城市的興起是英國封建社會有了明顯發展的標志之一。封建社會開始形成的早期,西歐沒有城市。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剩餘農產品增多,手工業日益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專職的工商業者離開農村,聚居在堡壘、寺院、橋梁、道口附近地帶,在那裡定居下來,就日漸形成工商業城市。十一世紀末,英國已有大約一百個城市,居民7.5萬人,約占當時英國人口150萬人的5%。
城市興起在封建主的領地上,封建主視城市為私有財產,對居民肆意敲詐勒索。城市居民為求得生存和發展,一開始就和封建主展開激烈斗爭。十三世紀,大多數城市取得了自治權。
城市居民主要是工商業者,他們是自由人。一個農奴如果逃到城市中,住滿一年零一天,就可取得自由人的資格。隨著階級斗爭激化,農奴紛紛逃往城市,所以城市的發展也反映了農奴反抗斗爭的加強。
城市手工業者是獨立的小商品生產者,有自己的作坊、工具、自產自銷,有一兩名學徒。學徒出師後稱幫工,在師傅處工作一、二年,積得部分工資,經過考試,即可變成師傅,自行開業。同類手工業的師傅在一起組成行會,選舉管理機關,繳納一定費用,實行福利互助,制定規章,規定產品質量價格,以保持市場穩定,防止競爭。所以實行行會制是封建城市的重要標志。
(四)封建貴族與國王的斗爭
威廉一世在征服英國的基礎上形成強大的王權。他攫取了全國七分之一的耕地和大片森林,命令所有封建主向他宣誓效忠,直接受他支配。為了徵收賦稅,1080年在全國進行了土地調查。根據調查情況來看,英國絕大部分土地為封建主所有,直接生產者大部淪為農奴,封建制度已經形成。
威廉一世死後,經威廉二世、亨利一世和其外孫斯蒂芬,而由亨利二世繼承王位,開始了英國歷史上的孔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因其父常頭帶孔雀花,故名,也稱安如(Anjou)王朝。
亨利二世(1154棗1189)為了進一步加強王室的權力,進行司法改革,擴大國王法庭的權力,以削弱各地封建主法庭的權力;並招募軍隊,加強國王的軍事力量,減少國王對封建領主軍事力量的依賴。
十一世紀,西歐封建主、大商人和天主教會以維護基督教為名,發動了前後近二百年(1096棗1291)八次十字軍東侵(Crusades),企圖從穆斯林「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耶路撒冷。實際上,他們都是企圖乘機擴張勢力、掠奪財富。十字軍東侵以失敗告終,但從此開拓了東西方的交通和貿易,促進西歐封建制的衰落和城市商人的興起。
亨利二世之子理查一世(Richard Ⅰ)在位十年,有八年參加十字軍侵戰,死後由其弟約翰王(King
John)繼承(1199棗1216)。他勒索封建貴族的金錢、土地、招致不滿。封建主聯合舉兵叛亂,迫使約翰王於1215年6月簽署了《大憲章》(Magna
Carta/Great Charter)。
《大憲章》的主要內容是保護貴族權利,免受國王的侵犯。如規定國王不得隨意向封建主勒索各種貢納,不得隨意逮捕貴族及沒收他們的財產等等。《大憲章》主要精神是限制王權。其中有關保護城市市民經營商業的自由等條文,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
約翰王不久即否認《大憲章》,於是發生封建內戰。約翰王死後,內戰繼續進行。內戰中,封建貴族西門·德·孟福爾(Simon de Monfort)派獲勝,俘獲國王。孟福爾成了當時英格蘭的實際統治者。英國統治者為了尋求支持力量,以謀統一,開始召集議會。第一次議會於1265年召開,不但有大貴族參加,而且有地方騎士(每郡二人)和市民(每城二人)參加。從會頭目如主教等組成;下院由騎士和市民代表組成,主要職權是討論決定稅收,後又取得制定法律的權力。
7. 英國歷史簡介
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歐洲西北部島國,國土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島上的北愛爾蘭 4部分和眾多小島組成。她的歷史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大歷史時期。
1. 古代不列顛
2. 中古時期
日耳曼入侵
丹麥入侵
諾曼征服
瓦特泰勒起義
資本原始積累
專制王權和宗教改革
3. 近現代史
簡述
資產階級革命
第一次內戰初期
工業革命
議會改革與憲章運動
殖民擴張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後情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後重建
詳情請看這里:http://ke..com/view/14065.htm#sub14065
8. 求英國的歷史介紹
英國歷史
〔一〕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1、手工工場的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制呢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並擴展到採煤、煉鐵等領域。
2、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一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發展了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原始資本的積累。
4、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同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1)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王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2)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3)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於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產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
(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1640年,資產階級聯合新貴族,帶領廣大人民,在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通過議會斗爭、內戰、共和國建立、克倫威爾軍事獨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年),直到「1688年政變」,歷經半世紀的曲折斗爭,完成革命,最終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成為英國歷史的分水嶺。如:1689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他們在議會中的權利,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17—18世紀又逐漸確立內閣制、兩黨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又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在當時,尤其歐洲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資本主義發展壯大已成為不可逆轉歷史潮流的形勢下,英國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英國作為歐洲一個重要的、有影響的國家,率先完成這一轉變和過渡,無論理論上或實踐上都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範例。此後,歐洲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進入一個新時代。所以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三)世界殖民霸權的建立(17世紀中—18世紀末中)
這一階段,在亞洲、北美進行殖民擴張,與荷蘭、法國等展開激烈爭奪。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分別是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後改名紐約),進一步確立海上霸權,荷蘭則喪失了歐洲強國地位。
「七年戰爭」(1756-1763年)是英法爭奪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後較量,結果,法國喪失在北美的加拿大、新法蘭西等大片殖民地,在印度也僅留存本地治理等據點。至此,英國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地位,並雄霸歐洲。
(四)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18世紀中-19世紀中)
(工業革命條件參見相關頁面)
1、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從棉紡織部門新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到機器製造業的出現,英國最早進行並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和「世界工廠」,實力盛極一時。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一方面,他們對維也納體系下的封建專制不滿,要求更多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積極展開爭取政治權利的自由主義改革和革命運動。如1832年英國進行議會改革,資產階級通過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權利。另一方面,為鞏固和加強自身政治、經濟地位,資產階級強烈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要求進一步接觸封建束縛,實現自由競爭,自由經營和自由貿易。1776年《國富論》一書的發表標志著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到「自由競爭」的重大轉變。
3、工業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日益對立,矛盾尖銳。1836年,英國憲章運動正是這一矛盾激化的產物,它標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4、為滿足工業發展和資產階級的需要,通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搶占原料產地,拓展商品市場。如:19世紀中期完全佔有印度、佔領新加坡;發動侵略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割佔香港,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據有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非洲,英國勢力滲入埃及;在拉美,加緊對新生國家進行經濟侵略。
5、這一時期,為防止法國稱霸歐洲,英國組織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美國的獨立使英國喪失了17世紀初到18世紀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和新法蘭西。
附1:英國的國旗等國家標志
國名: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為「米」字旗,由深藍底色和紅、白色「米」字組成。旗中帶白邊的紅色正十字代表英格蘭守護神聖喬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蘇格蘭守護神聖安德魯,紅色交叉十字代表愛爾蘭守護神聖帕特里克。此旗產生於1801年,是由原英格蘭的白地紅色正十旗、蘇格蘭的藍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愛爾蘭的白地紅色交叉十字旗重疊而成。
國歌:《上帝保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國歌改為"god save the king")
國徽:即英王徽。中心圖案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為紅地上三隻金獅,象徵英格蘭;右上角為金地上半站立的紅獅,象徵蘇格蘭;左下角為藍地上金黃色豎琴,象徵愛爾蘭。盾徽兩側各由一隻頭戴王冠、代表英格蘭的獅子和一隻代表蘇格蘭的獨角獸支扶著。盾徽周圍用法文寫著一句格言,意為「惡有惡報」;下端懸掛著嘉德勛章,飾帶上寫著「天有上帝,我有權利」。盾徽上端為鑲有珠寶的金銀色頭盔、帝國王冠和頭戴王冠的獅子。
國花:玫瑰花
國鳥:紅胸鴿
國石:鑽石
科學節:1831年開始,一年舉辦一次
科學周:1994年開始,在每年的3月舉辦
附2:英國歷史概述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1-5世紀英格蘭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9. 我想了解一下英國的歷史!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36年威爾士與英格蘭合並。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歷史上,英格蘭,蘇格蘭,威而士和愛爾蘭是四個國家。後來英格蘭和威而士由聯姻合並,再後來,都鐸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伊里莎白一世無後,便傳位給她的外甥,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於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並。後詹姆士的兒子查理被克倫威爾的革命軍推翻,克倫威爾統治期間武力征服了愛爾蘭。1923年,英國國會決定將愛爾蘭分為2部分,南部的23個郡獨立為愛爾蘭共和國,北部的4個郡作為北愛爾蘭仍留在英國。大不列顛是一個島嶼,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共同組成,所謂UK是United Kingdom的縮寫,也就是聯合王國的意思。
10. 求英國歷史介紹,著重古代英國,工業革命之前的英國歷史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30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
羅馬帝國疆界
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凱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凱爾特人已經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凱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羅馬人以位於泰晤士河口的倫敦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連接各地的城市,使倫敦成為羅馬不列顛統治和對外聯系的中心。為阻止北方凱爾特人南下,公元2世紀20年代羅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時期,羅馬人在大不列顛島北部修建了一條橫貫東西、全長118公里的長城,史稱哈德良長城(見彩圖)。在羅馬人統治的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凱爾特人上層搶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隸制大田莊,變凱爾特人或戰俘為奴隸。羅馬人強迫奴隸從事耕種、采礦,奴隸販子還把奴隸遠銷到歐洲大陸。3~4世紀,隨著奴隸反抗斗爭的加劇,羅馬帝國逐漸衰落。4世紀中葉前後,不列顛反抗羅馬統治的斗爭也漸趨激化。到407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2中古時期日耳曼入侵
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駐不列顛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入侵過程延續約一個半世紀。入侵者洗劫城鎮和鄉村,不列顛人被殺戮或淪為奴隸,有的被驅趕到西部、西北部山區,大部分人同入侵者融合,形成後來的英格蘭人,或稱英吉利人。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東部和東北部盎格魯人的麥西亞、諾森伯利亞和東盎格利亞,南部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蘇塞克斯,東南部朱特人的肯特。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按地域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村社土地公有,歸村社自由農民使用。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597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派修士奧古斯丁到英格蘭傳教。到7世紀下半葉,英格蘭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羅馬基督教。(見彩圖) 英國歷史
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為抗擊丹麥人,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在位)於827年統一七國,建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到9世紀末,丹麥人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王克努特大帝成為全英之王(1016~1035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後,英國王位復歸於英人愛德華(1042~1066在位)。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由於戰爭頻繁,稅課繁苛,特別是沉重的「丹麥金」,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的形式把土地冊封給教俗貴族,成為封建領地。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農民為躲避戰禍和捐稅、求得安全,便將土地交給大地主,再領回耕種,表示自己受地主保護。國王還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特恩權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諾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封建生產方式基本確立。威廉征服英國後,宣稱自己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沒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自由農民的土地,把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6和山林面積約1/3據為己有,其餘的分給他的諾曼親信和隨從,並根據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貴族爵位。教會也由諾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塊,分賜給自己的附庸。通過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威廉不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對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國進行調查,編成土地調查書(亦稱土地清丈冊),詳細記載每郡多少土地屬於國王,多少屬於領主,各領主又有多少附庸,每個庄園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農民、依附農民、奴隸,多少森林、草地、牧場、磨坊、魚塘等,領地上有多少貨幣收入。編制清冊的目的,是為了讓國王詳細掌握封臣的財產狀況,從而要求他們嚴格履行封建義務。人們害怕這種調查,感到象是面臨末日審判一樣,因此調查清冊被稱為《末日審判書》。據這次調查,英國當時的人口約150~200萬,貴族約佔4%,自由農民佔12%,農奴及其他依附農民佔70%以上。這表明諾曼征服後,農奴制迅速發展了。在地方上,國王的權力主要通過各郡郡長貫徹。郡長由國王任命並直接管轄。為商討國家大事,國王組織樞密院,該院當時又稱元老院或國王法庭。諾曼王朝通過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國更加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這是英國封建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強大的王權得到中、小封建主、教會和富裕市民階層的廣泛支持,他們要求得到王權的保護。大封建領主反對王權過於集中,但他們封土分散,難以割據一方、同王權對抗。諾曼征服後,在分封的領地上到處都出現封建庄園。封建庄園是英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領主是庄園里握有全權的最高統治者。庄園土地通常包括領主直接領有地、農奴份地和森林、牧場、池沼等公用地3部分。勞役地租是主要剝削形式。大部分農民淪為真正的農奴。農奴在英國叫做維蘭,擁有15~30英畝份地,為領主服勞役;此外還有邊農、茅舍農和奴隸。英國社會封建化的過程是漫長、緩慢、不徹底的,保留了較多的前封建殘余。庄園里還有不少自由農民。大封建領主的勢力不如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制度的解體也比其他國家早。這是英國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徵。
大憲章和議會起源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雖有大封建諸侯時起背叛,終未能壓倒王室。但國王們連年對外征戰,需要諸侯們提供越來越多的軍費。到金雀花王朝的無地王約翰統治時期(1199~1216在位),君臣之間矛盾尖銳化。諸侯們要求維持封建的權利義務,約翰王卻肆意踐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對外戰爭中失敗,丟失了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因此,不僅大封建主,就連支持王權的中、小領主乃至市民也投入了反抗國王的行列。在聯合壓力下,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
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1258年,亨利三世(1216~1272在位)為干預義大利戰爭,又向諸侯索取軍費。在1263年爆發的內戰中,S. de孟福爾在一些諸侯、騎士和市民支持下獲勝,一度俘虜亨利三世和王子愛德華,控制了國家。1265年,孟福爾召集有僧俗貴族、騎士和市民代表參加的大會,此為議會的胚胎。1295年,國王愛德華一世(1272~1307在位)為籌集戰費,再次召集議會(見彩圖)。除僧俗貴族外,還有每郡騎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參加,史稱「模範議會」。議會此後經常召開,1297年獲批准賦稅權,14世紀又獲立法權。從14世紀中葉起,貴族和騎士、市民逐漸分別開會,慢慢演變出上下兩院。議會的出現對以後英國歷史發展有積極意義。
瓦特泰勒起義
13~14世紀,英國封建經濟發展到極盛。農業耕作技術改進,城市發展,商品貨幣經濟滲入農村。封建領主要求更多的貨幣,在農村開始了用貨幣地租代替勞役或實物地租的「折算」過程。折算使少數富裕農民贖得人身自由,但廣大農民群眾紛紛破產,淪為農村的僱傭勞動者。1348~1350年橫掃歐洲的黑死病,奪去英國近半人口。由於勞動力短缺,國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頒令,規定勞動者必須接受低工資僱傭,否則予以監禁。城鄉窮苦人民走投無路,被逼揭竿起義。牛津大學神學教授J.威克里夫(約1320~1384)及J.保爾等下層教士「羅拉德派」的改革宣傳為起義作了思想准備。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起義雖遭失敗,但震撼了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度。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富裕農民、佔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貴族中產生新貴族,他們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3王權時期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
圈地運動
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
專制王權和宗教改革
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王權空前強化。舊貴族在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於發展經濟。亨利七世利用這些條件,實行絕對專制統治。他解散封建貴族的家臣,設「星室法庭」,懲治不馴順的貴族。亨利八世時正式成立樞密院,聽命於國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則受樞密院監督。專制王權的統治首先依靠新貴族,多從他們中間選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包括手工工場主、大商人和銀行家等。都鐸王朝一貫執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以增強國力。
1527年,亨利八世國王要求離婚遭教皇拒絕,由此觸發同羅馬教廷的公開沖突。從1529年起,他指使議會通
亨利八世
過一系列法令,割斷英國教會對教廷的宗屬關系,禁止英國教會向教皇繳納貢賦;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令》,規定英王為英國教會之首,有權任命教職和解釋教義,英國教會遂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英國國教就此確立。宗教改革客觀上符合建立民族國家的願望,得到多數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還大量沒收寺院財產,把沒收的土地投入市場拍賣。這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之一。
16世紀,英國經濟發展,文化亦興。人文主義者T.莫爾撰寫《烏托邦》,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詩人E.斯賓塞初寫田園詩,後寫《仙後》,歌頌伊麗莎白一世時代。F.培根作為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撰寫《學問的推進》(1605)和《新工具》(1620),倡導歸納的和實驗的新哲學。16世紀後半葉,英國文學中最繁榮的是戲劇。悲劇作家C.馬洛是新劇的先驅,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觀的戲劇創作遺產。文學巨匠W.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最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留下許多不朽名著,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征服威爾士
中世紀時候,威爾士由許多地方公國分別統治,幾乎沒統一過。當英格蘭受到諾曼人侵入時,威爾士人也南進接鄰英格蘭的邊界地區,在當地和威爾士東部建立一些貴族統治。威爾士北部和西部則逐漸統一在羅埃林大王等人之下。
威爾士
1282年,英格蘭王愛德華一世征服最後一個威爾士北部和西部的威爾士公國,兩年後以《羅德蘭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確立自己在該地區的統治。1301年2月7日,他為了平息當地威爾士人,冊封其出生於威爾士的兒子為威爾士親王(後來繼任為愛德華二世)。此一將威爾士親王頭銜封給英國君主長子的傳統,至今持續實行。英王室直接統治這塊地區,故稱之威爾士公國(1284年—1536年)。該公國之外的威爾士東部和南部地區,仍然不受英王管轄。
1535年,《聯合法案》完成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統一,劃分後者為13個郡,並規定英格蘭法律通行全威爾士,英文為其官方語言。大部分威爾士人因此無法擔任政府公職,但可以派代表參與英國國會。
4近代歷史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1.手工工場的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製造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並擴展到採煤、煉鐵等領域。
2.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一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發展了
英國歷史
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原始資本的積累。
4.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同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1)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王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2)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3)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於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產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