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史實說明改革在歷史上的意義和作用
春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使秦國經濟軍事得到很大發展,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1950年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迅速恢復和發展。解決了封建制下人身對土地的依附,給與人身自由,促進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礎
2. 九年級歷史改革是發展的動力。請例舉改革三例!!!
把歷史上幾次重大改革發給你:
一、梭倫改革
歷史影響
①促進雅典城邦經濟的發展;
②動搖了貴族專制統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
③但改革並未根本解決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仍存在氏族制度殘余。
二、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的評價
(1)商鞅變法的積極方面:
①在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創建了新的制度,促進了秦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②為秦國完成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三、王安石變法
變法的影響
①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地主的兼並勢力
③使農戶所受的賦稅剝削有所減輕
④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⑤扭轉了西北邊防長期以來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
四、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改革的影響
①改革使俄國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產積極性,促進了俄國經濟的發展;②廢除了農奴制,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
③但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五、日本明治維新
改革的影響
①日本的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日本近代化的進程,使日本擺脫了半殖民地命運,成為日本發展的轉折點;
六、戊戌變法
歷史意義
①維新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改革運動;
②改革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在當時是進步的;
③抨擊了封建文化,在社會上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推動了近代化的進程。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3. 九上政治:將改革進行到底有什麼重要意義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行的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這場偉大斗爭肩負的一個重要歷史使命,就是確保用今後幾年時間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到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這無疑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必須打贏的一場攻堅戰。進入新世紀第二個10年,我國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這個階段既有別於過去30多年,也與過去10年有明顯不同。
一方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邁上了一個大台階,中華民族比近代以來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比近代以來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另一方面,這一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也更為艱巨復雜,這些矛盾和問題躲不開繞不過,解決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看我們在改革上能否邁出新的重大步伐,越過這道大坎。
(3)九上歷史各種改革有什麼作用擴展閱讀:
面對這樣一個重要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有沒有邁出新的改革重大步伐的信心、智慧、勇氣,打開新的局面,廣大幹部群眾充滿期待,國際社會普遍關注。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兩個全面」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貫徹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國共產黨自覺順應人民願望和時代要求、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的鮮明立場,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勇於改革創新、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堅定信念和巨大勇氣。
從這個意義上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整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4. 中共歷史上數次土地改革的內容作用
1、國共十年對峙時期:革命根據地的土地革命路線規定: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意義:調動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證了土地革命的勝利。
2、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根據地的土地政策: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意義:減輕封建剝削,提高農民抗日和生產積極性;保障地主利益,有利於聯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
3、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土地改革,按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實行耕者有田,農村人口平分。貫徹解放區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消滅封建剝削,發展農業生產。意義:使解放區一億多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勝的可靠保證。
4、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建國初土地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特徵: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意義: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農業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5、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是一大二公(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和一平二調(絕對平均分配、無償調用公私財產),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泛濫。結果: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影響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6、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安徽、四川試點,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最後形成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使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發展。結果: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7、本世紀初:提高農業科技含量,發展優質高效農業,進行退耕還林還草和退田還湖等生態工程,廢除農業稅、實行農村低保和農村合作醫療等方面工作陸續展開,農村經濟正向更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5. 改革對歷史的作用是什麼
人類社會從來沒有施之百代而不變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統治者為了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而設計的行為規范,隨著時代的變化,再合理的制度也會出現問題。當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會影響、動搖統治秩序的時候,當政者可能自覺或被動地實行改革。總的來講,歷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發生都是由於舊的生產關系或上層建築不適應新的生產力或經濟基礎的發展的需要。具體來講,這些原因大體可以表述為:
①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
③統治階級面臨統治危機,為抑制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增加財政收入,實現富國強兵;
④舊制度、習俗、思想文化阻礙社會的發展
⑤民族危機嚴重
6.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變法與改革,其內容和意義是什麼呢
中國歷史上比較知名的變法與改革有以下幾個:
一、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
內容:
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
意義:
使士、農、工、商各就其業,從而使部落的殘余影響被徹底革除,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更加精細化,並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
二、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
內容:
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
意義:
1、以法律形式廢除了井田制,確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2、秦國逐漸強大,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3、商鞅實行的嚴刑酷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秦朝產生消極影響。
4、商鞅主張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時)
內容:
1、青苗法→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2、募役法→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3、農田水利法→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
4、方田均稅法→增加了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
5、市易法→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國家收入增加。
6、保甲法→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抵禦遼和西夏進攻主,減少了軍費開支。
7、將兵法→加強了軍隊訓練,充實了邊防力量。
8、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明經諸科,進士科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律令、斷案等。
9、整頓太學,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考試成績優秀者,可直接做官。
意義:
政府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軍事實力有所增強,在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四、張居正改革:實行一條鞭法(1581年)。
內容:
1、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徵收銀兩。
2、把從前按戶、丁徵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
意義:
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鬆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五、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
內容:
1、以「自強」為旗號,創辦近代軍事工業(代表企業)。
2、以「求富」為旗號,創辦民用工業(原因、代表企業)。
3、籌劃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成立了海軍衙門。
4、創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等。
意義:洋務運動並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是它引進了西方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術工人,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有一定的抵製作用。
六、戊戌變法(1898年)
內容:
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
意義:
1、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學的傳播,有利於維新知識分子參與政權,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官僚制度。
2、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實行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實行君主立憲制,在當時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具有進步意義。
3、戊戌變法又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奔走呼號,指出變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圖存。這對於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作用。
4、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7. 為何要改革改革的作用是什麼〈政治書的答案〉
改革的實質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各種具體制度,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無論從改革在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看,還是從引起我國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變革的深度和廣度看,都可以說是開始了一場新的革命。
第一,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對於新民主主義革命而言的。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落後的狀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第二,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從解放生產力,掃除發展生產力的障礙這個意義而言。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第三,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從改革的深刻性和廣泛性而言。經濟體制及相關體制的改革調動了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了整個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
論述題:
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從解放生產力、改革的深度和廣度的看,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對舊體制的革命性變革;從改革的發動、主體、過程和效果作用看,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自我發展的直接動力。
一、改革也是一場解放生產力的革命
1、改革是解放生產力的第二次革命。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同樣存在著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若干因素,同樣存在著解放生產力的問題。舊體制的各種弊端的最大的危害,就是束縛了生產力。消除各種弊端就是解放生產力。消除這些弊端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革。社會主義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的第一次革命,改革是解放生產力的第二次革命。
2、改革不是對舊體制的細枝末節的修補。
改革具有深刻性,改革不是原有體制的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根本性變革;改革具有全面性,從經濟體制到政治體制以及其他體制都進行改革;改革具有持久性,社會主義革命發生在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折時期。因此,改革在人類歷史上的作用在歷史的跨度上遠遠地超過了革命。
二、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1、改革是自覺運用社會規律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實踐。
社會主義改革,就是依據社會發展規律,特別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自覺地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使之與生產力狀況和經濟基礎相適應。社會主義改革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強大的生命力。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經濟與社會得到了迅速而全面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人民基本民主權利得到保障。
2、改革是社會主義自我發展的直接動力。
改革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是辯證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動力的原理具體化,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說的新貢獻。改革直接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使中國現代化發展與市場化、全球化和信息化形成了緊密的互動關系,引起了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社會主義建設巨大的成就充分說明,改革是社會主義自我發展的直接動力。
8. 九年級歷史改革開放的意義是什麼
一是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二是中國的發展,不僅使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是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社,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9. 舉例說明什麼是改革及其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一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革,革新,使之更加合理完善.改革.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的核心,就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的緊密結合、最大限度地解放第一生產力.
二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政府就致力於經濟建設和綜合國力的提高.但是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我國經歷了10年「文大革命」的浩劫,期間我國的綜合國力雖然也有短暫的提高,但是大部分時間是徘徊或下降.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行了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了我國的國家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