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鳳凰被稱為百鳥之王,它在歷史中占據著什麼樣的地位呢
鳳凰被稱為百鳥之王,它在歷史中占據著什麼樣的地位呢?
鳥類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動物之一。與其他只能生活在地面或水中的動物不同,大多數鳥類可以憑借其輕盈的身體和強大的翅膀在天空中翱翔。
關於鳳凰的傳說和記錄在世界歷史悠久的國家都有反映。其中,中國的記錄相對較早。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類似於鳳凰形狀的繪畫和雕刻,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鳳,鶉火之鳥,太陽之精也"。鳳凰自誕生以來,就與火密切相關,尤其是太陽之火,兩者相輔相成。葉舒憲和其他學者證明,《山海經》中的赤烏、離珠和《楚辭-天問》中的陽離都是鳳凰的變體。
許多古書中的記載進一步證實了鳳凰與火的關系,或者說,鳳凰是一種象徵太陽的神鳥。除中國外,在其他國家也有許多形式相同、名稱不同的神鳥。世界各地的這些神鳥形成了一個以世界為整體結構,以鳳凰為核心的太陽神鳥體系。
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鳳凰圖案是7400年前湖南高廟遺址的組合圖案。從圖片上看,鳳凰與其說是一種具象的鳥,不如說是一種象徵,是人們為擺脫現實中的恐懼、痛苦和災難而產生的精神支柱。這種強烈的情感產生於與形勢同步和完全一致的集體願望。
⑵ 鳳凰古城有幾年的歷史
鳳凰古城地理位置湖南省西部邊緣,全縣總面積1751.10平方公里,南北長66公里,東西寬50公里,全境劃為9個鎮22個鄉,344個行政村。1998年底全縣總人口為35.8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21萬人,少數民族23.74萬人,占總人口數的66.32%,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區縣。全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多年平均降雨量1308.1毫米,平均年日照為1266.3小時,年平均氣溫15.9°C。縣城北距風景明珠張家界200公里,南距鐵路交通樞紐懷化市90公里,東有枝柳鐵路新鳳凰站,209國道、1867省道穿境而過,為湘黔邊區經濟貿易的交匯點。
鳳凰古城歷史悠久,在唐垂拱三年始設謂陽縣,清康熙39年設廳,命名鳳凰廳,廳治設鎮竿鎮(即今沱江鎮)。嘉慶二年(1797年)升散廳為直隸廳。民國二年改為縣,稱鳳凰縣相沿至今。鳳凰縣人傑地靈、有民國第一任內部閣總理熊希齡,現代著名文學家、物質文化史家沈從文,享譽國內外的著名畫家黃永玉。
鳳凰古城鍾靈毓秀,自然資源豐富。1998年末有耕地面積349.45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19.96%,人均耕地約1畝。林牧用地面積大,有林地998.67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57.03%,宜牧草場113.8萬畝,理論載畜量近10萬個黃牛單位。縣境內水能蘊藏量3.64萬千瓦,有大小溪河156條,總長709公里,最大的河流沱江長96.9公里,流域面積為732.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1.89立方米/秒,自然落差533米。縣內有長潭崗中型水電站1座,裝機容量1.2萬千瓦,有中小型水庫92座。礦藏資源豐富。 目前,已探明可供開採的有天然金剛石、汞、鉛鋅、水泥灰岩、無煙煤、石煤、大理石、硅石、銻等35種礦藏,其中汞的儲量居全國第四位,鉛鋅儲量居全省第二位。縣城內盛產江竹豆、玉米、茶葉、油桐茶、生漆、椪柑、板栗、獼猴桃、黃柏、杜仲、紅曬煙以及系列山野。
境內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有省級風景名勝區四處,即建於唐代垂拱年間的黃絲橋古城、被譽為溶洞奇觀的奇梁洞、飛檐斗拱的古建築朝陽宮、沈從文故居。自然保護區2處,即國家級的南華山森林公園、省級的兩頭羊自然保護區。縣城建設古樸典雅,北門、東門古城樓,沱江河畔的吊腳樓別具一格,還有那飛檐斗角的萬壽宮、大成殿、天王廟、遐昌閣、萬名塔,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中國最美的小城」之譽和「畫鄉」之稱。
如果你想目睹真正的湘西風情,你不得不到鳳凰古城(又名沱江鎮)走一趟。鳳凰城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鳳凰縣的縣城,它緊鄰沱江而建,吊腳木樓布滿山坡。這里是文學大師沈從文的故鄉,他曾在《邊城》中描繪過它素樸而迷人的風情。
鳳凰八絕:1.沱江邊的菜場以及在河邊搗衣的女人。2.沙灣的吊腳樓。3.北門外沱江邊上的露天餐座。4.哺育了沈從文、黃永玉的文昌閣小學。5.黃絲橋古城。6.文廟、三王廟、武侯祠、文昌閣、筆架城,查地圖可以找到。7.黃永玉題字的理發店,師傅有推拿的絕活,專治落枕。8.古戲台是當地畫家的聚會地。
⑶ 鳳凰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1.1鳳凰的簡介
鳳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在西方神話里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盤」。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 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鳳凰外形】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1.2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67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雙鳥紋的雕刻形象,這雙鳥紋應是古代鳳凰的最早記載。
根據神話傳說,鳳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
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一鳳凰也來了——「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靈鳥也,雄曰為鳳,雌曰皇。」鄭玄註:「儀,言其相乘匹。」我們注意的是,在這里,鳳凰被古代住家視作一種象徵吉慶的神鳥。所謂「來儀』,鄭玄釋作「乘匹」。
[註:「儀」古音「俄」,與「偶」音近通。所以,鄭玄釋儀為「偶」,即所謂「成(乘)匹」,也就是成雙成對的意思。但是,根據《尚書》文義,我卻以為,這個「儀」字實當讀作「舞」字(儀、舞古音亦相通。)鳳凰來儀,即鳳凰來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於!予擊石搏石,百獸率舞!」]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一種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現的。《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大荒西經)《詩·卷阿》:「鳳凰於飛,翙翙其羽,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翙翙,羽聲也。亦,與眾鳥也。眾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眾多,是鳳與群飛。《白虎通》雲:黃帝之時,鳳凰蔽日而至,是來必眾多也。」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關於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只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的歷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鳳凰,在歷史中是否確曾有過一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個問題,正如對於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否定。但是我們卻不能注意到,在商代殷墟(今安陽小屯一帶)甲骨文中曾發現過如下一條記載:
「甲寅卜,呼鳴網,獲鳳。丙辰,獲五。」(甲3112)。
(釋文參看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
據於省吾說,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隻鳳。「由於系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
由此看來,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那麼這條甲骨文是否只是一剛孤證呢?否。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如下一則記載:
「……歸生鳳於王。」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一詞,郭沫若亦曾斷定正是指活鳳凰(《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鼎」)。據此,則無論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值得注意的是,秦漢史籍中,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17年》:
「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鳳凰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潁川之陝縣。注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兩漢是讖緯迷信盛行的時代,史籍中所記許多祥瑞奇異之事往往不足徵信。但恐怕我們也不能認為,其中完全不會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漢人所描繪的形體特徵,有一個極可注意的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我們再來更全面地考察一下古代關於鳳凰形態的記載。
《爾雅·釋鳥》:「鳳,其雌皇。」郭璞註:「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從鳥,凡聲。鳳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爾雅翼》解釋:「鴻前者,軒也。麟後者,豐也。蛇頸者,宛也。魚尾者,岐也。鸛嗓聲,椎也。鴛思者,張也。龍紋者,文也。龜背者,隆也。燕頜者,方也。」
《韓詩外傳》:「鳳鳴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鳴,晝鳴曰保章,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太平御覽》引)
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瑞應圖》:「鳳不啄生蟲,不折生草。」
《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於鳳凰的這樣一個傳說: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
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
『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唯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
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這個傳說中顯然有不少荒誕成分。但可注意的是天老所描繪的鳳凰形態,與《說文》所引述的「天老說」顯然同出一源。關於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朴子》中卻有一種解釋:
「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據此,漢代經學家的那些神秘說法,就不過是以儒家的五行符號,對鳳鳥身體各部不同顏色的一種描寫罷了。即:
——頭部呈青色,
——頸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
——胸、背部呈黑色,
——趾、爪呈黃色。
綜觀以上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後沒有見過真鳳的人,所采輯的前人關於鳳的各種傳說。其中頗不乏荒謬虛妄的成分。例如《說文》中所謂「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翱翔四海之外」的說法,顯然來自《莊子·消遙游》篇中關於「鯤鵬」的著名哲學寓言。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傳說似乎指出鳳凰是一種自西北而東南往返流遷的動物。針對《韓詩外傳》中關於鳳凰鳴叫的一系列奇怪說法,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曾指出:
「一鳥之鳴,既以節足為異,又復數更其響,乃至應候而殊聲,成文以協韻。語由增飾,事涉虛誣,識者所不取也。」
但是,如果剔除掉傳說中那些神奇妄誕不可置信的成分,我們從古人對於鳳凰的形態描述中,卻可以篩選整理出如下一些印象:
1、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一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為食(竹根)。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為群,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
11、鳳鳥穴居。(居「丹穴」、「風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於舞蹈。(鳳鳥別名「 」,字從「 」,徐鍇註:「 ,行步舒遲也。」)
由此我們就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從古生物學觀點看,中國古代是否存在過具有以上特徵,而又為先民所崇拜的一種鳥類呢?
回答是,的確曾存在。
——這種鳥類,就是大鴕鳥。
但是,關於鴕鳥與鳳凰關系更加重要的證據,是在考古學中發現的。1987年4月1日新華社消息:
「繼內蒙古陰山岩畫之後,最近在阿拉善旗有新的發現。其中有一幅鴕鳥岩畫(地點在阿拉善右旗曼佐拉山中)」。
在此之前(1976—1980),內蒙古陰山—狼山地區曾發現大批史前原始岩畫。位於狼山南麓格爾敖包溝(漢代逆方郡所在地)有一組古岩畫群。其中編號第13組中有一幅引人注意的岩畫(高1.28米,寬0.60米)。據岩畫發現者蓋山林教授報道:
「這幅畫的畫面上方有兩只鴕鳥(Struthio)。其前有一無頭輪廓的人面像,下又有五隻鴕鳥……右旁還有—人面,頭飾長羽。其下,有一馬鹿,尾上翅。鹿前足下又是一鴕鳥及一隻動物。其間似有兩條被肢解的肢體。最下方,有一輪形,似抽象人面。」
蓋山林教授指出:
「鑿刻如此眾多的鴕鳥、人面,還有鹿、肢體等等,只能作一種解釋,就是這是一個娛神、媚神的場面。」
那麼我們要問,這里所祭禮的是什麼神呢?在同一地點發現的另一幅岩畫對於這個問題提供了解釋。那是一幅先民拜日的圖畫。
「圖高042米,寬016米,在半山腰上。拜日者虔誠地站立在大地上,雙臂上舉,雙手合十過頂,朝拜太陽。被朝拜的圓圓太陽,高懸於天際。」
除此之外,同一地點的岩畫中,尚有大量關於太陽神和羽人的形象。我們知道,鳳凰乃是中國的太陽之鳥。而《周禮》中記祭祀太陽的舞蹈,正是一種戴羽舞和執羽舞。由此可似看出,上述岩畫中同時出現鴕鳥、太陽、羽人以及拜日者,絕不是偶然的。在上古,鴕鳥實際上正是作為太陽神之鳥而受到崇拜的。
鴕鳥在中國瀕於絕滅的時間,大致可推定約在距今四千一六千年左右——這正是傳說中的黃、炎帝時期。這一時期以後,關於鳳鳥出現的報告,愈來愈趨於稀少。偶或出現,即被看作具有吉祥涵義的珍異。(參看前引《韓詩外傳》)
實際上,從早期西周金文中所見關於「生鳳(中鼎)」的最後記載,到漢代讖緯家關於重新發現鳳鳥的傳說之間,有著將近兩、三千年的一段空白。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內,鳳凰的傳說,由上古以一種真實鳥類為原型的動物圖騰,演變為既有宗教意義、又具有政治意義的一種靈鳥神話。
據古人記載,鳳凰有許多不同的品類。諸說不一,其中不少屬於秦漢後人的增飾附會之談。但其中比較著名者有四:
1. 鸞鳥 2. 翳鳥
3. 鵕鸃 4. 鸑鷟
⑷ 鳳凰古城擁有多少年歷史有什麼好玩的可以推薦下么
現在旅遊業在各個省會都是很發達的,尤其是在節假日的時候,景點更是出現人擠人的現象。不過即使如此,人們還很喜歡旅遊,旅遊能夠看看其它城市的生活情況,不過人們在旅遊的同時,往往就會選擇一些古城、或者是名山的地方。今天為大家介紹中國好看的古城,我們看到現在中國知名的古城,有四個,分別是:平遙、麗江、閬中、徽州古城,這些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今天小編為我們介紹的,則是黔陽古城,它雖然比上述古城的名氣差一些,但是風景卻很美。
而且,很多人對古城也比較憧憬,每年在節假日期間,都會有許多人來遊玩的。黔陽古城一改以往的安靜,現在則是人潮澎湃,到了假期,很多人會千里迢迢的來這里遊玩。因此,我們看到節假日期間,這里的遊客都是會爆滿的,朋友們,你來過這里嗎?
⑸ 鳳凰古城l歷史多久
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距今已經300多年。
鳳凰古城距銅仁鳳凰機場27公里,懷化芷江機場57公里,張家界荷花機場280公里;G209國道與S308省道貫穿全境,枝柳鐵路穿境而過。鳳凰古城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
鳳凰古城是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一,曾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與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遙、南鳳凰」之名。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AAAA級景區。
(5)鳳凰的歷史有多少年擴展閱讀:
景點介紹
1、田家祠堂
田家祠堂位於沱江北岸的老營哨街,始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為時任欽差大臣、貴州提督的鳳凰籍苗族人士田興恕率族人捐資興建。民國初,湘西鎮守使、國民黨中將田應詔(田興恕之子)又斥巨資最後修建完工。
2、北門古城樓
本名「壁輝」。北門古城樓始建於明朝。鳳凰元、明時為五寨長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間從麻陽移鎮竿參將駐防於此,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將土城改建為磚城,開設四大門,各覆以樓。
3、陳斗南宅院
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位於古城內吳家弄一號,在東門城樓和楊家祠堂之間,佔地面積366.6平方米,由前進、天井、中堂及後進組成,為四水歸堂迴廊式院落,四周防火牆高深嚴密,是江南典型的四合院。
⑹ 湘西鳳凰古城簡介,鳳凰古城有哪些歷史文化
鳳凰縣歷史悠久。《鳳凰廳志》記載,夏、商、殷、周以前,這里即為"武山苗蠻"之地。戰國時期,屬楚疆域。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建黔中郡。秦王贏政統一中原後,把其所轄的廣大地域劃分為36郡,鳳凰所在的黔中郡即為其一。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更黔中郡為武陵郡,後幾經變革,西漢期間鳳凰歸辰陽縣轄,西晉歸鐔成縣,東晉改歸舞陽縣,但一直屬武陵郡管轄。《元和郡縣志》記載,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在坡山西址設渭陽縣」,並載「山甚高,百姓食坡山溪水」。坡山即指鳳凰山,坡山西設縣城,據考,古縣城址就是今黃絲橋古城。古渭陽縣址屬錦州盧陽郡。元時,統治者為了穩固政權,在渭陽境內設五寨司,五寨長官司駐鎮竿(今鳳凰縣城。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在鳳凰山設鳳凰營,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設鎮竿守備。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移麻陽參將駐鎮竿城。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設鎮竿協副將,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升協為鎮,鎮竿成為清朝全國六十二鎮之一。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廢土司,置鳳凰營於今縣城,移辰沅靖道駐鎮竿。鎮竿成為全國八十九道之一;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於湘西北設永順府,辰沅靖道改為辰沅永靖兵備道,鎮、道員均住鳳凰、治轄范圍覆蓋整個大湘西二十餘州縣廳,據載,為全國八大兵備道之一。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91年)改鳳凰營為廳(散廳),升通判為同知;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升散廳為直隸廳;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廳為縣,稱鳳凰縣,相沿至今。
鳳凰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這里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的風景將自然的、人文的特質有機融合到一處,透視後的沉重感也許正是其吸引八方遊人的魅力之精髓。這座曾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時,這顆"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到城內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可它卻是一條綠色長廊。
鳳凰古城是多民族聚居縣,主要由苗族、土家族、漢族、回族,以及解放後分配到這里工作和其他原因來本縣居住的其它民族組成,其中以苗、土家、漢三族為主,苗、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人口28萬人,占總人口的73.26%,漢族10.75萬人,佔27.74%。苗族為本縣土著民族,分布形成大集中、小分散局面;土家族一般是與漢雜居。
⑺ 鳳凰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
鳳凰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鳥,最初是東夷部落的圖騰,位置在現在的遼寧到山東一帶,東夷人崇拜鳥,東夷各個部落的鳥圖騰各不一樣,鳳凰是其中最大部落的圖騰。同時期黃河一帶的文明圖騰是龍,合並統一後龍鳳都成為中國的圖騰,被稱為「龍鳳呈祥」。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凰性格高潔,非晨露不飲,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棲。
《說文》上講:「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麟前鹿後,蛇頭魚尾,龍文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
⑻ 鳳凰古城的歷史文化
鳳凰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從秦朝的建立直至現在,鳳凰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一九八六年全縣文物普查所獲資料;竿子坪鄉牯牛坪村發現了西漢村落遺址。沱江鎮的飛風山有隋唐宋元的墓葬群,木江坪鎮、溪口鄉等地有宋代的墓葬群。可以說明在兩千多年前,鳳凰此地就有了人群的居住。歲月.流逝,時代的更替,這塊神奇的土地,淘汰了多少英雄人物,留下了多少傳奇故事。歷史長河,激浪滔滔,標炳青史,再創輝煌。
鳳凰古城,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旅遊強縣,國家AAAA級景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轄八縣市之一。 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2001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AAAA級景區,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一。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與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遙,南鳳凰"之美譽。
⑼ 鳳凰古城指哪裡有什麼來歷嗎
鳳凰古城,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由苗族、漢族、土家族等28個民族組成,為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古城明清時代特色民居120多棟,各種廟祠館閣30多座,是中國西南文物建築最多的縣份。城內還有古色古香的石板街道200多條。2001年12月,鳳凰古城被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鳳凰古城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一,曾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與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遙、南鳳凰」之名。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AAAA級景區。
鳳凰古城地形復雜,東部及東南角的河谷丘陵地帶為第一級台階,以低山、高丘為主。鳳凰古城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西北中山山原有北亞熱帶的性質。
鳳凰古城歷經300多年古貌猶存。東門和北門古城樓尚在。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古城博物館、楊家祠堂、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築。以回龍閣古街為中軸,連接無數的石板小巷,溝通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