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丹曾經是中國的領土嗎
不是,宋以前歷來都是吐蕃的領土,但吐蕃與中原也是時好時壞,所以沒有什麼關系。直至元朝屬於中國領土,清朝時被割讓出去。
2. 不丹國家什麼時候在地圖上消失
樓主說的應該是 錫金(sikkim)這個國家吧,而不是不丹王國,它位於尼泊爾以東,不丹以西之間的一個很小的地方,又瀕臨我國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亞東縣,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陸地接壤的15個國家之一,歷史上的錫金,曾經是中國的領土,從7世紀到1890年的1200多年屬於西藏的領地。錫金現被印度侵佔。中國古籍中,古代錫金名為哲孟雄。尼泊爾人移居於此稱之為「新地方」,早期西藏移民稱之為登疆,意為稻米之谷。遠在公元7世紀,哲孟雄是吐蕃(西藏)的一部分。9世紀時,哲孟雄成為獨立的部落,但其境內的寺院仍隸屬於西藏各大寺。1950年12月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印度控制錫金的國防、外交、經濟等大權。1968年8月,甘托克爆發反印示威,要求廢除「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1973年4月印度對錫金實行軍事佔領。1974年6月20日,錫金議會通過了由印度擬定的錫金憲法,規定印度政府派駐的首席行政官為政府首腦和議會議長。同年9月《印度憲法修正案》規定錫金為印度的「聯系邦」,在印度兩院各為錫金設一個議席。錫金現已完全被印度吞並,除了納穆加爾王朝第十三世國王仍流亡紐約尋求他的王國重獲獨立以外,大部分錫金人民──或者說大部分居住在錫金的人民──早已認同印度對錫金的主權。1975年,印度軍隊解散錫金國王的宮廷衛隊,軟禁了錫金國王。同年4月10日,錫金議會通過決議廢黜國王,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4月14日,錫金又為此舉行了「全民投票」,決定錫金的未來,過後印度議會通過決議,正式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1982年1月29日,錫金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加爾在美國紐約逝世,王儲旺楚克·滕辛·納姆加爾即位,成為錫金第13代國王,他宣布印度對錫金的吞並是非法的。印度政府吞並錫金後恐怕錫金會再獨立,所以每年都撥一筆補助款項給錫金,以拉攏錫金的向心力,所以一般說來錫金要比近鄰孟加拉國要富有,人民生活水平也較高。再然後,地圖上的錫金王國就不復存在了,現在是印度錫金邦了,和中國陸地接壤的國家從15個也變成了14個。希望回復你能滿意。
3. 不丹國的歷史 謝謝
不丹自8世紀即為吐蕃一個部落,元朝統一西藏後,受宣政院管轄,直到清朝時才獨立出去,深受藏族文化的影響。 當我們看到不丹國旗時就會看到旗上的中國龍。那麼旗上為什麼有中國龍呢,這要從信奉白教的帕木竹巴政權說起,元朝統一了西藏。帕木竹家族從元朝取得了13萬戶中的帕竹萬戶侯稱號。在元末大亂中統一13萬戶,建立了西藏歷史上的帕木竺巴政權,一統西藏達265年之久,也是與明王朝相始終的領土,被明王朝賜王號,龍旗。「竺巴」是音譯,「竺」這個音在藏語里是龍的意思。到了明朝末年。一方面帕竹王室的政權被其家臣所篡奪,另一方面黃教興起,黃教屯兵買馬,躍躍欲試。「竺巴」的信徒被兩面夾擊,處於岌岌可危之中。當時的竺巴派領袖是阿旺·納姆伽爾,他在危機時刻審時度勢,毅然帶領竺巴信徒遠走不丹。由於阿旺·納姆伽爾修得一身好佛,又有神符四腳神龍做護駕,因而所到不丹之處,無不歸順於其旗下。
1616年阿旺·納姆伽爾在統一了不丹後,又利用不丹的地利人和,先後五次打敗了黃教的進犯,終於在不丹立足。由於不丹的雷電多,四腳神龍又被看做雷神。阿旺·納姆伽爾奠定了現代不丹的領土、民族和宗教的基礎。 1772年遭英國入侵。1865年強迫不丹簽訂《辛楚拉條約》,不丹被迫割讓2000平方千米土地。 1907年,烏顏·旺楚克(1907---1926)廢除德布王,自任國王,建立不丹王國,集政教大權於一身,並規定國王世襲。 1910年1月英國同不丹簽訂《普那卡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系受英國「指導」。1926---1952吉格梅·旺楚克在位。 印度獨立後於1949年8月同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系受印度「指導」。 1952年第三代國王吉格梅·多爾吉·旺楚克即位,他發展經濟,對內政外交進行改革。1961年以來,不丹國 四代國王旺楚克與他的四個同胞王後
王多次公開表示要保持自己國家的主權和獨立。 1971年不丹加入聯合國,1972年第四代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自英國留學回來,17歲繼承王位,繼續先王的內外政策。1973年成為不結盟運動成員,1985年成為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成員。 2008年3月24日,位於中印之間的不丹迎來其歷史上的首次民主選舉,直接選舉國民議會議員,並在此基礎上產生首個民選政府。對於這個面積僅4.6萬平方公里、人口75萬的小國來說,此次選舉意味著國家政治體制將由原來的世襲君主制變為議會民主制。這個轉變的推動者正是不丹的老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本人。此次選舉是不丹國王多年來致力於推行政治民主化的結果。100年來,不丹一直實行世襲君主制,沒有憲法,也沒有政黨。1998年6月,辛格老國王對政治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解散了內閣,將政府行政權移交給大臣委員會(2008年改稱為部長會議,政府首腦為部長會議主席)。2001年9月,國王發布命令,要求政府籌備起草憲法。2005年3月,辛格國王建議在不丹建立兩黨制度,由在大選中得票最多的政黨組閣,另外一個政黨則成為反對黨。根據憲法草案,不丹將組建兩院制議會,由75人組成的國民議會和由25人組成的全國委員會。根據不丹新憲法,國王是不丹的國家元首,而議會在三分之二多數的支持下可以彈劾國王,部長會議為行政機關,部長會議主席是政府首腦。2006年年底吉格梅國王宣布退位,於2007年4月將王位正式讓給27歲的兒子吉格梅·基沙爾·旺楚克王儲,2008年,其正式即位。辛格曾表示,還政於民是為了讓不丹在政體上與西方接軌,以便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同。他說:「為了不丹人長遠的幸福,我們必須推行民主,一個有效的制度比王位更重要。」
4. 不丹是什麼時候建國的
不丹
國名: 不丹王國(Kingdom of Bhutan)
國慶日:12月17日(1907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金黃色和桔紅色的兩個直角三角形組成,中間一條白色的飛龍,四個爪子各抓一顆白而亮的寶珠。金黃色象徵國王的權力和作用;桔紅色是僧侶長袍的顏色,象徵佛教的精神力量;龍象徵國家權力,又指這個國家的名字,因為不丹可譯為「神龍之國」。龍爪上握有白珠,象徵威力和聖潔。
國徽:呈圓形。圓面上兩條龍騰空而起,象徵權力和尊嚴。龍的周圍是燃燒的火焰,圓面中心是十字形圖案,它是大自然雷電霹靂的象徵。圓面外圈的白色圓環的上部,用藏文書寫著「光榮的不丹是不可戰勝的」。
自然地理:面積為4.65萬平方公里(2005年12月)。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其東、北、西三面與中國接壤,南部與印度交界,為內陸國。北部山區氣候寒冷,中部河谷較溫和,南部丘陵平原屬濕潤的亞熱帶氣候。國土面積的74%為森林所覆蓋,其中有26%的地區被劃定為保護地。
人口:75萬(2005年12月)。不丹族佔80%,其餘為尼泊爾族等。西部不丹語言「宗卡」和英語為官方用語,南部操尼泊爾語。居民多信奉喇嘛教噶舉派(國教)。
國家元首: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1972年7月24日登基;王儲吉格梅·基沙爾·旺楚克。
首都:廷布(Thimphu)是全國的政治、宗教中心。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旺河從城市穿過。城市海拔2500多米,人口約5萬(2002年)。
更詳細資料請看
http://ke..com/view/7805.html
5. 不丹以前是我們國家的一部分嗎
不丹自8世紀即為吐蕃一個部落,元朝統一西藏後,受宣政院管轄,直到清朝時才獨立出去,深受藏族文化的影響。 當我們看到不丹國旗時就會看到旗上的中國龍。那麼旗上為什麼有中國龍呢,這要從信奉白教的帕木竹巴政權說起,元朝統一了西藏。帕木竹家族從元朝取得了13萬戶中的帕竹萬戶侯稱號。在元末大亂中統一13萬戶,建立了西藏歷史上的帕木竺巴政權,一統西藏達265年之久,也是與明王朝相始終的領土,被明王朝賜王號,龍旗。「竺巴」是音譯,「竺」這個音在藏語里是龍的意思。到了明朝末年。一方面帕竹王室的政權被其家臣所篡奪,另一方面黃教興起,黃教屯兵買馬,躍躍欲試。「竺巴」的信徒被兩面夾擊,處於岌岌可危之中。當時的竺巴派領袖是阿旺·納姆伽爾,他在危機時刻審時度勢,毅然帶領竺巴信徒遠走不丹。
由於阿旺·納姆伽爾修得一身好佛,又有神符四腳神龍做護駕,因而所到不丹之處,無不歸順於其旗下。
1616年阿旺·納姆伽爾在統一了不丹後,又利用不丹的地利人和,先後五次打敗了黃教的進犯,終於在不丹立足。由於不丹的雷電多,四腳神龍又被看做雷神。阿旺·納姆伽爾奠定了現代不丹的領土、民族和宗教的基礎。 1772年遭英國入侵。1865年強迫不丹簽訂《辛楚拉條約》,不丹被迫割讓2000平方千米土地。 1907年,烏顏·旺楚克(1907---1926)廢除德布王,自任國王,建立不丹王國,集政教大權於一身,並規定國王世襲。 1910年1月英國同不丹簽訂《普那卡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系受英國「指導」。1926---1952吉格梅·旺楚克在位。 印度獨立後於1949年8月同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系受印度「指導」。 1952年第三代國王吉格梅·多爾吉·旺楚克即位,他發展經濟,對內政外交進行改革。1961年以來,不丹國 四代國王旺楚克與他的四個同胞王後
王多次公開表示要保持自己國家的主權和獨立。 1971年不丹加入聯合國,1972年第四代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自英國留學回來,17歲繼承王位,繼續先王的內外政策。1973年成為不結盟運動成員,1985年成為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成員。
6. 不丹國有多大
不丹王國
The Kingdom of Bhutan
首都: 廷布(Thimphu),
面積: 4.6萬平方公里。
人口: 60萬(1997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約3.1%。
語言: 官方語言為不丹語「宗卡」和英語。
民族: 主要居民是不丹族,尼泊爾族約佔30%~35%。
宗教: 藏傳佛教(噶舉派)為國教,尼泊爾族居民信奉印度教
7. 不丹國現在還在嗎
不丹國現在還在,只不過已經成為國中之國,與現實中擁有一個國家不同,它是寄生與別的國家的一個國家
8. 不丹被印度佔領了嗎好久~~詳細的
印度獨立後於1949年8月同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系受印度「指導」。
1952年第三代國王吉格梅·多爾吉·旺楚克即位,他發展經濟,對內政外交進行改革。1961年以來,不丹國 四代國王旺楚克與他的四個同胞王後王多次公開表示要保持自己國家的主權和獨立。
1971年不丹加入聯合國,1972年第四代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自英國留學回來,17歲繼承王位,繼續先王的內外政策。1973年成為不結盟運動成員,1985年成為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成員。
2008年3月24日,位於中印之間的不丹迎來其歷史上的首次民主選舉,直接選舉國民議會議員,並在此基礎上產生首個民選政府。
9. 不丹在歷史上不是中國的領土,為什麼有些歷史書上會這么寫
不丹在古代屬於尼泊爾一部分,而尼泊爾在古代曾是中國的屬地,前期是吐蕃的直屬地,後期脫離了吐蕃成為了唐朝的直屬地,最後在安史之亂後脫離了中國,其實唐朝在尼泊爾控制了大半個世紀。
說尼泊爾就要說到佛教,佛教創始人瞿曇義成(今譯釋迦牟尼)就是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之子。所以佛教起源地也就是在尼泊爾。而佛教在我國古代有很大的影響,它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迦毗羅衛國在古代屬於北天竺地區並不屬於一個統一的天竺國,尤其在唐代以前。
佛馱跋陀羅,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人。他是南北朝時的高僧、佛經翻譯家,漢譯名「覺賢」。他所譯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的影響甚大,《高僧傳》一書有其傳。中國高僧法顯西行取經,曾到過迦毗羅衛國,回國後和佛馱跋陀羅一起翻譯了他帶回的大量佛經。
尼泊爾在唐代稱尼婆羅。尼婆羅初期與吐蕃政權關系密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就娶了尼婆羅的尺尊公主,尼婆羅的著名學者西拉曼鳩也曾訪問過吐蕃。尼婆羅、吐蕃之間還有國際通道——「吐蕃尼婆羅道」。
後來尼泊爾和吐蕃隸屬關系發生轉變,是在唐朝高僧玄奘曾於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到達尼泊爾,並參謁了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迦毗羅衛國、訪問了加德滿都以後。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尼婆羅為了脫離吐蕃遣使來唐入朝,帶來了波棱(菠菜)、渾提蔥和酢菜。
此時正是7世紀初,尼泊爾李查維王朝國王希瓦·德瓦(588~606在位)逝世後,他的女婿、首相阿穆蘇·瓦爾馬(606~640在位)繼承王位,但後來為對抗吐蕃而與大唐交好。阿穆蘇·瓦爾馬治國有方,精明強干,在他統治下,李查維王朝臻於極盛,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相當發展。關於當時尼泊爾的情況,《大唐西域記》中有詳細記載。阿穆蘇·瓦爾馬是印度教徒,但也贊同佛教,酷愛藝術,曾建造著名的凱拉斯庫特宮。這是一座七層高的建築,設計精巧,造型優美,規模巨大,其最上層是可容納萬人的大廳。這說明尼泊爾的建築工藝在當時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約在639年,吐蕃欲吞並尼泊爾時阿穆蘇·瓦爾馬將女兒布麗庫蒂(即赤尊公主)嫁給中國西藏的松贊干布,而唐朝為了包圍吐蕃幾乎在同時中國文成公主也開始下嫁吐蕃。643年,阿穆蘇·瓦爾馬的後繼者納倫德拉·德瓦在唐太宗李世民支持下即位成為國王後就向唐王要歸屬冊封,不久後中國唐朝的使者王玄策等帶來了冊封回問了尼泊爾。早在貞觀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五國就送使節來唐請入朝歸屬,所以643年唐朝派李義表前去冊封入朝事宜,而副使者王玄策則冊封北天竺國家的尼泊爾王為泥州郡王,至於南天竺則大都是一遍混亂的小國暫時沒資格得到大唐的入朝冊封。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朝派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冊封天竺番屬(印度),除北天竺外的四大天竺國王(尼泊爾已經是唐朝的直屬泥州)多派使者帶著財物來,准備與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貢。恰逢裡面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死,部分人慾起兵反叛大唐與王室對抗,於是國中大亂,最後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於是發動所有軍隊以拒王玄策的唐王御旨。前期派2000人在路上伏擊王玄策等人, 跟隨王玄策的30騎兵與敵人伏兵交戰,幾名大唐使節戰死,其餘人包括王玄策在內都被俘虜,被關進了大牢,後王玄策在前國王妹妹的幫助下逃出了大牢。王玄策逃離,到達吐蕃。王玄策發唐王檄文徵召地方軍隊,得到吐蕃1200西海郡王兵、泥婆羅(今尼泊爾) 7000泥州郡王騎兵。 阿爾裘那調集了七萬戰象部隊迎戰,但被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吐蕃、泥州二郡王的軍隊打得大敗而潰,公元648年大唐軍隊一直進攻到中天竺的茶鎛和羅城下,作戰三天,攻破茶鎛和羅城,斬首三千餘級,敵人被溺死的約1萬人。阿羅那順逃走,收攏散兵再次交戰,蔣師仁擒獲阿羅那順,俘斬敵人數以千計。余眾跟隨國王的妻子在乾陀衛江抵抗,蔣師仁擊敗他們,俘獲其妃、王子,又俘虜男女一萬兩千人,各種牲畜三萬,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東天竺王屍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還送來了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並送上地圖,請求得到老子像。天竺震驚、害怕。貞觀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獲的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俘虜的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余送到長安獻俘。唐史載此戰過後大唐共收獲天竺50餘國戶屬的登記造冊,唐太宗冊封王玄策為朝散大夫。
到了公元723年,泥州人古納·卡馬·德瓦得到唐明皇李隆基的支持,在泥州建立坎堤普爾(即今加德滿都),一直到756年開始脫離中國的有效控制。可以說尼泊爾在唐朝很長時間內都得到了有效管理,尤其是安史之亂以前,盡管唐朝當初是為了包圍吐蕃而培植尼泊爾,但就唐代來說佛陀釋迦牟尼在那時還真是個中國人。
泥婆羅是尼泊爾的舊譯名,見於唐《封氏聞見記》。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蜀無兔鴿》記:「波羅拔藻,葉似紅蘭,實如蒺藜, 泥婆羅國所獻也。」
《舊唐書·西戎傳·泥婆羅》:「 泥婆羅國 ,在吐蕃西。其俗翦發與眉齊,穿耳,揎以竹筩牛角,綴至肩者以為姣麗。食用手,無匕箸。其器皆銅。多商賈,少田作。」
唐段公路 《北戶錄·蕹菜》:「國初 建達國 獻佛土菜, 泥婆國獻波稜菜。」
菠菜,唐人稱作波稜菜,來自尼泊爾。《唐會要》卷二〇〇說:"尼波羅國獻波稜菜,類紅藍,實如蒺藜。火熟之能益食味,即此也。"
範文瀾《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二節:「佛教發源地泥婆羅近在南鄰,又是吐蕃的屬國。」泥婆羅省稱「 泥婆 」,在唐代是泥婆羅州,又稱泥州~
10. 不丹國旗的歷史
歷史的時空推進到了明朝末年。明朝末年中原大亂,明朝無暇顧及青藏事務,而青藏內部這個時候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帕竹王室的政權被其家臣所篡奪,另一方面黃教興起,黃教屯兵買馬,躍躍欲試。「竺巴」的信徒被兩面夾擊,處於岌岌可危之中。當時的竺巴派領袖是阿旺·納姆伽爾,他在危機時刻審視度勢,毅然帶領擁有蘇毗千年血脈的竺巴信徒遠走不丹。
由於阿旺·納姆伽爾乃蘇毗千年智慧的集大成者,還修得一身好佛,又有神符四腳神龍做護駕,因而所到不丹之處,無不歸順於其旗下。阿旺·納姆伽爾在統一了不丹後,又利用不丹的地利人和,先後五次打敗了黃教的進犯,終於在不丹立足。由於不丹的雷電多,四腳神龍又稱為了護雷神。
時間轉到了18世紀後期。英國入侵,1865年強迫不丹簽訂《辛楚拉條約》。1907年,烏顏·旺楚克廢除德布王,自任國王,集政教大權於一身,並規定國王世襲。從此開始了不丹的百年國王統治史。
二戰結束後,不丹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解放出來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印度強行繼承英國的對不丹的外交指導權。不丹1971年加入聯合國。進入21世紀,經「印不」協商,取消了印度對不丹的外交指導權。中國和不丹還沒有建立外交關系,很大的原因是由於不丹與印度的特殊關系,不丹還不方便與中國建交。但中國和不丹一直保持和平相處的關系。
不丹人民歷經了千年的歷史,如今的不丹國王正帶領臣民邁步從頭越。
2008年3月25日,不丹國王帶領國民舉行不丹史上首次民主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