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是什麼
《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是一部由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所撰的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於十一世紀成書,被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夢溪筆談》具有世界性影響。日本早在19世紀中期排印這部名著,20世紀,法、德、英、美、意等國家都有學者、漢學家對《夢溪筆談》進行系統而又深入的研究,而在這之前,早有英語、法語、義大利語、德語等各種語言的翻譯本。
作者簡介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進士。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上渾儀、浮漏、景表三議,並推薦衛朴修《奉元歷》。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1075年(熙寧八年)使遼,斥其爭地要求。又圖其山川形勢、人情風俗,為《使契丹圖抄》奏上。
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主張減少下戶役錢。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1082年(元豐五年),以徐禧失陷永樂城(今陝西米脂),連累坐貶。晚年居潤州,築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舉平生所見,撰《夢溪筆談》。
B. 中國古代歷史上三大里程碑是什麼
一是: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在秦始皇之前的時代里,夏商時期屬於典型的奴隸時代,而周朝開始進入封建時代,卻開始分裂,在後來更是分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而始皇帝嬴政結束了中國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一個統一,強大的封建王朝:秦朝。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典,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規章制度(比如說郡縣制,君王制等就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二是:唐朝的建立。唐朝是中國古代最為強大的一個封建王朝,在這個封建王朝時期,經濟,文化,藝術,社會,政治,人民生活水平都發展到了一個無可比擬的高度。唐朝的君主相對開明,鼓勵積極對外貿易,建立了當時震驚中外的絲綢之路,同波斯(現伊朗地區),大食(現阿拉伯地區),大秦(現地中海地區)等國家和地區都有頻繁的貿易往來。可以說現在的海外華人仍然以「唐人」自居,就是受這影響的。唐朝的經濟,文化對現在人們的影響遠遠高於宋元明清。
三是:發生在清王朝時期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在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自給自足的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封建社會。在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國家獨立,政治自主的封建國家,它以手工業為主的生產方式。而帝國主義過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把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主義半封建社會的國家,國家日益貧困,人民生活水平日益落後,政治自主性越來越低。不過,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卻也打開了中國近代化的大門,在這之前,中國統治者(明,清的君主)實行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阻斷了一切同外來文化,社會,經濟的交流來往。在打開了中國近代化的大門後,中國的一部分開明人士(林則徐,魏源等)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口號。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洋務運動時期的經濟,軍事改革,戊戌變法時期的政治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的一系列事件讓中國加速了近代化的步伐!
但願對你有幫助。
C. 中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按史學坐標系把先秦文學劃分為
1.三皇五帝時代:(BC 26~22世紀)
傳說中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這個時期生產資料公有,勞動是集體行為,人與人之間相互平等,這也就是儒家經典中稱贊的「大同時代」。《禮記·禮運》這樣記載:
大道之行業,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禪讓制,無文字,但有文學,我國原始社會的文學主要是一些原始歌謠和神話傳說,語句簡短,節奏明快,歌、樂、舞三位一體,集體性的口頭創作。
2.夏、商、西周奴隸制社會(約前21~前771):大約BC21世紀時,傳說夏禹創建了夏朝。
①夏朝(BC 21~16世紀):奴隸制的開端。主要是生產力發展,導致階級分化, 禹「傳子不傳賢」「家天下」正是這種轉變的反映。
夏代有無文字,不得而知,文獻中記載有關夏代的歷史多屬傳說性質,其詩歌、謠諺和散文可靠的也很少,《尚書?湯誓》引有一首相傳是夏桀的民謠:「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反映了當時的階級斗爭,表達了人民對暴君的不滿和反抗,感激激越,聲韻鏗鏹。
②殷商(約公元前16~11世紀)奴隸制的發展期
成湯滅夏以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二個統一的奴隸制大國。共傳十七代,三十一王,最後一個國王叫紂王,此人在開發我國東南地區上,有一定貢獻,但又「好酒淫樂」,「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百姓怨 ,而諸侯有釁者」(《史記?殷本紀》)約在公元前1027前,被周武王姬發推翻。
公元前14世紀文字的發明,在文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從此,開始有初步定型的文字(甲骨文),同時,也有了用文字記載的歷史文獻。現存《尚書》中《盤庚》等五篇,是比較可信的商代史料(語言古奧艱澀,體現了早期散文的風貌)。
甲骨卜辭是最樸素的散文形式,略具文學的雛形,甲骨卜辭的出現,代表書面文學萌芽,用刀刻、字瘦長,彎角多方筆。
③西周時期(約前11~前771)青銅器時代的全盛期
周武王滅商後,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三個統一的奴隸制大國,其弟周公旦輔佐其子成王執政,為鞏固奴隸制立下了功勞,到康王、昭王時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
西周二百多年間是我國奴隸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井田制較大發展,青銅工具逐漸增多,器物上的銘文記載內容廣泛,字數最長的已近500字,為我們研究西周歷史提供了直接史料。
周厲王時「國人暴動」,厲王被流放,出現「共和行政」局面,我國歷史有確切年代的記載,始自共和元年(前841)。西周王朝最後一個國王叫周幽王,昏庸暴虐,人民怨恨,貴族離心,終被申侯和大戎的聯合軍隊所殺,西周亡。
《易經》:是卜辭與《詩經》的過渡。
詩歌和散文是先秦文學的主要樣式。
詩歌方面:據《禮記?王制篇》、《漢書?食貨志》、何休《公羊傳注》等書的記載,周代有采詩的制度,目的「觀風俗,知得失」,同時也為了求福佑,敬祖宗,這樣以來便產生了《詩經》中大規模祭祀用的頌歌,歌頌祖先功德,如「周頌」「大雅」和「大雅」的大部分作品,此外還有一些農事詩和對外族戰爭詩及西周末世的諷刺詩。在形式上雖然當不起波瀾壯闊,但在整部《詩經》中的氣象規模確實是比較壯大的,比之於《易經》,更是一長足進展。
散文:逐漸發展,《尚書》中的《周書》可為代表,它是周初到春秋前期載在簡冊的散文。
青銅器銘文文體亦與《周書》相近,從大量的西周彝器銘文來看,當時的散文應用范圍已相當廣泛。
總之,舊石器時代——西周時期、神話、詩歌、散文都已初具規模,為春秋以後我國文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3.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奴隸制衰落期 分水嶺
前476年,是奴隸制和封建制轉變時期,周平王東遷洛邑(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春秋開始,從此,歷史進入了大動盪大分化時期。這是一個干戈並舉,王權式微,戰爭頻繁的時代,小國間的互相構怨,大國對周邊小國的鯨吞,改朝換代的王朝戰爭風起雲涌,沒有片刻的停息,競爭的結果,同西周初年的「八百諸侯」兼並成為一百七十多個大小侯國,真正主宰這個時代的還當是「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管仲、子產、曹劌、孫武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由於魯國的一部史書《春秋》記載了這段歷史,故後人稱這段歷史為春秋時期。相傳《春秋》為孔子編訂,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極力禮贊王道,正名定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卻是自諸侯出、自大夫出。公元前481年,當孔子看到人們獵獲的麒麟(神獸,象徵王權祥瑞)喟然長嘆:「吾道窮矣!」於是絕筆不再刪訂《春秋》,他實在沒有想到,一部《春秋》卻成了王權跌落的傷心史。
詩歌: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由於這一時期諸侯爭霸,戰亂不息,故反映人民強烈呼聲的《詩經》中的「國風」大部分產生於東遷後——春秋中葉,此外還有歌頌魯僖公的《魯頌》四篇,宋國祭祀先祖的《商頌》五篇,至此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完全產生了。
散文作品:歷史散文:由史官從歷史的立場,對那些興亡盛衰的人類史跡加以記載,所謂「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漢書?藝術志》)。
文告體散文:《尚書》:上古之書,從前稱「書經」,本是記言的古史,現存《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個朝代,語言生澀,只是記言的文告,缺乏文采。
編年體歷史散文:《春秋》是記事極簡單的歷史事件編年綱目,類似後代的新聞標題,只有片斷記錄。
語錄體散文:《論語》記言,文字簡短,每章敘一事,僅用三數十言,比之《春秋》一言兩語的記事,更進了一步。
4.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封建制的初步確立期,政治、外交、軍事上的激烈斗爭更加升級。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五霸之一),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齊,遂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稱雄」的局面,顧炎武《日知錄》用「邦無定交,士無定主」來描述戰國霸權迭興的復雜階級斗爭和政治斗爭。
「士」階層的出現:奴隸制崩潰,使「世卿世祿」的宗法制受到沖擊,各國貴族出現分化,其中一部分人地位下降,淪落為「士」。同時,由於人身依附關系鬆弛了,大量奴隸變成了自由的平民,他們中的傑出人才脫穎而出,表現了高度的聰明智慧,構成了「士」的主流。他們是地位不同的知識分子,往往具有某種專門的學識與特長,積極參與政治、外交活動,到處游說諸侯,出謀獻策,有的還著書立說,宣揚自己的主張。他們朝為布衣,暮為卿相,在政治舞台上具有非同尋常的影響。
從思想陣地及學術氛圍看,春秋戰國是一個大解放、大寬松的時代。學術的桎梏被打破了,風氣比較自由,思想理論探討沒有受到壓制。人們的主觀意識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進步,逐漸採取了與殷商西周不同的價值取向。從春秋末年起,文化逐漸下移,教育慢慢向平民開放。孔子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先例,有弟子三千;墨子繼起,最先與儒家並稱「顯學」。「孔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皆以仁義之術教導於天下。」(《呂氏春秋·有度》)戰國中期以後,講學從師和著述之風更盛,孟子、莊子、荀子、騶衍、慎到、公孫龍等都是既講學、又著書。出現了九流十家,即儒、墨、道、法、名、陰陽、縱橫、雜、農、小說家,另有兵家不在其內。每一家都有大批門人弟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家內部又在不斷分化融合成不同的派別和集團。如儒分為八,墨析為三,法家則融法、術、勢三派為一。代表各派別的各種哲學、政治和學術思想極為活躍,蓬蓬勃勃,呈現出所謂「百家爭鳴」的盛況。他們互相駁難,激烈辯論,唇槍舌劍,自由抒發己見,構成我國學術史上最令後人羨慕的黃金時代,也是我國哲學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各種學術派別把自己的思想主張記錄發表出來,涌現了大批文章和著作,不同體裁風格的各種散文著作都在這塊土壤上繁盛起來。
在文學發展史上,有一個明顯的事實,那便是早期詩句的衰頹與散文的勃興,《詩經》之後的三百年,是諸子散文、歷史散文勝利的時代,詩歌的聲音消沉了,詩壇冷落了,直到戰國中後期,才在南方的楚國出現了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在屈原以前,我國詩歌主要是民歌,是口頭流傳的集體創作,還沒有出現把畢生精力和才能完全傾注於詩歌創作的詩人,屈原的楚辭,也是在有了私家著述的需要和可能的條件下產生的,所以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作家,他的詩歌創作標志著從集體歌唱到個人著述的新紀元。
(三)文學標准:把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1.初創期:遠古——武王滅商,原始歌謠、神話、傳說、宗教祭詩
特點:口頭性、綜合性、集體性、無階級性
沒有獨立作家,作品也都和生存密切相關(生存→安全→友愛、親情→尊嚴、毀譽→個人價值的全面實現)
2.政治教化時期:周朝初年——漢末
功利化,文學成為政治的附庸,被歷史刀筆做了整容手術,文學創作和學術交混,有一定審美,但不夠強烈,《戰國策》、屈原的《離騷》已偏向文學色彩。
3.抒情文學時期:建安——南宋
a.文學開始自覺(魏晉……),自我意識增強,擺脫功利,關注人生、生命。
b.技巧意識加強(南朝駢文、唐詩)。
(宋人)立身要謹慎,文章要放盪
4.通俗文學時期:元明清時期,城市經濟發展,「瓦肆」、庶民文化發展。
①話本:說話(白話小說、歷史、講經)
②院本:一種戲劇樣式,有表演、舞蹈、賓自、曲詞
③諸宮調:說唱文學,以唱為主,而且是多種宮調的曲子聯套演唱。
④小說 :民間→民間和文人創作相結合→文人獨立創作。三國、水滸(結合)→西遊記(有民間藝術但文人獨立)→紅樓夢(獨立)
D. 新中國歷史進程中的里程碑是什麼啊謝謝
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三塊里程碑:辛亥革命;開國大典;十一屆三中全會。辛亥革命中國近代社會演變和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環節. 開國大典,標志著新中國的誕生。 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E. 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三個里程碑是什麼
第一個里程碑: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創建於1965年10月8日的中國航天事業,雖然在導彈武器研製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限於國情和財力,航天活動卻是以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為標志才開始的。
F. 針灸發展史三大里程碑的著作是什麼
針灸發展史三大里程碑的著作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針灸大成》。
1、《黃帝內經》
大約公元前2~3世紀,《黃帝內經》的出現標志醫學發展的新階段,已形成中醫理論體系並為臨床各科奠定理論基礎,至今仍奉為經典著作。該書包括有陰陽五行、臟象、診法、治則、經脈、腧穴、剌法、針灸治療等豐富內容,使針灸理論漸成體系,主要成就有:①經脈方面,已有十二經脈、絡脈、經別、經筋、皮部、四海、氣街、根結、標本等,各有專篇論述,奇經八脈也有論及。②腧穴方面:有「本輸」、「氣穴論」、「氣府論」、「背俞」等專論,穴數雖與現行經穴數相近,但穴名與現行穴名有一定差距,符合現行穴名者約160穴,其餘多指部位或概算計穴法。③刺灸理論及手法也提出「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逆而奪之,追而濟之」、「以開其門,利其戶,針與氣俱出」、「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針孔四塞」、「伸而迎之」、「微旋而徐推之」等,包括疾徐、迎隨、呼吸、開合、提插、捻轉等補瀉針法原則。在剌法方面《靈樞-官針》即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26種針法,包括取穴法、進針法、出針法、補瀉法等內容。④針灸治療和取穴:《內經》記載病候180餘種,用葯只有13方,諸多病候皆以針灸治療為主,或取其穴、或取其經。如《靈樞-厥病》中有「腎心痛,先取京骨昆侖,不已取然谷」;「胃心病,取之大都、太白」;「脾心痛,取之然谷、太溪」;「肝心痛,取之行間、太沖」;「肺心痛,取之魚際、太淵」,這些均以五腧穴為主治。另外還有治咳「治藏取其俞,治府取其合」,「治瘺獨取陽明」,「補其滎而通其俞」等治則。⑤針具已創制九針,其形態、功能、用法均有較完整記載,包括常用毫針(微針、小針)、放血、排膿、按摩等用具。⑥陰陽五行學說完整地指導著中醫理論,成為辯證施治的綱領。在針灸治療上應用天人相應的思想,闡明氣血運行、經脈流注經穴的整體觀,提出針刺原則「法天則地,合以天光」,「是以因天時而調氣血」的因時開穴理論,為後世按時取穴奠定理論基礎。由於針灸治療廣泛應用於臨床,也總結出許多針禁、針害等內容。因此,《內經》的出現,標志針灸理論體系的始創,蘊含著針灸專著的豐富資料。故稱《內經》為針灸基礎之作,並不為過。《難經》的出現,充實和補充了針灸內容,如對奇經八脈的系統論述;對命門學說具有開創性的闡述,詳論了原氣的生成、運行、功用及與原穴的關系,對《內經》提出的「五臟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的未盡之意,給以精闢的闡述;對腧穴理論亦有發揮,如五腧穴的五行屬性,及應用五行理論對五腧穴的相生相剋的臨床應用取穴法,俞募穴、八會穴的提出及應用;在針刺補瀉方面亦有較多發揮,如進針法、候氣法、調氣法及取穴補瀉的瀉火補水法,刺井瀉滎法、迎隨補瀉法都有較深入發展。總之,春秋至秦漢時期為針灸理論體系開創時期,逐步完整充實具體內容,為後世針灸學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2、《針灸甲乙經》
針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一部著作《針灸甲乙經》的問世,標志了針灸理論體系的形成,針灸專著的出現,使針灸成為臨床的獨立學科,開始了臨床實踐深入發展的新階段,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針灸甲乙經》的理論部分取材於《內經》,針灸腧穴及治療部分取自《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但做為針灸專著與《內經》已有顯著不同。《甲乙經》是皇甫謐經過20多年編撰,擷取《內經》理論,築起針灸樓閣,其體例、邏輯、組織材料、目的要求,皆以針灸理論體系為宗旨,以針灸臨床為目的,特別是編入《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中的取穴及腧穴主治內容,釐定349穴,記述針灸治療內科病症43篇,外科病症3篇,婦、兒各1篇,共200多種病症和500多針灸處方。可以說《內經》為中醫基本理論、臨床各科奠定基礎,是指導各科的原則;《甲乙經》則是建築在《內經》理論基礎上的針灸專著,已標志針灸學發展的一個新特徵。
3、《針灸大成》
《針灸大成》由明代楊繼洲原著、靳賢補輯重編,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刊行。共10卷。所述內容十分廣泛,首論《內經》、《難經》中有關針灸的論述,其次有針灸歌賦選、經絡腧穴、刺法針法、灸法、針灸證治、楊繼洲醫案和小兒按摩法。《針灸大成》總結了明代以前中國針灸的主要學術經驗,尤其是收載了眾多的針灸歌賦;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稱和位置,並附以全身圖和局部圖;闡述了歷代針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歸納,如"楊氏補瀉十二法"等;記載了各種病證的配穴處方和治療驗案。
G.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三大里程碑分別是
分別是:
1、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在苦難和屈辱中掙扎的中國爆響的第一聲春雷,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征程中的一大里程碑。
2、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新紀元。
3、開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註定要在中華民族歷史上、世界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改革開放40年,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