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中國畫的歷史與發展,你了解多少
中國畫距今至少有七千多年的歷史了,它發展時的畫風主要是以流暢的線條、生動的造型來體現出每幅畫的美感和真實性,每個時代的作畫風格都是不同的,而且作者會在不同的材料上進行創作。對此事我還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古代畫風和現代畫風的區別
古代畫風往往會讓欣賞者覺得整幅作品是在講述一件什麼事情,比較拘束在一件事情當中,一幅畫就可將一整個故事表達在其中,但是現代畫風是那種不拘泥於小節的,畫風展現的更多的是給人一種清新脫俗的感覺,整幅畫面是一種跳躍的,但是卻沒有古代畫風的那種生動多彩。
2. 繪畫的起源與發展
繪畫的起源:
中國畫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是一個意思。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倉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產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
在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畫有互相追逐的魚,跳躍的鹿。甘肅永靖出土的一件摹擬船形的陶壺,使我們如身處岸邊,情景歷歷;還有青海大通上孫家寨發現的舞蹈彩盆上,繪有三組五人攜手踏歌圖,表現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國畫史的根源。
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辛店和龍山諸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青銅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藝美術品。常見的青銅器飾紋,有晏吞紋、雲雷紋、夔紋、龍紋、虎紋等,也有用人體作為裝飾的花紋。雙夔合成的容谷紋,尾部多上卷,極富美觀。青銅器物上的裝飾畫。
繪畫的發展:
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
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
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 ,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
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和風俗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領域空前繁榮,涌現出很多熱愛生活、崇尚藝術的偉大畫家。
歷代畫家們創作出了名垂千古的傳世名畫。明代繪畫流派紛呈,各領風騷。明初君主通過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為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和生產力的恢復發展提供了保證,至明嘉靖、萬曆年間,經濟文化趨於繁榮昌盛,生產力水平已經達到封建社會的高峰。
傳統的科學技術成果逐步得以總結,並蘊含著走向近代的因素;思想文化領域燦爛繁盛,並產生新的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的發達,明代的繪畫藝術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明代畫壇沿著元代已呈現的變化繼續演變發展,文人畫和風俗畫繪成洪流,並形成諸多流派;山水、花鳥題材流行,人物畫衰微;水墨技法不斷創新,進一步豐富了筆墨表現能力;創作宗旨更強調抒寫主觀情趣,追求筆情墨韻。
明代繪畫前期,有繼承元代水墨畫法的文人畫;宮廷「院體」繪畫;由戴進、吳偉創立的「浙派」繪畫。代表畫家有:劉俊、倪端、商喜、謝環、李在、邊景昭、呂紀、林良、戴進、吳偉、張路。
明代繪畫中期,蘇州崛起「吳門四家」,沈周、文徵明形成聲勢煊赫的「吳門畫派」,弘揚文人畫傳統,唐寅、仇英兼取「院體」、文人畫之長,形成新的面貌。
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面。19世紀以後,在政治、經濟(特別是商業、文化發達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廣州等中心城市,匯聚了一大批畫家。
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更迭,上述地區的畫家亦有流動,如抗日戰爭時許多畫家來到西南地區,1949年後又有許多畫家如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等人移居國外和港台地區。今全國大多數省市成立了畫院,在3個中心之外,又出現了許多新的中心 ,畫家隊伍空前擴大。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隨著西方美術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爭的深入,改革中國畫成為新的時代潮流。以留學日本、歐美的高劍父、高奇峰、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等人為代表,倡導將西方美術的寫實及近代西方美術的創作觀念與傳統的中國畫像融合。
走出了一條改革、創新中國畫的新路子,使傳統的中國畫煥發了新的生機。其中高劍父、高奇峰等嶺南畫派畫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將日本畫法與傳統的撞水、撞粉法和沒骨法相糅合,創造出了一種雄勁奔放、具有時代感的新風格。
徐悲鴻將西方繪畫的寫實手法融入傳統的筆墨之中,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性。林風眠則調和中西,並汲取民間美術的質朴與剛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穎的獨特風格。
另外,陳之佛將中外裝飾藝術中的色彩融入工筆花鳥畫的創作,吳冠中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觀念等表現中國畫傳統的詩情與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2)古代繪畫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繪畫風格
繪畫是一個捕捉、記錄及表現不同創意目的的形式,它及其參與者的數量同樣地為數眾多。繪畫的本質可以是自然及具像派的(如靜物畫或風景畫)、影像繪畫、抽象畫、有敘事性質的、象徵主義、情感的或政治性質的。
歷史上有一大部分的繪畫被靈性主題及概念所主導,這些繪畫形式由陶器上的神話角色到西絲汀教堂的內壁及天花板上的聖經故事場景都有,它們會透過人類身體本身去表達靈性的主題。
耗時最久的畫:米開朗基羅花了四年半的時間才完成的羅馬西斯廷禮拜堂天花板上的畫作。這幅畫的面積超過900㎡。
最昂貴的畫:畢加索的著名油畫作品《拿煙斗的男孩》在美國紐約索思比拍賣行被拍賣,並最終以創紀錄的1.04億美元(包括競拍者的額外費用)的價格成交,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繪畫」。
最大的畫:1995年4月由美國的學生製作的一幅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的繪畫,其面積廣達7127.8㎡。
最小的畫:畫家魯東經過多年的藝術探索和試驗,成功的開創了超小幅油畫。他的一百多幅超小幅油畫,以其獨特的審美觀念和嫻熟的技巧,從多角度、多側面展示了中國西部山區山民古樸、原始的生活現狀。這批精美的藝術珍品,有著巨大的藝術價值和人文歷史價值!
成人高考專業
培養目標
繪畫成人高考專業培養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並具備繪畫藝術創作、教學、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能在文化藝術領域、教育、設計、研究、出版、管理單位從事教學、創作、研究、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
中國美術史、西方美術史、藝術概論、人體素描、色彩、繪畫材料分析、油畫人體、寫意花鳥、人物白描、透視、藝用解剖、創作
報考條件
1、專科起點本科:須具有國民教育系列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歷,年滿18周歲。
2、高中起點本科:須具有高中、職業中學、中等專業學校畢業證書,年滿18周歲。
3、高中起點專科:須具有高中、職業中學、中等專業學校畢業證書,年滿18周歲。
3. 古代人物畫有哪些發展歷程
魏晉時期是古代人物畫發展的重要時期,出現了以顧愷之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畫大師,也出現了以《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畫論,奠立了古代人物畫重要傳統。
從隋代至唐代,古代繪畫藝術逐漸進入繁榮階段。隋代繪畫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唐代也逐漸形成了獨特風格,這一時期人物畫取得輝煌成就,畫壇涌現出很多人物畫名家,各有特色。
這一時期,以著名畫家閻立本為代表的中原作風人物肖像畫,繼承了南北朝畫家楊子華和張僧繇的傳統,在把握人物造型和氣質上有所發展,用筆概括,顏色典雅。
其中,以吳道子、張萱為代表的人物仕女畫,從唐代初期政治事件描繪轉向描寫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確生動,在心理刻畫與細節描寫上都超過了前代畫家,把人物宗教畫推到更富於表現力,也更生動感人的新境地。
五代兩宋時期是古代人物畫深入發展的時期,隨著宮廷畫院的興辦,工筆重彩著色人物畫更趨精美,又隨著文人畫的興起,民間人物畫稿本中出現了一種被稱為「白描」的繪畫新樣式。
宋代城鄉經濟發展,社會風俗畫和具有現實意義的歷史故事畫也在蓬勃發展。這些人物畫作品在體現對象的社會屬性上,在表達人物內心的復雜性上,在宏偉的構圖能力上,都有很大進步,宋代畫家張擇端的傑作《清明上河圖》便產生於這一時期。
人物畫發展到元代,因為受到社會政治和審美潮流的影響,已退居到次要地位。但是人物畫和山水畫、花鳥畫一樣,也處於形式風格的轉型期,所以它表現出了與前代完全不同的風貌。
在元代,人物畫家用一種反映社會現實和自身心理狀況的筆墨形式,表達了「逸」的思想。元代的人物畫在人物畫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元代被認為是專業的人物畫畫家有劉貫道、顏輝、張渥、王振鵬、王繹、衛九鼎、朱玉、劉元、王景升、葉可觀等,他們或畫人物故事,或畫道釋,但都表現了各自的特色。
到了明清時期,南宗人物畫受禪宗思想影響,寫意人物畫開始出現,此後人物畫開始朝另一方向發展。從重視教育認識功能,轉向重視審美作用,從為對象傳神,轉向更多抒發作者情感。
明清時期以來,雖然較多的文人畫家轉而致力於山水畫與花鳥畫,但接觸民生、關心國事、接受了具有萌芽狀態反封建意識的文人或職業畫家仍不乏人物畫的優秀創作。
明末畫家陳洪綬、清末畫家任伯年便是其中傑出的代表畫家,他們深入研究傳統人物畫,廣泛吸收外來技巧,表現新的時代生活,做出了貢獻。
在明清時期,人物畫中又多出來一種名為「高士畫」的門類,它在人物畫中和仕女畫處於同等的地位。
高士畫不同於仕女畫,因為仕女畫大多表現的是行樂、幽怨、思戀等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人物活動;而高士畫則大多寄寓畫家本人高潔、脫俗的世外桃源般理想境界。
高士畫往往通過描繪隱士、林泉或歷史上有名的高士,如陶淵明、伯夷、叔齊等人來寄託畫家思想,是一些在現實中失意文人的精神依託,有時候又成為得意文人尋求寧靜的精神家園載體。
4. 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繪畫起源於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
先秦繪畫己在古籍中有記載,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多是神話人物,氣勢恢宏。魏晉南北朝,出現文人畫。隋唐發展快,產生名家。宋朝發展到高峰,元明清相繼發展。
中國古代繪畫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們就用礦物顏色在岩石上塗畫拙樸的動植物紋樣和人形圖案,在陶器上描繪各種美麗的圖案紋飾,之後又在青銅器上刻鑄紛繁神秘的花紋及其他圖形。這些作品由於年代的久遠,所保存下來的實屬鳳毛磷角,卻使我們得以一窺早期繪畫的面貌。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繪制於紙絹上的獨幅繪畫作品,是出土於墓葬的隨葬品,距今己有2000多年的歷史。
早期的中國繪畫以作品的題材劃分為若干畫科,如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公元17世紀前後,歐洲繪畫傳入中國,為了與本土傳統繪畫相區別,舶來之歐洲繪畫作品冠名為"西洋畫",本土繪畫自然就稱為"中國畫"。因此,中國畫最初的稱謂,是相對於西洋繪畫(泛指歐洲繪畫)而言的。
中國畫是東方繪畫藝術的主流,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無論在藝術內容、形式,還是表現手法上,中國畫與西方繪畫都有極大的差別。
工筆重彩畫與水墨寫意畫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傳統的中國畫似乎就是水墨寫意畫,其實這是一個誤會。中國畫按照其技法及風格可分為兩大類型,即工筆重彩畫和水墨寫意畫。工筆畫又稱"細筆畫"。其繪畫風格工整細致,以規整並富有表現力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輪廓,並注重於細部的刻劃,然後再敷以厚重、鮮亮的顏色。工筆畫所用顏料大多以礦物質製成,歷經多年,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色彩;整個畫面漂亮明麗,有著很強的裝飾效果。正因為這部分繪畫作品具有富麗堂皇的外觀,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宮廷畫家部採用此種畫法,以表現皇家氣派。
相對於工筆畫的就是寫意畫,又稱 "粗筆畫"。其畫風簡略,通過盡量簡練的筆墨,著重描繪物象的神韻相意態,而並不十分在意所畫對象的逼真與形似。畫家在畫中多採用概括、誇張的手法,運用豐富的聯想,最大限度地抒發自己的情緒,張揚不同的個性。因此,寫意畫作品帶有一定的即興性、隨意性和偶然出現的意外效果,較難臨仿和描摹。它們幾乎部是用水墨完成的,有著素淡、清雅的外觀。這類作品在後期中國畫壇上佔有很大的比例。
從中國畫發展的歷史來看,早期的(公元12世紀以前)畫幅均為工筆重彩畫。晚期的作品則多是水墨寫意畫;再從作者的情形來看,工筆重彩畫的作者大都是職業畫家或工匠畫家,水墨寫意畫的作者則大多兼有文人的身份。
當然,在工筆畫和寫意畫之間還有一片開闊地帶,供畫家們在兩端取捨,從而形成折中的即半工筆半寫意的畫法。
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
傳統的中國畫離不開詩詞。題款。篆刻,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表述。
早期中國的許多文字,是根據對象的形狀或意義,用簡練的 線條描繪出來的象形艾宇。這與使用線條畫畫相似。中國文字的這一特點,加上書寫文字的形式本身帶有很強的藝術創造性,因而與繪畫有著某種天然的聯系,人謂之"書畫同源"。中國畫家(尤其是文人畫家。在作畫的過程往往十分自然地將寫字的筆法運用到繪畫中去;他們在創作中的情感,很多時候以詩句的形式——直接題在畫面上;並按中國文人的習慣,在畫的落款處蓋上刻有自己名號的硃砂紅印章。強調線條的表現力,強調繪畫筆墨的書法情趣,是品評中國畫作品格調高下的重要標准。
中國繪畫非常講究畫家綜合的藝術修養,畫家在下筆之先,一般已經將題詩的內容、宇體及印章在畫面中的位置作了通盤的考慮。畫中的詩何與圖像相輔相成,對畫面意境和構圖起到了某種補充和平衡的作用;印章的紅顏色義與黑白的(水墨)圖畫形成色彩的差異。將詩、書、畫、印四個分割的因素融為一體,組成一幅統一的畫面,是中國畫一個很重要的特色。
從畫面布局上看,中國傳統繪畫與歐洲繪畫有一個明顯不同,就是中國畫很注重在畫面留有空白。空白處並不是空無一物,它可以是山中的雲藹,可以是江面的晨霧,也可以是日月的光華,甚至可以什麼都不是。有人認為,"布白"是中國畫中最為人關注的要點。畫家強調畫面詩意的傳達,那些空白處也許正是詩意的不確定性、模糊檬攏的象徵,留給觀賞者想像的餘地。公元11世紀時的中國大畫家、大文學家蘇拭(1036-1101)曾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主張,這也是後來歷代畫家追求的境界。
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足鼎立
在中國畫中,人"物、山水、花鳥是三個最大的科目,也是最常見的題材。它們大致可以和歐洲繪畫中的人物、風景、靜物相對應。
以人物形象為賽主體的繪畫,是中國"古代繪畫各科目中出"現最早的,美術考古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原始社會的先民"們用白莖、紅礬土、霸炭黑在岩壁上畫的人寨形和動物圖案,可以"說首開人物畫的先霸河。至大約1500年前的魏昔南北朝時期,人物畫的藝術發展逐漸成熟。這一時代的霞著名畫家、藝術理論家顧檔之(348-409)提出了人物畫應"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主張,認為畫家不僅應當正確地描繪人物的外形,而且要注意刻劃人物的精神、氣質,即內在的東西。在此後的漫長歲月里,藝術家。藝術評論家幾乎無一例外地依循這一認識,從事創作和品評。人物畫在中國繪畫發展的前期有極其輝煌的歷史。
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稱為山水畫,是中國畫中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一個科目。它的興起比人物畫要晚得多,大約在唐代(618-907)趨於成熟,此後名家輩曲 名作不斷,盛極一時。山水畫的興盛,有其中國傳統文化上的深層的原因。中國古代哲人崇尚"天人合一",認為人與天地萬物是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賦能感知自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賦能感知自然。即便人在官場市井,心也嚮往著山水林木;親近自然、融人自然,成為中國文人 (包括畫家)最大的願望。畫家們在描繪自然景色中寄託內心的感情和追求,同時給予觀賞者以許多聯想與啟示。縱觀中國古代的繪畫史,山水畫畫家在所有畫家電 所佔比例是最大的。
中國畫的另一門類,以描寫花卉、竹石、鳥獸,蟲魚為主體,其中最常見的是將花、鳥組合在一起,故稱之為花鳥畫。花鳥畫給人一種特殊的觀賞情趣,其興起較山水畫為早,起先用於工藝品的紋樣上,到唐代開始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個獨立門類。中國古代文人喜好梅、蘭、竹、菊,認為它們清雅高貴,表現了文人清高脫俗的氣質。因此,梅蘭竹菊是花鳥畫中常見的題材。
5. 中國古代人物畫發展史
中國古代人物畫發展史大致可以劃分為五個時期。
1、原始時期人物畫
美術史中對人物形象的描繪自古有之,原始美術中的《人面魚紋盆》、將軍崖岩畫等就是最早的例子,其中都有對人類形象的描繪。
2、魏晉時期人物畫
魏晉時期的中國人物畫成為獨立畫科,並形成中國人物畫的三個特徵。它的特點是以線造型、以形寫神、人物畫具有記功錄事功能。人物畫具有記功錄事功能體現社會意義和政治目的,成教化、助人倫,具有題材的道德性,這一特點在唐代閻立本《歷代帝王圖》、《步輦圖》中亦有表現。
3、唐代人物畫
唐代是中國人物畫走向成熟的時期,這主要表現在道釋人物畫和仕女畫創作中。在人物位次安排上,遵叢「主大從小,尊大卑小」原則;畫面背景留白,計白當黑,仕女畫早在初唐就受到重視,並已有高水平的作品出現。
4、宋代人物畫
宋代以降,由於文人畫的興起和發展,人物畫因其題材所限,難能出現興盛的面貌。但仍有人物畫家及作品值得一記。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在用線上顯出吳帶當風的特色。李公麟的人物畫長於形象塑造,能畫出不同地域、民族、階層的人物特點,勇於突破陳規,別創新樣。
5、明清人物畫
明清人物畫出現變形主義,與此同時的曾鯨及其影響下的波臣派,在人物畫的創作上更具特色。清中後期人物畫受西法影響,並在作品中有所顯現,郎世寧等西方畫家供職於宮廷,作品上出現了中西畫法融合的風格特徵。
(5)古代繪畫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明清人物畫相對前朝較弱,直至晚明時代,人物畫得到振興,出現了陳洪綬、崔子忠、丁雲鵬、吳彬等畫家。他們糅合晉唐五代傳統與民間藝術傳統,在浙派和吳派之外,別樹一幟,開辟出一條「寧拙勿巧,寧丑勿媚」的藝術道路,反映了明末清初書畫藝術共同追求的一股時代風尚。
明末清初題材多道釋人物,造型誇張變形,饒有裝飾意趣,筆法遒勁,設色古雅,稱得上是人物畫史上的變形主義。突出代表人物為陳洪綬、崔子忠,史稱「南陳北崔」。
曾鯨創墨骨畫法,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不光注重表現人物的外貌特徵,而且深入揭示人物的精神氣質。在畫法上他既吸收民間寫真的傳統技巧,又糅合文人畫的審美取向,力圖出新,故而其作品文質相間,形成獨具特色的風格。
而到了乾隆時期,由於帝王的好尚,西法逐漸成為宮廷畫家學習的對象,一些院畫家不僅掌握了西畫技術,尤能逐步將傳統技法和西法相協調,畫出既具立體感而又有中國筆墨趣味的人物畫作品。
6. 古代名畫洛神賦圖距今有多少年
一、《洛神賦圖》的創作距今約有1600年。
二、《洛神賦圖》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傳世之作,是他觀三國曹魏時建安著名文人、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寫《洛神賦》這篇著名文學作品後有感而畫的。
三、顧愷之(348年— 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今江蘇焦溪)人。顧愷之博學多才,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洛神賦》通篇言辭美麗,描寫動情,神人之戀纏綿凄婉,動人心魄。顧愷之讀後大為感動,遂凝神一揮而成《洛神賦圖》。此圖卷無論從內容、藝術結構、人物造形、環境描繪和筆墨表現的形式來看,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此卷一出,無人再敢繪此圖,故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名著和最為世人所傳頌的名畫。
7. 中國古代繪畫史的成熟和發展階段大概出現在哪一個朝代
中國繪畫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逐步形成於春秋戰國時代,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飛速發展,隋唐時期達到了極盛,以後的宋元明清時期,中國的繪畫進一步成熟發展。
1、原始社會時期
岩畫是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中國岩畫的記載最早見於五世紀北魏時的《水經注》,中國的岩畫大多存在於少數民族地區。漢族先民的繪畫足跡要到當時使用的石器、骨器等工具及裝飾品的刻畫中去尋找,而其燦爛地顯現是在彩陶紋飾中。
2、奴隸社會——人物肖像畫出現
進入奴隸社會後,繪畫的范圍日益擴大,西周時期甚至出現了專門掌管繪畫的官吏,同時,人物肖像畫出現。不過,夏商周的裝飾藝術主要表現於青銅紋飾。
3、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的藝術沖破濃厚神秘的氣氛而走向現實生活的新境界,到戰國厲期,這種表現現實生活,注重寫生的風格已胸然成風。戰國時期壁畫大盛,還出現了帛畫、漆畫,同時畫院萌芽。
4、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繪畫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它具備了兩個特點,它是一個浪漫主義與理性精神並存;神話、歷史、現實同在;南北風俗混合一體。漢代繪畫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氣勢美。在漢代畫幅中,一個個具體形象都沒有細節,沒有修飾,沒有個性表達,也沒有主觀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誇張的形體姿態,是手舞足蹈的大動作,是異常單純簡潔的整體形象。在這粗略輪廓的整體形象的飛揚流動中,表現力量、運動、速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氣勢」美。這確實是繁榮強盛的漢帝國的寫照。
5、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的大發展時期
魏晉南北朝形成新的美學思潮造就了五彩繽紛的繪畫高潮。這時期的繪畫處於獨往開來的地位,它有兩個新的特徵:一是佛教藝術的影響;二是知識分子專業畫家登上了畫壇。
6、隋唐時期——繪畫的極盛時期
隋統一中國,結束了魏晉以來近四百年的大動盪、大分裂的局面。經過唐帝國的勵精圖治,中國走向一統和繁榮,繪畫在唐代達到了極盛時期。唐代的繪畫成就空前,影響深遠,人物畫達到了頂峰時期,隋唐的壁畫也超越了前代,山水畫走向成熟,花鳥畫興起,繪畫理論也有重大發展。
7、兩宋、五代十國時期
這一時期繪畫也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具有以詩入畫,追求細節的忠實描寫兩大特點。花鳥畫成熟並達到了高峰時期,水墨花鳥異軍突起,繪畫理論有巨大發展。五代開始正式設立畫院。兩宋時期繪畫職業化傾向表現得十分突出。
8、元明清時期
在歷代繪畫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元代是一個風尚驟轉的時期。原集中了很多畫家的御用創作機構——畫院,已不復存在,歸隱的文人畫家成了藝術創作的主要力量。因此,繪畫的商品性也有所減弱,專業畫家的創作便明顯蕭條下來。
明代畫壇,流派林立,紛繁雜沓,但是土大夫繪畫的思想內容和畫境、畫意,似乎總是在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中發展,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中,明顯地反映出「萬事不關心」的冷漠態度,對現實生活沒有熱情。總的來看,明代的卷軸繪畫,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行家」或是「逸家」,在表現內容上大都遠離社會和時代,描寫現實生活的人物畫和社會風俗畫更加衰微。但是,反映生活的現實主義的文學插圖版畫卻在明代中葉興起,並隨著民間文學的空前繁榮而蓬勃發展,並為清代版畫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清代繪畫作品中融入金石的氣質,追求深沉、換漫、渾朴、自然的拙越,而力避繁妍,形成了晚清水墨寫意畫的新格局。
在清代,民間繪畫中極為興盛的是年畫。
8. 古代的牆繪牆繪多少年歷史出於哪裡
牆繪最早叫做壁畫我國陝西咸陽秦皇宮壁畫殘片,距今有2300年。唐代是我國壁畫的興盛時期,那段時期是我國壁畫藝術的高峰期,創作出了很多古今聞名的壁畫,如敦煌壁畫、克孜爾石窟等。到了宋代以後,壁畫逐漸衰落。直到1949年後,中國壁畫才逐漸得到恢復與發展 。
9. 中國山水畫起源於多少年前
有確切紀年的歷史約是4050年。 夏朝(約為前2050年—約前1600年) 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 中國人關於山水的觀念,源於原始的宗教。對山靈的崇拜,對水神的敬畏,人們在這種崇拜和敬畏之中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在神統治的社會里。一切神靈無不隱匿於山水之中。山水是神靈之母。山之高,水之深;山之廣,水之渺,蘊涵了天體宇宙的無限奧妙。為了表示對山水神靈的崇拜和敬畏,人們刻畫山水神靈的形象,用於祭祝或瞻仰。神話或神畫啟發了山水畫的獨立成形。 山水是文人業余作者最喜愛的一種題材,特別容易被理想化。其作用通常僅僅是為了純粹的靜思,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用處。早期文人業余藝術家米芾說過「山水心匠自得處高也」——也就是說,山水畫高於動物成人物畫,後者一摹便可.大量重要的中國山水畫,其創作意圖的確是為了靜思,是創作者某種內心世界的對象化,或者揭示了藝術家對某種自然秩序的理解,沒有比這更多的世俗功能了。但是,另外還有也許比這更多的山水畫,它們是為了更直接適應藝術家所處社會中的各種情況和要求。而這就是我們在這一章中所關心的話題。關於中國山水畫,如果我們提出這樣的問題,譬如:「它們的意義是什麼?」「它們是干什麼用的?」我們可能得到一個過分簡單的答案:山水再現了自然之景,而且人們喜歡看各種景物的畫面,因而就畫出來了。這並非完全不對,但這只是真理的一部分,是一個不充分的答案。我想沒有一個答案能充分回答中國山水畫的全部問題。為了理解中國山水畫的意義和功能,我們應該將其當作幾種類型而不是單獨的一種類型或題材范疇來加以考慮。我在這里想對這些作一初步概述。首先是幾個相對簡單的功能性繪畫個案;繼之則是這樣幾種類型,其意義和功能不那麼清楚,但我們可以推測。 http://www.studa.net/yishu/080908/1131255.html 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