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壇的建造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不要什麼幾幾年建的
④500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
㈡ 天壇有幾年的歷史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也就是597年的歷史。
㈢ 天壇有多少年的歷史
北京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故距今應為594年
㈣ 北京天壇建於多少年
天壇地處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始建於明朝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我國古代歷代皇帝祭天之地。總面積為273公頃。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築。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天壇(Temple of Heaven)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壇佔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並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
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牆垣重建,改土牆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牆的牆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牆,更加厚重,周延十餘里,成為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一直留存至今。
㈤ 天壇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1.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距今已有595年的歷史。
2.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3萬平方米。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3.天壇是祈谷、圜丘兩壇的總稱,有兩重壇牆環繞,將壇域分為內、外壇兩部分,均為南方北圓。壇內祭祀建築集中於內壇,內壇四面設門。連接兩壇的的軸線,是一條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磚石台,稱為「神道」又稱「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橋」。它寓意著上天庭要經過漫長的道路。
㈥ 北京天壇的歷史
北京天壇最初為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城形制而建的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實行四郊分祀制度後,在北郊覓地另建地壇,原天地壇則專事祭天、祈谷和祈雨,並改名為天壇。清代基本沿襲明制,在乾隆年間曾進行過大規模的改擴建,但年門和皇乾殿是明代建築而無改建除外。
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甚至還把司令部設在這里,並在圜丘壇上架設大炮,攻擊正陽門和紫禁城,聯軍們將幾乎所有的陳設和祭器都席捲而去。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除了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在1913年冬至祭天外,天壇不再進行任何祭祀活動。1918年起辟為公園,正式對民眾開放。目前園內古柏蔥郁,是北京城南的一座大型園林。
天壇佔地約273萬平方米,是故宮面積的四倍。作為中國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古代祭祀建築群,它的布局嚴謹,建築結構獨特,裝飾瑰麗,巧妙地運用了力學、聲學和幾何學等原理,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6)天壇的建造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一、布局
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俗稱「天地牆」。外壇牆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牆上開辟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後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辟有六門:祈谷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二、建築特色
天壇建築的主要設計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遼闊高遠,以表現「天」的至高無上。在布局方面,內壇位於外壇的南北中軸線以東,而圜丘壇和祈年壇又位於內壇中軸線的東面,這些都是為了增加西側的空曠程度,使人們從西邊的正門進入天壇後,就能獲得開闊的視野,以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
就單體建築來說,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圓形攢尖頂,它們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層層收縮上舉,也體現出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
天壇還處處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表現手法。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寓意著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主要建築上廣泛地使用藍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壇重視「陽數」、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設計,也是這種表現手法的具體體現。
此外,在天壇中的大片柏樹林在創造肅穆、靜謐的環境方面也起很大作用,利用姿態挺拔和色調沉靜的常綠樹所具有的庄嚴肅穆的性格,襯托祠祀的有效手法;人們感到大片蒼翠濃郁的柏樹林,在祭祀時候增加人們的肅穆感。
三、世界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這樣評價天壇:天壇是建築和景觀設計之傑作,樸素而鮮明地體現出對世界偉大文明之一。
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天壇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天壇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寶貴的科學藝術價值及優美的園林景觀獲得了世人更廣泛的認識和關注。
天壇是中國古代皇帝的祭壇,也是中國悠久祭天文化的結晶,其宏偉的建築、蒼翠的古樹、豐富的文物收藏既記載了中國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也記錄了封建帝王的睿智、昏庸和腐朽。
㈦ 天壇是哪個朝代建的
天壇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竣工於嘉靖二十四年,為明清兩代的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現位於北京市南部,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天壇的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於1998年被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建於明朝㈧ 天壇有多久歷史
天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 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的地方.每年"三孟"祭祀,即孟春(正月上辛日)祈谷,孟夏(夏至)祈雨,孟冬(冬至)祀天.
天壇建成初期,不僅祭天而且祀地,直到嘉靖九年(1530)在北郊另建地壇後,才天、地分別祭祀.
清乾隆十二年(1747),將土城用磚包砌.
皇家祭天聖地,1860年曾遭英法聯軍洗劫,1900年又遭八國聯軍的蹂躪.
民國五年(1916)袁世凱登基,也在天壇演出了一場祭天的丑劇.
軍閥混戰期間,辮帥張勛曾在祈年殿設司令部,與段琪瑞巷戰時,天壇內成為戰場.
1918年,天壇辟為公園開放.
解放後,經過改造,使原來的皇家壇廟,變成了一處北京市區富有特色的旅遊公園.
天壇於1998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